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空寺石窟导游词

关键词:

石空寺石窟导游词(精选3篇)

篇1:石空寺石窟导游词

石空寺石窟,位于中宁县石空西北双龙山的南麓。双龙山在古代被称为石空山。这里背山面水,风景秀丽,可谓真正的青山绿水,非常清秀。曾经明代杨郁有诗赞曰:“古洞仰观北拥山,洪涛俯瞰水东流,倚遍危栏情未已,淡烟衰草夕阳中。”

石窟前建有寺院,寺院中还有各类神佛塑像。可是因为这里是腾格里沙漠的南缘,风沙大,另外在晚清时期社会**,导致寺院荒废,石窟逐渐被流沙埋没。后来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仅存一个俗称“九间无梁洞”的石窟和洞前的寺院了。里壁并列着三个佛像,东西两边各置佛坛。虽然造像有些残损,但这些明代的彩塑仍然显得十分精致;壁面彩绘的有佛教故事,窟顶有彩绘图案,描绘细腻,精美绝伦。

石空大佛寺石窟开凿于唐代。据史书《陇右金石录》、《甘肃新通志》记载:“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创于唐时,就山形凿石窟,窟内造像皆唐制。”可以说,它是唐代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宗教文化遗址,1961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大佛寺分上、中、下三寺,共有石窟十三个,自西向东分别为∶焰光洞、万佛洞、石子观音洞、老君洞、三清洞、玉皇洞、无量洞、九间无梁洞、财神洞、药王洞、娘娘洞、龙王洞、睡佛洞。其中数九间无梁洞(又称九间无梁寺,位於中寺处)规模最为宏大,是大佛寺的中心,洞高二十五米,深十五米,宽十三米,内塑八十八佛,加上菩萨、罗汉、供养人等共有三百六十尊之多。

石空寺出名的传说故事是“石空夜灯”,早在明清时期已传遍双龙山南北。故事是这样传说的:

在石空寺,每当夜暮降临之后,会有一位仙女驾着彩云,自碧空飘飘而来,她把珍珠玛瑙撒下人间,这些珍珠宝贝闪闪发光,光芒四射,为人们照明。有一天,一个小伙子埋伏在仙女降临的地方,仙女撤完珠宝以后,正要返回天宫时,小伙子冒险上前求她永留人间,仙女拔下头上的玉簪,叫小伙子把它插入石山上的一条缝中。转眼间,仙女已无影无踪,玉簪变成了一把金钥匙。小伙子把它对准石缝,轻轻一插,山崩地裂,一座座宫殿从山中飞出。自此,每当黑夜降临,宫殿里的灯火辉煌,鼓乐自鸣,仙女们翩翩起舞,把人间照得通亮。当人们爬上山腰,走进宫殿时,突然灯息烟消,鼓偃舞停。宫殿原来是一个个石洞,洞内是大大小小的佛像和五颜六色的壁画,这就是中宁石空寺窟的来历。佛灯的红光从石洞里照射出来,遥望好似星斗挂在空中,“石空”因此而得名。 “夜空石灯”历来就是宁夏十大景观之一。古人有诗赞咏石空寺石窟夜景:“叠嶂玲珑竦石空,谁开兰若碧云中。僧闲夜夜燃灯坐,遥见青山一滴红。

篇2:石空寺石窟导游词

现存最大的洞窟是九间没梁寺洞,面宽12.5米,进深7.4米,高约25米。洞窟内竟无一根梁柱,俗称“九间没梁寺”。

宁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型园林――宁园,于1987年国庆节期间落成。

宁园位于银川市解放东街南侧。从西门进园,便进入盆景区。主要区由“兴庆殿“、“沁茗”阁、碑、廊及水池组成。“兴庆殿“是园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内壁画“西夏风云”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西夏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风土人情。“兴庆殿“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汉白玉石雕“哪吒闹海”。“兴庆殿“左侧是卷棚式仿古建筑“沁茗”阁,右侧则是一个四角由重檐亭和一个六角亭连接的曲折碑廊,名“翰墨“。廊壁刻有毛泽东、董必武及区内外书法家的作品。东区的北面是一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供游人活动休息。

近几年,为了发掘被淹埋的文化艺术宝藏,自治区和中宁县人民政府对石空寺石窟进行了清理和修理工作,大部分石窟及寺院已整修和重建。

石空寺始建于何时,尚难明确论断。据明代史料记载,称其为“元故寺”。对于石窟的开凿年代,历来有唐、西夏、元三种传说。今天从窟室的形制和风格看,以始凿于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其他景点:宁夏概况导游词 ·西夏王陵导游词 ·沙湖导游词

篇3:石空寺石窟导游词

一、绘画技法的娴熟性

作为寺庙壁画, 万佛洞石窟壁画的绘画技法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手法, 有着娴熟的绘画技巧。首先, 它的造型准确, 具有高超的写实性。画在方形石柱正面的僧人图, 是该洞内写实手法较完善的一幅作品。画面中, 僧人身着红色僧衣, 外搭黄色袈裟, 手捻佛珠, 面容安详中正, 盘腿而坐, 面部胡茬清晰可见, 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次, 该处壁画用线古法, 铁线描及兰叶描两种线条交替出现, 显现出生动、流畅、刚劲的线条样式。线描技巧手法老练、纯熟, 把线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在其南柱内侧面的朝元图 (图1) 中, 虽然人物众多, 但在线条多而不乱, 流畅生动, 体现了众仙朝圣的衣袂飘飘。再从壁画用色上分析, 该处壁画设色典雅, 用色遵从古代壁画的用色习惯, 以青、黄、赤、白、黑作为主要的色彩, 以青绿色和白色为主调, 施以朱红作为点缀。设色运用国画工笔重彩的染色手法, 层层渲染, 厚涂处色彩沉稳典雅, 薄处色彩细腻且变化丰富, 体现了高超的色彩控制能力, 营造出典雅的色彩意境。

二、万佛生动的观赏性

万佛洞壁画除了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外, 从它的整体壁画可见其具有“致广大、尽精微”的营造理念, 展示了千佛生动的观赏性。首先, 从该处壁画构图分析, 整处壁画构图密实饱满、严谨规整, 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全景式、罗列式的构图形式为主, 运用了对称、整齐、均衡的构图理念。画面虽内容众多、结构复杂, 但画面满而不乱, 秩序井然, 体现了统一而富有变化的审美观赏性。以其北壁万佛图 (图2) 为例, 万尊佛像有序排列。一尊尊佛像, 袈裟颜色或是青绿、或是朱红、或是灰白;面部表情或是微笑、或是肃穆、或是平和, 在统一的罗列与线条造型中又具有细微的丰富变化, 给人予生动美的观赏性。其次, 从该处壁画人物形象描绘分析, 虽涉及佛、道、儒及普通信众形象近百之多, 但毫无雷同感。细看对这些形象的刻画, 佛陀、菩萨潇洒自得;罗汉、僧侣温婉平实;天王、力士孔武有力;玉女、侍者青春调皮;居士、信众虔诚恭敬。这些形象生动的刻画, 营造了一个万佛生动的世界, 给予了无限的艺术观感。

三、内容题材的丰富性

陕北地区的古寺庙壁画, 现留存较多, 多见于明、清痕迹, 内容多以水陆法会作为主要的题材, 兼具佛道和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祗。壁画中, 僧侣、道士相互对应;菩萨、神仙交相辉映;天王、力士交错出现, 刻画了一幕生动的众生人物形象。除了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外, 该处壁画中还有对珍奇异草、亭台楼榭、山水大川以及飞禽走兽的细致描绘。在其石柱内侧的朝元图中, 有对龙、老虎、豹子、麒麟等多种动物形象的传神描绘, 笔法细密、精到, 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纵观全国范围内的水陆法会壁画图, 其内容多以神像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 而此处在众仙形象中穿插出现的各类奇珍异草和动物形象, 不仅拓展了画面内容题材宽度, 更丰富了其画面的观赏性, 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四、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兼容性

儒、释、道是支撑中国文化精髓的三个领域, 千百年来, 三者相互作用与制约, 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根基。自唐以来, 在以佛教主尊为主的内容上, 增加了道教和各类民俗信仰图像, 儒释道充分结合, 形成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在万佛洞壁画北石柱的正面壁画的帝君图 (图3) 中, 佛祖中立盘坐须弥, 左位孔子、右位老子交相辉映, 其余侍者, 或为佛家弟子或为道教信徒, 在同一画面中, 展示了佛、儒、道三者的共存, 是三教合一的典型内容。其中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出现在寺庙壁画中, 在陕北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寺庙宗教壁画中是不多见的。此外, 石柱内侧的朝元图亦是儒释道结合的有利证据。画面中, 既有众佛教中的菩萨罗汉, 亦有道教中的神仙老君更有帝王将相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中, 或归属于佛、或归属于道, 已难以分清其本质的信仰归属, 这也大大地反映了儒释道三种精神在民间的结合与兼容。

寺观遗迹保留了陕北民间宗教信仰的痕迹, 是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呈现,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万佛洞石窟古壁画是这些文化呈现的一个组成部分。石窟内壁画虽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侵蚀以及人为的毁坏, 已不能完整而清晰地展示于世人面前, 但透过其灰色尘土的外衣掩盖之下, 至今依然可以欣赏到其精美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的确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所应该珍视的。

参考文献

[1]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榆林市志卷二十三·文物志[M].三秦出版社, 199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教职员工读书交流活动记录 下一篇:青春期教育讲座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