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儿童美术教育比较

关键词: 引言 世界 儿童 发展

1 引言

自从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 世界经济的格局有了巨大的改变, 东亚的经济发展迅速, 世界各国对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尤其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显得格外重视。

2 中国与日本儿童美术教育的比较

2.1 课程目标方面

2.1.1 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

我国现行的学校美术课程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来实施的。这一教学大纲中, 美术教学目标是从四个方面来表述的。即通过美术教学: (1)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2) 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以, 笔者觉得, 我国应尽快制定一个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变化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2.1.2 日本儿童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

日本教育界认为, “教育的最终效能, 是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 培养儿童完美的人格。” (1) 所以, 通过上面的两端文字, 我们可以看出, 日本在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 尤其是高尚的情感;和培养儿童的个性, 尤其是完美的个性。

2.2 儿童美术教科书方面

2.2.1 中国儿童美术的教科书

我国现用的儿童美术教科书, 是2002年进行改版的“新教材”。

“新教材”紧扣我国的教育纲领, 努力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 陶冶儿童的情操, 提高儿童的审美的能力, 以及让儿童对美术这门学科充满很大的兴趣。

2.1.2日本儿童美术的教科书

2002年, 经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 根据新的《学习指导要领画图工作篇》编写, 日本文教出版社, 出版的小学里面所用的教科书。

这套教科书充分结合了日本对儿童美术教育新的思想, 以儿童为教育主体, 结合儿童的个性, 内容丰富, 题材多样, 图文并茂, 版面色彩明艳, 印刷精致, 这使得儿童加大了对美术这门学科的兴趣, 提高了儿童的审美能力, 让儿童用很轻松的力可学习美术的绘画技法和美术常识, 并且, 本美术教科书还含了其它学科的内容, 使儿童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

2.3 培养儿童美术教师方面

2.3.1 中国儿童美术教师的培养

整个教育的活动与教师这个社会角色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想提高儿童美术教育水平, 必须先要提高儿童美术教师的师资水平。

对于, 中国现有的高校来说, 也开设了美术教育学专业, 鼓励爱好美术及其美术教育的青年人报考本专业;对于, 现已任教的美术教师来说, 会经常为他们开展一些在职的进修性质的儿童美术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活动。从而, 来提高儿童美术教育的师资水平。

所以, 要想培养出更好的儿童美术教师, 就必须先把现在高校中的美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更好。

2.3.2 日本儿童美术教师的培养

可以说, 日本对儿童美术教育要比中国对儿童美术教育不知要重视多少倍?日本的普通大学开设儿童美术教育专业, 加大对儿童美术教师的培养。所以, 现在看日本儿童美术教师基本上是由日本普通大学毕业的。

3 结语

要提高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 笔者认为, 首先, 要制定好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有思想、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还要重视对大学中的美术教育专业进行较为完善的管理。先让学生要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 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并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 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

摘要:本文分别从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教育目标、教科书、以及儿童美术教师的培养等五个方面, 对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和日本儿童美术教育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教育目标,儿童美术教科书,教师培养

参考文献

[1] 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1]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

[3] 梁玖.美术学[M].湖南美术出版社.[3]梁玖.美术学[M].湖南美术出版社.

[4] 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周蕊.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本科生毕业论文集[D].美术学专业.[5]周蕊.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本科生毕业论文集[D].美术学专业.

[6]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 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安全防范工作推进 下一篇:油田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节能管理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