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 T O后, 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该行业近年来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 需要大批基础理论知识扎实, 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从业人员, 而我院作为沿海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从市场出发, 在我系开设了该课程。
1 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新模式、新规格和新的人才, 这给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门课程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具有货运代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具备一个实践操作的能力。学生应具备基础的物流管理人才应有的能力和素质, 还应具有应变等综合能力。
但仅是原先的理论教学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因此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 开展教学实践改革, 以适应社会对物流学生的要求,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专业教材缺乏实践训练环节
教材偏向与理论, 对实践环节设置不多。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货运代理业务的操作过程的机会, 导致学生对货运代理业务的流程了解不深。很多货代公司反应, 学生缺乏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例如港口知识、对单据不知如何审核, 对整个进出口过程的把握、商业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这些弱点导致学生在就业时, 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
1.2 教材老化
市场上出现的教材很多都是雷同, 内容大同小异。教材跟着教材走, 而不是根据国际货运代理业的发展走。教材出现的单证, 是前几年用的单据, 学生出去, 发觉实践中用的单证与书本存在一定出入, 他们就无从下手。
1.3 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很多教学方法都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 这对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国际货运代理》学科, 难以达到解决货运代理业务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业务水平的目的。因此, 对《国际货运代理》的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 教学改革的方法
2.1 调整教学内容, 完善教材内容
港口和航线是物流专业学生最基本的知识点。根据专业的课程设置, 补充了港口和航线 (特别是经过或从宁波和上海出发的) 。通过分组查找, 交流, 结合练习的形式, 加强学生对港口和航线的印象。
把第九章《国际货运事故处理与风险防范》集合前面各章节进行讲解, 学生能更好理解和消化。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化
《国际货运代理》可能中涉及到很多运输工具, 如果用多媒体把图片或录象播放给学生看, 给学生更加直观。比如在讲解不同类型的集装箱时, 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在学生识别不同类型集装箱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 在该课程最重要的环节:集装箱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单纯的对流程进行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 而且兴趣也不大, 后来通过用flash的形式, 把流程展现出来, 学生理解的特别快, 效果不错。
2.2.1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运用大量案例讨论来加深学生对《国际货运代理》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方法的认识。一方面, 在介绍课程内容时, 穿插案例讨论, 加深学生对章节理论知识的了解, 例如在讲授海运风险防范时, 通过对现实中海运存在的案例进行讲解, 加深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 选择综合性较强的货运代理业务方面的案例进行讨论, 加深学生对整个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方面的了解。
在理论介绍方面, 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讨论以小组和全班讨论形式为主, 再以作业为辅。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法,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及一般货运代理业务的操作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互动教学法的运用
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 意在增加学生的参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港口和航线学习这块, 以学生为主。学生通过课余时间查找本组的港口及相关航线, 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 最终达到大家都知道各洲的港口和基本航线。
2.3 发挥业务模块演练
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 提高业务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通过业务模块演练, 达到实践训练的目的。模块演练中又以剧本为重点, 剧本的设计很重要,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面地反映“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及其它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单证的填写, 并通过对剧本的编写, 使所学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
学生学习和掌握一般进出口业务流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编写能力, 为以后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基础。其难易程度应适合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对学生进行进出口业务演练, 包括单证的真确填写、传递和风险防范等。
根据以上设想, 模块演练主要选题为“集装箱进口业务流程”、“集装箱出口业务流程”和“集装箱进出口业务流程”。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的理论知识和资料编写一本适合本班同学的剧本。学习要完成以下任务:上网查找资料, 选择适合本班的案例;确认人员的作业任务, 人员的分配, 单证传递等问题;对剧本进行细化, 包括港口、集装箱、操作等分配到人的完整剧本。
剧本编写完成后, 每个小组进行项目汇报, 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疑问, 汇报小组同学要给予解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 增加对问题的理解,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小组之间互相评分, 最后教师给出小组的综合成绩。
3 评价
3.1 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通过上台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查找来的资料, 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 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综合模块的演练, 学生更好的了解了中间环节及单证的流转。在港口和航线这块实践课上, 大部分小组选择以PPT作为讲解的辅助工具, 讲解者的仪态、音量、表达都有较好的表现。为了更好说明问题,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 进行分析。在帮助同学理解的同时, 也扩大了知识面, 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2 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班级间的交流, 捕捉他人优点, 并应用到自己实践中, 学生不断创新, 综合模块演练中看到了他们的光芒。
而学生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 更好了解了当前货运代理业的情况, 认真对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并进行探讨, 使他们在学习和思想上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3.3 教学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通过教学改革, 促使教师与企业联系, 加强实践方面的学习。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学习, 丰富了实践知识, 有利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改革。
摘要:对《国际货运代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并提出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使教学内容能紧跟时代步伐。实践证明, 通过这些教学改革, 效果良好。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国际货运代理》,实践
参考文献
[1] 韩岳峰.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国成人教育, 2006, 6.
[2] 王晓芳等.“物流分析与设施规划”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1.
[3] 莫高兴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高教论坛, 2006, 10.
[4] 周莉.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相关文章:
《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01-12
《军事理论》课中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01-12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答案01-12
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能力教学改革探析01-12
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探析01-12
当代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策略研究01-12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与实践01-12
网上教学与实践探析论文01-12
《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与实践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