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冒用药指导

关键词: 学龄前 用药 儿童 药物

儿童感冒用药指导(精选三篇)

儿童感冒用药指导 篇1

学龄前儿童随着体内内分泌的改变, 发育速度加快,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进入青春发育早期, 因此对影响神经、骨骼发育和内分泌的药物特别敏感。如长期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可造成中枢神经及智力的损害;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可造成骨质疏松, 影响儿童的生长;喹诺酮类药物动物实验表明, 可影响幼狗软骨的发育, 虽在人类尚无实验证明, 但可引起关节肿痛, 故在儿童中不主张使用。在这一时期, 还需注意药物是否会对儿童听力、注意力、营养吸收等造成影响。

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学龄前儿童用药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下几类药物在使用时应引起注意。

1 抗菌药物

许多家庭都备有多种抗生素, 家长、孩子一不舒服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创伤甚至皮炎等都使用抗生素药物, 造成抗生素的严重滥用。其实, 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病毒引起, 服用抗生素无效。盲目使用抗生素, 不仅会增加耐药菌株, 还要承担抗生素带来的不良反应。须知常用抗生素可产生严重耳毒性、肾毒性、肝毒性、菌群失调、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及免疫干扰作用等, 如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会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耳鸣。我国聋哑儿童中, 抗生素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患儿已逾百万, 每年仍以3万人的速度增长。四环素可使儿童牙釉质损伤, 形成黄斑牙, 甚至影响骨骼发育。不要同时联合使用氨基糖苷类的药物, 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联用, 联用不仅不会增强疗效和抗菌范围, 反而会增大毒性;使用后要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耳鸣、耳内发胀、口面部发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早期中毒症状, 应立即停药, 必要时需医生诊治。

2 感冒药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下转第680页) (上接第674页) 市售的感冒药都只是缓解症状, 通常含有的成分有退热的对乙酰氨基酚, 有可以收缩鼻腔黏膜血管的伪麻黄碱、麻黄素, 属于抗组胺剂的苯海拉明、氯苯那敏, 抑制咳嗽的右美沙芬、福尔可定以及用于除痰的愈创甘油醚等多种成分, 这些成分对儿童大都存在风险, 所以尽量不用。另外, 在服用感冒药时要注意成分, 避免重复使用而增加毒副作用。

3 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按来源可分为两类:天然的如氢化可的松, 人工合成的如泼尼松。按作用时效又可分为三类:短效如氢化可的松, 中效如泼尼松, 长效如地塞米松。药理作用是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因激素不良反应很多, 如果滥用激素, 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下降等, 还可致代谢紊乱, 诱发多种感染性疾病等, 滥用激素是股骨头坏死的头号杀手已被国际公认。

4 维生素

面对日益增多的保健品的诱惑, 加上广告的夸大宣传, 中国六合一式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往往营养过剩, 维生素增补过量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 (A D R) 值得重视。维生素A过量可致毛发枯干、皮疹、瘙痒、厌食、骨痛、头痛、呕吐等;维生素D过量可引起低热、呕吐、腹泻、厌食、软组织异位骨化、蛋白尿、肾脏损害等症;维生素C过量可引起腹痛、腹泻等症。还要警惕与其他药物合用会减低疗效的相互作用, 如维生素A与激素 (两药作用拮抗) 、维生素B6与左旋多巴 (使多巴胺进入脑内量减少67%) 、维生素C与维生素B2 (还原性与氧化性) 、维生素C与氨苄西林钠、维生素C与碳酸氢钠、维生素C与庆大霉素、维生素E与钙离子、维生素E与三价铁等。一味追求“补药”是滥用药物, 如盲目服用“人参蜂王浆”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而引起性早熟。

5 中药

临床上90%以上的家长认为中药无副作用, 比西药安全, 要求医生开中药或者中西药结合药方, 这是个很大的认知误区。“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是药三分毒, 中药也是药, 怎么会包治百病而无毒呢!互联网调查1 165种不良反应中, 中药占39.48% (460种) 。中药同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如比利时发现马兜铃酸肾病;日本发现小柴胡汤致间质性肺炎;美国发现麻黄及麻黄碱制剂引起中风、失眠、肝炎等多系统A D R;过敏性紫癜服用土三七煎剂可致药物性肝肾损害等。更值得警惕的是假药 (中药掺西药) 行为, 我们对临床上服用疑掺有西药的“纯中药”癫痫患儿45例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结果发现全部含有西药 (1~5种) , 有的已达中毒浓度。假药是所有假货中最恶劣的行径, 可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6 注射剂

很多人认为打针比吃药见效快, 门诊患者的输液竟有半数是患者主动要求的, 抗生素输液、中药静脉注射都在逐年增加。应该重视和纠正这一用药误区, 其实滥用注射剂可增加肝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其中的微粒可造成血管栓塞和静脉炎等, 所以能口服的尽量不要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感冒的用药指导信息化设计 篇2

感冒是自我诊疗最高的病症,掌握其问病荐药技能非常重要。

一、学情分析

1、学生:手机控,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喜欢直观新颖的图片和视频传播方式,亲睐体验式学习;

2、课时:周课时为2学时,学习的延续性不足;

3、内容:感冒均亲身经历,认知度高,易于学习理解,实际工作中应用性很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感冒的种类、症状;熟悉常用药物的种类、规格、价格、用途、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

2、能力目标:能够对感冒进行问诊并初步诊断;能够推荐合适的药品,并结合药品说明书提供用药指导。

3、态度目标:培养科学严谨、安全合理用药及团队协作意识。

4、教学重点:感冒的诊断、用药方案制定及用药指导。

5、教学难点:感冒的用药方案制定。

三、教学策略

1、翻转课堂:以导学案为基础,以云课堂平台为支撑,有效整合学习时间,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课堂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

2、校企合作:在药店进行参观、访谈,增长专业知识,增强职业意识;

3、教学做合一:任务引领,情景模拟,分组完成,以体验式、合作式完成学习,充分领会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4、过程化评价:全程考核,共同参与,促进学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

①导学案:发布任务,按导案要求进行学习准备和资料查询; ②微课学习:在云课堂或职教新干空间平台中观摩微课:《感冒用药注意 多》、《品牌感冒药大PK》,熟悉常用感冒药的商品名、通用名及注意事项,并就相关药理、疾病知识及微课内容等进行学习、检测,教师进行网上评阅分析; ③问卷调查法:发布感冒药的问卷调查表,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了解感冒药的应用情况,统计分析。

④药店调查:分组进行社会药店参观调查,根据感冒类别,结合网络及实地调查结果,选取五种常用药品制作课件,介绍其价格、规格、厂家,并重点比较两个药品,将其上传至云课堂作业平台。师生进行评价后挑选几组进行课堂展示。

2、课中:

① 手机考勤,引入,总结汇报课前习题完成情况。5min ② 调查:感冒的分类及症状,提问并总结。10min ③ 讨论:感冒的问病要点及治疗原则。5 min ④ 感冒的治疗方案及药物:学生汇报课件,教师总结并展示常用药品实物。20min ⑤ 案例分析:就不同案例提出用药指导方案,微信群集体讨论或者弹幕实时互动。5min ⑥ 观看视频:挑选典型的感冒问病荐药案例录像,请学生就录像中的优点及不足进行点评。7min ⑦ PPT展示:问病荐药的流程,给出评分标准。3min ⑧ 药房情景模拟:分组就以上案例,进行药品指导情景模拟训练,轮流表演,师生点评,评选最佳表现小组,给予奖励。30min ⑨ 总结。5min

3、课后:

①习题巩固及视频制作:《感冒的问病荐药》)。

②微信群交流及进行过程化评价: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

五、教学效果

儿童感冒药的用药误区 篇3

某天一大早,就有网友焦急地在我微博上咨询:我孩子两岁三个月,吃了氨咖黄敏口服溶液,吃多了,应该一天吃25毫升,结果一天吃了三次,分别为10毫升、10毫升、25毫升,催吐没有成功,会有什么副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立刻让她把约品包装拍照片上传给我,同时告诉我她孩子的体重数。通过体重剂量换算,确认药品中的有效成分确实过量后,我建议她带孩子去医院就医,监测肝脏和肾脏功能。

在大众的认知里,感冒药是无害的,年轻的家长随手就在药店里买来给生病的孩子服用。实际上,这是家长的一个用药误区。

感冒药的抗过敏成分过量可致命

这不是个案。不仅在中国,这类感冒药服用过量案也曾在美国发生。美国有比较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系统,早在2007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就统计了之前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数据,发现有69例因服用含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抗过敏成分的感冒药过量死亡的病例,其中多数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马来酸氯苯那敏就是“扑尔敏”,很多感冒药里都有这个成分。

于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组织召开了儿科顾问委员会。会上,专家们讨论了使用儿童感冒药的受益和风险,认为感冒是可以自愈的疾病,感冒药不能去除病根,也不能缩短病程,还可能带来伤害。最后,专家们达成共识:禁止2岁以下婴幼儿服用感冒药,不推荐4岁以下儿童服用感冒药,4~6岁的儿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感冒药。

感冒药里的退热成分过量可致肝损伤

儿童感冒药过量除了要考虑里面含的“扑尔敏”成分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外,更需要关注的是里面含的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造成的肝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在许多地方是非处方药,且含有该成分的儿童感冒药也大都是非处方药,如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那敏颗粒、氨金黄敏、氨酚麻美糖浆、酚麻美敏混悬液、999感冒灵颗粒等。这些药都不需要医生开处方,家长们可以从零售药店买到,自己判断来给孩子使用,这样从销售和使用上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容易因为成分的叠加而发生过量。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列出了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严重肝损伤的三种情况:服用超过说明书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同时服用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品;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时候饮酒。一般而言,如果服用某个药物成分过量,我们会建议观察患者的反应。但是,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造成肝损伤不会出现直接观察得到的变化,要化验肝功能才能监测到。所幸,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后,可以用乙酰半胱氨酸解毒。因此,过量后第一时间就医很关键,尽早使用解药可以有效避免对肝脏造成的损伤。

药品说明书存隐患,家长一定要仔细阅读

上面网友咨询的氨咖黄敏口服溶液,就是一种既含“扑尔敏”又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儿童感冒药。在这位网友传给我的药品说明书上,我还发现了修订日期、用药剂量方面的安全隐患,着实让人担忧。

1 未按规定修改的说明书存隐患

我们常说,药品说明书是医生开处方、药师指导用药以及患者服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药品信息源,应该随着医学发展以及临床使用情况不断进行修订。在这份说明书上,只在注意事项栏提到“和对乙酰氨基酚类解热镇痛药同时使用会损伤肾”,却根本没有提到会损伤肝,已不适合指导临床用药。

上文网友带孩子就医时,医生只化验尿看肾功能,没想到要测肝功能。网友采纳了我的意见,才要求医生化验肝功能,反馈回来的化验结果是肝功能出现了异常。说明书上没有这项提醒,家长虽然无权要求药厂修订说明书,但请记住,家长有权拒绝购买和使用说明书10年都不修订的药品

2 同一名称不同规格药品带来隐患

如果你能买到同样名称、两种规格的药,其成分浓度相差一倍,那么服用量也会相差一倍。早在2011年前,美国市场上有两种不同浓度规格的泰诺林溶液,分别是每5毫升含500毫克,和每5毫升含160毫克。由于药名相同、含量不同,导致家长们经常弄混,而给儿童用错药。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从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看到了这些用错药的案例后,出台一项规定,要求这个儿童药在美国市场上统一规格为每5毫升160毫克,这大大减少了该药在美国的用药错误事件。而目前在中国,泰诺林溶液还是两种含量规格,临床中我也不时遇到弄混规格而服药过量的病例,所以,给孩子用药时家长一定要注意。

3 用法用量未标明“成人”带来隐患

一些人习惯于快速扫一眼来获取信息,在这张说明书上,快速扫一眼“用法用量”获得的信息就是“口服,一次10~20毫升”。只看前半句、不看后半句的人,就会导致孩子服用过量。

我们除了责怪这些人粗心外,也必须指出,药品说明书文字设计上存在缺陷。如果加上“成人”两个字,就能有效拦截这部分用药差错。家长们,请一定在每次喂药前仔细核对说明书剂量,以免凭经验、直觉用错剂量。

在非处方感冒药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为了避免用药的安全隐患,建议家长一定带感冒的孩子去医院就诊,进行专业治疗。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基层医院儿童用药 下一篇:儿童用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