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生命意识

关键词: 体悟 美学

宇宙生命意识(精选六篇)

宇宙生命意识 篇1

此作是作者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南京之后, 随中央大学来到陪都重庆之际而写的。他怀着国破的忧郁与苦闷, 把心中的所感所受倾泻出来, 表现了当时的复杂心态。在此律诗后自注云:“《柏溪夏晚归棹》作于日寇投降之前年, 柏溪, 乃嘉陵江仁一村。”在这首小诗中, 我们似乎领悟到宗白华作为“艺术家的最高最后的使命”, 如何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保护和承继这“意境高超莹洁而具有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 “使它成为中国艺术复兴的发源地, 只有这高华境界的启示, 才能重振衰退的民族心灵”。这首抗战时写自己最为欣赏的一首五律《柏溪夏晚归棹》, 一方面是以诗表达中国诗歌意境的阐释, 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思想显然又回到东方, 眷恋着难以遏止的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宇宙情调。

《柏溪夏晚归棹》

飙风天际来, 绿压群峰暝。

云罅一川冷, 光泻一川冷。

悠悠白鹭飞, 淡淡孤霞迥。

系缆月华生, 万象浴清影。

作者撷取了太阳降落, 月亮高挂的黄昏图景, 把持船晚归所看见的西天图景给我们绘写出来, 来把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此诗完全可以绘画出来, 是一幅黄昏西天图。

首联“飙风天际来, 绿压群峰暝”, 飙风, 强劲的风, 天际, 从天上吹来, 一个“来”字, 动感相当强。强劲的风从天际吹来。满山的繁树茂草所流泻的绿色, 十分凝重, 在黄昏暮色的笼罩下绿压压, 以致使无数山峰都昏暗下来。本联一个“来”, 一个“压”, 动感相当强, 而且连在一起, 推入感与力度感颇为饱满, 另外, 前“来”后“压”, 相互照应, 似乎有一种承接关系。

颔联“云罅漏夕晖, 光写一川冷”, 黄昏时分, 云朵之间漏出西下太阳的丝丝余辉, 这无情的辉光绘写着光与影的交响乐, 使整个江川萧瑟阴冷。和首联一样, 一个“漏”、一个“写”, 推入感与力度感十分强烈, 而且似乎也有一种承接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前两联均是作者的视野是从上到下, 换言之, 是从天到地, 因而是在极力营造一个黄昏的天地镜像, 极力彰显出一个刹那的宇宙生命境界, 给我们勾勒出包括风、天、峰、云、光和川等自然景象浑然一片的宇宙全景图。以及在天地光影中物象的特征, 而且极富有动势。这是一个阴暗、荒寒、凄清、冷漠的世界, 但却是混动的、杂乱的, 因而又极富凄冷底层孕育的激情与张力。这非常符合宗氏所推崇的生命之“舞”的境遇。

颈联“悠悠白鹭飞, 淡淡孤霞迥”, 如果说前两联主要是在蓄势, 营造一种自然宇宙景象, 那么, 这两联则给其中增添了更为具有生命意识的成分。前句白鹭给整个画面增添了生机感, 而且“悠悠”, 使整个画面摇曳起来, 震颤起来, 仿佛宇宙生命彰显出来, 慢慢地跳荡起来、灵动起来, 使整个自然宇宙更加丰富、充实而圆满。后句“淡淡”不仅是指颜色、形状、数量, 而且指空间距离之淡远。“孤霞”孤单, “迥”更把整个宇宙撑开并拉向更加荒远的境地。因而前句是近景, 后句是远景, 而且淡、孤、迥更使远在天边的如闲云野鹤的晚霞飘游起来, 使在太阳的余辉抹洒落在西天的瞬间图景动态化、消解化、淡化。归船中的人看着白鹭又有悠悠飞起, 飘年飞到西天天际, 与淡淡云霞孤单地消融在无尽的迥远的地方。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天人合一, 归人的思绪与情感波光粼粼颤颤巍巍与天地合而为一, 人出没于天地之间, 整个天、地、人融而为一。天与地浑然一片的图景之中, 鹭飞 (实为人心之动) , 这实际构建出一个渊然而深湛、至动的灵境。这是一种具有东方品味的广大深邃宁静的宇宙情调的本然昭示。

尾联“系缆月华生, 万象浴清影”, 系缆, 如果把整联贯通起来看, 当为万象系缆, 也可以说月亮系缆太阳之光生出自己的光辉来。月华, 即月光。后句可以说万象在皎洁的月光中洗浴, 留下清淡的影子, 也可以说万象沐浴月光的轻盈柔曼的影子。如果说前面作者主要把笔墨放在落日余辉所开启的天地境域上, 那么, 此联主要放在月光笼罩的宇宙万象上, 前者里面有阴冷、荒寒、不惬意, 鱼龙混杂, 而后者使之处于洁净、轻柔, 前者还有杂念, 后者清净如水, 把一切归于平和。这种转换交织着光明与黑暗的游戏运作所形成的源发性构成境遇, 在日月交替、天地轮回中宇宙生命做了一次向本真的无穷萌动与遁归。

此诗如果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心态是可以看出是具有深刻寓意的。作者被迫来到重庆, 面对国破漂泊的境况, 心中十分苦闷与压抑, 情感波动破大, 有一种风吹雨打暮霭沉沉的飘零之感。因此, 作者多用作者多用冷色调和劣势词汇, 如“飙”“压”“暝”“罅”“漏”“冷”“白”“淡”“孤”、“迥”等, 来构建日暮风急、山暝、川冷、鹭白、云淡、霞孤、天迥的凄清荒寒的景象, 是作者对时势的看法和当时心境的真切反映。而1938年正当抗日战火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有重大进

萧红《生死场》女性悲剧意蕴探析

李翠香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萧红的《生死场》, 集中展现了荒凉的北中国土地上的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冷漠与无视, 对爱情的践踏以及母爱的缺失。本文以性别为视角, 试图透过对落后愚昧的生存状态的探析, 进一步挖掘萧红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高度关注与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悲剧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硕士生导师评研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为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 萧红是一颗耀眼的新星, 而真正为萧红奠定文坛地位的小说则是1935年12月由奴隶社出版的《生死场》 (原名《麦场》) 。《生死场》成就了萧红, 显示了作家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与创作生命力。小说以个人主义又超越个人情感的人道主义关怀为基点, 以一个女作家的独特眼光, 描写了荒凉的北中国土地上人们的日常生活, 体现了萧红对北中国儿女们孤独无望的生存状态与悲剧命运的高度关注与深层思考。

一、生的悲苦

萧红说:“鲁迅的小说的调子是低沉的。那些人物, 多是自在性的, 甚至可以说是动物性的, 没有人的自觉, 他们不自觉地在那里受罪, 而鲁迅却自觉地和他们一起受罪……”[1]其实, 萧红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死场》中, 展现出这样的一幅图景:“没有花香, 没有虫鸣, 即使有花, 即使有虫, 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 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小说中的农民没有过

展、充满胜利希望的时刻, 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不能不再有所反映。对此, 在最后一联, 他用“系揽”“浴”“清影”等来表达这种心情。当然, 作为一个本性恬然、淡泊、宁静的学者, 他也只能把内心洋溢的情感波涛用最平静淡清之境展示出来, 所以他选择了月华高照, 万象浴清影的景象来传达这种喜悦的消息。总而言之, 他具有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豁达、超脱、平和, 把一切都消融在这种心境中, 外在的纷纷扰扰都被消化在内心当中,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散步心境及审美人格的具体体现, 当然它还是要有所显现的, 但只能以非大波大澜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以, 他选择了月景加以展现。这实际就是毕生都恪守的超然入世的人生态度的诗性反映。

在《中国艺境之诞生》一文中, 宗白华多处用到“宇宙创化”“宇宙意识”“宇宙情调”“宇宙灵气”“宇宙深境”等词眼, 从深层心理的角度分析, 他内心深处所持有的宇宙情怀在此诗中得到延伸, 且一览无余。用中国诗人画家所拥有的“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 而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的胸怀成为宗白华表达, 对宇宙情有独钟的精神享受, 宇宙意识已成为他精神天空永远抹不去的。诗人将自我的存在与宇宙的大生命合流, 体验到一种难以言状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 直达超越时空的无限性和神秘性, 而诗的意境又是那样的空灵动荡、深沉幽渺, 令人神往, 十分难得。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艺术意境不是平面的构成, 而有层次递深特色, 即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同时有着阔度、高度和深度三层, 他具体形象地表述为:去, 也没有未来, 荒凉古老的村庄悄无声息, 人们已习惯于枯燥乏味的生活, 习惯于惰性麻木地生存。在萧红笔下, 生命成了毫无意义的寂寞轮回, 带有“一种生命哲学意义上的悲凉。”[2]生活在这种境遇中的人们, 尤其是女性, 命运的悲凉更是难以言尽。

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在男性作家的文本与话语里, 一向被刻意地美化, 从来都被描述成极为神圣的生命创造性行为。萧红却以“生产”这一延续生命的方式作为女性苦难的开始与体现, 真实细致地再现了女性活着的悲苦与辛酸。《生死场》第六章“刑罚的日子”里, 作家将北中国土地上女人们生育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羞辱再现得淋漓尽致:“家中的婆婆把席下功夫柴草又都卷了起来, 土炕上扬起灰尘。光着身子的女人, 和一条鱼似的, 她趴在那里……”, “一点声音不许她哼叫, 受罪的女人, 身边若有洞, 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 她将吞下去”。五姑姑的姐姐在生产的痛楚中受着煎熬, 她的男人对她没有一丝的同情与爱怜, 竟然用烟袋砸、用冷水泼那正在痛苦中挣扎的女人, 真让人心寒!而王婆也坦白道:“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 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 我就去拿著钩子, 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 把那孩子从娘的肚子里硬搅出来。”作为助产婆的王婆, 对同样过着贫穷艰难的日子新生命的诞生竟采取了如此粗暴残忍的方式, 令人恐惧甚至窒息!同样是女人, 同样被男人们所支使与鄙夷, 但王婆对于生育中的女人是没有同情与理解可言的, 这就是女人的悲哀!洗衣、做饭、怀孕、生产、伺候自己的男人, 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 直到死亡, 就是村子里所有女人的一生!她们活

涵盖乾坤是阔, 截断众流是高, 随波逐浪是深。李白诗歌意境体现高与阔, 王维诗歌意境则为深与阔, 杜甫诗歌则涵括三者近于极致。此诗恰恰达到了最高灵境, 同时做到了就是阔、高、深的综合结晶, 是他对中国艺境的创造性诠释的最好的艺术化体现。

流云小诗曾经风靡一时, 使得宗白华与谢冰心、徐志摩等齐名, 被誊为“抒情小诗的殿军”。它展现出浓厚的中国式色彩。尤其是《柏溪夏晚归棹》, 则是写于宗白华经过人生的复杂磨砺之后, 他更加恪守对于中国艺术的内心挚爱, 深感东方宇宙意识与宇宙情调的深邃、高远与幽博, 实质上这就是宇宙人生之奥秘, 就是散发着东风神韵的灵境。

另外, 此诗是在抗战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创作出的, 带有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 在艺境的悠远超脱下还显出巨大的现实底蕴, 十分难能可贵。诗中“飙风”从遥远的天边肆意狂天吼, 群峰顿然成暝, 乌云遮天, 夕阳仅能透过, 只是将清冷的光线洒落于山河间, 整个天地阴森森、冷凄凄。只有等待月光的照耀了, 给世界与人间带来丝丝光明与暖意。读到此, 让人体味到日本铁蹄之下中华大地的惨烈图景。宗先生优厚的现实关怀赫然显现, 底下滚动的是宗先生热血沸腾、掷地有声的文化控诉与批判。在此之下, 我们捕捉到此诗在空灵悠远之下意境还增添了雄浑阔大、酣畅淋漓的色彩。

摘要:从美学上而言, 宗白华先生不仅与朱光潜被誉为中国的“美学双峰”, 是中国美学史学科的奠基者, 是中国跨文化美学比较的先行者, 但是从艺术实践上来说, 他首先以诗歌 (《流云小诗》) 蜚声诗坛, 而后才转入美学领域。《柏溪晚归棹》是后期唯一的诗歌, 彰显出浓厚的东方宇宙生命意识与情调, 可以说是他对中国艺境的创造性诠释的最好的艺术化体现。不但体现了“艺道合一”的指向, 而且此诗是在抗战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创作出的, 带有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 在艺境的悠远超脱下还显出巨大的现实底蕴。

关键词:宗白华,宇宙生命意识,艺道合一,艺境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 篇2

《宇宙生命之谜》通过旁批呈现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课后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如何根据阅读的目的开展阅读,在阅读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方法;还提出两个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开展新的阅读活动,进一步体会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

在精读这篇课文时,要讲究文本与批注的对照,在比较中,指导学生习得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后,完成课后习题,课后习题部分属于课内迁移运用环节,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实践经验,要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认真完成。

二、教学目标

1.会写“谜、尚”等14个生字,会写“发达、理论”等22个词语。

2.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材料,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四、课前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2.学习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读法,导入新课

1.回顾第9课《竹节人》中了解到的新的阅读策略。

2.师小结: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选择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板书)。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学习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板书)。

(二)阅读导语,明确任务

(PPT出示导语)快速阅读课前导语,从中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阅读目的。

1.生读导语。

2.交流本课的主要内容、阅读目的以及快速找到答案的方法(提取导语中的关键信息)。

这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对“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的阅读目的是弄清“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三)带着任务,自主阅读

1.(PPT阅读任务)带着阅读任务去自主阅读,看看能否达到阅读目的。阅读时注意以下问题(PPT出示):

(1)在明确阅读任务后,你详细阅读了哪些内容?跳过了哪些内容?

(2)详细读的部分,为了达到阅读目的,你采用了什么阅读方法?

(3)在阅读中,如果读到了可能不准确的信息,你打算怎么处理?

2.汇报交流

预设:第1自然段与阅读目的没有关系,可跳过去。后面的部分需要细读。有些不影响理解内容的专业术语也可跳过去。发现了不太确定的信息,把它圈画出来,课后再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确认。

(四)借助旁批,梳理读法

1.阅读文中的旁批,看看这些批注对应的是哪些自然段,提到了哪些阅读方法?并将自己刚才的阅读方法和批注中的方法进行对比。

2.交流、梳理

(1)(PPT出示批注1)

第一处批注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这里运用的是浏览课文的方法。(板书:浏览课文)浏览课文可以帮我们迅速找到与阅读目的相关的内容,过滤掉不相关的内容,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2)(PPT出示批注2)

①第二处批注在第2自然段的旁边,这里运用的是寻找中心句的方法。(板书:寻找中心句)中心句可以帮我们快速抓住这个自然段的意思,好让我们决定接下来是否需要细读这个部分。

②用寻找中心句的方法阅读第2~9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可以尝试根据关键词或关键信息概括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第2自然段: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第3自然段:天体上有生命存在的四个必备条件。

第4自然段:水星等六大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第5自然段: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第6自然段:探测器对火星的观测推翻了人们的猜测。

第7自然段: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第8自然段:探测器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第9自然段:陨石上的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师小结:这些段落的意思我们了解了,后面再进行有目的地阅读时就能快速决定哪些段落可以跳过去,哪些段落该细读了。

(3)(PPT出示批注3)

①第三处批注在第3自然段的旁边,这里运用的是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板书:圈画关键词)

②圈画第3自然段3的关键词。(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

师小结:这几个关键词就理清了生命存在的条件。所以说,圈画关键词可以帮我们很快把握住整段话的意思,对于提高阅读速度有很大的帮助。

(4)(PPT出示批注4)

①第四处批注在第4自然段的旁边,这里运用的是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板书:提取关键信息)

②第4自然段中,可以提取出哪些关键信息?(水星、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温度太低,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5)(PPT出示批注5)

第五处批注在第5自然段的旁边,运用的是比对筛选的方法。(板书:比对筛选)因为不是每一条信息都是正确的、有用的,我们要善于通过比对筛选,去伪存真,避免走弯路。

(6)(PPT出示批注6)

第六处批注在第8自然段的旁边,这条批注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课文中提到的最新证据也只是1975年的,距今已有40多年了,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搜集、查找资料,以获得更全面、更新鲜的信息,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目的(板书:查找资料)。

3.小结:这几处批注给我们提供了这几种阅读的方法,当然,阅读方法不仅仅只有这些,凡是能帮助我们达到阅读目的的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

(五)尝试运用,解决问题

1.运用学到的这些阅读方法,去解决课后两个阅读任务,完成学习单(PPT出示任务、学习单):

学习单

请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需要关注的内容,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阅读方法得出结论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2.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阅读方法得出结论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

第3~9自然段①判断哪些天体有生命存在时(圈画关键词);

②分析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时(提取关键信息);

③研究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时(提取关键信息);

④进一步考察其他星球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时(查找资料)。科学家是根据天体上存在生命的四个必备条件来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的。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第5~8自然段文中提到的探测和研究都是之前的成果,所以除了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外,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

(六)拓展延伸,巩固读法

1.总结:刚才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提高阅读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拓展:请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要求,课后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和《少儿科普百科全书》,在阅读中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吧!

(七)识字写字,凸显策略

1.观察字形,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2.重点指导:“谜、倾、御”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的部件本身就是一个合体字,要注意留出足够的位置。

七、板书设计

10宇宙生命之谜

浏览课文

找中心句

圈画关键词

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方法提取关键信息

比对筛选

生命:宇宙之子 篇3

Nothingofhimthatdothfade,

Butdothsufferaseachange.

他未从尘世消隐,/正经历沧海变幻。

这和雪莱生涯非常贴切。它不但道尽了生命的欢乐和无奈,而且也完全符合现代人对生命底蕴的理解。

生命是宇宙中的短暂现象,它正如海洋中的泡沫那样,去而复来。在宇宙中,生命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宇宙是最富有美学价值的对象,或许它也具有人类的弱点,总是希冀赞美,所以就处心积虑地产生了能鉴赏它的生命,而生命的最高形式便是人类。

宇宙诞生于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之后,它就以在空间上均匀的各向同性的方式,膨胀开来;这种膨胀的明显证据是远处的星系正在从我们这里退行而去,其标志便是这些星系的光谱线都向红端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大爆炸是一种具有极高温度和极大能量密度的奇性状态。如果宇宙是闭合的,并且假定只有二维的话(实际宇宙的空间是三维的),人们便可以用一个气球来代表宇宙的空间,气球上的斑点可代表星系,随着气球被吹胀,斑点也就是星系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加,这就是宇宙膨胀的情景,气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宇宙的中心,至于气球里面和外面的空间在这个比喻中不具有任何意义。在大爆炸那一时刻,空间的尺度为零,这对应于气球被收缩成一点。在实际的宇宙中,其各个层次的结构如恒星、星系和星系团都在演化。一九六四年人们观测到了宇宙背景的微波辐射,这正是热大爆炸的残余,因为宇宙曾经经历了无与伦比的膨胀,所以它现在的温度只剩绝对温度的2.7度。从时间的观点看,大爆炸可以认为是宇宙的诞生,时间在那里有一个开端。

如果宇宙中的物质密度足够高,物质之间的万有引力就会迫使宇宙的膨胀速度降低,并在将来的某一时刻使膨胀停止,然后宇宙开始收缩,最后再坍缩成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大挤压状态,关于大挤压是否为大爆炸的时间反演的问题现在仍然未达到共识。如果宇宙的物质密度较为稀薄,则它会永远膨胀下去。

宇宙起始于大爆炸的观点在哲学上受到许多攻击。这个理论之所以发展成今天的主流,根本原因是得到观测上的有力支持。例如,从这个模型中可以计算出宇宙的轻元素丰度,其中氦元素的丰度大约为四分之一左右,这和观测很一致。人们一直追问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大爆炸奇性是时空的边界,在它之外时空已经没有意义,但是这种回答似乎仍然不能满足人类追求永恒的心理,只有在量子宇宙论的研究中,这个问题才豁然贯通了。

原来除了我们熟悉的实数时间外,还存在虚数时间。宇宙在虚时间里可被描述成一个四维的球面,它正和二维的地球表面那样,既无开端也无终结,它就是存在。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这个四维球的尺度只和普郎克长度相当,也就是10—33厘米左右。我们把大爆炸事件以及宇宙的膨胀看成这个四维球在实时间方面的延拓展开。而四维球上的量子力学的起伏就是我们宇宙中的恒星、星系和星系团等等结构的起源。这种起伏是量子力学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但是随着宇宙在实时间中的膨胀,它被放大了,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结构。一九九年宇宙背景探索者发现,宇宙微波背景温度在太空不同方向的相对起伏小于十万分之一。这个结果刚好和量子宇宙论的计算相一致。这个起伏如果太大,宇宙就不可能如斯光滑;如果太小,则不足以形成这些结构。

世界上存在一种普适的单方向倾向,这就是所谓的时间方向箭头,例如生老病死、通货膨胀等等,这种倾向可以用一个量的增长来表征,这就是熵。熵可以粗略地认为是系统无序度或我们对其信息缺失的量度。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是永不减少的。由于引力的参与,宇宙不可以简单地视作一个孤立系统,尽管因为宇宙是自足的,所以它是绝对孤立的。但是宇宙在膨胀的过程中,它的熵是增加的,它从一种非常光滑的也就是熵为零的状态,演化成今天这样非常混乱的高熵的状态。它将来还会达到熵的极大值,也就是热死的状态,那时宇宙整体也许还会演化,但是它的内容已丧失演化的意义,这意味着一切已归于死亡。还有另一种含义的死亡,即宇宙从开端到终结都处于熵为零的纯粹的状态,一切都是有序的、一目了然的,温度也为零,这样的宇宙肯定是无生命的。宇宙为什么不永远处于绝对有序或者绝对混乱的状态,而是处于以绝对有序向绝对混乱的变化过程之中呢?这个问题对于宇宙中生命的形成真是关系重大。

在量子宇宙论中,宇宙的状态自始至终是由它的所谓基态波函数所描述,这是一种纯态,所以熵为零,似乎宇宙必须极其寒冷,其温度为绝对零度。但是宇宙显然不是处于这种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宇宙的熵是观察者对于有关宇宙的知识或信息缺失的量度。这个定义似乎依观察者而变,因而不够客观,但是由于宏观系统的信息是如此之大,不同观察者测量到的熵值之差异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在黑洞的情形下,外界的观察者对黑洞表面即视界内的细节完全无知,它的熵刚好和黑洞视界面积成比例。宇宙的情形也很类似。由于宇宙早期极其迅速的膨胀,它越来越多的结构模式的尺度很快就随着超出视界尺度,所以在实际上我们就不再觉察到这些模式的存在,因此宇宙的熵随时间而增长。所以结论是,整宇宙是处于纯态之中,但是由于宇宙视界的限制,我们可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是处于混合态之中,由于宇宙的膨胀,这种混合态的熵值随之增长。

正面的议论和宇宙从极热的大爆炸演化而来并不矛盾。正如前面说的,更精确的说法是,宇宙在无中生有后一度非常光滑,初始的熵值为零,量子起伏在宇宙随后的膨胀中得到放大,形成了热辐射,之后的演化才由传统的热大爆炸理论描述。整个宇宙的温度虽然在降低,但由于宇宙体积在增大,所以总熵总是在增大。

我们下面讨论在宇宙熵增的背景下生命如何形成。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的学科。它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平衡态热力学、线性热力学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

平衡态热力学的主要成果是,热平衡物体的温度处处相等,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孤立系统的熵不能减少等等。

昂萨格是线性热力学的代表人物。他发现了,在用外界的条件来维持系统处于邻近热平衡的状态下,存在非常漂亮的所谓的对易关系,例如温度差引起物质流,而物质浓度流也引起热流等等。后来普里高津证明,当这种系统到达不变的状态时,虽然总的熵是增加的,但是内在熵的产生率处于最低值。这一方面的研究暗示,有序组织可以在邻近热平衡态中形成。

远离平衡态热力学的代表人物是普里高津。当系统极度偏离热平衡时,整体熵会极其迅速增加。令人吃惊的是,这时系统会出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极其有序的行为,大量粒子在时空中以协调一致的方式运动,形成所谓的“耗散结构”,它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吸收低熵值的物质或能量,排出高熵值的物质或能量,虽然自身在大量地产生熵,却能维持低熵的状态。产生耗散结构的过程叫做“自组织”。

薛定谔在《什么是生命》一书中指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它能抵抗熵的无情增加。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熵增定律得知,这对于孤立系统根本不可能,所以生命必须新陈代谢,和环境进行交流。在本质上讲,人们消耗食物和呼吸不是为了吸收能量,而是为了吸收负商。他嘲笑那些在食谱上标明热量的作法,当然今天人们有了为了身材苗条而节食的动机,这个嘲笑已经没有太多道理了。人们吸收低熵值的东西,排泄高熵值的东西,才能维持低熵使生命存活。下面这个事实令人印象深刻,人的一生要消耗整整一列车的食品,这么辛苦地吃食品,却只是为了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可见,人们一生所消耗食物的能量即质量远远超过建造他或她身体所需要的物质。如果我们不能维持低熵的状态,那便意味着死亡的来临。

从这种观点看,生命正是一种非常精巧的耗散结构。至于如何由生命产生精神以及智慧已超过本文的范围。

《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宇宙意识” 篇4

本文主要针对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这篇文章进行分析。张孝祥一生胸襟磊落, 品格高洁, 但在官场中屡遭谗言, 内心充满着凄凉之感, 甚至生出愤激之情。1166年, 张孝祥因为遭到谗言而落职北归, 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洞庭湖, 在湖上夜游的过程中, 他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努力从困惑、苦恼中挣脱出来, 终于在对自我人格的确认中, 获取了一种面对险恶现实的精神力量。词中作者描写了月下洞庭湖空明澄澈、旷远清净的美妙景象, 表白自己虽遭打击却胸怀坦荡、泰然自若的处世态度。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抒怀之作, 上片侧重写景“洞庭青草,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三句点明所处的地点、时间和景物节候特点, 与其说这三句是描写自然景物湖面的平静, 其实是想有意识的展示自我内心世界的宁静, 更重要的是引起下面的“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二句补写月色之美:“玉鉴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通过这两句的描写暗示出物我和谐的一种境界。“表里俱澄澈。”交代独自泛舟湖上, 暗示出舟中人的心迹;“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二句以虚带实, 自然引出下片。

下片侧重抒情, 承上片“心会”二字, 抒月下之感怀;由“应念”领起下文, 点出夜晚过洞庭湖的缘由, 似承而转, 以下直抒胸怀, 回想自己在仕途的道路上不平坦的遭遇;“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二句, 在结构上与上片“表里俱澄澈”一句相呼应, 乃全词意脉之所在, 自己已经高洁到一种如冰雪般晶莹剔透, 却还遭人诬陷;“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二句承上, 写自我形象, 抒堂堂正气, 体现了作者旷达高远的襟怀;“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三句运想象的手法, 表达出浩荡的胸襟;“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二句回扣中秋题面, 体现了一种“众人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种超然心境作结, 此处的妙处仿佛只能用“只可意会”来传达命活力作为写作的基础, 借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廖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 创造出了一个平湖秋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

谈到“宇宙意识”就会联想到很多诗中也有所体现。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流泻着的是一片如梦如幻、哀怨迷惘的意念与思绪, 作者通过人生的有限与水月无尽的“永恒”进行对比, 流露出无限的怅惘;而在这怅惘之中, 又夹杂着某种憧憬、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轻微叹息。这是一首发出关于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考和对游子思妇的惋惜之诗。尽管对于青春、人生苦短有着一种伤感, 但是叹息轻微, 在伤感的同时, 诗中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留恋, 对青春的珍惜;尽管有对夫妻离别的哀愁, 然而表达的时候却饱含温情, 含蕴着对于夫妻重逢这一美好时刻的憧憬与期盼。通过情感的表达可以感知到诗文是痴情纯真的, 却又带有着一种“涉世未深”的稚嫩。

唐代的另一位诗人陈子昂的诗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同样也表现出一种人与宇宙相对立的一种关系, 但是与《春江花月夜》相比, 《登幽州台歌》表现出的是一种深广的忧患意识, 凝聚了自《诗》和《楚辞》以来无数敏感的骚人墨客所深深感知着的人生的、政治的、历史的“沉重感”。同时也显现出很浓厚的“孤独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与诗人“对立”着的, 因此他感到“孤立无援”而只能独自怆然泪下。

张孝祥这首词是通过描写洞庭湖反衬出自己内心的高洁, 通过独特的“宇宙意识”将本文的艺术境界得到升华, 因此在众多描写洞庭湖的诗篇佳作中, 通过赞美景色来赞美自己的“高风亮节”这一特殊笔法而经久不衰, 这是本词审美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论中国原始神话的宇宙意识 篇5

摘 要

神话是1个涉及到世界的创造、起源和其他重大宗教性事件的综合叙述,它产生的结果是世界、自然、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事物被创造了出来,并被赋予其意义。中国原始神话的宇宙论指的是远古中国人民对宇宙的起源、生成与发展问题的探索与解释,也代表远古人民的世界观,它是以东方特有的混融型神话思维方式对世界整体性的把握。

论文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从中国原始神话宇宙论的产生原因、天体意识、宇宙秩序和价值观念的`角度分析中国原始神话的宇宙论。它为我们进1步研究许多重要的天文现象和文化现象以及重组上古神话谱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提供了基本的原始材料;第2部分从盘古开天、伏羲创世、女娲补天3个创世神话来分析宇宙生成问题。这3个创世神话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及对生命的思考,是用1种新的话语系统去表达人类对宇宙生成模式的看法;第3部分以昆仑山为载体,具体阐述宇宙的“3层”、“9重”之说。宇宙层次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和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学、天文地理以及哲学思想,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1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原始神话;宇宙论;宇宙生成;宇宙再造;宇宙结构

ABSTRACT

Mythology is a comprehensive narration which involves the creation the origin and some other significant religious events of the world. It produced the result that the universe, nature, culture and other substances deriving from them were created and endowed with a specific meaning. The cosmology of Chinese primitive mythology refers to the ancient Chineses exploration and explanation on the origin,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e. It also represents the world outlook of the ancient people. It is also the comprehension towards the world as a whole by the means of the oriental distinctive mixed mythology reasoning.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ere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ses the cosmology of Chinese primitive mythology at the angle of its reasons of being, celestial sense, cosmic order and view of value. It provides us with fundamental materials to further study many significant astronom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 and to reorganize the pedigree of fairy tale in ancient time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urse. The second part diss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three fairy stories---“Pan Gu seperate heaven and earth”, “Fu Xi creates the Life”, “Nv Wa mend the sky”. From these three stories, we can see the ancient Chinese of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origin of universe and the thinking on life which is a new language system to explain the view on the pattern of formation of universe. The third part made a detailed exposition of the theory of “Three Parts” and “Nine Parts”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Kun Lun Mountain”. The study of universal layer no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literature, astronomy, geography and philosophical ideology at home and various nationalities abroad, but also can give an active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kinds civilization.

宇宙生命意识 篇6

一、庄严辉煌的生命体验

《十四行集》中融入了战争背景下冯至先生的庄严辉煌的生命体验, 歌颂了生的欢乐, 死的庄严, 以及生死转换的蜕变。无论生死,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第一首《我们准备着》这样写道:“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关于昆虫交媾的意象从未进入过诗歌的审美空间, 但在此处, 冯至以自己的深刻思考, 赋予这一生物现象以生命哲学的内涵。正如陈思和分析:“战争也是生命的升腾和裂变, 在死亡的关照下生命呈现出一次性的短暂辉煌, 让生命在繁殖 (繁衍与永恒) 与性爱 (生命的辉煌) 的高潮中迎接壮烈的毁灭。”[2]生与死的价值在相互对照中得到鲜明的印证, 体现出强烈的哲理色彩。第二首中的“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也是如此, 歌颂死亡的美好, 通过对死亡的赞美强调了永恒。第七首写了人们躲避空袭警报的场景。抗战时期, 炮火无时无刻地威胁着每个人的安危, 每个人都经历着同样的苦难, 相同的境遇似乎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距离, 把寂寞的个体互相联合起来, “融成一片大海”。可是一等到危险过去, 人们又各自散去, 每个人又成为了单独的个体。“不要到危险过去/那些分歧的街衢/又把我们吸回/海水分成河水。”这一诗句表现出了诗人对于抗战中人们孤立、隔绝状况的担忧。因此, 歌颂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联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又如, 第十六首写道:“哪条路、哪道水, 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 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我们随着风吹, 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路、水、风、云、城市、山、松树、浓雾、我们的生命、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这些原本看起来似乎无关的事物, 在诗中全都成了互相关联、彼此呼应的自然物。无论是人的孤独和寂寞, 抑或是隔绝与关联, 都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态。这些诗句, 从深层次揭示了生命景观, 是冯至的形而上的生命体验。

二、深沉玄远的宇宙哲思

正如深受冯至影响的九叶派诗人郑敏所言:“《十四行集》融会了东西方文化:杜甫的敦厚沉雄, 歌德的高瞻远瞩, 和里尔克特有的生命哲学的玄远。”[3]在《十四行集》里, 冯至以睿智的哲思, 思考宇宙万事万物的关联, 思索个体生命在宇宙中的意义和价值, 尤其是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十四行集》中的第二十一至二十三首, 就是关于宇宙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在书信里写道:“我要像《古兰经》里的摩西那样祈祷:主啊, 给我狭窄的胸以空间。”冯至在第二十二首诗里把这句话改成了两行诗:“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4]即使生存的环境 (时间与空间) 被毁灭, 我们心里犹有一个大的空间, 只要是神所赐给我们的, 狭窄的心里也会有大的宇宙。当时的战争是残酷的, 生命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 然而, 只要有了思想, 生命会更加充实, 即便生命结束、死亡降临, 思想、美与无边的宇宙仍然永恒永在。又如最末一首:“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这一诗句歌颂了将宇宙万物融汇为一体的深刻思想, 并把这样的思想铸形为诗歌的审美样式。冯至的沉思, 正如唐湜所论:“诗人在奔向一个新的世界, 他经历了从浪漫蒂克到克腊西克, 从音乐到雕塑, 从流动到凝练的转变, ……他要把无人认识的新, 一个宇宙的觉识表现出来。”[5]

三、《十四行集》与现实的深刻关联

有学者在比较七月派和冯至的诗歌创作时, 说前者“叙写政治感”, 也即阶级感与民族感, “是属于公众的诗”;冯至的诗“吐露内心感”, 是“属于个人的诗”[6]。似乎冯至的《十四行集》与时代无涉, 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距离和隔阂。但是, 我们细读文本就能感受到, 《十四行集》并不是与现实没有关联, 只是这种关联不是显在的、肤浅的, 而是隐性的、深刻的。抗战时期, 人的个体生命随时都受到战争的威胁, 无处不在的枪炮随时会吞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战火纷飞的时代, 在饥饿贫困的边陲之城, 生命的脆弱不言而喻。《十四行集》中思考的生命存在问题都是最根本性的人生问题, 体现出的宇宙意识也是最深刻、最具有深广意义的智性哲思, 而这些与战争不仅不能说没有联系, 而且这种联系比那些正面直接描写战争的作品更深刻、更有超越性价值。如第六首《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 或一个农妇/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我觉得他们好像从古来/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这样的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诗篇, 体现的正是战争浩劫给人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痛苦与悲伤。深刻的是本诗的最末三句, 战争带来的创痛, 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感受, 而且是扩大和深化到整个人类和宇宙的高度, 既在现实层面谴责了战争的苦难, 又体现了一种形而上的生命哲思;既有现实针对意义, 又有超越现实的深广内涵。

四、《十四行集》的文体价值

冯至是一位杜甫研究专家, 深谙中国传统旧诗, 同时又曾经留学德国, 对于现代西方诗歌尤其是里尔克的诗歌有精深的研究。这种独特的经历以及中外兼通的诗艺修养, 为他的新诗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营养。在《十四行集》里, 我们看到了冯至的新诗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联系, 看到了新文学对于旧文学传统的接续, 因而具有独到的文体价值。

1. 与中国的“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哲学观一脉相承的哲学底蕴。

“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 这种观念影响着中国的古典文学。很多诗文中都感叹个体生命的渺小, 宇宙时空的无穷无尽, 如刘禹锡的“人生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苏轼的“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等等。然而, 正如郑敏所言:“自从近一个世纪以来, 对古典诗词的冷落, 造成以‘洋’为范, 古典诗词中深沉、玄远的境界为一般诗歌读者所忽略。而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的基调恰是我国古典诗词中超越凡俗, 天地人共存于宇宙中的情怀, 虽非浩然荡然, 却有一种隽永的气质。这与冯先生对杜甫诗的体会和对歌德、里尔克的欣赏很有关系。”[7]透过《十四行集》, 我们看到了冯至的新诗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联系, 新文学对于旧文学传统的接续。这种联系和接续不是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 而是思想意识层面的。

2. 借鉴十四行的格律, 为散漫随意的新诗提供了格律体的成功范例。

中国新诗是从打破旧体诗词的格律藩篱而逐步成长的, 打破了格律藩篱自有其意义和价值, 但是随之带来的自由散漫, 甚至随便的口语都能入诗, 无疑给诗歌的形式美感带来了伤害。而无视音乐性, 拒绝押韵, 使得新诗的声音美感彻底丧失, 我们读新诗再也难以找到旧体诗词那样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冯至的《十四行集》对于新诗忽视形式美感的弊端是一个有力的纠偏, 而且为散漫随意的新诗提供了格律体的成功范例。十四行体本是西方诗体, 冯至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新诗创作中, 成功运用了西方诗体格律, “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 也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 消化外来形式, 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8]尽管冯至不是写作十四行诗的首创者, 也不是创作十四行体数量最大的诗人, 但是他的《十四行集》无疑是中国最完美的十四行体新诗。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鲁迅全集 (第6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42.

[2]陈思和.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当代作家评论, 2004, 3.

[3]郑敏.忆冯至吾师──重读《十四行集》.当代作家评论, 2002, 3.

[4]冯至.冯至全集 (第5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205.

[5]唐湜.沉思者冯至——读冯至《十四行集》.新意度集.三联书店, 1990:108.

[6]王佐良.中国新诗中的现实主义——一个回顾.文艺研究, 1983, 4.

[7]郑敏.忆冯至吾师──重读《十四行集》.当代作家评论, 2002, 3.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中式菜肴论文题目02-09

新中式建筑02-09

中式思维02-09

新中式论文题目02-09

现代中式家具02-09

中式文化02-09

新中式景观02-09

中式建筑02-09

中式主题婚礼02-09

中式文化元素02-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式菜肴论文题目 下一篇:中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