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 病证名。出《灵枢·玉版》、《灵枢·水胀》等篇。即腹部胀大或胀满不适。轻度腹胀常无需特殊治疗, 但临床上常常可见到严重的腹胀病人, 特别多见于肾衰、心衰、肝硬化等严重的患者, 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处理, 病人就要承担非常大的痛苦, 令病人难以忍受。所以临床医生应在病因治疗的同时重视对腹胀症状的针对性治疗。数年来以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腹胀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组顽固性腹胀患者共49例, 其中男23例, 女26例。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28例, 对照组21例。治疗组年龄34~65岁, 平均41.5岁;病程3个月~8年, 平均2.6年;对照组年龄31~64岁, 平均39.
2 岁;病程2个月~9年, 平均2.5年。2组在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中药组成:枳壳、青皮、吴茱萸、郁金、元胡, 研末冲服。针刺穴位:足三里、上脘、中脘。对照组服用肝胃气痛片、碳酸氢钠等药物治疗。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腹胀症状消失, 3个月内不复发。好转:腹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发作次数减少。无效:腹胀症状无明显变化。
3.2 疗效比较
治疗组28例, 临床治愈15例, 好转1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6.4%。对照组21例, 临床治愈5例, 好转11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76.1%。2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4 典型病例
(1) 李某, 女, 54岁, 因心悸、胸闷、呼吸困难1周入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3级”, 经强心、利尿、扩冠等治疗, 上述症状均明显好转, 但入院以来始终腹胀难忍, B超、肝功等检查均无异常, 热敷等治疗无效, 故请中医科会诊。查:全腹扣呈鼓音, 听诊肠鸣音增强。舌质淡、胎薄、脉浮紧。给予枳壳15g、青皮15g、吴茱萸15g, 研末, 1次5g, 每日3次冲服。配合针刺双侧足三里、上脘、中脘四穴, 治疗3d, 腹胀症状完全消失。
(2) 程某, 男, 56岁, 因腹胀、腹痛1个月余, 加重1d来诊。该患者于1个月前饮酒后出现腹胀、腹痛症状, 曾于一所三级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 服用奥美拉唑、胃康灵等药物治疗, 腹痛症状好转, 但始终腹胀难忍。昨日感寒后腹胀症状加重, 甚至胸闷心悸, 故前来就诊。查:中上腹压痛 (+) , 无反跳痛, 全腹扣呈鼓音, 肠鸣音增强。舌质淡、胎薄、脉浮紧。给予枳壳15g、青皮15g、吴茱萸15g, 郁金15g, 元胡15g, 研末, 1次5g, 每日3次冲服。配合针刺双侧足三里、脾俞、胃俞、上脘、中脘, 治疗1周, 腹胀症状明显好转, 进而服用中药半月而愈。
5讨论
腹胀作为常见的临床症状, 中医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腹胀候》:“腹胀者, 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 风冷, 阴气也。冷积于府脏之间不散, 与脾气相壅, 虚则胀, 故腹满而气微喘。”《张氏医通·胀满》:“腹胀诸证, 虽属寒者多, 属热者少, 然世治胀, 喜用辛温散气之药。……有气虚不能裹血, 血散作胀……慎不可用辛温耗气之药, 宜四君子去白术加木香、泽泻、当归、芍药以固其气中之血。有血虚不能敛气, 气散作胀……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 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 以和其血中之气。外因六气成胀, 藿香正气散;内因七情成胀, 沉香降气散。忧思过度, 致伤脾胃……局方七气汤。浊气在上, 则生瞋胀, 生姜泻心汤加木香、厚朴。脾胃不温, 不能腐熟水谷而胀, 附子理中汤。肾脏虚寒, 不能生化脾土而胀, 济生肾气丸。”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腹胀疗效显著。中药饮片研末冲服, 既方便服用, 又能提高疗效。方剂中主要以理气药物为主, 如:枳壳、青皮、郁金等, 再据辩证结果进行加减。针刺以足三里、上脘、中脘穴为主, 并酌情进行加减, 起到理气消胀、通络止痛的效果。内服中药, 外加针刺, 共同起到表里并治, 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腹胀的疗效。方法 将49例顽固性腹胀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28例以中药配合针刺治疗, 对照组21例给予肝胃气痛片、碳酸氢钠等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4%, 对照组总有效率76.1%, 2组比较P<0.05。结论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腹胀疗效可靠。
关键词:中药,针刺,顽固性腹胀,临床观察
相关文章:
血液高粘滞综合症患者78例疗效分析02-15
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89例疗效分析02-15
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02-15
运用益气活血通痹法治疗3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02-1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78例临床探讨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