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语境(精选五篇)
隐喻语境 篇1
关键词:认知语境,隐喻理解,语言语境,情境语境,文化语境,百科语境
20世纪80年代, Lakoff和Johnson合著一篇Metaphors We Live By, 引起了学术界对隐喻的关注, 并且人们对隐喻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基本达成共识。隐喻是人们用某一经验来说明或者理解另外某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本文试着从认知语境的四个角度来入手, 理解隐喻的认知过程, 对我们的句子和篇章中的隐喻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让认知语境推动隐喻理解。
1 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提出来的概念。传统上认知语境包括很多, 比如:语言的上下文, 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 说话的方式, 交际者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彼此的了解程度, 人的世界知识, 交际的文化, 社会, 政治背景等等。但是本文中的认知语境和传统相比又有差别, 这种认知语境不是在交际之前就已经设定好了的, 它是随着交际的需要会不断被选取、创造和激活的, 即这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着的。现代许多的研究表明, 语境对我们的认知具有很大的作用。语用学家越来越重视认知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 语境是通过静态到动态研究的一个过程。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认知是我们心理活动的一部分, 与我们的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关, 因此人的认知分为两个部分: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 形成表象和意象、概念、范畴的过程和对事物关系进行的分析, 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赵艳芳, 1998) 。认知语境是对人的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 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
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 当人脑对复杂事物进行感知和加工时, 总是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储存, 随着认知语境的不断扩大与发展, 人们在记忆中寻找已经存在的事物来建立相关的联系。当我们认识新事物时, 我们通常在头脑中搜索以前存在的事物, 并不断建立联系, 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范畴, 从而形成新的隐喻。随着我们认知的发展, 概念不断地在扩充。人脑通常是以简单的方式在进行认识新的事物, 人脑总是在寻求某种事物的特征, 通过寻求然后建立新的联系并与之发生关系, 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比如我们的手, 原本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那么当人们随着认识的逐渐发展, 逐渐发现手可以发展成, 如“下手, 满手”等等这些隐喻表达方式, 于是把现在已有的认识通过认识的不断深化就逐渐发展成新的隐喻。
2 认知语境促进隐喻的理解
胡壮麟教授在《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一书中指出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境语境、文化语境和百科知识语境, 认知语境就是这些具体语境因素的结构化的结果。由于这些语境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我们把语境又可以分为语言认知语境、情境认知语境、文化认知语境和百科认知语境。在隐喻的认知过程中这些不同的认知语境在理解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认知语境储存的信息和知识只有通过参与到话语中才能够与某个事物或者场景相联系, 才能被激活, 才能理解当前的任何语境。在隐喻中, 我们利用认知语境来理解隐喻, 从而推导出说者的真正意图, 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篇章阅读中去, 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更好的有利于外语教学。
1) 基于语言语境中的概念隐喻理解
语言语境分成单词语境和上下文语境, 孤立的词严格上来看是不能成为隐喻的, 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才能够判断这个词是否使用了隐喻, 因此仅仅从语义的角度我们是难以辨别是否运用了隐喻, 要研究隐喻, 必须从文中适当的语境中去研究, 即必须考虑语用因素。比如:Internet is highway.Highway是属于交通领域的, 我们仅仅使用了语义是难以理解这个词在这句话中表达的具体含义。但是我们结合语境, 如前文说明了我们的互联网像高速公路一样四通八达, 快速传递, 也就是有关网络的概念可以通过高速公路的概念来表示出来。以我们所知, 人们对于高速公路的认识更加的直观并且能够让人们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那么互联网在人们中是比较常用的, 在我们的概念隐喻中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比作高速公路, 进而更加好的理解高速公路这个概念。在中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如: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 被草地上那个女孩轻轻一吹, 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谢冕《永远的校园》, 在理解这句话中我们需要读懂全文才能理解这一隐喻, 作者就像一粒种子, 在北大生根、发芽、成长、经历了风雨洗礼, 体验了北大人为精神抗争以及对自由的执着追求。用一颗小小的种子的各种动态映射出北大人为精神抗争以及自由的追求, 两者之间通过文中的语境来构建隐喻理解过程, 让我们更能明白篇章的意思, 所以要理解篇章中的隐喻, 我们必须基于一定的语境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
2) 基于情境语境中的概念隐喻理解
情境认知是基于具体的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的情景, 其中包括时间、地点和参与者等等, 那么在一篇阅读中具体的语境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涉及情景分析, 在情景分析中我们必须了解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人的相关信息。因此一句话是不是隐喻表达我们都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境来分析。比如:在中文中我们有一首诗是大家所共识的,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就是以情境为中心语言, 其他的语言则称为是以人称、主体、自我为中心的语言, 如果这首诗没有情境, 我们难以理解它的意思, 但是若加上情境在文中的话我们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这首诗用实词堆出来的完美意境, 相信每位中国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对某种隐喻的向往也会导致我们对特定意境的向往, 这首诗用这些常见的情境来勾画出了作者对某种隐喻的向往, 即思乡的情感。当然我们远不是以这种情境为中心的来表达我们某种隐喻的向往, 在生活中我们更是有很多的语境必须通过情境来理解, 比如: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会穿不同的衣服, 用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人在一起, 说不同的话, 并且用特定的服装和语言乃至表情来进一步情调这个特定的情境。例如去上钢琴课, 意味着我们一般要穿古典娴静的衣服, 心要更加沉浸才行。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会对某种隐喻是有向往的, 通过语境我们更加容易理解这些情境。
3) 基于文化语境的概念隐喻理解
文化是我们了解一个地方或者一个群体的社会生活、民俗习惯、民族心理、民族历史等等, 在世界上,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甚至相同的地区的人也有不同的文化, 归根结底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有些不尽相同, 因此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结果也有差别。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包括上面所说的社会生活、民俗习惯等等。语言是我们思维在一定程度的反映, 因此隐喻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接触文化背景有关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隐喻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理解, 即使相同的隐喻含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He is a monkey.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是中国人的文化来看这里是说这人活泼聪明, 然而在西方来看这句话就是对这人的侮辱, 把他比作猴子, 象征这人的调皮捣蛋, 对人是一种奇耻大辱。因此, 文化语境对隐喻理解具有巨大的影响。
4) 基于百科知识语境中的概念隐喻理解
百科知识语境是指人们掌握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各种社会常识, 它虽然没有文化语境那样拥有强烈的民族性, 但是对我们的理解也是非常的重要, 因为很多隐喻都会涉及这些知识, 如果我们无法从始发域建立起目标域的映射关系, 我们将难以理解一些隐喻句子。如:龙涎香是黄金。这句子我们如果不了解龙涎香, 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比喻。龙涎香是抹香鲸肠道的分泌物, 也是一种珍贵的香水原料, 因此用我们熟知的黄金这个作为源域映射龙涎香这个目标域, 人们便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隐喻关系。所以, 百科知识对于隐喻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百科知识, 是很难对这些句子加以正确的理解。
3 结论
认知语境对我们隐喻的理解是非常的重要, 不同的认知语境可以引起不同的隐喻理解。本文从四个方面:基于语言语境中的概念隐喻理解, 基于情境语境中的概念隐喻理解, 基于文化语境的概念隐喻理解, 基于百科知识语境中的概念隐喻理解, 这四个方面揭示了认知语境如何在隐喻理解中作用于认知的主体,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隐喻理解是不一样的, 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所以让人们能够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思维的不同, 对现在的研究具有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Halliday M A K, Ha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3]Jose Stern.Metaphor in Context[M].Massachusett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ology, 2001.
[4]胡壮麟, 语篇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5]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林茹.试论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J].科技信息, 2012 (7) .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熊学亮.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英语隐喻认知中的文化语境 篇2
[关键词]隐喻认知 文化语境 文化载体
语言是一切经验的源泉,而经验必定体现在某种语言中,即人的一切经验、意识和思想均依赖于各自通行的语言。语言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并以社会存在为前提,传承着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英语的隐喻认知更是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语境。
英语隐喻与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包括文化习俗,指一定民族人们的生活模式、集体习惯。还包括社会规范,即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隐喻是语言中最活跃的体现文化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因而英语隐喻的形成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语境。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的全过程起着制约和限定的功能。所以在理解和运用隐喻时文化语境对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理解英语隐喻就必须了解这种认知背后的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在隐喻形成过程中的投射分析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son(1980)指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隐喻不是修辞格,而是思维方式。它是使经验概念化并加以诠释的工具。隐喻的实质在于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Lakoff1980:5)。根据这一定义,隐喻就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还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部分。
1.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思想文化、心理感情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事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从原域向目标域进行投射时,心目中就已经形成了对它的判断—或丑、或美、或褒、或贬,这些判断无不体现出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民族透过同一喻体的棱镜,会看到不同的价值折光。因此投射形成的隐喻也不同。以狗为例:汉语中的“狗”用作喻体大多含有贬义,“走狗”、“狗腿子”、“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而在英语中,关于狗的比喻大多含有褒义,或至少属于中性,因为在西方,狗是人们心爱的宠物,特别是一些孤独年迈的老人,狗是他们的忠实伙伴:Love me , 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He is top dog.(他身居高位)。可见英语民族对狗有一种特殊的爱惜之情。所以从狗身上投射出的喻义都是褒义的。汉语形容笨用猪“笨得象头猪”而英语中却是“as silly as a goose” (笨得象只鹅)。汉语说 “胆小如鼠”,而英语是“He is so chicken hearted”(他胆小如鸡)。龙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和龙相关的词语多是褒义。而在英语中,"dragon"常含有贬义,比如"dragon's teeth"用来指“相互争斗的根源”,"the Old Dragon"用来指“魔鬼”。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思想文化、心理感情方面存在的差异产生的不同隐喻认知投射。
2.隐喻可以帮助人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或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是人类认知重要的和基本的方式之一。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赵,2001:116)。从隐喻所依赖的文化语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英语隐喻中透射出英民族的生存环境及特征。在汉语中,我们常用“乌黑”和“闪亮”等来形容人的眼睛和头发。而英语中却是her blue eyes 和golden hair。汉语的“鼻梁”,英语叫作the bridge of the nose,这些隐喻都形象的传达了客体的特征,说明了西方人对自然赋予他们的“蓝眼睛”、“黄头发”、“高鼻子”的生理特征的认知。汉语表示“事后聪明”时常说“马后炮”,取材于中国的象棋,或用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的“事后诸葛亮”,而英语表示相同的意思,却用了和其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橄榄球作为喻体: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星期一上午的指挥球员)。这一成语的理据是“橄榄球在星期日举行,因而星期一上午的指挥员就有了“事后聪明”的喻义。在汉语中,“西北风”预示着寒冷、残酷,乃至反动势力,可是在英国,西风却是从大西洋吹来的暖风,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以西风来歌颂自由理想、向往美好生活,赞咏大无畏的奋斗精神。自然环境信息反映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不同的隐喻。
3.物质生活的东西能够反映在隐喻认知投射中,精神生活的东西也能跨域投射。在英文化语境中,英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常常出现。如:He thinks he is a tin god.(他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She is an angel.(她是位天使)。《圣经》、基督在西方众多信仰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英语中“God”之上帝、天神,是宇宙的统帅,在隐喻中就投射出极有影响的人。“angel”的纯洁可爱自然就可以投射到人的身上。这就象汉语受佛教影响,常出现的“你真是个活菩萨”一样,把对观音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认知投射到人的身上。除此之外,英语中还常出现的圣诞老人、亚当、夏娃等与基督教有关的事物和形象。“Eden Garden”“伊甸园”被喻为乐园已被东西方所接受。
4.客观世界是构造隐喻的基础,隐喻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世界,但从根本上看,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创造物。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文明所能达到的程度,要制约人们的认知水平。隐喻的使用,喻体的选择,是人们认知水平的体现。因此,通过对英语隐喻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定历史时期英民族的认识水平,而且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程度。例如:To 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喻着手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To plough a lonely furrow(喻单独行动);To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从这些隐喻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是落后的。
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也因之日新月异。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变化着。新的事物、新的认识当然要映射到语言中,隐喻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自然也就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变化,反映在隐喻中,如: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data bank、E-mail、mouse、dialog box、cyber bar、cyber culture等。这些隐喻形象地表明了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对人们认识水平的影响。隐喻认知在不断变化的语境中产生出一些更形象、更贴切的新隐喻,但某些滞后的隐喻也将长期保存在语言中,让人们看到历史文化的沉淀。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语境研究 篇3
一、庄子“三言”中的隐喻语境本质研究
庄子的“三言”为“寓言”“重言”和“卮言”, 它们代表了庄子形而上学的语言哲学思想, 也发现了中国语言的功能属性及特殊限制。庄子正是希望用“三言”来描述中国语言在隐喻语境中的表意形式, 并克服已经存在的语言困境, 解放语言自由, 构成隐喻语境中“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表现特征。
在庄子来看, “三言”所表现的更是一种“非言非默、议有所极”的境界, 以“寓言”为例, 在“寓言”中所产生的“得意忘言”才体现了寓言之于世界的广度, 客观讲它体现的是庄子不得不说的“道”的言说方式, 也就是庄子所谓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人生状态。由于语言其本质是游离于道体之外的, 所以寓言也就成为了一种“寄道于言”的表达方式。
按照现代语言哲学的观点来看, 三言的“寓言”“重言”与“卮言”可以理解为现代语言中的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 三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因为他们之间的表达方式与方向改变都是相对抽象的, 彼此存在相同与相异状态下的规定分离, 而隐喻语境就是在这样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 “隐喻应当从有关系的事物中提取出来, 可它们的关系又不能太过明显。这好比在哲学中, 一个人要拥有敏锐的眼光才能从相差很远的事物中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 庄子“三言”中的隐喻语境也是以相似性的形态而存在的, 而相似性也正是隐喻语境的生命力源泉所在。
关于《庄子》中“三言”的隐喻陈述, 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语境内涵, 它并不是庄子在向世界宣扬真理, 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打破已有的认知方式, 摆脱已有的观念与对问题分析的常规习惯, 义无反顾地沉醉于对事物的直觉认知与审美当中, 扫清人类精神世界中所固有的语言障碍。在“三言”中, 寓言就是思维、重言是身体, 而卮言是灵魂, 所以, “三言”能够有机的融为一体, 构成完整的寓言故事, 也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隐喻语境。在庄子看来, “三言”中的隐喻语境是对物我、是非、内外与贵贱的一种超越, 它也是对事物具体称谓与对象明确的消解方式。它所涉及到的可能既不是客观的事实, 也不是任何党同伐异的语言态度, 而是一种“即言即道、天人合一”的隐喻思想境界。这种隐喻的语境拓展了人类心境所承载的经验范围, 也是它能够诞生于《庄子》一书中的内在理由, 庄子隐喻语境思维中的模糊性与多义性也为后人在语言研究中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与对《庄子》再注解的可能性。
二、隐喻的中国本土化叙述方式
在西方学者看来, 隐喻语境不仅仅存在于语言层面, 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效工具, 正是隐喻语境才让人类拥有了思维认知的有效手段。不同于西方对隐喻语境的看法及叙述方式, 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庄子》对隐喻语境的理解从“三言”中就已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隐喻语境将相似性视为是隐喻的生命, 因为在言语中词语是可以替换的, 它就形成了一种具有语言技巧的修辞手段。而在庄子看来, 隐喻语境与现代隐喻在内在方面是具有一致性的, 他更主张隐喻语境从修辞学维度向存在论维度的积极转变, 可以看出在庄子的理论中隐喻语境就是一种逻辑思维, 而并非语言技巧, 他的“寓意于言”就表现了和揭示了在其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某些对语境语义表达的认知真理。在庄子的“三言”中, 人们既可以看到隐喻, 也可以看到对隐喻的超越, 在这里, 庄子完成了隐喻语境中从“用”到“体”的实用性转换, 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哲思境界, 这种隐喻所指向的是人类生存的状态, 也代表了庄子所处时代的语言环境。
三、总结
通过隐喻来投射建立语义范畴, 这也是诸如庄子这样的中国本土文化代表所赋予隐喻语境的动态性特征, 体现了“道言”及“道物”的隐喻语境内涵。而隐喻语境作为汉语情感与意义表达的因子, 它更体现了中国语言比较、映射与融合的本质意义, 这种“非言非默”的语言思维理念是难能可贵的, 他体现出了东方人对隐喻独到的见解, 值得推敲。
参考文献
[1]刘珊珊.文化语境下的隐喻意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0 (24) .
隐喻在认知语言语境中的机制作用 篇4
一、隐喻的认知机制
1.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
对隐喻成因的解释多有哲学意味, 如相互作用说中谈到隐喻创造相似性同时创造了新的视角, 这暗示了创造相似性是个认知问题。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在人类的语言、思想中。人类概念系统建立基于隐喻。”明确了隐喻的认知特征, 那么隐喻如何产生于人意识中?思维贫困假说指出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局限或贫困, 把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种事物, 产生了隐喻。隐喻的认知功能。隐喻的功能是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 它是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 隐喻对人类的思维和表达起重要作用。它是组织经验的工具。隐喻为人们利用熟悉或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 来组织不熟悉或难把握的领域经验, 形成某态度, 并为采取相应行动提供可能。它是认识事物的新视角。隐喻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新的语境, 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视角、一种维度, 人们可以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看待现实。它可用于类推说理。“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就是个典型——利用一个隐喻来讲述一个道理。总之, 隐喻是一个观察的新方法, 表达的新途径, 是一种似背离常规的语言现象, 它无处不在, 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活动。
2.隐喻的工作机制。
在隐喻理论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隐喻的工作机制的研究, 人们对隐喻也已经提供了很多理论, 隐喻的工作机制是隐喻研究的核心。探究隐喻的工作机制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各个领域所应用的隐喻现象, 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隐喻现象。在认知隐喻的研究史上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MT。概念隐喻根植于人脑, 由此生成各类隐喻表达现象, 概念隐喻研究面很广:概念隐喻如何区分基本隐喻和非基本隐喻, 它是否具普遍性, 都是它研究的对象。笔者认为, 概念隐喻多就根隐喻而言, 基本的概念隐喻为根隐喻, 其衍生出来的隐喻为非基本隐喻。例如:“生命是旅程”就是一个根隐喻概念, “生命走到了尽头”就是派生隐喻, 诸如此类“夕阳红”将生命的末尾比作夕阳, 哪么将生命比作一天就是根隐喻概念;“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将生命的青少年期比作初升的太阳, 根隐喻概念也是将生命比作一天, 这些都是这一系列的根隐喻概念。然而理论仅讨论心智经验与感觉经验的并存, 提出跨域映射的存在并未深入分析, 强调从喻体到本体的单方向映射, 不够全面。Lakoff和Johnson后又吸收他人学术成果, 提出了基本隐喻综合理论, 主要论述和解释了隐喻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包括:a:Johnson的并存理论解释了隐喻映射的起源及习得的过程。b:Grady的基本隐喻理论根据并存解释隐喻的形成。c:Narayanan的隐喻神经理论, 解释了隐喻习得和推理的神经机制。d: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融合理论, 阐述隐喻主要依赖喻体和本体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域映射导致新推理, 生成新信息。融合空间理论又称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指出“概念合成是一种基本的动态的心理运作, 其结构统一, 可应用于思维和行动的许多领域, 包括隐喻。”融合空间理论被列为认知研究的基本理论。融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控件, 一个类属空间以及一个融合空间。喻体和本体为两个输入空间, 从中提取出部分信息, 投射到融合空间。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的轮廓。融合过程中可能生成本体或喻体中所没有的新创意义。概念融合可约定俗成也可全部创新, 此理论钻研后者:将两个输入空间的某信息映射到融合空间, 其共有成分存在于类属空间, 这些信息在融合空间中就生成新信息。如隐喻“The noisy waiter is a lobbyist.”强调了这个服务生的聒噪, 主观色彩的推荐以及引起令人不快的后果。在融合网络中, 两个输入空间只具有“服务”和“游说”的部分结构, 在类属空间基础上, 相互映合, 结果在两个输入空间中 , 一方面餐厅、用餐者和服务生与另一方面游说者煽动的语言和急功近利的方式相互映合, 在融合空间中形成了新创结构。再如“生命走到了尽头”, 在“生命”和“旅程”这两个输入空间, 具有的结构特点“单向性”, 一方面生命不可逆, 另一方面旅程不返途, 互相映合, 在融合空间中形成了新创结构, 从而形成了隐喻。由此可看出: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概念主要通过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概念。尽管理论体现了映射过程和映合结果, 并未结合隐喻的发出者及接受者而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术的进展, 隐喻研究迅猛发展, 逐渐形成更多层次的研究, 进而从更多角度探讨和研究着隐喻的工作机制, 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应运而生。五位一体的隐喻认知机制:隐喻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就是喻体的意义和本体的意义或实际情况之间的冲突, 要消除这种冲突须依靠主体的认知和推理, 借助相关因素做出正确解释。因此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五要素十分重要:认知主体、本体、喻体、喻底和语境。全面分析相关因素才能较好理解隐喻。 (1) 主体:指交际双方, 隐喻可实现其交际价值是因为人类具认知能力、想象力、掌握推理;接受者也正因这认知能力, 一旦发觉语句字面不合逻辑解释不通, 就转向隐喻解释, 识别出隐喻意义。但认知能力因人而异, 概念系统也不尽相同, 隐喻的模糊性特征体现得明显。 (2) 本体和喻体的相互作用: a:映射, 将喻体的影像投射到本体上, 从而提供相关信息和排除不相关特征。b:映合:本体的有关因素会对喻体映过来的影像做筛选, 形成聚集信息。而后融合, 形成注意焦点, 加工认知, 解释出语句真正的隐喻意义。而且隐喻常可以制造出双关效果, 通过认知主体的作用及多重互动的影响, 相关的焦点信息构成了隐喻。例如“Little Tony is a tiger.”既可形容Tony是个勇敢的有进取精神的小男孩, 也可表达小男孩Tony很暴力, 可褒可贬。 (3) 喻底:指构成隐喻的基础——相似性。在喻体本体互动过程中, 主体推理分析它们之间潜在的相似性, 获得隐喻意义。 (4) 语境:人们通过想象力在本体喻体间建立统一, 寻找喻底, 若其适合当下的语境, 与上下文一致, 便获得隐喻义。如上面提到的例子“Little Tony is a tiger.”, 如果Tony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赶上自己因病缺的课或者打跑了穷追他的猎狗, 则是褒奖Tony是个上进的勇敢的孩子;但Tony欺负同学打破了小朋友的头, 则这句话意在责备Tony的凶残。可是通常很多隐喻中可能会缺少某一要素, 要根据语境补全。这过程很重要, 要断定一句话的意义是非, 定要根据其背景来分析, 否则断章取义令概念混淆, 引起理解偏差。五位一体的机制结合实际情况, 解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 人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其模糊性及双关性, 创造更新奇的隐喻, 在实践中促进人们认知及推理思维的发展, 因而隐喻的工作机制十分重要。
二、隐喻的应用
Aristotle曾经说:所有的人都是用隐喻来交谈。Richards将隐喻赋为语言中无所不在的原则。Emerson认为整个自然界就是人类的一个隐喻。可见隐喻是各个领域都涉及到的无所不在、普遍存在的。生活中的隐喻。人的思维概念为隐喻性的, 隐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以下简述几则:动物:大量用于谈论动物的词有隐喻用法。如:宠物小猫kitten是逗人的、好玩的, 除字面义, 猫走路及慢慢摇尾巴动作, 体现了猫的曼妙, 这意象映射在女人身上, 再经映合后, kitten就有性感, 乐于调情的女人的隐喻义;猫是走直线的, kitten又已冠以尤物头衔, 这一特点在人类世界里的投射就成了女模特。再如猎狗 (hound) , 为了狩猎或竞赛而特别饲养和训练, 具发达嗅觉, 能长时间跟踪猎物。这个关于坚持追踪某事物的思路被用于动词hound, one person hounds another 指一人跟踪另一人, 使后者受到威胁或恐吓。人体:“人体”本身表示“一个整体”, 即由不同部分组成的群体或组织通力合作执行某特定任务的情况。例如, “a body of information”, “a particular body”。 “头”的隐喻义是指某一特定群体或组织的负责人。“脸”常展现情绪, 作隐喻表示情绪态度或者行为方式, 例如“lose face”指当众出丑而难堪, 而“save face”就是在出丑以后采取补救以求改善处境;“face”作动词则表示遇到问题并着手解决。“眼睛”的功能是观察, “眼睛”传达判断形势与行为的方法及对形势与行为的态度的隐含义, “an eye for”指因具某些经验和知识而善于估价或评判物品。“牙齿”尤其是动物的牙齿, 用于捕食、自卫和保护幼崽, 其隐喻义代表力量、全力和进取精神, 有趣的是, 英语“牙齿”的复数“teeth”才具有这样的隐含意义。“骨骼”起支撑人体的作用, 作隐喻义指事物最重要或最根本的部分, 比如 “skeleton”可以表示文章的“提要”。人体内运动过程也涉及隐喻, 如“消化”本义指胃分解食物, 隐喻义指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文学中的隐喻。隐喻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作为修辞手法兼认知手段。强烈表现隐喻现象的大致上有三种, 一是谜语:人们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可迅速掌握某事物的特点及谜底与谜面两事物的相似性。——这一隐喻现象容易掌握, 人们在娱乐中认识了它。如“麻屋子, 红帐子, 里面住着两个白胖子”将花生的壳喻成屋子, 皮喻成帐子, 仁喻成白胖子, 从而猜谜人得知了相似性, 经历了隐喻认知的过程。二是俳句:日本传统短诗俳句的结构为五—七—五 (日本音节计算) 。须有至少一个表达或意象代表季节。常用的有表示气候的词语, 如, 雨, 雪;典型季节特征的动植物作为意象出现, 如, 樱花, 蝉, 另外孩子们的压岁钱也常代表春天。这涉及到隐喻, 所有的意象都代表着特殊的意思, 号称隐喻义。三是玄学诗:这种诗歌的特点是奇喻 (看似荒谬的隐喻) 和悖论 (看似矛盾实则隐含哲理的阐述) , 运用巧智连接一些看似矛盾荒诞的理论, 表达出哲理。在玄学派代表人John Donne的代表作《别离辞:节哀》中, 死亡是一种回归宁静的融化, “泪浪也不翻, 叹风也不兴”中其自创的词语就是典型的奇喻和悖论。Richards的“互相作用”理论很适合解释John Donne看似荒诞无理的诗句。由此可见, 隐喻在文学上的应用取决于文学家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创造者具独特洞察力, 利用人们对食物统一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来制造意想不到的效果, 表达深刻内涵, 创作出引人思忖的文学作品。综上所述, 我们看到, 隐喻正应用于人类能触及到的各个领域, 在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人们对隐喻的广泛应用, 势必会有更多更新奇的隐喻出现在语言中, 人类的语言则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追溯隐喻的概念和形成, 回顾了隐喻从古至今的发展进程, 对其认知成因和认知功能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隐喻这一认知现象的工作机制, 主要概述了三个理论:LAKOFF AND JOHNSON 的概念隐喻理论, FAUCONNIER的合成空间理论以及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寅提出的五位一体理论, 并将之融入实践, 讨论人类日常生活以及各个领域对隐喻的应用, 从而对隐喻实践以及运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 1997 (4) .
[2]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1) .
[3]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 2001 (2) .
[4]陈家旭, 秦蕾.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 .
[5]王寅, 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 .
[6]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6.
[7]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复旦大学, 2005.
[8]李勇忠.隐喻的语用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3) .
[9]李丽生, 马艳.试论语境对修辞的制约[J].山东外语教学, 1998 (4) .
隐喻语境 篇5
一、引言
商务英语文本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隐喻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是语言中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因而,对商务英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无疑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剖析文化差异下商务英语中的隐喻现象案例,探讨其在翻译中的文化投射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二、商务英语概念隐喻概述
商务英语,广义上来讲,是指任何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以下分支的所有学科的英语,包括金融、经济管理、广告文案、法律文书、商务信函等方面。狭义的商务英语是以国际商务为背景、具有行业特征、属于庄重文体性质的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选词准确,大量使用专业化术语。
商务范围很广,涉及国际贸易、经济、金融、营销、保险和法律等多个领域,而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如国贸方面的Free on Board(离岸价),standby credit(备用信用证);经济方面的demand curve(需求曲线),economic lot size(经济批量);金融方面的blank document(空白背书),financial and operating ratios(财务与经营比);保险方面的force majored(不可抗力),All Risks(一切险)等。
如所有语言,英语经贸类文章中也包含很多的隐喻。人们将相对陌生的商务概念与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借熟知概念理解陌生概念。这样的隐喻概念普遍存在于商务语言中,理解这些概念对形成商务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很多隐喻现象由于在商务英语中广泛运用而被固化,已经成为商务英语中的专业术语,这些约定俗成的词汇已经成为人们思维的一部分,并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与商业行为。如:“bad debt”指“死帐”;“air pocket气囊”指“一种股票的显而易见的极其虚弱性”;“golden handcuffs金手铐”指“将经纪人和经纪人事务所连结起来的合同”;“white elephant白象”指“需要高额成本维护而实际上无利可图的资产或损失已成定局的资产”;“lame duck跛脚鸭”指“冒险失败的投机者或股票交易中资不抵债的人”;“gray knight”指“一项企业收购中第二家未经要约的出价人”等,它们都是用熟知的概念意义来解释生疏的经济现象或商务行为。
三、文化差异下商务英语词汇中的隐喻现象
隐喻主要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隐喻所赖以生存的始源域所存在的共性决定了不同文化中隐喻的共性。共识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便形成共同文化语义,因此隐喻映射亦存在普遍性。如,中西文化中都有关于时间价值的隐喻,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time is power”,汉语中也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明时间的宝贵。同时,由于各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所不同,不同民族对人类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因此其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对始源域的选择也不可避免的会有差异。甚至即使选择相同的始源域,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对它的认识也可能不同甚至相反。如英汉两种文化中对于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存在很大差异。其在英语中被视为可爱与忠诚的象征,因此“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而汉语中,狗则给人以可恶、低贱、无事生非、仗势欺人的印象,因此汉语中有“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狼心狗肺”、“狗尾续貂”等成语。
广义的文化被认为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参照应用语言学家斯特恩博士的总结,商务英语中文化因素的产生具体来源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个体及其生活方式、人们的社会意识、历史常识、社会机构、文学、艺术6方面。
中英两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有着相似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体现在商务文本中也如此,因此在这类翻译中一般采取直译。但因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千差万别,所以尽管是对同一事物的隐喻化认知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翻译时一般采取意译或用不同的隐喻机制来认知。
如在英文中有Meet one’s waterloo,这一典故大家非常熟悉,指拿破仑所遭遇的滑铁卢之战,英文中被隐喻为某人或团体组织遭受致命打击。该隐喻在商业文章中也会经常出现。但汉译若直译为“遭受滑铁卢之战”,似乎还未表达完整。所以一般用意译或转用汉语中类似表达“遭受致命打击”,但还可以尝试翻译为“走麦城”,可能会跟符合汉语的文化。
再如“海燕(storm petrel)”在中俄两国是进步和新锐力量的象征,但在西方经济界则指引起恐慌和震荡的人或事物,因此可视具体情况用“pioneer”“vanguard”“gazelle”或“bellwether”等词替代。另如“Friday”在英语中具独特的含义,指发薪水的日子。所以在翻译“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译为“星期五发薪水日到了,他们马上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
又如一则广告“Father of All Sales-15%to 50%off”(特大甩卖,全场八五折到五折)。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惯用“父亲”(father)代称大河大江。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The Mississippi)被称为“Father of the Waters”或“the Great Father”,英国的“泰晤士河”也被称为“Father Thames”。而汉语的“父亲”并没有这一文化寓意。相反,世代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语民族,视水为生命之本,视河流为孕育大地万物的母亲,因而惯用“母亲”喻人们赖以为生的河流,把中华文明的发源之河“黄河”“长江”称为“母亲河”。该广告利用英语文化中“father”的独特文化内涵,以夸张的手法,渲染拍卖让利幅度之大。汉译时,须舍弃原文的字面形式,采用释义法来传达原广告的信息。
综上例可看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
四、减少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理解商务词语表达的含义。
商务英语在词汇使用上的最大特点是其专业词汇量大,并且使用非常精确,其中包含的大量词汇是具有商务意义的普通词汇。如“clear”是“清洁”的意思,商务含义却表示“出货,结算”。另外,同一商务词汇不仅仅用于某一特定专业,还常常被不同学科用来表达不同的专业意义,这就造成商务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的现象。因此,要提高译文的准确性,翻译人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译文表层信息的理解上,而应该去深入探寻词语的丰富内涵,并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到合适的表达。
(二)了解文化背景差异。
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过程是接触、了解和转换外国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而成的,因此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多样性,其涉及到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准确的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就要大量增加中西方文化常识的输入,这是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冲突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
(三)掌握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必须讲求一定的技巧,才能满足商务英语翻译特殊性的需求。对于译者而言,“直译”和“意译”是最常用的两个翻译原则,但要根据不同的商务文体灵活运用,甚至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满足翻译需求和实现翻译目标时,也可适当采用创译法,这样的译文才能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所接受。
五、商务英语概念词汇隐喻的翻译技巧
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转化,即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这里的转化可以有以下技巧:
(一)变通或直译
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可能产生误解的话,必须对译文文字作某些变通,可以保留直译,但必须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
(二)词汇调整
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Dukang)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三)语篇等的调整
一篇原文的翻译,必须产生与之相伴随的语码,这就常常要求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作一系列的调整。例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我们可以把它音译为“耐克”,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不过,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