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母细胞瘤

关键词: 胶质 母细胞

脑胶质母细胞瘤(精选七篇)

脑胶质母细胞瘤 篇1

关键词:鉴别诊断,MRI增强扫描,脑淋巴瘤,胶质母细胞瘤

脑部肿瘤约有1%为脑淋巴瘤,较为罕见,而10%左右的脑部肿瘤为胶质母细胞瘤,为神经上皮性肿瘤,发生于成人中枢神经系统[1]。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MRI常规特征具有一定差异。而两种肿瘤同时具有多发性、侵袭性进展、丰富供血、肿瘤细胞密度较高等特征,鉴别诊断难度较大,可进行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或磁共振波谱成像鉴别[2]。为探析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及相关影像学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对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进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查,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脑部肿瘤6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3.5±1.6)岁,病程20 d~6个月,平均病程(3.8±1.1)个月,临床特征抽搐10例,肢体功能障碍50例,头晕22例,头痛49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脑淋巴瘤26例及胶质母细胞瘤35例。其中脑淋巴瘤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3.4±1.6)岁,病程20 d~6个月,平均病程(3.7±1.1)个月,胶质母细胞瘤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3.5±1.5)岁,病程20 d~6个月,平均病程(3.8±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先予以颅脑横断位DWI序列、矢状位T1WI、Flair、T2WI、T1WI平扫。矢状位FL2DT1WI TE 2.5 ms,TR 380 ms,FOV190 mm×230 mm,矩阵256×195;层厚5 mm,扫描19层;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 TE 2.46 ms,TR260 ms;动态增强法:进行横断面扫查,层面与平扫相同。将对比剂0.1 mmol/kg钆喷替酸葡甲胺经肘静脉在10 s内团注,后予以生理盐水20 mL快速推注。进行FL2D序列予以DCE-MRI,药物注射前扫查一次,药物注射后连续5次进行扫查,持续时间约28 s,扫查参数:FOV200 mm×200 mm,矩阵256×190,TE 1.83 ms,TR 123 ms,后予以TSE序列的冠状面、矢状面、轴面延迟扫查。

1.3 仪器和试剂

德国SIEMEMS 1.5T AVANTO Tim超导型MR扫描仪,进行标准头颅线圈。

1.4 判断及评估标准

进行图像采集,纵坐标为信号强度,横坐标为扫描时间,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进行感兴趣区(ROI)选定,分为4型:Ⅰ型即缓升型,无显著峰值,曲线持续升高;Ⅱ型即平台型,在45~70s内产生测量区域最大信号强度(EP);Ⅲ型即速升型,45s内出现EP;Ⅳ型即无显著强化型。MCER=(EP-SI0)×100/SIO(SI0级增强前强度)。[3]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MCER、EP、Tmax的评估比较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MCER、EP、Tmax与脑淋巴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MRI平扫影像学特征

10例脑淋巴瘤的MRI平扫结果未DWI弥散呈不均匀略高信号,而T2WI混杂长信号,T1WI混杂囊实性长信号;16例脑淋巴瘤占位效应及水肿相对较轻,而EWI呈均匀高信号,T2WI略长信号,TIWI略长或实性等长信号;而胶质母细胞瘤MRI扫查特征为DWI呈混杂性高信号,T1WI占位效应及水肿显著,T2WI混杂长信号,T1WI囊实性混杂长信号。

2.3 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MRI动态增强影像学特征

①强化形态:10例脑淋巴瘤呈环形不规则强化,18例脑淋巴瘤呈团块状显著强化,而胶质母细胞瘤病灶呈不均匀显著强化,为囊实性、结节状、花环样强化;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脑淋巴瘤26例平台型17例,缓升型9例;胶质母细胞瘤35例中速升型6例,平台型16例,缓升型3例。

3 讨论

脑淋巴瘤较为罕见,但因应用免疫制剂病人及艾滋病病人增多,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随着移植造血干细胞技术的进展迅速,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为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4]。而胶质母细胞瘤为星形细胞瘤,为恶性程度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常需进行放化疗、手术联合治疗,术前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已成为医学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5]。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可以进行同步同层的动态扫描,可对各部位进行多角度多平面成像,分辨率比较高,能够准确定位病灶,对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该研究对脑淋巴瘤及胶质母细胞瘤进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查,结果显示,脑淋巴瘤的MRI特征为T2WI为稍低或等信号,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信号均匀,合并轻中度水肿,而少见囊变、出血、钙化,与细胞内较少含水量、富含核糖体、缺乏细胞器、细胞核大、胞质低等病理学特点密切相关;而胶质母细胞瘤的MRI平扫结果T2WI呈高混杂信号,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与肿瘤出血或显著增殖、浸润性生长密切相关,边缘模糊,常合并显著指套样水肿[6];MRI动态增强扫查为以快速成像序列为基础予以动态扫查,在组织间隙及毛细血管网中对比剂的分布情况的生理动态信息,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灌注、微循环等改变[7]。根据MRI动态增强影响检查结果显示,脑淋巴瘤多呈现不规则强化及团块状显著强化,而胶质母细胞瘤病灶呈不均匀显著强化,为囊实性、结节状、花环样强化;而通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分析来看,脑淋巴瘤多为平台型,少部分为升缓型,而胶质母细胞瘤还显现出速升型。在孙梦恬[8]等人对于胶质母细胞瘤与脑淋巴瘤的研究中显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行MRI增强检查时,较脑淋巴瘤患者的EP更高,而造成MCER更高的特点。但其Tmax低于脑淋巴瘤患者。本文中结果发现,胶质母细胞瘤患者EP、MCER、Tmax分别为(930.4±76.3)、(110.9±22.3)、(50.5±5.7);而脑淋巴瘤患者分别为(550.8±60.1)、(90.6±8.2)、(70.4±9.2)。可见胶质母细胞瘤EP、MCER明显高于脑淋巴瘤患者,P<0.05,而Tmax明显低于脑淋巴瘤患者,P<0.05。本文观察结果与国内多位学者研究结果基本—致[9]。MRI动态增强扫查显示MCER表示病变的最大强化速率,取决于组织灌注及血供;EP则在一定程度代表肿瘤的强化程度。胶质母细胞瘤富含血容量,新生血管多,肿瘤组织异型性显著,肿瘤间质内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显著,显著增加血流灌注量;而脑淋巴瘤多在血管周围集聚,形成血管细胞套。综上所述,脑淋巴瘤及胶质母细胞瘤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二者之间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左敏,刘长华,杨克勤.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观察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6):134-135.

[2]郭爱菊,高明.脑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J].中国医学创新,2013,51(30):179-182.

[3]韩云鹏,韩芳,焦月.探析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情况[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3中旬刊):117-119.

[4]吴仕科,王志敢,张亚林,等.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9(3):144-146.

[5]王国华,范海芸,宋修锋,等.3.0T 1H-MRS在脑内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及单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5):143-145.

[6]王石,王亚明,李春森,等.立体定向活检在MRI表现不典型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5):156-157.

[7]余光宏,许百男,肖炳祥.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25(4):134-135.

[8]孙梦恬,程敬亮,张勇,等.动态增强MRI在胶质母细胞瘤与脑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3):345-348,359.

脑胶质母细胞瘤 篇2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

近年来,同步放化疗在直肠癌、头颈部肿瘤及肺癌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据报道,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化疗对胶质母细胞瘤有效[1]。然而,TMZ和放疗联合的次序何者为优,尚存在很多争议。因此,有必要研究胶质母细胞瘤术后TMZ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人入组条件

年龄大于18岁,小于70岁;病理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KPS评分≥70;无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血细胞计数正常;无感染,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

1.2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6年4月~2007年4月收治的病人中,选出符合条件的55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1)辅助化疗组(30例),即术后放疗后予TMZ辅助化疗,第1周期化疗[150 mg/(m2·d),d1-5,间隔28 d];第2~4周期[200mg/(m2·d),d1~5,间隔28 d];(2)同步放化疗组(25例),即放疗1 d后开始予TMZ第1周期化疗[150mg/(m2·d),d1~5],放疗28 d时予TMZ第2周期化疗[200 mg/(m2·d),d1~5],以后再TMZ辅助化疗2周期,28 d为1个周期。所有病人的放疗均采取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临床靶区为肿瘤或瘤床外放2.5 cm,2 Gy/次,5次/周,总剂量DT60 Gy/30次。治疗过程中必要时配合止呕、脱水等治疗。所有病人均完成全程治疗。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两组均无明显差别。

1.3 统计学分析

观察并记录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时间(th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定义为手术日期至病灶较前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的日期;总生存时间(the overall survival,OS),定义为手术日期至死亡或随访终止日期。运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和Log-Rank分析两组的OS和PFS差异。以上采用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辅助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6月(95%可信区间为6.96~8.24月),同步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3.8月(95%可信区间为12.98~14.62月)。辅助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4.25月(95%可信区间为3.92~4.58月),同步放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65月(95%可信区间为6.24~7.06月)。辅助化疗组的2年生存率为13.33%,同步放化疗组的2年生存率24%(图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20)。辅助化疗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10%,同步放化疗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16%(图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31)。

2.2 安全性评价

病人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恶心及呕吐,均较轻微,对症处理后缓解。只有5个病人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其中2例白细胞1度下降(辅助化疗组),3例白细胞2度下降(同步放化疗组2例,辅助化疗组1例),经升白细胞处理后恢复正常,没有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

3 讨论

恶性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预后不良,从诊断到病人死亡的中位生存时间通常不到一年[2]。因为脑的特殊功能限制,手术常难以完全切除,因此术后需要配合放化疗,以提高疗效。恶性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脑恶性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生率的45%~50%。其中,胶质母细胞瘤又占大多数比例,约占恶性胶质瘤的80%左右[3]。由于恶性胶质瘤呈侵袭性生长,手术难以完全彻底切除,术后常规辅以放疗以杀灭残存癌细胞,但由于放疗受正常组织剂量限制,许多肿瘤因放疗剂量不足等问题而导致复发。因此,联合化疗对提高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相当重要[4]。然而,一直以来,恶性胶质瘤的化疗如尼莫司汀、卡莫司汀及司莫司汀等疗效不尽如人意。TMZ的问世改变了脑胶质瘤药物化疗的总体水平,被誉为“脑胶质瘤药物化疗的里程碑”[5]。许多临床研究显示,TMZ为恶性胶质瘤药物化疗的理想选择[6,7],治疗总有效率为50%[8]。TMZ是一种口服的烷化剂,先后在国外和国内批准用于恶性胶质瘤和黑色素瘤[9]。TMZ生物利用度接近100%,并且能通过血脑屏障,使得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浓度达到其在血浆中浓度的40%。

文献报道的TMZ使用方案种类繁多。有术后TMZ 4周期化疗;有TMZ+CCNU联合6周期化疗;有TMZ同步放化疗+TMZ 6周期辅助化疗(STUPP[1]模式);有BCNU+TMZ 8周期方案。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的是术后TMZ 4周期化疗模式。随访2年的结果显示,同步放化疗组与辅助化疗组的2年生存率(24%,13.3%)和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16%,10%)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步放化疗较辅助化疗有一定的优势。与STUPP[1]报道的结果相似,其2年生存率(26.5%)的优势更大。“STUPP模式”为同步放化疗(放疗:2 Gy/次,5次/周,DT60 Gy/30次;化疗:从放疗始至放疗止,TMZ,75 mg/(m2·d),7 d/周,放疗结束后休息4周,行6个周期的辅助化疗,第1周期,TMZ,150 mg/(m2·d),d1~5,第2~6周期,TMZ,200 mg/(m2·d),d1~5,28 d为1个周期,同步放化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6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9月,2年生存率为26.5%,而毒性反应也不增加。本研究较STUPP[2]的疗效相对较差,其原因可能包括:(1)STUPP模式采用TMZ连续暴露(TMZ,75mg/m2,口服)以消耗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的方法,提高了放疗后的辅助化疗的疗效[10,11]。MGMT是一种重要的DNA修复酶,参与修复肿瘤细胞的DNA烷化损伤,是肿瘤细胞对亚硝基脲类药物及TMZ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12];(2)每日口服小剂量的TMZ,可阻碍放射导致的DNA损伤的修复,起到放射增敏的作用;(3)STUPP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检测出患者的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约占65%。本研究未做相关检测,是否存在患者的选择偏倚尚不清楚。

TMZ虽然是目前胶质瘤的有效化疗药物,但不可能对所有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都有效。文献报道,提高TMZ疗效的途径有:(1)合理的使用剂量周期方案,如同步放化疗,TMZ连续暴露[TMZ,75 mg/(m2·d,口服];(2)部分患者使用TMZ前使用顺铂(DDP),可能下调MGMT m RNA表达,在基因水平抑制MGMT的活性[13];(3)MGMT抑制剂如O6苄基鸟嘌呤(O6-BG)和链脲菌素可抑制MGMT的活性,与TMZ同用,可明显提高疗效;(4)通过检测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给阳性患者选择性使用TMZ;(5)TMZ联合靶向治疗药物,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等,均能提高TMZ治疗胶质瘤的疗效[14]。

TMZ作为一种烷化剂,主要副作用是骨髓抑制,但出现较少。笔者研究中只有5个病人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其中2例白细胞1度下降,3例白细胞2度下降,经升白细胞处理后恢复正常,没有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病人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也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上述结果说明,放疗联合TMZ毒性小,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与STUPP[15]的研究相似。

脑胶质母细胞瘤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购自美国ATCC公司;人胶质母细胞瘤SHG44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所;新生牛血清和MTT购自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鼠抗人GPNMB单克隆抗体购自艾美捷科技有限公司;HRP标记的羊抗鼠二抗购自南京生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转染试剂LipofetamineTM 2000购自Invitrogen公司;Transwell膜购自Millipore公司;AV/PI双染凋亡检测试剂盒购自BD公司。

1.2 GPNMB-siRNA

根据已知的人GPNMB编码区序列设计3对GPNMB-siRNA,其碱基序列如下,sense:5'-GGUCAGUAUUUCCA-GAAAUUU-3',anti-sense:5'-UUCCAGUCAUAAAGGUCU-UUA-3';sense:5'-CUGCCAGAUUAACAGAUAUUU-3',antisense:5'-UUGACGGUCUAAUUGUCUAUA-3';sense:5'-GGCUGGUUUAUCUGCUGAUUU-3',antisense:5'-UUCC-GACCAAAUAGACGACUA-3',交由上海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

1.3 方法

1.3.1 GPNMB-siRNA转染

制备终浓度为80 nmol/L的siRNA-脂质体复合物,实验组加入GPNMB-siRNA混合物,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control)和脂质体对照组(mock)。将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和SHG44分别以2×105个/孔接种于6孔板,待细胞生长至70%~80%时,更换无血清培养基,采用LipofetamineTM 2000将GPNMB-siRNA转染细胞。

1.3.2 Western blot检测GPNMB的沉默效果

将培养的细胞用0.05%胰蛋白酶消化,PBS洗涤3次;加入450μL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SDS-PAGE蛋白电泳;电泳结束后将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用5%脱脂奶粉封闭,按照常规的方法加入鼠抗人GPNMB单克隆抗体、HRP标记的羊抗鼠二抗,Western blot分析GPNMB的沉默效果。

1.3.3 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

按操作说明书进行凋亡实验,具体操作为:收集各组细胞,用预冷的PBS洗涤3次,加入1 mL 1×Annexin V结合缓冲液,离心去上清,再加入200μL结合缓冲液重悬细胞,分别加入10μL Annexin V-FITC和5μL PI(5μg/mL),轻轻混匀,避光孵育30 min,流式细胞仪检测。

1.3.4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取对数期生长的U251和SHG44细胞接种于96孔板,每孔200μL,含2×104个细胞,加入GPNMB-siRNA培养48 h,设置空白对照组;每孔加入20μL MTT溶液(5 mg/mL),继续培养4 h;弃上清,加入150μL二甲基亚砜,摇床上低速振荡10 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酶标仪上测定570 nm处OD值。

1.3.5 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将培养的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和SHG44细胞消化成单细胞悬液,无血清培养基洗3次,将细胞悬液密度调整成2×105个/mL备用。预先将Matrigel(提前12 h)用无血清培养基DMEM稀释成1∶3浓度,均匀地铺满Transwell小室上室的聚碳酸酯膜,室温放置1 h,使Matrigel凝固形成基质膜。Transwell下腔室加入700μL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小室内接种200μL无血清细胞悬液,培养18 h后取出Transwell膜,预冷的PBS洗涤2次,4%多聚甲醛固定15 min,0.1%结晶紫染色5~10 min,显微镜下拍照,统计穿过Transwell膜的细胞数。实验重复3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PNMB基因敲除效果

提取转染siRNA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结果证实,与空白对照组和脂质体对照组相比,GPNMB-siRNA转染组中GPNMB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siRNA转染的U251细胞中GPNMB表达量仅为18.97%,SHG44细胞中GPNMB的表达量仅为25.68%,表明GPNMB-siRNA转染能特异性沉默U251和SHG44细胞中GPNMB的表达(图1)。

2.2 GPNMB-siRNA对U251和SHG44细胞凋亡的影响

转染48 h后,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PNMB基因沉默对U251(图2A)和SHG44细胞的凋亡无显著影响(图2B),表明GPNMB不参与调控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和SHG44细胞的凋亡。

2.3 GPNMB-siRNA对U251和SHG44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轴和平均OD值为纵轴绘制生长曲线(图3)。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PNMB-siRNA转染后U251和SHG44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GP-NMB沉默可显著影响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和SHG44细胞的增殖能力。

2.4 GPNMB-siRNA对U251和SHG44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Transwell侵袭试验结果显示,GPNMB-siRNA转染的U251和SHG44细胞侵出小室的数目分别为(70.0±4.6)个和(43.0±6.6)个。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组细胞的侵出小室数目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GPNMB的缺失可明显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图4)。

3 讨论

神经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脑瘤发病率的50%,是脑癌中死亡率最高和最常见的一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和侵袭力强等特性[5]。尽管近年来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较高的侵袭性使胶质瘤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一般发病后患者的平均寿命仅14个月[6]。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的发展,许多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相关的分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7,8]。因此,对与肿瘤生物学功能相关分子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GPNMB是一种典型的Ⅰ型跨膜糖蛋白,表达于多种组织中,参与细胞多种生理功能,如细胞的分化、炎症、组织重建及肿瘤发育等[3]。研究表明,正常人脑组织中GPN-MB不表达或者少量表达,而脑瘤患者中GPNMB大量表达,是正常人的10倍以上[9]。此外,GPNMB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表达,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活体检测分析表明,GPN-MB与患者的预后分析呈负相关性,提示GPNMB具有作为肿瘤前期诊断及预后分析指标的潜能[4]。但是,关于GPN-MB在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通过RNA干扰法探讨了GPNMB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证实,GPNMB缺失对U251及SHG44细胞凋亡无显著影响,但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被显著抑制,表明GPNMB参与调控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及侵袭,提示GPNMB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由于GPNMB能够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及侵袭,有望成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潜在靶分子。虽然本研究证实了GPNMB在神经胶质母细胞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确切的信号途径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Owen TA,Smock SL,Prakash S,et al.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enes encoding human and mouse osteoactivin[J].CritRev Eukaryot Gene Expr,2003,13(2-4):205-220.

[2]Rose AN,Grosset AA,Dong Z,et al.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B is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of recurrence and a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 in breast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10,16(7):2147-2156.

[3]Huang JJ,Ma WJ,Yokoyama S.Expression and immunolocalization ofGpnmb,a glioma-associated glycoprotein,in normal and inflamedcentral nervous systems of adult rats[J].Brain and Behav,2012,2(2):85-96.

[4]Kuan CT,Wakiya K,Dowell JM,et al.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a potential molecular therapeutic target in patientswith glioblastoma multiforme[J].Clin Cancer Res,2006,12(7 Pt 1):197-1982.

[5]Berger M,Leibel S,Bruner J,et al.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tumors of the supratentorial compartment.Cancer in the nervous sys-tem[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1996:57-126.

[6]McLendon RE,Halperin EC.Is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with intracranial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overstated[J].Cancer,2003,98(8):1745-1748.

[7]Naumovski L,Junutula JR.Glembatumumab vedotin,a conjugate ofan anti-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 mAb andmonomethyl auristatin E for the treatment of melanoma and breastcancer[J].Curr Opin Mol Ther,2010,12(2):248-257.

[8]Bao S,Wu Q,Li Z,et al.Targeting cancer stem cells through L1CAMsuppresses glioma growth[J].Cancer Res,2008,68(15):6043-6048.

脑胶质母细胞瘤 篇4

由于原发性胶质瘤的病理类型多样, 病理变化复杂, 单靠当前的常规方法来明确诊断, 给病理诊断和临床判断预后带来很大困难。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对星形胶质细胞瘤的病理分级中加入分子变化的内容、鉴别其分子亚型, 以及确定其起源细胞和寻找治疗性分子靶点的研究, 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的前沿课题。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tathmin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 分析其与胶质细胞瘤分级及侵袭能力的关系。证实stathmin与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分级和侵袭的相关性, 有望成为胶质瘤恶性程度分级和预后判定的新的生物标记物, 并为胶质瘤的针对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理组织切片及患者的临床资料

62例脑胶质瘤标本取自永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0至2009年存档的神经外科送检手术肿瘤标本, 所有标本都经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4μm连续切片。所有脑胶质瘤病例均为首次手术治疗, 术前未接受放疗和/或化疗, 其中, 男37例, 女25例, 年龄5~76岁, 平均47.5岁。脑胶质瘤标本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按WHO 2000年分类和分级标准, 根据200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专业组制订的《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4], 星形胶质细胞瘤I级4例, II级22例, III级25例, IV级11例。2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为永州市人民医院所保存非颅脑疾病致死的尸检标本或脑外伤标本。

1.2 实验方法

1.2.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法进行。结果判断:stathmin阳性细胞判断, 按照Hara描述的积分法判断结果, 由两位病理学家独立作出诊断, 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定位于胞浆, 随机选取至少10个高倍镜视野 (×200) , 至少计数1000个细胞, 以积分法计算结果。即根据每张切片的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比例计分。着色强度:无色0分;浅黄色1分;棕黄色2分;棕褐色3分。着色细胞比例:无着色0分;<5%为1分;6%~30%为2分;31%~60%为3分;≥61%为4分。二者相加0~2分为阴性;3~4分为阳性;5~7分为强阳性。阳性率= (阳性例数+强阳性例数) /总例数×100%。

1.2.2 Western blot分析

(1) 总蛋白质抽提:收集107个U251细胞, 加入4℃预冷的细胞裂解液中, 混匀后冰上裂解30 min;4℃, 12000rpm/min离心30min, 吸取上清至新离心管中;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70℃保存待用。 (2)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分别在4支微量离心管中加入0.5mg/mL牛血清蛋白质 (5、10、15和20μL) , 以0.9%NaCl补足至100μL, 同时以100μL 0.9%NaCl作空白对照;每管各加入lmL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 振荡混匀, 室温放置2min;分光光度计上测牛血清蛋白质A595的OD值, 绘制标准曲线, 并测量待测样品的A595OD值, 从标准曲线中确定待测样品的浓度。 (3) Western blot分析:按每个梳孔40μg吸取蛋白加等体积2×loading buffer沸水浴中加热5min, 冰上骤冷。10%聚丙烯酰胺凝胶100V电泳2h左右;100V电转移1h使蛋白质转移至硝酸纤维素滤膜。5%脱脂牛奶室温封闭2h;1:1000稀释鼠抗人stathmin与印迹膜4℃孵育过夜或室温孵育2h;TBST洗膜3次×15min, 1∶4000稀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与印迹膜室温温育1h;TBST洗膜3次×15min, 保鲜膜上配置ECL检测试剂的底物, 使与印迹膜作用3~5min;暗盒中曝光3min, 取出X光片显影、定影。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 LSD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分级

根据200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专业组制订的《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 星形胶质细胞瘤根据瘤细胞密度、瘤细胞的多形性和恶性程度分为I~IV级。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瘤I级4例, II级22例, III级25例, IV级11例。I级和II级为良性, III级和IV级为恶性。

2.2 Stathmin在正常脑组织和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比较

62例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中stathmin阳性率为77.4% (48/62) , 20例正常脑组织中stathmin阳性率为30.0% (6/20) , 胶质瘤中stathmin阳性率远远高于正常脑组织,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表1, P<0.05) 。说明stathmin蛋白表达增高与脑星形胶质瘤的发生及恶性程度密切有关。

与脑胶质细胞瘤比较, *P<0.05卡方检验

2.3 Stathmin蛋白在不同分级脑星形胶质瘤中的表达

脑脑星形胶质细胞瘤I~IV级stathmin阳性率分别是:I级50% (2/2) , II级45.5% (10/22) , III级100% (25/25) , IV级100% (11/11) 。I级与II级比较, III级与IV比较, 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意义 (表2, P>0.05) 。Stathmin蛋白在良性胶质细胞瘤 (I级+II级) 中的阳性率为46.2% (12/26) , 恶性胶质细胞瘤 (III级+IV级) 中阳性率为100% (36/36) , 恶性胶质细胞瘤中stathmin蛋白阳性率远高于良性胶质瘤, 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表2, P<0.05) 。实验结果说明stathmin蛋白与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良恶性有关, 与肿瘤分级也存在一定关系, 可作为良恶性判断的一个指标。

a I级与II级比较;b III级与IV比较;c恶性与良性胶质瘤比较, P<0.05, 卡方检验

3 讨论

Stathmin蛋白是一种微管不稳定蛋白, 又叫癌蛋白1 8 (oncoprotein 18, OP18) 。由于Stathmin蛋白在细胞周期中所特有的微管解聚活性, 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肿瘤发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Stathmin蛋白表达增加时, 减少微管的聚合, 使纺锤体无法形成;当其表达减少时, 增加微管聚合, 抑制微管解聚而抑制细胞分裂。Stathmin蛋白的稳定性对于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产物能够直接或间接与Stathmin作用[6]。Stathmin是多种细胞内激酶如PAKs ( (p21-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MAPK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 等的作用底物, 其下游作用靶点则是在细胞分裂周期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管蛋白、微管及纺锤体等细胞器[7,8]。Stathmin主要调节细胞微管系统动力平衡, 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有关。其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已有报道, stathmin在神经母细胞瘤、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鼻咽癌和卵巢癌中高表达[9]。最近的研究还发现, stathmi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有关[10]。研究也显示, stathmin过表达与某些恶性肿瘤, 如鼻咽癌、肺癌的分化和预后有关[11]。Stathmin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促进微管的解聚或阻止微管的聚合从而影响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 通过抑制其表达可以干扰恶性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 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抑制stathmin表达能够协同增效某些化疗药物的抗癌疗效, Stathmin基因正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Stathmin在胶质瘤中的高水平表达从而导致微管动力学紊乱, 促进异常的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失控, 使胶质瘤细胞得以维持高增殖率与转化表型[12]。本研究发现, 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存在着stathmin蛋白的过表达, 主要在胞浆中表达, 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中stathmin阳性率为77.4%, 正常脑组织中stathmin阳性率为30.0%,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说明其表达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其表达强度与脑胶质细胞瘤的良恶性相关, 且随着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增高, stathmin表达也增强, 与前面文献报道一致。我们的研究表明:stathmin蛋白与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及良恶性有关, 与肿瘤分级也存在一定关系, 可作为良恶性判断的一个指标。

总之, Stathmin蛋白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是增高的, 其表达增高可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导致肿瘤恶性程度增高, 调控MMPs表达增加而转移能力增强, 抑制其表达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及转移, 靶向stathmin蛋白的生物治疗有望成为胶质瘤细胞临床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目的 研究Stathmin蛋白表达与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分级及转移的关系, 探讨Stathmin蛋白作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生物学标记物的意义。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62例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标本, 2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为尸检或脑外伤标本,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tathmin蛋白的表达。分析Stathmin蛋白与星形胶质细胞瘤分级及良恶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中stathmin阳性率为77.4% (48/62) , 正常脑组织中stathmin阳性率为30.0% (6/20) ,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②Stathmin阳性率在良性星形胶质细胞瘤的中为46.2% (12/26) , 在恶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为100% (36/36) , 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 ①Stathmin蛋白表达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高于正常脑组织, 与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有关;②Stathmin蛋白表达与脑星形胶质细胞瘤良恶性有关, 可作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分化和良恶性判断的分子标记物。

胶质细胞瘤MRI的临床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AG患者, 其中男性47例, 女性31例, 年龄 (14~64) 岁, 平均年龄 (37.4±6.7) 岁。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MRI诊断, 根据WHO胶质细胞瘤分级标准[1]进行分级, 并经过实验室病理证实。其中, Ⅰ级AG 29例, 男性17例, 男性12例, 平均年龄 (31.6±4.7) 岁;Ⅱ级23例, 男性15例, 女性8例, 平均年龄 (35.1±2.9) 岁;Ⅲ~Ⅳ级26例, 男性14例, 女性12例, 平均年龄 (31.7±7.9) 岁。

1.2 检查方法

1.2.1 MR成像

本组病例采用GE Signal 15.T和Siemens1.0MRI成像系统:横截面T1WI (TR500/TE15ms) ;T1WI (TR500/TE30ms) ;FLAI序列 (TR2900/TE100ms) , 层厚8cm;矩阵256×192, FOV 25cm;其中平扫后用扎喷替酸葡甲胺 (GdDTPA) 静脉注射, 注射计量为0.1mmol/kg, (1~3) min注射完毕。注射后行矢状位、轴位和冠状T1WI成像[2]。

1.2.2病理观察

将78例AG患者肿瘤切除后, 用15%甲醛固定固定, 染色、固定[3], 光镜下观察标本的形态、大小、肿瘤及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切面是否出血、坏死等。并观察组织学的类型, 肿瘤组织坏死程度, 脑组织浸润、核分裂等项目来判断胶质细胞瘤的类型和病理分级。

1.3 判定指标

1.3.1 水肿分级标准

在MRI图像上, 测定肿瘤最大径和最大水肿宽度, 将瘤周水肿分为4度:Ⅰ°:未见明显水肿, 仅见脑回沟部有部分消失;Ⅱ°:瘤周水肿宽度<2cm;Ⅲ°:瘤周水肿<3cm, 且限于半球;Ⅳ°:瘤周水肿超越半球。

1.3.2 瘤-脑界面测定

根据MRI评分标准[4], 以Gd-DTPA增强为依据, 包括瘤体的增强程度 (CE-D) 和增强形态 (CE-HET) 大小。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瘤周浸润程度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

78例AG患者中, 通过瘤周浸润增强分析, 发现Ⅰ级与Ⅱ级和Ⅲ~Ⅳ级相比, 强化程度和浸润程度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在增强程度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Ⅰ级与Ⅱ级和Ⅲ~Ⅳ级相比, ▲P<0.05, ★P<0.01

2.2 水肿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

Ⅰ级AG与Ⅱ级和Ⅲ~Ⅳ级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而Ⅱ级与Ⅲ~Ⅳ级相比, 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在所有AG患者中, 在加权像上, 有11例未发现水肿, 瘤周水肿发病率为85.9%, 见表3;提示AG恶性程度一般在Ⅱ级以上。

注:Ⅰ级与Ⅱ级和Ⅲ~Ⅳ级相比◆P<0.01, Ⅱ级和Ⅲ~Ⅳ级相比◆◆P>0.05

3 讨论

胶质细胞瘤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瘤主要位于颅脑白质内, 常浸润性生长, 通常没有明显的分界, 向外生长可以透过皮层, 向内生长可以破坏脑沟深部结构, 进而侵犯侧大脑半球[5]。本文对AG强化形态和程度的MRI特点与病理分级进行分析, 发现Gd-DTPA增强可以发现瘤体的浸润程度和范围, 还以还可以区分肿瘤的恶化程度。随着病理分级的增加, 瘤-脑界面可以发现强化不均匀厚薄规则, Gd-DTPA增强也随之明显。在MRI像上, 静注Gd-DTPA后可以看见边缘不规则强化和点状强化, 说明肿瘤恶化程度比较高, 这一观点也得到国外报道[6]的证实。

Ⅰ级AG在病历上主要变现为细胞浆少, 胞核大小不同, 但是形状规则, 仅有轻度边缘强化。肿瘤内血管密度增加, 无内皮增生[6]。Ⅱ级在MRI图像上可以发现不规则的强化, 病理检查发现, 强化区域与瘤体大体一致。造成这种信号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密度加大, 无序排列以及血管增加、内皮细胞增生等。Ⅲ~Ⅳ级强化后出现显著的不规则强化, 点状强化。产生这种信号差异是由于坏死的瘤周常见增生的小血管与周围组织交织在一起[7]。Olavo[8]认为这种差异与肿瘤组织的多样化有关。我们发现, Ⅰ级与Ⅱ级和Ⅲ~Ⅳ级相比, 强化程度和浸润程度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在增强程度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可以通过信号差异以及Gd-DTPA增强来诊断瘤体的浸润程度和病理分级,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本研究同时发现, Ⅰ级AG发生水肿与Ⅱ级和Ⅲ~Ⅳ级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而Ⅱ级与Ⅲ~Ⅳ级相比, 无明显差异 (P>0.05) 。这提示我们, Ⅱ级和Ⅲ~Ⅳ级AG容易对血脑屏障造成损害, 如内皮穿孔和连接破裂等;此外AG细胞可以分泌血管通透蛋白, 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进而引起瘤周水肿。这说明, AG水肿不仅取决于瘤体的体积, 还与瘤体部位有关[9,10]。

综上所述, 瘤-脑界面MRI强化的形态和程度以及瘤周水肿均与AG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因此, 可以通过MRI并结合病理, 分析和预测AG手术的可能性、难以程度及预后。

参考文献

[1] 吴漳益.胶质细胞瘤中HSP60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与病理分级关系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30~35

[2] 占加元.恶性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 (16) :177~178

[3] 杨世峰.脑胶质细胞瘤患者血清IGF-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 2009;6 (29) :22~23

[4] LI Qiaoyu, Yang Yong, Zhang Yan, et.al.Nerve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astrocytoma and cerebrospinal fluid:a new biomarker for prognosis of astrocytoma[J].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版) , 2011;124 (14) :2222~2227

[5] 梁朝辉, 焦保华, 郭二坤, 等.原癌基因Wip1在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1;28 (4) :579~581

[6] CHEN Xuzhu, DAI Jianping.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complicated with extraventricular cystic giant cell astrocytoma:case report[J].2007;120 (9) :845~856

[7] Hallemeier, C.L., Pollock, B.E., Schomberg, P.J., et al.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recurrent or unresectable pilocytic astrocyto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12;83 (1) :107~112

[8] Olavo Kyosen Nakamura, Marco da Cunha Pinho, Vicente Odone Filho, et al.Intermediate pilomyxoid astrocytoma and diencephalic syndrome:imaging fndings[J].Einstein, 2012;10 (2) :236~238

[9] Otilia Zarnescu, Felix Mircea Brehar, Coralia Bleotu, et al.Co-localization of PCNA, VCAM-1 and caspase-3 with nestin in xenografts derived from human anaplastic astrocytoma and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tumor spheres[J].Micron, 2011;42 (8) :793~800

胎儿心室脂肪母细胞瘤1例 篇6

患者, 33岁, 孕35+5周, 因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右心室实性占位于2011年12月22日入院要求终止妊娠。该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6/25天, 末次月经:2011年4月15日, 停经30余天自测尿HCG (+) , 早孕反应不明显, 孕早期无病毒感染史, 否认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史, 因该患者为计划外妊娠, 未至医院行正规产前检查。2011年12月15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检查提示:胎方位为右枕前, 双顶径86 mm, 羊水指数140 mm, 右心室内三尖瓣膈瓣上方室间隔侧可见14.1 mm×15.4 mm×18.5 mm强回声团块, 与室间隔关系密切。我院复查超声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超声结果基本一致, 见图1。该患者既往体健, 否认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 孕期无宠物接触史。12月25日行水囊引产术。12月30日娩出一死女婴, 重3000 g, 外观未见明显异常。死胎送尸体检查, 病理诊断结果为:胎儿右心室壁脂肪母细胞瘤, 大小为4.3 cm×4.0 cm×1.0 cm。见图2。

2 讨 论

原发心脏肿瘤极为罕见, 婴幼儿中的发病率为27/10000, 宫内发病原因不明, 最常见为横纹肌瘤, 约占总数的62%, 有多发趋势且累及隔膜[1]。检索国内近30年文献, 对于胎儿心脏肿瘤的报道中, 心脏横纹肌瘤的数量最多。对于其他病理类型报道极少, 国内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志海等[2]于1991报道1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叶蓉华等[3]报道胎儿心肌多发性错构型血管肌纤维脂肪瘤1例。周启昌等[4]报道1例胎儿心脏脂肪瘤。高健等[5]报道1例胎儿四心腔低度恶性肉瘤。

脂肪母细胞瘤属于错构瘤, 为幼稚的脂肪母细胞在局部增生形成, 仅见于婴儿和年幼儿童, 又称为胎儿脂肪瘤或胚胎性脂肪瘤, 此瘤多发生于四肢的浅表层软组织, 其次见于颈、面颊部、躯干, 发生于心脏十分罕见。李洪波等[6]报道1例患儿因右心室肿块, 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提示脂肪母细胞瘤, 为国内唯一1例报道存活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报道。

导致胎儿心脏肿瘤的原因目前不明, 孕期超声检查是初步诊断胎儿心脏肿瘤、预防患儿出生最有效的措施。彩色多普勒可清楚地显示胎儿心脏肿瘤的大小、部位及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心室流入口或流出道的机械性梗阻并可发展成为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本病例孕期非正规产前检查, 若行正规产前检查, 中孕期产前诊断超声检查能尽可能提前发现心脏肿瘤, 及早终止妊娠, 对孕妇的创伤减到最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 孕期保健系统的完善, 关于胎儿心脏肿瘤的报道将呈增多趋势, 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方法, 一经发现胎儿心脏肿瘤, 从优生的角度, 建议其终止妊娠。

参考文献

[1]段涛, 杨慧霞, 译.高危妊娠[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22.

[2]康志海, 刘爱武, 于卫刚.胎儿超声心动图的研究:Ⅵ左心室脂肪母细胞瘤1例报告[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1, 25 (4) :273-274.

[3]叶蓉华, 谢道银, 贾同莉.胎儿原发性心脏肿瘤1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35 (4) :232.

[4]周启昌, 范平, 高梅.胎儿心脏肿瘤的产前超声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1, 10 (10) :602-604.

[5]高健, 王芳娜, 楚伟.产前诊断胎儿心脏恶性肿瘤1例[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 18 (11) :106.

盆腔肾外肾母细胞瘤1例 篇7

患儿, 男, 8岁, 因间隙性排尿困难2周入院。患者有尿胀感, 无明显下腹部不适及疼痛, 无血尿。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查体:下腹部可扪及约5cm×6cm大小的包块, 质地硬, 边界不清, 固定无压痛。肛门指检:指尖可触及盆腔内包块, 质硬, 固定, 指套退出无血染。B超探及盆腔内异常包块, 约6.9cm×6.4cm×6.3cm大小, 内为不均质的中等回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示内见线状、分支状彩色血流信号;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占位病变。腹部CT示:盆腔内直肠与膀胱间见类圆形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 约7.1cm×5.9cm×8.0cm大小, 密度不均, 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灶, 边缘较清楚但与膀胱及直肠紧密相贴, 膀胱向前向右上推移, 增强后肿块呈轻度强化, 原低密度灶不强化 (图1、2) 。MRI可见盆腔正中约7.0cm×6.0cm×7.6cm大小的类圆形混杂信号肿块, T1WI主要为等信号及斑片状低信号, T2WI主要为不均匀高信号, 肿块边界较清楚, 精囊腺向前推移, 膀胱向前向右上推移, 形态失常 (图3~6) 。CT及MRI均考虑恶性肿瘤。胸部X片及CT检查示:右肺门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直径约1.8cm, 边界清楚, 结合盆腔肿瘤病史考虑淋巴结转移。入院后在全麻下行手术探查:肿瘤位于膀胱与直肠间, 约7.0cm×6.8cm×7.3cm大小, 与膀胱及直肠粘连紧密。经征求患儿家长意见, 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采取了姑息性肿瘤切除术, 保留了膀胱与直肠。送病理检查:诊断为肾外肾母细胞瘤。术后半年病人再次出现排尿困难, 复查CT提示肿瘤复发, 随访病人于术后9个月死亡。

2 讨论

肾母细胞瘤是幼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小儿所有实体瘤的8%, 15岁以下儿童占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的80%。约75%的患者于1~5岁之间诊断, 其高峰为3~4岁。真正的肾外肾母细胞瘤非常罕见。本例患者发生于盆腔并以间隙性排尿困难为首发症状极为罕见, 由于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无特异性表现, 故术前诊断困难, 但术前行CT及MRI检查基本可以确定其良、恶性, 并可了解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对指导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 必要时化疗后再行手术治疗可能更有利于对肿瘤行根治性切除。肾外肾母细胞瘤的正确诊断必须靠病理学检查。Ronald等[1]指出, 诊断肾外肾母细胞瘤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1) 原发肿物在肾外; (2) 组织学出现原始的梭形及圆形细胞成分; (3) 形成发育不全或胚胎样管或肾小球样结构; (4) 肿瘤不含皮脂样肾瘤或畸胎瘤成分; (5) 需排除原发性肾肿瘤肾外转移与重复肾的可能。肾外肾母细胞瘤与肾内肾母细胞瘤来源是否相同尚有争论, 有人认为肾内与肾外肾母细胞瘤具有不同的组织来源[2]。不论肾外或肾内肾母细胞瘤均需手术、化疗, 必要时加放射治疗[3]。

肾母细胞瘤具有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转移早、预后差等特点, 但早期发现治愈率高。本例患者初次就诊时, 未引起医生重视, 没有认真做盆腔体检及B超检查, 以至延误诊断。因此, 应充分认识本病的发生与诊断, 才能有效避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肾外肾母细胞瘤,盆腔肿瘤

参考文献

[1]Ronald S, Mu C, B Sc, et al.Adult extrarenal Wilms’tumor occurring inthe uteru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of the literature[J].Arch pathol LabMed, 2001, 125:1081-1083.

[2]Coppes MJ, Wilson PCG, Weitzman S.Extrarenal Wilms’tumor:staging, treatment, and prognosis[J].J Clin Oncol, 1991, 9:167-17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焦虑障碍 下一篇:校园幽默之作弊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