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现状问题浅析

关键词: 养殖 淡水 渔业 生产

我国淡水流域分布之广、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规模之大, 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淡水渔业养殖产业是政府大力扶植、广大渔民全力支持的民生产业。为了进一步扩大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规模、加强生产管理规范化、创造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 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渔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管理工作,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产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把我国的渔业发展水平推向新高度[1]。

1 我国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现状

淡水养殖, 是指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其他内陆水域、微咸水域养殖鱼虾蟹贝等各种经济型水产动物。目前, 我国淡水水域主要养殖的水产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鲫鱼等经济性鱼类和沼虾、河虾、河蟹等, 淡水养殖产业是我国内陆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淡水养殖的具有许多其他养殖业所不具备的优势:适合集中进行精细养殖, 分布广泛, 方便管理;投入小, 产出率高且产量稳定。淡水养殖生产按照水域的不同可划分为江河养殖、湖泊养殖、水库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工厂养殖和网箱养殖等。

池塘养殖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淡水渔业养殖方式, 其产量大概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左右, 养殖池塘多为人工开凿或将天然水池改造而成, 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止状态, 面积较小, 有利于控制水质, 适合进行家庭型养殖生产。水库养殖是产量排名第二的淡水养殖生产方式, 大概占全国总产量的10%。养殖部门和人员利用水库周边修建的拦网或堤坝将水产动物的活动范围固定在一定区域中, 防止其随着水流逃跑, 提高产品出产率。江河湖泊养殖是利用水资源环境中的天然饵料用人工投喂的方法进行喂养;同时, 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保证淡水水产动物产量。稻田养殖、工厂养殖、网箱养殖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淡水渔业养殖方式,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克服自然环境的限制, 扩大养殖面积和产量。

随着我国经济生产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 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水平和效率都有了显著提高, 但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 我国的淡水渔业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病害是对生产、养殖的最大威胁, 但无论是哪种生产养殖行业, 都不可能完全避开病虫害的发生, 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行业也不例外, 尤其是爆发型疾病的产生会给淡水渔业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和危害。这种类型的疾病发生时间极短、扩散速度极快、治疗过程缓慢, 且由于大部分水产动物对这类疾病没有抵抗力, 容易对淡水渔业养殖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面对目前种类繁多的投喂饲料, 许多淡水养殖从业人员都不知如何进行选择。由于养殖人员中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对养殖专业知识认识不足的现象, 饲料的选用、配比成为当前渔业养殖生产中的大问题。受到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渔民们一味地选择价格较高的饲料, 忽略了对水产动物习性及当地水域特征的了解和研究, 没有对饲料进行合理地配比, 导致饲料情况不符合鱼、虾、蟹的生长情况, 严重影响了水产动物的繁殖、生长和渔业养殖产量的提高

目前, 由于水产养殖地区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相对较低的人口素质, 大部分养殖人员缺乏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了解, 对当前供求关系认识不足, 在养殖品种的选择上没有进行慎重考虑, 导致出现养殖品种混乱或不适合当地水域特点的情况, 对养殖生产产量的提高产生了不良影响

2 如何解决淡水渔业养殖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要想解决淡水渔业养殖产业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就要解决大面积出现爆发性疾病的问题, 爆发性疾病问题是关系到渔业养殖生产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应当把解决这个问题放在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首要地位。淡水渔业养殖人员应当在投放苗种之前做好养殖水域的消毒、防疫工作, 将养殖水域的水质保持在最佳状态。同时, 可利用微生物等各种辅助物质改善水资源的健康状况, 增强其活性, 保证渔业水产动物的高质量生存、繁殖环境。要通过有效途径增加水域中浮游植物、优质水藻的数量, 保持水资源环境中的各种平衡。在生产养殖过程中, 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对水质的监控和管理, 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防止水体恶化, 最大限度地降低产生爆发性疾病的可能性。

影响淡水渔业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有许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人均收入状况、城镇经济状况、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饮食习惯等。只有对市场需求做充分的调查和了解, 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计划和管理方式。同时, 各级政府机关和渔业养殖科研机构要根据市场调查结果, 指导淡水渔业养殖人员开展养殖生产, 并结合相关情况进行灵活、机动的调整。对于市场需求大、具有良好潜在市场的产品, 可考虑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研发, 扩大淡水渔业养殖产业链。相关人员应积极开拓淡水渔业养殖销售市场和渠道,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吸引商家和客户, 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 使淡水渔业养殖产品的销量提升得更快。

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要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消费群体的需要, 积极发展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消费饮食习惯也正悄然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人抛弃了过去的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倾向, 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 开展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成为了当前我国渔业养殖的新趋势。各地各级政府应当出台各种优惠政策, 加大对无公害、无污染淡水渔业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 帮助当地渔民获取更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手段, 加强对相关产业发展的管理和监控, 提高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产量, 提升我国的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产业发展水平。

3 结语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十二五”期间, 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生产水平已进入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预计在2016-2020年, 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产品的总需求量将增长4.2%左右, 而到了2030年, 我国的淡水渔业产品的总需求量将增至5 310万t。由此可见, 淡水渔业养殖产业仍是我国农业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要夯实基础, 稳扎稳打, 采取各种有利于淡水渔业养殖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继续提高生产水平, 为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淡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首位, 淡水养殖是我国农业经济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搞好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管理工作, 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我国淡水鱼种类繁多, 而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水资源环境各不相同, 给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旨在探讨和分析在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对其解决办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淡水渔业,养殖生产,淡水鱼

参考文献

[1] 高强, 王海雨, 赵月皎.基于DEA模型的我国淡水养殖生产效率实证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12 (2) :67-73.

[2] 李守柱.浅谈淡水养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15 (6) :164.

[3] 柳富荣.浅谈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饲料广角, 2003 (13) :9-13.

[4] 张凤云, 耿世杰.浅谈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的途径[J].农业与技术, 2014 (5) :168, 17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淡水养殖污水处理方案 下一篇:水产养殖淡水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