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主
成语典故及寓意(共12篇)
篇1:成语典故及寓意
汉景帝4年(公元前153年)立刘荣为太子。景帝的姊姊长公主几次表示愿意将女儿嫁与太子。太子的母亲栗姬因公主经常向景帝推荐宫中美人,而坚决反对。长公主转而将女儿许给景帝的另一位妻子王夫人的儿子刘彻,王夫人欣然同意。从此,长公主每天在景帝面前吹捧王夫人,攻击栗姬。谎话重复百次都可能被误为真理。
景帝听得太多了,不知不觉思想受到长公主的影响。王夫人梦太阳入怀而怀孕,生下刘彻。景帝想起此事,萌动了另立太子的念头。王夫人暗中窥伺到景帝对栗姬有些厌烦,故意煽动景帝的情绪爆发。她授意宫中负责礼仪的官员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闻听大怒,说:“你有什么资格妄谈这什事!”景帝余怒不息,下令处死这个官员。又过了几个月,到了冬天的11月,景帝突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窦婴没能保护好太子,觉得愧对满朝文武。从此,窦婴称病在家,过起了隐士生活。许多人都来劝说窦婴上朝,他都听不进去。
有个名叫商遂的人劝窦婴,说:“您无力使皇帝改变主意,又不能为此事殉节,呆在家中与美女厮混,如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评价(相提而论),像是在故意显露皇帝的错误,作臣子的不该如此啊!”窦婴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于是入朝办事。后人将“相提而论”说成“相提并论”。
寓意:窦婴认为自己并没有尽到保护好太子的责任,所以称病在家,过起了隐士生活。许多人都来劝说窦婴上朝,他都听不进去。后来又有人劝说这与皇帝的决定并不是同一个性质的事情,这样做是不应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篇2:成语典故及寓意
几天后,一只饥饿的老虎路过这,看见驴还以为是妖怪,躲在石头后面,一动也不敢动,正好商人回来要把驴牵走,可猛一看,一只老虎吓趴在石头上哩!商人眼珠子咕噜一转,嘴角露出了奸诈的笑容,嘿嘿,这里的人不是最怕老虎了吗?要是他们以为驴能吓住老虎,肯定会来抢着买的,到时我就变成个大富翁了,哈哈!
果然人们看到后一个个目瞪口呆,争先恐后的掏出钱来,把驴子买回家,一转眼的工夫,浩浩荡荡的驴群就空无一驴了,这也让那个居心不良的商人挣了个盆满钵满。
过了一些时间,一位农夫上山去砍柴,把驴放在了离自己不远的一棵树底下保护自己。正好那只老虎又来找食物,看见驴,稍稍镇定了一下,举步不前,驴见状大喊了一声,农夫也没当一回事,不就是吓跑老虎呗!便继续砍柴,可老虎吓得都坐在了地上,满眼的恐慌,但不久,老虎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上前鼓起勇气拍了一下驴,想看看驴除了叫还有没有其它本事,可驴只是生气地踢了下老虎,这下,可把老虎乐坏了,心想:原来就这么一点本事啊!便跳了起来,扑在驴的身上,张开血盆大口把驴吃了,等农夫反应过来时也早成了老虎的盘中餐。
篇3:圣经成语及谚语典故探析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其意义已被约定俗成, 并被书面语所接受。它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为基础形成的, 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源于基督教《圣经》的成语典故非常多, 现截取其中的几个成语来窥一斑而知全貌。
1、lay the axe to the root of something把斧子放在某物的根上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正着手消灭、根除某物, 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原句为the axe is laid unto the root of the trees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这是施洗约翰在旷野讲道时针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那种假冒为善的行为所说的话。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 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 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 与悔改的心相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 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意思是上帝的审判已迫在眉睫。
2、look back from the plough手扶着犁向后看
此成语的意思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出自《新约·路加福音》。一个人要跟从耶稣, 但要求容他先去辞别家里的人。对此,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上帝的国。”而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手扶着犁, 指着手做某事的意思。
3、take over the mantle of somebody接过某人的外套
此成语的意思为继承某人的衣钵、事业或传统, 源出《旧约·列王纪上》。以利亚被犹太教认为是最大的先知, 他奉上帝之命指责了以色列王亚哈信奉异教、虐待百姓, 并预言了旱灾, 复活了妇人死去的儿子等。为了躲避王后耶洗别的迫害而逃走, 当受上帝之命返回大马色时, 以利亚遇到以利沙, 将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 收他为门徒, 使之继承为先知。最后, 师徒2人过约旦河之后, 被火车隔开, 以利亚乘旋风升天。从此以利沙继承了他师傅的衣钵, 做了以色列的先知。
4、prodigal son浪子回头
源出《新约·路加福音》中耶稣所讲的比喻, 在英语中常用来指忏悔的罪人。耶稣在耶路撒冷讲道时说,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索取了应分得的一份家业后, 迁到远方, 他不走正路、挥霍一空, 又遇到灾荒, 经历一番苦难后, 回到父亲那里, 表示悔改。父亲叫仆人拿出上好的袍子和戒指给他, 并为他宰牛吃喝。勤劳的大儿子对此很不理解, 父亲对他说:“你和我同住,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你的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 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故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 意思是浪子的改邪归正是用金子也无法换得的。
二、来源于圣经的谚语典故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 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出自圣经的谚语典故也不在少数, 现举几个例子。
1、the devil can cite Scripture for his purpose魔鬼也会引证圣
经
此谚语喻指有时坏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也会引经据典来为自己辩护, 使人上当受骗。出自《新约·马太福音》, 耶稣开始传道之前, 曾在旷野受魔鬼的试探。耶稣两次引经上的话挫败了魔鬼的试探。于是魔鬼也开始引经据典了, 可是它引的都是些断章取义。它把耶稣领到耶路撒冷的殿顶上, 对他说, 你若是上帝的儿子, 可以从这里跳下去, 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 用手托着你, 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还记着说, ‘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魔鬼计穷, 就离开了耶稣。
2、a prophet is not recognized in his own country先知在故乡无
人尊敬
这个词语相当于我国谚语:本地的姜不辣。出自《新约·马可福音》。耶稣在他家乡拿撒勒的会堂里讲道时, 大家都为他的智慧、异能称奇。当知道他是本乡的木匠之子后, 就厌弃了, 很看不起他, 也不相信他。为此, 耶稣说:“大凡先知, 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 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3、what soever a man soweth, that shall he also reap人种的是什
么, 收的也是什么
本词语的意思是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 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新约·加拉太书》。保罗给加拉太教会写了一封信, 信里劝告信徒要慷慨行善, 如果一味满足私欲, 必将导致败亡, 因为人种的是什么, 收的也是什么。
4、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豹岂能改变斑点呢
本词语是本性难移的意思, 出自《旧约·耶利米书》:“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 你们这习惯行恶的, 便能行善了。”这是耶和华针对恶人而说的, 意思是恶人难改恶行。
从《圣经》的故事里产生了许多成语、谚语, 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以上例子只是沧海之一粟, 但从中我们不难知道熟悉了成语、谚语典故的来源, 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和谚语, 从而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
参考文献
[1]代彭康, 陈邦俊.圣经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骆振芳, 莫如喜.西方宗教典故[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篇4:成语典故:一诺千金
季布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多次率兵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赏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因为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将他装扮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还给了他一个官职。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他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理会曹邱生。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曹邱生像是没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将他当做上宾来招待。
篇5: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及寓意
晏子善于倾听别人的批评,他也非常善于批评,有广博的知识,善用比喻,注意语言的艺术,批评的方式和态度,注意当时的环境,灵活应对。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开明君主。他即皇位以后,吸取历史的教训,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多提意见,并提高谏官的地位。他重用的著名谏官,贞观前期有魏征、王圭、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期有马周、刘洎、褚遂良等。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这也是他能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和颜真卿并称“颜柳”。在书法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话:神笔难写“飞凤家”,也就是说这三个字非常难写。一天,少年柳公权在一张条幅上提笔写下“会写飞风家,敢在人前夸”十个大字,贴在树上。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儿忠告他说:“你的字根本就没有力度,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老人又让他去找华原县的字画汤。柳公权虽然不服气,他还是去华原县城寻找字画汤,结果发觉字画汤是一个没有双臂的老头,却能用脚运笔如神,龙飞凤舞。柳公权幡然醒悟,跪求老人收他为徒。老人虽没有收他为徒,但是送给他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几句话勉励他。从此柳公权发愤练字,博取众长,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柳公权因为能听进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的忠告,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若没有那位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恐怕他就被自己的狂妄埋没了。
篇6:成语典故及其寓意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篇7:成语典故及解释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篇8:浅析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成重要部分的燕赵成语典故, 它所承载的内涵和信息, 往往是历史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灵魂, 而这种精神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以便对未来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改革进取、包容开放的创新精神
典故“胡服骑射”是其典型代表。在公元前309-307年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而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革新, 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使战国成为七雄之一提供了必要条件。胡服骑射改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穿胡服, 二是习骑射, 这两方面都体现了学习先进的包容开放的思想。正是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成就了赵武灵王的丰功伟业。
二、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法治精神
燕赵成语典故中奉公守法的精神在春秋赵简子时期就有所表现。赵奢不畏平原君权势而征其租税, 显然体现了执法必严精神;平原君听了赵奢的话后, 不仅交了租税, 且以之为贤, 荐之于赵王, 则明显体现了奉公守法精神。
在赵简子的主持下, 晋国新的刑法铸于大铁鼎之上, 以示不可更改, 人人必须遵法行事。典故“铸刑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赵氏祖先守法的积极性。成语典故“奉公如法”或“奉公守法”就是由赵奢故事演化而来。赵奢也在司马迁的笔下成了我国历史上“奉公守法”精神的化身。同时通过赵奢的升迁我们也可以理解, 赵国的国君和贵族也是十分拥护和赞扬赵奢的这种精神的。
三、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这从“三家灭智”“三家分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四战之地、四战之国中也有所显。曾是春秋五霸的晋国, 政权落入异性贵族手中, 智伯瑶势力最大, 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 向他们索要土地。韩、魏都给了, 赵氏独不给, 不怕牺牲始终不投降, 显示了极为顽强的毅力。后赵联合韩、魏“三家灭智”, 赵氏的政治地位得以加强, 显示了其大无畏气魄。
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和谐观念
这在抵掌而谈、将相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苏秦与赵王抵掌而谈, 明显是一幅君臣和睦的动人场景。蔺相如为免将相不和而授秦人以可趁之机, 为廉颇让道。廉颇知其苦心后, 向其负荆请罪, 二人结为刎颈之交, 又恰是一幅将相和谐的美丽图画。
我国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在燕赵大地中流传久远的这种“和”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要借史之鉴, 发扬光大。
五、临危勇出、多谋善断的大无畏气魄和高度智慧
这在毛遂自荐、一言九鼎、三寸之舌、两鼠斗穴、许历谏军、完璧归赵、渑池之功、围魏救赵、因势利导、窃符救赵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其中, 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更多体现了临危勇出的责任感, 而其它几个成语典故则更多体现了多谋善断的高度智慧。
六、浓厚的世情气息
军事活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受世俗人情的影响, 政治军事人物也要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物打交道。因此, 与赵国军事相关的成语典故也反映着当时的世俗风情, 具有浓厚的世情气息。市道之教、奇货可居, 反映了人的市侩作风;步履蹒跚、犹豫未决、不遗余力、南辕北辙, 反映着各色人物的行为特征;价值连城、天下无双、羽毛未丰, 反映着人对事物的评价;三人成虎、攻难守易, 反映着生活哲理。
总而言之, 在历史的浩瀚云烟中产生在燕赵大地的成语典故如汪洋大海, 本文从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为切入点, 以点滴之水, 以期见大海之全貌。也只有这种蕴含着精神和灵魂, 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 历久而弥新。
参考文献
[1]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89年8月第一版。
[2]成晓军、宋素琴:《燕赵文化纵横谈》,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
[3]郝良真:《论赵文化的开放性》, 《赵文化论丛》,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4]孙瑛、张润泽:《赵文化论集》, 崇文书局, 2006年。
[5]马国凡:《成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8年。
[6]张学衔、张兆飞:《中华成语探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7]郝在朝:《邯郸成语典故集》,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7年。
[8]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7年9月版。
篇9: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此后,子孔掌握郑国朝政。他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不肯顺从,他准备杀掉他们。子产劝阻他,请求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大伙发怒就烧了它,就变成大伙当政,国家不是很为难了吗?”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伙。这样,您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吗?要知道,专权的愿望是不成功的,触犯大伙会发生祸乱。您一定要考虑到大夫们的情绪,听从他们的意见啊!”
子孔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当众烧掉了盟书,于是郑国安定下来。
篇10: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
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gōu huǒ hú míng
〖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2.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tú qióng bǐ xiàn
〖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破釜沉舟(项羽)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8.请君入瓮(来俊臣)qǐng jūn rù wèng
〖解释〗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9.江郎才尽(江淹)jiāng láng cái jìn
〖解释〗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出处〗《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10.乐不思蜀(刘禅)lè bù sī shǔ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11.煮豆燃萁(曹植)zhǔ dòu rán qí
〖解释〗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12.纸上谈兵(赵括)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3.再衰三竭(曹刿论战)zài shuāi sān jié
〖解释〗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木牛流马(诸葛亮)
木牛流马源于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的典故。
15.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形容的世界)shì wài táo yuán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16.投笔从戎(张骞)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7.卧薪尝胆(勾践)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8.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是纵横家之鼻祖王诩的两个弟子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斗计故事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9.投鞭断流(苻坚败于淝水之战)tóu biān duàn liú
〖解释〗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20.退避三舍(晋楚割据重耳的故事)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1.望梅止渴(曹操)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2.草木皆兵(符坚败于淝水之战)cǎo mù jiē bīng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23.完壁归赵(蔺相如)wán bì guī zhào
释义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4.暗渡陈仓(韩信之计)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25.拔山扛鼎(项羽)bá shān gāng dǐng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6.悬梁刺骨(苏秦、孙敬)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27.罄竹难书(隋扬帝)qìng zhú nán shū
〖解释〗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征战连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早在炀帝...“罄竹难书”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砍尽竹林制成竹简,也难写完。比喻罪恶太多,无法写完。罄:空,尽。竹:指竹简。书:写
28.怒发冲冠(盗跖、蔺相如)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9.毛遂自荐(毛遂)máo suí zì jiàn
〖解释〗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30.老骥伏枥(曹操)lǎo jì fú lì
〖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1.口蜜腹剑(李林甫)kǒu mì fù jiàn
〖解释〗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32.鞠躬尽瘁(诸葛亮)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解释〗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33.黄袍加身(赵匡胤)huáng páo jiā shēn
〖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34.孺子可教(张良)rú zǐ kě jiào
〖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指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史记·世家第二十五》)
35.金屋藏娇(陈阿娇)jīn wū cáng jiāo
〖解释〗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36.七步之才(曹植)qī bù zhī cái 〖释义〗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37.洛阳纸贵(左思)luò yáng zhǐ guì 〖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出自《晋书·左思传》。
西晋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左思,字太冲,山东临淄人。左思整整经过了十年,《三都赋》终于完成了。起初,不为时人所重,后经黄埔谧、张华等名流推荐,于是富豪之家争相传写,以至洛阳纸价也昂贵起来。后来,人们便用“洛阳纸贵”来形容文章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38.韦编三绝(孔子)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39.多多益善(韩信)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40.焚书抗儒(秦始皇)fén shū kēng rú
〖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41.好大喜功(汉武帝)hào dà xǐ gōng
〖解释〗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出处〗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42.梦笔生花(李白)mèng bǐ shēng huā
〖解释〗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43.老马识途(管仲)lǎo mǎ shí tú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44.一鼓作气(曹刿论战)yī gǔ zuò qì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篇11:短篇成语故事及寓意
满意有个邻居名叫寿量,也听到满意获得一颗大珍珠的事。看到别人谈论时脸上那种企慕之色,有好几次他都想把家里密藏的祖传大珍珠,拿出来同满意比一比。只是碍于祖宗“不可轻易示人”的遗训,这才作罢。
事有凑巧,不久两人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卧床不起。四处问卜求医,古怪稀奇的东西吃了若干,只是病不见有任何起色。两家人家上上下下的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还是一筹莫展。一日街上走来一个游方郎中,说能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也是病急乱投医,请到家里,郎中看了看病人,说这种病需要珍珠粉来合药,才能药到病除。他匆勿写了一个方子,就走了出去。可是满意说什么也不肯残损那颗稀世之珍,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的药;寿星则忍痛吃了用家传珍珠粉合的药。
几天以后,游方郎中来到满意家问病况如何,满意如实以告,郎中说:“我能否看看你的珍宝?”满意打开盒子,那颗珍珠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果然是不世之珍!”郎中道,“你为什么不拿着它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去展示它的风采呢?”
寿量告诉郎中,吃了药却没什么作用。“那么你把所用的珍珠给我看。”郎中说。于是,寿量挣扎着起身,拿出了珍珠。郎中一看,那所谓的“珍珠”暗淡无光,于是大笑着说:“这哪是什么珍珠?!这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真是鱼目混珠。哪能治好你的病啊!”寿量羞得面红耳赤。
篇12:成语典故及寓意
从汉语发展的历史来看, 魏晋南北朝的语言, 上承秦汉, 下启隋唐, 处于语言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无论语音语法还是词汇, 比之先朝, 都有了质的改变。尤其是词汇, 作为语言三要素中最为活跃的一种, 其变化特别显著。《世说新语》作为中古语料的价值早已得到时贤的认可, 而对刘注却关注不足。本文试对刘注中成语和典故作一番讨论。
【哀梨蒸食】哀梨, 哀仲家的梨子, 个个如升, 味甘美。愚人不能辨别滋味, 得好梨蒸熟了吃。比喻人不识货, 将好东西糟蹋了。如:
桓南郡每见人不快, 辄嗔云:“君得哀家梨, 当复不烝食不?”
刘注引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 大如升, 入口消释。言愚人不别味, 得好梨烝食之也。”后又写作蒸食哀梨。如:
暮年渐解人间事, 蒸食哀梨亦自奇。 (陆游《齿痛有感》)
【不二法门】法门:佛教指入道的门径。惟一能够直接入道的、不可言传的门径。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 於一切法无言无说, 无示无识, 离诸问答, 是为入不二法门。”后用以指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如: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云:‘何者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是真入不二法门也。’” (4/35引《维摩诘经》3)
【不拘小节】小节:细枝末节。不拘泥于小节, 指不为琐事束缚。如:
祖车骑过江时, 公私俭薄, 无好服玩。逖性通济, 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 逖待之皆如子弟。永嘉中, 流民以万数, 扬土大饥, 宾客攻剽, 逖辄拥护全卫, 谈者以此少之, 故久不得调。 (引《晋阳秋》)
【登龙门】登龙门的意思是一经名家援引, 声名大增。如:
李元礼风格秀整, 高自标持, 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 有升其堂者, 皆以为登龙门。
刘注引《三秦记》曰:“龙门, 一名河津, 去长安九百里。水悬绝, 龟鱼之属莫能上, 上则化为龙矣。”《后汉书》李贤注同样征引《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 水险不通, 鱼鳖之属莫能上, 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 不得上, 上则为龙也。”与刘注相类。也写作“一登龙门”。如:
一登龙门, 则声誉十倍。 (李白《与韩荆州书》)
【东山再起】晋代谢安辞官隐居东山, 朝廷几次封官他都不肯就任, 后于四十岁复出仕, 官至宰相。后世遂以“东山再起”喻再度得势。
戴安道既厉操东山, 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 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 家弟‘不改其乐’。”
刘注先引《续晋阳秋》曰:“逵不乐当世, 以琴书自娱, 隐会稽剡山, 国子博士征, 不就。”后复引《戴氏谱》曰:“逯字安丘, 谯国人。祖硕, 父绥, 有名位。逯以武勇显, 有功, 封广陵侯, 仕至大司农。”又见:
谢公在东山, 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 将发新亭, 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 亦往相祖。先时, 多少饮酒, 因倚如醉, 戏曰:“卿屡违朝旨, 高卧东山, 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 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刘注引《妇人集》载桓玄问王凝之妻谢氏曰:“太傅东山二十余年, 遂复不终, 其理云何?”谢答曰:“亡叔太傅先正, 以无用为心, 显隐为优劣, 始末正当动静之异耳。”
【膏肓之疾】膏肓指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膏肓之疾指极其严重难以医治的疾病。膏, 古代医学指心头脂肪, 肓, 心脏与隔膜之间。其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 膏之下, 若我何?”如:
戎性至俭, 不能自奉养, 财不出外, 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引王隐《晋书》)
【经国之才】治理国家的才能。经, 治理, 《左传·宣公十二年》:“子姑整军而经武乎?”经国, 治理国家, 《荀子·非十二子》:“不可以经国定分。”经国之才, 指治理国家的才能。如:
琨字越石, 中山魏昌人。祖迈, 有经国之才。父璠, 光禄大夫。琨少称俊朗, 累迁司徒长史、尚书右丞。 (引王隐《晋书》)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其他的人, 形容说话做事态度坦然如常或高傲自大。语出《史记·刺客列传》:“已而相泣, 旁若无人者”。如:
阮籍丧亲, 不率常礼, 裴楷往吊之, 遇籍方醉, 散发箕踞, 旁若无人。楷哭泣尽哀而退, 了无异色, 其安同异如此。 (引《名士传》)
【普天同庆】全天下的人一起庆祝。
淮字伯济, 太原阳曲人。建安中, 除平原府丞。黄初元年, 奉使贺文帝践阼, 而稽留不及。群臣欢会, 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 防风氏后至, 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 而卿最留迟, 何也?” (引《魏志》)
【清虚寡欲】清静虚无, 少生欲念。如:
冲字文和, 荥阳开封人。有核练才, 清虚寡欲, 喜论经史, 草衣缊袍, 不以为忧。 (引王隐《晋书》)
【手不释卷】释, 放开;卷, 书本。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如:
凯字敬风, 吴人, 丞相逊族子。忠鲠有大节, 笃志好学。初为建忠校尉, 虽有军事, 手不释卷。 (引《吴录》)
也作“手不释书”。如:
江惇字思悛, 陈留人, 仆射虨弟也。性笃学, 手不释书, 博览坟典, 儒道兼综。征聘无所就, 年四十九而卒。 (引徐广《晋纪》)
【望秋先零】零, 凋落。一见秋天来临, 就先枯萎凋落了。比喻身体衰弱。如:
君以直道陵迟于世。入见王, 王发无二毛, 而君已斑白, 问君年, 乃曰:“卿何偏蚤白?”君曰:“松柏之姿, 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 望秋先零。受命之异也。”王称善久之。 (引顾恺之《顾悦传》)
“君”即顾恺之的父亲顾悦, 顾悦与简文帝同岁而头发早白。蒲柳即水杨, 这种植物早早地就凋谢了, 后常用此比喻衰弱的体质。也写作蒲柳之姿。
【我见犹怜】犹, 尚且;怜, 喜欢。我见了尚且喜欢。如:
温平蜀, 以李势女为妾, 郡主凶妒, 不即知之。后知, 乃拔刃往李所, 因欲斫之。见李在窗梳头, 姿貌端丽, 徐徐结发, 敛手向主, 神色闲正, 辞甚凄惋。主于是掷刀前抱之曰:“阿子, 我见汝亦怜, 何况老奴。”遂善之。 (引《妒记》)
【吴牛喘月】吴地炎热, 水牛怕热, 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 就害怕的喘起来。《事类赋·卷一》引《风俗通》曰:“吴牛望见月则喘, 使之苦于日月, 怖而喘焉。”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如:
奋答曰:“臣犹吴牛, 见月而喘。”
刘注云:“今之水牛, 唯生江淮间, 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 而此牛畏热, 见月疑是日, 所以见月则喘。”《汉语成语词典》书证例为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稍晚。
【新亭对泣】新亭, 又名“劳劳亭”, 故址在江苏江宁南, 三国吴时建筑。晋朝从北方逃到江南的那些统治阶级中的有名人士, 一有闲暇就到新亭去喝酒聚会。一次聚会时有些人对当时的局面感到悲伤, 因而相对哭泣起来。后来就用“新亭对泣”表示忧世忧国者的悲愤情绪和思念故国之感情。如:
过江诸人, 每至美日, 辄相邀新亭, 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 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 克复神州, 何至作楚囚相对?”
刘注引《春秋传》曰:“楚伐郑, 诸侯救之。郑执郧公钟仪献晋, 景公观军府, 见而问之曰:‘南冠而絷者为谁?’有司对曰:‘楚囚也。’使税之。问其族, 对曰:‘伶人也。’‘能为乐乎?’曰:‘先父之职, 敢有二事。’与之琴, 操南音。范文子曰:‘楚囚, 君子也。乐操土风, 不忘旧也。君盍归之?以合晋、楚之成。’”也作“楚囚相对”。
成语和典故是重要的语言材料, 刘注既凝练了一定数量的成语, 也使用和产生了不少典故, 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活跃至今。通过阅读《世说新语》刘孝标注, 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刘义庆的原文, 而且能够开阔视野, 了解成语和典故的渊源, 丰富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中华书局, 1983年.
[2]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中华书局, 1984年.
[3]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
[4]方一新, 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M].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3年.
[5]朱铸禹《.世说新语语汇校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