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木雕
木雕艺术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独特艺术样式。木雕艺术创作, 七分自然, 三分雕饰, 兼具自然美和人文美, 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张家界学院武陵木雕艺术馆是武陵木雕艺术精品的汇萃集成, 展品500余件, 是武陵山区各民族文化精神的生动写照, 是武陵木雕艺术独特审美风格的灿然呈现。本研究以张家界学院武陵木雕艺术馆的解说词为研究语料,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 探析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策略, 提高译文质量, 同时将木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推向国际化舞台, 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由德国翻译学家汉斯费米尔提出, 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活动, 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该理论强调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要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 此功能即目的[4]。在目的论的框架下, 翻译过程应遵守三大法则:目的性法则, 连贯性法则, 和忠实性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法则, 居于首位。费米尔认为, 翻译目的不同, 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即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及其文本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一法则为实用性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连贯性法则是指要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即能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忠实法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义连贯一致, 即通常所理解的忠实于原文, 但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二、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解说词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博物馆解说词作为一种实用性文本, 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 其目的是为外国游客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展品信息,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基于目的论的三大法则, 笔者认为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1.译文能准确传达博物馆展品相关信息, 且通俗易懂。2.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为目的,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如儒道厅中有一件以“老子”为形象的木雕作品, 解说词中首先对老子的形象进行了描述然后引出其思想。
这正映衬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This is a reflection of Lao Tzu’s inaction.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 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其意义并不是无所作为, 什么也不做, 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 做到自我实现, 走向崇高与辉煌。因此, 译本中的inaction是不准确的, 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可将其译为:non-interference, 把“无为”正确的指称意义翻译出来。译者可将其译为:…which reflects one of Lao Tzu’s most famous thoughts:governance by non-interference.
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解说词翻译策略
(一) 提供精炼准确的注释
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大法则, 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但忠实的前提是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因此要求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笔者在分析武陵木雕博物馆解说词的语言特点时发现, 该馆中很多展品名称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信息是外国游客们所欠缺的, 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仅仅采用直译或音译的方法, 则会使外国游客在参观这些展品时一头雾水。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给展品名称提供精炼准确的注释能帮助外国参观者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如该馆儒道厅中的一件展品名称为“老子”, 译者在翻译时可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式对“老子”这一人物加以解释, 从而帮助目标语读者在后面的展品介绍中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因此, 可将该展品名称译为:Tao Tzu, the founder of Taoism and a great philosopher in ancient times.
再比如民俗厅的一件展品名为“账房先生”, 若直译为Accountant, 则可能会让外国参观者产生误解, 认为中国的会计都穿长袍, 戴眼镜, 使用算盘作为计算工具。因此, 译者可将其译为:Mr.Accountant in ancient China。
同样, 译者翻译“玉如意”时可附加注释, 译为:jade ru yi---shaped ornamental object, formerly a symbol of good luck, 说明如意是一个象征这吉祥好运的物件。
(二) 合理采用增译或减译
根据中英文的行文习惯, 译者可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增译或减译的方法处理不符合目标语读者阅读和欣赏习惯的内容, 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ST:这一尊是弥勒佛,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所以弥勒佛就是这种大肚子, 笑口常开的形象。
TT:This is Maitreya, who is regarded as a future Buddha of this world in the Buddhist eschatology.His belly is big enough to contain all intolerable things;his mouth is always ready to laugh at all snobbish persons.
在以上解说词中, 译者对弥勒佛这一名称进行了增译, 让译文读者对弥勒佛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原文中对其形象的描述有重复的部分, 在译文中, 译者将其进行了删减, 译出其大肚和笑口常开的形象即可。
(三) 调整语序
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中, 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中英文在表达逻辑关系时语序上有很大的差异。如汉语往往先叙事再表态, 而英语往往先表态再叙事。在该馆民俗厅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这个作品就作书香女, 古语称女子无才辩是德, 其实这里的辩, 是争辩的辩……这个作品表达了古代女性对知识和男女平等的追求。
这段解说词首先介绍了封建社会“女子无才辩是德”对古代女性思想的禁锢, 最后才说明这个叫做“书香女”的作品要表达的是古代女性对知识和男女平等的追求。这种行文方式完全体现了汉语里先叙事后表态, 先原因后结果的逻辑顺序。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表达逻辑关系时差异, 在译文中先表态, 即这个作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然后再说明其理由或来由。因此, 可考虑在译文中先表态, 再叙事说明原因。译文如下:
This exhibit is called a girl from a scholarly family, which expresses ancient women’s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because in ancient times……
四、结语
翻译目的论从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接受出发, 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 具有不同的翻译目的, 译者应根据其翻译目的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对博物馆解说词这一实用性文本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译者应根据博物馆解说词的目的去选择恰当的多样化的翻译策略, 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在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语言特点的基础上,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 探究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策略, 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 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佳珺.从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翻译[J].鄂州大学学报, 2017 (1) :93-95.
[2] 侯静雯.基于翻译目的论的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 (3) :336-337.
[3] 彭萍.实用旅游英语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4]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相关文章: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02-10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02-10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广告的翻译策略02-10
翻译目的论英文02-10
浅析翻译中源语言与目的语不对等情况的翻译方法——以英语翻译为例02-10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提纲02-10
小议目的论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02-10
目的论视角下02-10
教学过程的目的论02-10
药品市场监管工作总结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