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色细胞癌

关键词:

嫌色细胞癌(精选三篇)

嫌色细胞癌 篇1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3年至2011年间手术前疑为肾癌, 根治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嫌色细胞癌病例9例。标本经10%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4μm厚切片, 常规乙醇脱水, 石蜡包埋, HE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用单克隆抗体CK7、CD117、E-Cadherin, EMA、CD10、Vimentin均购自基因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设阳性及阴性对照。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患者9例, 其中男6例, 女3例, 年龄52~80岁, 平均年龄58岁。主诉腰痛者4例, 血尿2例, 3例查体时B超均发现有腹部包块。术前9例均行腹部B超发现肾实性占位, 尿隐血试验阳性。

2.2 病理检查

2.2.1 巨检肿瘤大小3-11cm, 平均7.

2cm, 位于肾实质内, 界限清楚或不清, 无包膜, 切面浅棕色或灰褐色, 实性 (图1) , 部分病例有出血。

2.2.2 镜检

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 (图2) 、少部分区域呈腺管状排列。肿瘤细胞分为两型:一种为透明性细胞, 细胞大而呈多角形 (图2) , 胞质透明略呈网状, 细胞胞壁厚, 类似植物细胞, 界限清楚。另一种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 体积略小。两型肿瘤细胞胞核均不规则, 皱缩, 可见核沟及核异形, 核仁不明显;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 并可见双核瘤细胞。瘤细胞间质为少许血管, 其中厚壁血管常见 (图2) , 并可见玻璃样变性。

2.2.3 免疫组织化学及胶状铁染色

C K 7 (图3) 弥漫阳性 (9/9) 、C D1 17弥漫阳性 (8/9) 、E-Cadherin胞膜弥漫阳性 (9/9) , EMA弥漫阳性 (9/9) 、个别CD10阳性 (1/9) , Vimentin阴性 (0/9) , 9例患者用Hale胶状铁染色 (图4) , 胞质可见弥漫至不同程度的阳性 (即蓝染颗粒) , 嗜酸性细胞为主的的病例呈灶状阳性或弱阳性。

3 讨论

3.1 肿瘤概况

Bannasch等对接触亚硝酸吗啉物质的动物发生的肾脏嫌色249例细胞肿瘤作了首例报道, 1985年, Thoens等确认人肾脏也能发生该肿瘤, 并对它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作了描述[2,3]。现我们已经知道ChRCC有独特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特征, 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和临床特征。

3.2 临床表现

ChRCC占外科切除的肾脏上皮性肿瘤的5%, 平均发病年龄60多岁 (27~86岁)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病死率不到10%[4]。患者可有血尿, 腰部疼痛, 部分无症状于体检时B超及CT常提示肾实性占位。肿瘤多累及单侧肾脏。

3.3 病理学特点

大体特点肿瘤多位于肾实质内。体积较大, 2~23cm不等, 平均直径9cm, 无明显包膜, 切面呈黄色褐色[5]。

光镜特点肿瘤具有特征性组织学形态, 癌细胞呈片状、灶性腺状分布, 间质可见厚壁血管, 由体积较大的多角形胞质透明略呈网状、胞膜非常清晰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ChRCC胞核不规则, 常有皱缩, 有时见双核, 核仁小, 常见核周空晕。可见核沟及核异型。可有肉瘤样结构[4]。

3.4 免疫表型、特殊染色及电镜检查

文献报道CK7阳性[6], E-Cadherin阳性[6], EMA阳性[6]CD10阴性[6], Vimentin阴性[4,5,6]。ChRCC用Hale胶状铁染色, 胞质可见弥漫至不同程度的阳性, 嗜酸性细胞为主的的病例呈灶状阳性或弱阳性。本文报道9例, 除个别病例出现了CD10 (1/9) 阳性外, 其余免疫表型及胶状铁染色均与文献报道一致。E-Cadherin、CD117在本组病例中弥漫阳性, 而透明性肾细胞癌均为阴性, 提示这两种抗体在ChRCC与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而国内文献报道较少。

电子镜显微镜下, 胞质内充满疏松的糖原和大量的囊泡, 这些囊泡直径150-300nm, 似肾皮质的集合管的b型闰细胞[4]。

3.5 分子遗传学特点

ChRCC以1号染色体或Y染色体缺失, 或混合性缺失[5]。

3.6 鉴别诊断

3.6.1 透明性肾细胞癌

大体透明细胞癌为多彩状 (金黄、灰白、红褐或深棕色) 。镜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胞质透明或伴有颗粒状区, 透明区核分级低, 细胞较小, 大小一致;颗粒细胞区核常分级较高。细胞核周无空晕。胞膜不厚, 界限不如ChRCC清楚, 无植物细胞感觉。细胞间质无厚壁血管。免疫表型:Vimentin阳性, EMA阳性, CD10阳性, CK7阴性, E-Cadherin阴性[6], CD117阴性。胶状铁染色阴性。

ChRCC大体切面为浅棕色或灰褐色。镜下胞壁厚, 细胞界限清楚, 核呈中度多形性, 染色质呈块状, 核膜不规则, 核周空晕显著。细胞间可见厚壁血管。免疫表型:Vimentin阴性, CK7阳性, E-Cadherin阳性[6], CD117阳性。胶状铁染色阳性。

3.6.2 嗜酸细胞腺瘤

大体切面为棕色、褐色或淡黄色, 常实性, 33%中央有星状瘢痕[4];镜下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或腺泡、小管或微囊, 并由一致的颗粒性嗜酸性胞质细胞组成, 细胞呈圆形, 均匀, 核形一致, 染色质分布均匀, 核仁位于中央[4]。细胞膜不厚, 界限不清, 核异型罕见。无ChRCC具有的透明细网状胞质。免疫表型:CK7阴性, Vimentin阴性, CD10阴性, AE1/AE3阳性[6]。胶状铁染色阴性。电镜下见细胞内大量线粒体, 无ChRCC所见胞质内微囊泡[4]。

3.7 治疗和预后

ChRCC预后比其他类型肾细胞癌要好。ChRCC为相对惰性的肿瘤, 在对大量的病例随访后发现, 5年生存率为86.7%-100%[1]。本组病例随访9例, 随访8例 (其中1例为2011年患者) , 5年存活率均为100%, 病情稳定, 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总之, ChRCC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 在不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胶状铁染色时极易与透明性肾细胞癌、嗜酸细胞腺瘤混淆, 而ChRCC恶性度相对较低, 手术治疗对ChRCC的疗效较好。故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以有效地防止误诊和过度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胶状铁染色检测对ChRCC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饶秋, 周晓军, 周航波, 等.肾嫌色细胞癌19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7, 14 (2) :90-93.

[2]刘丽娜, 张长淮, 刘哲, 等.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 1999, 6 (3) :133-135.

[3]Thoens W, Storel S, Rumpelt HJ.Human chromophobe.Cell renal Carcino- ma[J].Virchows Arch Bcell Pathol Incl Mol Patol, 1985, 48 ( 3) : 207-217.

[4]冯晓莉, 等, 主译.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廖松林.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407-408.

肾细胞癌的CT诊断 篇2

关键词肾细胞癌体层摄影电子计算机

肾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肾细胞癌为主,占原发于肾脏肿瘤的85%,男性发病率士女性的3倍,发病年龄50~60岁,青少年少见[1]。目前CT扫描对其能准确定位,并对肿瘤大小、范围、病变性质以及有无转移的判断等有重要作用。本组收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7~69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为血尿、腰痛、腹部肿块18例,膀胱刺激征2例,临床无症状体检时发现2例,远处器官转移5例。

检查方法:本组病例全部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层厚10mm,层间距10mm,部分薄层5mm层厚和5mm间距扫描,其中15例先行B超检查。

结果

平扫:肿瘤大小2.8cm×2.2cm~7.0cm×11cm。肿瘤呈圆形9例,椭圆形11例,不规则形15例,肾影增大14例。边界肿瘤与正常肾实质分界清楚10例,分界不清8例,突向肾轮廓外侧7例。位于肾上极或肾上部15例,下极或下半部10例。密度混杂边缘高中心低14例,密度较均匀低等密度7例,高密度2例,见钙化2例,未见脂肪密度。范围及转移累及肾包膜或肾周脂肪间隙模糊15例,导致肾积水5例。肿块直接侵及后腹膜血管周围3例,侵及肝脏2例,肺脏3例,肾上腺1例,骨转移2例,腹腔淋巴結转移5例。

增强扫描:典型者表现为均匀中等至较明显的肾实质强化,而肿块周边清楚,中心区无强化17例,肿块边缘较清表现为轻度强化8例。

B超检查:15例行B超检查诊断为肾癌13例,正常1例,囊肿1例。

肾癌的分期:Robson CT分期:①Ⅰ期:肿瘤局限于肾包膜内10例(40%);②Ⅱ期:肿瘤位于肾筋膜内8例(32%);③Ⅲ期:肿瘤侵及肾静脉和下腔静脉或局部淋巴结转移5例(20%);④Ⅳ期:邻近器官受侵或远处转移8例(32%)。

讨论

肾细胞癌为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CT表现为CT平扫显示肾实质占位性病变,肿瘤增大向内侵犯肾实质引起肾盂、肾盏变形、移位甚至部分不显影[2]。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瘤较大者肾局部隆起,病灶与周围肾实质分界不清,肿瘤密度略低于肾实质。少数肿瘤可有钙化,呈不规则斑点状散在分布。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呈轻度至中度强化,而正常肾实质明显增强,形成明显对比,使密度不均匀,当肿瘤有新鲜出血时,部分密度高于正常肾实质。少有囊性肾癌。肾肿瘤可向外侵犯,使肾周围脂肪模糊,软组织增厚,也可推压邻近脏器或直接侵犯腰大肌、肾上腺等。也可在肾门、腔静脉、腹主动脉等后腹膜区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并可融合成团。也可侵犯肾静脉、下腔静脉形成癌栓等。

鉴别诊断:肾盂癌,起自肾盂,多为移行癌,表现为肾盂内肿块,等密度,增强扫描后轻至中度强化,延迟扫描至充盈期见肾盂内充盈缺损,易于区别,但当其侵及肾实质甚至全肾时难鉴别。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上由平滑肌、脂肪和异常血管组成,CT平扫病变呈边界清楚的混杂低密度肿块,检出脂肪组织是关键。增强扫描脂肪组织不强化,血管肌组织有不均匀的轻度或中度强化[3]。复杂囊肿,如黏液蛋白含量多时CT值可增高,缘锐利,注射造影剂后部强化。肾癌还需与肾转移癌肾炎性肿块(肾结核性肉芽肿、细菌性脓肿、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等),肾外等其他肿瘤相鉴别。

根据肾细胞癌典型CT表现及临床资料一般可以作出准确诊断,CT是诊断肾细胞癌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当肿瘤较大或较小时与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对肿瘤术前进行准确CT分期,可以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估计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卢光明,许建,陈君坤,等.CT读片指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41-443

2邓克学.肾腺癌的CT及MRI诊断进展.实用放射学杂志,1997,13(2):109-110.

肾嫌色细胞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2000—2009年间在我院行肾脏肿块切除术,术后诊断为RCCC的病例1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切片,常规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所用抗体细胞角蛋白(C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D10)、波型蛋白抗原(vimentin)、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采用链霉菌抗生(SP)二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2结果

2.1临床资料

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6例;男女比为2∶3,年龄34~62岁,平均51.1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胀痛和外伤后肉眼血尿,其中5例因腰部胀痛就诊,3例因外伤后肉眼血尿就诊,2例体检B超、CT示肾脏占位就诊。

2.2病理检查

大体肿块主要位于肾门对侧肾皮质或皮髓质交界处,直径2~11 cm,平均直径6.4 cm,表现为境界尚清的实性肿块,切面呈浅棕色或灰褐色。光学显微镜下癌组织呈巢状、条索状及腺泡状排列,主要由大的多角形嫌色细胞构成,嫌色细胞膜清晰,似植物细胞壁,细胞质呈浅嗜伊红色细网状,胞核皱缩,大小各异,似葡萄干,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图1)。免疫组化10例肾嫌色细胞癌病例中,均见不同程度的CK(图2)、EMA、CD10、Ki-67阳性表达。

嫌色细胞膜清晰,细胞质呈浅嗜伊红色细颗粒状,细胞核皱缩,无明显核仁,似葡萄干,可见核周空晕HE×20

3讨论

研究证明,RCCC大体表现为境界尚清的实性肿块,位于肾皮质或皮髓质交界处,切面呈浅棕色或灰褐色,偶尔可见小片状坏死区。镜下肿瘤细胞质浅嗜伊红色细网状,与肾嗜酸细胞腺瘤极其相似[2,3,4]。虽然大多数报道证实该肿瘤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但成人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比率大致相等。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尿、腰部疼痛、尿潜血实验阳性,体格检查B超及CT提示肾脏占位性病变。本组报道的10例RCCC平均年龄51.1岁,略小于报道的60岁左右,肿块巨检主要位于肾门对侧的肾皮质或皮髓质交界处,边界清楚,未见明确坏死。

3.1影像学表现

RCCC明显的影像学特征,Rosenkrantz等[5]对15例肾脏嫌色细胞癌和28例嗜酸细胞肿瘤的MRI特征采用曼-惠特尼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它们无论在病变大小还是其他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他们同时对肿瘤出血、囊性变、肾周脂肪浸润、肾静脉浸润及脉管分布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二者之间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影像学检查对RCCC的诊断不具有特异性。肿瘤的最终确诊还要依靠病理学检查结果。

3.2镜下形态

RCCC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癌组织呈巢状、条索状及腺泡状排列,肿瘤主要由体积较大的多角形嫌色细胞构成,嫌色细胞膜清楚,类似植物细胞壁,胞质呈浅嗜伊红色细颗粒状,这是由于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小泡造成的,这些小泡可被Hale's胶体铁染色,说明这些小泡含有酸性黏多糖。此外,嫌色细胞核皱缩,无明显核仁,似葡萄干状,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2]。这些特征性组织学形态已被病理学家广泛认知。Thoenes等[1]将具有以上形态的肿瘤称为经典型RCCC,本文10例RCCC均为经典型RCCC。

3.3免疫表型

RCCC虽无绝对特异性免疫标记物,但免疫组化在RCCC的鉴别诊断中仍起到相对重要的作用。RCCC可见EMA、CK、CD 9、桩蛋白和E—钙黏蛋白不同阳性表达。肾特异性钙黏素(Ksp-cadherin)和小白蛋白(parvalburnin)特异性表达于RCCC和嗜酸细胞腺瘤,而在其他肾脏肿瘤中则不表达,可用于RCCC与其他肾脏肿瘤的鉴别诊断,又由于CK7主要表达于RCCC,因此,可用于RCCC与嗜酸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本文10例RCCC均为经典型RCCC,免疫组化均见不同程度的CK、EMA及CD10的表达。

3.4鉴别诊断

电子显微镜至今为止仍被认为是RCCC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金标准。虽然在电子显微镜下RCCC及嗜酸细胞腺瘤中均存在微泡和线粒体,但RCCC中这些线粒体绝大多数存在管泡状的嵴;而嗜酸细胞腺瘤中的线粒体形态规则具有层状的嵴。二者不同的电子显微镜下形态对鉴别诊断具一定的帮助[6]。光学显微镜下,嫌色细胞核皱折,染色质浓染,无明显核仁,似葡萄干,而嗜酸细胞核呈圆形,嫌色细胞中双核及多核细胞较嗜酸细胞多见。遗传学上RCCC具有广泛的染色体缺失,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和微卫星检测结果显示,RCCC常见1、2、6、10、13、17、21-号染色体缺失。Brunelli等[7]研究发现嗜酸细胞腺瘤完全缺乏RCCC的这些染色体改变,可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因此,严格掌握RCCC的形态学、免疫表型、电子显微镜及遗传学特点对于RC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5预后

RCCC为相对惰性的肿瘤,增生指数低于一般的肾细胞癌,与嗜酸细胞癌腺瘤相似,本组病例中Ki-67表达均小于1%。显示RCCC是一种增生活性相对较低的肿瘤。Lee等[8]对2 981例(其中包括肾脏嫌色细胞癌148例)未发生转移的肾脏肿瘤的回顾性分析发现,他们对二者的5年局部复发存活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和5年癌症存活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的TN1M1分期(2000)、furhman细胞核分级、大小、坏死、血管侵犯和肉瘤样结均与不良预后呈正相关。本组10例RCCC的增殖指标ki-67阳性率均小于1%,提示肿瘤预后良好。综上所述,RCCC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与嗜酸细胞腺瘤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好于其他类型肾脏肿瘤。

参考文献

[1]Thoenes W,Storkel S,Rumpelt HJ.Human chromophobe cell renalcarcinoma[J].Virchows Arch B:Cell Pathol Incl Mol Path.1985,48:207-217.

[2]Cindolo L,Dela TA,Schips L,et al.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104 cases from multicenter European da-tabase[J].Urology,2005,65:681-686.

[3]Peyromaure M,Misrai V,Thiounn N,et al.Chromophobe Renal CellCarcinoma:Analysis of 61 Cases[J].Cancer,2004,100:1406-1410.

[4]Peter R,Mazal MD,Markus E,et al.Expression of kidney specific cad-herin distinguishes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 from renal oncocy-toma[J],Human Pathol,2005,36:22-28.

[5]Rosenkrantz AB,Hindman N,Fitzgerald EF,et al.MRI features of re-nal oncocytoma and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J].Am J Roent-genol,2010,195:W421-427.

[6]Skinnider BF,Jones EC.Renal oncocytoma and chromophobe renal cellcarcinoma.A comparison of colloidal iron staining and electron micros-copy[J].Am J Clin Pathol,1999,111:796-803.

[7]Brunelli M,Eble JN,Zhang S,et al.Eosinophilic and classic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s have sinllar frequent losses of multiple chro-mosomes from among chromosomesl,2,6,10 and 17,and this patternof genetic abnormality is not present in renal oncocytoma[J],ModPathol,2005,18:161-16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移行细胞癌 下一篇:Smac和MDM2蛋白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