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爱情故事(精选6篇)
篇1:李白的爱情故事
李白的成长故事
唐朝的着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去街上闲逛。
一天,李白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
李白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
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那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针呢?”
“可是,您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奶奶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也很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四年级:李雨洪
篇2:李白的爱情故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他的诗歌想像奇伟丰富,感情强烈奔放,语言清新流畅。风格雄健,是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仙人下凡
传说李白他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李白在当朝就享有“谪仙”的美名,后来更被人们尊为“诗中之仙”。
二、李花一树白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儿子果然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三、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
四、铁杵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五、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六、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七、李太白醉草吓蛮书
明,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载其事:
李白看了一遍,微微冷笑,对御座前将唐音译出,宣读如流。番书云:
渤海国大可毒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吾界,想出自宫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与俺国,俺有好物事相送。大白山之芜,南海之昆布,栅城之鼓,扶件之鹿,郭颌之永,率宾之马,沃州之绵,循沦河之鲫,丸都之李,乐游之梨,你官家都有分。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那家胜败!
八、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九、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应景之作,在李白是毫不费事,正象在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说的:“放屁还没有这样快!”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饮。李白借酒,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怎能吃李白这一套,靴是给他脱了,但从此记恨在心。后来他在杨玉环面前捣鬼,把李白的官给罢了。原来李白诗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所用的典故飞燕,是赵飞燕。赵飞燕因貌美受宠于汉成帝,立为皇后。后因淫乱,平帝时废为庶人,自杀。本来李白是用飞燕新妆比喻名花凝香,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高力士却说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故意侮辱她。杨贵妃“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唐明皇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
李白是个诗人,未免天真,在用典上不慎重考虑,被人钻了空子,连个闲官翰林都作不成,罢官而去了。
十、太白跳月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十一、太白酒家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蒙蒙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
李白听了恍然记起,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摇晃着,亲切地问:“孩子哩?” 老人顺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我已听孩子讲啦。那号人,什么事干不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来,仙人,请开怀大饮吧!”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饮着,饮着,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联璧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来了,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李白遥望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笔,一挥而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诗仙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
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人都争着到这里,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辛勤的劳作为旅客洗去一路的风尘。
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不快。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酒客越来越少,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外带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目的是想请他也为自己写一首诗,撑撑门面。
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啊!”说罢把手一扬,叫船夫开船,只见竹篙一点,小船轻轻离开江岸,朝江心驶去了。
鲁老板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嘶哑着喉咙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话好说,好说!”跑了几步,被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声倒在沙滩上。
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生意,却一天旺似一天。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
千百年来,沿江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总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廊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十二、春树暮云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
十三、桃花潭水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十四、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十五、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十六、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十七、李白求师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看见了吗?过虎头岩,在鸣弦泉下,有一块刻着“醉石”二字的巨石,传说,当年李白和老人就在这里欣赏山景,饮酒吟诗。他们经常用旁边的泉水来洗酒杯,所以这泉就叫“洗杯泉”。
十八、巨子仙逝
时杨国忠已死,高力士亦远贬他方,玄宗皇帝自蜀迎归为大上皇,亦对肃宗称李白奇才。肃宗乃徽白为左拾遗。白叹宦海沉迷,不得逍遥自在,辞而不受,别了郭子仪,送泛舟游侗庭岳阳,再过金陵,泊舟于千石江边。是夜,月明如昼。李自在江头畅饮,忽闻天际乐声味亮,渐近舟次,舟人都下闻,只有李白听得。忽然江中风浪大作,有鲸鱼数丈,奋孟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施节,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奉迎星主还位。”舟人都惊倒,须臾苏醒。只见李学士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明日将此事告于当涂县令李阳冰,阳冰具表奏闻。天子敕建李滴仙词于千石山上,春秋二祭。
篇3:李白演绎朝靴故事
唐朝大诗人李白性情豪放、诗风浪漫。李白曾立志要靠自己的学问为国效劳, 做一番大事业, 但他深知朝廷奸臣当道, 学问再大也难取功名, 只好云游四海。后来他游历到京城长安, 结识了翰林学士大诗人贺知章, 意外被皇上重用并赐予朝靴, 由此演绎了一段流传至今的朝靴故事。
唐朝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别号诗仙。他祖籍今甘肃省静宁县, 生于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 四岁迁居今四川省江油市。也许是从小的迁移经历注定了他一生万水千山的游历, 造就了他豪放、飘逸和洒脱的性情, 成就了他浪漫的诗风。“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绝句, 名扬海内, 代代相传。他立志要靠自己的学问为国效劳, 做一番大事业, 但是他也深知朝政紊乱, 奸臣当道, 学问再大也难取功名, 即使有胸怀大志也难以得到朝廷的重用, 只好云游四海, 看尽名山, 尝遍美酒, 图个快活。
后来他游历到京城长安, 结识了翰林学士贺知章。贺知章也是唐朝的大诗人,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等绝句, 深得李白的赞赏。一朝结识, 相见恨晚, 俩人情不自禁地交换新作, 切磋律诗乐府。当贺翰林读到李白的《蜀道难》最后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时, 不禁叹道:“你真是从天上贬谪下来的神仙啊!”从此, 李白就又有了一个“谪仙人”的别号, 世人也尊之为“诗仙”。同时在与贺知章的交往中, 意外被皇上重用并赐予朝靴, 由此演绎了一段流传至今的朝靴故事。
话说当时正逢科举考试, 李白在贺翰林的劝说下参加应举。就凭李白绝世天才, 拿到考卷一挥而就, 第一个交卷走出考场。谁知杨国忠、高力士两个考官一来忌贤妒能, 二来李白未曾送礼, 见是李白的考卷, 不由分说将其批落。杨国忠说:“这等书生只配与我磨墨。”高力士也道:“这厮也只能与我脱靴。”
李白被试官屈批考卷而榜上无名, 怨气冲天地说道:“日后我若得志, 定叫杨国忠为我磨墨, 高力为我脱靴, 方解我气!”李白哪里想到, 他的一时戏言在日后竟成现实。
忽一日, 贺知章约李白吃酒, 刚一落座就对李白说, 朝廷接到番邦使节国书一封, 文武官员竟无一人看懂。唐玄宗唯恐贻误国事, 不禁勃然大怒, 限杨国忠和高力士三日之内仍译不出番文, 就一概问罪, 另选贤良。
李白听了贺知章的一番话后, 微微冷笑道:“活该杨国忠若高力士竟也有今天!我自幼就识番文, 只可惜我非朝廷命官, 竟不能与天子分忧啊。”
贺知章听后喜出望外。次日入朝奏明皇上, 力荐李白之贤能。玄宗闻之大喜, 即赐李白进士学位和紫袍朝靴, 并派贺翰林宣李白入朝。
李白身穿紫袍, 足蹬朝靴, 奉旨入朝。“朝靴”, 是唐朝文武大臣上朝时穿的官靴。其形制靴靿半高, 靴头圆润, 其色乌黑, 底厚而色白。既然是官靴, 平民不得穿用。李白破格上朝, 就要先赐进士学位, 然后才能穿袍着靴进殿。可见, 此等“朝靴”非寻常之靴。
唐代的朝靴又称“六合靴”, 因靴帮用七片面皮革缝成, 故名;因为是黑色, 也称“乌靴”、“乌皮靴”;因最早用于骑兵, 又称“马靴”。早在隋炀帝继位的时候, 规定文武百官朝服均要穿“白袜乌靴”。在什么场合穿呢?田猎。《隋书·舆服志》说, “长靴田猎豫游则服之。”也就是说, 只有在打猎的时候才穿乌靴。
为什么单在打猎时穿呢?其理由有三:一是中原地区原本无靴, 对穿长统靴不习惯、不庄重、也不雅观, 有违古代官员的礼仪;二是战国时的赵武灵王为发展“来如飞鸟, 去如绝弦”的骑兵战术, 率先从西北游牧民族引进了战马和马靴, 而打猎也要骑马射箭穿马靴, 所以隋朝仍按旧制穿戴。也有文献说, “隋代帝王贵臣, 多穿黄纹绫袍, 乌纱帽, 九环带, 乌皮六合靴, 百官常服。”可见, 隋朝后期就把乌皮六合靴视为官服。
直到唐代, 乌皮六合靴才正式成为朝服而盛行于官场。《旧唐书·舆服志》说, “其常服柘黄袍衫, 折上头巾, 九环带, 六合靴。”又说, “乌皮履, 是为公服。”那么为什么要穿“乌六合皮靴”这种款式呢?这要从它的结构和寓意说起。
原来, 六合靴的“六合”, 是指靴帮的结构。一般而言, 靴帮是由脚踝以下的靴帮和脚踝以上的靴筒组合而成。靴帮的造型要符合脚底以上的脚形, 靴筒的造型要符合脚踝以上的小腿形状, 而这种立体的形状不可能由一片皮革形成, 必须根据靴形特征、皮革特征、美学特征等综合元素进行设计和制作。如直缝靴, 是用两片皮革缝合而成, 因前后各有一道“直缝”而得名;再如四缝靴, 是用五片皮革缝合而成, 因靴帮有“四道缝”而得名。而六合靴的“六合”, 则是由七片皮革缝有六道缝而成, 所不同的是用“合”而非“缝”命名。“合”字有用七块皮“合”为一体的意思。但是, 作为朝廷的“朝靴”, “六合”并不是简单的数字概念, 必有另一番哲学理念蕴含其中。最早说“六合”的, 是道家创始人之一的庄子。
庄子说, “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 圣人论而不议。”意思是说, 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情, 圣人认为那是不可知的浩瀚空间, 无法去评说;宇宙之内的事情, 圣人虽然详细加以研究, 却不随便进行评论。连圣人先贤都不能随便评说, 可见“六合”是何等奥妙无穷, 深不可测。
用七片形态各异的皮子缝合成寻常的皮靴, 就将其命名为“六合”, 寓意为“天地四方”的宇宙。宇宙是什么?古籍说, “上下四方谓之宇, 往古今来谓之宙。”宇, 无限空间;宙, 无限时间。古代圣贤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 足以体现华夏民族和圣人先贤的智慧, 帝王把寓意宇宙的“六合”糅合于乌靴之中, 足见官吏地位的显赫和官靴象征意义的重大。
然而, 古代统治阶级又极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称帝王为“天子”, 就是古籍说的“君天下曰天子”。意思是说, 宇宙为天, “君临天下”的帝王就是天的儿子。既然“六合”的儿子说六道缝的官靴是“六合靴”, 那就是上合天意, 下顺民意, 于是六合靴就在朝廷之上文武百官的足下大行其道而成为官靴。用成语“戴天履地”来形容朝廷之上的六合靴, 可谓恰如其分。唐朝国力强盛, 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 就连六合靴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再说乌皮靴的“乌”。乌, 黑色。为什么朝廷的官靴选择黑色?在这里黑色可不是“黑暗、阴暗、冷酷”的隐语, 而是“深邃、神秘、永恒”的彰显。黑色, 是永恒之时尚, 是时尚之前沿。“乌皮”的神秘和“六合”的奥秘, 均体现在朝靴上, 足以说明乌皮六合靴的深厚鞋文化内涵。
话说李白身穿官服, 足蹬乌皮朝靴入朝, 拜过玄宗, 接过番国国书, 宣读如流。玄宗听后, 即授意李白书写回书, 以显大国之威。
不一日, 玄宗升殿, 文武百官朝贺、番使见圣已毕。李白身穿紫袍, 足蹬朝靴, 手捧番书朗声宣读。读后又称“有诏书批答”, 令番使静候片刻。皇上命设七宝床于御座之旁, 备齐文房四宝, 赐李白近御榻前, 坐锦墩写诏书。
李白坐锦墩于皇上之侧, 居高临下, 唯见杨国忠、高力士有不悦之色, 即奏曰:“圣上所赐朝靴, 臣偶感不适, 乞命高力士为臣脱靴, 以求舒畅;命杨丞相为臣磨墨, 以求番文流畅。只有如此, 方能灵气飞扬, 口代天言, 一挥而就, 不辱君命。”
在百官和番使齐聚庙堂之际, 玄宗明知李白的要求有些过分, 为顾全大局也只能委屈二位宠臣, 即命高力士为李白脱靴, 杨国忠高为李白磨墨。此时高杨二人虽为皇上宠臣, 明明知道李白为批落考卷而故意报复自己, 也不敢违背圣旨, 只好忍气吞声上殿。李白端坐于锦墩, 先伸出左脚, 高力士双手紧握李白的朝靴后帮处用力一拽, 岂料新靴太紧竟没脱掉, 再一拽方才脱掉差点仰天跌倒。杨国忠在一旁磨墨, 看高力士的尴尬样, 暗自苦笑;高力士把李白的右靴脱掉后, 回头瞄一眼正在磨墨的杨国忠, 只见磨墨的他一脸的无奈。
此时的李白双足甚觉宽畅, 又见双龙戏珠砚台中的墨水正浓, 示意杨国忠把宣纸铺平, 高力士用镇纸压平。但见李白左手拂须, 右手挥毫, 顷刻间用番文将诏书写毕。然后, 李白奉旨用汉、番双语神采飞扬地面向百官宣读诏书。番使听毕连连点头, 文武百官无不称颂。
李白解读番书, 用番文书写诏书, 令玄宗龙颜大悦, 随即赐李白为翰林大学士。春风得意的李白, 与贺知章常常吃酒吟诗, 好不快活。供奉翰林期间, 李白的文章风采, 名动一时, 特别是“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奇句, 令玄宗十分赏识, 称朝中有如此文才的“诗仙”, 可谓大唐王朝之幸事。
然而, 李白虽入朝为官, 但只是为玄宗与贵妃们赋诗填词而已, 并未委以重任, 这使他大失所望。唯一令他惬意的是, 在京城同自号“四明狂客”、“饮中八仙”之一的贺知章及诗朋文友常常醉酒吟诗, 并有更多佳句问世。更使他想不到是, 他借靴羞臣的故事竟在民间百姓中被传得妙趣横生, 成为千古佳话。
篇4: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qín)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bài)访李白的父亲,恰(qià)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lèi)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fǎn)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mào)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àn)暗佩(pèi)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dì)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jì mò),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ké)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hú xū),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ɡǒnɡ)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yí huò)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dǎo)’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hè)!”
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suí)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tán),睡在崖(yá)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ǒu)加卒(zú)是醉(zuì),目加垂(chuí)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zhěn)上偎(wēi),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huānɡ)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jī)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cháo fěnɡ)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xiū)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wǎn)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fú)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shànɡ)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篇5:李白的故事
1、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2、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3、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杜甫的故事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该诗问世以后趣事颇多,广为流传的要数诗宴、诗画菜和诗厨。
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穷居成都草堂。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甫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所措。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间尚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当即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就请客人入座闲谈。时隔不久,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摆在桌上。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
杜夫人当即示意杜甫对客人抱拳发话:“诸位光临寒舍,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正当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时,杜甫拿起筷子,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王维的故事
王维在居士山隐读时,一天偶患小病,去一个药店买药,见柜台里是一位衣着素雅的美貌少女,于是想趁买药的机会,试试这少女的才气。王维开口说:“我要买宴罢客何为?”
少女微微一笑说:“宴罢酒酣客‘当归’,请问您抓几钱?” 王维说:“且慢,我二买黑夜不迷途。”
少女说:“‘熟地’不怕天黑夜,此药本店有的是。” 话音刚落,王维说:“三买艳阳牡丹妹。”
少女笑着说:“牡丹花妹是‘芍药’,芍药红今天方到。” 王维听后心中暗喜,佩服这少女才思敏捷,对答如流。
便继续问:“四买出征万里。”少女说:“万里戍边疆是‘远志’。” “五买百年美貂裘。”少女说:“百年貂裘是‘陈皮’”。“六买八月花吐蕊。”少女说:“秋花朵朵点‘桂枝’。” “七买蝴蝶穿花飞。”少女说:“蝴蝶双双归‘香附’。” 对少女这一连串的回答,王维连声称赞:“妙!妙!实在妙!”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他五六岁时便学做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 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在外,父亲又只是一个州县小吏,所以在长安只算一个无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
“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
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尤其他那首被顾况赞叹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千古传诵,全诗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篇6:李白的故事
(843 年)裴敬所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此后宋人乐史在整理李白文集时,于《李翰林别集序》中亦持此观点。这一观点最终被欧阳修、宋祁载入正史,成为后世李白故事的重要情节。
在正史之外,李白故事也在流传改写,出现了一些变形。如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记载了世俗传说李白是在采石矶捉月溺死的,对此洪迈进行了驳斥:“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 知俗传良不足信。”[2]34 李白捉月溺亡的故事虽不足采信,但因为仙道文化的影响,后世作家也将之作为一个重点题材进行叙写。
宋代是李白故事的全面发展期,史传文化对李白故事流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体现在李白故事无论怎么发展演变,都有着“以史为纲,紧贴历史”的特点。具体说就是《新唐书· 李白传》对李白故事的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符合史传记载的李白故事会被强化,相关作品的传播能力会增强。而于史无征的李白故事会逐渐失去传播能力,相关作品最终会亡佚。以后来的元杂剧而论,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能够保存下来,而无名氏《采石矶李白捉月》却会亡佚,恐怕并非偶然。这里面有着深层次的价值导向,是人们受史传文化影响,对“信史”的热衷,对“伪史”的反感。这种史传文化影响的另一面在于,明清时期李白
诗文集流传比较广,但有意思的是,戏曲作家都很少直接去从李白诗文集中寻找素材。如果仔细阅读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其中有对李白诗歌的注释,有对李白作品的编年,有对李白事迹的钩沉。我们可以从中还原出诸如李白炼丹、李白游名山大川、李白与人清谈、李白好剑、李白喜好养鸟等种种写作素材。其中有些并非冷门题材,如炼丹题材,该题材在文言小说中有大量相关故事,因此李白炼丹完全有可能发展为独立题材。然而事实上包括炼丹在内的这些素材很少被戏曲家采纳,戏曲家基本上把重要的关目都设定在《新
相关文章:
父母的爱情故事01-11
凄美的爱情故事01-11
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01-11
话唯美爱情箴言 爱情箴言感动的句子01-11
名人伟人的爱情观(爱情短信篇)01-11
安全环保部工作职责01-11
没有什么爱情是值得放弃的爱情语录01-11
爱情经典语录:信任是爱情的基础01-11
一只鸟的爱情悲剧爱情诗歌01-11
傻瓜的爱情故事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