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照组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精选十篇)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 篇1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甲硝唑,云南白药,地塞米松,参术蔻陈汤,治疗结果
溃疡性直肠炎是直肠炎的一种常见形式, 一般在临床上表现为直肠功能紊乱, 病程间歇发作, 不易治愈, 近年呈上升趋势, 目前西医缺乏特效的治法与药物。我院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直肠炎56例。其中男34例, 女22例;年龄19~56岁。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根据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疾病学术会议上修订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1], 临床见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肛门坠胀感、黏液脓血便、腹痛等,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2) 结肠镜检查见直肠黏膜呈弥漫性的分布浅表性溃疡, 伴有充血水肿, 呈弥漫性分布, 黏膜粗糙呈颗粒, 黏膜血管模糊, 易出血, 并附有脓性的分泌物, 结肠袋变钝或消失; (3) 病理学检查见肠黏膜组织学检查呈炎症性反应, 常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和腺体排列异常。
1.3 排除标准
(1) 急性暴发型者; (2) 结肠镜检查见黏膜溃疡累及乙状结肠中段以上者; (3) 合并有肛周脓肿、混合痔嵌顿、菌痢、结核、肿瘤等肛管直肠疾病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易消化饮食, 适当情况可采取禁食, 静脉内供给营养等方法, 使肠道得以休息。禁食刺激性食物、牛奶、乳制品等。
1.4.1 对照组每日早晚排便后给予肛塞太宁栓
1 粒, 连续治疗1个月。
1.4.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术蔻陈汤加减治疗[2], 药物组成:
人参12g, 白术15g, 肉豆蔻12g, 陈皮9g, 五倍子9g, 制附子6g, 防风9g, 炒白芍9g, 黄连9g, 黄柏3g, 吴茱萸9g, 白头翁9g, 秦皮8g, 干姜6g。以上诸药水煎服, 日一剂, 早晚次分服, 连续治疗1个月。
1.5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对炎症性肠疾病诊断治疗的规范判断疗效[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大致正常, 6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的溃疡面减少在50%以下;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 同时合并假息肉的形成;无效:临床症状以及镜检病理结果均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痊愈15例, 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7例;治疗组痊愈20例, 显效5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是直肠炎的一种常见形式, 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 临床上属疑难病症, 病因不明, 常表现为直肠功能紊乱, 以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 目前西医缺乏特效的治法与药物, 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年来,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中医认为慢性溃疡性直肠炎证属中医“泄泻”、“痢疾”范畴, 病位在脾胃和直肠, 病机为脾胃气虚, 运化升清失职, 湿邪郁滞大肠, 日久化热, 血气相搏, 脂络受伤导致气血凝滞, 瘀血阻络。《沈氏尊生书》中说:“大抵痢之疡病, 皆由湿蒸热蕴, 以致气血凝滞, 施治者当逐邪, 清热, 利湿导滞, 调气行血”[3]。故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以健脾益气, 清热燥湿, 温中散寒为主。
参术蔻陈汤中人参生津益血, 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肉豆蔻温中行气止泻;陈皮理气健脾燥湿;五倍子敛肺降火, 涩肠止泻;制附子散寒止痛;防风祛风解表;炒白芍养血柔肝, 缓中止痛;黄柏具有清下焦湿热, 荡涤肠道;黄连厚肠止痢;秦皮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吴茱萸温中止痛, 理气燥湿;白头翁清热解毒, 凉血燥湿;干姜温中散寒。以上诸药合用, 健脾益气, 清热燥湿, 温中散寒可有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临床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疗效较好, 安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玉波.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100例临床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 2008, 21 (3) :248-249.
[2]张鸿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63例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与经验, 2011, 12 (1) :31-32.
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篇2
1月~1月我科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经过合理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为降低其反复发作率,现将其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中,男50例,女70例,年龄25~70岁,病程1~。
1.2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做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加活检,肠道狭窄或进镜困难者加钡灌肠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粪便常规检查。
1.3治疗策略
全部患者均采用间歇疗法,每次住院时间为7~10d为1个有效疗程,一般共需3~6个有效疗程,经过几个有效疗程后,轻度、中度的患者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重度的患者亦可获得有效的缓解。
治疗主要应用中西药保留灌肠加口服,病情急、重者,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西药主要用免疫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蒙脱石散剂、肠道益生菌等;保留灌肠主要用甲硝唑或环丙沙星、锡类散、山莨菪碱、云南白药、蒙脱石散剂、肠道益生菌等。
2结果
55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肠黏膜恢复正常,65例取得好的效果,临床症状减轻,大便常规正常或轻度异常,肠镜检查黏膜肿胀减轻、溃疡减少,继续接受治疗。
3护理
3.1心理护理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多数具有内向、离群、保守、严谨、悲观、抑郁、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定、易怒、对各种刺激反应强烈,而激动之后又难以平复的个性特点,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给予其关心、安慰、耐心的指导,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经常进行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的变化,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安慰,增加治愈的信心。
同时,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他们看电视、聊天或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以分散注意力,使心情舒畅,同时不能忽视患者家属的作用,做好家属的工作。
3.2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指导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饮食的规律性,一日三餐做到定时定量,注意休息和安静,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纤维素饮食,精神紧张要补充B族维生素,急性发作期可以禁食或者经静脉补充营养,病情缓解后可以逐渐改为流质、半流质,再到普食,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平衡,避开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宜食山药、扁豆、红枣,少食易胀气、多纤维的蔬菜、水果、饮料等食物,如西瓜、韭菜、大蒜、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不宜饮用牛奶或乳制品,少食高脂食物,以免因为其难以消化而加重肠胃的负担,例如高脂的快餐,避开过量饮酒,避开过敏食物。
本病以柔软、易消化,富含营养,有足够的热量为原则,部分患者无法制约自己,针对此种情况,在进行健康指导的同时,要注意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3用药的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期间,会不同程度地应用抗生素,保护肠黏膜的药物等,护士应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能、疗效、剂量及副作用,按照医嘱准确无误地给患者用药,向患者讲解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按正规治疗用药的`重要性,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从思想上重视,能积极地配合治疗。
3.4感染的预防
加强对患者预防感染知识的宣教,对于住院患者积极寻找潜在的慢性感染灶,除了有针对性地制约感染,如应用抗生素外,应每日对其病房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用0.05%的健之素喷洒地面,擦桌面,避开与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接触,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4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他的反复发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
①饮食因素是脾胃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患者在饮食方面若不制约,进食一些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会诱其发病;
②精神因素,长期焦虑、紧张、工作压力大、劳累等因素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内环境失去平衡,从而诱发本病;
③感染是本病发生和继发的理由;
④未进行正规治疗或未坚持正规疗程治疗,病情稍缓解就自行停止用药,中断治疗,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早地进行护理干预,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这样就要求护理人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如康复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患者进行认知矫正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正确指导患者,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阎焕兰,姚小芳.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0):11.
[2]钟玉莲,王倩琴,何玉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16):2563-2564.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 篇3
1994年以来收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8例,其中女32例,男46例。年龄19~68岁,其中以25~50岁居多,病程3个月~4年不等。主要表现为腹泻,左下腹或下腹部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膿血便,腹胀无力,便次增多。
中医辨证分型:①湿热内蕴型:症见腹痛,发病急骤,里急后重,黏液血便,肛门灼热,便次增多,重者每日5~20次,便后痛减,身热,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②脾胃虚弱型: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③脾肾两虚型:症见久病伤阴,腹泻完谷不化,五更泄泻,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中药药物组成:白头翁40g,公英40g,黄柏10g,黄芩10g,白及20g,儿茶20g,枳壳15g,侧柏叶15g,甘草20g。湿热型加茯苓、木通、藿香、荷叶,脾胃虚弱加白术、陈皮、吴萸、肉桂,脾肾两虚加五味子、党参、黄芪、白芍。
西药:2%利多卡因20ml、庆大霉素24万U、扑尔敏10mg、地塞米松10mg、654-2 10mg。
方法:①每剂药煎3次,取汁500ml,取300ml,分早晚2次口服,余200ml与上述西药混匀,分早晚2次保留灌肠。②保留灌肠方法:每次取中西药100ml,装入静滴瓶内,温度35~37℃,嘱病人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一次性导尿管涂石蜡油后,插入肛内15~20cm,接输液管呈静滴式缓慢灌肠。灌肠后臀高位仰卧30分钟,利于药物吸收。每疗程10天,间歇3~5天后可用第2或第3疗程,持续治疗3~4疗程。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物,忌饮酒。
疗效标准: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半年以上,未曾复发。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复发但症状轻,经治疗短期内症状消失。③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结 果
本组临床治愈56例,占71.8%;显效15例,占19.2%;好转7例,占8.9%。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感染、变态反应、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失调等所致。但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了,因此单纯西医治疗尚无满意的疗效。
中医根据本病腹泻腹痛及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属“泄泻”、“痢疾”范畴,本虚标实,脾肾两虚为本,湿热困扰为标的一种难治性疾病,治疗上应以扶正固本,补脾益肾为重点。
本文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中西药灌肠,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效果,虽然中药有效成分及治疗机理尚在探讨,但从药理作用看,基本分为“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祛邪”重用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目的是控制频繁的腹泻和黏液血便,解除腹痛,其作用与中药清热解毒,能控制炎症,改善局部异常代谢有关。“扶正”用温补脾肾药物,其作用与中药能改善人体胃肠功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和调节内分泌及神经功能有关。按其辨证分型治疗,采取内服药及灌肠药相结合的方法,既改善了全身症状,又用药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全身状态的改善为局部病灶的愈合提供了基础,而局部药物的作用,又为营养状况的改善,促进全身性的好转创造了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配合西药,增加了肠道的免疫功能,脱敏,提高了消炎、止血、止泻、止痛、止痒的功效。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于本院诊治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12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62例;对照组男38例, 女24例, 年龄20~59岁, 平均年龄 (42.81±6.95) 岁, 病程0.5~7.0年, 平均病程 (2.91±0.82) 年;研究组男36例, 女26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 (43.15±7.03) 岁, 病程0.6~8.0年, 平均病程 (3.45±1.04) 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连栀矾溶液 (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H20040181) 加锡类散 (昆明赛诺制药有限公司, Z53020054) 1 g混合液, 保留药物在肛内2~4 h, 灌肠1次/晚;对照组采用50 ml锡类散溶液, 保留药物在肛内2~4 h, 灌肠1次/晚;两组均4周/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用药期间仔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 且疗程结束后结肠镜复查。
1.3 评定标准
疗效判定参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水肿、充血, 且可见部分假性息肉形成及少许糜烂溃疡灶;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无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症状评分:0分:症状消失;1分:症状轻微可见;2分:症状较重;3分:症状非常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经治疗, 研究组总有效率90.33%, 显著高于对照组70.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症状积分对比
经治疗, 研究组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是一种黏膜和黏膜下层浸润为主的非特异性炎性肠病, 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临床主要表现为左下腹痛、便血、四肢乏力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24例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0.33%, 显著高于对照组70.97%, 这说明连栀矾溶液加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显著。连栀矾溶液主要是由黄连、栀子、明矾制作而成, 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一系列功效, 其中黄连、栀子功效相似, 均可通过透过细胞膜清除细胞中氧自由基, 两者作用叠加, 相得益彰;明矾具有增强黏膜保护作用;锡类散由青黛、象牙屑、人指甲、牛黄、冰片等制成, 其可去除湿热毒邪, 使气血流畅, 从而促进溃疡愈合, 并加快直肠功能恢复速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证实连栀矾溶液加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原因为由于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累及直肠和下段结肠, 采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并可有效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从而提高药物浓度。此外, 还可有效避免肝脏和胃肠消化液影响药效, 使药效发挥到最大, 从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关于连栀矾溶液加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的远期影响及不良反应, 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 连栀矾溶液加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丽丽.连栀矾溶液加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疗效观察.西北药学, 2013, 12 (14) :152-153.
[2]张鸿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63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2 (1) :31-32.
中医怎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篇5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之中医治疗中医疾病认识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系因因大肠气血运行失常,肠壅血瘀,血败肉腐,肠络脂膜受损,化为赤白而成脓血所导致。作为中医的“久痢”范畴,与脏腑虚实、情志变化有很大关系。另外,不同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要注意辩证施治,其原因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个体差异性大,适合运用中医调节,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之中医治疗治疗方法推荐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篇6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中医;用药;进展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82-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是一种发生在结肠、直肠慢性炎性疾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西医治疗效果不太满意。中医药治疗溃结不仅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费用也低。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情况介绍如下。
1中医治疗溃结的基本原则
1.1中医对溃结的认识
根据溃结的临床表现,属中医泄泻,下痢,肠风,肠癖的范畴。慢性结肠炎与自身先天禀赋有关,多因感染、饮食不节和精神因素诱发所致。上述诸因致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气机升降失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又因失治误治日久,导致脾肾阳虚。中医还认为本病初起多因湿热毒邪内蕴大肠,迁延不愈而致脾胃两伤,但脾虚者,肝气所累,故溃结可有肝脾不和,或进一步累及肝肾,故溃结与肝脾肾及大肠均有关系,杨运高等认为血瘀是溃结的重要病机。中医界对本病之病因论述较多,但归纳起来不外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脾虚湿热、气滞血瘀。鉴于以上病因,1992年临汾学术交流会制定了溃结标准试行方案将又本病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和阴血亏虚6型,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也有将其分为脾虚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和肝郁脾虚4型的。
1.2辨证论治
根据对溃结患者临证分析,辨明病因病机,确定治疗方法和方药。一般在辨证的基础上,多以经方、验方加减治疗。如大肠湿热者以白头翁或芍药汤加减;脾胃虚弱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则多用四神丸或理中汤加减;肝郁脾虚者以痛泻要方加减。这种方法是辨证而不辨病,在治疗对象中既包括溃结,又包括非溃结,这就是经典的中医治疗原则。
1.3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药为主,治法多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用结肠镜等现代诊断手段确诊本病,在此基础上辨证分型,再应用经方、验方或专方加减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除口服治疗外,还有注射,直肠滴注保留灌肠,用肠镜在病灶处直接用药,针灸、隔药饼炙法等配合应用。此外,还有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中药敷脐、中药坐浴熏洗法起效的报道。在治疗中还加用一定的西药,这样保证了诊断准确,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充分发挥了中药的优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这种治疗模式在近年关文献中比比皆是。
1.4验方内服治疗
近年来许多单位和个人在中医积累了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拟定出治疗溃结有效的专方专药,疗效甚好。其中健脾温肾的方药比较常见,许多人用这类方剂治疗本病,如参苓白术散加四神丸。另外还有许多中成药,如补脾益肠丸、固肠止泻丸、十香暖脐膏、肠胃宁胶囊、胃肠清胶囊、藏药11味草果丸、锡类散等也广泛用于溃结的治疗。
2中医治疗溃结常用方药
2.1常用方剂
溃结的治法也不外乎健脾、温肾、解郁、理气、祛瘀、健胃清肠、清热利湿等,所以有补气、健脾、温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里、疏肝理气类等方。作者复习了近年来66篇文献,发现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丸、痛泻要方、四神丸、阳和汤、小柴胡汤、理中汤、香连丸,四君子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芍药甘草汤等。
2.2常用中药
治疗溃结常用中药多以补脾益气类为主,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温肾药,如补骨脂等;辅以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丹参、红花、桃仁、川芎、延胡索等;收敛固涩药,如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罂粟壳等。此外还配合凉血止血药,如地榆、牡丹皮、槐花等;理气药,如木香、郁金、佛手、枳壳、陈皮等;除湿药,如半夏、厚朴、薏苡仁、白扁豆等;温里药,如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清热解毒药,如白头翁、马齿苋、败酱草、秦皮等。其它口服药还有当归、黄连、防风、白芍等。灌肠方则多用清热解毒燥湿、收涩药等,如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白头翁、白及、五倍子、明矾、儿茶、赤石脂等。
3现代基础医学研究
研究发现中药可以改善溃结患者的免疫功能,使细胞免疫力增强并可使升高的IgA,IgM降至正常,通过治疗前后溃结患者肠黏膜噬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比较,证实中药可使噬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脱颗粒现象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明显下降,变态反应抑制。可见中药则改善了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实验表明:参苓白术散防治直肠放射性损伤的作用,可推测参苓白术散有保护脏器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参苓白术散能增加肠管对水分及氯化物的吸收,而且大剂量时能抑制肠管的收缩。党参、白术、茯苓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并有强壮作用,而茯苓、白术、甘草都有增强胃肠功能的作用,且甘草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可抑制变态反应,如此配伍,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可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四神汤有良好的升高胃动素含量和抑制小肠推进运动的效果不仅中药复方制剂有上述作用,单味中药也有类似这样的作用,如黄芪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脏器。研究成果及文献记载很多,这里恕不能一一枚举。
4展望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药组45例, 男27例, 女18例。年龄27~52岁, 病程最短者3个月, 最长者10年。中医诊断根据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 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1]并根据乙状结肠镜所见, 将局部病变分为3种类型: (1) 轻度病变, 以粘膜充血水肿为主; (2) 中度病变, 以粘膜糜料渗血为主; (3) 重度病变, 粘膜面溃疡形成为特征。每型各15例。对照组40例,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6~57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严重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排除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Crohn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1.2 治疗方法
中药组:组方为白芨30g、白头翁30g、黄柏30g、苦参20g、白矾20g、地榆20g加水煎至约200mL备用。同时口服西药美沙拉嗪4g/d, 分4次。根据病情, 每次取上述灌肠液100mL, 于晚睡前保留灌肠, 每日1次。如有腹痛不适者可短期加服654-2片20mg, 1d3次。每10d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轻重, 可重复数个疗程。一般为4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西药美沙拉嗪4g/d, 分4次。金双歧2g, 口服, 2次/d。
1.3 疗效评价
(1) 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 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 观察6个月无复发; (2)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 (3) 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1.4 不良反应观察
(1) 皮肤反应:表现为皮肤搔痒、潮红, 出现药疹、荨麻疹; (2) 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中药组45例近期治愈21例, 好转23例, 无效1例;对照组40例临床治愈9例, 好转15例, 无效16例。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889, P<0.01) 。
2.2 不良反应比较
2组均未见皮肤过敏反应。中药组恶心3例、呕吐5例、腹痛3例;对照组恶心7例、呕吐4例、腹痛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从脾胃学说角度概括了本病的病机特点, 它可以脾胃本脏自病单独出现, 亦可兼挟它脏为患错综复杂。总之本病主要病机仍属脾胃虚弱, 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之证[2,3]。其总的特点就是脾阳 (气) 不升, 脾湿不运, 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 传化失司, 基于这种认识, 临床上应紧紧抓住脾虚这个根本环节, 从补中益气, 温阳健脾立法, 以甘温益气, 健脾和胃治其本, 以涩肠止泻, 止痛止血, 生肌消肿治其标。
本研究中使用自拟中药组方保留灌肠治疗, 可使药物直达病所, 对促进消炎、消肿、溃疡面愈合及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有较大帮助。白芨, 可入脾胃, 因含胶质, 善消肿、生肌, 布于粘膜面, 可保护粘膜, 并促其粘膜再生, 有止血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之功。白头翁可清血分之热, 为热毒赤痢之要药, 《本经》谓其“主逐血止痢”又《保命集》云:“行血则便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黄柏、苦参性味均苦寒, 具有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之功, 二药常合用。白矾性味涩寒, 有收敛止血, 涩肠止泻之功效, 可疗久泻, 便血。地榆归大肠经, 凉血解毒, 可止脓血, 故适宜上述诸证。
美沙拉嗪是5-氨基水杨酸制剂, 它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清楚[4], 一般认为是5-氨基水杨酸为环氧合酶途径强大的抑制剂, 能抑制肠道炎症组织前列腺素E2的产生;它还抑制5-脂氧合酶和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 随后阻断白三烯 (LTB4和5-HETE) 的产生和化学活性;还能阻断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 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与其受体结合, 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信号传导。Zaitoun等[5]应用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4周后黏膜活检标本中上皮组织、黏膜固有层组织、杯状细胞、隐窝细胞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周, 能明显改善炎症黏膜固有层小血管炎和隐窝脓肿, 减少中性粒细胞、Eos在黏膜上皮内的浸润, 使治疗后的黏膜组织学分级明显降低;治疗后所有患者标本中均未发现有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和小血管血栓形成;而对黏膜腺体异常、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形成、浆细胞以及间质病变无明显影响。中药结合西药综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可起到标本兼治, 效果更佳。
组成药味简单, 药源充足, 疗效好, 无副作用, 近期疗效较好, 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自拟中药复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45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给予中药保留灌肠, 对照组40例应用西药治疗, 10d为1个疗程, 共4个疗程。结果 中药组45例近期治愈21例, 好转23例, 无效1例;对照组40例临床治愈9例, 好转15例, 无效17例。中药组疗效较优。结论 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且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药,西药
参考文献
[1]陈治水.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14 (4) :239~240.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2007) [J].胃肠病学, 2007, 12 (2) :488~494.
[3]谭丹.溃疡性结肠炎辩证分型浅析[J].中医药学刊, 2001, 12 (6) :555.
[4]Sangfelt P, Carlson M, Th¢‰rn M, et al.Neutrophil and eosinophil granule proteins as markers of response to local prednisolone treatment in distal ulcerative colitis and proctitis[J].Am J Gastroenterol, 2001, 96 (4) :1085~1090.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 篇8
自2006年以来, 我们采用针灸, 捏脊,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0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患者, 均为我院门诊病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年龄20~65岁, 平均41岁;病程11个月~18年, 平均3.6年。在治疗前均做过钡透、乙状结肠镜检, 病理报告确诊。
2 治疗方法
辨证分型取穴。
2.1 湿热郁结型
证见腹痛, 里急后重, 泄下赤白相兼, 肛门灼热、便短赤, 喜冷饮, 脉滑数, 舌质红, 苔黄腻。治疗以清热利湿止泻。以捏脊为主、少灸、微灸。以督脉经穴为, 自长强穴捏起肌肤, 边捏边推渐至大椎穴。如此反复3-5遍, 以调整阴阳, 通经活络, 促使气血运行, 改善脏腑功能, 取天枢, 足三里, 曲池等穴位清热理肠止泻。
2.2 气血瘀滞型
证见腹痛、缠绵、痛多在左下腹, 固定不移, 泻下物有暗紫红块, 有粘液, 偶见鼻涕样便, 自觉疲乏无力、纳差、气短、懒言、消瘦、脉沉细涩、舌苔白、舌质淡。治疗以活血祛瘀, 补气健脾。采用艾灸, 捏脊并用, 重灸天枢, 足三里行气补气、配合督脉捏脊, 每天3遍, 针刺肾俞、肝俞、脾俞以调整气血。
2.3 脾虚气陷型
证见大便时涩时止、久治不愈、水各不化、食欲不振, 食后胱腹不适。大便时常脱肛。气短心慌、心悸、四肢倦怠、畏寒肢冷、消瘦、舌淡苔白, 脉缓弱。治疗以温肾健脾、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以灸法为主, 亦可用鹿茸注射液4ml, 取双侧足三里做穴位注射。针刺天枢、上巨虚, 内关以健脾益气, 灸百会穴升举阳气, 取长强穴加强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配督脉、膀胱经走向施以捏脊, 调理脏腑俞穴, 以通脏腑气机, 促使脏腑功能正常。
2.4 脾肾阳虚型
证见泻泄日久不愈, 泄下稀薄或见五更泄泻, 肠鸣泸泸, 少腹冷痛, 纳少, 神乏, 四肢不温, 腰痛怕冷, 脉沉细而弱, 舌质淡, 苔薄白。治拟温补脾肾, 温肠止泻。取天枢调理腑气, 足三里益脾养胃, 温补中焦、肾俞、命门、关元益命门火, 壮肾阳, 共同达到温补脾肾, 温肠止泻之功效。
3 疗效标准
3.1 基本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镜检正常。乙状结肠镜检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
3.2 显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大便镜检正常。乙状结肠镜检或钡透病变仅轻度炎症改变。
3.3 有效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乙状结肠镜检及钡透病变轻度好转。
3.4 无效
乙状结肠镜检及钡透病变无减轻。
4 治疗结果
50例中基本治愈37例, 占74%, 显效10例, 占10%, 有效2例, 占0.4%, 无效1例, 占2%, 总有效率为98%。治疗时间最长80天1例;30~50天5例;60天以内23例;60~80天以内21例。
5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30岁, 小学教师, 2007年3月5日就诊。平素喜吃生冷, 瓜果等习惯, 幼时常有腹泻, 时作时止, 20岁时曾患细菌性痢疾, 服痢特灵而愈。27岁时不明原因腹泻不止, 稀水样便, 每日4~5次, 伴有发热体温38度左右, 腹痛即泻, 泻后痛减, 服用抗生素症状有所缓解, 但反复无常, 停药后又出现腹泻, 肠鸣泻泄, 每天3~4次, 夹杂脓血粘液, 腹胀满, 不思饮食, 症状时轻时重。2007年2月乙状结肠镜检:肠粘膜粗糙, 轻度潮红, 充血水肿, 血管纹理不清, 7~l0cm处可见米粒样浅表溃疡, 周围有片状出血点。病理报告:结肠粘膜慢性炎症。诊其脉象弦滑, 舌苔淡黄腻, 舌质红, 中医辨证属湿热郁结型,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重用捏脊, 配合艾灸治疗。具体操作:让病人俯卧, 患者双手食、拇指指腹相对, 从尾骨部长强穴起将皮肤肌肉捏起往上推, 食、拇二指互相配合, 沿着脊椎正中线督脉经不断向上推捏, 直至颈椎部的大椎穴上, 捏5~6遍, 从第3~5遍时, 当捏到腰椎部, 则间歇地用隐力把皮肤往上提拉4~5下, 捏完第6遍后, 用双手大拇指同时从命门穴向腰外侧肾俞穴慢慢按压, 配合艾条灸治, 每日1次, 15次为1个疗程, 治疗第1个疗程后, 脓血便消失, 食量明显增加, 第二个疗程, 重点针灸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等穴[2]。共治疗30次。2个疗程后, 肠镜复查浅表溃疡愈合, 片状出血点消失, 肠粘膜恢复正常, 患者精神愉快, 食量每天约1斤左右, 每天大便一次成形, 基本治愈, 一年半随访未见复发。
6 讨论
本病的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肠辟”“久痢”“肠下血”“脏毒”等病范畴, 《素问》记载“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 小腹痛弱者, 甚则血便。”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了对本病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 使我们认识到正确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讨论, 配以不同穴位, 施以针刺、艾条、捏脊等治疗方法, 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缓慢, 反复发作是其共同特点, 临床上病例多是中西医药久治效果不明显而前来接受针灸治疗, 故治疗本病必须从整体上去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分清标本而后治, 本病其标在肠, 其本在脾, 因脾主运化, 升清降浊, 脾统血, 为生化之源, 若脾失健运, 湿热下移大肠, 脾运化、统血功能失调, 湿热与离经之血搏结化为脓血, 下注大肠, 脾虚日久, 脾病及肾则脾肾两虚, 两脏并病, 使病程迁延, 经久不愈。因此脾虚是本病演变的关键, 治脾或固护脾胃功能是临床上施以针灸, 捏脊的主导思想。在运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对证的经络穴位针刺, 艾灸, 捏脊, 运用不同的手法进行补泻, 以达到调理阴阳, 疏通气血, 改善脏腑功能, 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
近代医学研究资料报道, 经常针灸大椎, 肾俞, 曲池, 中脘, 足三里, 三阴交, 关元等穴位, 则可调动人体内在的一切积极因素, 增强人体抗病和免疫功能。这是针灸后能使血液循环旺盛, 呼吸, 消化功能增强, 甚至可以调整体液使内分泌, 体内化学物质, 血液抗体等均可改变。在临床治疗中, 偶遇腹部不适, 自灸足三里, 中脘等穴数分钟, 腰痛、失眠时灸命门、肾俞、合谷均可获得速效。如脱肛不收, 重灸百会, 命门, 合谷以补命门之火, 升阳补气[3]。泄泻, 肠粘膜糜烂, 充血炎症严重时, 重捏提脾俞, 肾俞, 大肠俞, 针灸中脘, 天枢, 足三里以止泻消炎。穴位在治疗上的独特作用。往往能收到较满意的疗效。临床上针灸治疾病, 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状态, 减少炎症, 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这方面的机理有待广大医务工作者进—步的研究探讨, 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绪平.现代穴位疗法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 (4) :230.
[2]王振卿.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山东中医杂志, 1990, 9 (4) :3.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 篇9
1临床资料
120例经我院肠镜确诊的UC活动期患者, 男69例, 女51例, 平均年龄42岁 (17~74岁) 。其中降结肠型35例, 直肠、乙状结肠型40例, 全结肠炎型和直肠炎型各4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3年太原会议制定的UC诊断标准[1], 并依照Jones等[2]标准确定活动期。120例分为治疗组64例, 对照组56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内服自拟愈肠汤治疗。药物组成:太子参30g, 枳壳10g, 牛膝10g, 当归10g, 陈皮10g, 薏苡仁30g, 白术10g, 法夏10g, 鸡内金10g, 茯苓10g, 扁豆10g, 山药10g, 木香10g, 黄柏10g, 苍术10g, 砂仁10g, 山楂10g, 甘草5g。寒湿重加干姜10g, 肉桂10g;伴湿热加白头翁30g, 虎杖15g;阴虚加枸杞子20g, 黄精15g;阳虚加杜仲15g, 淫羊藿15g, 每日1剂, 连服20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自拟石黄汤保留灌肠, 方由石龙子30g、黄连25g、白花蛇舌草25g、白芍30g、黄芪50g、丹参30g、木香25g、当归25g组成。若肠黏膜水肿加苍术40g;肠黏膜溃疡加白芨30g、苍术40g, 水煎浓缩100ml每晚保留灌肠1次, 药液必须保留1小时以上, 20天为1疗程。再以自拟芙蓉叶栓剂外塞肛内。将芙蓉叶、黄柏、地榆炭、大黄按药量1.7∶1∶1比例加水浸泡30分钟, 药液用乙醇回收成浸膏, 再配合一定基质和冰片, 制成每粒重2.0g鱼雷型栓剂, 治疗时首先将栓剂顶端涂无刺激润滑油, 然后塞入肛内, 每次1粒, 每晚1次, 20天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 (SASP, 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每日4g, 分4次口服, 20天为1疗程。另予SASP1g、地塞米松5mg、0.5%普鲁卡因4ml加生理盐水100ml, 每晚保留灌肠, 20次为1个疗程。用药期间观察不良反应, 如恶心、食欲减退、皮疹、白细胞减少、溶血反应等;每10天检查1次肝、肾功能。
2.2 SOD、MDA含量的测定
均在治疗20天后通过大肠镜取病变最严重处直肠或乙状结肠黏膜 (活检) 2~3块, 两组均分别各取80mg, 置于盛有2ml4℃生理盐水的冰浴试管中匀浆 (20500r/min×30分) , 匀浆液低温离心 (3000r/min×10秒) , 上清液供SOD、MDA测定, SOD参照Elstner等方法[3], MDA参照文献[4]方法测定。
2.3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标准[1]。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MDA、SOD变化比较
见表2。
与本组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P<0.01
4讨论
UC的病因尚不明确, 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渐渐集中于OFR的作用[5]。Simmonds等[6]用化学发光法发现活动期UC肠黏膜中有大量OFR的产生。目前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激素和SASP, 但由于副作用的原因患者常不能坚持用药, 复发率高或迁延不愈。
本病属中医“痢疾”、“肠癖”、“滞下”范畴[7], 表现以脾胃虚为主, 湿热为标, 因此我们采用内服益气健脾利湿, 配合清热解毒燥湿之中药保留灌肠及止血敛疮之外塞法, 起到整体与局部同步治疗的作用。本文结果提示两组均有降低MDA水平, 增强SOD活性作用, 与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0.01) , 但治疗组作用更佳, 与对照组疗后比较差异显著 (P<0.01) , 说明活动期UC肠黏膜氧化作用增强, 大量的OFR形成, 参与并加重了UC肠黏膜炎症的发生、发展。
中药多途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治疗机理之一, 笔者认为可能与它们能清除氧自由基, 减少氧自由基对肠黏膜的损伤有关, 大量OFR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作用, 充当或激活炎性介质, 使炎症进一步加重。而中药通过整体与局部同步治疗的作用清除细胞中氧自由基, 抑制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 并能部分保护组织中SOD活性, 稳定细胞膜通透性, 从而减少氧自由基对肠黏膜的损伤[8], 故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2) :138.
[2]Jones SC, Crabtree JE, Rembacken BJ, et al.Mucosal inter-leukin-6secret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Effects of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cell stimulation.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1, 29 (3) :722.
[3]Elstner EF, Heupel A.Inhibitionof nitriteformationfromhydroxylammoni-umchloride:Aimpleassayfor superoxide dismutase.Annal Biochem, 1996, 70 (5) :616.
[4]Asakawa T.Thiobabituric acid test for detection lipid peroxides.Lipids, 1979, 14:401.
[5]Simmonds NJ, Rampton DS.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 radical view.Gut, 2000, 349 (5) :865.
[6]Sedghi S, Fields JZ, Klamut M, et al.Increased production of luminol en-hanced chemilumin esscence by the inflamed colonic mucosa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Gut, 1999, 34 (2) :1191.
[7]章小平, 查安生, , 石美雅, 等.解毒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8, 15 (1) :63.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 篇10
1案例一
患者, 男, 45岁, 2007年10月14日来院就诊, 患者左腹隐痛时有胀坠感伴泄泻反复发作半年余, 每于劳累或饮食不慎, 则腹痛泄泻加重, 时或便溏而不畅, 自觉口腻、口臭胃纳呆钝、肢体倦怠、少气乏力, 有时泻甚则肛门脱垂, 舌淡红, 苔薄腻略黄, 脉濡数。电子肠镜诊断:乙状结肠及直肠慢性炎症, 脱肛, 诊为本病。中医辨证属:脾运不健, 中气虚陷而挟有湿热留滞肠中, 日久不化。治拟益气调中, 健脾清肠, 药用:炒党参30g、黄芪30g、焦白术20g、陈皮6g、炒枳壳12g、柴胡8g、升麻炭15g、青蒿12g、煨木香6g、黄连5 g、生焦12g、山楂12g、甘草6g, 水煎服, 5剂后, 泄泻明显减轻, 口臭口腻亦减。以原方续进7剂后, 腹疼肠鸣已止, 脱肛已瘥, 惟胃纳欠佳, 便溏不畅未尽, 遂以本方去焦山楂, 加炒白芍12g、炒黄芩12g、砂仁6g, 再服14d。则诸症悉平, 又以补中益气丸合香连丸调治3个半月, 病愈。
按:本例患者泄泻或便溏, 反复发作已半年余, 且伴有倦怠纳呆, 每于劳累或饮食不慎即加重, 甚则脱肛, 均为脾脏虚损, 运化不健, 中气虚陷之明证。然而, 同时兼有大便溏而不畅, 腹胀隐痛及口腻口臭, 苔薄腻略黄, 脉濡而带数, 此乃虚中挟实, 胃肠湿热留滞不化之象, 脏虚而腑实, 故以补中益气汤合香连丸加减运用, 使补中兼清, 共奏补脾清肠之功, 收效甚佳。
2案例二
患者, 女, 52岁, 患有大便溏泄反复发作1年半, 于2007年11月3日来本院就诊, 来诊时大便每天3~5次, 左下腹隐痛作胀, 自觉畏寒怕冷, 腹部喜暖喜按, 稍有饮食不慎或稍食生冷油腻即腹疼、肠鸣、便泄, 时觉泻而不畅, 且见大便夹有黏液, 渐觉肢体乏力, 面色少华, 口腻微苦, 舌质淡, 苔薄腻略黄, 脉濡细而数。纤维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慢性炎症, 表现有溃疡散在, 诊为本病。辨证属脾阳虚寒夹有大肠湿热之症, 治拟温中清肠, 健脾化湿, 药用:炒党参20g、焦白术20g、炮姜炭5g、熟附块5g, 煨肉果12g, 煨木香9 g, 黄连6 g, 黄柏10 g, 葛根15 g, 炒黄芩12g, 炒白芍12g, 甘草5g , 水煎服, 每天2次。5剂后, 腹痛、肠鸣、便泄己减;原方续服7剂, 大便减为每天2次, 黏液泡沫均己消失;方中去炒黄芩、炒白芍, 加生焦、山楂各15g, 炒石榴皮9g, 继续治疗1月余, 大便成形。畏寒怕冷及左腹隐痛作胀己止;即去熟附块、炒黄柏, 加黄芪30g, 巩固治疗3个月, 病愈。
按:本例患者大便溏泄反复发作1.5半, 就诊时大便每天3~5次, 且面白少华, 肢体乏力, 畏寒怕冷, 腹部喜暖喜按, 舌质淡, 脉濡而细, 脾阳虚损, 中焦虚寒为其本;而又兼见苔腻微黄, 脉兼数象, 左少腹隐痛而时有胀感, 便溏滞泻不畅, 且见大便夹带黏液泡沫, 乃肠腑湿热末清之表现, 脏寒而腑热, 本虚而标实。故以连理汤加味, 温中清肠。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 俾邪去而正复, 以收全功。
3案例三
患者, 53岁, 2007年11月23日就诊, 患者左腹隐痛, 肠鸣便泄反复发作3年余, 近一年来病情逐渐加重, 每日晨起即泻, 每天5~8次, 自觉口淡乏味, 畏寒肢冷, 腰腿酸软, 全身无力, 精神萎靡, 舌淡白, 苔薄腻微黄, 脉濡细。大便常规检查:质稀夹黏液少许, WBC少许/高倍镜下;电子纤维肠镜检查: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慢性炎症表现, 有散在溃疡。属久泻之脾虚及肾, 脾肾阳虚, 兼夹大肠湿热, 寒热错杂之症, 治似温肾健脾, 固本清肠结合炒党参20g、焦白术20g、熟附块6g (先煎) , 炮姜炭5g、补骨脂12g、煨肉果12g, 煨木香10g、炒当归10g、炒黄连5g、炒黄柏10g、马齿苋30g、甘草5g、炒石榴皮9g, 水煎服, 每天2次, 1周后泄泻己减, 每天3~5次。续方7剂, 泻止, 惟便溏每天2~3次, 腹痛肠鸣诸症已平, 精神略振;口淡而腻, 胃纳尚少, 遂以原方去马齿苋, 加砂仁6g、炒淮山药15g、焦山楂15g, 再服10剂, 胃纳增进, 大便渐趋成形, 腰酸畏寒亦好转。后以乌梅丸方合四神丸加减巩固治疗3月余, 病乃告痊。
按:本例患者有左腹隐痛, 肠鸣泄泻反复发作己3年余, 加重1年, 晨泄较频, 且伴有畏寒肢冷, 腰腿酸软, 精神萎靡, 是脾虚及脾肾阳虚之表现;而舌淡白, 苔薄腻而微黄, 脉濡细, 可知脾肾虚寒之中尚兼夹大肠湿热, 则为寒热错杂之症, 故治以附子理中含四神丸加减变化运用, 又以乌梅丸含四神丸方加减巩固疗效, 使脾肾及肠腑兼顾, 扶正祛邪, 寒热并用, 相辅相成, 而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4小结
相关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02-11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02-11
射线检测技术02-11
深入骨髓的幸福02-11
溃疡性结肠炎50例内镜分析及治疗02-11
消化性溃疡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探讨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