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质量监管措施和记录

关键词: 监管 质量 行政 执法

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质量监管措施和记录(精选3篇)

篇1: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质量监管措施和记录

2011年三季度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医疗质量监管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更好的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完善医疗质量监管。本季度重点督查医保(农合疗)工作管理规定制度,采取如下措施:

一、本科各级各类人员必须提高对落实核心制度重要性的认识,科主任为本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活动的所有工作。

二、将“医保(农合疗)工作管理规定”相关内容单另印制成小册,发放到每个医护人员手中,方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阅读,也更好地利用了日常工作中零散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本着合理、质优、价低的原则,尽量使用医保范围内的药物,用药档次原则上由低至高并且与患者病情相符。对确实需要使用者,认真填写超医保用药、材料同意书。质控员负责检查超材单填写是否规范。

四、每月去医保办了解本科室医保用药、费用情况,并在科会上传达,对不合理处进行整改。

五、季度末对医保患者超费情况进行全科通报。并组织医保(农合疗)工作管理规定制度考核。

篇2: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质量监管措施和记录

活动情况总结 2017.12.10

鹿泉区中医院

为贯彻落实《医疗质量核心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部署,现把落实年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汇报。活动组织开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活动的组织实施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院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活动的实施工作,根据一致意见形成活动方案“关于下发2017年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落实年活动方案及实施细则的通知”XXX(2017)0xx号。

我院“方案和实施细则”的出台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努力目标,为全体员工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同时,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年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我院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核心制度落实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宣传、动员、考核、评价等工作。

以上工作的落实,各级质量控制体系职责明确,层层负责落实。从组织上为该活动制订了严格的人员监督和考核机制,从制度上为活动年工作落实制订了保障。

二、采取的具体措施

我院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在不同月份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动员部署、全员培训阶段

5月份召开核心制度落实年活动动员会,具体安排部署核心制度落实年各项工作,广泛宣传,层层发动,统一思想,全面部署,明确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要求。医院编印和发放18项核心制度手册35份,全院医务人员人手一册。并依据核心制度内容,组织专家制定《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评价细则》下发至各科室。

同时,对全院临床、医技人员进行医疗核心制度内涵的再培训。通过幻灯片现场培训和个人自身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各项核心制度深入人心的程序有了较大的进步,基本做到了人员熟练掌握,严格执行,树立起文明行医执业规范的良好风尚。

2、加强学习、自查阶段

5月份各科室要相对集中时间,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18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内容,做到人人知晓、自觉运用和严格执行。在制度学习的基础上,各科室认真查找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落实核心医疗制度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体制机制问题,技术问题,理念问题,逐一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整改措施,医院将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指导,督促各科室认真自查。

3、整改提高、科室抽查阶段

6-10月份以来各科室通过自查,制定适合本科室实际的整改措施与办法,分解任务,量化目标,细化方案,实行“边整改、边落实、边总结,边提高”,坚持落实核心医疗制度 “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

医务部深入科室工作第一线,在了解和指导工作的同时,对各科室学习情况进行抽查,采取现场抽题签,当场回答的形式,对科室每一位医护人员进行考核。组织专家对科室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抓住重点,完善措施,建立保证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的长效机制,并严格考核制度,确 保此次活动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4、竞赛提高阶段

6月份在全员培训基础上,我院组织医疗核心制度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评选出了优胜科室一个。

5、考评验收、总结点评阶段

11-12月份我院对“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活动实施情况使用“兰陵颐和医院医疗核心制度考核细则评分表”进行全面考评验收,对活动开展好、制度落实有成效的科室、个人在年终给予表彰,对活动开展不好、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科室,给予全院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达标,并纳入考核,给予经济处罚。并要求所有科室在2017年底前达到“合格标准”。

医院将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考评会扩大到科主任、护士长和缺陷责任人,责任人员现场听取缺陷通报和点评,认真记录会议内容,现场接受质询和表态,提出工作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分时段工作的落实,我院形成会议记录和不同时期影像资料以及考核打分文件和培训使用材料等数10项,并及时做好存档留存工作。

三、取得的工作成效

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方面,通过优化我院急救体系,保障患者健康;改善住院服务,强化出院随访;全面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感受度。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完善了质控网络,完善质控工作制度,强化督查管理。结合医院实际大力实施了医院绿化、美化工程,着力改善医院环境,舒缓患者心情。

此外,通过开展此项活动服务与质量考核工作,全院职工的法律意识显著加强,医疗文书书写进一步规范,医患沟通得到强化,形成全院职工参与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全院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获得患者好评。

通过以上努力,医院流程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减少了患者排队次数,节约了就诊时间。就医环境和群众就医体验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切实方便了广大患者。

四、发现的突出问题

1、首诊责任制。首诊负责落实还有提升空间,表现在首诊医师对于患者所提问题解答简单不耐心,不能处理的问题不及时请上级医师诊治,不是本专科的疾病不能认真及时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专科不能处理的问题不能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也不及时转科治疗,2、查房制度落实偶尔有不到位。个人方面,经治医生没有坚持每日至少两次的查房,节假日有时会让其他医生代劳。科室方面,普遍存在对三级查房,重视不够的现象,其中手术科室往往只注重本专业情况,缺乏对病人全面系统的体检和分析,普遍缺乏鉴别诊断,从而造成漏诊误诊,非手术科室存在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病人的实际情况。

3、病例内涵质量不太高,表现在,一首页填写不规范,有空项漏。二记录描述不详,使要素不全,个别诊断当主诉,现病史中主要描述症状描述不准确,层次不清晰,如感觉应以过敏、减退、消失描 述感觉障碍情况,运动应以肌力等级描述运动障碍情况,而一些病案均以“障碍”描述感觉和运动状况,不准确;质量评定不严格,科室领导对病历等级评定把关不严,所有出院病历均评定为甲级病案。

4、查对制度落实不细致,医师、护理、药房都有各自的查对制度,查对的项目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偶尔被忽视。

5、医师结构不合理,接诊不及时。医师结构不合理,不能形成梯次结构,各级医师偶尔不能按时接诊,造成核心制度尤其是三级检诊制度不能落实好的主要原因,6、检查考核评分的手段方法不够多,人员配备不足。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核心制度落实不力,造成医疗安全隐患,从而影响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声誉。如何落实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成为医院工作重点。在新的一年里,结合医疗质量年活动开展以下工作:

1、坚持不懈抓意识教育。医疗工作关系到患者生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我院应持续加强教育,强化各级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制度意识,始终把核心制度落实摆在医疗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参与的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从每一天每一个患者做起,遵章守纪。确定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带头遵守规章规定制度,工作遇到新问题,要积极向职能部门反映,不搞变通执行

2、健全制度。

制度管理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因素,制度的执行是当前医院之间医疗管理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医院建立健全的医院职能科室,医疗科室三级督导检查,组织分级负责管理科室质量管理小组注重把好第一道关,每个科室都有专职医师,督促医生认真落实制度,以确保每一项医疗活动都能按制度落实。医院质量管理科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有关科室进行整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通过开展专题讲评,提高医务人员对按制度办事的重视程度。全面形成医院主抓亲管,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和职能科室天天抓,医疗科室时时抓的格局。

3、加强考评责任,落实责任到人。

对科室核心制度的情况,严格做到,定期通报,严格奖惩,形成人人尽责,事事尽心,时时尽力的良好局面。

通过以上打算,促使医院医疗安全质量管理有了大幅提升,医疗纠纷投诉明显减少或避免,从患者中树立医院良好声誉,门诊量住院量以及医疗收入等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医院全面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xxxx医院

篇3: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手术分级、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查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技术准入、分级护理制度等核心制度

⑴ 诊负责制:首诊科室在接待危重、急诊病人应根据病情进行病史询问和必要的处置,病情需要时应请相关科室会诊,根据会诊情况作进一步处置。

⑵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住院医师每天查房≥2次,主治医师每天1次,副高以上医师每周≥2次,新住院病人主治医师以上人员48小时要进行查房,查房时应注重查房质量。⑶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入院3天未确诊全科讨论,全科讨论仍未确诊的及时组织全院会诊,讨论结果应以专页记录于病历中。

⑷ 会诊制度:急会诊10分钟内到位,抢救病例随请随到,一般会诊24小时内完成,注意会诊的必要性和会诊质量。会诊结果应以专页记录于病历中。

⑸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危重病人抢救要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并参与,必要时应报告科主任,重大抢救应上报医院有关部门。讨论结果应以专页记录于病历中。⑹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医院应根据《河北省手术分级管理规范(试行)》针对不同专科手术特点,明确不同职称医师作为术者主持施行不同等级手术,跨等级手术有上级医师上台指导。

⑺ 术前病例讨论和大手术上报审批制度:II类及以上手术均应在术前组织讨论,II-III类手术由治疗组讨论,IV类手术全科组织讨论,疑难、高危、特殊手术、致残手术、新开展的手术须报医务科审批。讨论内容包括诊断、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其应对措施、术后处理等,讨论内容记录于病历中。

⑻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患者死亡后应于1周内组织讨论,进行尸检和有病理检查者可待结果报告后再讨论(讨论记录在病历中)。

⑼ 值班与交接班制度:值班者应具备执业资格,二线班实行坐班制,值班医师值班期内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处理的情况随时记录在病程记录上。急危重病人严格执行床旁交班制度,手术病人、新入院病人和病情发生变化的病人均应进行书面交班,书写内容应符合相关规定。⑽ 查对制度:制定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查对制度。包括:临床诊疗、手术、护理、药学、检验、病理、放射等查对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⑾ ⑾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真实客观,反映病人的真实情况。诊断、鉴别诊断依据充分,检查治疗方案合理。书写清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要有重点、有分析、完整地记录各级医师查房、抢救、讨论等意见,不得弄虚作假。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要及时检查修改。住院医师三年内、硕士生二年、博士生一年至少写住院病历60份。首次病程必须由本院医师完成。⑿ 分级护理制度,分级标识清楚、明确,护理措施到位。

⒀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执行临床输血管理规范,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审签(代签名现象视为未审签)。

⒁ 实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并严格落实。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工作制度

1、首诊负责制度

①首诊科室及医师应须及时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与处理,并认真书写病历。②诊断为非本科疾病的,属普通病人要按医院有关程序介绍到相应科室就诊,需要请其他科室会诊的,被邀会诊科室的医师须按时会诊,执行医院会诊制度,书写会诊意见,坚决杜绝科室间、医师间推诿病人;属急危重抢救病人的,首诊医师必须及时抢救,同时向上级医师报告,并及时请其他科室会诊;被邀会诊科室的医师须在10分钟到位并积极参与抢救,并及时向所在科室上级医师报告,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③两个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须分别请示本科上级医师,直至本科主任;若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诊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医疗管理部门或总值班协调解决,不得推诿。④属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病历记录。⑤首诊医师对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须先抢救,同时由病人陪同人员办理挂号和交费等手续,不得因强调挂号、交费等手续延误抢救时机。⑥属需要抢救的急、危、重症病人,在病人稳定之前不得转院;因医院病床、设备和技术条件所限,须由二线医师亲自察看病情,决定是否可以转院,对需要转院而病情允许转院的病人,须由责任医师(必要时由医疗管理部门或总值班)先与接收医院联系,对病情记录、途中注意事项、护送等均须作好交代和妥善安排;首诊医师应对病人的去向或转归进行登记备查。⑦凡在接诊、诊治、抢救病人或转院过程中未执行上述规定、推诿病人者,要追究首诊医师、当事人和科室的责任。

2、三级查房制度

对新入院病人,危重、疑难及重大手术病人,三级查房应有分析讨论意见,治疗方案更改应有分析记录。

①经治医师查房:观察一般状态,询问病情、查体、观察用药的疗效,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增减药物;术后切口的恢复情况;诊治的难点所在,上级医师查房重点请教的问题;向患者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危重患者要向夜班医师交待清楚。每天对所管患者进行例行的晨间、午后查房各1次。对急、危、重患者、新入院和术后患者,随时查房,发现和掌握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断措施。节假日、双休日经治医师必须做巡视性查房。夜间值班,经治医师对病区所有患者巡视,掌握危重患病情,随时采取紧急措施,疑难病例请上级医师会诊。将查房获得的信息、结合自己的分析完成日常病程记录。

②主治医师查房: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系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对新人院、重危、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确定新方案;检查病历,纠正下级医师病史采集的错误与不足;对下级医师进行‚三基‛训练,查体操作等予以正确的示范;决定患者出、转院问题,决定手术方案等;结合病例,介绍有关疾病诊治的新进展。新入院患者,主治医师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首次查房。主治医师每周至少带医疗组查房2次。节假日、双休日主治医师必须做巡视性查房。查房时,经治医师要携带病历、必要的检诊工具。查房后,经治医师于当日按指示完成医嘱的更改和执行,查房记录于12小时内完成。主治医师于查房后24小时内检查经治医师对指示的执行情况和记录完成情况。

⑶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及治疗;抽查病案、医嘱、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开展三谈三讲(谈讲国际、国内、校内对该病的认识和处理意见);还可接受科室主任委托主持全科查房(详见会诊实施细则中的全科会诊)。对分管医疗组患者每周至少查房1次,固定时间,按时进行,对急危重患者,可随时查房。查房前,经治医师整理病历,病程记录最少记录到查房前1天,各种检查结果臵于病历中。查房时,经治医师要携带病历、必要的检诊工具,床头汇报病历,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对上级医师的查房意见认真记录。查房后,上级医师决定的医嘱,下级医师必须严格执行,一般当日完成,特殊情况立即完成。因客观原因不能执行上级医师医嘱时,必须向上级医师汇报,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原因。查房记录于12小时内完成。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于查房后24小时内审核经治医师对指示的执行情况和记录完成情况,并逐级加盖印章,以明确责任。

⑷科主任查房:科主任行政管理性查房,每周1次。应按相应的技术职称级别和分组进行相应级别医师的医疗查房。主持或委派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持每周1次的全科疑难病例会诊,即全科查房。

4、分级护理制度

住院病人由医师根据病情决定护理等级,并下达医嘱。分为特级、一、二、三、级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做出标志,并实施相应护理。

①特级护理 依据: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的病人;各种复杂的大手术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如脏器移植;各种严重外伤,如大面积烧伤。护理要求:设专人护理,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备齐急救药品器材、各种急救用物、无菌物品。随时准备抢救;制定护理计划,设特护记录,根据医嘱或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及时准确地做好各项治疗工作;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的安全;进行健康宣教。②一级护理 依据:病重、病危、各种大手术后及需要严格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各种内出血、外伤、高热、昏迷、肝肾功能衰竭、休克、极度衰弱者;惊厥、子痫、晚期癌症病人及早生婴儿。护理要求:严格卧床休息,生活上给予周密照顾。必要时制定计划和做好护理记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基础护理,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根据病情更换体位,擦浴、洗头等,预防并发症;进行健康宣教。

③二级护理 依据:凡病情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人;年老体弱或慢性病不宜过多活动者;一般手术后或先兆子痫等。护理要求:根据病情适当地做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协助;每1—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进行健康宣教。

④三级护理 依据:能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的病人;各种疾病及手术后恢复期;轻症慢性病病人,正常孕妇或产妇等。护理要求: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自理,督促病人遵守院规,根据病情适当参加一些室内、外活动;每日巡视病人2—3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健康宣教。

5、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会诊应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6、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凡疑难手术、新技术、特殊技术、重大疑难病例、重大合并症的抢救,包括急诊抢救手术、心血管急性合并症、急性呼吸衰竭、感染中毒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昏迷等抢救;特殊治疗,包括特殊化疗方案,尤其非常规、有创、特殊治疗及检查,各主管医师必须报告科主任,按医院规定的形式及时报告医疗管理部门或医院总值班。上述诊治活动需要外请专家协助时,经科主任同意后,上报医疗管理部门或医院总值班,并负责组织安排专家会诊讨论。对于抢救过程中需要人员或医疗资源调配,由科主任提出上报医疗管理部门或医院总值班并安排专人协调抢救事宜。科室应指派专人向有关部门提供抢救情况汇报,书写抢救记录以备检查。凡是报医疗管理部门的治疗抢救意见及过程要实事求是,如实报告病例情况。上述所有医疗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医院有关医疗管理程序,逐级负责,责任到人,严格纪律,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技术纠纷。如未履行医院有关规定,造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者,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当事人追究责任。

7、手术分级制度 医院应设立由院领导、医疗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医院手术管理组织,负责制定和定期更新本单位的手术权限目录,各级医师的授权、定期技能评价及资格变更,审定新技术的疗效、安全性、可行性等。医院应根据外科手术技术操作常规确定出手术级别,建立手术准入管理、执业医师手术授权管理及手术分类细则。并且对重大、疑难、毁容致残、特殊身份病人等特殊手术建立起相应审批和申报程序,各类探查性(如:腹部、腹部等)手术原则上应由副主任医师承担。各级医师的授权必须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前提下,根据医师的技术资质(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及其实际能力水平,确定该医师所能实施和承担的相应手术的范围与类别。至少每三年对医师进行一次技术能力再评价与再授权。

8、查对制度

医、护、药、技等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临床科室 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臵前查,服药、注射处臵后查;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手术室 接病员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前用药以及所带的病历资料;实施麻醉前,麻醉师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经;手术切皮前,实行‚暂定‛,由手术者再次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除手术过程中神志清醒的患者外,应使用‚腕带‛作为核对患者信息依据。

药 房 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医师签名是否正确。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血 库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逐步推广使用条形码进行核对。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合试验结果、血瓶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检验科 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以及标本的质量。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病理科 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发报告时,查对单位。

医学影像科 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使用造影剂时应查对病人对造影剂过敏。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理疗科及针灸室 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针刺治疗前,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供应室 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发器械包时,查对名称、消毒日期。收器械包时,查对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高压消毒灭菌后的物件要查验化学指示卡是否达标 特殊检查室(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基础代谢等)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其他科室 应根据上述要求精神,制定本科室工作的查对制度。

9、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河北省病历书写表格样表》、《河北省医疗机构住院病历书写规范细则》要求,建立住院病历书写质量院、科两级考核制度。临床科室每月对本科病历书写进行考核评价;医院每季对各科住院病历书写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反馈。

10、交接班制度 医师交接班: 交接班时,应巡视病室,了解危重病员情况,并做好床前交接。各科室医师在下班前应将危重病员的病情和处理事项记入交班簿,并做好交班工作。值班医师对重危病员应作好病程记录和医疗措施记录,并扼要记入值班日志。每日晨,值班医师将病员情况重点向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报告,并向经治医师交清危重病员情况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护士交接班:病房应建立日夜交班簿和医院用品损坏、遗失簿。交班人必须将病员总数、出入院、死亡、转科、手术和病危人数;新病员的诊断、病行护理工作。交班前,护士长应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和危重病员记录,重点巡视危重病员和新病员病情、治疗、护理、主要医嘱和执行情况;送留各种检验标本数目;常用毒剧药品、急救药品和其他医疗器械与用品是否损坏或遗失等情况,记入交班簿,向接班人交待清楚后再下班。晨间交接班时,由夜班护士重点报告危重病员和新病员病情诊断以及与护理有关的事项。早晚交班时,日夜班护士应详细阅读交班簿,了解病员动态,然后由护士长或主管护士陪同日夜班重点巡视病员作床前交班。交班者应给下一班作好必需用品的准备,以减少接班人的忙乱。

药房、检验、超声、医学影像等科室:应根据情况设有值班人员,并努力完成在班时间内所有工作,保证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做好交接记录。

11、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临床用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履行告知程序,完善输血前检查,申请单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审核(代签名现象视为未审签)。

12、会诊制度

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一般患者科室间会诊应在24小时内完成,院内急会诊时间小于10分钟。

医院应有完善的科间、科内、急诊会诊、院内会诊、院外会诊和科内、院内、院外集体会诊制度和工作流程以及外出会诊有关规定,并严格执行。

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应邀医师一般要在两天内完成,并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急诊会诊:由首诊医师或值班医师提出申请,被邀请的人员,必须随请随到。

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要有人参加。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应邀医院应指派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前往会诊。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

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13、术前讨论制度

住院患者(门诊小手术、急诊手术可酌情区别对待)手术前(尤其是大、难、新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讨论内容:认证手术指征,确定手术方案,分析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技术困难及防范处理措施,提出术后观察和护理要求等,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普通手术:在手术组内医师间进行,由本组主任(副主任)医师决定即可。

重大、疑难、新开展的手术:须经医务科审批、备案。应由科主任或相关医疗组负责医师主持术前讨论,手术医师、麻醉师、护理人员及有关部门人员参加,制定手术方案、术后观察注意事项、护理要求等,力求将术前准备进行得充分周到。讨论情况应由手术组医师详实记录在《术前讨论记录单》。

14、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讨论时限:一般情况下,患者死亡1周内进行;特殊情况(医疗纠纷、猝死病例)应及时讨论,形成初步意见,同时动员家属做尸检,凡同意尸检的家属必须在尸检志愿书签字,然后保留于病历中。凡死亡病例,医师均应询问死亡患者的家属是否同意尸检,如不同意尸检,死者亲属应在病历首页‚是否同意尸检‛栏内进行签字。

参加人员:一般死亡病例,由本组带组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持,本组全体医师参加,也可邀请其他组医师自愿参加;疑难病例或有纠纷病例,由科主任主持,科室所有医师和有关的医技、护理人员参加,特殊情况请医务科派人参加。

讨论内容:讨论死亡原因、病理报告、死亡诊断和治疗抢救是否适当、应吸取的经验教训。讨论内容简要记载于《死亡病例讨论记录》和《死亡病例讨论登记本》。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医疗质量控制会议记录 下一篇:4462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及持续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