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演奏的心理声学

关键词: 声源 发声 钢琴 音乐

音乐与物理现象, 精神社会及人类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内在, 本质的联系。钢琴音乐表现的媒介是声音世界。钢琴是单一音色的乐器, 它所包括的每一个音, 都是有自己固定的发声体。钢琴声源发声的主要条件取决于各音的琴弦, 还有附加在各自琴弦前的琴键, 以及琴槌的运动方式。

钢琴可以表现出安静、喜悦、优美、狂暴、悲伤等各种情绪的变化, 这些情绪的变化除了作曲家本身对作品的塑造外, 在演绎这些变化时, 最基本的是通过演奏者触键的力度和对声音的控制所表现出来的。由于触键力度的变化, 钢琴可以弹奏出由强到弱、由弱到强、忽强忽弱、渐强渐弱等各种力度的变化。

钢琴是一种击弦乐器, 是由琴槌击琴弦而发声, 能够弹奏出极为宽广的音域 (A2—c5) 。那么从物理特性上来讲, 每个琴弦运动的频率、振幅和振动形式甚至音板共鸣的条件特质不同, 都会使声音、音色、音响等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 不同的钢琴在演奏同一首作品时, 我们马上会感到不同, 这就是音色的不同。同时, 钢琴本身是由一百多个零件组合而成的一个打击系统, 是一个完善的独奏乐器。钢琴上的音高在调律时就已经固定好了, 它不会因为演奏者的演奏而发生任何的改变, 但是每一位演奏者都会对心理声学有不同的思索。钢琴演奏者在演奏实践中发生的心理认识活动, 其中包括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理解、演奏的状态、欲望、感情的强烈程度、情感的积累程度、对声音的控制等复杂的心理综合活动的不同, 所表现出来的钢琴的音色和所表达的音乐也会不同。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离不开听觉。声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只是一种感觉, 但声音是通过声波传播到人耳所产生听觉的, 是人在心理上对声波的感觉。

钢琴演奏与声音是息息相关的, 必须靠听觉而获得。通过一系列的演奏活动所表达的各种人类情感及其内容, 包括音响的变化、音乐情感的表达、情绪的变化等等, 都需要经过视觉引发大脑听觉中枢的联想, 在头脑中“听”到声音, 然后由大脑这部最好的“计算机”转化成指令, 由我们的运动器官——手来实现, 并用耳朵去监督弹奏的效果是否和头脑中的声音相符, 并不断地修正直至完全一致。钢琴演奏者对音高和音色都有着很大的差别感受性, 人的听觉是可训练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 人们对乐音的感觉是非常舒适的, 因为乐音是具有周期性的振动, 这种重复的声波除了一个频率最低、振幅最大的基频音外, 还包括许多与基频成整倍数较高的频率的陪音 (又叫泛音或谐频音) 。陪音越多, 演奏者越感到声音丰富、圆润。作为一位职业的钢琴演奏者, 除了自身具有敏锐的听觉外, 还应对他人的演奏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力。我们对钢琴的感受能力, 首先是靠听觉建立起来的, 钢琴演奏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我们自己对钢琴音乐的敏锐程度。而演奏心理同音响的和谐统一也是演奏成败的关键。其中, 音色起了很大的作用。音色是对声音音质的感觉, 音色常被看作声源的功能或声音意义的功能代号。实际上, 音色只能用多维空间上相应的点来确定, 音色的知觉空间上的点与频谱的物理空间上的点是非常吻合的。在钢琴演奏中所谈及的‘音色’已不是单纯的音色, 而是经常提到的音质。音质是由声音的音高、响度与音色变化组合而成的。在演奏中我们会听到不同的钢琴所产生的音质各不相同。而在我们的听觉世界里, 声音出自于无形, 但通过我们的听觉, 她会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听觉意象, 演奏者的听觉适应的发生和变化是很快的, 他会根据音响的不同和音乐情感的变化而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 诸多心理要素也逐之展开了活动。演奏者若能抓住听觉与其它各种感觉的相通之处, 把它们彼此沟通、连接起来, 对音乐产生敏锐、细腻、丰富的心理感应, 再加上自身娴熟、高超的演奏技巧, 就能把有生命的声音予以准确、完美的展现。同时, 我们还应该努力训练在心中固定钢琴上每一个琴键的音高位置和音响效果。例如, 贝多芬在他晚年时耳朵几乎完全失聪, 但他却能在这种听不到任何声音的情况下继续作曲、演奏。这说明他已经把钢琴上任何一个琴键所发出的声响准确、牢固的印在了脑子里, 用多年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情感经验去表达, 谱写和演奏出了一首又一首经久不衰的作品。

良好、准确、丰富的音乐表现是我们演奏乐曲的最终目的, 而演奏技术是作为一种手段植根于音乐中并服务于音乐的。作为钢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的训练与提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因为它有助于音乐完整性的体现与表达。如果我们片面的强调技术, 而忽略甚至不顾丰富的音乐内涵、音乐变化、音乐层次以及音色变化和音乐发展, 那样演奏者所弹奏出的音乐就是苍白的、乏味的, 甚至可以说只是在一味的炫耀技巧。因为这样的音乐没有思想、没有感情,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种音乐是不能打动人的, 这种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美的。美的声音一般指明亮、柔和、圆润、有共鸣的声音;反之是漂浮、虚弱、干硬、缺乏共鸣的声音。就教学这一点而论, 国内、国外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 因为双方的侧重点不同。在国内, 我们总是以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点为前提甚至是目的。而在国外是恰恰相反, 他们更注重于音乐情感的表达, 以及对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的把握。钢琴声音的好坏, 固然是钢琴本身音质的很重要的因素, 但关键的还是演奏者本身对钢琴的驾驭能力。只有建立起良好的音质和音色概念 (也就是声音概念) , 才有可能通过大脑指挥演奏动作的同时检验发音的质量, 使演奏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声音”质量。

钢琴中的音乐术语与各种力度符号通过演奏者的不同的理解在演奏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音响效果, 也就是说这些表情、情绪的变化在演奏者弹奏时都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比如说在弹出最弱音后, 还可以更弱;弹出最强音后, 还可以更强、更大。音量的变化也能引起演奏者的生理、心理的不同反应。当音乐以20db左右的音强作用于人耳时, 人会产生平静、温柔、怡美的感觉;当音量加到65—70db时, 人会有强烈、紧张、激动的感觉;当音量加到95db时, 更给人以刺激、焦躁、不安、甚至难以忍受。

喜爱音乐是人的天性, 特别是声音和音乐动力与人体律动密切联系, 使音乐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的关系。音乐对人类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但声音是有乐音与噪音之分的, 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噪音却能“赤裸裸”的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而作为钢琴演奏者只有随着客观的聆听自己的演奏, 及时反馈调节, 才能不断的对音乐作品产生创新的再建构, 表现出更美好的音响效果, 使自己的演奏水平不断地提高。一句话, 这与心理声学的排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也是我们每一个钢琴演奏者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

摘要:音乐与物理现象, 精神社会及人类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内在, 本质的联系。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离不开听觉。声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只是一种感觉, 但声音是通过声波传播到人耳所产生听觉的, 是人在心理上对声波的感觉。良好、准确、丰富的音乐表现是我们演奏乐曲的最终目的, 而演奏技术是作为一种手段植根于音乐中并服务于音乐的。

关键词:音色,钢琴演奏,物理特性

参考文献

[1] 郑兴三.论钢琴演奏的心理声学.厦门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7 (3) .

[2] 叶熙熙.论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内心听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6 (1) .

[3] 沈舒文.论在钢琴演奏中建立听觉的重要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 (3)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钢琴演奏教学 下一篇:钢琴曲《阿尼特拉舞曲》的演奏及音乐表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