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 历史就是个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发展历程的客观记录。讲述历史也便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学问, 学习历史也就成了一件认认真真的事情。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就一直遵循一种师传生受的原则:教师按教材教, 学生按教材学;教师成了历史的传声筒, 学生也就成了听史的“录音机”;教师利用大量的练习题去强化学生的记忆, 学生也就成了一种死记硬背客观史实的“复读机”。这样,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毫无兴趣, 更无激情, 当然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鉴今, 而片面强调历史知识的机械讲授与学习, 既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又忽略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面对当今科技信息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必须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 这种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 也应该成为一种历史。
“向45分钟要质量”一直是课堂教学短时高效的一种口号。但任何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远不是45分钟所能实现的。特别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为新课程的目标, 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那么, 针对历史课的学科特点, 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是45分钟前的充分准备、45分钟内的短时高效、45分钟后的拓展延伸的有机结合。下面, 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课改思想, 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 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 以收集资料为手段, 做到4 5分钟前的充分准备
新课程理念要求要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 把“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学教材”、“教教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众所周知:历史, 知识博杂, 容量巨大。如果只是依据教材, 在课上给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时间、人物, 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会枯燥无味。“功夫在史外”, 如果课前根据授课内容, 指导学生把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课文作为提纲, 作为为探讨、研究、问题解决而提供的一种凭借, 布置学生收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 与其它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 作为教材的补充与延伸, 只要所收集的资料对研究内容稍有帮助, 使其稍有成就感, 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2 以激情导学为手段, 达成4 5分钟内的短时高效
2.1 激情导入, 激发学生学史的情趣
有趣的历史事件是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有效载体, 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 是学好这一史实的基础。而能否以灵活的形式导出历史事件, 则直接关系到事件本身趣味性的高低及学生对其兴趣的浓厚与否。如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妨放下那种史学家的严肃面孔, 激情导入。如导语激情:教师以诗人的激情, 用语文课文的导入方式, 向学生讲述一个历史事件中的感人故事, 把学生的思维导入到一种历史情境当中, 使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回顾历史, 从而能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去评判历史事件及人物, 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
又如媒体激情:比如影片《珍珠港》, 是学生较为喜爱的一部军事题材的影片, 大部分学生都看过, 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时, 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影片片断, 同时让学生思考“这是发生在哪段历史中的故事?你对这段历史知道多少?”等问题。因学生已对二战资料有了较为充裕的准备, 结合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 会使学生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产生更为强烈的欲望。也使学生对法西斯的残酷本性及美国因纵容而自食苦果这些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2 鼓励学生自学, 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程序与方法
说到自学, 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学生看书 (或找问题或谈看法) ;二是教师提出某些问题, 学生找出答案。前者漫无目的, 学生无所适从, 这种自学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后者最终让学生囿于教师的圈套, 仍按教师的思维行事,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果能给学生一段自由的探讨时间, 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学会设计自己优质高效的学习程序与方法, 并学会在学习活动中修改与完善设计。比如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通过表格式、提纲式、路线图式等方式对基本史实做以概括总结, 理清历史发展脉络, 形成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也就会变为可能。
如果教师能以“先学后教、学教结合, 先做后导、做导结合”为原则, 在思维方向、学习方式方法等学生自己不易把握的关键问题上进行指导, 提供帮助, 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 自己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 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自己反思提炼概括, 自己评价与矫正, 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才会变为可能。
3 以实践活动为手段, 实现4 5分钟外的拓展
检查 (考核)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但检查的方式多种多样, 传统的试卷检查, 不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反而会使学困生对学科学习甚至整个校园生活产生厌恶、抵触情绪。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 只是不知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如果在45分钟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这样学生兴趣必然浓厚, 态度自然积极。因为活动体现了每个学生的价值, 价值决定了情感和态度。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检验, 就要改变一张试卷定优劣的传统检查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 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特别是在学生为准备竞赛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既拓宽了视野, 又培养了收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剧的编排, 既有利于学以致用,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这样既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多层面、多角度检验的目的, 又能引导学生进行45分钟后的兴趣拓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新课改思想, 优化教学过程, 切实在教学中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使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最终实现其终身发展。
摘要:在历史课教学中, 要切实达成三维目标, 就要认真研究课改精神, 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 调动教学两个积极性。
关键词:收集资料,激情导学,实践活动
相关文章:
我所在的集体普通话考试02-02
苏轼流传最广的诗句02-02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诗有哪些?02-02
苏轼有名的诗句范文02-02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有哪些02-02
体现荷花品质诗句02-02
大学生思想汇报:价值的体现02-02
传统工艺思想中的现代设计体现论文02-02
宝玉挨打体现封建思想02-02
变(配)电所值班员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