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认识你自己

关键词: 学会

学会认识你自己(通用10篇)

篇1:学会认识你自己

学会认识自己,与自己相处,掌握自己。

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你是谁,它都平等对待。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对于每个人的付出它会有不同的回报。——题记

伊索寓言有一则讲的是:

父子二人赶驴到市集去,途中听人说:“看看那两个傻瓜--他们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骑驴,却自己走路。”

老头子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和儿子骑驴而行。

不久,又遇见一些人。其中一个人说:“看看那两个懒骨头,把可怜的驴背都快要压坏了,没有人会买它。”

老头子和儿子商量一下,便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前进。近黄昏时,两人来到市镇附近一座桥,累得直喘气。他们绑着驴的四足,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

过桥时愤怒的驴子挣脱束缚,坠落河中淹死了。

这则流传已二千五百年之久的寓言,提醒我们每代的.人,都必须学会有主见,掌握自己的生命。伊索寓言告诫我们:“你无法讨好每一个人”,这是不变的真理。

怎样才有自知之明?

不要一开始就坐下来批评自己。不要担心你比别人好或坏,而要设法了解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

以下几个问题是用来帮助你的。坦白找出答案,即使显露出来的形象令你不快,也不要失望。

之一:你能够面对现实吗?

我们知道世人多半是凡夫俗子。圣人有如凤毛麟角,这是少数聊以自慰的事实之一。你一直告诉自己的事也许有些不是真的,你可能犯了错误,这一点你可以接受吗?

面对现实,并不是把生命中的错误和误解加以强调或夸大,而是不论好坏都要接受。

之二:你能“听到”自己的心声吗?

像许多人一样,你也许认为只有从别处听到或读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而听从自己的主意无疑是放纵自己。假如你这样想,就是在欺骗自己。你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可以引导你到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如果你坚强地面对一些令你困扰的情绪,例如忧虑和沮丧,便能使这些情绪缓和,而能够控制。事实上,忧虑可能是一种信号,告诉你会有新挑战或新机会。

例如:一个四十岁的男子坦白地告诉朋友说,他一直希望做医生,可是怕自己年纪太大:“四年后,我就四十四岁了。”

“即使你不去读医科,”朋友答得很中肯,“四年后你也是四十四岁啊。”

篇2:学会认识你自己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不论文化层次的高低,人生阅历的多少,总有些话语,有些文字,是影响深远的。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真正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正确认识自己?谈何容易。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识时务者为俊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等等等等。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将军、俊杰或是英雄,更多的人是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站在浪尖风口,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搏击长空。

正确认识自己,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过去的成功和失败,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正是过去造就了现在的你,现在的生活、现在的处境,都是因为过去的岁月历练出来的。正确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现在,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目标。就是你有什么,你希望做什么,你能够做什么一类的简单的逻辑。有人说:“人生如棋”,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过去的失利而过多的自我烦恼,过去的,已经成为 正确认识自己,也应该放在一个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认识。

第一是要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可以成就小我;对别人负责,可以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往往有成就的人,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例如:在一个部门之间,负责人和普通员工最大的差别,也许并不是能力上的,而是一种责任意识,一中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不同。敢于承担责任,意味着要敢于自我批评,敢于忍受委屈,敢于替人解难。当我们面对“权力”的诱惑而内心向往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想到责任。当有一天,真的把你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你是否可以接受呢?是否可以承受呢?有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没有人是天生胸怀广阔的,总是伴随着职位的变化,责任的增加,一点一点的发展起来。所以,不要盲目的好高骛远,因为你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第二是要敢于否定自己。对于人性的善恶本源,古往今来已经有了无数的辩论和争吵,依然没有任何结果。大凡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知道,人人都有“自保”的心理,就是在一件事情发生之后,人们总是在说别人的不是,自己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已经不是自信,而是客观的态度。所以,在公共场合,当有一个人主动说出自己的过失的时候,他应该被尊重。恰如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德国总理的一跪,跪出了一个昔日大国的风采,而日本首相的一拜,拜出的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丑态。勇敢地承担错误,主动地接受错误,并加以改正,是一种良好的自身修养和个人美德。敢于否定自己,也许是你我得到社会肯定的开始。

正确认识自己,如果你发现自己还不能够当将军,那就做好一名士兵的本分吧,在士兵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做一名优秀的士兵,同样可以磨练你的意志,彰显你的价值。也许有一天,你会走得更高更远,那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说:“我并不意外,因为我一直在积累;我也并不害怕,因为我已经准备好了。”

还要培养自己准确的判断能力,不是任何事都要去作了才知道结果的,平常知识和经验累积不少,那就运用我们准确的判断力和预见力。信息时代,无时无刻不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如果我们都去应对,结果只能是疲惫不堪,毫无效果。要用大脑,善于选择和提取、取舍。

篇3:认识你自己——我的教育目的观

犹记在高考之后,一切都尘埃落定,却突然发现,我们竟像是没有线的风筝, 被命运的大风刮向了一座座从未知晓过的荒岛,我们在高考之前做的所有努力,学过的所有东西,都只不过使这只风筝更牢固一些,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只风筝究竟应该飞向何方。现当代教育旨在打造出精良的水手,能够熟练驾驶航船,从未让他们看见更远的地方、看见自己灵魂深处真的渴望,从而能真正了解和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我们简单粗暴地用最实际、最功利的目的代替教育真正的面目,将学校简化成流水线作业的工厂, 不停地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好地学”,却从未告诉过他们“为什么学”。学生逐渐丧失了选择、判断和认识真正自我的能力,并进一步造成了教育对人的异化,使得学生无法从教育活动本身得到乐趣, 更无法在求知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愉悦,只能通过一些外在的刺激(如考试名次、工作机会等)获得暂时的慰藉,但是慰藉过后是更大的迷茫和苦楚,教育本身于他们而言是痛苦的。

从哲学角度来讲,近现代教育只能解决“生存”问题,而彻底忽视“存在”的问题。生存问题的解决给予我们更多的是表层技能,让我们学会如何活着,却没有向我们解释这样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在生存教育横行的今天,知识与个人的发展不再呈现正相关,一个人知识越多并不代表他的发展程度越高,或者说并不代表他的自我认同感越强, 并不是知识越多的人生活越快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把目光重新聚焦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认识你自己。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认识你自己”呢? 教育者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呢? 我认为这一教学目的的达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应当转变传统教育中“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教学观念,提倡生本教学,真正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认识你自己”,首先要从自己出发 ,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激发学生自身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了以“生活中心、活动中心和学生中心”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应当从儿童兴趣和实际经验出发,使学生亲身获得某种生活训练,其主导人物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在生本教育环境下,学生能够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建构得以受到尊重。因此,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机械性的学习,学生出于自己求知的天性,结合理性的思考,在自由选择和自主建构中不断生成和反思对自我的认识, 由此逐渐形成对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其次,生本教育并未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结合, 不是孤立地向学生讲解一些知识点, 而是将知识点与自己思想观念有机结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人生观导向教育,对于如何做人这个生命的永恒话题进行探讨,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最后,“认识你自己”不仅在于孤立地从内部剖析内心,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能离开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由美国人本化教育运动的失败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有着其本身不可忽视的缺陷。当教育主导权掌握在学生手中时, 许多新的问题应运而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如何引导学生愿意学习、思考? “认识你自己”,学生认识到的本我是否可能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格格不入? 当进入社会熔炉之后,学习者如何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应当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让学习者在一定条件下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及运转方式。在树立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自我与社会相结合。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遵循内心想法自由选择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既不被权威的、功利性的外在价值观束缚,又不会因天马行空而与社会脱节。

梭罗曾经说过,许多人钓了一辈子的鱼,却不知道他们钓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鱼。人生的痛苦大多在于求而不得,然而很多时候,即使得到之后,这种快乐只能维持一段极短暂的时光,我们又深陷于一场新的求而不得的痛苦中。钓鱼者为了鱼的大小数目而忽喜忽悲, 正如人们为了外在价值衡量标准而苦苦挣扎。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中这样说道:“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垂钓者知道,他们钓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鱼,鱼不过是最后自然而然附加的一种额外价值罢了。同样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教育本身,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自主地学习、思考,获得广泛的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并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逐渐形成对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我看来,这已是教育的大幸。

摘要:公元前6世纪,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曾深深地镌刻下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相传这句箴言出自于苏格拉底,意在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如今,重新审视曾经受到过的教育,以一个未来教育者的视角审慎看待教育,是对未来学生的一种期待,抑或是一种教育目的。

篇4:学会认识你自己

请以“学会认识你自己”为话题,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1]

认识你自己

口江苏盐城亭湖高级中学文学社祁栋华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话:“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了解外面的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你自己。

《孙子兵法》里也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细作比较你会发现,“知己”要比“知彼”更为重要。因为“彼”是一个“变量”,是外因:而“己”却是一个“常量”,是内因。自己尚不知,“知彼”又有何用?即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的人,固然称得上智慧,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达。

李白盛年时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每到一处几乎都留下了佳作名篇。当他登上黄鹤楼,正待题诗抒怀时,抬头忽见墙上崔颢的题诗《黄鹤楼》,自叹不如,连赞“绝妙”,心中默念“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掷笔离去。后来,李白在游览金陵时写下了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白黄鹤楼上的知难而退,非但无损于他的伟大,反而成就了文坛的一段佳话。倘若他当时兴之所至,草草提笔,贸然题诗,或许反添上一大败笔。有道是“败莫大于不自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凡事量力而行,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过于自负或自卑,都会使自己与成功擦肩而过。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反省自己,提升自己,那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尽的麻烦。诸葛亮躬耕隆中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正是他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他最终成为蜀汉丞相。而他麾下的大将马谡志大才疏却极为自负,自告奋勇要求驻守街亭,拘泥于兵书不听劝告,致使兵败如山倒,街亭失守后被军法处置。主动请缨固然没错,但是自不量力,高估自己的能力又固执己见,难免会铸成大错。

其实,小到个人,大至国家,都必须有自知之明。倘若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愚昧无知,对国家现状一无所知,那么这个国家也就难见希望的光芒。清王朝自诩“天朝上国”,實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统治者没有自知之明,自认为“天朝物产丰饶,不需与外夷通有无”。当外国的坚船利炮攻入华夏,一下子惊慌失措,毫无抵抗之力,遂任外夷宰割。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致被前进的浪潮拍倒。倘若清朝统治者能早一点认识到这一点,或许不会沦落到落后挨打的窘境。

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有了进步的基础。因此,一个人应当时刻转动心中的明镜鉴照自己,看清自己的长短优劣。一个自知的人,才能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谁要是有这样的自知之明,就绝不会陷入困境。(指导教师:王淦生)

[例文2]

人啊,认识你自己

四川安岳中学凤山文学社 匡悦

德尔菲神殿镌刻的“人啊,认识你自己!”跨越千年的时空,直指人的内心。从史前到现在,无数人在迷失,无数人在寻找,寻找真实的自己。正因为认识到自己,所以萨松说“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仓央嘉措自诩人间最美的情郎,而非那高高在上的雪域之王;所以刘禹锡即使巴山楚水凄凉等待了23年,回到京都仍然会说“前度刘郎今又来”,即使经受打击,天真不改。

他们都是能认识自己的人。认识自己,是东西方的哲学问题,但要认识自己,却并非只是哲学家的事情。认识自己,是对自我的探索,对灵魂的追求,与心灵的独处。“知更鸟在等待”一言曾涤荡了多少人的内心。桑塔纳亚教授在哈佛授课时,一只知更鸟飞到窗台,蓦然又飞去。教授扔下书本,追寻知更鸟而去,再未回哈佛,后写成《英伦独语》震惊欧美。缘何?是对心的探求,对自我的认识,让他的灵魂与知更鸟一同高飞。

认识自己,从来都是在跋涉千千万万山水之后,找到自己的心灵与灵魂。这注定是孤独的旅途。孤独是认识自我途中不可磨灭的痕迹,但正如蒋勋说:一個探索者,总会有99%的人把他当做一类,但我们要做的,正是那1%的人。我们可以特立独行,可以骄傲,可以不断前进,因为我们要寻找自己,认识自己!但我们却不能要求这条路上有人能够与我们同行,要求有很多的人理解这样的寻找与认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苦于无人问津,苦于逆风不解意,于是心中郁结难抒,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可轻轻叩问一句:能自我认识已是不易,怎么还能要求别人也能因你“一点浩然气”,便叹“千里快哉风”?

所以,认识孤独吧!这是自我认识的必经之路。不要“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有知我者,二三子还不满足。认识,是个体的认知。所以总有无人会,凭栏意。忍受孤独去寻找,认识自我,如此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可是,若是忽略了认识自我,就会让你高飞的心灵沉沦。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可网络社会竞让我们变成了“我分享故我在”。每个人都张牙舞爪地在一面冰冷的屏幕前表现自我。一旦网络断开,那我们又何去何从?我们怎样去思考自己,怎样去认识自己?

梅贻琦先生有言:“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要认识自己,首先要将自己的心从繁芜的尘世剥离出来。苏轼有一雪堂,空空如也,只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认识自己,这是何等的宁静洒脱!马尔克斯一举成名之后,离群索居,面朝大海,与文字对话,认识自己,所以他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史铁生身残心坚,地坛徘徊,花开花落,与生命对话,与宇宙对话,认识到了自己,也认识到了生命。

没有安静的思考,独立的思维,人怎么去认识自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冷静的思考和美好的遐想,人是不能认识到自己的。

认识自己,其路漫漫,你,我,我们都还在路上。他们在寻找,你也在寻找。终有一天,你——会遇见你。(指导教师:陈家武)

(编辑:李跃)

篇5:学会认识自己100字

忠言虽搠,但却是难得的心灵之镜,我们可以从别人看待自己来判断自己所做的对与错。

每个人难免有缺点,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错误的认识,也就是改掉自己的一个缺点,那你就进步了。

篇6:学会认识你自己

这是一位少年的有趣经历:

1、6岁时,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块儿玩了一下午的滚球,他觉得从来没有一位大人对他这么好过,认为黑人是最优秀的人种。

2、8岁那年,他有了一个嗜好,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大部分人都被他吓了一跳,只好昏头昏脑地告诉他。

3、上小学时,他常常花一整天时间偷看大姐的情书,从来没有被发觉。

4、他天生哮喘,夜里总是辗转难眠,白天又异常疲惫,这个病一直折磨着他。他对很多东西都有恐惧症,比如大海。

5、他恳求父亲带他去钓鱼,父亲说:“你没有耐心,带你去你会把我弄疯的。”也由于没有耐性,他成了牛津大学的肄业生。

6、老师问他拿破仑是哪国人,他觉得有诈,自作聪明的改以荷兰人作答,结果遭到了不准吃晚饭的惩罚。

7、他总觉得自己的智商只比天才低一点,结果一测试,只有96,只是普通人的正常智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位伟大人物的传奇:

1、他一生朋友无数,他曾列了一个有50个名字的挚友清单,包括美国部长、纽约的著名律师、报刊总编以及女房东、农场的邻居、贫民区的医生等等。

2、二战期间,在他31岁时,他为了帮助自己的祖国,服务于英国情报局,当了几年的间谍。

3、38岁时,他记起祖父从一个失败的农夫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于是决定效仿。(励志名言 )没有文凭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

4、他曾自嘲:“只要比竞争对手活得长,你就赢了。”他活了88岁。

5、他一生都在冒险,大学没读完,就跑到巴黎当厨师,继而卖厨具,到美国好莱坞做调查员,随后又作了间谍、农民和广告人。晚年隐居于法国古堡。

6、他敢于想像,设计了无数优秀的广告词,至今仍在使用。

7、他说:“永远不要把财富和头脑混为一谈,一个人赚很多钱和他的头脑没有多大关系。”

那位少年和伟人是一个人,名字叫做大卫·奥格威,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

我们把上述两对7个例子一一对应,便会发现它们之间没有所谓成功的必然规律:有的可以牵强的联系起来,比如偷看情书为当间谍作了铺垫,对财富的欲望导致日后开了广告公司,天性友善适合结交朋友;有的则完全相反,没有耐性却创造了伟业,身体不好却长寿,智商不高却有着惊人的智慧。当然,我们也可以不一一对应。可是,你看了这位少年的有趣经历一定能断定他会成为伟大人物吗?

我并不是反对总结成功规律。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但是我们不能机械的理解。有位著名的企业家说:“市场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有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说:“估量命运的秘诀就是不可估量。”因为,我们总在不断的改变。如果真能准确地预测未来,未来还有什么价值呢?

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成功的误区,怀抱着所谓的成功法则,踩着成功人士的脚印,小心翼翼的向前迈进。结果没有靠近理想,反而越走越远。

大卫·奥格威的成功在于他顺从了性格,并将自己的特点(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篇7:认识你自己

我们给自己编故事,只是为了更安心地生活。---Joan Didion

人为什么对自己的人格(希金斯,自诩为礼貌的绅士,其实粗暴、歧视女性、控制欲强)茫然无知?

弗洛伊德的解释:压抑或许是罪魁祸首,自诩为有修养的英国绅士,而不是自我洞察看清真实自我,这样能免遭巨大的精神痛苦。

适应性潜意识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解释:多数人的习惯特性、品质、气质都属于适应性潜意识范畴,人们无法直接感知,所以只好通过其他渠道构建自我人格理论,与其说,这种理论构建是受压抑和逃避焦虑的驱使,倒不如说,纯粹是受到自我连续叙事(不能接触无意识人格)的构建需求驱使。

适应性潜意识自我与意识自我,两者对于回应社会时都有固定模式,因此,单讲“自我”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这种差异受到心理学领域中人格理论的普遍忽视。

第一节何为真实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指决定一个人“特定性为和思想”的一种心理过程。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冲突、妥协,从而对“我们是谁”做出了界定。近年来,人格研究的主流方向是特质理论,该理论试图对人们共有的某些基本人格特质进行独立研究。人格特质理论很少研究人格特质起因,更多是对人格测量结果的定量分析。比如大五理论。研究发现,在人格特质差异形成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到20%--50%的比例。与上述研究相比,后现代主义学派认为,根本不存在单一的、连贯的人格或自我,在他们看来,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角色扮演及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米歇尔和国王的新衣 米歇尔研究发现,没有哪一种研究取向能够完全符合人格研究的黄金准则,即奥尔波特提出的带有某种确定性去预测人们的实际行为。米歇尔发现,人格特质和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他进一步分析认为,人格心理学家低估了社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社会情境对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个体差异对人格的影响。【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差异是最好的行为预测期器,社会心理学家则投注在社会情境的本质和人们的理解方式上】

米歇尔认为,与其将人格看成是归类人的静态特质,不如将其看成一组独特的认知-情感变量,用来决定人们解读情境的方式。

其他人格理论更多地侧重自我的意识构建,在作者看来,最好将米歇尔的认知-情感系统看成是适应性潜意识的一部分。

两种人格:适应性潜意识和意识自我

作者认为,人格存在于两个地方:适应性潜意识和意识构建的自我。适应性潜意识符合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包括解读社会环境的一些独特方式,以及引导人们行为的稳定动机。但是,意识自我也符合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由于人们无法直接接触自己的潜意识特质和动机,所以通过其他渠道构建一个意识自我,包括个人经历,可能自我,外显动机,自我理论及关于

感觉和行为诱因的信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意识自我和潜意识自我并不相符,两者看上去是相互独立的。这就表明,通过两种人格就可以预测人们不同的行为。适应性潜意识更可能对人们失控的、内隐的反应产生影响,意识构建的自我更可能影响人们审慎的、外显的反应。【遇到意见分歧时,是否要争论一番,下意识的快速决定受到无意识需求(权利和归属感的需求)控制,但是否邀请他人共进晚餐,这受到意识层面的自我归因动机的控制】 人们不能直接观察他们的无意识特质,所以必须尝试采用间接手段来推断这种特质,从通常意义上讲,对适应性潜意识的本质做出准确推断,对我们更有益。

第二节为什么我们很难了解自己

大量研究表明,适应性潜意识能够运用稳定的、具有典型性的方式对周围环境做出回应,它符合奥尔波特对人格的定义。

潜意识的“假设”判断

米歇尔认为,人们拥有一组独特的认知-情感变量,以决定我们回应世界的方式。“人格中介系统包括五个部分:编码(对自我、他人、社会情境的解读),对自我与社会世界的期望,情感与情绪,目标与价值,能力与自我调控计划。简而言之,人们会把自己设想成不同的角色,以决定他们对某种特定情境的回应方式。【五个变量,每一部分都带有适应性潜意识的特征】

对孩子的情境观察表明,特质论的研究用处不大,因为:

1、孩子的攻击性取决于他们解读情境的方式;

2、孩子对情境的解读会随着时间流动形成固定模式;

3、孩子们是通过适应性潜意识去解读情境的。

扫描模式:习惯性可进入性

用适应性潜意识辨别信息的一项标准是“可进入性”,这种扫描模式使人们快速而高效地对社会情境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我们越是可进入那种类别,我们对此方面的信息就越敏感,对敏感信息的获取速度极快,意识通常察觉不到。(一些人对诚实敏感,一些人对幽默,等等,见到新朋友,我们更可能习惯性的可进入某种特定类别)

移情:新旧交替

学术界将弗洛伊德对移情(婴儿时对父母的感觉转移到他人身上)的发现称为最具独创性的发现。

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移情看作无意识的社会信息处理系统,将移情看作是日程生活的正常化运作,她主张,我们对他人的心理表征,与其他“习惯性可进入”类别一样,能迅速深入脑海并称为习惯可进入的类别,用来了解、评价新认识的人。安德森研究发现,如果人们新认识的人跟自己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很像,对此人的评价也与对重要人物的评价类似,即使人们并未意识到,目标者与自己心目中重要人物的特征有哪些相像。

依恋的运作模式

研究者对成年人的依恋模式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人们在看待重要的过去关系时,例如与父母的关系,会采用习惯性的方式,这使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己在当前关系中的行为,尤其在与恋人的关系中。

双重动机与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归属感、成就和权利的需求属于人格的范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动机是适应性潜意识人格的重要部分。内隐动机生成于童年时期,之后逐渐变成自动的、无意识需求。

主题统觉(潜意识动机)和自陈量表(意识动机)测试之间毫无联系,但结果都有效。无意识动机与意识动机相分离,比如依赖需求中,外显的、有意识的依赖测量中,女性评分高,而无意识的依赖测量中,男性的评分高。

我们看自己和别人看我们一样吗?

如果我们有双重人格,无意识人格和意识人格,两者都会诱发个体的行为,那么,别人是如何了解我们的?我们无意识的、无控制的行为会反映我们的内隐动机和特质(例如对归属感的内因需求),而可控制的、审慎的行为则反应我们的外显动机。但从某种程度讲,人们似乎可以留意到他人适应性潜意识的外显行为(比如一个人说自己害羞,但他却是个聚会狂),正所谓旁观者清。

人格的自我评定,以及他人对自己的人格评定,两者的相关性并不高,这种相关度,部分取决于人格特定,比如内外向,观点通常较为一致,但责任心等通常分歧较大。

还有研究表明,人们对他人行为的预测,要好于对自身行为的预测,比如慈善买花,比如献血。

人们为什么不能准确预测自己的行为?

1、我们往往“自命不凡”,且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加道德;

2、在预测自身行为时,我们更多地根据自我人格的特质,而忽视了环境的限制,此外,内部信息还无法准确概括人格,所以当然不完全准确。

第三节不可靠的自我界定

独立于适应性潜意识人格外的意识自我,本质是什么?

麦克亚当斯曾经对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研究,即人们构建的关于自我的生命叙事,人们对过去、现在、将来所做出的连续性叙事,这些叙事的主要功能室将自我的各部分整合成连贯一致的同一性整体,这种同一性整体具有长期稳定性,且随着时间变化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研究结果显示,这个审慎的系统将自我的各个分散部分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叙事。

麦克亚当斯认为,生命叙事与客观现实不是完全一致的,也不需要一致,与其说,它们是以事实为基础对客观历史进行叙述,倒不如说,它们是对生命的解读。一个好的生命叙事有哪些方面组成,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它由多少事实依据。

很多理论学家指出,针对人们应该或可能成为那种人,意识构建非常重要,人们会有三种自我构建: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可能自我,这些构建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总之,当人们描述自我人格时,通常会陈述他们对自我的意识理论和构建,而这可能与适应性潜意识的特质和动机有分歧。

第四节自我究竟源于何处

有证据现实,适应性潜意识的某些性情,例如气质,具有遗传性,当然也受到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影响,适应性潜意识的一个特征是自动化,将意识构建变为自动化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多次运用。人们并非生来就具有“如果-那么”模式,也没有心理学家所讲的“习惯性可进入”,这些都是通过频繁使用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第五节积极的自我和消极的自我

研究认为,人们一旦发展出一种自我的意识理论,就很难再否定它,我们会更多地注意到意识理论而不是潜意识指导下的行为发生的频率。

篇8:学会认识你自己

关键词:人学,客体,主体,统一

人, 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自从有哲学产生开始, 关于人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人作为一个人格化了的哲学范畴, 同时是认识实践、社会、历史的主体和个、客体, 其完整形态应该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现实、社会、历史的人, 另一方面, 现实、社会和历史又是人的现实、社会和历史, 即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是实践和历史的统一。在唯物主义史观中, 作为主客体统一而存在的人被全面肯定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对于人的关注自然也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人的客体性

自古以来, 一切社会科学, 无论是经济、法律还是生态、管理, 都不可避免地在其研究对象中包含有人这个客体, 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流派也都不例外。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是从人出发, 但他是从孤立的抽象的人出发, 强调了某些先验的属性而忽视了这些属性的现实根据和基础。由于他离开人的真实存在来谈人的本性, 他就完全看不到人的客观制约性。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唯物史观是对人类历史的科学认识, 人当然也是它研究中的一个客体, 而且是真实的科学的客体。唯物史观则以现实的人为对象, 始终把人放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来考察, 从而否定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抽象人性论的历史观。

所以, 通过与唯心主义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到唯物史观所要研究的人应该是一个作为科学对象的客体。而作为科学对象的客体的人, 在失去唯心主义的主观形态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人性形态后, 就获得了真实的、客观的形态。唯物史观是将人作为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客体来研究和考察, 与此同时, 这个客体实际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出现的。因此, 人又是唯物史观的内容的主体。

二、人的主体性

唯物史观既然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正确反映, 那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这里也必然是以主体身份出现的。马克思也一直认为, 人是社会的主体, 自然也就作为主体存在于自己的唯物史观学说中。

首先, 同历史的事实与研究的事实一致, 关于唯物史观内容的阐述并没有脱离离开作为主体的人。这在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都可以得到证实。在众多对唯物史观做了系统论证和阐述的著作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开始, 认为这些人为了生活, 为了创造历史, 就需要衣、食、行、用。因此, 他们必须生产, 在生产中又需要不断增长, 然后又为了新的需要而继续新的生产活动。由此, 出现了两个结论:一是在任何时代, 都是人的物质生产方式来构成该时代的政治文化和意识的基础;二是在生产中, 人们既与自然发生关系 (这种关系的物质结晶就是生产力) , 又相互发生关系 (也就是生产关系) 。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最终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增长, 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才由此派生并为生产力所服务。

其次, 人的主体性还包含在社会矛盾的历史运动中, 不管是生产力、生产关系, 还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范畴, 都是人自身或对象化了的存在形象。这些范畴之间的矛盾运动, 不可能是范畴之间的机械摩擦。因为范畴本身并没有什么生命力, 所以这些只能是活生生的人的历史活动。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例:第一, 生产力就是“人们应有能力的结果”, 所以其发展的内在动因必然也是在人之内的;第二,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关系会同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并最终导致社会革命, 无论是“适应”还是“革命”都只能是人才能从事的“运动”;第三,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能消极地等待结果才去评判, 而是要进行预见性、可行性研究与判断。这是共产主义所必须具有的。但研究是否适应, 不能仅仅停留在两个范畴本身, 而要从人这个生产力的主体去研究。这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时, 就要不断地调整和改革不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这本身就是人的自觉活动。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就是要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并使之一直保持。

最后, 唯物史观所揭示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最终归宿也没有离开人这个个体, 社会只是人的社会、历史, 只是人的历史, 社会历史的矛盾活动也只是人的活动。那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必然是人的自我肯定和全面发展。唯物史观符合而非违背这一无可辩驳的逻辑, 它所论证的人类社会最终发展形态——共产主义, 就是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人不仅在观念上, 而且直接在现实性上全面作为主体存在, 一切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力量, 都将成为属人的东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三、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在唯物史观的内容以及它所揭示出的社会发展规律中, 人是作为主体存在的, 人以自己的活动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历史不是不变的, 而是人的活动, 历史的规则也是在历史被创造的过程中才形成的。因此, 人类历史及其规律必然是由有需求、有追求的人的创造性活动组成的, 即人的主体性决定了人类历史, 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属人性。

这样以上两方面的论述似乎出现了矛盾, 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 历史的属人性和社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的矛盾等看起来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实际上, 在唯物史观中, 作为客体的人与作为主体的人的统一, 即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才充分体现出人的完整性。一个完整的人, 在唯物史观中应包含有两层含义:首先, 人是一个客体化了主体, 就是当人在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着社会历史的同时, 还是要受到客观规律制约的, 因此他们的活动才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次, 人又是一个主体性的客体, 马克思主义在考察人时, 认为人是这样的一个客体, 它处处以主体的姿态出现, 按照自己的需求而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其间又有两个层面:第一, 所谓人的自觉能动性、社会主体性等, 并不是纯主观的东西, 这些本来就是人自身的客观属性, 就是考察中的客观对象。人作为主体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的东西, 即人的主体性其实就是人的客体性之一。第二, 所谓人的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也只是以客观的形成存在, 而并非是以主观的形成存在。“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 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便是将人的主体性作为客观对象来考察的结果, 即人的客观性并不是直接表现为人的主体性。

至此, 由于人是主体化的客体与客体化了的主体, 那么人的完整性便得到了体现。因此, 历史其实是一个有规律的人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 历史规律性不是什么冥冥之中的产物, 只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而主观能动性能导致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原因又恰恰在于这种主观能动性来自人的客体性, 这种客观必然性, 这就是社会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东方出版中心, 2008.[2]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东方出版中心, 2008.

篇9:学会认识你自己

请以“学会认识你自己”为话题,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1】

认识你自己

□江苏盐城亭湖高级中学文学社 祁栋华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话:“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了解外面的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你自己。

《孙子兵法》里也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细作比较你会发现,“知己”要比“知彼”更为重要。因为“彼”是一个“变量”,是外因;而“己”却是一个“常量”,是内因。自己尚不知,“知彼”又有何用?即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的人,固然称得上智慧,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达。

李白盛年时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每到一处几乎都留下了佳作名篇。当他登上黄鹤楼,正待题诗抒怀时,抬头忽见墙上崔颢的题诗《黄鹤楼》,自叹不如,连赞“绝妙”,心中默念“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掷笔离去。后来,李白在游览金陵时写下了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白黄鹤楼上的知难而退,非但无损于他的伟大,反而成就了文坛的一段佳话。倘若他当时兴之所至,草草提笔,贸然题诗,或许反添上一大败笔。有道是“败莫大于不自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凡事量力而行,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过于自负或自卑,都会使自己与成功擦肩而过。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反省自己,提升自己,那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尽的麻烦。诸葛亮躬耕隆中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正是他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他最终成为蜀汉丞相。而他麾下的大将马谡志大才疏却极为自负,自告奋勇要求驻守街亭,拘泥于兵书不听劝告,致使兵败如山倒,街亭失守后被军法处置。主动请缨固然没错,但是自不量力,高估自己的能力又固执己见,难免会铸成大错。

其实,小到个人,大至国家,都必须有自知之明。倘若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愚昧无知,对国家现状一无所知,那么这个国家也就难见希望的光芒。清王朝自诩“天朝上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统治者没有自知之明,自认为“天朝物产丰饶,不需与外夷通有无”。当外国的坚船利炮攻入华夏,一下子惊慌失措,毫无抵抗之力,遂任外夷宰割。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致被前进的浪潮拍倒。倘若清朝统治者能早一点认识到这一点,或许不会沦落到落后挨打的窘境。

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有了进步的基础。因此,一个人应当时刻转动心中的明镜鉴照自己,看清自己的长短优劣。一个自知的人,才能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谁要是有这样的自知之明,就绝不会陷入困境。(指导教师:王淦生)

【例文2】

人啊,认识你自己

□四川安岳中学凤山文学社 匡悦

德尔菲神殿镌刻的 “人啊,认识你自己!”跨越千年的时空,直指人的内心。从史前到现在,无数人在迷失,无数人在寻找,寻找真实的自己。正因为认识到自己,所以萨松说 “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仓央嘉措自诩人间最美的情郎,而非那高高在上的雪域之王;所以刘禹锡即使巴山楚水凄凉等待了23年,回到京都仍然会说 “前度刘郎今又来”,即使经受打击,天真不改。

他们都是能认识自己的人。认识自己,是东西方的哲学问题,但要认识自己,却并非只是哲学家的事情。认识自己,是对自我的探索,对灵魂的追求,与心灵的独处。“知更鸟在等待”一言曾涤荡了多少人的内心。桑塔纳亚教授在哈佛授课时,一只知更鸟飞到窗台,蓦然又飞去。教授扔下书本,追寻知更鸟而去,再未回哈佛,后写成《英伦独语》震惊欧美。缘何?是对心的探求,对自我的认识,让他的灵魂与知更鸟一同高飞。

认识自己,从来都是在跋涉千千万万山水之后,找到自己的心灵与灵魂。这注定是孤独的旅途。孤独是认识自我途中不可磨灭的痕迹,但正如蒋勋说:一个探索者,总会有99%的人把他当做一类,但我们要做的,正是那1%的人。我们可以特立独行,可以骄傲,可以不断前进,因为我们要寻找自己,认识自己!但我们却不能要求这条路上有人能够与我们同行,要求有很多的人理解这样的寻找与认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苦于无人问津,苦于逆风不解意,于是心中郁结难抒,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可轻轻叩问一句:能自我认识已是不易,怎么还能要求别人也能因你“一点浩然气”,便叹“千里快哉风”?

所以,认识孤独吧!这是自我认识的必经之路。不要“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有知我者,二三子还不满足。认识,是个体的认知。所以总有无人会,凭栏意。忍受孤独去寻找,认识自我,如此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可是,若是忽略了认识自我,就会让你高飞的心灵沉沦。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可网络社会竟让我们变成了“我分享故我在”。每个人都张牙舞爪地在一面冰冷的屏幕前表现自我。一旦网络断开,那我们又何去何从?我们怎样去思考自己,怎样去认识自己?

梅贻琦先生有言:“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要认识自己,首先要将自己的心从繁芜的尘世剥离出来。苏轼有一雪堂,空空如也,只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认识自己,这是何等的宁静洒脱!马尔克斯一举成名之后,离群索居,面朝大海,与文字对话,认识自己,所以他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史铁生身残心坚,地坛徘徊,花开花落,与生命对话,与宇宙对话,认识到了自己,也认识到了生命。

没有安静的思考,独立的思维,人怎么去认识自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冷静的思考和美好的遐想,人是不能认识到自己的。

认识自己,其路漫漫,你,我,我们都还在路上。他们在寻找,你也在寻找。终有一天,你——会遇见你。(指导教师:陈家武)

(编辑:李跃)

篇10:认识你自己作文

第一次听老子的时候,觉得很深奥,很难懂。背着我看书,慢慢发现老子的思想其实和我们的生活很接近。走近老子,看到一个很伟大很可爱的老人。他老人家的一大智慧就是“君子厚而不薄;其实,不要住在中国”。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要厚道,不可流于表面,不可刻薄;诚实豁达,不浮华虚伪。老子认为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山珍海味使人麻木,熙熙攘攘的音乐使人耳聋。他崇尚心境平和,崇尚朴素,崇尚人性之美,崇尚和谐。

我生长在一个书画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就接触到书画独特的魅力。每当我画画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开心,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带领我进入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如果说入学前画画是一种启发我的爱好,那么读完老子,我明白了另一个道理:画画作为一个人,是你内心世界的表达。当你能摆脱杂念,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感受到醇厚、宁静、美好,你就达到了最好的阶段。当时的画是由内而外的展开,来自你清澈的眼睛和丰富的心灵,有着天然的美。

现在还是坚持每天读30分钟古诗。在我班的阅读活动中,我的阅读成绩卡总分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我的绘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的画如《虾》、《梅花》经常装饰我们的教室和学校走廊。每年的教师节和元旦,我都会不遗余力地画画,为老师和同学准备特别的礼物,用我的画给每个人带来感激和祝福。每年在学校和韩国釜山大学附属小学的友好交流访问中,我的国画都会作为礼物送给韩国的老师和同学!总觉得无比荣耀和自豪!我真的感受到了读千万首诗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

我要感谢我的祖母,是她让我早早地走进了国画的世界,让我能够接触并努力继承国画的精髓。我还要感谢学校的老师们,他们带领我们走进了千年古诗词和散文,带领我感受到了先贤思想的精髓,给我们带来了深厚的文化沉淀,培养了我们平和的气质,欣赏到了朴实心灵的好处,让我明白了“宁静深远”的道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给自己一个什么作文500字 下一篇:学会宽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