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纤维蛋白核苷酸

关键词: 活性 核苷酸 实验

去纤维蛋白核苷酸(精选三篇)

去纤维蛋白核苷酸 篇1

关键词:去纤维蛋白核苷酸,活性,作用

去纤维蛋白核苷酸是一种多聚脱氧核糖核酸盐。1981年被评定为Defibrotieie (简称DEF) 。七十年代, 意大利学者[1]Niada.R等发现DEF纤溶作用机理是DEF通过促进血管壁产生和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发挥效应。近年, Niada.R又发现其具有抗血栓作用。经过人们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了DEF除此之外还具有抗局部缺血、抗粥样硬化等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猪肺。试剂:0.1M Nacl+柠檬酸钠0.05M混合液。氯仿:异戊醇 (24:1 v/v) (沈阳试剂一厂) 。分析纯KH2PO4 (北京化工厂) 。牛血清白蛋白 (上海医学化验所) 。定磷试剂、试剂甲、试剂乙 (自行配制) 。仪器:组织搅拌机、DS-1组织匀浆机、20PR-5冷冻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动物:小白鼠18~20g、兔子。

1.2 制备方法[2]

。 (1) 加适量混合液、捣碎、匀浆、离心、收集细胞核; (2) 用1.71M Nacl提取DNP; (3) 注入蒸馏水中, 有沉淀、离心、收集DNP; (4) 用1.71M Nacl溶解、离心加适量氯仿-异戊醇除蛋白; (5) 离心、收集水相; (6) 注入无水乙醇, 脱水, 干燥得白色固体。

1.3 含量测定方法[2,3]

1.3.1 定磷法

1.3.1. 1 标准曲线制备

(1) 配制标准磷溶液:称取分析纯KH2PO4 0.2195g, 加蒸馏水至50ml, 稀释100倍, 浓度为10ug/ml。 (2) 定磷试剂:3M H2SO4:H2O:2.5%钼酸铵:10%抗坏血酸=1:2:1:1。 (3) 制作标准曲线:按照下表1取样及试剂补加水至1.0ml, 各加定P试剂3ml, 立即摇匀。

1.3.1. 2 测定总磷量

取消化后样品, 如前法测Aλ660。

1.3.1. 3 测定无机磷量

取未消化样品, 如前法测Aλ660。

1.3.1. 4 核酸含量计算

DNA中含磷量9.2%, 根据磷量知DNA量。

1.3.2 Lowry法

1.3.2. 1 标准曲线制备

(1) 配制标准蛋白溶液:精密称取牛血清白蛋白50mg, 用水定容至100ml, 终浓度为0.5mg/ml; (2) 制作标准曲线:按照下表2加入试剂样品。加水至1.0ml, 各加试剂甲5ml, 室温;加试剂乙0.5ml, 37℃水浴15’测Aλ550, 作A-c图。

1.3.2. 2 测定未知样品方法同前

1.4 抗凝活性测定方法[4,5]

1.4.1 体外活性测定

样品液为将DNA溶于3ml0.05M NaOH+7ml生理盐水;对照液为3ml 0.05M NaOH+7ml生理盐水。取一白瓷板, 用滴管各加1滴样品液和对照液, 各做三份, 晃动瓷板, 使液体均匀涂于凹槽内, 然后从兔耳打孔, 让血流出, 滴于瓷板。各凹槽内各加2滴兔血, 记时。此后每隔20s用针头挑一次血。每隔1min, 倾斜白瓷板, 直至垂直白瓷板而血液不流出记时T2, 比较空白液和对照液的结果, 测定各批样品的凝血时间, 并且用第二批样品配成各种浓度, 进行实验, 以求得具有抗凝活性的最低浓度。

1.4.2 体内测定法[6]

取小白鼠12只分两组, 用静脉注射, 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 对照组注射DNA钠水溶液各加0.2ml, 一批为注射两只, 一个为空白, 一个为对照。用药10min后用放血法, 每只小鼠取三份血样, 一份为3滴, 然后同体外法测凝血时间, 对比空白和样品。

2 结果

2.1 各批DNA钠盐制品产量及收率

见表3。

由于提纯方法逐渐成熟, 样品颜色有改观;以后各次产量收率接近, 平均收率为1%左右。

2.2 定磷标准曲线

见表4。

第一次回归方程r=0.985分析原因为定量不准确, 经改正后得到第二次标准曲线, r=0.9999符合要求, 故选择此方程作为定磷标准曲线。

2.3 以牛血清蛋白为基准物, Lowry法制备蛋白标准曲线

见表5。

两条标准曲线相比较, 第一次得到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及纵截距更接近于原点, 为标准曲线。

2.4 各批次制品百分含量测定值与测定结果

见表6、7。

第一批收率不高, 总体纯度近70%, 剩余部分含有少量糖类及脂类未分离。

2.5 体外活性测定

见表8。

从表中可以看出, DNA钠盐制品有明显的延长凝血时间的活性, 其在血液中最低抗凝浓度近似为150ng/ml。

2.6 体内活性测定见表9。

结果表明体内也具有抗凝活性。

3 结论

本实验采用材料为猪肺与以往采用的牛肺相比较, 平均收率相近 (1%) , 但猪肺提取的DNA钠盐总体纯度 (70%) 稍低于牛肺 (80%) 。尽管猪肺提取的去纤维核苷酸纯度偏低, 在抗凝活性却较高, 可见在制备去纤维核苷酸时, 不仅要注意纯度, 而且注意活性降低因素。本实验对于去纤维核苷酸的制备、含量测定等方面所做工作为其作为治疗心血管药物的研究积累了原始数据, 并为进一步的制备纯化及药理模型实验开了头。由于提取方法的去纤维蛋白核苷酸要求具有生物活性, 所以实验过程要尽量低温操作, 使制备处于0~5℃。在活性测定中, 由于白瓷板法测定凝血时间每次实验条件不可能完全相同 (如温度、血液流出情况等) , 所以其完全凝固时间、空白值不相同, 但考虑相对延长时间, 仍能看出效应。

参考文献

[1]周泉生.去纤维蛋白多核苷酸[J].生命的化学, 1988 (05) .

[2]张龙翔.高级生物化学实验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1.

[3]蔡武城, 袁厚积.生物物质常用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4]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标准附录·肝素生物检定法[S].1995.

[5]徐涛, 王荣廷.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150.

为了蛋白肌 全方位去斑防斑攻略 篇2

预防色斑

与其等到斑点尽现再去淡化,倒不如在黑色素还未沉积时先进行预防,想要防止各种斑点的出现,除了做好日间的防晒工作,也可以在基础护理中添加美白护肤的环节,美白精华或者是兼具美白功能的面霜,都可以将黑色素扼杀于源头,当然各种斑点的成因与形成时间各不相同,想要跟好预防你来了解色斑的分类。

色斑有种类

形形色色的斑点有它不同的成因、形状、色调、特性等,想要有效预防并淡化你需要先来了解一番。

1 雀斑

呈啡褐色的小斑点,形状如芝麻般散落在颧骨两边及鼻子上方,甚至手臂等部位。雀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遗传,通常在青春期之前便开始出现,紫外线会加剧雀斑的形成。

2 晒斑

顾名思义,晒斑主要是因为紫外线照射而形成。通常在二十多岁后开始出现。晒斑是表层皮肤出现的色斑,呈啡色至深啡色,大小可以由1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与周边皮肤有明确的分界。

3 太田斑

太田斑常见于亚洲人肌肤,大多数太田斑都是在出生时便出现,也可能发生在少年时或成人时期。成因是色素细胞未能迁移到表皮与真皮相接的地方,停留在真皮上。通常在一边脸,也可以在两边脸出现蓝灰色的斑。

4 颧骨斑

颧骨斑主要出现在东方人的肌肤上,在双颧上出现啡、灰或灰蓝色绿豆状的斑点,出现的原因是真皮层黑色素细胞增生,由于颧骨斑颜色较深,所以是比较难应付的一种黑斑。

5 荷尔蒙斑

荷尔蒙斑分为真皮型、表皮型或混合型,呈现浅啡色至深啡色的片状,斑点的边缘与接连的皮肤分界模糊。荷尔蒙斑与雌激素及黄体胴有关,多发生在东方女士身上。遗传、怀孕、服用荷尔蒙药物如避孕药、紫外线或长期处於高温环境都是荷尔蒙斑的成因。

不要等到斑点出现才使用美白产品

很多人只针对斑点涂抹美白产品,实际上斑点的形成需要时间,即使肌肤表面未见任何斑点踪迹,其实黑色素可能已累积了一定数量在皮肤底层,等到肌肤代谢或受到荷尔蒙刺激后,斑点便会一一浮现脸上,所以平时便应涂抹美白精华,阻截黑色素产生及累积,全面杜绝色斑出现,提升整体肌肤的透白感。另外,由于压力也是造成黑色素活化的主因,所以挑选美白精华时,除了具有有效美白成分外,最好也包含抗氧化和抗发炎成分,如维他命E、传明酸和艾草等。

击退黑斑

当然如果斑点已经悄悄爬上了脸颊,除了坚持使用整体预防黑色素沉积的美白产品外,还需要集中火力淡化已经形成的色斑。一般重点祛斑产品蕴含较高浓度的美白成分,有些还会针对淡斑功效将数种美白成分制成复方,深入肌肤底层,更强效地抑制酪氨酸酶酵素的活性,同时加速肌肤的代谢,将色素排出肌肤。所以在选择美白淡斑产品时很有必要来了解各种美白成分的特性,以便你对症选“药”。

美白成分大检阅

在琳琅满目的美白产品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莫过于是各类美白成分,不同的美白成分美白功能的侧重点不同,适宜的肤质也各有差别,来看一看以下罗列的美白成分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类,对挑对美白产品大有裨益。

1 维他命C / Vitamin C

维他命C可以将黑色素还原成无色,并以此淡化色斑,又能减少黑色素形成,同时具有抗氧化的功效,能延缓皮肤老化。

2 果酸/ AHA

果酸能够加速皮肤表皮的代谢,从而加快去除含色素的角质,增加皮肤的光泽剔透感及白皙度。

3 麴酸/ Kojic Acid

麴酸可以和形成黑色素的酪胺酸酶酵素中心的铜离子结合,并将其封锁住,以抑制黑色素生成,具有良好的美白效果及抗菌性,能抑制微生物生长。

4 鞣花酸/ Ellagic Acid

鞣花酸在莓果类,如红莓或樱桃、番茄、石榴等水果中都可以找到,属于抗发炎美白剂,具有阻断酪胺酸酶产生的效果。

5 洋甘菊萃取/ Chamomilla Recutia Extract

洋甘菊萃取与鞣花酸同样属于抗发炎美白剂,可以防止发炎肌肤的进一步恶化,进而避免发炎后续的黑色素沉淀问题,因此能预防肌肤变黑和长斑。

6 传明酸/ Tranexamic Acid

传明酸能有效降低酪胺酸酶活性,抑制黑色素形成,深层淡化斑点及改善肌肤暗沉。

7 胎盘素/ Placenta Extract

胎盘素成分中含有矿物质、蛋白质、维他命、核酸、氨基酸群, 酵素群和激素群等,具有活化细胞和增强色素代谢的能力。

8 对苯二酚/ Hydroquinone

对苯二酚的美白成效快速,但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易引起皮肤发红,因此使用前应先谘询医生意见,一般医生处方的美白药膏含浓度4-8%左右,一般家用护肤产品的浓度则为2%。

9 熊果素/ Ascorbyl Phosphate

熊果素整体的美白作用较对苯二酚的效果而言更缓和,安全性也提高不少,它能阻断黑色素生成,使皮肤更加白皙,并能消除色斑。

10 A酸/ Tretinoin

nlc202309031519

A酸能够抑制黑色素产生,更可以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令有色斑的表皮加快脱落。

密集式粉碎黑色素

近年多了不少深层美白淡斑组合,比一般使用的美白成分浓度更高,连续使用7至49天作为一个疗程,能够在时间内进行密集式修护,持续调节黑色素的制造,迅速改善色斑和肤色不均等问题,让肌肤重现纯净透亮一面。

均匀肤色

除了追求肌肤的无斑点,均匀的肤色同样很重要,这也是健康肌肤的标志之一。想要护理出均匀的肌肤色泽,除了注重T字部位的去黄气,还需要给肌肤深层次的美白,除了选对产品,还需要找准美白护理的黄金时间令美白效果事半功倍。

10pm-2am黄金美白时段

我们总是提倡早睡早起,其实是让身体更好的把握细胞修复时间,提升身体内外的修复效能。特别是一些具有抗氧化、淡斑功能的美白成分会在日照下被紫外线破坏,再加上晚上肌肤处于最活跃的修复期,细胞分裂及新陈代谢的速度都比白天快,所以把握好晚上10点至凌晨2点的黄金美白时段进行深层及针对性的美白护理,可以令美白的效果发挥得更理想。

而且有一些美白成分因为它具有吸光性,所以根本不适合在日间使用,比如:维他命C、维他命A酸、对苯二酚等,使用时需要留意产品成分,尽量将带有这些成分的产品留在晚上使用。

美白Q&A

Q在晚上做美白护理时需要特别留意什么吗?

A:美白产品刺激性较高,除了皮肤属易敏感类型外,使用前也应先在耳背后位置测试其温和度,并避免同一时间使用多款成分不同的美白产品,以免给肌肤过大刺激。

Q晒后可以立即时使用美白产品吗?

A:晒斑是可预防性的色斑,由紫外线所引起的色斑,表面平滑且不会凹起,通常出现於受晒位如面颊及鼻头位置,此时肌肤状况脆弱,若果不小心用上刺激性的美白产品,反而会过分刺激肌肤,将体内的黑色素诱发出来。

美白Tips

1 如果你有服用口服美容产品习惯,需要留意产品中是否含有维他命C的原液,因为它属于不能见光的美白成分类别,可趁晚间紫外线减弱时饮用,有助令肌肤慢慢地变得更白皙剔透。

2 平时如果涂抹防晒产品不足,颧骨位置的色斑问题会更严重,可以使用淡斑笔,再配合美白精华、面霜及晚霜,针对性改善密集、深色的晒斑。

3 夜晚敷美白面膜效果最佳,勤敷美白面膜是快速淡化斑点的另一捷径,每星期两晚就已足够,晚间敷用效果最佳,因为日间的强烈紫外线有可能会影响部分美白成分的效能,而且晚间是细胞自我修复的黄金时间,可大大提升美白效果,抑制黑色素在肌肤底层形成,也可滋润肌肤,增加弹性,令肌肤看起来更剔透亮白。

去纤维蛋白核苷酸 篇3

随着全新化学结构新药开发难度加大, 投入费用逐年增高, 多肽类药物的开发逐渐成为医药领域的新热点。小分子多肽类及核苷酸类药物严格讲是指以小分子多肽激素和碱基为原料制备生产的药物的统称, 已经发现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数千个, 成熟的产品多达近百个, 已经在欧美国家普遍广泛应用多年, 是21世纪制药行业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领域。

多肽类药物合成技术复杂, 纯化过程繁琐, 原材料、载体和工艺要求苛刻, 导致多肽类产品价格高昂, 开发速度缓慢。虽然多肽和核苷酸被发现至今已经有100多年, 但是其真正的飞速发展发生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生命科学研究的革命性进展, 尤其是利用固相合成法合成多肽和核苷酸技术的出现, 使得人工合成多肽和核苷酸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随着市场对多肽类和核苷酸类药物需求的急剧增长, 制药行业对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多孔固相载体也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开发出具有不同尺寸、形状规整、官能团多样化、以及官能度高的多孔固相载体对于多肽和核苷酸生产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分子量分布和产率, 进一步决定药物的纯度和产量。

纤维素是由D-脱水吡喃葡萄糖酐 (AGU) 单元通过β-1, 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 (, 每个AGU单元都含有3个羟基基团, 利用羟基可以非常容易地对其进行官能化。如果将纤维素制备成多孔小球, 并对其表面进行相应的官能化, 在固相合成法合成多肽和核苷酸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研究内容

1.1 多肽/核苷酸合成用固相载体材料纤维素多孔小球的制备

样品1

将1.0 g纤维素、30 m L二甲基乙酰胺DMAC加入到反应瓶中, 140oC下搅拌2 h, 随后将反应瓶转移到80oC油浴中, 该温度下向反应瓶中加入2.0 g Li Cl, 搅拌24 h后, 室温下继续搅拌, 直至纤维素完全溶解。

将得到的纤维素二甲基乙酰胺DMAC/Li Cl溶液逐滴滴入到乙醇中, 得到纤维素小球, 80oC真空烘箱中干燥24 h, 小球收缩, 体积明显减小, 并呈淡黄色。

样品2

采取制备样品1同样溶解方式, 将1.0 g纤维素溶解于50m L二甲基乙酰胺DMAC/Li Cl (含3.3 g Li Cl) 中, 将该溶液逐滴滴入到乙醇中, 得小球, 但搅拌后小球被打碎。

样品3

将水溶性淀粉作为成孔剂加入到纤维素溶液中, 研究小球微观形态发生的变化。将0.8 g纤维素和0.2 g淀粉溶解于20m L二甲基乙酰胺DMAC/Li Cl (含1.3 g Li Cl) 中, 将该溶液逐滴滴入到乙醇中, 得小球。利用乙醇多次浸泡上述纤维素小球, 真空烘箱干燥, 小球体积仍有较大收缩, 用热水进行抽提, 48 h后以乙醇洗涤, 真空干燥。

1.2 多肽/核苷酸合成用固相载体材料纤维素多孔小球的表征

样品1

未经干燥的样品1小球直径:约2 mm, 如图1左所示, 经干燥后, 小球收缩, 体积明显减小, 并呈淡黄色, 小球直径:~1 mm, 如图1右所示。

样品1利用SEM对上述纤维素小球微观形态进行表征, 如图2所示, 小球表面呈较光滑形态, 基本无孔状结构。

样品2

样品2得到的小球, 但搅拌后小球被打碎, 如图3所示, 无法得到完整的纤维素小球。

样品3

未干燥的样品3小球如图4所示

样品3经干燥后, SEM测试其微观结构, 如图6所示, a为其全貌, b, c为其表面, d为其断面 (即其内部) 。从这些图片上看, 小球表面较为光滑, 也有成孔处, 而其内部呈蜂窝状, 空隙较多, 为多孔结构。

2 结语

2.1在制备多肽/核苷酸合成用固相载体材料纤维素多孔小球过程中, 加入成孔剂淀粉后, 制成的纤维素经干燥小球表面较为光滑, 也有成孔处, 而其内部呈蜂窝状, 空隙较多, 为多孔结构, 作为多肽/核苷酸合成用固相载体材料性能提升。

2.2在制备多肽/核苷酸合成用固相载体材料纤维素多孔小球过程中, 纤维素与DMAC/Li Cl配成溶液时浓度要适中, 溶液浓度较低时, 无法得到完整的纤维素小球。

参考文献

[1]韩香顾军.固相法在多肽合成领域的应用[J]《.药学进展》2014 (1) .

[2]孟令芝等.多孔纤维素球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J].2000 (2) .

[3]唐龙祥等.聚乙烯醇缩甲醛吸水泡沫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2012 (5) .

[4]Munir A, Muhammad A M.Shahid P.et al.Effect of porosi-ty on sulfonation of macroporous styrene-divinylbeneze beads[J].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04, 40 1609–161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脂蛋白(a)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与心绞痛的临床关系 下一篇:激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