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潜在危险性(精选十篇)
潜在危险性 篇1
1 实 验
1.1 实验原料
硬质聚氨酯泡沫(PU),未添加阻燃剂,所用发泡剂为二氯一氟乙烷(HCFC-141b)。
1.2 实验方法
利用锥形量热仪研究PU的燃烧行为,辐照强度分别选取15、25、35和50 kW/m2,样品尺寸为100 mm×100 mm×48 mm,按ISO 5660-1标准进行实验,不同辐照强度下的PU分别用PU15、PU25、PU35和PU50表示。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锥形量热测试中燃烧烟气的有毒气体成分和体积分数,FTIR通过加热管线与锥形量热仪联接,按ISO 19702标准进行实验,通过取样泵连续抽取燃烧烟气,取样速率为4 L/min,取样管及样品仓温度为180 °C。
2 结果与讨论
2.1 点燃时间
点燃时间(TTI)是衡量材料被引燃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表1为PU的锥形量热测试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PU的点燃时间随辐照强度的增大而明显变短,这说明辐照强度是影响PU引燃的重要因素,在辐照强度仅为35 kW/m2时,PU在8 s时就被点燃,这也说明PU属于易被引燃的材料,存在较大的引燃危险性。
2.2 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量
热释放是评价材料潜在火灾热危险性的最直观和最重要的指标,图1和图2为PU在不同辐照强度下的热释放速率(HRR)和总释放量(THR)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达到热释放速率峰值的时间(TTpHRR)和测试结束时总热释放量的值总结在表1中。从图1可以看出,在点燃20~27 s后PU的热释放速率就能达到最大值,说明PU引燃后燃烧非常剧烈。从pHRR的值可以看到,在辐照强度只有15 kW/m2时,PU的pHRR值已经达到了182 kW/m2,并且pHRR值随辐照强度的增大有明显增大,在辐照强度50 kW/m2时,PU的pHRR值为323 kW/m2,热释放速率峰值的数值及变化说明PU存在一定火灾热危险性。PU在受热或燃烧时会成炭,炭层可以保护下层的PU,阻碍进一步的分解和燃烧。从热释放速率的曲线图还可以看出,在15、25 kW/m2时,PU的HRR曲线在达到峰值后很快下降成一条直线,曲线图呈现出一个尖锐的峰形,这说明在较低辐照强度下PU燃烧形成的炭层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在35、50 kW/m2时,PU的HRR曲线在达到峰值后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较高辐照强度下炭层和炭层下的PU仍会发生缓慢分解和燃烧。从图2可以看出,在低辐照强度下,PU的总热释放量在100 s以后基本不再变化,即PU在100 s以后基本不再燃烧,这也说明低辐照强度下炭层对下层的PU有比较好的保护作用;而在高辐照强度下,PU的总热释放量呈现出前期快速升高后期(约200 s以后)缓慢增长的趋势,也说明在较高辐照强度下炭层对下层PU的保护作用在减弱。
从图1、图2和表1可以看出,PU存在一定的火灾热危险性,并且其火灾热危险性随辐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2.3 生烟速率和总生烟量
火灾统计研究表明,火灾中70%~75%的死亡是由于烟气的影响,其中大部分是吸入烟尘及有毒气体昏迷后而致死的。因此,材料潜在的火灾烟气危险性是评价其火灾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图3和图4为PU在不同辐照强度下燃烧时的生烟速率(SPR)和总生烟量(TSP)随时间变化曲线图。由图3可以看出,PU在点燃后生烟速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最大值,这说明PU属于燃烧时易生烟的材料。在辐照强度15、25 kW/m2时,PU的SPR曲线在达到峰值后很快下降成一条直线,这表明在较低辐照强度下PU燃烧形成的炭层能有效避免下层的材料继续分解和燃烧。在辐照强度为35、50 kW/m2时,PU的SPR曲线中峰值和峰面积均明显大于低辐照强度时,这说明在高辐照强度下炭层的保护作用在逐渐地减弱。从图4可以看出,在15 kW/m2时PU的总生烟量曲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了一条水平线,这说明此时炭层能很好地保护下层材料使之不继续分解燃烧;在辐照强度为25、35、50 kW/m2时,PU的TSP曲线在快速达到一定值后均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在高辐照强度下虽然有炭层的保护但炭层下的PU仍会发生分解或燃烧;TSP的曲线在高辐照强度下明显高于低辐照强度,说明高辐照强度下PU的生烟量比较大。从SPR和TSP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PU在燃烧时易生成大量的烟,并且生烟量随辐照强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
2.4 燃烧烟气中有毒气体成分及体积分数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在线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有机材料的热分解过程分析,笔者利用FTIR对锥形量热测试产生的燃烧烟气的有毒气体成分及体积分数进行了实时分析。图5~图8为燃烧烟气中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O)、氯化氢(HCl)、氰化氢(HCN)和氮氧化物(NOx)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表2总结了燃烧烟气中主要有毒气体的体积分数最大值。
从图5可以看出,在辐照强度为15 kW/m2时,燃烧烟气中CO体积分数在点燃后很快就达到最大值,在达到最大值40 s后CO体积分数曲线已基本变为一条水平
线且数值低于1×10-6。PU在辐照强度25、35 kW/m2的CO体积分数曲线在达到最大值后也基本变成了一条水平线,数值分别约为1.2×10-5和6.5×10-5,这说明PU燃烧的炭层在热辐照下在缓慢分解。而PU在辐照强度50 kW/m2时的CO体积分数曲线在300 s以前的趋势与其他辐照强度时是一致的,但在300 s以后CO体积分数曲线开始逐渐上升并在580 s时达到另一个峰值后开始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PU燃烧烟气中CO的体积分数最大值随辐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CO体积分数曲线说明在低辐照强度下,PU燃烧烟气中的CO主要是PU燃烧造成的;而随着辐照强度的增大,在燃烧结束后仍有一定量的CO产生,这主要是由炭层的分解造成的,并且炭层的分解速率(CO的生成量)随辐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PU所用发泡剂为二氯一氟乙烷(HCFC-141b),因此PU在燃烧的过程中HCFC-141b可能会发生分解或燃烧生成氯化氢(HCl)或氟化氢(HF),但FTIR在PU燃烧烟气中只检测到HCl的存在未发现HF,说明PU燃烧过程中HCFC-141b的分解或燃烧后其中的氟元素不是以HF的形式存在。从图6可以看出,在辐照强度为15 kW/m2时,PU燃烧烟气中只含有微量的HCl;随着辐照强度的增大,燃烧烟气中HCl的体积分数明显增大,并且HCl体积分数曲线呈现出先很快到达峰值后缓慢下降的趋势,随辐照强度的增大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从表2也可以看出,随辐照强度的增大PU燃烧烟气中HCl体积分数的最大值也有了明显升高;这些均说明在辐照强度下炭层能起到较好保护作用,抑制HCFC-141b的分解释放出HCl,而随着辐照强度的增大炭层的保护作用会逐渐变弱导致HCFC-141b缓慢分解释放出HCl。
氰化氢(HCN)氮氧化物(NOx)是火灾烟气中备受关注的两种有毒气体,PU中富含氮元素,因此其火灾烟气中HCN和NOx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从图7可以看出,在辐照强度为15、25 kW/m2时,HCN体积分数在达到峰值后基本降到了0,而在辐照强度为35、50 kW/m2时HCN体积分数在达到峰值后快速降低到5×10-6~1×10-5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一直在这一范围波动,表明高辐照强度会促进HCN的产生,并且在高辐照强度下炭层中的含氮化合物还会缓慢分解产生HCN,这也说明炭层中含有氮元素。图8中NOx的曲线在达到峰值后也下降到一定值后并在以后的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范围值在15、25、35和50 kW/m2时分别约为0~3×10-6、1×10-5~1.2×10-5、6×10-6~9×10-6和3×10-6~5×10-6,这一规律明显与HCN浓度表现出规律不同,在中等辐照强度炭层中氮元素才有少量向NOx转化。HCN和氮氧化物中的NO2均属于剧毒气体,二者的30 min半致死量(30 min-LC50)分别为1.65×10-4和1.70×10-4,而CO的30 min-LC50值为5.7×10-3。从表2中可以看到,随辐照强度的增大,HCN体积分数的最大值由1.93×10-5增大到4.08×10-5,NOx体积分数的最大值由1.71×10-5增大到3.73×10-5,CO体积分数的最大值由9.02×10-5增大到2.611×10-4,这些数据说明火灾烟气中主要的有毒气体HCN、NOx和CO的体积分数随辐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PU烟气中的HCN和NOx表现出来的潜在毒性比其中的CO还要大。
综合PU的燃烧烟气研究结果可以看出,PU在燃烧过程中易生成大量的烟,在烟气中存在CO、HCl、HCN和NOx等有毒气体,表现出比较强的火灾烟气危险性;PU的生烟速率、总生烟量和燃烧烟气中有毒气体的体积分数随辐照强度的增大存在明显增大的趋势,即其火灾烟气危险性随辐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3 结 论
利用锥形量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硬质聚氨酯泡沫在不同辐照强度下的燃烧行为和燃烧烟气中的有毒气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硬质聚氨酯泡沫在燃烧过程中表现较强的火灾热危险性和火灾烟气危险性,即具有较强的潜在火灾危险性。硬质聚氨酯泡沫的潜在火灾危险性随辐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辐照强度为50 kW/m2
Rigid polyurethane foam(RPUF)has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building materials,refrigeration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s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due to their desirable properties such as excellent thermal insulation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resistance.However,RPUFis flammable and its flame spreads rapidly,while releasing a large amount of smoke and toxic gases,which is seriously dangerous to escape and rescue in the fire.Thecombustion behavior and the toxic gases of RPUF fire effluents at different heat flues are investigated by cone calorimeter coupled wi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CC-FTIR).
1 Experiment
1.1 Experimental materials
Rigid polyurethane foam(PU),not containing flame retardants,using 1,1-dichloro-1-fluoroethane(HCFC-141b)as blowing agent.
1.2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combustion behavior of PU was investigated by cone calorimeter with the sheet dimensions of 100mm×100mm×48mm under the heat fluxes of 15,25,35and50kW/m2 according to ISO 5660-1,termed as PU15,PU25,PU35and PU50.The component and concentration of toxic gases of fire effluents during fire testing was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according to ISO 19702,and FTIR was coupled with cone calorimeter by heat line.A sampling pump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fire effluents continuously,the flow rate of fire effluents was 4L/min,and the temperatures of sample line and samplecellwereboth180℃.
2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2.1 Time to ignition
Time to ignition(TTI)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o characterize the flammability of materials.The main data of PU from cone calorimeter testing is summarized in Table 1.It can be seen from Table 1that the TTI is significantly shorter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which suggests heat flux as the main factor effect on ignition of PU.PU can be ignited in 8sduring fire testing at 35kW/m2,indicating that PU is a flammable material with strong fire risk.
2.2 Heat release rate and total heat release
Heat release is one of the most direct and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evaluate the fire risk of materials.Figure 1and Figure 2are heat release rate(HRR)curves and total heat release(THR)curves of PU under different heat fluxes,the peak values of heat release rate(pHRR),time to the peak of heat release(TTpHRR)and the values of TSP after fire testing are summarized in Table 1.It can be seen from Figure 1that the HRR of PU achieves the peak in 20~27safter ignition,indicating the burning of PU is serious after ignition.The values of pHRR are182and 323kW/m2 with the heat flux at 15and 50kW/m2,and the values of pHRR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heat fluxes,which suggests PU was with a certain heat risk in fire.The char formed during fire testing could protect the materials under char from decomposition and combustion further.From the HRR curves,it is shown that HRRcurves of PU drop into a straight line after achieving peak with a sharp peak shape at 15and 25kW/m2,indicating that the char formed during combustion has good protective effect under lower heat fluxes.However,HRRcurves of PU show slow downward trend after achieving peak at 35and 50kW/m2,which indicates that decomposition and burning of the materials under the char still occur at larger heat fluxes.It can be seen from Figure 2that TSP values no longer change after 100sunder low heat fluxes,indicating PU is not burning after 100sbecause of the good protective effect of char for the underly-ing PU.The TSP curves of PU first increase rapidly,and then decrease slowly after 200s,which indicates the protective effect weakens under higher heat fluxes.It is clear that PU has a certain fire risk,and the fire risk of PU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
2.3 Smoke production rate and total smoke production
The fire statistics studies showed that 70%~75%of the deaths in fire due to the inhalation of smoke and toxic gases.Therefore,the potential risk of fire effluents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evaluate fire risk.Smoke production rate(SPR)and total smoke production(TSP)curves of PU under different fluxes are shown in Figure 3and Figure 4.Form Figure 3,it can be seen SPR values reach maximum values within a short time after ignition,indicating PU is easy to yield smoke during combustion.SPRcurves of PU drops into a line after achieving peak with a sharp peak shape at 15and 25kW/m2,indicating that the char formed during combustion has good protective effect under lower heat fluxes.However,SPR curves of PUhave bigger peak value and peak area at 35and 50kW/m2,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char is gradually weakened.From Figure 4,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SP curve of PU becomes a straight line in a short time at 15kW/m2,indicating the good protective effect of char.The TSP values of PU achieve some values and increase slowly at 25,35and 50kW/m2,which suggests that the decomposition or combustion of PU occur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char.The TSP curves of PU at highheat fluxes are larger than that at low heat fluxes,that indicates smoke production of PU is larger at high heat fluxes.From SPR and TSP curves,it is clear that PU is easy to yield smoke during combustion,and the smoke productio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
2.4 Analysis of toxic gases
FTIR has wide application in studies on decomposition of materials as on line analysis technology.In the paper,the toxic gases of fire effluents of PU during fire testing were examined real-time by FTIR.Figure 5~Figure8are the concentration curves of main toxic gases:CO,HCl,HCN and NOx,and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values of the toxic gases are summarized in Table 2.
From Figure 5,at 15kW/m2,the CO concentration in fire effluents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rapidly after ignition,and the CO concentration curve tends to a level line with the values lower than 1×10-6 after 40s.The CO concentration curves at 25and 35kW/m2 become level lines after reaching the maximum value,and the values are 1.2×10-5 and 6.5×10-5,which suggests the char formed during combustion decomposed slowly under heat fluxes.The CO concentration curve shape at 50kW/m2 is similar with that at other heat fluxes before 300s,and increases after 300s,then decreases after reaching another peak at 580s.It can be seen that CO concentration maximum values in fire effluents of PU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 form Table 2.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 in fire effluents of PU was produced mainly from PUcombustion,and with the heat fluxes increasing,after burning CO was still examined in fire effluents as the decomposition of char,and 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char(CO production)increaseed with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
1-dichloro-1-fluoroethane(HCFC-141b)was used as blowing agent in PU,so HCl and HF may be produced by decomposition of HCFC-141b.However,only HCl was found in fire effluents of PU by FTIR,indicating the main form of F in the decomposition and combustion product of HCFC-141bduring PU combustion is not HF.From Figure 6,it can be seen there is a few HCl in fire effluents of PU at 15kW/m2,and HCl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obviously with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The HCl concentration curves reach peak rapidly and go down slowly,and the trend is more obviou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It is shown in Table 2that HCl concentration maximum values in fire effluents of PU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which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protective char could inhibit decomposition of HCFC-141bto yield HCl,and HCl will release slowly with breakage of char as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
HCN and NOxare two concern toxic gases in fire effluents.It is focused on HCN and NOxin fire effluents of PU as nitrogen-rich.From Figure 7,it can be seen HCNconcentration goes down to zero after reaching peak value at 15and 25kW/m2,HCN concentration decreases to 5×10-6~1×10-5 and remains in this range after achieving maximum values at 35and 50kW/m2.It is suggested that high heat fluxes could promote generation of HCN and HCN releases slowly form nitrogen-containing char under high heat flux.From Figure 8,it is shown that NOxconcentration goes down to certain values after achieving peak and fluctuate in a range at 15,25,35and50kW/m2,and the range values are 0~3×10-6,1×10-5~1.2×10-5,6×10-6~9×10-6 and 3×10-6~5×10-6.This generation trend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CN.The nitrogen in char could turn to NOxonly under medium heat fluxes.HCN and NO2are highly toxic gases,the 30 min-LC50values of them are 1.65×10-4and 1.70×10-4 respectively,and the 30min-LC50value of CO is 5.7×10-3.From Table 2,it can be seen that HCN,NOxand CO concentration increase from 1.93×10-5,1.71×10-5 and 9.02×10-5 to 4.08×10-5,3.73×10-5 and 2.611×10-4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indicating the main toxic gases in fire effluents of PU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and the potential fire hazard of HCN and NOxin fire effluents of PU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CO.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moke and toxic gases of PU,it is shown that it is easy to yield smoke during combustion of PU,PU has strong fire hazard as producing toxic gases such as CO,HCl,HCN and NOxinfire effluents,the fire hazard of PU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 as the smoke production rate,total smoke production and toxic gases concentration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
3 Conclusions
The combustion behavior and toxic gases in fire effluents of rigid polyurethane foam under different heat fluxes were studied by cone calorimeter coupled wi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Rigid polyurethane foam has strong heat risk and fire effluents hazard during combustion,indicating strong fire risk.The potential fire risk of rigid polyurethane foam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 fluxes,which is much strong under the heat fluxes with 50kW/m2.
参考文献
[1]Checchin M,Cecchini C,Cellarosi B,et al.Use of Cone Calorimeter for Evaluating Fire Performances of Polyurethane Foams[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1999,(64):573-576.
[2]李艳伟,王桂兴.离子液体在硬质聚氨酯泡沫阻燃中的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6):626-628.
[3]Levchik S V,Weil E D.Thermal Decomposition,Combustion and Fire-Retardancy of Polyurethanes-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Polymer International,2004,(53):1585-1610.
[4]Stec A A,Hull T R.Assessment of the Fire Toxicity of Building In-sulation Materials[J].Energy and Building,2011,(43):498-506.
[5]舒中俊,徐晓楠,杨守生,等.基于锥形量热仪试验的聚合物材料火灾危险评价研究[J].高分子通报,2006,(5):37-45.
[6]于宝刚.用锥形量热仪研究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性能[J].中国塑料,2010,24(3):55-59.
[7]何瑾,刘军军,甘子琼,等.一种新的火灾烟气成分分析方法——傅利叶红外变换光谱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5):488-491.
[8]ISO19702:2006,Toxicity Testing of Fire Effluents-Guidance for A-nalysis of Gases and Vapour in Fire Effluents using FTIR Gas Anal-ysis[S].
DIY美容并非安全 潜在危险多 篇2
我们常用美容DIY材料中,都隐藏了哪些危害?
芦荟黄瓜美容不靠谱
芦荟、黄瓜―――它们虽然有消炎或美白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中还含有刺激性物质和感光物质,可能会造成皮肤的过敏和返黑哦。
柠檬
柠檬―――很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是过量的VC会对皮肤有腐蚀,很多国家规定化妆品中纯VC的含量不能超过7%。
蛋清
蛋清―――要小心里面残留的微生物,会污染感染你的皮肤。
蜂蜜
蜂蜜―――在汉方里是很好的滋养成分,但对于有痘痘有发炎有伤口的肌肤就要非常小心,蜂蜜中的糖分会使症状加剧。
洗米水
警惕短期投资的潜在危险 篇3
对外开放在中国过去30年取得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下一个阶段中国将进行什么样的改革和开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过去可行的经济措施和政策在未来未必一定可行,因为全球经济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我看来,中国应该降低出口拉动型经济,尤其是对制造业的依赖,而更多的应该依赖于国内需求的扩张。当然这种依赖内需驱动的增长并不会像美国的内需驱动增长一样,完全依靠所谓的消费,而应该取决于另外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有两个必须关注的潜在风险。
第一,中国要尽可能地抵制短期投资者带来的压力。短期投资者并不会太在乎长远发展,这会成为一种危险。中国新的开放模式应该包括很多层面的开放,思想的开放、投资的开放、管制的开放等等,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开放应该是思想的开放,也就是与世界进行更多的互动。对于科技发展来说,这点尤其重要。
谈及思想的开放就不得不提到知识产权,尽管知识产权制度在很多国家是不同的。比如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设计过程当中就没有用来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所以,要清晰地知道有很多不同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必须要找到一个发展导向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才能够帮助中国成为一个更有创新力的社会。
再以金融为例。在谈金融开放的时候必须弄清金融行业的核心功能是什么,所有这些功能对于金融行业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功能其实对任何经济体来说,包括最发达经济体来说都是很难实现的。
第二个风险是,如何在开放的同时保持强有力的监管。比如货币的国际化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尤其是将它与国际国内的经济稳定发展相比,并非至关重要,所以必须要充分地了解潜在的风险才能逐步地推进货币国际化。
此外,我认为中国应该更积极地参加全球新制度和规则的建立,比如在向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上可以做得更积极一点,包括在环境、大气的治理方面,可以让地球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在经济方面,可以更多地开展宏观经济稳定性方面的国际合作。还可以和全世界共同研究应对疾病的方法,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中国力所能及的帮助。
总之,中国要建立一个开放型的新经济体制,还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过去中国成功地应对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但是未来任何的失误,都可能会给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带来巨大伤害,希望中国在构建开放型新经济体制过程中打造新的创新型、活力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支点杂志2014年5月刊)
潜在危险性 篇4
一、双桥古民居建筑特色
双桥古街作为极具特色的传统商业街, 其两侧的古民居建筑大多为街屋形式。且以三开间街屋居多, 其平面布局形式按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前店后宅、前店后库和前坊后宅型。由于当时河运交通便利, 双桥街临水一侧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及前店后库型, 且住宅临河的最后一进多为库房天井布局, 方便货运流通。而临驿道一侧建筑则多为前店后宅或前坊后宅型, 店宅中往往会另辟一间作坊, 或店、坊沿街并排布置。
1. 建筑空间布局
双桥古民居按其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大致可划分两类:
(1) 天井式建筑:作为双桥街屋式古民居的特色之一, 沿街面三至六共开间, 进深三至五进天井的形制被设置于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中。在这类天井式建筑中穿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镇大多数街屋式古民居为了能在减少商铺面积损失的同时更便捷地联系各进天井住宅。常常将临街一侧的开间内设计一条宽约1米的穿廊作为人行通道, 在集市时单独用铺面门关闭。而通过该穿廊进入第一进天井后, 建筑各进天井之间便均通过此方式联通。穿廊连接各进天井在内宅部分则保持连贯的一线, 以加速空气流通, 通过热压原理提高建筑整体通风散热效果。
(2) 合院式建筑:以双桥街97号教堂建筑为代表, 该教堂采用合院式布局, 通过强调中轴线令教堂成为整个建筑布局的重心, 后部院落较为宽敞, 围合的房屋均为教堂附属州房, 现基本已毁。教建筑内部结构为传统穿斗抬梁混合结构。
2. 建筑构造特色
(1) 整体构造特色
双桥古镇西依界山, 东临澴水, 南北方向延展。而当地地势西高东低, 从而导致古镇内的建筑都因地制宜, 依地势垂直于澴水、驿道而建。通过各进建筑天井内的阶梯或缓坡解决地势的高差错落, 形成了极具当地特的由水至山层层退台式的建筑天际线。
(2) 单体构造特色
双桥古民居建筑多为两层砖木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比邻商户常常共用一道山墙以节省空间与造价。墙体多采用内填充物为小土坯砖的灌斗墙 (当地称为补皮墙) , 形成双桥古镇建筑群部分区域同山共脊的特殊构造。双桥古民居建筑沿街立面基本统一, 街屋一层全开间设置为可拆卸的商铺木排门, 阁楼设置木板及亮窗以满足店面的通风采光。基于防盗等安全因素的考虑, 双桥古民居背街立面则相对封闭厚重, 一层多采用大块片石垒砌的50厘米左右厚的墙体、二至三层则采用灌斗墙体与屋檐相接。每户后墙几乎不开设门窗洞口, 仅有及少数建筑开设不足1米宽的后门。而背街面室内的采光多依靠天井及亮瓦予以弥补。
二、双桥古民居潜在火灾危险性与解决方案研究
1. 建筑空间布局方面
(1) 火灾危险性
从笔者调研结果及上述分析来看, 双桥古民居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建筑空间布局导致其具有总体建筑密度大, 大部分建筑物之间相互毗连, 或间距不到0.5米。宅基地、集体用地管理建设混乱, 违法占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 不同耐火等级木构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保持在8至11米之间。而双桥古镇内部分主干道不足四米, 消防车无法通行, 完全无法满足现代消防规范的要求。如此高密度的建筑群为火灾的发生、发展和大规模蔓延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客观条件。失火后火势蔓延迅速, 易出现轰燃现象, 而由于其特殊的纵深式平面空间布局和几乎不开门窗的背街立面形式, 会造成火灾中人员疏散与搜救的极大困难, 极易导致群死群伤火灾的发生。
(2) 基本思路和初步解决方案
在日常防火工作中, 应重点加强消防管理和监督力度, 杜绝一切可疑火源, 将灾害发生可能性降至最低。对特殊建筑及重点部位应清除一切火灾隐患, 以保证双桥古民居建筑的安全。而在扑救工作中, 可以选用体型相对较小的泵浦灭火车和通讯、器材、救护等部分专勤消防车, 泵浦消防车由于其车体宽度基本小于2.5米, 转弯半径最小只需要3米。泵浦灭火车还可以将澴水作为天然消防水池, 成为其持续供水的保障, 非常适合作为双桥古镇特殊的风貌环境中的紧急消防设施。
2. 建筑构造方面
(1) 火灾危险性
从构造上看, 双桥遗留和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大部分都是穿斗抬梁木结构或穿斗抬梁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 以砖石或灌斗墙作为围合结构。该结构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易于扩建、改造和搬迁。由于双桥古民居使用木材 (木柱、枋、梁、椽、桁及斗棋等) 作为其主要受力构件, 导致其具有极高的火灾危险性。因为木材在热解、气化反应过程中会析出大量可燃气体, 其中携带大量高能活化基, 燃烧后循环释放出新的活化基, 如此反复形成燃烧链反应, 使火越烧越旺。加之无论是多进天井式建筑还是合院式建筑, 建筑物基本都是按照外部高墙围闭, 内部重重院落套叠的规整而严谨的模式进行布局, 对火灾的发展和蔓延非常有利。且木构建筑在火灾的扑救的过程中极易塌落, 非常不利于扑救工作的实施和展开。尤其是一些年久失修的双桥古民居, 木构件早在漫长的过程中氧化干裂, 更易塌落造成人员伤亡。
(2) 基本思路和初步解决方案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木构架或砖木结构的古建筑, 在防火改造或消防整改工程中, 若是需要对部分构件采取替换或进行其他防火处理时, 应根据既定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采取与之相应的维持结构稳定性与强度的措施。对双桥古民居进行的防火保护或消防改造工程应在严格分析其火灾危险性及风貌保留程度的基础上, 将部分建筑拆除或进行构件的替换。并通过对其原有木构件涂刷或浸泡透明防火涂料提高建筑整体耐火等级, 并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和灭火设备, 从而降低其火灾危险性。
3. 建筑保存现状方面
(1) 火灾危险性
由于双桥古民居地理位置偏远, 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老旧, 人们防火意识相对淡薄。平日生活用火、用电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使得这些古建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加之缺乏完善的消防设施和灭火设备, 没有满足规范要求的消防车通道, 失火后势必会酿成巨大灾害。而由前文分析可知, 双桥古民居的建筑布局特点和构造格局对火灾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和助燃作用。居民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 导致某处着火后若不能迅速扑灭, 极有可能引发大面积火灾的发生, 后果不堪设想。
(2) 基本思路和初步解决方案
因此, 对双桥古民居进行的消防改造还需要从宣传上抓起, 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 广泛开展贴近实际的居民消防技能、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使村民养成日常安全用火、用电的习惯, 并学会使用各类消防器材扑救初期火灾, 不断提高居民文物保护意识与安全意识, 以保证双桥古民居的消防安全。同时通过健全消防管理制度, 加强民居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建立群众义务消防队, 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定期开展培训和组织实战演练, 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并经常进行消防监督检查, 积极整改火灾隐患, 力争将一切火灾隐患扣杀在襁褓中。
三、结语
潜在危险性 篇5
上周末,这位亿万富翁在twitter上发了一份帖子,推荐尼克-伯斯特罗姆的著作《超级智能:方法、危险和策略》。马斯克在帖子中说:“我们需要超级关注人工智能。它的潜在危险性超过核武器。”《超级智能》将目光聚焦机器人起义。就人类如何应对超级智能电脑,伯斯特罗姆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指出整个世界就是一场骗局,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电脑模拟的虚拟世界。
马斯克在2014年初帖子中写道:“希望我们不是数字超级智能的生物学引导装载程序。不幸的是,这种可能性不断加大。”6月,这位特斯拉创始人在twitter发表了一个类似评论,认为人工智能研究能够让类似《终结者》那样的可怕想象成为现实。
马斯克现年42岁,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担忧。他也投资了几家人工智能公司,但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密切关注这项技术,防止其失控。3月,马斯克投资旧金山人工智能公司Vicarious。一同投资这家公司的还有马克-扎克伯格和艾什顿-库奇。Vicarious的终极目标是研制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的电脑。公司联合创始人斯科特-菲尼克斯表示:“这种电脑不仅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同时还不用吃饭或者睡觉。”
马斯克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这是一种潜在危险。讲述这种危险的影片很多,例如众所周知的《终结者》。这种危险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我们应该确保产生好的结果,而不是结出恶果。”
目前,Vicarious公司正在研发一款能够新大脑皮层的程序。新大脑皮层是哺乳动物大脑半球的顶层,厚度在3毫米左右,拥有6个层,每一层负责不同的功能,其中包括感官知觉、空间推理、有意识思维和人类语言。这家公司的网站称:“Vicarious公司正在研发机器学习软件,立基于人类大脑的运算原则。我们的第一项技术是一种视觉感知系统,能够用与人类类似的方式解读照片和视频中的内容。为这项技术提供支持的是一种新计算范式,我们将其称之为‘递归皮质网络’。”
2013年10月,Vicarious公司宣布研发出一种可靠的算法,能够解决现代验证码问题。在验证机器模拟人类的能力方面,验证码是最广泛的一种方式。例如,在填表格时会使用验证码,以确保填表格的是人,而不是机器。这种方式能够防止有人编写程序,大量购买演出门票或者其他商品。
除了Vicarious公司外,马斯克还是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的早期投资者。2014年初,DeepMind公司被谷歌以4亿英镑(约合6.78亿美元)价格收购。斯蒂芬-霍金教授同样认为随着技术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会为自己考虑和适应所在环境,人类将面临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2014年初,这位著名历史学家公开讨论约翰尼-德普的新片《超验骇客》,片中的电脑全面超越人类。霍金教授指出这部影片并不只是一部科幻影片那么简单。
潜在危险性 篇6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设施,在地震(烈度5级以上)等地质灾害中极易遭受破坏而引发火灾、爆炸、泄漏等次生灾害。《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建设项目细则》要求,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分析应包括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的影响。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中大型储罐由于其储存量大、地震动力响应复杂、易遭受破坏及引发次生灾害事故,成为安全评价中关注的重点[1,2]。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储存设施包括储罐和管道两部分,破坏形式包括开裂、屈曲、垮塌、基础受损;地下管道破坏形式包括拉裂、弯曲、压缩、扭曲、局部屈曲等[3,4,5]。造成这些破坏的直接原因是强烈的地面运动和永久变形。储罐在地震波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及可能性还会受到场地地面运动形式、强度、地质条件以及承灾体抗震设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若要对地震作用下危险化学品储罐的破坏程度及概率进行定量分析与计算,就需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并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加以研究。
1 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小型震动台上的试验研究[3]。
1.1 理论分析
胡聿贤院士在研究地震灾害破坏机理和地震作用规律性的基础上指出,烈度是由反映地震振动强度的许多独立参数共同决定的,同一烈度对应地震动参数的数值会在很大范围内变化[6,7]。因此,若仍认为烈度与加速度峰值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并用于分析地震易损性显然是不适合的,有必要选择一些更具代表性地震动参数加以研究。同时,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也采用了以加速度峰值和地震设计谱作为易损性输入的地震动参数设定方法用于震害预测。
1.2 数值模拟
基于结构动力学的建构筑物震害数值模拟是近些年快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一个研究方向[8]。建构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主要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国内许多研究学者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储罐在地震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广泛地研究。虽然这种分析方法能够得到详细的地震情况下储罐动力特性,但其分析过程相对复杂、边界条件设定困难、计算量较大,要求分析人员具有一定的动力学分析基础,因此这类方法还不能广泛用于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工程实践。
1.3 试验研究
工程结构振动试验主要包括静力试验和动力实验。其中静力试验又包括伪静力试验和伪动力试验,动力实验包括振动台试验和激振器试验。实验研究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的地震实验、研究对象为建构筑物原型或产品模型,难以对整个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地震破坏实验分析。
2 HAZUS-MH震害评估方法
震害评估方法众多、特点各异、适用范围不尽相同,而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分析又有其特殊性,因此急需找到一种既符合地震动力学理论基础,又能够符合地震破坏规律、普遍适用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分析工作需要的评估方法,用于研究建构筑物、生产储存设施在一定地震强度条件下遭受破坏的危险程度。
“HAZUS多重危险”(HAZUS-MH)系统是由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组织开发的一款灾害损失预测软件[9],该系统主要用于预测地震(洪水、飓风)等灾害中建筑物、基础设施、生命线及交通系统遭受的潜在损失程度。通过事先选定确定性的地震场景,该系统可以给出多种评估结果,其中除了建筑物损毁、人员伤亡数量外,还可以分析医院、交通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遭受震害后功能损失的比率及恢复时间,还可以对震后次生灾害(如火灾)风险进行预估。虽然该系统中所用到的数据、评估模型(如衰减函数、脆弱性曲线、场地条件)均是基于美国本土的数据,但其评估框架及方法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广泛采用。这里,笔者将针对该系统中震灾评估框架及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
2.1 地震危险评估框架
HAZUS-MH地震危险评估框架如图1所示。HAZUS-MH将地震作用形式分为地面运动和地基失效两个方面。并认为当建构筑物及设施破坏后,将导致人员伤亡、失去住所后需避难人数增加以及洪水淹没、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次生灾害事件发生,可通过直接经济损失数额估算出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
2.2 潜在地震危险分析
地震危险分析是进行损失评估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是确定由震源传播出来的地震波在不同场地条件下所导致的地面振动强度。根据地震工程学理论,由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传播到地面后可能导致的潜在危险包括地面运动和地基失效等两个方面。其中地面运动多以地震反应谱和地震动参数来表示,而地基失效主要包括砂土液化、坍塌、地面破裂等形式。
2.2.1 地震反应谱及动参数
地震反应谱是指对于一定的地面运动,各种周期情况下结构的最大响应曲线。地震动参数是描述地震发生时场地振动特性的物理量。工程常用的结构抗震理论以单自由度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到不同承灾体的反应谱,然后再通过振型叠加法,计算复杂结构的地震反应。常用的单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为
式中,ξ为阻尼比,ω为体系的自振圆频率,u为为质点的相对位移,符号上的“·”表示对时间t的微分。通过对上述方程进行数值求解,便可得到绝对加速度反应、相对速度反应和相对位移反应的绝对值的最大值[10],即
2.2.2 地面失效
地震另一种潜在危险为地面失效,也称为永久地面变形(permanent ground deformation, PGD),表现为砂土液化、崩塌、地表破裂等三种形式。砂土液化多发生在近地表的饱和松散粉细砂层,常见地表10m以内。砂土液化导致上部结构地基失效进而引起震害发生。
地震导致山体崩塌主要原因是由于结构静力与地震惯性力突然加大致使岩土体失稳而发生,而崩塌发生的敏感性又与岩土体的构造、坡面角度以及临界加速度有关。在HAZUS-MH中将岩土体的构造分为密实岩石、松散岩石及土壤、泥质岩三类。
地表破裂是由于地表岩、土体在地震波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Wells and Coppersmith等人给出了永久地面最大位移中位数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11]
式中,MD为永久地面最大位移中位数,M为震级。
2.3 危险评估模型
HAZUS-MH对承灾体潜在危险评估的思路是结合场地潜在地震危险评估结果与承灾体建筑结构特征及抗震设计水平,对承灾体产生某种程度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定量预测,得到该类型承灾体的损害函数。损害函数主要包括脆弱性(fragility curve)及能力曲线(capacity curve)两部分。脆弱性曲线表明在给定地面振动强度下承灾体达到或超过某种破坏程度的累积概率;能力曲线则用于确定该种承灾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地面振动强度。HAZUS-MH地震损失预测步骤为:将地震反应谱转换为地震需求谱(demand spectrum),将能力曲线与需求谱绘在同一坐标系中,两条曲线的交点(即性能点),对应着承灾体峰值地面位移。再将该位移查找脆弱性曲线得到建筑物不同破坏程度的概率。
2.3.1 脆弱性曲线
以峰值地面位移Sd为例,HAZUS-MH中脆弱性曲线有如下形式
式中:ds为破坏程度;Sd为峰值地面位移;
2.3.2 能力曲线
能力曲线是一种用于研究承灾体在受到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12]。能力曲线描述了承灾体受到的谱加速度Sa与谱位移Sd之间的关系,能力曲线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承灾体能力曲线包括三个控制点,即由设计承载能力、屈服承载能力和极限承载能力。设计承载能力代表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屈服承载能力是在考虑了冗余设计、材料受力强度时趋于保守估计下承灾体应具有的承载能力;极限承载能力则反映了承灾体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一般认为结构达到屈服承载控制点以前呈线性变化,因此通过计算屈服承载能力与极限承功能力两个控制点便可确定能力曲线。屈服承载能力与极限承载能力,可通过下列公式求出:
式中:Cs为设计强度系数;Te为结构处于弹性状态时间,s;α为结构处于静力弹塑性模式自重系数;γ为屈服承载能力相对于设计承载能力的结构强度超过系数;λ为极限承载能力相对于屈服承载能力的结构强度超过系数;μ为延性系数。
2.3.3 需求谱
需求谱是对阻尼比为0.05的地震反应谱采用有效阻尼进行折减后得到的。折减系数分为两类,即加速度域折减系数
和速度域折减系数
式中:Beff为有效阻尼。因此,修正后的峰值加速度谱为
式中SASi,SAli分别对应短周期及周期1s的谱加速度。
将地震峰值加速度反应谱转换成需求谱,Sa[T]与Sd[T]之间的转换关系为:
3 应用
以一座处于震中地区,容积5×104m3,直径50m的大型低温液化气储罐为例进行地震危险评估。储罐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储罐外壁, 外罐内侧填充珍珠岩混凝土。
3.1 地震危险及场地条件设定
分别取地震震级为6、8级、震源深度10km、走滑型活动断裂地震。地震破裂带沿南北走向,储罐处于研究区域中心。场地为硬土,属C类场地(NEHRP97),剪切波速在360-760m/s范围内。震级为6级时,研究区域对应地震周期为0.3s的峰值地面加速度分布如图3所示。
3.2 脆弱性曲线确定
基于峰值地面加速度的储罐脆弱性曲线的中位值
3.3 能力曲线确定
该储罐抗震能力曲线的参数设定,如表2所示。通过公式(4),可以得到该储罐的能力曲线,如图5所示。能力曲线控制点计算结果见表3。
3.4 危险评估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得到不同震级下该储罐遭受破坏的程度及概率。见表4。
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强度不同储罐承受的破坏风险也不一样。当地震震级达到8级时,储罐遭受完全损毁的概率已达到0.555。根据我国已有地震记录数据分析,当震级达8级、震源深度为10公里时,震中烈度可达11.5度,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有关要求,新建项目的厂址不得选择在地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于9度的地震区。
4 结论
HAZUS-MH软件所建立的灾害危险评估框架及模型已广泛用于灾害损失预测,被许多国家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人士所使用。
(1)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国家,建立适合我国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基础数据详实的灾害危险评估框架及系统,将为国内建设项目安全性条件分析及安全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国内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分析工作偏重定性分析、缺少数据支持以及定量分析结果依据。本文介绍的评估方法用于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分析,将有力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3)国外灾害危险评估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其评估框架及分析模型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基于HAZUS-MH评估方法对数据及模型的需求,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
(1)基础数据的欠缺。通过对HAZUS-MH系统进行研究笔者发现,该系统对数据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以普通建筑地震危险性评估为例,所需数据包括:建筑或使用面积、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如砖混、钢筋混凝土结构等)、高度、抗震设计等级、重置价值、居住人口特征等。
(2)灾害危险分析理论及模型建立工作落后。仅本文中储罐地震危险性评估过程涉及到的理论模型包括地震反应谱、承灾体脆弱性曲线、能力曲线以及需求曲线。这些曲线的建立及参数设定需要理论分析、历史数据收集和场地条件调查等大量基础工作给予支持。而我国在这方面虽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但还未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评估理论框架。
(3)虽然HAZUS-MH系统所建立的评估框架值得借鉴,但该系统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相关评估工作,其中还有许多需要转化、统一的地方,如场地土类型的划分等。
参考文献
[1]杨杰,刘茂,徐宁.基于能力谱的建筑物震害评估及城市抗震规划[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18-24YANG Jie,LIU Mao,XU Ning.Application of capacityspectrum in building damage state assessment and urban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planning[J].China SafetyScience Journal,2010,20(11):18-24
[2]包其富,吴珂,王海龙,等.油品储罐区风险评价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5):23-27BAO Qi-fu,WU Ke,WANG Hai-long,et al.Study on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s for oil tank area[J].Journal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5):23-27
[3]沈利英,沈士明.大型储罐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综述[J].压力容器,2008,25(9):49-53SHEN Li-ying,SHEN Shi-ming.A review on research ofseismic respond of large scale storage tank[J].Pressurevessel Technology,2008,25(9):49-53
[4]张华兵,冯庆善,郑洪龙,等.油气管道地震风险评价方法[J].油气储运,2010,29(1):15-17ZHANG Hua-bing,FENG Qing-shan,ZHENG Hong-long,et al.Study of earthquake risk evaluation method ofoil and gas pipelines[J].Oil&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2010,29(1):15-17
[5]陈士诚,等.常压储罐地震定量风险评价方法[J].油气储运,2011,30(8):629-633ZHANG Shi-cheng,et al.Quantitative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method of atmospheric storage tank[J].Oil&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2011,30(8):629-633.
[6]胡聿贤.地震工程学(第二版)[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7]温增平.建筑物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
[8]孙建刚,张荣花,蒋峰.储罐地震易损性数值仿真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41(12):138-142SUN Jian-gang,ZHANG Rong-hua,JIANG Feng.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e seismic fragility of stor-age tank[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9,41(12):138-142.
[9]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Multi-hazardLoss Estimation Methodology earthquake model HAZUS-MH MR3 Technical Manual[R].Washington,D.C:FEMA,2003
[10]杨穗华.规范反应谱理论介绍[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8,4(4):23-26YANG Hui-hua.Standard response spectrum theory in-troducing[J].Guandong architecture,2008,4(4):23-26
[11]Wells,D.L.,Coppersmith,K.J.New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Magnitude,Rupture Length,RuptureWidth,and Surface Displacement[J].Bulletin of the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4,(84):974-1002
安全意识常在心,潜在危险不入侵 篇7
一、室内的“隐形杀手”
在室内时我们比较容易忽视安全, 课堂也算是室内, 这种突发事件不太容易发生, 即使发生了, 也能比较及时地得到处理, 但游戏时需要十分注意。
1.游戏活动中的安全隐患
案例一:
晨间小朋友稀稀落落地从门口出现, 在喊了一声“老师好!”之后, 就看见家长踏门而出的背影和小朋友搬玩具的姿势, 事件慢慢推到了8:00这个时刻, 吵闹声也越来越响, 只见刚刚玩得正起劲, 突然一声尖利的哭喊声冲到我的耳朵里, 我上去一看, 顿时被他吓了一跳, 刚刚的手背被塑料飞机尖锐的表面刮掉了一层皮, 鲜血顿时流了出来……
分析:
从上面的案例当中, 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 我也许会想到这太危险了, 不能够让他玩那么尖锐的玩具。我认为, 是三个方面因素造成了如此后果。
第一是玩具的威胁, 玩具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险, 特别是有棱有角的玩具, 所以我们在照看幼儿玩耍的时候, 要注意这类玩具的出现, 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经常告诉小朋友们这些玩具需要谨慎地去玩, 并告知他们如果不小心的话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第二是孩子意识的薄弱性体现了出来, 因此平时可以在班里给孩子观看、讲解一些玩玩具的规则和道理, 这样图文并茂, 调动了孩子的多种感官, 记忆深刻, 久久不忘。
第三是家长的责任, 我们提倡“家园共育”, 家长也有一定的责任, 在早上上学之前或者隔夜需要细心地翻看一下孩子的书包, 看看他在里面藏了什么东西, 如果发现了一些危险的玩具, 就应该及时进行指导和教育。
以上案例是孩子自带的玩具引发的事件, 那么接下来的就是班里玩具惹出来的祸, 室内的玩具主要有塑料和木制玩具两大类, 看似没有安全隐患的玩具怎么会突然“生气”起来呢?
案例二:
晨间活动的时候, 昊昊和欣欣正在搬出一筐木头玩具放在桌上, 兴奋地玩了起来, 约莫过了10分钟以后,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一根木制玩具不受控制地从欣欣手中飞向昊昊的头顶, 顿时涌出的鲜血淹没了昊昊的头发, 他哭喊着冲出教室……
分析:
造成这件事情的罪魁祸首是木头玩具, 但是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孩子对场面的控制力不是很好。与上面的案例不一样的是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 玩具可以玩, 但是游戏之前的规则还是需要一提再提, 一点都不能放松。
二、卧室潜在的危险
幼儿熟睡以后是最不容易察觉他们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 这也是令人最担心、最警惕的时刻, 我园曾关于此类问题做了详细的讲解和培训, 比如说, 孩子突然休克怎么办?孩子抽搐怎么办?等等。
案例三:
记得有一次在午睡的时候, 小钰突然从床上爬起来说流鼻血了, 我跑上去询问才知道小钰偷偷地把裤子上的亮片剥了下来, 用手指捏住悄悄带进了寝室不让老师发现, 躲在被子里把亮片塞进了鼻孔, 老师发现后急忙把她送到医院里, 医生经过检查没有发现鼻子里有异物, 用吸管也吸不出来, 只能带回去观察, 这让我非常担心, 怕阻塞小钰的呼吸道, 一天过后, 小钰的父母打电话过来, 说在家里小钰打了两个喷嚏, 把亮片打了出来, 听到这里大家才定心了。
分析:
从上面的案例当中, 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在卧室休息睡觉的时候, 有的孩子比较调皮, 容易在睡觉的时候滋生出许多事端, 这是令人比较担心的。我觉得可以在睡午觉的时候采取以下的方式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1) 在进入卧室前可以让幼儿把衣服裤子放在规定的格子里或者摆放到孩子触摸不到的地方。
(2) 值班老师留意经常乱动的孩子, 可以用一些奖励来促进他的安静睡眠:“某某小朋友, 如果你今天睡着的话, 老师讲给你一份好吃的糖果哦!”还可以创设“睡觉好宝宝”栏目, 等等。
(3) 在平时的区域活动中, 可以加入一些老师的话语来适当提醒幼儿如果睡觉乱动的话, 就会吵到别人, 如果乱吃东西的话, 就会有细菌或者是有毒的物质跑到肚子里去, 等等。
(4) 校园的保健老师可以做不定期的检查, 对于辗转难眠的幼儿要进行特别的关注, 防止一些意外的事情发生。
三、户外活动的一些安全隐患
案例四:
我们出去进行户外活动, 文文出教室时, 因为队伍的拥挤而摔倒了, 我趁机让孩子们讨论:出教室时, 怎样才不会摔倒呢?
在我的启发下, 孩子们制订了一些规则, 如:“出教室时要一个跟着一个走”, “手牵着手”、“唱着歌走”、“慢慢地走, 不能跑”, “开着火车走”, “别人在前面走, 后面的小朋友不能推”, 等等。
分析:
孩子是比较好动的, 幼儿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 这时候他们是需要触碰大自然, 进行户外运动的。我园每天具有适当的户外运动, 比如, 晨操, 体育游戏, 每周一节的体育活动, 踏春, 等等, 而在室外保证幼儿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时候应该让孩子做些什么呢?
(1) 户外运动之前要做好足够的教育, 让幼儿就像上面他们思考的那样, 排队要“手牵着手”、“唱着歌走”等。
(2) 活动的时候要有秩序, 防止混乱的事情发生, 尤其在天气比较异常时, 适时提醒幼儿多喝水, 合理增减衣物。在取堆成小山的外套时, 避免“一窝蜂”的现象发生。
(3) 在活动中, 幼儿的活动指标要根据年龄段和身体特征来进行, 不传授给幼儿一些高难度的动作。
(4) 在进行校园外的户外运动时, 要注意避开车流量很大的主干道。同时排队前行的时候保安和老师要注意孩子溜队打闹的现象发生。走了一段路之后, 要适时进行休息, 防止脱水、休克的现象出现。
四、园外安全的一些提示
案例五:
陌生人:走进班里来接小朋友。
陌生人:我接戴辰一和薛俊秀。这两名小朋友坐着不动, 只是怀疑地看着陌生人。
陌生人:我是你们妈妈的同事, 我带来了许多好吃的, 跟我走吧, 我把好吃的都分给你们, 好吗? (陌生人拿出几个包装漂亮的巧克力、薯片等食品) 。
幼儿:戴辰一和薛俊秀看到食物后马上站起来, 走向陌生人。又有四五个小朋友也跟着走向陌生人, 还有的小朋友伸手要陌生人手里的食品。
陌生人:还有谁想跟我们一起走?我们还要去红梅公园玩呢! (又有两个小朋友站起来, 跟随陌生人往外走。)
教师: (拦住) 你们干什么去啊?你们认识她吗?
幼儿摇摇头。
教师:你知道小朋友们的家住在哪里吗?
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这位阿姨不认识你们的妈妈, 不知道你们的家住在哪里, 你们还能跟她走吗?
幼儿:不能 (小朋友们纷纷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
分析:
从上面的案例来说小朋友的防患意识还没有加强, 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 需要老师的提醒才稍微能够判断事情结果的好坏。这里有一个“权威”的含义包含在那里, 因为孩子年龄小, 涉世尚浅, 接触的也不过是周围很少的一些人, 最亲的就是家人, 其次是老师、邻居, 等等。在他们的脑中就存在这样一个观念, 大人都是强大的, 都是善良的, 再加上他手上有零食, 自然而然小朋友就相信他, “被迫”跟他走了。这些案例很多, 包括陌生人敲门, 等等。那么如果遇到此类事情孩子应该怎样面对处理呢?
(1) 如果是放学时候, 老师就要提醒孩子遇到来接自己的是不认识的人, 就要告知当班老师或者值班老师。
(2) 经常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学会去应对这些事件的发生。
(3)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或家庭住址, 在遇到危急的时候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从上述的案例和分析中知道就算我们再细心也无法完全预见到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 而且即使预见到危险, 也并不意味着能完全让孩子避开危险, 但是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这样可以让幼儿掌握一些避开和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 使幼儿远离危险避免伤害, 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是头等大事, 安全是保证幼儿园正常运行的基础。幼儿的安全关系家长的切身利益, 不仅牵涉到教学的稳定, 而且涉及社会的稳定,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 幼儿园应视安全教育为己任, 扎扎实实把安全融入孩子真实的学习生活中, 充分抓住每一个细节将安全教育工作做充分, 让家长满意, 让孩子得益, 让社会放心。同时我们也要把安全的责任交到孩子手里, 让孩子自己撑起安全的保护伞, 大家一起来营造一片安全、健康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2001.9.
[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电梯检验中潜在危险及防护分析 篇8
1 电梯检验中所存在的潜在危险隐患
1.1 潜在的电气危险隐患
电梯的检验工作过程中, 由于工作人员需要检查电梯电源线路以及各电气保护装置是否正常, 所以, 很有可能会发生触电、漏电等电气危害。尤其是在阴雨天气, 空气比较潮湿, 而电梯中线路中的安全电压相较于平常会比较低, 这就形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 由于电梯的长时间使用, 检验的电线可能存在老化裸露现象, 倘若电梯检验的工作人员不能多加注意, 就会大大增加电气危险系数, 不利于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1.2 潜在的坠楼危险隐患
众所周知, 电梯井均为垂直上下的设计, 所以, 电梯检验工作就涉及高空作业的情况。而高空作业的工作, 有很大的坠楼危险隐患。最常见的电梯检验工作人员坠楼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种原因是, 电梯检验工作人员在打开电梯门时, 没有注意观察电梯轿厢的到位情况, 或者开门姿势不正确, 导致坠入电梯井道中, 造成生命危险;第二种原因是, 在电梯检验工作中, 由于电梯检验工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粗心大意, 导致在进出轿顶或者底坑等爬梯过程中不慎滑落, 坠入电梯井道, 危及生命;第三种原因是, 在电梯检验作业平台上工作时, 没有注意平台边缘距离以及平台护栏等防护装置的牢固情况, 导致不慎跌落, 造成生命危险;第四种原因是, 当在电梯上进行检验时, 电梯有可能发生抖动现象, 而当抖动现象发生时, 若电梯检验工作人员没有站稳, 就很有可能发生坠落, 对生命造成危害。
1.3 潜在的机械危险隐患
电梯的运动零件有很多, 包括曳引轮、导向轮、滑轮、限速器等与钢丝绳、链条形成传动的旋转零、部件。当电梯检验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时, 很容易被这些旋转零、部件刮伤、蹭伤或者夹到手指等伤害, 从而导致更大的伤害以至于对电梯的检验工作人员形成生命危险。除此之外, 在电梯轿顶对井道、层门等规范标准进行检验时, 需要工作人员将身体的某部分伸出电梯轿厢外部, 包括头、手、脚等部位, 当工作人员将身体伸出电梯轿厢外时, 有可能与电梯井道内的导轨、导轨支架、层门装置以及井道壁等发生碰撞, 造成伤害。
2 电梯检验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所需要的防护策略
2.1 针对电气危险隐患的防护策略
在电梯检验工作中, 针对潜在的电气危险隐患的防护策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第一方面, 在进行电梯检验工作前, 检验工作人员必须将所需要使用的检验工具进行认真的检查, 确保检验工具的完好性, 降低电气危害发生的可能;第二方面, 当电梯的使用时间较长时, 电梯检验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大对电力线路中外部绝缘层的检查力度, 及时发现外部绝缘层的破损地方, 进行更换维修, 减少漏电现象的发生;第三方面, 在开始进行电梯的拆解线路检查时, 电梯检验工作人员必须进行断电工作, 绝对不能带电进行检验, 以免发生触电事故;第四方面, 电梯检验工作人员在进行电梯检验工作时, 需要身戴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检验, 防止电梯主机、控制屏等电气设备在长期的运行中产生热量, 发生烫伤事故;第五方面, 在阴雨天, 或者较为潮湿的环境当中, 电梯的检验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安全意识, 防止电梯中有设备漏电, 造成触电事故, 危机工作人员的生命。
2.2 针对坠落危险隐患的防护策略
在电梯检验的过程中, 针对坠落危险隐患的防护策略主要有六个方面[2]。第一方面, 当需要进行爬梯检验时, 电梯检验工作人员必须佩戴相应的安全帽和绝缘手套, 同时还需要穿上具有防滑功能的鞋子, 避免坠落;第二方面, 如果在电梯的检验工作中, 需要在作业平台上进行工作, 为了减少坠落事故, 应当在作业平台的边缘部分进行防护栏的设置以及牢固情况检查, 以此来提升检验工作人员的安全性;第三方面, 电梯检验工作人员进行检验工作时, 当电梯门打开后, 不能急于进入, 应该先进行电梯轿厢的到位情况, 以避免坠落事故的发生;第四方面, 当电梯检验工作人员对电梯顶部进行检查时, 必须佩戴安全帽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并且, 当电梯在运行状态时, 禁止检验工作员工进行检查, 防止发生电梯碰撞事故, 危机工作人员的生命;第五方面, 在电梯轿厢进行检查工作时, 需要将电梯顶部的空洞挡住, 避免有零件或工具坠落, 砸伤检验工作人员;第六方面, 规范进行电梯检验工作, 在电梯检验过程中, 需要规范工具放置位置, 防止在电梯检验过程中, 电梯发生晃动导致工具掉落砸伤他人。
2.3 针对机械危险隐患的防护策略
在电梯检验工作中, 针对机械危害的防护策略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在检验电梯过程中, 工作人员必须佩戴相应的安全手套, 注意机械的运作情况, 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不必要伤害[3];第二方面是在进行电梯检查作业时, 检查人员不能随意将身体伸出电梯轿厢外部, 以防止造成碰撞伤害[4]。在将身体伸出电梯轿厢时, 必须确保电梯井道中没有其他的妨碍物, 以此来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3 结束语
电梯检验工作对于电梯的安全运行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电梯检验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因此, 为了降低电梯检验工作人员的事故概率, 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必须加强对电梯检验工作的防护策略的实施。与此同时, 电梯检验工作人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充分了解电梯检验中所存在的潜在危险隐患, 做好安全防护的措施, 能够严格的按照检验规范进行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在电梯检验工作中出现危险。
摘要:电梯检验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在这份工作中, 有许多潜在的危险隐患存在。所以, 为了达到防护效果, 保证电梯检验工作的安全性, 确保电梯检验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文章通过对在电梯检验中所存在的危险隐患进行分析, 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电梯检验的防护策略, 以保人员安全。
关键词:电梯检验,潜在危险,防护策略
参考文献
[1]夏燕侠.浅谈电梯检验中的潜在危险点及其防护策略[J].科技与创新, 2015 (7) :103-104.
[2]冰巴特.关于电梯检验中存在的危险及防护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1) :249.
[3]邱沙.电梯检验中存在的危险及防护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12, (10) :77-78.
潜在危险性 篇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中压交联聚乙烯 (XLPE) 电缆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配电网建设, 配网电缆线路的运营成本、运行可靠性等逐渐成为供电企业配电网管理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供电企业不断优化电缆运行维护手段和电缆资产的管理办法, 推进电缆及附属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统筹协调运行电缆全寿命评价的各个环节, 向标准化、流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配电网中XLPE电缆使用量的逐年增加, 使得确保电缆安全稳定运行的任愈发重要起来。针对城网多发中压电缆事故进行统计后发现, 电缆线路故障率占到电气设备全部统计事故的28%, 是引起配电网事故从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 其中电缆的绝缘性能又是影响其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2绝缘状态特性研究
一般而言XLPE电缆运行超过5年后因自身绝缘老化及外界因素影响造成的绝缘故障率会明显上升, 因此准确掌握XLPE电缆绝缘状态, 提前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 对电力负荷安全传输有着瓶颈式的制约作用, 对保障配电网可靠运行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具体研究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技术攻关:
2.1 XLPE电缆绝缘老化的诊断方法仍然是从事电缆材料、XLPE电缆结构研究以及相关绝缘结构的研究人员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2.2目前国内外的剩余寿命评估方法都比较偏向于定性分析, 而对于定量分析而言, 也只能给出非常大致的范围, 国际上缺乏一个评估标准, 来检测各种评估方法的准确性, 这也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技术人员所努力的方向。
2.3现役电缆的寿命预测方法只能根据此时的电缆绝缘情况来推测此绝缘状态下电缆的剩余寿命, 而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 电缆的绝缘状况是成下降趋势的, 所以技术人员建立新的寿命预测模型时应考虑电缆绝缘随时间的变化因素。
3现场防范技术策略
3.1 XLPE电缆绝缘在线监测评价因素准则。XLPE电缆绝缘在线监测实质是通过对运行中电缆释放的特征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来判断电缆绝缘状态的过程, 特征信号的强度大小及采集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监测的精确性与有效性, 因此建立评价因素集时应选取灵敏度高、易于监测的绝缘参数作为XLPE电缆绝缘状态的评估因素。
3.2不同运行年限电缆的在线检测测试方法。对不同运行“年龄段”的关键电缆设备进行大样本的摸底评价。以实际电缆的状态监测数据, 提升包括衰减在内的整体性能技术策略, 检验电缆质量的优劣并作出剩余寿命的相对评价, 减少维护电缆网的整体寿命所需的费用。
3.3标准控制策略下的全寿命期望评价模型。采用智能级软件, 可实现软件指挥硬件、弱电控制强电, 在计算机上自动生成巡测、点检、精检状态下的数据 (曲线) , 从而直观地判断各相电缆的绝缘老化及隐形缺陷。综合XLPE电缆的全寿命检测分析报告, 为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 提高供电可靠性做出科学评价。
3.4 XLPE电缆网络模型稳定性仿真预测评估方法
3.4.1电缆故障影响分析法。a.在现役电缆检测手段与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XLPE电缆网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统计研究, 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电缆遭受外力破坏、制造质量、敷设工艺、过负荷运行等, 故障部位主要集中在电缆中间接头、电缆绝缘和外护套隐患。b.积累电缆运行实践中的故障统计数据, 对发生的故障逐一剖析, 不留死角, 设定故障分析室, 所有故障设备、附件全部入室, 并做好标签, 入室剖析。
3.4.2特殊运行环境预测分析法。基于在线巡测, 诊断及监视技术手段, 拓展XLPE电缆在负荷密度高、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等特殊运行工况的综合监测方法, 收集大电流和大负荷工况下的监测数据, 积累高峰和高温时段等特殊运行环境下的检测数据, 研究是否符合安装寿命的期望值, 是否有利现役电缆网架的安全载流能力。
3.5研究电缆综合寿命期望数据模型
3.5.1建立电缆综合寿命期望值数据库。收集、整理和综合现役电缆较大范围样本值的数据, 小结运行0—5年, 5—10年, 10—15年及15年以上各阶段电缆运行状况, 积累水树枝与电树枝放电数据, 检验电缆质量健康水平, 计算电缆的运行寿命指数, 构建电缆综合寿命期望值数据库模型。
3.5.2中压电缆仿真模型。仿真分析XLPE电缆局放信号在传播时的衰耗特点, 优选指数函数脉冲, 拟合出电缆的简化并联等效网络, 及时全面地掌握电缆及附属设备的运行状态, 并且灵活制定状态检修策略, 延长设备检修周期, 缩小检修停电范围, 提高用户供电可靠率。
3.6优化电缆潜在危险源点诊断方法。通过对XLPE电缆绝缘诊断的理论研究及建模仿真, 以及现场实测数据的检测研究, 提出针对电缆潜在危险源点诊断的实施方法, 包括带电宽频局部放电检测、振荡波局部放电检测与定位 (OWTS) 以及超低频 (0.1Hz) 介损检测。
3.6.1带电高频检测作为电缆馈线普测手段, 通过检测结果对在役电缆进行初筛。
3.6.2 OWTS对疑似故障电缆进行精确局部放电检测与局放源定位。
3.6.3对于时域脉冲反射法分析存在的接头受潮情况, 进一步进行0.1Hz介损检测, 判断其绝缘状况。
3.6.4结合电缆运行故障情况, 对满足要求的电缆使用超低频介损进行进一步精准的绝缘整体劣化程度诊断, 根据IEEE的相关判据, 将不同异常程度的电缆分别进行处理。
4结语与讨论
在役XLPE电缆数量多、分布广, 需要进一步优化带电及离线诊断策略, 根据配网电缆设备及附属构建物运行状态, 综合考虑网架结构、供电可靠性、设备重要等级、负荷需量等, 研究与探索实现以状态检测与检修绩效最优为原则的设备运检方式。
参考文献
[1]郑晓泉, 王金锋, 李彦雄.交联聚乙烯中水树枝向电树枝的转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 22 (33) :169-174.
[2]宋建.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局部放电检测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 2009, 9 (37) :9-11.
[3]李忠华, 郑新龙, 郑欢.基于电缆绝缘技术的反接流比器高压电桥的接地试验装置:中国, 200910071819.6[P].2009-09-09[2010-02-20].
舆论监督中的道德激情及其潜在危险 篇10
一、中国舆论监督的兴起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物质的贫乏逐渐为技术的发展、生产的进步所替代,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 原本的禁欲主义开始从国家内部破裂, 一种以消费为特征的时代不期而至, 而中国社会也开始了艰难的现代转型。
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 三十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但同样转型本身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问题。在社会法治相对并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 舆论监督日益成为全社会非常强烈的诉求。与之相应的则是批评报道、揭露性报道的兴起。以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南方周末》为例, 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很快得到读者的认可, 并迅速占领了市场。
对于这些报道, 我们是应该肯定的。但我们同样需要保持警醒。典型的就是“钱云会事件”中蜂拥而至的媒体, 背离新闻专业主义原则, 将一场交通意外描述为利益纠葛的蓄意谋杀。这样的“舆论监督”是作为新闻理想主义的滥觞吗?道德激情背后是不是会有新的利益勾连?
二、对媒介义务不正常的想象
道德激情通常都是表现在舆论监督上的, 在讨论道德激情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媒介权利义务进行一个分析, 必须认识到舆论监督是媒介的义务之一, 而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是媒介的“权柄”。
和政治权力一样, 大众传媒的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同样是民众让度出来的。因为是公共财产的使用人, 它们必须作为社会的公器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公共性, 是媒介权利的基础。正是鉴于此, 媒介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
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在他《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 明确把“监视环境”列为大众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之一2。而大众媒介对环境的监视, 是与它在对权利的享受的同时产生, 是与权利相应的义务之一。
以美国为例, 20世纪初期, 美国经济飞速发展, 但严重的社会腐败也与之相伴而生, 社会矛盾猛然尖锐。关键时刻, 美国新闻界开始了“扒粪运动”, 有力地制止了腐败的蔓延。当时的“扒粪”甚至扒到了总统老罗斯福头上, 记者指责他用人民的钱去贿赂参议员。罗斯福怒而将他们比喻为“扒粪者”3。尽管当时的“扒粪者”们遭遇了巨大的“权力压力”, 但正是这十余年的“扒粪运动”最初确立了美国媒介监视环境的准则, 即腐败行为同“要求社会正义的革新运动”是不相容的。这一传统后来被美国及西方的负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新闻工作者继承了下来, 从而明确了监视环境是媒介的义务之一4。
舆论监督作为监视环境的重要形式之一, 这本应是大众传媒的义务, 但是在当前中国社会, 这种义务却嬗变成了评判媒介的道德标准。我们可以看到舆论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报道。这样的报道使得原本被权力系统遮蔽了的问题显现出来, 促使了不公正问题的解决, 进而推进社会的进步。简单看来, 媒体在履行自身义务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推进了问题在司法程序上的解决, 维护了不少弱势群体的权益, 绝大多数弱势群体将媒体看成了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唯一渠道, 而忽视媒介曝光背后的司法力量。这样舆论监督中作为惩恶扬善勇者的道德激情就有了被利用的危险。
三、媒体霸权下作为消费资本的道德激情
作为媒介应尽义务的舆论监督, 又是怎样将媒介自身形塑成了一个充满道德激情的勇士的?
我们必须注意到大众媒体富于道德激情的形象是可以通过各种环节被表征出来的, 包括媒体的口号、报道的内容、背后的价值取向等等。在此过程环节中我们不能确保没有利益驱动下的人为因素, 以及再利用该形象获取利益的可能性。
尽管霍尔在《编码, 解码》这篇经典文献中, 提出意义不是传送者“传递”的, 而是接受者“生产”的。被传送并不等于被接受, 受众的解读是一种社会谈判的过程。而且霍尔还提出了三种假设的解码地位:一种是“主导—霸权的地位”;一种是“协调的符码或者地位”;一种以“对抗的符码”。霍尔称可以从对立的立场来读。唯其如此, 才可望推翻编码背后的意识形态5。表面上看, 意义的确立有着多种的可能。但编码、解码的关系又和媒体的霸权分不开。在媒体构造的社会中, 受众很容易步入意义链背后权力所“建议”的符码之中。对此李普曼指出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 一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客观存在的真实世界, 二是人类意识到的虚拟世界。大众传媒的长年累月的报道, 使得“拟态现实”比重不断增加, 同时大众传媒还在民众头脑中植入一套“刻板印象”, 民众无意识中就受到了它的支配。于是大部分受众就“运作于支配的符码之内”了。具体而言即是, 媒介完全可以凭借其自身的力量、优势, 将自己“形塑”成一个它所期望的极具道德激情的勇士形象, 而民众却很难辨别。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勇士形象是一种资本。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就曾指出资本能以非经济的形式存在, 它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一是经济资本, 二是文化资本, 三是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是以社会声望、社会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三种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6。而媒介凭借道德激情是可以广泛聚集起诸如声望等社会资本的, 在积累的社会资本所带来的巨大的发行量、浏览量下, 媒体中的广告就等着每一个使用该媒体的人, 于是消费就被成功地结合了起来。这样向经济资本的成功转化就成为了可能。
这里的消费勾连细分下来还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媒体使用者的“我们”被媒体“商品化”, 成为媒体牟利的“原料”, 也就是美国政治经济学者史麦塞在1977年提出的“阅听人商品”理论中的“阅听人”。我们知道广告商是媒体利润的大部分来源, 广告商出钱向媒体购买的并不是广告, 而是依附在媒体上的“阅听人”。我们在阅听媒体内容时, 不知不觉地被媒体出售给了广告商。二是我们的消费欲望在广告中被刺激起来, 从“阅听人”转而成为广告背后商家的消费者。史麦塞认为“阅听人”单位时间内为媒体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了媒体运作的“成本”, 这个差额就是“阅听人”为传媒工业创造的剩余价值7。认识到了这点,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传媒业会被称为最后一个暴利产业了。
四、快感的转移
波德里亚认为掩盖真相的是丰富的“物”和堆积的商品。在带着妩媚面纱的丰盛物质消费下, “———增长, 即丰盛;———丰盛, 即民主”的观念得以广泛流传, 越加畅行。这样, 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创造的各种神话在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便顺势转化为财富、福利和消费的神话。正是这种消费神话把“民主的缺席以及平等的不可求的真相掩盖了起来。”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也有过类似的分析。人的真正需要是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实现, 是因为虚假的需要反客为主。虚假的需要是物质的需要, 它不是人的本性, 就像被无限制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一样, 表面上是投其所好, 实际上则弱化了大众的辨别力, 束缚了大众的创造力。在这些虚假需要的不断满足中, 民众享受着一种快感, 个人则日益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 日益成为单一维度的人。如是, 工人阶级将不复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威胁。
在“物”的层面上的“消费”会消磨掉个体的抗争意识。我们是否也可以把充满道德激情的报道看作一种精神上的消费呢?
我们都知道媒介的报道不是简单地对真实的客观反映。在这中间编辑记者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他们会根据读者的兴趣来进行选择, 这个处理环节是经过了意识形态的编码的。
在充满道德激情的报道中, “道德成为一种压倒一切的要素, 强烈的同情或愤恨情绪, 使受众在一种宣泄中得到下意识的满足, 从而也忽略了对于超越道德的种种因素, 甚至是制度的追问”8。这里我们可以说, 类似富于道德激情的报道也是虚假需求的类型之一。它所带来了一种虚假快感, 使得民众从中得到了满足。而在这样的满足中民主的缺席以及平等的不可求这一根本性的真相却被掩盖了起来。
舆论监督中, 媒体无形地以道德法庭自居的。而民众同样也会以一种道德审判的姿态来看待这样的报道, 在针对批评对象产生的愤恨情绪下, 他们也会反观自身, 进而肯定自己的道德水准, 从中获取一种满足感。而且民众的一些情绪需要一个渠道排遣出来, 部分媒体充满道德激情的报道正好可以达到这样的功效。当这种“精神消费”通过大众传媒而上升为民众的显意识时, 人们误以为道德激情是在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时, 社会的失序就不可避免。
虚假满足, 不仅仅存在于商品之中。虚假满足所带来的快感, 也不应该只是在物质消费之中, “精神消费”中同样也应该存在。而在这种满足的快感下, 单个人则融入了权力系统构造的意识形态之中。
五、可能的前景
怎样才能使得媒介实现自由与独立, 既要做好环境监控, 又避免道德激情的危险, 真正促进自由民主、满足公民真正需求的社会的到来?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1947年出版的调查美国报刊状态、问题以及探索解决方法的报告《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中, 提出了对报刊业务的承担上, 报刊本身的责任最大, 其次是公众, 最后才是政府。政府仅承担剩余责任, 只有在报刊、公众不在场或是放弃时, 才能承担责任, 以此来避免政府过多的介入报刊业务。这样就保证了媒体业务上独立在政府之外, 以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媒体是被笼罩在由政府主导的意识形态之下的, 而且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众媒体来运转。在这样的状况下, 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有实现的可能吗?
同样在经济方面, 媒体只有自觉地抵制过度的商业化、克制自己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才能保证自身的独立性, 才有成为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的基础。但是在这个后现代社会, 传媒本身就已经被商品化, 而商品天然地就是供消费的。也就是说传媒只有进入市场, 才可能被关注。这样就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个悖论:媒体要实现自身的功用就必须先进入市场, 让自身被商品化, 要成为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就必须在商业化中去反商业化, 这样就难免陷入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所描述的尴尬境地, “试图靠舒舒服服地躺在狼的咽喉里消灭这只狼”。
我国的传媒, 一方面要走市场化路线, 另一方面它又受到意识形态主管部门的领导,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而存在,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社会效益, 并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是政治法则和市场法则之间存在着一个可供操纵的空间, 媒体可以凭借其体制优势, 义正词严地站在社会效益的立场上发挥道德激情, 同时在正义的大旗下集聚经济利益。长此以往。舆论监督的意义与价值将被抽空, 剩下的只是表面的所谓的揭露与批判, 以及由这些所营造出的舆论监督上的虚假繁荣。
“上帝的归上帝, 恺撒的归恺撒”, 针对我们国家的大众传媒而言, 是否可以走出“公共—商业”的双重性?让公共的归公共, 商业的归商业?将商业广告交给某些商业传媒, 而一些公共传媒则“绝不播商业广告”, 如英国的BBC那样依靠公众缴纳的费用运营, 直接向公众负责, 而不是需要向资本向广告商负责, 或者公共媒体由政府扶持?这样至少不会出现前文所论述的传媒在消费问题上的吊诡。
甘阳谈论中国知识分子时指出应该采取一种“两面作战”的态度, 因为“一方面, 现代社会的正面价值 (自由、民主、法制) 还远远没有真正落实, 而另一方面, 现代社会的负面价值 (拜金主义、大众文化) 却已日益强烈地被人感受到了”9。这种“两面作战”同样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采取的“态度”, 一方面中国传媒需要有正义感, 需要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素养, 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道德激情的僭越, 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自身的局限, 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重围。
参考文献
【1】安吉拉·默克罗比,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田晓菲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 第255页。
【2】拉斯维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阐释见《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 中文版收入张国良编,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第200页。
【3】扒粪运动与美国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及扒粪与老罗斯福的争端, 参见雷颐, 《“拯救美国”的“扒粪运动”》一文, 载《炎黄春秋》, 2002年04期。
【4】“扒粪者”和媒介监视环境的准则的确立, 参见郝家林, 《媒介的权力——一种全景透视方法》, 《传播学论文选萃》编委会编, 《传播学论文选萃I》,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151页。
【5】参见霍尔, 《编码, 解码》, 《文化研究读本》, 罗钢、刘象愚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345-358页。
【6】关于资本的三种形态以及相互转换参见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包亚明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 第189—211页。
【7】关于“阅听人”参见肖小穗著, 《传媒批评——揭开公开中立的面纱》,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第71—73页。
【8】陈红梅, 《大众媒介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系研究——以拖欠农民工工资报道为例》, 王晓玉主编, 《传播学研究集刊》第1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第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