关键词: 全文检索
消化不良/针灸疗法(精选七篇)
消化不良/针灸疗法 篇1
1 配穴方法
1. 1 俞募配穴
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或胸腹部的特定穴, 胃的俞穴是胃俞穴, 胃俞可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胃的募穴是中脘穴, 中脘有调理中焦、和胃止痛、消食导滞、健脾化痰多种作用。胃与腹部的中脘和背部的胃俞相通, 二穴夹于胃, 一前一后, 一阴一阳, 阴阳互通, 相互协调, 两者配伍相得益彰。俞募配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协同作用是由俞穴、募穴的功用决定的, 是脏腑气血横向流注形式的具体体现, 俞募配穴法体现了经络系统沟通阴阳、表里、内外的整体调节作用。滑伯仁在《难经本义》谓之: “阴阳经络, 气相交贯, 脏腑腹背, 气相通应。”从临床研究文献来看, 俞募配穴常与药物合用, 或中西结合。
朱莹等[1]将120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3 组, 埋线组以中脘、足三里、胃俞为主穴, 西药组口服莫沙必利, 针药组穴位埋线并口服西药, 针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2 组, 在腹胀、早饱症状的改善方面也优于其他2 组, 胃残余率明显低于其他2 组。张雯[2]电针中脘、胃俞等穴, 与口服依托必利胶囊对照, 疗效明显。胡雄丽等[3]按压胃俞、中脘等穴, 并口服半夏泻心汤,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改善胃脘饱胀、纳差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孙岩等[4]推胃俞、按揉中脘等穴, 并口服奥美拉唑, 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2 个对照组, 在改善胃部烧灼感、上腹痛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沈桂生[5]穴位注射中脘、胃俞等穴, 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西沙比利的对照组。
1. 2 郄会配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胃经的郄穴在梁丘, 有理气和胃、通经止痛的作用, 主治急性胃痛等症; 腑会是中脘, 郄会相配, 既能缓解胃脘部疼痛, 又能促进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蠕动, 消除早饱感、餐后饱胀不适。笔者在整理资料的同时, 涉猎了一些实验研究文章, 发现针刺对动物小肠运动抑制模型的肌电活动确有影响, 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等穴, 能使小肠平滑肌动作电位频率明显增高, 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穴位与脏器之间的特异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针刺穴位这种效应的产生, 可能是通过生理、生化途径, 调整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改善小肠平滑肌电生理状态, 从而最终能调整小肠运动。
中脘、梁丘相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非常少, 郄会配穴的应用规律与俞募配穴情况类似, 常常针药合用, 或中西结合。侯冬梅[6]治疗FD, 针刺中脘、梁丘、足三里、太冲、胃俞、脾俞穴, 并以六消饮代茶饮, 总有效率优于口服西沙必利对照组。秦鸿利等[7]埋线中脘、梁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治疗FD, 并配以心理干预, 穴位埋线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 减少了患者就医次数, 总有效率优于口服奥美拉唑对照组。
1. 3 郄合配穴
合穴为“五输穴”之一, 亦指“下合穴”, 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 个腧穴。胃的合穴、下合穴在足三里, 是治疗脾胃病的首选穴, 能升能降, 能补能泻, 以补见长, 有健脾补虚、和胃降逆、消积导滞、通腑利湿、扶正培元之功, 又为机体的强壮要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腹胀, 胃脘当心而痛, 取之三里也。”胃郄梁丘配足三里, 可以较快的缓解胃脘痞满, 凸显了郄合配穴的优势, 腧穴配伍应用得当确实存在着的协同效应。许多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已证实了针刺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可使胃肠道的运动发生变化, 使FD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而且还能通过脑—肠轴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减轻疑病、抑郁、焦虑、癔病等精神症状, 改善机体状态, 提高其生活质量。
刘兆平等[8]针刺足三里、梁丘等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与针刺犊鼻、条口等非特定穴对照, 针刺组抑郁自评量表 ( SDS) 、焦虑自评量表 ( S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心理、躯体、物质和社会各项目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王德军等[9]针刺足三里、梁丘等足阳明胃经特定穴, 与针刺犊鼻、条口等胃经非特定穴及针刺非经非穴对照, 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症状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均优于非特定穴组, 治疗后、1 个月随访、3 个月随访时, 特定穴组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 ( FDI) 、生存质量量表 ( SF-36) 评分较其他2 组改善更明显。
1. 4 合募配穴
合募配穴主要是指六腑的下合穴与本经的募穴相配。胃的下合穴足三里与胃的募穴中脘相配, 足三里位于下肢, 其位在下, 与脏腑有纵向联系, 胃之募穴中脘位于腹部, 其位在上, 与脏器有横向联系, 二者相配, 纵横协调, 使气机畅达, 升降有序, 相互协调, 疗效倍增, 在治疗脾胃疾病上也有其独特之处。足三里、中脘等穴是治疗脾胃病使用频率高、研究较深入的腧穴, 针刺这些腧穴可以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 它们既可单独作用于靶器官, 又可与神经系统协同影响胃肠动力, 目前能够见到的针灸实验或临床观察指标有胃动素 ( motilin, MTL) 、胆囊收缩素 ( cholecy-ctokinin, CCK) 、胃泌素 ( gastrin, GAS) 、P物质、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酪酪肽及5-HT酸脱梭酶等。
刘钺等[10]温和灸中脘、足三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气虚型患者, 与空白对照组对比, 血中GAS、MTL水平明显增高, 食欲减退、神疲懒言、肢体倦怠、食后腹胀、大便等症状均有所改善。耿丹等[11]观察电针中脘、足三里治疗FD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症状指数、生活质量指数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其他2 组。张玉萍等[12]针刺中脘、足三里治疗FD, 总有效率85. 7% , 远高于口服多潘立酮组的60. 0% 。
1. 5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公孙穴通冲脉, 冲脉行于腹, 内关穴通阴维脉, 阴维脉从足至腹, 二穴合于胃、心、胸, 根据“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原则, 公孙、内关这两个络穴上下相配, 即治疗表里经病, 又治疗络脉病, 主治范围相当广泛。从所见文献来看, 内关、公孙治疗上消化道病变使用频率较高, 经常治疗胃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呃逆、腹胀、腹痛等病症, 动物实验也佐证了针刺内关、公孙的配伍运用有较好抑制病理状态下胃的中枢传入的效果, 证实了内关、公孙在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 共奏理气和胃、健脾化湿、行气解郁之功。
赵亚萍等[13]针刺组取内关、公孙等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有效率为93. 3% , 优于口服莫沙必利对照组的86. 7% 。雷蕊兄等[14]针刺内关、公孙等穴, 并口服沙棘干乳剂治疗FD, 治疗组总有效率98. 0% , 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服药组的79. 2% 。辛艳等[15]选取内关、公孙等穴针刺FD, 总有效率95. 0% , 且在早饱、嗳气、纳差的疗效上优于口服莫沙必利组。
1. 6 远近配穴
近部取穴是指在距病变部位比较近的范围内取穴, 它们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和邻近的病症的作用, 可疏通病灶气血、宣散病邪, 治疗体表部位较局限和明显的症状; 远部取穴是指在离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 它是根据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多有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病变的特点而提出的, 体现了“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规律, 《灵枢·始终》: “病在上者, 下取之, 病在下者, 高取之, 病在头者, 取之足, 病在腰者, 取之腘。”远部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 使气至病所。远近配穴使两者协同作用, 调和阴阳, 扶正祛邪, 达到气血通畅, 缓解和消除病痛的治疗目的。
缪奇祥[16]近取肝俞、胃俞, 远取足三里, 采用穴位注射Vit B1、Vit B12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有效率达94. 6% , 远高于口服吗叮啉组的63. 6% , 且胃肠蠕动明显加快。郭冬丽[17]近取中脘、天枢、关元, 远取足三里, 做穴位埋线治疗FD, 在改善脘腹疼痛、食后腹胀、早饱、烦躁易怒等症状方面, 疗效优于对照组, 且生存质量量表 ( SF-36) 中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5 个维度的积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1. 7 辨证选穴
辨证选穴需辨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分析病症归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 按经取穴。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痞证范畴, 其病位在胃、脾、肝, 常用经穴涉及到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常以中脘、内关、足三里为主穴, 脾气虚弱型加脾俞、胃俞, 湿热滞胃型配阴陵泉、内庭, 肝气郁结者加膻中、章门, 肝气犯胃者选期门、太冲。大量临床观察证实, 辨证治疗FD, 无论是在症状上, 还是在生活质量上, 都有明显改善, 并且远期疗效好。
孙靖若[18]观察温针灸辨证取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肝胃不和型加太冲、脾俞、肝俞, 脾胃虚弱型加脾俞、胃俞, 脾胃湿热型加下脘、内庭, 患者胃肠道症状评分有明显改善, 优于口服吗丁啉对照组。马朝阳等[19]将FD患者随机分为辨证针刺组、普通针刺组、非穴位针刺组, 辨证针刺组主穴取中脘、天枢、足三里, 肝气郁结配膻中、章门, 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其有效率优于其他2组, 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 SF-36) 、生活质量指数、症状指数也较其他2 组改善明显。金磊等[20]在针刺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基础上, 肝气犯胃者加期门、太冲, 湿热滞胃者加内庭、阴陵泉, 总有效率、症状疗效指数、生存质量量表 ( SF-36) 改善均优于口服伊托必利对照组。李朵朵等[21]采用电针治疗FD, 实证取太冲、内庭, 虚证取公孙、阴陵泉, 辨证组疗效较口服多潘立酮组明显, 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近期及远期疗效确切。
1. 8 原络配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于十二经脉的腧穴, 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胃经、脾经的原穴分别是冲阳和太白, 胃经、脾经的络穴分别是丰隆和公孙。主客原络配穴法为历代医家所重用, 但此次整理近10 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资料并没有冲阳配公孙、丰隆配太白的临床观察文章, 究其原因, 除公孙、太白、冲阳穴进针微痛外, 可能还有辨证、经验、个人用穴习惯、取穴不便等原因。
2 讨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研究充分体现出针灸的优势与特色。FD的治疗上有毫针、灸法、罐、耳针、芒针、电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物理疗法、穴位埋线、按摩各种方法。在选穴方面, 除局部、邻近、远端取穴外, 还有随症、辨证选穴, 另外还有按部、按经配穴, 更有特色的是特定穴的配伍应用, 如俞募配穴、郄会配穴、郄合配穴、合募配穴、八脉交会穴等。每类特定穴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特定的穴性、作用、主治, 当以辨证论治为指导, 以脏腑、经络证治为核心, 辨病位、辨病因病机、辨经络循行, 结合特定穴的功能特点, 进行严密组合、配伍应用后, 不仅能充分体现出各自的治疗特点, 而且还可凸显特定穴合理配伍后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 使针灸治疗FD获得更好的疗效。上述临床随机对照观察充分证实了这种腧穴配伍的特异性和协同效应的存在。
10 年来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比如在设计上, 临床观察样本量较小、选穴不规范。今后应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并不断规范选穴内容, 丰富配穴规律, 提高协同效应, 为针灸治疗FD提供依据, 为临床治疗FD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为主症, 有慢性、易复发、难以缓解等特点, 目前西药大多是对症治疗。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很有特色, 常用俞募配穴、郄会配穴、郄合配穴、合募配穴、八脉交会穴、远近配穴、辨证取穴及原络配穴法, 且毫针、灸法、罐、耳针、芒针、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物理疗法、按摩多种方法配合应用, 其优势在于能使多种症状缓解或消失, 改善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远期疗效确切。
消化不良/针灸疗法 篇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患者客观上有上腹饱胀,暖气反酸,纳差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胃肠镜检可排除溃疡糜烂,肿瘤等胃肠的器质性改变,生化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的一类胃肠功能性疾病。国内近年的统计表明在内科消化道疾病中,功能性胃肠疾病占50%左右,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于2006年11月~2009年3月运用针灸配合俯卧掌推复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临床观察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5月制定的“罗马Ⅲ标准”。过去6个月内至少有3个月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其中一项或一项以上。但无器质性原因可查。查体可有胸5至10棘突偏歪或者后突,棘旁有肌紧张和叩压痛。
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80例,均符合上述标准。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8至70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0至72岁。二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①针灸取穴:脾俞、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内关、三阴交。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快速进针,得气后脾俞,胃俞,三阴交行捻转补法,肝俞行捻转泻法,内关行平补平泻,中脘行呼吸补法,留针30分钟,期间再行上述手法2次,每天1次。②俯卧掌推复位法:患者俯卧,两上肢置于身旁,自然放松。医者立于患者左侧,用掌根揉法自上而下,作胸椎两侧肌肉的放松,动作连贯,反复数次。然后医者右手掌根按压于患椎棘突(常位于胸5-10,查体可有棘突偏歪或后突棘旁有肌紧张或叩压痛),左手放于右手背上,嘱患者做深呼吸,在其呼气末时,医者右手掌根瞬间用力向头颈方向推按,此时常闻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骨移动感。
2.2对照组:用胃动力药多潘立酮10mg,tid,饭前口服。
两组均治疗一个月。
3疗效观察
治疗组40例,有效3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有效23例,无效17例,有效率57.5%。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4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导致。基本病机为脾胃损伤,纳运失常;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气血瘀阻,痰湿阻胃,损伤气机。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湿邪为标。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在针灸治疗时,选取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脾俞,胃俞,肝俞以健运脾胃,舒肝理气;取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合募”相配以恢复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取手厥阴络穴八脉交会穴内关以调畅气机,宽胸除满;三阴交本属脾经,又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益肝脾,调和气机。诸穴合用共达舒肝健脾和胃,理气消痞之功。
现代研究发现由于胸椎间盘及其韧带退变,外伤,长期不良姿势等原因破坏了胸椎的内外平衡,导致胸椎小关节错位,椎旁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刺激或压迫胸椎旁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症状,所以通过推拿正骨手法纠正错位移动的胸椎小关节,促进椎旁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消散吸收,从而很好的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14-217
消化不良/针灸疗法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天台县泳溪乡卫生院内科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86例, 男47例, 女39例, 年龄19~67岁, 平均 (39.1±11.3)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排除有理解障碍、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妊娠和哺乳期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餐后饱胀、上腹胀痛、嗳气、食欲不振, 部分患者有多种症状。失眠45例 (52.3%) , 头痛33例 (38.4%) , 恶心24例 (27.9%) 。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
(1) 抑制胃酸药:包括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 适用于有上腹疼痛、上腹灼热感的患者; (2) 促胃肠动力药:常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 适用于餐后饱胀、早饱的患者; (3) 助消化药:上腹胀、食欲不振的患者可服用消化酶制剂, 如乳酶生、复方消化酶等; (4) 抗抑郁药:适用于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的患者。常用药有阿米替林、帕罗西汀等, 此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 用药过程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1.2.2 心理治疗
根据部分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 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 采取不同形式的沟通方式与不同性格的患者进行沟通, 尽可能地了解患者当前的生活、精神、家庭、工作状态, 帮助患者找出焦虑、抑郁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安慰, 并鼓励患者, 使他们消除不利因素, 解除压力、建立信心, 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对于恐惧、焦虑、抑郁倾向较严重的患者, 应嘱咐患者及家属及时到精神科治疗。
1.2.3 健康教育
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病因、常用药的功能主治等;此外, 还应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告知患者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 避免患者以功能性消化不良自行处理, 而延误器质性疾病的治疗。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 避免熬夜, 规律饮食, 戒烟酒, 避免暴饮、暴食,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饮食宜食清淡、粗纤维、易消化。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运动, 运动量适中即可。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和治疗1个月后填写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两种量表均含有20个项目, 分为4级评分, 即没有或很少时间 (1分) 、少部分时间 (2分) 、大部分时间 (3分) 、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 (4分) , 负性陈述的题目正向计分, 即1~4分;正性陈述的题目反向计分, 即4~1分。文化程度较低者可予适当的解释说明, 各项评分相加即总粗分, 总粗分乘以1.25所得结果的整数部分即标准分, 总标准分为25~100分, 标准分越低说明精神心理状态越好, SA S分界值为50分, SDS分界值为53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评分的变化, 并观察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
1.4 疗效指标
连续服药1个月后, 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1) 显效:主要症状消失; (2) 有效:主要症状好转、减轻; (3) 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 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评分结果以 (±s) 表示, 并进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86例患者经过1个月的系统治疗后, 显效48例 (55.8%) , 有效29例 (33.7%) , 无效9例 (10.5%) ;总有效率89.5% (77/86) 。治疗过程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2.2 治疗前后患者SA S和SDS评分比较
86例治疗后的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力的提高, 生活压力加大, 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作息、饮食的不规律及食品安全问题等诸多因素, 使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占胃肠疾病就诊者的20%~50%[3,4]。相对而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较轻, 无明显的异常体征, 患者就诊时间也相对滞后, 临床诊治时需要仔细、全面的检查, 避免其他疾病的漏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精神和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5]。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主要以抑制胃酸、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为主, 心理治疗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本组患者以30~45岁居多, 该年龄段的人群面对工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 作息多不规律、心理压力大, 更易患病;治疗前SAS和SDS评分均略高于分界值, 属于轻度焦虑、抑郁, 但多数患者并未察觉自己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 可见加强心理治疗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着重于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 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心理状态后, 有针对性地安慰、疏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加户外运动等, 经过1个月治疗后, 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前有显著下降, 显示了心理治疗对焦虑、抑郁患者的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较慢, 持续时间长, 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6], 治疗时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辅以适量的药物治疗, 不能急于求成, 治疗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给予耐心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莫光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 :251.
[2]金红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8) :389.
[3]成冰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 2012, 18 (18) :50.
[4]白春峰, 吕静, 陈恩信.功能性消化不良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3) :7.
[5]仝甲钊, 曲波, 王蓓蓓, 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 (9) :785.
消化不良/针灸疗法 篇4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诉有消化不良症状的Hp阳性门诊患者145例, 均符合以下标准: (1) 有持续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不适, 具有下列症状之一项或数项, 即餐后饱胀、嗳气、恶心、早饱、呕吐、烧心、反酸; (2) 上述症状至少持续4周, 或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 (3) 实验室、胃镜、B超、X线钡餐, 排除肝胆胰消化性溃疡及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4) 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 (5) 无腹部手术史; (6) 胃镜活检快速尿素酶检查阳性, 并且近1个月内未用过抗Hp药物。
1.2 研究方法
将14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 A组为治疗组, B组为对照组。其中A组73例, 男42例, 女31例, 年龄16岁~73岁, 平均年龄42.3岁;B组72例, 其中男41例, 女31例, 平均年龄41.8岁, 2组患者病程6个月~10年。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症状积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73例在遵循综合和个体化治疗原则上, 予雷贝拉唑10 mg+克拉霉素0.5 g+阿莫西林1 g, 均2次/d, 疗程均为1周;对照组遵循综合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基础上, 给予雷贝拉唑10 mg, 1次/d+莫沙必利10 mg, 3次/d治疗, 疗程均为1周。随访2组1个月及1年后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
1.3 FD症状评估及疗效评定
以上腹不适、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作为评分症状, 按轻重分级评分:0级:0分, 无症状;1级:1分, 可以感觉到症状, 但不影响日常活动;2级:2分, 明显不适, 偶尔影响日常活动;3级:3分, 指不能进行日常活动或严重影响睡眠需用药物控制。治疗1个月及1年后进行评分, 记录疗效指数。疗效指数= (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疗效指数≥75%为显效, 75%>疗效指数>50%为有效;≤50%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FD患者1个月后症状积分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中总有效43例, 无效30例, 总有效率58.9%;对照组中总有效20例, 无效52例, 总有效率27.8%;2组比较P<0.01, 有显著性差异。1年后症状积分疗效比较见表2, 治疗组中总有效18例, 无效55例, 总有效率24.6%;对照组中总有效5例, 无效67例, 总有效率6.9%;2组比较P<0.01, 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中有40例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胃镜检查Hp阳性4例, 36例阴性, Hp根除率为90%, 阴性者胃黏膜炎症及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
2组比较统计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2组比较统计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FD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消化道多种症状为主诉的症状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的患病率约25%, 因消化不良症状而就诊的患者比例占内科门诊总数的30%, 占消化专科门诊的70%, 其中FD占消化专科门诊的30%~40%[2], 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目前F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有学者认为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可能是Hp感染后胃黏膜炎性改变, 释放了炎性递质, 刺激痛觉神经末梢, 并引起胃平滑肌功能失调, 从而至少导致部分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3]。也有学者认为Hp感染、胃酸和心理因素等, 可能影响胃排空, 胃对食物容受功能受损, 胃扩张, 敏感性增高, 胃、十二指空肠动力障碍等。Hp感染参与FD发病的主要机制可能是胃泌素释放和胃酸分泌, 影响胃排空功能, 并使胃局部神经功能和形态学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上腹疼痛、不适[4]。本研究观察三联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2组1个月及1年后症状积分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有40例随访胃镜检查Hp阳性4例, 36例阴性, Hp根除率为90%, 与有关文献资料报道相近 (≥90%) , 同时胃黏膜炎症及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虽然只有部分患者随访时愿意胃镜检查, 但可初步推断, 症状改善与根除Hp后胃黏膜炎症及活动度好转有关。
荟萃分析表明, 根除Hp可使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改善, 是消除或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治疗方案中经济有效的策略。研究表明治疗前胃黏膜炎症和活动性程度高者根除Hp后症状改善更显著[5]。因此, 笔者认为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可消除或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 同时根除Hp后胃黏膜炎症消退, 可减少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率。三联疗法与长期间断的抑酸剂和或促动力剂治疗相比, 在接受治疗的时间上具有优势, 患者易接受, 可以较有效地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经济费用, 存在费用-效益比优势, 10%患者经1周抗Hp治疗后症状消失, 不需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6]。故临床上可予推荐应用, 同时需根据个体化差异, 特别对一些常规治疗效果差且治愈意愿高的患者, 可考虑积极推荐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三联疗法治疗H p阳性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方法将145例H 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3例在遵循综合和个体化治疗原则上, 予雷贝拉唑10 m g+克拉霉素0.5 g+阿莫西林1 g, 均2次/d, 疗程均为1周;对照组72例遵循综合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基础上, 给予雷贝拉唑10 m g, 1次/d+莫沙必利10 m g, 3次/d, 疗程均为1周, 随访2组1个月及1年后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FD患者1个月及1年后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治疗组中总有效率为58.9%和24.6%;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27.8和6.9%,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1。结论三联疗法治疗H 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可消除或明显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关键词:三联疗法,功能性消化不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 等.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20~422
[2]何继东, 王一平.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证据[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7 (1) :66
[3]史立华, 张其胜.根治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 2006, 13 (2) :222
[4]金云菲, 彭海霞, 王赛玉, 等.Hp根除治疗有利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0) :1424~1425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06, 上海) [J].胃肠病学, 2006, 11 (11) :676
消化不良/针灸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237例, 其中56例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 占病例数23.63%。56例患儿中, 男37例, 女19例, 年龄4~14岁, 平均年龄 (8.5±2.3) 岁, 所有患儿均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表现间断或持续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 早饱、餐后饱胀、腹胀、厌食、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病程3~6个月, 症状反复。
1.2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参照《第四次全国Hp处理共识报告》[1]Hp感染的诊断标准: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可判定为Hp现症感染:①胃黏膜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染色或培养三项中任一项阳性;②13 C或14 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③粪便抗原检测阳性。血清Hp抗体检测阳性提示曾经感染, 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本文56例患儿采取血清抗体检测或14 C呼气试验检测, 均符合Hp现症感染。
1.3治疗方法
所有入组患儿均规律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50 mg/ (kg·d) , 克拉霉素15~20 mg/ (kg·d) , 甲硝唑15~20 mg/ (kg·d) , 奥美拉唑0.8~1.0 mg/ (kg·d) , 均分2次空腹口服, 10 d为1个疗程, 56例患儿均接受1个疗程的治疗。
1.4不良反应
4例患儿出现大便次数增多, 给予金双歧口服, 症状缓解;3例患儿皮肤散发皮疹, 给予氯雷他定糖浆口服, 皮疹消失;2例患儿出现轻微头晕, 可自行缓解。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治疗后腹痛腹胀、早饱、厌食、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并于8周后复查血清Hp抗体或14 C尿素酶呼气试验判定Hp根除情况。
1.6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Hp阳性转阴性;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或缓解, Hp阳性转阴性;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Hp检测乃呈阳性。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56例患儿给予三联疗法治疗1个疗程,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愈12例, 有效38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9.29%。见表1。
2.2 Hp根除结果
治疗8周后复查血清Hp抗体或14 C尿素酶呼气试验, 52例Hp转阴, 有4例乃呈阳性, 根除率为92.86%。见表2。
3 讨论
3.1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否行根除Hp治疗
本文收集237例儿童FD, 有56例Hp检测呈阳性, 占病例数23.63%。Hp诱发FD的临床症状主要是Hp进入消化道, 其鞭毛穿过消化道黏膜屏障, 对上皮细胞造成破坏, 使胃黏膜内T细胞、巨噬细胞等各种炎性细胞及炎性介质侵润, 胃黏膜组织内白介素-18, 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造成消化道黏膜损伤和防御功能降低, 同时诱发胃泌素分泌, 刺激胃酸分泌量增加, 导致临床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我国2007年幽门螺杆菌治疗指南指出15%~20%的Hp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 Hp感染者发生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风险较未感染人群高2~6倍, 因此对于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应当给予Hp根除治疗。《罗马-Ⅲ共识》报告指出对Hp感染的FD患者行Hp根除治疗, 证据级别Ⅰa, 推荐强度A[2]。
3.2 Hp根除治疗后, FD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特征表现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早饱、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 且症状反复。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包括服用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促胃动力等药物, 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选择56例儿童FD患儿行Hp根除治疗, 选择PPI+三联抗生素治疗10 d, PPI能够作用胃内的壁细胞, 抑制钠钾-ATP酶的活性, 从而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量, 提高胃内的p H值, 减少胃液对胃十二指肠的刺激。Hp在高p H值环境生长繁殖能力降低, 而高p H值环境可以增加抗生素的稳定性及敏感性, 三联抗生素联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抑菌杀菌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有12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 38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和减轻, 尚有6例无效, 总有效率89.29%, 提示根除治疗对临床症状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 (Hp) 阳性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56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 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联合口服治疗10 d, 根除幽门螺杆菌, 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于8周后复查血清Hp抗体或14 C尿素酶呼气试验, 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9.29%,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92.86%。结论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 采用三联根治疗法进行治疗, 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 缓解临床症状, 疗效较好, 值得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
参考文献
[1]刘文忠, 谢勇, 成虹, 等.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 2012 (17) :358-363.
消化不良/针灸疗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药师在医生的配合下从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选取98例,患者均按照相关标准确诊。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49例为将其确定为对照组,给予其常规治疗,另一组49例则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其莫沙比利与标准四联疗法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无论男女均符合标准均可参与,患者年龄在25~67岁;根据相关标准所有患者均确定为罗马Ⅲ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接受治疗前,必须提前4周时间接受胃镜检查,所有消化性溃疡和肝胆管系统等疾病均排除入选行列;98例患者均提前48h停止服用解痉药等其他任何药物;详细告知患者试验过程中以及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在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再安排其签订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对本组资料使用药物过敏;曾接受过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患者;合并有其他严重病症的情况;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身感受的患者;因合并的其他病症,不能够停止服用解痉药和抗胆碱药。在接受本组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不良反应或病症时,不得不停止使用药物。
1.4 治疗方法
给予49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每日为其提供5mg莫沙比利,每日3次,每次均餐前15~30min口服,14d为1个疗程。给予49例观察组患者莫沙比利与标准四联疗法联合治疗,每日为其提供30mg兰索拉唑,每日服用两次,早晚空腹口服一次;同时每日口服2次,阿莫西林胶囊1g;此外,早晚餐后30min口服500mg克拉霉素胶囊;另每日三餐前15~30min叮嘱患者同时口服5mg莫沙比利,同样以14d为1个疗程。在患者接受治疗的4周时间内对患者的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随访。在患者接受治疗和病情复查前均不接受其他任何药物的治疗。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和症状评分
根据患者餐后上腹痛以及餐后感受来判断,并结合患者主述严重程度来对症状进行评分。频度评分可分为0~4分,主要为: (1) 4分:患者所有症状均未得到改善; (2) 3分:在接受治疗后,患者有一半时间出现了餐后不适和上腹痛; (3) 2分:治疗后,患者每周有1~2d时间出现了不适症状; (4) 1分:病情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仅有少部分时间出现了不适感; (5) 0分:患者的所有不适感均逐渐消失。程度评分则分为0~3分,主要为: (1) 3分:不适程度非常严重,使得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2) 2分:有不适感,但不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3) 1分:不适感不明显,但不会影响工作和生活; (4) 0分:不适感消失。治疗效果为频度评分和程度评分总和。
2.2 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对比
尽管两组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了有效改善,但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对比
在接受治疗前,安排所有进行胃镜检查,若为阳性则选入治疗。在接受药物治疗4周后,安排患者接受复查,若幽门螺杆菌显示为阴性,则将其视为HP根除。两组患者中,观察组49例患者中,30例HP根除;对照组49例患者中,13例HP根除。
2.3 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中出现8例头昏、味觉异常等不良反应,对照组中出现7例不良反应,两组之间不存在较为明显地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在停止服用药物后,均逐渐恢复。
3 讨论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有40%~60%的患者,发病原因均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为此,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能够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帮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快速恢复的主要方法;也有不少专家研究发现,尽管在治疗过程中,将幽门螺杆菌根除,但仍然存在病情反复或症状未得到改善的情况[2]。在本组资料中,笔者在治疗该病上,采用莫沙比利和莫沙比利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来给予患者治疗,并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根据结果了解到,尽管两组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了有效改善,但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且观察组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种方法不良反应之间不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提供治疗时,应当对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测,治疗不理想的情况,应当及时调整治疗方法,采用四联疗法来给予患者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莫沙比利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型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方法 对比单用莫沙比利和莫沙比利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结论 莫沙比利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莫沙比利,四联疗法,功能性消化不良
参考文献
[1]兰玲, 于静, 靳钰炜, 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改善的倾向性[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8) :807-808.
消化不良/针灸疗法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消化不良患者56例, 以其原始病例资料作为实验活动数据研究的基础来源。利用回顾分析法对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效果展开对比分析。56例患者中, 男31例, 占55.36%;女25例, 占44.64%;年龄最大59岁, 最小12岁, 平均年龄 (35±3.49) 岁;经测量患者体重32~66kg, 平均体重为 (55±4.23) kg。
1.2临床症状
对56例消化不良患者展开病症观察与分析, 消化不良病史5个月~18年, 平均病史为 (5±1.59) 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胃疼29例, 胃胀23例, 反酸18例, 恶心、呕吐23例, 贫血25例, 消瘦34例, 腹泻13例, 大便干燥22例, 以上病例具有重叠性。同时部分患者由于消化不良导致患有精神类疾病, 其中心情焦躁4例, 失眠12例, 抑郁3例, 注意力难以集中3例。
1.3 检查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对其实施医学检查, 主要包括:胃镜检查、X线钡餐、粪便中脂肪测定、酸碱pH值、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等。通过粪便脂肪检测, 判断脂肪泻。经测定24h内粪便排出脂肪量均超过了6g, 脂肪的吸收情况<90%。通过检查对幽门螺杆菌及消化不良症状进行确诊。在胃部内镜检查中, 对胃部炎症、胃溃疡、食管炎、肝胆以及胰腺存在的病变进行诊断。通过胃镜检查、细胞直接取样以及尿素酶检查等对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进行诊断。经检测所有患者幽门螺杆菌呈阳性, 并患有消化不良症状。其中, 胃瘫12例, 胃溃疡19例, 十二指肠溃疡13例, 胃动力存在障碍24例, 以上病症具有重叠性。
1.4 治疗方法
医护人员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患病程度的不同, 以自愿选择治疗方法为原则,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标准四联联合莫沙比利共同用药治疗;对照组28例仅使用标准四联用药治疗。两组患者的病症状态、个人体征以及病症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4.1 标准四联用药方式。
医护人员对两组进行标准四联用药治疗, 具体方法为:选用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兰索拉唑等进行标准四联联合治疗。使用方法为:胶体果胶铋, 使用剂量为50~100mg, 3次/d, 在饭前和睡前30min服用;阿莫西林片剂, 口服3次/d, 每次剂量为2~4片, 克拉霉素采用口服的方式, 剂量为250mg, 每天分早、晚2次服用;兰索拉唑, 采用药量为15~30mg。标准四联治疗周期一般为15d。
1.4.2 莫沙比利药物的配用。
治疗组在选用标准四联治疗的基础上, 加入莫沙比利进行配合治疗。选用莫沙比利片剂, 采用口服方式, 1次/d, 每次1片, 服用时机一般选择饭前30min服用。
1.5 统计学原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阶段性疗程治疗, 得出以下治疗效果:治疗组28例患者中, 治愈23例, 好转3例, 无效2例, 治愈率82.14%, 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28例患者中, 治愈18例, 好转5例, 无效5例, 治愈率64.29%, 总有效率82.1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 具有反复性的特点,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有胃疼、胃胀、反酸、恶心、呕吐、贫血、消瘦、腹泻、大便干燥等。幽门螺杆菌是由于感染导致产生的一种细菌, 当幽门螺杆菌经过检测呈阳性后, 则表示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瘫以及胃动力下降等疾病。据不完全统计, 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占到近一半左右。标准四联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采用兰索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进行综合性用药;莫沙比利也是治疗消化不良的特效药之一。在治疗中, 采用标准四联联合莫沙比利,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提高了10%和18%左右,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克成, 江石湖, 主编.消化病现代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50.
[2]潘小平, 李瑜元, 沙卫红, 等.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1999, 19 (3) :162-164.
相关文章:
新学期学校工作思路计划02-13
如何做好安全环保工作02-13
环保辐射安全工作总结02-13
安全环保月工作总结02-13
安全环保工作规划02-13
学校党建工作思路02-13
2024年学校工作思路计划02-13
学校教科室的工作计划思路02-13
招贤小学2014年学校工作思路02-13
学校少先队工作思路格式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