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杂交

关键词: 引进 杂交

配套杂交(精选八篇)

配套杂交 篇1

1 齐卡 (ZIKA) 肉兔配套系

1.1 来源及品系组成和制种模式

齐卡肉兔配套系, 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德国ZIKA家兔育种公司育成, 是当今世界著名的肉兔配套系之一;1986年由四川引进 (曾祖代兔) 。

齐卡肉兔配套系由G系、N系和Z系三个白色品系 (种) 组成;其配套杂交 (制种) 模式为:G系公兔 (日增重快的) 与N系母兔杂交生产父母代GN公免;Z系公兔与N系母兔 (繁殖力好的) 杂交生产父母代ZN母兔;GN公兔与ZN母兔杂交生产GNZN商品代兔。

1.2 生产性能

1.2.1 G系 (德国巨型白兔)

成年体重5.0~6.0 kg, 3月龄重2.8~3.0 kg;10月龄体重5.05 kg;全净膛屠宰率55.6%;平均胎产仔数7只左右, 初生重70~75 g。

1.2.2 N系 (齐卡新西兰白兔)

成年体重4.3~5.0 kg, 3月龄体重2.3~2.9 kg, 10月龄重4.1 kg;全净膛屠宰率54.0%;平均胎产仔6.8~7.2只;初生重70~75 g。

1.2.3 Z系 (齐卡合成白兔)

成年体重3.5~3.9 kg, 3月龄重2.1~2.5 kg, 10月龄重3.3~3.4 kg;全净膛屠宰率50.4%;平均胎产仔6.2~7.5只, 初生重56~65只。

1.2.4 GNZN商品代兔

在德国封闭式兔舍自动采食条件下, 84日龄平均活重3.0 kg, 饲料报酬3∶1;平均胎产仔数8.2只。在我国开放式兔舍限食条件下, 90日龄活重2.5~2.7 kg, 饲料报酬3.0~3.3∶1, 平均胎产仔数8.1只。

2 艾哥肉兔配套系

艾哥肉兔配套系, 在我国又称为布列塔尼亚兔, 是由法国艾哥 (ELCO) 公司培育的肉兔配套系。

艾哥肉兔配套系由4个系组成, 即GP111系、GP121系、GP172系和GP122。

GP111系公兔与GP121系母兔杂交生产父母代公兔 (P231) , GP172系公兔与GP122系母兔杂交生产父母代母兔 (P292) , 父母代公母兔交配得到商品代兔 (PF320) 。

GP111系兔, 毛色为白化型或有色, 性成熟期26~28周龄, 成年体重5.8 kg以上, 70日龄体重2.5~2.7 kg, 28~70日龄饲料报酬2.8:1。

GP121系兔, 毛色为白化型或有色, 性成熟期121日龄, 成年体重5.0 kg以上, 70日龄体重2.5~2.7 kg, 28~70日龄饲料报酬3.0:1, 母兔平均年产仔兔40只以上。

GP172系兔, 毛色为白化型, 性成熟期22~24周龄, 成年体重3.8~4.2 kg。

GP122系兔, 毛色为白化型, 性成熟期117日龄, 成年体重4.2~4.4 kg, 母兔年生产仔兔50~60只。

父母代公兔 (P231) , 毛色为白色或有色, 性成熟期26~28周龄, 成年体重5.5 kg以上, 饲料报酬2.8∶1。

父母代母兔 (P292) :毛色白化型, 性成熟期117日龄, 成年体重4.0~4.2 kg, 胎产活仔9.3~9.5只。商品代兔 (PF320) 35日龄断奶重900~980 g, 70日龄体重2.4~2.5 kg, 饲料报酬2.8~2.9∶1。

3 伊普吕肉兔

3.1 品种来源

伊普吕肉兔品种是法国克里莫兄弟育种公司经过多年的培育而成功的肉用配套系种兔。

3.2 祖代特征特性

进口种兔共计6个品系, GD14:为母系的母本, 白色, 红色眼睛, 17周龄 (119 d) 性成熟, 本品系的主要特征是:母性强, 泌乳性能好, 每窝产仔数多;GD24:为母系的父本, 体色为八点黑, 红色眼睛, 20~21周龄初配, 本品系是父母代母系的父本;GD54和GD64:分别为父系的母本和父本, 体色为白色, 耳朵长, 体型大;GD74和GD84:分别为另一组父系的母本和父本, 体色为蓝灰色, 体型大。

3.3 父母代特征特性和生产性能

以上六个品系 (GD14和GD24、GD54和GD64、GD74和GD84) 繁殖的父母代用于商品肉兔的生产, 母系为PS19, 两个父系为PS59和PS79。

PS19:被毛白色, 红色眼睛;17周性成熟, 母性强, 泌乳能力好, 受胎率85%, 每窝平均产仔9.8~10.5只, 每年产仔58只, 70 d体重为2 250~2 350 g, 断奶成活率在92%以上。

PS59:被毛白色, 红色眼睛, 臀部宽厚, 22周性成熟, 具有理想的生长速度和体重, 77 d体重为2 900~3 000 g, 屠宰率为59%~60%, 窝产仔8~8.2只。

PS79:被毛蓝灰色, 褐色眼睛, 臀部宽厚, 20周性成熟, 具有理想的生长速度和体重, 70 d体重为2 450~2 550 g, 屠宰率为57.7%~58.5%, 窝产仔7~7.5只。

3.4 商品代特征特性和生产性能

PS19和PS59的后代为白色个别耳朵有淡黑色, PS19和PS79的后代为黑色。

商品代77 d体重2 800~2 900 g, 屠宰率57%~58%, 饲料转化率≤3.5∶1, 断奶成活率≥92%。

4 伊拉 (HYLa) 肉兔

4.1 来源或产地

伊拉肉兔系由法国国家农科院育成, 是世界著名的肉兔配套系之一。2000年山东绿洲兔业公司从法国“欧洲兔业公司”引进曾祖代兔560只。

4.2 制种模式与生产性能

籽白莲配套杂交晚稻的栽培模式 篇2

一、莲田的选择

应选择土壤肥沃、耕作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的第二年座蔸籽莲田,也称宿根籽莲田。这样的籽莲田地下宿根(茎根)多,芽头密,早发性好,只要前期管理抓得好,均具有早发早熟的条件,后茬杂交晚稻能提早抢种或抢插。

二、杂交晚稻品种的选择

籽白莲配套双晚稻的栽播期一般在立秋节前或后两天,为确保其全齐穗期在9月18~20日,必须选择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丰产稳产性较好的杂交水稻品种,如金优207、T优207、株两优02、金优402等组合(全生育期以在110~115天之间为宜)。这些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米质较优、适应性广等特点,其株形适中,叶色浓绿,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早生快发,生长势旺,后期着色好,不早衰,抗病性强。

三、籽白莲配套杂交晚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1. 前茬宿根座蔸莲田的栽培管理技术。宿根座蔸莲田是指第二至第三年的连作老莲田,未经取藕,藕芽密度大,比当年新栽莲田大10倍左右,这样的老莲田早发早熟性好,伏前籽和伏籽产量高,秋籽比例小。利用宿根座蔸莲田这一生长特点配套种植杂交晚稻,既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增产增收。在高产栽培技术上需要抓好4点:一是适时翻耕,施足基肥。3月底至4月上旬进行浅翻耕(10厘米深左右)并耙烂,结合翻耕每亩施猪牛栏粪5000千克左右、饼肥40~50千克、磷肥40~50千克、氯化钾15~20千克,有条件的可施生石灰40~50千克。二是重施追肥1次。当莲株出现第二片立叶时,每亩撒施尿素15~20千克、氯化钾10千克左右。三是控苗。立夏节前要压低基本苗,减少无花立叶,确保有花立叶生长的空间,增加中期有花立叶的跑标数量,这样才能获得高产,否则,前期空荷(无花荷)苗过多,造成蓬小、粒细,产量不高。四是摘叶。为了增强莲田通风透光性,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莲子成熟,当莲田始花时,可将莲田前期无花立叶摘除,方法是用手工摘除,以后每采收1个莲蓬时随即将同一节位上的荷叶摘除,踩入田中。

2. 后茬杂交晚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前作莲子收获期为依据,合理安排播种期,长江中下游要注意保证杂交晚稻在9月20日前齐穗,以避过秋寒(寒露风)为害。在湖北一般播种期以在7月1~10日为宜,要稀播匀播,秧田用种量为12.5千克/亩,大田用种量为1.5~2千克/亩。秧田要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人粪尿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氯化钾15千克。催芽后即播种。当秧苗1叶1心时,用15%多效唑25克对水15千克喷雾,并在施用多效唑之前将秧田水排干,24小时后再进水,以培育矮壮多蘖秧。插秧前5天,每亩秧田施尿素8千克做送嫁肥,并防1次病虫害。籽白莲配套的杂交晚稻组合,因其生育期比早稻配晚稻的品种生育期短,所以育秧期也要推迟7~10天。加上因其秧龄弹性小,季节要求严格,所以秧龄一定要严格控制在20~25天之间。

3. 及时采莲割秆或翻耕,抢时插秧。前茬籽白莲务必于立秋节前5~6天采收结束,随后抓紧时间采用两种耕种方式抢插晚稻。一种是在8月初采收90%左右的籽白莲,对没成熟的青莲蓬可采摘加工成白莲或直接拿到市场上出售,同样获得较好的效益。采摘完的莲田用旋耕机或水泥船翻耕两遍,把莲秆莲叶打碎、打烂做有机肥,并整平田面,抓住农时于立秋节前2~3天抢插完秧。另一种方式是在8月初只采摘70%~80%的籽白莲,可采用割青荷秆的方法,保留青莲蓬继续后熟,但要注意每株青莲蓬同株荷叶要同时保留。对割掉的青荷秆要抱出莲田外,然后抓紧时间在荷茬行间抢插晚稻。在抢栽晚稻上宁早不宜迟,要适当合理密植,株行距13.2厘米×19.8厘米,每穴栽5~7苗,亩栽10万~12万基本苗。

4. 科学施肥。双晚杂交稻属于穗粒兼顾型组合,需肥水平较高。在施肥策略上应坚持“足氮、适磷、增钾”、“攻前、稳中、补后”的原则。有的莲农认为莲田荷叶荷秆腐烂后莲田有机肥充足,不需施过多的肥料,其实前期有充足氮磷钾元素能促进晚稻的早发,多争有效穗,所以,施足基肥很重要。施肥技术是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一般应在大田翻耕时亩施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氯化钾15千克做基肥;移栽后4~5天,施尿素12千克促进早分蘖,同时结合施用除草剂除草;破口和齐穗期每亩各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加硼肥100克对水30千克各喷施1次,进行根外追肥,以促抽穗整齐,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增强抗倒性和抗寒力。

5. 合理灌溉,以水促控。在田水管理上要深水促返青、浅水促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寸水保怀胎,抽穗结实期实行干湿交替,以湿为主,促使水、气交替,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保证禾苗活熟到老,切不可断水过早。黄熟初期开始排水,收割前5~7天断水。

6. 病虫害防治。莲后稻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稻曲病,主要虫害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可用5%井冈霉素30克/亩或25%苯醚甲环5克/亩对水15千克防治。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可用20%三唑磷200毫升/亩加18%杀虫双400毫升/亩或2.1%阿维菌素70毫升/亩加25%辛硫磷100毫升/亩对水30千克喷施,防治稻飞虱可用20%噻嗪酮30~40克/亩对水30千克或用5%氟唑腈50毫升/亩对水30千克喷雾,或用敌敌畏100毫升/亩拌毒土撒施。

杂交中稻超高产“七统”配套技术 篇3

一、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体系

1. 概念、指标

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体系, 是在传统的实用配套增产技术基础上, 结合泸县实际, 采用更科学、更结合生产实际的新的栽培技术模式, 以确保水稻生产的个体 (大穗) 优势和群体 (穗数)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使水稻高产配套技术更加完善, 更趋成熟, 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突破性增长的一项全新技术。泸县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体系产量指标包括:一是增产幅度指标, 即要求实现亩产比大面积生产水平增产10%以上;二是超高产指标, 即要求示范片中稻、再生稻亩产量达到760kg以上, 其中核心示范田块达到1 000kg以上的显著增产水平。

2. 课题来源

泸县是四川的粮食生产大县, 水稻常年种植面积56万亩左右, 居全省第四位;稻谷总产量35万t左右, 居全省第一位。其独特的晚秋季温、光、水资源使泸县再生稻独树一帜, 水稻生产能够实现“一插两收”。近年来, 泸县通过实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泸县水稻超级稻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入户”等项目, 全面提升了泸县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根据项目要求, 结合泸县生产、生态条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的探索和示范推广工作。该项技术开始于2002~2004年, 示范推广于2007~2011年, 现已成为了泸县水稻生产的一项成熟增产技术。

二、研究的主要技术内容

在2007年前, 泸县中稻再生稻亩产量始终徘徊在650~680kg, 弹性和增幅不大, 抑制了水稻产量的提高。针对水稻因种植结构调整和其它用地增加使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为确保粮食总产量的相对稳定, 需要寻求和探索水稻突破性增产技术新模式。因此, 搞好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的探索和示范推广, 将使水稻单产和总产量得到进一步稳定。泸县水稻超高产“七统”集成配套技术探索的主要内容是:一是节本增收技术;二是对中等肥力田块通过栽插方式的改变即“三角形”栽培模式, 达到增加基本苗的目的, 并与增施肥料、科学管理等配套技术相结合, 实现单产突破性增长;三是生态效益。通过实施旱地育秧, 早播、早栽技术调节生育期, 测土配方施肥保证高产所需养分供给, 健身栽培减轻病虫发生和危害程度, 减少施药数量和施药次数, 从而实现水稻生产的早熟高产和避灾减灾, 有利于无公害优质水稻的生产和环境保护。

三、示范推广保障措施

1. 成立项目的组织和技术机构

为搞好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探索及示范推广工作, 泸县成立了以农业局局长为组长、县局各有关业务站站长、示范镇农技站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 使项目的组织、协调、经费得到了保障。还成立了由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 负责搞好任务、技术的落实。

2. 项目任务落实

泸县依托“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泸县水稻超级稻示范推广”和承担实施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等下达的任务, 2007~2011年在福集镇、天兴镇等10个镇198个村建立示范面积54.9万亩, 核心区面积3.86万亩。

3. 搞好宣传, 层层建立示范片

在水稻播种、栽插管理等关键农时季节, 科技人员深入到村、社和田间, 搞好技术宣传, 通过发放技术资料, 召开培训会议, 抓好育秧、栽秧现场等形式的技术宣传。

四、示范推广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1. 良种统供

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特别要求品种的分蘖能力强兼大穗、大粒型品种, 经品比试验和筛选, 宜香优1577、川香优2号、Ⅱ优航1号、Ⅱ优602等品种适应性广, 再生力强, 耐寒抗高温, 长势长相好, 增产潜力大, 已成为我县超高产配套技术的主推组合。

2. 旱秧统育

旱秧具有抗寒能力强和早发、早熟等特性, 特别适宜于水稻早播早栽。生产表明, 旱育秧同湿润秧比较:旱育秧播种期在2月20~25日, 提早7~10天;移栽期在4月上旬, 提早8~10天;栽后扎根和恢复生长快, 分蘖发生早而多, 5月中旬达到分蘖最高苗, 8月上旬即能成熟, 提早5~7天收割, 为再生稻生长奠定了基础。

3. 三角形统栽

对土壤肥力中等田块, 按40cm×33cm规格, 亩栽4 200~5 000穴, 穴栽3粒谷苗, 亩栽基本苗1.2~1.5万苗的新栽插模式, 达到保证有足够基本苗之目的。

4. 施肥统配

以我县土肥站提供的示范区土壤肥力检测结果和对水稻高产需肥量要求, 在施肥技术上做到亩施氮肥12~14kg、磷肥60kg、硫酸钾10kg、农家肥1 000kg和酌施微肥的测土配方施肥模式。

5. 病虫统防

超高产配套栽培模式按照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和要求, 病虫防治上做到了挑治第一代螟虫, 防治好第二代螟虫和纹枯病, 预测好迁飞性害虫的病虫防治策略。做到减少用药量, 掌握合理施用期, 避免了残留和污染环境。

6. 粒芽肥统施

中小穗型品种如宜香优1577每亩施用粒芽肥10~15kg, 大穗型品种如川香优2号等每亩施用粒芽肥20kg。按照“三集中” (集中人员、时间、精力) 、“五统一” (统一规划、用量、购肥、指导、施用) 的工作方法施用粒芽肥。

7. 技术统攻

把各种增产技术进行组装, 采用的技术措施科学适用, 可操作性强, 群众易于掌握, 实施效果好, 充分发挥生产潜力。

五、研究课题取得的效果

1. 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我县按照项目任务要求, 科学地组织了实施, 超额完成目标任务。5年实际完成水稻示范面积54.9万亩, 完成指标50万亩的109.8%;中稻、再生稻5年平均亩产817.6kg, 完成指标760kg的107.6%;新增稻谷5 892.4万kg, 新增效益10182.2万元。其中实际完成核心区面积1.86万亩, 完成任务1.25万亩的148.8%, 中稻再生稻5年平均亩产884.7kg, 完成指标830kg的106.6%。

2. 效益显著

(1) 经济效益项目实施5年来, 水稻项目新增稻谷5892.4万kg, 新增产值10182.2万元。其中核心区新增稻谷281.0万kg, 新增产值486.8万元。项目区5年平均亩增收185.5元。

(2) 社会效益 (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体系直接用于生产, 大幅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项目区将水稻高产组合宜香优1577、川香优2号、Ⅱ优航1号、Ⅱ优602等高产品种结合“七统”集成技术直接与农户见面, 让农户掌握用于生产, 使生产潜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中稻和再生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连续5年获得突破, 创川南冬水田水稻高产纪录,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2) 促进了新技术推广。在项目区实施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 在原强化栽培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探索出新的栽培模式。通过5年实践, 探索出两种新的高产强化栽培模式:即33cm×33cm规格, 亩栽0.6万穴, 穴栽双株苗模式和40cm×33cm规格, 亩栽0.5万穴, 穴栽3株苗的三角形立体栽培模式, 并获得高产。2008~2010年通过专家验收, 创川东南冬水田产量纪录的稻田使用了本栽培模式。

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体系的应用, 根据不同类型的田块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 均表现出强劲的增产效果。其中以旱育、稀植、早栽的强化栽培模式技术的应用, 因其节约用种、减少用工、提早成熟等优势, 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输出后缺乏劳动力的特点, 特别适应广大农民群众减轻劳动强度、省工、省力的愿望, 不愧是当前水稻生产技术突破性的节本增产增收模式。以“三角形”栽培技术模式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中等肥力田块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增长, 使单产多年徘徊的局面被打破, 成为水稻栽培技术史上又一革新技术。

六、结论与建议

水稻超高产配套技术经过5年的实践, 因地制宜地研究出整套适合川东南稻作区中稻再生稻两季超高产 (过吨粮) 的技术模式, 即“七统”集成技术。实践表明, “七统”集成技术的应用, 使水稻单产突破性增长, 实现了省投入、早熟、高产、高效等综合效益之目的。

配套杂交 篇4

1 技术背景

发展肉牛生产是开发利用粗饲料资源、增加肉类食品的有效途径, 更是广大农民特别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山区黄牛一般对当地自然条件适应性好, 具有抗病力强、耐粗饲等优点;但由于长期以役用为主, 产肉性能较差, 主要表现为躯体不够丰满、屠宰及净肉率均不高。因而直接用本地品种作为肉牛进行育肥, 日增重不高, 育肥周期较长, 其经济效益较低。利用外来的肉牛良种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 则可吸收其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等优点, 与温州本地品种相互补充, 可获得较大收益。引进国内外优秀肉牛品种 (♂) 同温州本地黄牛 (♀) 杂交改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牛的生产能力和提高养殖肉牛的经济效益。我国人多地少, 粮食产业供应较紧张, 因此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温州本地黄牛, 用杂交改良的方法, 育成能饲喂少精料多粗料的优质杂交牛, 这是解决粮食饲料紧张的关键措施之一。

2 研究路线

项目通过组建课题小组、选择试验场点、制定研究方案、落实课题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外出参观考察、组织技术培训等方法, 结合当地实际, 确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研究路线。具体的技术研究线路为:方案的制订→配套技术的研究→培训→现场指导→示范→推广。丹温杂交配套技术模式见图1。

3 技术措施

3.1 组建实施小组, 完善推广机构

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 笔者开始组建课题研究实施小组, 成立了由瑞安市畜牧兽医局、瑞安市芳庄乡政府、瑞安市家畜良种推广站等单位中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小组。同时, 在课题方案设计和具体研究过程中, 多次向浙江省畜牧兽医局、浙江大学、温州市畜牧兽医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请教, 并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温州市指导解决技术难题。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进一步完善山区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 确定项目的实施, 由区乡镇分管农业领导具体负责, 并根据自身条件, 制定技术方案实施细则。

3.2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科技水平

一项技术要得到推广应用, 培训是最有效、最直接、最关键的措施之一。以举办技术培训班为载体, 通过编写技术手册、发放技术资料、组织养牛户实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 延伸培训效果。2007年11月, 专门组织了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养牛大户组成的考察团, 赴安徽蒙城、上海光明参观学习肉牛杂交改良技术;2008年6月组织肉牛饲养大户参加省畜牧局在天台举办的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并编写了《肉牛肥育技术资料》《皇竹草栽培技术资料》等, 共发放技术资料手册800份, 培训260人次。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杂交技术的推广打下扎实的基础。

4 推广内容

4.1 丹麦红牛冻精

为了研究丹麦红牛对当地黄牛的改良效果, 选择6月龄丹×温F1代杂种牛和当地黄牛各10头, 在同等饲喂条件下测定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等指标,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丹×黄F1代牛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当地黄牛 (P<0.01) 。表明丹麦红牛冻精杂交改良当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2,3]。

4.2 皇竹草新品种

皇竹草易种植、营养高、产量高、畜禽喜食;且利用粪污能力强, 可用于规模场排泄物治理配套工程[1]。通过实践证明, 近期内其将是温州市的当家牧草, 且皇竹草收获后立即种植黑麦草达到最高产鲜草300~375 t。成功研究皇竹草越冬保种新技术, 通过反复实践, 形成皇竹草“半埋式挖坑越冬保存法”, 其栽培成活率是常规挖坑保存法的3倍、塑料大棚保存法的2倍。主要方法:在12月底前, 将留种皇竹草茎秆不剥叶片按每根约长1.5 m砍下, 每20~30根打捆。选择地势较高处挖坑, 坑深0.3~0.5 m, 长宽约3.5 m;底部另挖一条深0.2 m、宽0.3 m的直沟, 引到坑外;然后在坑底部铺0.1 m厚皇竹草叶片, 坑内设2排, 每排放20~30捆皇竹草, 高3~5层, 每坑约放入150捆皇竹草。最后盖上0.2~0.3 m厚的皇竹草叶片, 再用0.2~0.3 m厚泥土覆盖, 每坑在顶部留出2~3个气孔, 并用皇竹草叶片圈成圆柱状塞住气孔, 既出气又防雨水入侵。

4.3 快速育肥技术

山区肉牛的快速育肥有2种最常用的方式, 一是放牧加补料, 二是单纯舍饲育肥。第一种方式简单易行, 适合当地使用, 以本地资源为主, 投入较少, 适合于草场资源丰富、不缺劳力的地区, 育肥牛白天在外放牧, 晚上收牧后补喂青草或秸秆, 自由采食, 每日喂精料1.5 kg, 育肥期一般为3个月, 牛体重达350 kg左右时出售。而第二种方式以氨化或微贮秸秆为主要饲料, 适当补充精料, 牛全天舍饲喂养, 秸秆每天足量添加让牛吃饱, 精料每天定量2.0~2.5 kg, 这种方法省工省力, 育肥期为3个月左右, 肉牛平均日增重1.0~1.1kg。农户可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育肥方法。

5 指标完成

5.1 制定了黄牛改良方案, 确定了杂交父本血统

课题组根据温州市黄牛特点, 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 温州市的黄牛改良方向是:在做好该品种保护的同时, 近期向肉乳役兼用方向发展, 远期向肉乳或乳肉兼用方向发展。经试验最后确定引进丹麦红牛作父本血统, 同时建立当地黄牛提纯复壮区域, 丹温1代杂种优势为经济利用的近期黄牛改良具体方案。选用温州本地黄牛1 000头, 引进丹麦颗粒冻精5 000粒, 人工授精865头。

5.2 建立了牧草推广中心, 完成了育肥牛场建设

以芳庄乡白山岭菜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牧草基地为基础, 组建皇竹草栽培试验推广中心;2007年从广东引进新型皇竹草栽培取得成功, 种苗安全越冬后, 2008年推广种植33.33 hm2以上, 2009年又扩大到66.67 hm2以上。为进一步规范肉牛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芳庄乡的白山岭菜牛养殖场在瑞安市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下, 投入经费20万元兴建肉牛肥育场500 m2, 办公用房150 m2, 配套排泄物治理设施投入经费10万元。配备了办公用房, 为肉牛的越冬特别是怀孕母牛提供了舒适的栏舍, 使集中肥育有了保障。

5.3 出台了肉牛肥育制度

根据西部山区精饲料资源不足、粗饲料开发利用不够的基本情况;近期以节约粮食为目标, 采取以粗饲料和放牧为主、以精饲料为辅的育肥技术方案, 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牧草资源, 加快发展肉牛生产;远期以总体节约为目标, 采取快速肥育、快速出栏的技术方案, 以求用最少的草料投放换取最多的牛肉产品。

6 效益

6.1 提高了生长速度, 增加了成年体重

用丹麦红牛作父本同温州本地黄牛杂交获得较好改良效果。杂1代犊牛初生重比黄牛重10.52 kg;6月龄、1岁、2岁牛体重分别比黄牛增加39.08、89.12、105.91 kg;体高分别增加14.9、20.94、17.53 cm;体长分别增加16.43、21.85、17.38cm;胸围分别增加20.04、27.56、27.77 cm;菅围分别增加4.95、4.45、3.79 cm。未经肥育杂1代11月龄、23月龄牛屠宰净肉重比黄牛1、2岁牛分别增加19.34、46.5 kg。根据部分杂1代母牛第1胎1个泌乳期 (300 d) 测试推算产奶2 508kg, 较黄牛提高3~4倍;同时纠正了黄牛前胸窄, 后躯短、乳房小等缺点, 形成了肉役奶兼用体型[3]。

6.2 降低了饲养成本, 提高了产品质量

通过引进新型皇竹草在闲置的山园、农田中种植, 鲜草产量平均225 t/hm2以上, 且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1hm2皇竹草作青饲料可饲养30~50头牛, 降低了饲养成本;通过青贮, 解决了冬季饲料问题[4]。利用生态循环饲养技术, 种植皇竹草作为肉牛的青绿饲料, 并建立舒适的肉牛肥育场, 排泄物综合利用等, 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生长, 提高了抗病力, 减少了疾病发生和抗生药物的使用, 达到了肉牛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了肉牛品质。

6.3 促进了肉牛发展

项目实施4年以来, 养牛户从饲养杂交牛中获得了较高的收益, 每头牛增加收入达500~800元, 提高了养牛户积极性, 又解决了肉牛的饲料问题, 促进了温州市肉牛业的快速发展, 2009年肉牛饲养量比2008年增加2 000多头。

摘要:介绍了温州本地黄牛杂交综合配套技术的背景、研究线路和技术措施, 总结了其推广内容和指标完成情况, 分析了其取得的效益, 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牛,杂交,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浙江温州

参考文献

[1]彭乃木, 陈小茹, 张仁喜, 等.皇竹草栽培及综合利用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 :348, 358.

[2]彭乃木, 张天志, 吴极芳, 等.丹麦红牛与温州本地黄牛杂交一代初生指标的测定[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0 (3) :27.

[3]彭乃木, 林娅, 麻积海, 等.丹麦红牛与温州本地黄牛杂交一代生长性能的研究[J].畜禽业, 2010 (4) :34-35.

配套杂交 篇5

1 选好品种是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稳产的前提

首先要选择中稻高产稳产的品种做为当家品种, 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再生稻的再生芽问题, 在头季稻品种选择上要注意选择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抗倒伏、根系不早衰、再生力强、生育期适中的高产优质杂交组合。根据近年的试验、示范, 当前以选择Q优108、川香优198、泰优99等品种为主。

2 搞好头季稻高产栽培是“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稳产的基础

搞好头季稻高产栽培既是头季稻高产的客观需要, 又是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基础。生产上除应落实好培育适龄壮秧、坚持规范化栽秧、栽足基本苗、实行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常规措施外, 还必须高度重视以纹枯病为重点的病虫综防和中后期的肥水管理, 确保实现头季稻成熟时“谷黄杆青芽壮”的栽培目标。生产中纹枯病要及时预防, 坚持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期防治1~2次。视中稻中后期生长发育情况适量补施穗粒肥。中稻进入拔节期后, 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 水层管理既要避免长期淹深水造成缺氧死芽和影响根系活力, 又要注意后期田间蓄水保水, 确保有水“打谷”。

2.1 适时早播

前移头季稻生育期, 将杂交中稻+再生稻生长发育置于更好的自然条件下, 是再生稻成功的关键, 也是头季稻高产的条件。为此, 利用荣县“二月小阳春”气候特点, 采用旱育秧超早播技术, 将头季稻播种期由3月上旬播种提早到2月25日前后抢晴播种。采用中苗移栽, 即可促进中稻前期低位分蘖的发生, 为杂交中稻穗大、粒多、高产创造条件。同时, 据自贡市农技站观察, 通过早播可使头季稻生育期前移5~7 d, 并提早成熟, 为再生稻早生快发、争取低位分蘖成穗创造良好条件, 且再生稻安全扬花率也由70%提高到83%。

2.2 旱育适龄壮秧

旱育秧技术是一项节本增效的高产栽培措施。为培育健壮中苗秧, 首先选择背风向阳的菜园地, 搞好苗床准备, 开厢宽1.3 m, 厢长10~15 m, 厢沟宽0.25 m, 厢沟深0.10~0.15 m。苗床浇透底水后, 分厢定量播种。每平方米苗床小苗秧播种200 g, 中苗秧播180 g, 大苗秧播50 g, 长龄多蘖壮苗播30 g。选用过筛的细土进行盖种, 盖种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 防止盖土过厚影响出苗。盖膜用竹弓搭架覆盖地膜保温保湿, 竹弓间距0.5 m, 高0.4 m, 四周压实。为保证出苗整齐, 可在播种后厢面盖一张微膜, 即可起到保温、保水效果, 又能促进出苗整齐。秧苗期管理:播种后出苗前原则上旱育秧不揭膜, 若出现连晴高温天气, 可在中午前后揭开两头透气, 以防高温烧苗, 三叶一心后选择晴天逐步揭膜炼苗, 炼苗揭膜后至移栽前均不收膜, 以便降雨降温时覆盖。秧龄控制:小苗秧龄宜25~30 d, 中苗秧龄宜31~40 d, 大苗秧龄宜41~50 d。移栽前1~2 d, 用20%的三环唑750倍液喷洒苗床, 做到带药移栽, 以防治稻瘟病的发生。

2.3 适期早栽以苗龄和叶龄定栽期

当气温基本稳定在15℃, 源水田中苗秧多数在3.5~4.5叶时移栽为宜, 最迟不超过5.5叶和35 d;栽大苗秧 (带1~2个分蘖) 的囤水田以5.5~7叶为宜, 最迟不超过7.5叶和45 d;栽多蘖秧的两季田以7~8.5叶为宜。

2.4 早管足肥促早发

坚持以农家肥为主的重底早追和配方施肥技术, 按每公顷施纯氮127.5~150 kg、过磷酸钙600~750 kg、氯化钾75~150 kg、硫酸锌22.5 kg。磷、钾、锌全量做底肥施用, 氮肥采取分次施, 即底肥占6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10%~20%。总之, 要做到前期轰得起 (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 中期控得住 (减少无效分蘖数, 促进有效分蘖生长) , 后期稳得起 (养根保叶促进灌浆) 。

2.5 搞好田间管理

栽后10 d施尿素90~120 kg/hm2, 在追肥的同时进行人工除草。在水的管理上, 栽秧后应做到深水返青, 浅水分蘖, 直到分蘖盛期后, 才灌水控蘖, 保苗成穗, 分蘖达到有效穗数的80%时开始晒田, 幼穗开始分化后田间保持一定水层, 以利于幼穗分化。穗肥在12叶时每公顷施尿素45~75 kg, 粒肥在抽穗前15 d根据田间苗情长势情况酌情补施尿素30~45 kg。

2.6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生态防治等有效的非化学防治手段, 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天敌生物等, 并严格按照植保部门提供的防治时间、防治方法进行化学农药防治。特别应注意在5月中旬和下旬用井冈霉素对纹枯病进行防治, 确保再生芽成活。其他病虫应视田间发生情况适时防治。

3 适时足量施好再生稻促芽肥是再生稻高产稳产的关键

1) 再生稻种植是荣县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 在人增地减的情况下增加粮食总产、保障有效供给、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作。

2)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桩上的腋芽,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培育而形成的一季短生育期的庄稼。要实现再生稻高产, 必须适时足量施好促芽肥, 据试验, 我们将促芽肥的施用时间由过去的齐穗后15 d施用改为7~10 d施用, 是再生稻高产栽培的最关键的技术环节, 既利于增强头季稻后期抗病、防早衰, 又直接影响再生稻发苗早迟、苗穗粒多少及产量高低。

3) 据自贡市农技站观察, 休眠芽的萌发量与头季稻成熟阶段的营养状况关系极大, 适时施好促芽肥是促进再生芽早发、快发、多发的关键环节, 再生稻生长发育具有“三性”特性:

一是对头季稻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茎杆上的休眠芽培育而形成的稻穗, 因此头季稻母体状况如何, 特别是母茎的数量多少、健壮程度和休眠芽活力等, 对再生稻的成败和产量高低都有着深刻影响。

二是再生稻生长发育具有“速生性”的特点。由于再生芽处于地上部的高节位, 具有叶片数少且形态短、穗型小的长势长相特点, 一般再生稻从腋芽明显伸长到成熟的生育期不足60 d,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间都相对较短, 养分需求时间也相对集中。

三是再生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同步性”。据观察, 在头季稻成熟前再生稻幼穗已开始分化, 再生芽伸长、长苗等旺盛的营养生长阶段与穗分化及抽穗扬花的生殖生长阶段同步进行, 因此在中稻成熟前后始终保持足量养分供应尤为重要。施促芽肥的时间应在头季稻齐穗后10 d进行 (荣县常年在7月20日左右) , 每公顷施用尿素225~300 kg, 高产田每公顷施用375 kg。在施用再生稻促芽肥方法上坚持做到“三集中” (即领导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 , “五统一” (即统一收款、统一购肥、统一数量、统一施肥时间、统一组织专人施肥) 的做法, 施肥后不排水、过水, 让其自然落干, 防止肥料流失。

4 适期收获高留稻桩是再生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

1) 适期收获并高留稻桩, 是再生稻稳产高产乃至成败与否的关键技术环节, 为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和稳产高产, 一方面要求头季稻应选用生育期适中的品种, 适期早播早栽, 促进头季稻提早成熟。据试验结果表明, 头季稻9成黄收获再生稻最高苗为196.5万苗/hm2, 9.5成黄收获再生稻最高苗为264万苗/hm2, 10成黄收获再生稻最高苗为379.5万苗/hm2, 再生稻每公顷产量分别为985.5 kg、1695 kg、2677.5 kg, 由此可见, 头季稻必须坚持十成黄熟看芽收获才能实现中稻、再生稻均高产的目的。

2) 头季稻收割过早, 切断了再生芽所需养分的来源, 会造成再生芽迟发、少发, 并影响头季稻的产量和品质。在荣县再生稻生产中倒二、三节位腋芽的稻谷产量占再生稻的70%以上, 头季稻收割的时间以倒二、三节位再生芽普遍伸长到3 cm为宜。为保住二、三节位腋芽, 留桩高度以33~40 cm为宜。收割时田间保持一定水层, 稻桩要平割, 不踩稻桩, 勤出桶;收稻后及时扶正稻桩, 清除杂草, 搬掉田间稻草, 糊好田坎, 蓄好水, 确保再生稻出苗整齐。

5 加强田间管理也是再生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

1) 水浆管理。头季稻收后, 遇高温天气, 采用每天用清水泼稻桩2~3次, 连续2~3 d, 起到降温增湿保护再生芽, 加快出苗速度的效果。

2) 及时补施发苗肥。头季稻收后正是再生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 所以收后适当补施肥料, 能起到多发苗, 发壮苗, 保穗增粒的良好作用。应在头季稻收割后的当天或第二天补施一次发苗肥, 每公顷用尿素45~75 kg。

3) 根外追肥。在再生稻抽穗10%时进行根外追肥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每公顷用“九二○”15~30 g, 先用少许白酒溶解“九二○”后再兑水750 kg喷雾, 能起到以减少苞颈、增穗粒、增粒重、提高结实的效果。

4) 防病治虫保丰收。虽然再生稻病虫害较轻, 但仍有稻飞虱、第三代三化螟、穗颈稻瘟和纹枯病的发生。因此在再生稻生长过程中, 要根据当地的病虫发生情况, 结合植保部门提供的防治方法及时间, 及时喷药, 确保再生稻丰收。

配套杂交 篇6

1 品种特征特性

株型紧凑, 全株叶片数20~21片, 幼苗叶鞘紫红色, 花丝红色, 花药黄色。区域试验结果:夏播生育期95~98d, 株高251cm, 穗位98cm。果穗筒形, 穗长19cm, 穗粗4.8cm, 穗行数平均16~18行, 穗粒数564粒, 白轴, 黄粒, 马齿型, 出籽率90%, 千粒重400g, 容重725.1g/L, 穗大小均匀, 不秃顶。2005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接种鉴定:抗小斑病, 中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 中抗矮花叶病。

2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前准备

枣玉8属紧凑中早熟种, 应选择土质教肥沃的中上等地块种植, 有条件的最好在播种前深耕翻土壤并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15t/hm2, 进行精细整地。麦茬夏直播地块最好在秋种小麦时增施有机肥45t/hm2, 并在播种玉米时施用磷酸二铵和硫酸钾各150kg/hm2, 或直接施用复合肥300kg/hm2左右。应进行小麦、玉米双季秸秆粉碎还田, 以培肥地力, 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2 精细播种

鲁南地区最佳播种时间一般在6月10-15日, 播种时田间相对持水量要在70%~75%, 若墒情不足, 可先播种, 播种后及时浇蒙头水。一般大田采用60cm等行距种植, 种植密度以5.25~6万株/hm2左右为宜。高产攻关田建议采用大小行种植, 大行距70~80cm, 小行距30~40cm, 种植密度6.75~7.5万株/hm2。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和进行种子处理, 开沟深度要一致, 一般6~8cm, 播种深度要求在3~5cm, 切忌播种过深。应切实提高播种质量, 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2.3 加强田间管理

1) 推行化学除草。可在播后芽前, 亩用50%乙草胺乳油100~120m L或40%乙莠水150~200m L对水30~50kg喷地面。苗后茎叶处理, 可亩用4%玉农乐胶悬剂75m L茎叶喷雾, 或亩用20%克芜踪水剂120~150ml对水30~50kg在玉米7~8叶期定向喷雾防治, 注意不要喷到玉米上。

2) 及时间苗定苗、拔除弱株.出苗后要及时在3-4片叶时间苗, 间苗原则:“四去四留”即去弱苗、留壮苗;去大小苗、留齐苗;去病苗、留健苗;去混杂苗、留纯苗。在5~6片叶时按照种植密度定苗, 个别缺株的地方, 可在相邻的地方留双株。

3)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进行过土壤化验的地块要搞好配方施肥, 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基础确定施肥量, 高产田按每生产100kg籽粒施用纯氮2.5kg、五氧化二磷1kg, 氧化钾2kg计算需肥量。其它地块要特别注意增施磷、钾肥和微肥, 缺锌地块每亩增施硫酸锌1~2kg。在肥料运筹上, 有机肥、磷肥、微肥及大部分钾肥在玉米拔节前用完 (可作为基肥、种肥、苗肥施用, 尽量早施) 。

4) 科学水分运筹。开花灌浆期注意防旱, 攻关田地皮见干就浇水。如遇强降雨过程, 应及时进行田间排水。

5) 切实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播种期预防的病虫害主要有粗缩病、丝黑穗病、苗枯病和地下害虫等, 苗期主要病虫害有二代黏虫、玉米螟、红蜘蛛、蓟马、稀点雪灯蛾等, 穗期是多种病虫的盛发期, 主要有玉米蚜、三代黏虫、叶斑病、茎基腐病、锈病等。应采用农业措施预防、达到防治指标后选用针对性药剂及时喷雾防治, 以减少经济损失。

3 适时收获

要在玉米成熟期即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层出现时收获, 高产田10月上旬、一般田9月底收获。收获后及时晾晒。

参考文献

[1]唐世伟, 杨今胜, 李旭华.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701的选育与夏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10) :17.

[2]王钧波, 孙美芝, 尹同萍.莱州市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5) :17

[3]袁安友, 王鲲鹏, 刘兆东.日照市夏玉米主推品种金海702高产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5) :17.

配套杂交 篇7

关键词:杂交水稻,深优9512,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深优9512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用深95A/R8112选育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 201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为粤审稻2011033。2012年, 在龙川县参加早稻区试验, 2013年进行复试, 进行了小面积大田示范。结果显示, 植株矮壮, 株型中集, 分蘖力中强, 有效穗数较多, 千粒重较大, 抗倒力强, 耐寒性强, 产量高。2012年, 参加龙川县晚稻杂交水稻新品种区试, 产量表现493.2kg/667m2, 比对照汕优122增产4.3%;2012年参加龙川县早、晚稻杂交水稻新品种区试, 667m2产量表现为498.7kg和506kg, 比对照汕优122分别增产4.2%和4.6%, 增产幅度明显。2013年, 深优9512被龙川县农业局评为县主导品种, 大面积推广, 认为可以作为汕优122的替代品种。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与生育期

深优9512水稻植株高度98.5cm, 株型中集, 剑叶挺直, 长势旺盛, 分蘖力强, 有效穗数多, 结实率高, 一般667m2有效穗数20万穗左右, 成穗率为70.3%, 每穗总粒数118粒, 实粒数107.3粒, 结实率76.5%, 千粒重27.1g。深优9512适合龙川县早晚稻种植, 作早稻栽培一般要求在2月底~3月初播种, 全生育期124d左右, 比汕优122迟熟3d左右;作晚稻栽培一般要求在7月初播种, 全生育期118天左右, 与汕优122熟期相当。

1.2 适应性与抗病性

该品种茎秆植株相对较矮, 所以抗倒伏能力强, 属矮杆型禾, 耐寒性强, 中抗稻瘟病, 比较适合龙川县作早晚稻种植, 在龙川县龙母镇稻瘟区应慎种植。2012年, 早稻分别在龙川县鹤市、龙母、麻布岗镇参加区试。在鹤市和麻布岗表现纹枯病2级, 高抗白叶枯病, 叶瘟病6级, 穗颈稻瘟病4级;在龙母镇表现纹枯病3级, 抗白叶枯病, 叶瘟7级, 穗颈稻瘟病7级。综合表现抗纹枯病, 中抗稻瘟病, 中感白叶枯病穗颈稻瘟病。

1.3 品质

该品种米质送省及国标检测为国标和省标优质米3级, 整精米率为64.7%~69.0%, 垩白粒率为15%~68%, 垩白度3.6%~30.9%, 直链淀粉15.0%, 胶稠度77~80mm, 长宽比3.1~3.2, 食味品质分73~80。煮熟米饭软硬适种, 适合当地群众口感。

2 配套栽培技术

2.1 浸种催芽

推广种子网袋浸种催芽, 将种子放进网袋认真洗去浮粒, 小粒种浸8~10h, 大粒种浸12~14h, 然后进行催芽, 适当淋水, 用湿布盖住保湿便可 (不能用池塘水浸种, 不能用编织尼龙袋、厚布袋等不透气工具催芽) , 要特别注意出现酸味的种子, 应不催芽, 露白后直接浅播。

2.2 播种育秧

深优9512生育期适合在龙川作栽培, 早晚2季均可。该品种植株矮壮, 株型中集, 分蘖力中强, 经效穗较多, 抗倒力强等优点, 因此应选择在肥力中等以上的田块进行种植, 一般早稻要求在2月底~3月5日前播种, 晚稻应在7月5日前播种, 上半县北部高寒山区应在6月底前播种。667m2用种量要求1.5kg, 秧苗期移栽前应带药带肥下大田。

2.3 移栽

该品种分蘖力中强, 早晚两稻应根据季节的不同合理种植, 一般早稻由于气温低生育期较长, 应选择适当稀植, 而晚稻由于气温较高其生育期也就缩短, 可选择适当密植, 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该品种穗大粒多的特点, 以夺取更高产量。早稻控制在667m2有效穗18.5~19.0万, 晚稻控制667m2有效穗在20.3~20.7万左右。

2.4 水肥管理

该品种在肥水管理上应掌握浅水抛秧, 薄皮水促分蘖, 深水护苗, 尽量控制无效分蘖, 确保禾苗均衡发育生长;创造通透性, 有利于增加有效穗, 帮助光合作用, 提高抗病能力。封行过后, 孕穗扬花期应注意保持田块浅水层, 抽穗灌浆中后期间歇灌溉, 这样更有利于增加土壤通透性, 做到干湿交替, 以防出现早衰情况, 保持底部根系活力, 确保营养吸收, 提高充实度。抛秧后5~7d第1次追肥, 也叫促蘖肥, 占总施肥量的30%, 够苗后及时晒田后, 再施第2次肥, 也叫接力肥, 占总施肥量的10%。该品种在施肥量要求一般, 当地农民基本都选用中化企业生产的54%阿米诺复合肥, 氮磷钾比例25:7:22。

2.5 病虫害防治

配套杂交 篇8

关键词:二晚杂交稻,生育特点,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是突破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大力发展机插秧, 可以抢农时, 缓解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减轻劳动强度, 具有省工、省本、省秧田的优点, 插秧速度快, 效率高, 栽插基本苗足, 均匀度好, 易夺取高产。二晚杂交水稻具有环境温度高、茬口季节紧、秧田易徒长等特点, 其机插推广是水稻机插的难点。根据生产实践, 将二晚杂交水稻机插秧的生育特点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二晚杂交水稻机插秧秋田的生育特点

1.1 播种密度大, 秧苗抗逆性相对较弱

插秧机秧爪取秧决定每平方厘米秧盘上至少要有2~3株秧苗。因此, 秧床的播种密度过大, 使水稻幼苗生长环境不如常规育秧。秧苗密度大, 加上温度高, 个体间荫蔽度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秧苗的光合作用, 加剧了秧苗个体之间的竞争, 导致秧苗抗逆性相对较弱。

1.2 盘式床土薄, 根系活力弱

秧盘上床土厚2.0~2.5 cm时, 易使秧苗根系盘根错节, 初生根相对受抑, 次生根大量发生, 根系间的竞争迫使根系伸长, 从而影响了整个根系活动, 秧龄一旦过长, 床土营养不足, 会导致根系衰退, 出现黄根, 甚至黑根[1,2], 为保证秧苗成块规整和较好的盘根性。因此, 床土不宜过厚。

1.3 移栽秧龄短, 秧苗素质较差

标准化的育秧方式决定了秧苗必须在一定的秧龄范围内移栽。一般二晚机插秧为4.2~4.5叶, 植株中干物质积累相对较少, 纤维化程度低, 苗小不带蘖, 由于温度高, 密度大, 一旦超秧龄, 低节位叶片发黄死亡, 秧苗瘦弱徒长, 因而秧苗素质与常规育秧相比相对较差。

2 二晚杂交稻机插秧大田的生育特点

2.1 植伤较重, 返青期长

机插秧适宜的秧龄在20 d左右, 此时的叶龄基本处在4.0~4.5叶, 由于播种密度大, 根系盘根错节, 机插时根系拉伤较重, 栽后秧苗抗逆性较常规人工插秧弱。因此, 机插秧的返青缓苗期较长, 活棵返青期较常规人工手插秧迟2~3d, 在栽后5~7 d基本无生长量。

2.2 分蘖节多, 分蘖期延长

同一水稻品种在同等栽培条件下, 主茎叶龄相对稳定, 二晚机插秧的秧龄比常规人工手插秧叶龄少3.0~3.5叶, 由于机插时根系拉伤较重, 返青缓苗期比人工常规手插秧长1.0~1.5叶龄, 机插秧的大田有效分蘖期相应延长了2个叶位, 为5~7 d, 因分蘖节位增多, 分蘖期相应的延长[3,4]。

2.3 分蘖起步缓, 上升速度快

二晚杂交稻机插秧单株秧苗少, 行距有所扩大, 分蘖起步缓慢, 但苗峰上升速度快, 高峰苗数量大, 高峰苗期比人工常规手插秧推迟3~4 d。

2.4 成穗数多, 结实率较高

二晚机插秧与人工手插秧相比, 播期推迟, 幼穗分化受到影响, 抽穗期推迟1~2 d, 但由于宽窄行栽培, 通风透光条件好, 养分积累多, 故结实率、实粒数、千粒重均较高。从调查结果看, 成穗数增加10.2万~13.65万穗/hm2, 结实率提高1.2%~3.7%, 每穗实粒数增加0.83~1.28粒, 千粒重增加0.2~0.4 g, 每穗总粒数减少1.52~1.98粒。

3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二晚杂交水稻机插秧苗前期营养生长基础不及常规秧苗, 但中苗移栽具有发根快、爆发力强、基本苗多、低节位分蘖多、分蘖速度快、成穗较多、结实率较高的特点。因此, 只要把握其生育特点, 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完全可以实现机插二晚杂交稻的高产、稳产。

3.1 选用良种培育适龄壮秧

二晚杂交水稻机插育秧, 应根据早稻的熟期及收获时间, 以不影响二晚安全齐穗为原则。选择全生育期120 d左右的杂交高产组合。大田按27 kg/hm2备足稻种, 软盘300~330块/hm2。播前5~7 d, 秧田用尿素75 kg/hm2、钙镁磷375kg/hm2、氯化钾75 kg/hm2均匀撒施耙糊, 按湿润秧田起沟作畦, 播前在畦面摆放秧盘, 把秧田畦沟浮泥放入盘内沉实12~24 h待播。用5%烯效唑浸种10 g, 对水5 kg, 浸种4 kg, 间隙浸种10~12 h, 稻种露白即可摊晾播种。为确保播种均匀, 要按盘称种, 每盘播芽谷90~100 g, 盘边用薄三合板拦, 采用3次播法, 即先播70%, 再看密补稀播20%, 最后播匀播10%, 播后用新竹扫把轻轻压种, 保证畦沟满水但不上床面。一叶一心期用15%多效唑1 500 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 移栽前2~3 d, 秧苗施尿素75 kg/hm2作送嫁肥, 防好病虫, 培育适合机插标准的二晚壮秧。

3.2 平整大田, 适期机插足苗

稻草返田, 施碳铵750 kg/hm2、钙镁磷肥600 kg/hm2 (或45%三元素复合肥600 kg/hm2) 作基肥, 免耕扎草入泥耙糊趟平, 根据大田土质沉浆12~24 h, 上遮泥水, 调整株距、机插深度, 插24万~27万穴/hm2, 2~3苗/穴, 插完后灌浅水护苗, 以防高温伤苗。插后人工补齐插秧机退出未插空白处和查漏插, 超过5%的缺株, 及时补栽。

3.3 配方施肥, 速效少量分次施

根据二晚机插秧龄小、起步缓、中间旺、后期稳的生育特点, 施肥总原则是“基肥足、前期促、中间控、后期补”, 以保证二晚杂交稻的正常生长发育。栽后5~7 d, 施尿素78kg/hm2、混合氯化钾150 kg/hm2作促蘖肥, 结合除草剂进行。栽后15 d左右, 用尿素45 kg/hm2混合氯化钾90~120 kg/hm2作穗肥, 9月15日左右, 看苗情酌施尿素15 kg/hm2, 混合氯化钾45 kg/hm2作粒肥, 破开期根据苗情用尿素15 kg/hm2加磷酸二氢钾2 250 g/hm2, 对水1 500 kg/hm2叶面喷雾。

3.4 薄露灌溉, 够苗晒田

浅水移栽, 返青前保持浅水层, 返青后坚持“浅水勤灌, 前水不见后水, 自然落干, 薄露结合”的原则, 促根系和分蘖的生长。分蘖中后期, 以轻晒、多次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一般达到计划苗数的80%~90%开始晒田, 每次晒到田间不陷脚, 田边开细裂时, 灌1次跑马水。抽穗前20~25 d至抽穗是水稻对水分最敏感时期, 应复水养胎, 待自然落干后又复水, 做到“三天有水一天干”, 每次复水深度1~2 cm, 抽穗杨花时应保持田间浅水层, 以利抽穗授粉, 防止空壳。乳熟期后应坚持干湿交替, 薄露结合, 以露为主, 养根保叶, 防早衰, 收割前7 d断水。

3.5 病虫危害, 综合防治

据观察, 二晚杂交稻机插的病虫危害发生时间、病虫种类与常规人工手插秧相同。因此, 按常规抓好秧田的蓟马、稻飞虱、大田的二化螟、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即可。

参考文献

[1]沈桂明, 单守伟.浅谈提高水稻机插秧质量的方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9 (12) :43-44.

[2]陆会茹.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建议[J].农机科技推广, 2010 (10) :31.

[3]沈卫平, 于庆华, 方勤, 等.单季晚稻机插秧硬地育秧技术操作规程[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1) :33-35.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杂交早稻02-03

教育真谛02-03

杂交繁育02-03

不同杂交组合02-03

杂交试验02-03

原位杂交02-03

系统杂交02-03

推广杂交玉米02-03

杂交制种02-03

杂交桑品种02-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杂交早稻 下一篇:原位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