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的词语

关键词:

喜的词语(精选5篇)

篇1:喜的词语

生命是一首悠长的诗,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浓,可以淡,亦可以轻轻地欢喜。就因为你给我的清喜,让我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这世间的一切美好。是你,让我知道,生命的绚烂总在清喜之后。今天,我轻轻的想起了你,想起了,你给我的那些清喜。我把他们整理出来,送给你……

-------题记

喜欢是一种很简单的情愫。或许我们永远说不清楚因为什么,或者为了什么喜欢一样东西,一首歌,或者一个人。但是,当你走近它,你就感觉那里很安静。你喜欢静静地坐在那里,聆听、看或者想。

喜欢,有时候就是那样简单的东西。当别人问起,你红着脸,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可当你一转身,心里有困顿,你仍然愿意到那里去,去怀念你心底的喜欢。诉说给它听,却不管它是不是懂得。

喜欢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河,缘自你心底的柔软。它轻轻地来,默默的走,甚至有时候你都感觉不出它的存在。可它,就那样的存在着。不扰人,不被扰,静静悄悄,无声无息。

小时候,时常坐在庭院里,一个人,自言自语。就那样坐在天空下,仰望着蓝天,看星星眨眼,听星星说话。然后,自己对着天,编那些别人听不懂的故事给自己听。

那时,母亲就会不无担忧的和父亲偷偷的说,“这孩子不会有什么病吧?”父亲凝视着坐在庭院天井里看天的我,然后,轻轻的说,这孩子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她是在告诉天和那些花,她的喜欢呢。

于是,我也独承受了父亲悄悄给与的喜欢。一颗糖,一块饼干,一条小辫绳,几分零花钱,一个大鸡蛋。

渐渐地,上了小学,识了字儿。我把自己对天的喜爱,对水的热爱,对花草的情意不再用自言自语表达出来了。而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记在本子里,老师说,这叫日记。懂得用文字记录自己心声的我,是那样的开心。

还记得,当我把自己写的描写自家菜畦的文章读给父亲、母亲听的时候,父亲的眼睛闪着那种幸福、快乐而又慈祥的光,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于是,我有了自己的本子,有了自己的诉说心事的地方。父亲给我买了好多本子,让我写。因此,那个喜欢随时自言自语的孩子,因为识了字儿,能用文字记载自己的欢乐而变得很快乐。

童年的时光,因为一种我对文字的喜欢,父亲对我的喜欢,而激发了我喜欢读书写字儿的快乐。

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当别人都去玩儿的时候,我就趴在自己的小桌子上写一天的心情日记。当然,有时候和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吵了架也会用他们来写一些不喜欢,小愁绪,甚至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牢骚话。生活因为这一点点的小喜欢,变得多姿多彩,我也从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诸多快乐。写的高兴了,就拿出来给父亲读一段。

那时,父亲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的花。吃过晚饭,他总是给自己沏了一壶茶,坐在躺椅里,扇着蒲扇,听我读自己的胡思乱想。然后,也不说话,但眼神是那样的喜欢,喜欢。因了父亲的喜欢,小时候我的作文总在学校、区里和市里得奖。

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自己的这点小爱好是因何而起的时候。我总能依稀看到父亲当年的身影,那么慈祥的看着我。

工作后,我变得很懒惰了,很少把自己的心情再用这些本子记录下来。即使被迫要写,也胡乱的在网上搜罗一遍,然后胡乱的拿来主义。可是,我仍然还是喜欢当年的那点子‘小喜欢’,带给我的简单的快乐。

父亲离开我的那一年,我因为想念他,而重新拾起这些文字。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我喜爱的文字,变得悲悲戚戚。以至于,很多次我都做梦,梦到父亲就那样定定的看着我。仿佛在问我,你忘记了自己的喜欢吗?

是啊,这是我的喜欢啊!为什么逐渐的行走中,我却丢失了这份带给我美好心情的喜欢?

于是,我又试着拿起了笔,打开了书。人说,开卷有益。是呢!开卷有益,在这开卷中,我一篇篇的读过去,感受别人的悲与喜的同时,我也逐渐又找回了自己的“喜欢”。

喜欢,他是我的朋友,知己,亲人和爱人。我沉浸在自己简单的喜欢里,感悟着平淡的喜欢带给我的简单的快乐。我想,再次夜晚做梦梦到父亲,他的眼神应该还是那充溢着喜爱、温暖的喜欢的眼神吧~~~

生命的绚烂总在你清喜之后的浅淡里,轻轻地发芽,轻轻的开花,然后散发淡淡的清香……

篇2:喜的词语

双喜字结构巧妙,是中国美术民俗中的一绝,两个并列的喜字方正、对称,骨架结构稳定,以下是“喜的剪纸方法”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方法/步骤

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一把剪刀,一支笔,如图所示。

把正方形的纸,左右对边折,如图所示。

再次左右对边折,如图所示。

画上双喜字,如图所示。

先剪掉右边喜字以外的部分,如图所示。

再剪掉右边喜字以外的部分,如图所示。

最后再剪掉划线部分,如图所示。

篇3:阿福和阿喜的日子

2、狗的耳朵和鼻子很灵, 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用叫声提醒主人。再说, 狗既听话又恋家, 决不会“罢工”甚至“跳槽”。对, 就这么办!

3、次日, 男主人四处寻找对心思的狗:好看、聪明、吃得要少!

4、就这样, 刚刚断奶的阿福被男主人抱回了家。男女主人好奇地看着它, 它也如此地看着他们。

5、邻居们说, 阿福在新家的第一顿饭不能喂太好的, 怕惯坏了以后净想吃好的。于是, 阿福的头顿饭只是小米粥掺点鱼汤。但日后的事实证明, 邻居们说得并不怎么靠谱, 对阿福来说, 爱吃荤腥乃是它与生俱来的天性。

6、没过几天, 一位热心的邻居又把阿喜送来了, 盛情难却, 主人只好收下它。阿喜本来就多余, 而且给主人的第一印象也不好。它貌似傻大黑粗、缺乏灵气, 胆小性卑, 一来就躲在下屋的角落里死活不肯出来。

7、主人们在剔牙漱口时常有如下比较性的对话。

女主人说:“你看阿福多文明, 给它东西总是小心翼翼叼着, 生怕弄脏我的手, 吃得又少又文明。”男主人, “阿喜原来的主人是卖豆腐的, 阿喜一窝五只, 不抢着吃就得挨饿, 环境啊!”“阿喜的脸是方的, 一天傻乎乎的就知道吃。”“阿福的脸长, 它根本不用合计温饱, 爱出去溜达。”一番评头论足之后, 就是一阵感叹, 狗也分出身啊!

8、阿福和阿喜为“狗”处事的方式大相径庭。对于阿喜, 幸福很简单, 就是——吃, 阿喜的快乐——是吃的快乐。

9、阿福乖巧伶俐, 平素极尽讨好主人之能事, 总是缠着主人带它出去玩耍。它快乐着, 也给主人带来快乐。

10、自然的, 主人们对阿福给予了更多喜爱和关照, 从小到大, 阿福俨然成了主人的“子女”。

11、阿福总是投桃报李地亲昵甚至奉迎, 它用依赖和眷恋给主人们戴着“高帽”。

12、在主人眼里, 阿福浑身上下全是优点。与之相对比的是, 他们逐渐有事没事地挑阿喜的毛病。阿福是开心果, 而倒霉的阿喜日渐成了出气筒。

13、冬天, 阿福盘据在屋里的沙发上, 披着被子, 各种吃食摆在面前。阿喜却在室外漫天的雪花、北风中, 蜷缩在一只破木箱里, 面前是冻硬的剩饭。

14、也许是天生厚道, 抑或是畏惧主人对对方的宠爱, 阿喜常受阿福的欺负。主人如果对阿喜稍好点, 趁主人不在时, 阿福马上撕、咬、扯、打, 把不满、嫉妒加倍发泄在阿喜身上。

15、时常有耗子出来偷吃狗食, 它们一齐狂叫。这可不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而是保卫它们看门守户的“薪水”。三番五次之后, 被犬吠声折磨得夜不能寐的主人干脆把它俩关在了屋后。两只狗不甘寂寞, 整日又急又怒, 更是叫个不停。没几日, 主人只得改变主意, “释放”了它们, 阿福和阿喜再次大摇大摆地回到前院。

16、某天, 男主人用整整一个晚上把小葱地里的枯叶弄干净并浇足了水, 两只狗不声不响在一边看着。

17、次日, 上街购物后回家的女主人看到这般场景:两只狗浑然不在乎早春地上的寒凉和潮湿, 惬意地趴在东倒西歪的小葱上。它们也许以为, 这是主人为它们玩耍而准备的新“场地”。在女主人的尖叫和打骂中, 阿福阿喜自知理亏, 这回惹祸了。

18、趁主人开门时, 它们有时会出去溜达。房后的垃圾堆常会有惊喜的发现, 被人丢弃的臭肉、咸鱼干、干硬猪皮, 令它们如获至宝。女主人时常骂道:“家里有好吃的你们不吃, 出来捡这些破烂。”说到底, 人和狗的世界, 有着太多的不同。

19、空气中, 它们嗅到爱情的气味。隔着高高的院墙, 它们只能用吠叫与同类“拍拖”。许久, 墙外无拘无束的同类去别处寻找爱情了。在难以了却的相思中, 它俩带着急迫、无奈和怨怼回到原处, 做个造型再趴下。这, 已经是它们生活的常态。

20、阿喜的痛苦不是因为缺乏主人的宠爱, 不是源自对阿福的深深嫉妒, 而是来自被主人们忽视甚至无视的那种遗弃感。偶而, 它也会学着阿福去讨好他们, 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哪怕打骂也好。令阿喜迷惘的是, 这种日子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21、在羡慕和嫉妒中, 阿喜看着阿福与主人形影不离地出出进进。对它俩来说, 每次外出都可能是一个大快朵颐的机会, 但阿喜很少摊上这样的机会。然而, 一次乐极生悲之后, 阿福在东尝西捡的快乐中误食灭鼠药死了。阿喜因为没有同去, 却因祸得福。

22、目睹了阿福临死前的痛苦挣扎, 男女主人心痛不已, 他们无能为力, 伤心流泪。阿福是他们曾经喜爱过、曾经带给他们许多欢乐的小生命。

23、也许正应验了“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的古语。阿福曾经拥有许多、享受许多, 然而, 在主人的宠爱与骄纵之中, 阿福的死亡过早降临了。塞翁失马, 冷遇却让阿喜留守家中, 躲过了劫数。冥冥之中, 一切似乎既是偶然, 也是必然。

24、没有了阿福, 主人们并没有更加宠爱阿喜。他们不是喜爱一只狗, 而是喜爱那只叫“阿福”的狗。没有阿福的日子, 阿喜又平添了许多寂寞。有时, 它甚至想念阿福, 生气、打架, 毕竟也能唤起一些生命的活力。现在的它, 被形单影只的寂寞包围着, 越来越呆滞、沉闷。

25、命运的变化往往出乎意料。几户人家热议了十六、七年要打井的事, 终于在主人家的院子里开工了。院墙被扒了个大豁口, 高大的井架子被拉了进来。主人在忙碌中, 顾不上看管阿喜, 阿喜自由快乐的日子却就此来临了。

26、那段日子里, 阿喜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它还获得了阿福不曾拥有过的友情和爱情:整日里, 阿喜的身边都有四、五条狗伴随左右、出出进进, 同类们为了阿喜争风吃醋、大打出手, 有一条狗打败了所有对手, 时刻、日夜地守候在阿喜身边, 成了阿喜的骨灰级粉丝。

27、足有两个多月, 随着院墙恢复原样, 阿喜短暂的幸福时光结束了, 它再度整日仰望着四四方方的天空。然而, 在平静中, 阿喜多了几分从容, 它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它要当妈妈了。

28、夏季阵雨前, 传来阿喜异样的叫声, 在下屋, 女主人惊喜地看到, 阿喜生了四个小宝宝, 它们全有着阿喜的体貌特征。阿喜的生命以这种古老的方式延续着。

29、作了母亲的阿喜饭量大增。它是那样喜爱它的孩子们, 每天都把四个孩子舔得干干净净。宝宝们日渐长大, 它却越来越瘦, 四方大脸最后变成了狐狸样的三角脸。它从不出来溜达, 为的是给孩子们吃奶。它的母性赢得了主人们的同情、好感。出于怜爱, 主人们时不时就来看看阿喜和它的心肝宝贝, 喂给它好吃的, 跟它说话。

30、小狗渐渐长大了。有人来领养小狗, 阿喜总是难舍骨肉, 每次叫着、追着, 跑出很远。为了避免对它的过度刺激, 主人们总是隔些日子才让人抱走一只小狗。然而, 这对阿喜来说, 却要面对多次母子分离的痛苦。阿喜真正感受到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奈。自己并不真正属于自己, 孩子也是一样。

31、小狗们都离开了, 阿喜又回到以前的生活状态。与以往相比, 现在的生活是好?是坏?如果与阿福相比, 阿喜有理由满足和庆幸。它活着, 而且, 还延续了自己的血脉。活着, 就是一种胜利, 就是王!

篇4:李兹喜的“年薪”

李兹喜站起身来擦擦手,回身到里屋拿了课本,空着肚子踏入了教室。坐在教室最里边的儿子李准看见父亲准备上课,顿时显得垂头丧气。他也饿着肚子。

贵州省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班仁乡金祥村是全县最贫穷最边远的村子。在金祥村油落小学,李兹喜一人身兼多个角色:校长、教师和勤杂工,而且这种角色已经当了13年。

由于李兹喜的坚守,金祥村100多名适龄儿童无一辍学。

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

从罗甸县城到金祥村,有两种走法:一是坐车,在山路上颠簸三个半小时;二是走水路,乘一个多小时快艇顺蒙江河到油落山脚下,再爬两个小时的山。

油落小学其实是一栋紧挨着山坡立在半山腰的低矮土房。三问屋子,一间是村委会,中间是教室,最小的一间,被李兹喜用来当了厨房和卧室。

教室里的12套课桌椅已经破旧不堪,窗玻璃早就没了,土坯地面坑坑洼洼。“黑板”是在墙面上用黑漆刷出的一块长方形,有三分之一已经随着墙面的老化而剥落。

门前一块约1O米宽的三角形地块显然是被细细平整过的,断了一根支柱的木制篮球架倒在这个晴天扬灰,雨天滚泥的操场一角。

只有高悬在屋顶上的国旗崭新鲜艳,猎猎作响。

站在这个操场上,前后左右,除了山,还是山。一条羊肠小道绕过操场一侧伸向山脚。往上走,是李兹喜每周末回家的路,往下走,是通往他每天去打水的芭蕉弯。

早上9点多,学生们沿着山路三三两两地来了。由于居住分散,最远的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校。20个学生,11个一年级,9个二年级,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每节课50分钟,都被李兹喜分成两半。头半节,教一年级新课,二年级的在一旁做练习:后半节又反过来。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李兹喜说。

以前,油落小学有4个年级,他常常忙得顾此失彼。给四年级讲课时,三年级的孩子盯着黑板发愣,上二年级的课时,一年级的学生读书声越来越大。有时候下课了,他才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已经站在拼音图前不停地念了1个小时。

2006年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必须学英语,这超出了李兹喜的能力范围,孩子们只好转学到班仁乡中心校去了。

一下子撤了两个年级,让李兹喜感到很怅然:“要是我当初把英语学好就好了。”但他同时又欣慰:“我教四年级有时候都有些吃力,一些生词我也解释不通。他们转到中心校肯定比在油落好。”

“说到底还是自己基础不太好。”这位憨厚寡言的教师总结道。

这天,二年级正在学一首小诗,李兹喜刚抄了三行,黑板就满了。他用口音浓重的普通话问:“同学们抄好没有?我要擦掉了。”

在课堂上,李兹喜坚持讲普通话,虽然他自己也分不太清楚平翘舌和前后鼻音。

最让他头疼的是音乐课和美术课。李兹喜不太会唱歌,翻来覆去也不过是“太阳当空照”等几首,可孩子们唱一次开心一次。他也不会画画。当地条件有限,孩子们只能用铅笔画一些平面图形。

自从去年雨季操场上的木头篮球架被水泡坏后,孩子们就只剩下一个破足球可以踢踢了。最受欢迎的还是活动课。20个孩子围成两个圈玩追逃游戏,又紧张又兴奋,尖叫着追逐,笑倒在地上。

这时,站在一旁的李兹喜,脸上是平静,满足的笑容。

一年工资365斤苞谷

下午4点30分,把孩子们送走,李兹喜开始做晚饭。儿子李准不知道跑到哪儿玩儿去了。

李兹喜并不是金祥村人,他家在离村20多公里外的班仁乡。

1995年,20岁的李兹喜初中毕业,在班仁乡算是学历较高的人了。乡教育辅导站站长找上门来,问他愿不愿意去教小娃娃。其时,油落小学已经空了两年,他的前任因为吃不了这儿的苦,“自己找出路”去了。李兹喜想,自己喜欢当老师,也得“找点儿活路”,便背起行李走进了油落山。当时双方商量着先教两个学期试试看,可他没想到,自己竟会在油落山扎下根来。

最初的教室是在一名村干部家的茅草房里,四处漏雨,三、四个孩子挤坐在村民自己钉的板凳上上课。没有教材,更没有教具。李兹喜找来各种形状的石块,教孩子们认“长方形”,“正方形”,再折一捆小树枝教加减乘除。这些教具,到今天还在用着。

每个学生每学期交30元书杂费,李兹喜得到的报酬,是这些钱购买课本后的剩余,再加一年365斤苞谷籽,由学生家长平摊。由于没有稻田,苞谷是当地人的主食。一般把苞谷粒碾成苞谷面后煮着吃,大米要等到集日才能在乡里买,一般人家是没有的。“我当时想,只要不饿饭就行。”李兹喜说。

可是,因为村民实在穷困,大多交不起学费,有的就连每学期几斤苞谷籽都交不出来,李兹喜几乎从来没有按时足额拿到过“工资”。单身时尚且常常有“过不去的时候”,何况一年后,李兹喜和村里的姑娘陆小招结了婚,养家糊口的任务就更重了。

婚后,陆小招搬到班仁乡,独自耕种李兹喜家里的两亩多地,而李兹喜则留在村里,吃住靠上了岳父岳母。每个周末,李兹喜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与妻子相聚。

上不能侍奉父母,下不能荫妻教子,李兹喜总觉得愧疚。每到寒暑假,他总是拼了命地帮妻子多干一些农活儿。即便这样,家里也时时困窘。

有一年陆小招生病,送进医院后,李兹喜一分钱也拿不出来,是父亲帮他付了2000元医药费。李兹喜心酸地回忆,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自己只能拿着编织口袋到处去借。半夜里,5岁的儿子李准常常饿醒,哭着说“爹,我要吃饭”。

“我只好把手指伸进他的嘴里,让他含着,拍着他的背,让他慢慢地睡去。”实在没有办法,李兹喜下了很久的决心,嗫嚅着开口向学生们“讨工资”。

那天下课后,李兹喜拿着装粮的口袋走进教室。“我对娃娃们说,老师今天开始就没苞谷吃了,按照惯例,要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才收‘学费’,但是,因为上学期有10多个同学没有交,所以老师的粮食不够吃了。你们回家问问大人,谁家有余粮,先交点来让老师吃吧。”一口气说完这段话,李兹喜“觉得自己的脸很热。”

那是李兹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学生们讨要自己的“工资”。

2005年秋季开学时,学生的书费迟迟收不上来。眼看无法按时开学,学生和家长干着急,李兹喜也一连几个晚上辗转难眠。捱到8月19日晚上,无法入睡的他打着手电筒,独自步行20多公里山路回家,敲开门后,对妻子说的第一句话是:“把家里那头年猪杀了卖吧!”

“我当时就不同意,我说你杀猪卖,两个小娃娃要不要过年?他说不杀猪我没有书费,当时他就流了眼泪。”陆小招回忆。争执到最后,陆小招还是眼泪汪汪地看着李兹喜把年猪换回500元钱,带着崭新的课本回到金祥村。

没有成功的一次“逃跑”

“金祥油落两座山,吃水要到芭蕉弯。春来不听田鸡叫,秋天不闻斗应山……爬了一梁又一梁,哭声喊断爹和娘。”在金祥村,最苦的事是缺水。世居在此的布依人要么喝“望天水”,要么靠人扛马驮从芭蕉弯运水回来。李兹喜没有马,13年来,他几乎每天都以双肩背回50斤水。

每天清晨,当太阳随着鸡鸣犬吠爬上油落山的时候,李兹喜便将装水的白色胶桶放进背篼,出发了。下山半个小时,上山得1个小时。背着50斤水,李兹喜依然可以轻快地避开路中间的牛粪和石块。胶桶的盖子早弄丢了,他得小心不让水溢出来。这些水,学生们要喝,他和儿子李准还要煮饭洗脸。

李兹喜不是没有想过离开。

2003年,在广东打工的弟弟来了好几封信,说打工每月收入1 500元,问他这样辛苦“到底图哪样”,劝他不要傻乎乎地再当这种“倒贴本”的老师了。想了几天,李兹喜背着包向学生们道别,转身走上了回家的路。

教室里顿时乱成一团。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到坡上干活儿去了,只有三组组长陆友立还在家。他的女儿跑回家,哭着说李老师走了。陆友立一听慌了,赶紧组织学生们去追,李兹喜已经走到梁上去了,学生们在后面边哭边喊边追,大家抱头哭成一团。

忆及当时情景,陆友立这个农家汉子几度硬咽难言:“他说他在这里过不下去了。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我们苦在一起,只要你不走。你苦闷就找我说,没有菜了就到我家菜园子里摘,没有饭吃了就到我家来吃,你走了娃娃们怎么办?”

哭罢,李兹喜和孩子们回到了学校,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我要是走了,自己会怎么样也不知道,但是娃娃们肯定没书读了。”他说。

尽管“一只脚踏在田里,一只脚踏在教室里”,一眼看去,李兹喜还是与其他的农民不同。他语速平缓,几乎从不高声谈笑,衣着虽旧,却总是干干净净。这个平时十分沉默内向的老师在孩子们眼里有独特的魅力。村小组长陆友立说,李老师脾气好,对学生好,“框得住学生”。

农村教育前线的“黑户”

李兹喜一直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当他听说教育部要逐步取消清退代课教师时,他没把这件事和自己联系起来。“我以为我是‘黑户’,连代课教师都算不上。”

从2005年开始,陆续有媒体开始报道李兹喜一人撑起一所学校的感人事迹。“苞谷老师”的故事开始流传。当年,李兹喜被评为贵州省黔南州优秀青年志愿者;2006年被评为“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今年5月,他到北京接受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青年标兵”称号。8月,他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与荣誉一同到来的是外界的资助。从2007年9月起,罗甸县财政每月向李兹喜发放600元生活补助。2008年10月16日,由香港慈恩基金会捐资修建的油落小学新教学楼举行了竣工典礼。再过几个星期,李兹喜和他的孩子们就要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了。

但李兹喜的身份,仍然是个代课教师。

由于学历太低,李兹喜很难考取教师资格证,而这是如今转为公办教师的一道不可不跨的门槛。而且,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几乎不可能给仅有20名学生的村小学一个公办教师编制。

但李兹喜很平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只知道好好教书,并没有期望自己的做法能为将来的生活带来什么。”

今年5月,李兹喜收到一封从沿海发达省份寄来的信。来信人说,他从报纸上读了李兹喜的故事后,强烈怀疑其真实性。“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我们国家,贵州省办教育的钱哪里去了?”信中质疑。

李兹喜认认真真地回了一封信,告诉对方,由于地方财力、基础和现实所限,贵州部分县乡的确还十分贫困,但现在正在慢慢好转。

2007年,罗甸县全县财政收入不到两亿元。“许多不了解情况的外省人都不能理解我们的现状。”贵州省罗甸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泽惠说。

罗甸县境内几乎全是莽莽大山,当地以布依族居多,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走一、两个小时路很常见。按照国家规定的小学23:1的教师编制配比,金祥村20名学生不够配一个教师。“但是难道让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到乡中心校去上学吗?”李泽惠说。

因此,尽管代课教师的清退工作已经持续了近3年,罗甸县现在仍然有70名左右的代课教师,而且在短时期内,无法找到替代者。在这70多名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名分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中,只有李兹喜和另一名教师受到特殊照顾,享受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补贴。

篇5:喜的五言诗句

1. 喜属膺期圣,邦家业又玄。

2. 喜报纡芳轸,深期办酒壶。

3. 喜师来访我,幽会兴何长。

4. 喜得真消息,仍安岭表居。

5. 喜尔年将壮,为儒志可嘉。

6. 喜怒皆和气,天全一片春。

7. 喜游蛟井寺,复见炎州竹。

8. 喜闻有行役,结束不待车。

9. 喜去春月满,归来秋风清。

10. 喜乐民宜甚,平反笑屡春。

11. 喜居夏屋成,竹树讙燕雀。

12.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13. 喜鱼在深处,幽鸟立多时。

14. 喜就三冬学,仍开橘秫齑。

15. 喜称吾子赋,羞道不年时。

16. 喜见新除目,焚香洗眼看。

17. 喜作羊城客,忘为鹤发翁。

18. 喜有吟诗癖,吾侪得往还。

19. 喜雨濯炎夜,馀飞入晨光。

20. 喜于无声地,暂傲羲皇俗。

21. 喜得狼烟息,弓弰壁上悬。

22. 喜见石浑沦,忘言意独真。

23. 喜觉阳和近,山园策丈行。

24. 喜雪仍喜雨,相须旬日期。

25. 喜雨推窗早,僧寒困酒初。

26. 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

27. 喜结海上契,自为天外宾。

28. 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

29. 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

30. 喜教儿联句,那知是梦中。

31. 喜得华亭鹤,看承过所宜。

32. 喜晴弹玉指,林下见幽人。

33. 喜与水云会,甘与水云同。

34. 喜愠与荣枯,居这悉晏如。

35. 喜君午际来,凉雨正纷泊。

36. 喜雪静氛埃,繁云即日回。

37. 喜说山居胜,兰亭一盼中。

38. 喜趁林泉约,来同樱笋厨。

39. 喜脱诸公忌,愁违李与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势的词语 下一篇:描写秋天的词语_季节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