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各中小学都对如何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作过有益的探究, 也形成许多论文论著。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完全覆盖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求, 尤其是诚信道德的教育, 还需要地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本文力图概括国内外目前较新较有效的教育方法, 再结合笔者的德育工作实践, 探讨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创建网络环境下的诚信道德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诚信道德教育是指利用校园的网络设备和技术, 提供或开发专门的网页和论坛给学生阅读、交流, 教师借此得到反馈信息并改进德育方向的一种教育形式。
1.创建网络环境下诚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网络教育狭义上理解为intelnet教育, 学校的网络教育还包括多媒体、广播、电视等视听设备在内的教育。一方面, 青年一代学生普遍表现为寻求刺激, 寻求视听震憾, 这正是网络教育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 人与人之间强烈地表现为需要理解和沟通, 在理解和沟通的同时又强烈地要求保护自尊心。马斯洛也指出“人是有自尊的, 他尊是自尊的基础”。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 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一个长者, 训斥者身份出现, 往往忽略学生自尊心的需要, 多少会让学生感到不安, 甚至产生怀疑态度的不信任感, 这也许是当前许多德育工作都谈到当代青年学生逆反心强的缘故吧。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虽然可能面对一人或多人交流, 但彼此身份未有彻底显露。因此, 心情放松, 感到自由也敢于直言, 能较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这种环境下透露的信息有较强的可信度。德育工作者可根据学生在网络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调整教育方法。笔者认为, 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 将成为一种必然的方法。
2.网络环境下诚信道德教育的可行性。近年来, 由于国力日趋强盛, 政府对教育投入也逐年增多, 全国的中小学, 尤其是中学, 教育设施设备都有很大程度的改观。多数中学有了专职的计算机教师, 城市中学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网络教室, 多数农村中学也都有了自己的电教室 (计算机网络室) , 学生中也有数量可观的群体拥有家庭宽带上网或adsl上网方式。几乎全国所有的中小学都有电视、广播等声道设备。可以说, 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教育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它为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行性。
3.网络环境下诚信道德教育的拓展。学校利用现有的网络设备, 除开设专门的现代化信息培训外, 应另增加每周一次公民道德建设网络实践课。指导教师列出一些诚信教育的网页或论坛网址, 学生也可通过www.baidu.com等搜索工具搜寻。由于网络中有大量的有关诚信的典故、名人名言、论述、贴图、新闻分析、可视影片等, 学生总可以找到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思考回贴发表看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制作本校或本班的诚信论坛, 让学生都能参与进去。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在论坛上发表的贴子, 教师都应该浏览, 对不利学生健康成长的贴子加以驳斥或删除, 并发表有代表性、教育性的回贴。当然, 为了保持网络中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发表观点看法, 教师最好是隐藏身份, 以一个网友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
二、与学生签订诚信荣誉保证书
诚信荣誉保证书是指将诚信的概念、诚信的表现和对学生的要求, 以及违反了诚信守则的处罚规则、申斥规则等写进文本中, 让学生“宣誓”签名的一种活动形式。
1.与学生签订诚信荣誉保证书的必要性。拉格大学的麦柯克比教授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发现:通过与学员签订诚信荣誉保证书, 有效地减少了学生中的舞弊行为。他认为, 学生之所以不讲诚信, 舞弊成风, 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诚信指导。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中往往忽视对学生正面导向的引导, 因此, 与学生签订诚信荣誉保证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做法。
2.与学生签订诚信荣誉保证书的可行性。中学生在心智发展渐趋成熟, 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性, 中学生也有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能够理解诚信荣誉书的内容和要求。同时, 中学生还是具有一定行为能力的人,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一定的责任。所以说, 与中学生签订诚信荣誉保证书在主、客观上都是可行的。
3.与中学生签订诚信荣誉保证书的应用。中学新生入学时, 由学校印发“中学生诚信荣誉保证书”, 在书中对诚信的含义作认真解释, 将考试作弊、蒙骗师长同学、借钱不还、借物不归等有损诚信荣誉行为处罚规则, 学生的申辩程序明确下来。书中同时要列举一些诚信守则, 如独立完成作业、表里如一、借物要还等附后, 让学生一目了然并有一定的行为指南。学生签订保证书如同在社会中签订一份合同, 要慎重, 要有仪式, 要有气氛, 让学生终身难忘自己的承诺。当前, 国外一些大学在新没签订诚信荣誉保证书前是不能入学的, 对于国内的中学。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下的初中, 学校当然不可能以此为理由将学生拒之校外, 但却可以告知学生诚信荣誉保证是学生道德水平考评的依据之一, 也是学生本人的荣誉所在。因此, 无正当理由是不能拒签的。
三、开展诚信校本教研和开发校本教材
诚信校本教研是指德育工作者将学生道德教育和实践过程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具体研究。诚信校本教研对于多个学校之间而言具有共性, 但对于某个学校而言往往又有个性。
1.开展诚信校本教研和开发校本教材的必要性。随着课改的深入, 各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科目性质的校本研究, 但对道德领域尤其是诚信道德领域的研究却显得较为落后。中学生的诚信道德问题具有社会的共性, 但对于不同社会时段, 不同区域, 不同学校而言又具有个性和复杂性。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地施于德育, 成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大课题。要解决好这个课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校本教研和开发校本教材。
2.开展开发诚信校本教研和校本教材的可行性。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下发, 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 以教育行政下文的形式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经费。目前, 大多数中学都建成了德育研究办公室, 有些学校的德育研究办公室还设有主任和德育研究员。这样, 在政策上、经费上、人力上都为德育研究提供了保证。而各学校凸现的学生诚信道德问题, 也为校本教研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和目标。
3.开发校本教研和校本教材的总体思路。要进行校本教研, 首先要找准学生具体而又带有一定共性问题, 它离不了教师对学生长时间的观察, 离不了学生在诚信论坛或学生间反馈出来的信息, 也离不了家长、社区问卷调查分析。在问题收集的基础上, 整理出突出、典型的问题, 以此为依据展开德育途径、方法的研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发校本教材, 毕竟, 适合本地区, 本校特色的教材才是学生喜爱的教材, 也才能将教育效果发挥到最大限度。
四、让学生自主分析社会问题, 进行社会实践教育
(一) 让学生分析现象, 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实践能力是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 也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而道德认知最终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得以践行, 学生的道德品质也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评价, 离开了社会实践就谈不上道德品质的培养。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社会中的活动相对较少, 因此, 进行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又成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最主要环节。可以说, 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和是非感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 让学生分析现象, 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的可行性
学生虽然大多数时间是在校园和家庭中渡过, 但学生接触到的社会信息却并不少。一方面, 学生可以上网, 看报纸, 看电视新闻等了解社会信息;另一方面, 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分析水平, 完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社会分析。
(三)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分析
指导教师可利用每天的晨会课或每周的班会课时间, 选取较典型的社会新闻材料向学生讲述, 然后与学生一起评价新闻材料中的人和事的是与非并验证自己的观点。分析时也可将意见不同的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在辩论中让公理、正义战胜歪理、邪恶, 让多数学生在辩论中受到启发。当然不论辩论的结果如何, 指导教师均要做总结, 及时判明是非, 正面宣传, 纠正学生中的错误思想。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的是非观念增强同时, 也增强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其诚信意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诚信传统的国家, 古代的孟子、孔子、墨子都在自己的讲学中强调诚信教育。在一些区域、部门出现了不守诚诺, 欺骗、诈骗的现象, 并有向校园侵蚀的趋势, 给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
关键词:诚信道德,创新,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德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央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相关文章:
爱岗敬业 争创新业绩从我做起02-19
锐意创新谋求发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02-19
诚信为本创新为魂02-19
冬季施工防护措施02-19
路桥施工创新管理措施论文02-19
硬件工程师年度总结02-19
有计划停风安全措施02-19
诚信做人诚信考试02-19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