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进程, 选择开展高校法治教育活动, 显得尤为紧要。但是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影响, 使得许多高校领导未能及时领悟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至于现代高校开展法治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涉猎的主要内容, 以及有效的实践途径等细节, 将具体会在后续之中加以完善性阐述。
一、高校开展法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1) 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唯独保证成功构建健全形态的法律体系, 且令社会大众全面懂法用法之后, 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而高校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公民, 完全有义务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法律, 真正落实国家的依法治国方针, 所以高校领导和教师务必要想方设法规划法治教育工作[1]。
(2) 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公民, 尤其是高校学生, 不管是思想或是行为素养, 都应该是较高水平的, 而这部分素养之中自然包括法律素养。
所以, 高校完全有必要逐步加大对学生法治教育的力度, 令这类群体及时树立起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方便日后为依法治国百年大计实现作出更为优异的支持服务贡献。另外, 严谨的法律意识, 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更加是各类人员之间和平相处的保障条件, 所以, 针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法治教育, 进一步高效率地普及法律知识, 显得十分必要[2]。
二、高校法治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
(1) 法治价值理念的树立。现实生活之中, 许多人不可避免地触碰法律底线而引发不同形式的犯罪行为, 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法治观念不够完善严谨, 思想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所以, 高校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活动, 目的便是引导每个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法律价值理念, 令法律切实成为他们日后处事的核心规范标准。首先, 法治观念的培养。所谓的法治观念, 实质上就是透过法律了解之后个体内心形成的客观意识, 属于保留法律规范特性的思想模式, 可以保证令高校学生在社会之中自觉地规范自我思想和行为。其次, 权益意识的培养。
经过这部分法治课题内容学习之后, 大学生便能够在现实学习、生活、工作之中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避免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出现不必要的冲突状况[3]。最后, 程序意识的培养。这类意识能够令高校学生严格遵循法定的有关程序, 保证在日后冷静沉重应对一切挑战困境, 在学业与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
(2) 公民意识的培养。法律执行的主要对象始终是行为, 所以说, 法治行为始终法治教育的基础落足点, 而法律意识便是指导学生产生相关行为的依据。纵观社会全局, 几乎所有的正常关系都必须依靠法律加以维持, 包括社会利益分割的保障等, 由此可见, 法律的确已经成为衡量事物正确或是错误的主要指标, 而这部分体系的运行完全需要配合行为加以控制。
目前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做的, 就是将法治教育作为关键切入点, 及时透过理论与实践等层面向学生渗透法律思想, 令他们可以更加熟悉一系列必要的法律概念、形成坚定的法律意识。至此过后, 懂得在日后生活、工作之中切实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严格履行作为公民的义务, 更为关键的是杜绝任何违法行为的滋生。
(3) 高校学生必须了解的法律法规。为了全面迎合社会改革发展趋势, 作为国家栋梁的高校学生要以身作则, 积极了解我国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 能够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如细致化解读分析《民法通则》与《婚姻法》, 确保大学生今后参与任何民事活动时都能够遵循必要的规范原则, 尤其明白婚姻关系的建立, 是以男女双方自愿作为前提的。
三、高校法治教育有效的实践途径
(1) 强化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力度, 增加实践性教学流程。一直以来《法律基础》就是高校纳入教学计划并进行专门教育的必修类课程, 其不单单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系统化分析法律内容, 同时更可以借助丰富的实践活动完成法律支持和指导任务。所以, 想要更加高效率地强化高校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实效, 第一要务就是整改以往教育理念落后、内容僵化、引导模式过于简易等弊端, 之后依次进行教学观念、内容、手段创新。
首先, 理念创新方面。即要求高校学生杜绝凭借传统的理念看待有关法律问题, 而是要保证依照依法治国等社会发展需求, 努力培养新时代公民必须具备的法律素质。其次, 内容创新方面。要求高校领导和教师实时性依照社会发展趋势, 进行既有的法治课程内容修改, 保证各类阶段的教学内容都能够深刻映射出我国法律体制的变化发展细节。最后, 引导模式创新方面。
须知单调乏味的灌输形式已经难以满足法治教育的全新要求, 因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法治课程教师, 务必要确保尊重学生主体适应地位的基础上, 透过各类途径调动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主动性意识。归根结底, 就是凭借人本思想, 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精神、法律信仰、法律意识, 确保他们今后能够自觉监督和指导个人的一切行为。
归结来讲, 法律基础课程包含严谨的理论体系与教学规律, 教师务必要保证结合这类课程特征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另外, 法律基础课程本身还保留较强的实践应用特性, 所以教师还必须保证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经常沿用案例教学等引导模式。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法治教学案例筛选过程中, 应该尽量沿用一些有助于高校学生深刻理解且保留较强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
(2) 组织丰富多元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 就是要求教师熟练沿用多媒体等高端技术设备, 进行直观、生动、形象的法治教学活动组织。如经常播放一些法律类的纪录片, 令学生在观看与合作探究中形成开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又如定期开展适当规模的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 亦或是设置校园法律知识咨询室, 方便学生及时查询未知的法律知识并解决不同阶段遗留的法律问题;再如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列席旁听审判过程等, 借此增强高校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知。
事实证明, 以上种种实践引导模式, 比以往单纯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一些, 值得日后予以大力推广实施。
(3) 创造妥善的校园法治氛围。所谓的校园氛围, 具体强调的是非政府组织的群体行为习惯, 以及风气。
须知人的态度经常会在群体之中表现出类化的状况, 一旦说某种氛围顺利衍生之后, 经常自然地透过从众、认同、模仿等心理机制, 引导高校学生遵守统一的行为方式, 同时令一些少数违反集体要求的言行得到适当遏制。
基于此, 高校想要成功地营造出妥善化的法治氛围, 就必须保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规定, 切实做到令校园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与有章可循。
第一, 制定校规过程中, 时刻贯彻以人为本、公正公开等规范原则, 保证透过教代会、团代会等全面参考师生意见, 最终却认出合理的校规内容。
第二, 执行相关管理规定期间, 需要秉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就是说要求所有师生、员工全部严格遵守既有的规章体制, 切勿出现对学生要求过严、对教师和其余工作人员要求松懈的状况。
第三, 实时性借助广播、网站、电视、板报等传播途径, 进行最新民主法制内容讲解, 并且保证及时检举公布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 全面表扬遵纪守法和文明守礼的学生。长期下去, 令高校的法治氛围更加浓烈, 学生的法治意识不断强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现代社会法律体系日渐完善的背景下, 选择进行公民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化, 明显是十分重要的。
相比之下, 高校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 接受完善的法治教育更加是势在必行。
目前各类高校的核心任务, 就是组织适当规模与深度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确保大学生顺利提升法律意识之后, 更好地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 进一步为社会整体和谐发展, 作出更多优异的支持服务贡献。
摘要:为了令更多的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法治观念, 进一步满足社会全新的人才规范要求, 许多高校相继开设法制课程。笔者的任务, 则是在强调高校开展法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基础上, 探讨后期这类教育工作有效的实践途径, 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学人员关注。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逸曼.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衡水学院学报, 2011, 22 (05) :88-95.
[2] 彭榆琴.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新路径——法治教育范式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6 (04) :157-168.
[3] 王石薇.构建我国大学法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J].河南教育, 2012, 11 (06) :115-123.
相关文章:
中法文化差异论文01-09
深化新型智库体制改革01-09
中法礼仪文化区别01-09
羟苯磺酸钙胶囊01-09
高校法治化行政管理论文01-09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01-09
增强法治观念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01-09
高校法治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