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翻译

关键词: 通话

规范性翻译(精选十篇)

规范性翻译 篇1

1 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现存问题

(1) 陆空通话英语翻译基本是以对应式的翻译为主要方式, 翻译方式机械, 注重陆空英语通话的严谨性, 却忽视了陆空英语通话的灵活性。陆空英语通话的学习主要是死记硬背, 其实际情况又千变万化, 虽然管制员和飞行员使出浑身解数, 但依然事倍功半, 遇到稍微复杂点的情况就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双方的交流更加无法准确理解。

(2) 民航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业务上, 都有着巨大的发展, 其中出现的新词汇、新技术还没有及时补充到陆空英语通话中。航空英语翻译与日常翻译有明显的区别, 有着其固定的搭配译法, 但在实际翻译中, 翻译者往往注意不到这种区别, 以至于翻译有误。

(3) 不少翻译者毕业于普通外国语大学, 没有经历过正规的航空专业英语培训, 对民航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专用名词、行业规范等缺乏了解, 以致翻译时规范性不高。

(4) 民航陆空通话是在自然语言上形成的半人造语言, 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词性、语义、语法和句式与日常对话不同的地方, 这使得英语翻译更加难于精准于其真正的含义。

2 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的规范化策略

近年来, 随着各行业世界化的发展, 中国航空事业也越来越国际化, 这也为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实践中, 要多方与世界新形式相联系, 弥补传统的翻译方式的不足, 使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1 锻炼英语及汉语两种语言扎实的基本功

民航陆空通话是一种一对一对话式的交际语言, 对话双方有着相互性, 整体性, 以及相互结合的动态性。陆空通话内容带有指令性, 只有声音信息的交流, 没有非语言的肢体或面部表情交流。口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语声转换过程, 它必须在瞬间建立起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通过听和说进行顺利交流。就口译过程来讲, 它包括:听, 对声波的生理接受过程;投入, 专注个别或系列声音的过程;理解, 由大脑传递信息并确定意思;记忆, 储存信息, 以备后用;评价, 对信息作出判断;反馈, 作出明确的意译。具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是翻译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这就要求翻译者对这两种语言的规范用语都相当的熟练, 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中英文快速地转换成目标语言。

2.2 与新技术、新内容紧密联系, 突出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的与时俱进的实用性

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是培养翻译者的实际应用能力, 对于提高民航从业人员的交流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中, 一定要结合民航的现有技术特点、业内行业规范等进行翻译。详细考察普通英语翻译与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专业术语的差异, 选取尽量适合的词汇与语句, 这是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的关键。

2.3 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具有所涉及领域的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是翻译人员应具有的必要素质。在民航领域, 翻译人员需了解飞行原理、飞机结构、发动机、电子仪表、领航、航图识别、情报以及无线电陆空通话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因此, 专业知识及词汇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飞行口译是民航领域内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工种, 对飞行培训和民航业务顺利而安全的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飞行口译员须掌握丰富的民航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专业词汇, 通晓无线电陆空通话的特殊规则, 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和翻译技能, 并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日常的学习积累、译前准备、总结反思、以及谦虚自信的心态是提高应变能力、增强记忆准确性、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手段。着重基础词汇与术语的翻译基础英语词汇在航行英语中的特殊含义虽然生涩, 但它们是专业术语特有现象。翻译中, 最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熟词的特殊含义, 这是最容易出错却难以察觉的地方。例如:“slot”在飞行英语中, 通常应根据上下文译为“离场时间” (slot time) 或“缝翼” (slot wing) , 而非笼统地译为“缝隙”;而“take-off power”是指“ (设置) 起飞功率”, 而非“关断电源 (takeoff power) ”。

专业术语中许多飞行术语和套语, 都有相对固定的译法。假如不按现成译法翻译, 则可能外行话连篇, 而错误的翻译更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曾有口译员将“glideslope (下滑道) ”翻译为“下坡”;将“pilot not flying (不把杆飞行员) ”译为“不飞行的飞行员”;将“traffic on finaI (五边上有飞机) ”译为“最后的飞机”, 还有把“windshear (风切变) ”译成“风剪刀”;令飞行员费解其意。更有人错误地将“motive flow (高压油流) ”译成“目的流”;将“light off (点火成功) ”译成“点火失败”;将“squawk 7700 (把应答机编码设置为7700) ”译成“大声叫喊7700”, 则是不可容忍的错误, 必须坚决杜绝。

3 结语

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的规范, 扭转了以往僵化的翻译方式, 使翻译者认识到了规范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使民航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英文水平, 完善了他们的职业水准, 为民航工作打下了语言基础。实践证明, 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的规范化明显提高了民航陆空通话的交流效率以及理解的准确性。由此可见, 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翻译的规范化研究和实践, 对民航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效果, 其影响不但是现实的, 而且是深远的。

摘要:民航陆空英语通话是民航空管领域内一项特殊而重要的工具, 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和飞行员之间进行交流的规范用语。其特点是句式的标准化、程序化, 语义的单一化、简洁化。对于民航陆空通话的英语翻译具有专业性强, 并且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译法, 翻译者对陆空通话英语翻译往往感觉难以准确把握。本文分析了陆空通话英语翻译的难点与误区, 并对陆空通话英语翻译的规范性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陆空英语通话,翻译,难点,误区,规范性

参考文献

[1]魏鹏程.民航机务英语词汇特点初探[J].科技信息, 2011 (28) .

[2]孙文娟.浅析民航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3]吴仁华.民航科技英语翻译初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4]王爱国.航空英语的构词特点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4) .

[5]黄德先.民航陆空通话英语的特点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4) .

翻译与伦理规范 篇2

翻译必然牵涉到伦理规范.中西方伦理规范存在着较大差异,若译入语伦理规范强大时,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往往顺应译入语伦理规范而改写原文;若译入语伦理规范处于弱势,不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时,译者则会引进新的.伦理规范.在全球化伦理话语下,翻译是促进伦理融合的重要因素.

作 者:吴建国 魏清光 WU Jian-guo WEI Qing-guang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35 刊 名:上海翻译 PKU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年,卷(期): “”(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翻译   伦理规范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翻译 篇3

关键词:翻译规范理论 英美文学 翻译

文学翻译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也随着各国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翻译规范的定义却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目前在西方的学者中,图里,切斯特曼等人对翻译规范的理解对于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明白翻译作为一种社会互动和交际行为,它受着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制约。下面就以他们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视角来探讨有关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翻译

图里是一名以色列的翻译研究教授,在描述性翻译学派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里对描述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这三个翻译研究的分支的关系进行了就进一步的探讨,并且着重强调了描述性翻译对于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将社会学中的“规范”引入翻译活动中,明确的提出翻译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行为,他认为翻译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类,应该受到社会文化对其的约束。在这样的认知下,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预规范,元规范和操作规范三类,所谓的预规范就是指在进行翻译前翻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元规范是指翻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而操作规范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作法。下面就以具体翻译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曾被认为是“近乎完美无缺”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出身贫穷的盖茨比因为无法忘掉曾经抛弃他的嫌贫爱富女友,经过一番刻苦努力成为十分了不起的富翁后,苦苦追求女友最终悲惨丧命的故事。这部小说引入中国后广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翻译,最受喜爱的当属2003年的姚乃强译本,他的翻译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传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03年,刚刚步入20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升,对于西方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名称,而是更关注人物的性格魅力,故事的文化内涵等等,所以随着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人们对于这部小说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新的译本的出现。而且当时中国社会因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发生某些现象与小说中的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广受读者的喜爱,并且引起许多学者的研究和评论,根据上面提到的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中的预规范,知道翻译者选择作品时要考虑是否迎合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喜好,所以这些原因对于姚乃强选择重新翻译这部作品起着重要作用。

图里的翻译理论中的操作规范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作法,既包括宏观上的篇章结构布局,段落的增减,也包括微观上单词短语的选择等。姚乃强的译本基本保留了原著的篇章布局,没有对篇章和段落进行删减,而在语言方面姚乃强也尽量保持原著流畅灵动的文风。文中有一句“he wears a pink suit”,直译过来就是“他穿一套粉红色的衣服”,但是这句话是汤姆所说,是他对乔丹说的盖茨比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反驳,汤姆的话不仅仅是对盖茨比教育背景的否定,同时也是对盖茨比的嘲讽,所以姚乃强将其译为“看他穿的那套粉红色的衣服!”则很好的将汤姆自大,刻薄的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在翻译作品时,姚乃强会使用许多四字格的短语,不仅能够使文章言简意赅,生动灵活,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姚乃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遵循翻译理论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尽量的将原著的风采展现给中国读者。

中国著名的学者孙大雨先生,作为“清华四子”之一,不仅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代翻译家,曾翻译了许多莎士比亚的著作和英语诗歌,他的《英诗选择集》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翻译规范。孙大雨在翻译过程中十分注重内容的传达,但是由于文化间的差异,读者无法安全理解原诗的内容,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接受,孙大雨采用“民族化”的接受性翻译策略,他的诗歌翻译展现的是中国化的东西,从而便于读者接受,易于读者产生共鸣。他的整部《英诗选择集》在元规范的指导下,选择了“民族化”的接受性翻译策略使其新诗更好的被读者接受。

二、切斯特曼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翻译

在对翻译规范理论的见解中,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是比较突出的。切斯特曼在对图里的理论基础上对翻译规范理论进行更具体的探讨,并且将图里忽略的制约翻译因素--读者的期待,纳入自己的探讨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切斯特曼将生物学中术语的“文化基因”引入翻译规范理论中,认为规范是由“文化基因”演变来的,将翻译规范分为“译品规范或期待规范”和“过程规范或专业规范”两类。下面就以具体翻译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英国19世纪有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赫胥黎有本著作名为《进化论与伦理学》,这本书对科学,哲学以及军事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清朝末年的学者严复就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份译为《天演论》,将西方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介绍给国人。

《天演论》是严复的第一部译作,它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当时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翻译一定是在某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那么它一定会受到当时文化规范的制约,清朝末年的中国文化形态丰富,不仅有中国的封建文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也随着外国的入侵而传入中国。严复翻译《天演论》时,将读者群定位“多读中国古书之人”即清朝的士大夫们,他们深受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如果想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那就先要让他们容易接受。

首先,严复《天演论》中的选词造句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具有桐城派“清真雅正”的特点,而根据上面提到的切斯特曼的“期待规范”是指读者对于翻译作品的有什么样子的期待,当时的社会文化,话语习俗,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都对期待规范产生影响。桐城古文派是清朝文坛的第一大散文流派,在清朝末年虽不如其强盛时期,但是桐城派古文仍十分流行,深受士大夫的喜爱,《天演论》中字词,句法的使用就十分符合读者的文体期待。此外,在严复的翻译手稿中有许多不符合国情的句子,但是在出版后的《天演论》中却完全找不到,这是因为当时的读者并不具备先进的文化基础,相反,深受中国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束缚,所以想让读者接受《天演论》那就必须将不符合当时社会伦理规范的内容删除,这样才能迎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讲述的是出身贫苦的少女苔丝的悲惨故事,这本书不仅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在世界文学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这本小说的中文译本具有20多部,在这么多的译本中张谷若先生的译本是最受喜爱的译本之一。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有这样一段描写“Tess hoped for some accident that might favor…….And after--death ,they were the same.”张谷若先生将其译为“苔丝心里想,顶好能遇见什么顺利的事儿,帮一帮自己的忙……,都完全一样”,可以看到张先生虽没有按原著中句子的结构来进行翻译,但是他保留了原文的大意并且将它翻译的更为传神,“顶好”,“帮一帮”,“顺利的事儿”等都是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词语,上面提到的切斯特曼的“专业规范”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关系规范三种类型,其中关系规范是指语言的规范,关注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这种规范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保留并建立一种合适的相关类似性。张谷若先生的翻译将作者的意图,原文的文化内涵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并且融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建立了“相关类似性”的要求。

切斯特曼的交际规范指的是一种社会规范,大意是指翻译者要根据各方面的要求将作品中传达出的意思最大化的表达。众所周知,托马斯·哈代十分注重意境的表现,而且擅长用环境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对托马斯·哈代作品中环境描写的翻译对于作品的传意具有重要作用。《德伯家的苔丝》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on those lonely hill and dales her quiescent glide……were formulae of bitter reproach”。张谷若先生将其译为“在这些旷山之上和空谷之中,她那悄悄冥冥的凌虚细步……对她苦苦责问”。张谷若将“lonely hill and dales”译为旷山和空谷,一个“旷”字,一个“空”字就将苔丝寂寞,孤独的处境表现出来,而将“ her quiescent glide”译为“悄悄冥冥的凌虚细步”不仅仅能够描写出苔丝走路时的美丽的姿态,同时也描写出苔丝的虚弱,进一步展现了苔丝的悲惨境遇,张谷若将原著中作者对苔丝的同情与悲悯淋漓尽致的诠释出来。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发现,图里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涵盖了整个翻译过程,对于翻译活动的整体指导和作品的整体描述具有很大的帮助,为读者带来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小霞.图里规范理论下葛浩文译介活动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3):17--18

[2]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02):24

[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08

规范性翻译 篇4

本文认为旅游景区公示语是指在旅游景区内外所张贴的对游客具有引导、指示、提示、警示或限制作用的所有语言文字和符号, 其中包括词、词组、句子甚至景区简介段落。旅游景区公示语分为简介语、引导语、指示语、提示语、警示语和限制语。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六个原则:目的性原则、交际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得体性原则和等效性原则, 此六个原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Hans Vemeer创立的“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也为本文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恰当、地道、准确的旅游景区公示语不仅可以给外国游客带来方便和快乐, 而且可以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地区人文环境、语言环境和国际形象。

1 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现状

经过调研衢州几个大的旅游景区发现:目前衢州旅游景区个别景点只有汉语公示语, 并没有英文公示语, 如: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也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几千年悠久文化的途经之一, 景区却仅有一个公示语牌上标有NO SMOKING (禁止抽烟) 英文公示语;有些景区配有双语公示牌, 但是英语翻译与汉语意思不一致, 甚至是错误的, 如:烂柯山乃浙江省重点名胜风景区, 被誉为“围棋仙地”, 有这样一个醒目的公示语牌Hiking (徒步旅行由此进入景区) , 属于语义错误;还有存在公示牌英文用词不当、拼写错误、重叠翻译等问题, 如:市区译为“sity”, 属于拼写错误;“烂柯山”同一个景区却有“Mt.Lankou mountain”, “Lanke Mountain”, “Mt.Lanke hill”三种译法, 存在拼音错误和重叠翻译;有些公示语翻译用的是粗俗的英语, 早已不再使用, 如:景区的“WC (厕所) ”, 这种很粗俗的表达厕所的方式是英美等国一二百年前使用的。还有, 有些景区不同的公示语配用相同的英文翻译, 如:府山公园乃国家重点公园, 有一个双语公示语牌:左边图标警告小狗不随地大小便, 右边文字写到“小草在睡觉, 请你勿打扰!”, 英文翻译为“Please Keep Quiet” (保持安静) , 此译文与保护花草没有关联, 诸如此类的双语公示语翻译问题在调研的几个景区比比皆是, 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衢州市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我市旅游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外国人不能产生任何交际效应, 甚至会破坏我国的国际形象, 凸显急需规范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

2 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修正

经过研究与分析, 目前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公示语翻译词不达意、英译公示语意思含糊不清、拼音错误、英语单词拼写错误、大小写混用和滥用、语法错误尤为突出, 甚至英汉公示语意思大相径庭。所有这些错误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类:语义错误、语用错误、语法翻译错误和拼写错误。该文拟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 研究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以期对外国游客正确理解景区和本地文化有所帮助, 提升衢州市的国际形象, 促进本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2.1 语义错误

如果公示语翻译是为了彰显国际化形式, 而不考虑景区公示语是为了让以英语为母语或以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特定人群看得懂这一目的功能, 机械地逐字翻译, 那么不仅达不到公示语翻译所起的引导、指示、提示、警示或限制作用, 反而会影响景区在外国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1) 衢州府山公园作为国家重点公园, 把所有提醒中国游客爱护花草的地面提示牌都字对字地对译。如:“花草丛中笑, 园外赏其貌”;“花开堪赏直须赏, 莫要折花空赏枝”, 这两句提示语其目的是让游客爱护花草树木, 然而却被字对字地翻译为“Flowers and grass all life, aleaf of customs intelligence”, 此译文违反了公示语翻译的原则, 而且出现了语法错误、单词拼写错误, 没有达到英语公示语的交际目的, 此译文是失败的。“芳草依依, 大家怜惜”被滑稽地翻译成“Grass are so cute that we should care about them”, 此译文中存在单复数错误, 以及代词使用错误。“踏破青毡可惜, 多行数步何妨”被误译成“Walking Make you Healthy, so Don’t Take the Shortcut Through The Grass”此译文不仅存在严重语法错误, 还出现大小写的不规范, 更重要的是没有反映出原文所表达的信息。

2) 公示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 翻译时也要遵循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N Leech的礼貌原则和Hans Vemeer创立的“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关于爱护花草树木的公示语有人翻译成:“Don’t destroy the flowers and grass”, “Don't trample onthe grass”, “Don't tread onthe grass”诸如此类的祈使句;也有人译为“Keep off the flowers and grass”。笔者认为在这几种译法中, 前者三个祈使句语气比较生硬, 态度霸道, 后者让游客感觉不能靠近花草, 有让游客扫兴之嫌;相对得体的翻译应该是“Lovethe flowersand grass”, 也可以译为, “Take care of the flowersand grass”, 此类表达方式既可以让游客尽情享受花草之美, 也暗含提倡保护花草人人有责的理念, 增强了游客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3) 受近义词或者同义词的影响, 致使公示语翻译与原文意思不符。如:烂柯上内有一个“忠壮陵园”指的是抗金革命英雄墓, 却被错误地翻译为“Zhong zhuang ancestral hall (忠壮祠堂) ”, 让游客误以为该地方有一个叫忠壮的祖先从前生活在这里, 应该被译为“Cemetery of Revolutionary Martyrs”。

2.2 语用错误

同一块标牌上的公示语不一定必须汉语和英语一一对应。汉语公示语是为熟悉汉语的人士提供信息, 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 而且有些汉语公示语旨在提醒中国人改变陋习, 做文明游客, 如禁止随地吐痰大小便等, 可以不译, 一旦翻译为英语, 不仅有损就我国公民形象, 还会使外国游客费解。

1) 英语公示语是为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特殊人群所服务的, 也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和汉语公示语不是语言上的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功能上的对应,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要得体规范地传递文本信息, 才能达到特定交际功能。如:“小心滑跌”多数被译为“Caution, Slip”、“Watch your step”、“Mind your step”、“Caution:slippery Surface”, 该文认为比较规范且被广泛认可的译法“Caution:Wet Floor”。再如:“禁止烟火 (No burning) ”被曲解而译为禁止燃烧的意思, 汉语中“烟火”指烟、火及火焰三层含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翻译, 常见的有:“No Fire”、“No Flames”、“No Fireworks”、“No Smoking”, 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译文为“Fires Prohibited”或“No Fire”。

2) 景区与环境卫生有关的公示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请勿乱仍废弃物”被误译为“Do not throw rubbish (禁止扔垃圾) ”, 本公示语既有垃圾分类之意, 也提醒游客不要随地扔垃圾。但如果翻译为“Do not throw rubbish, 则暗含让游客自行处理垃圾, 不能扔掉, 包括扔进景区垃圾桶里;“除了脚印, 什么都不要留下”此公示语提醒游客不要乱扔果皮纸屑, 却被直译为“Be careful to leave nothing but footprints”, 让外国游客很费解, 甚至不知所云。一般来说, 具有禁止随地扔垃圾意义的公示语较为广泛的说法为“No Littering”。再如:垃圾桶上的标识语“Can not recycle (不可回收) ”、“May recycle (可回收) ”, 虽然语法正确, 意思可以猜出来, 但游客无法接受和认可, 地道的说法为Recyclable (可回收) , Non-recyclable (不可回收) 。

3) 景区“厕所”的英语表达, 是个备受争议的公示语, 有人认为WC太粗俗, 指的是“茅坑”, 早在百年前就被淘汰不用;也有人认为toilet给人一种不文雅、不礼貌的感觉, 也常常被英美国家人遗弃不用。一般而言, 美国常用restroom或washroom, 英国多用bathroom;有时西方国家也用men/women。该文认为除了WC和toilet这种粗俗的、不文雅的说法外, 其它的表达方式都礼貌、得体地向游客传递出准确信息“厕所”, 出现在公示语牌上都是被广泛认可的。

英语公示语作为一种服务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外国游客并向其传递信息的言语行为, 翻译时不要一味地恪守忠实于原文, 译文应该反映公示语简明易懂的语用特点, 符合英语公示语接受者的文化习惯, 体现出旅游景区地区文化底蕴和文明程度。

2.3 语法翻译错误

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错误到处都能看到, 包括景区名称、景区介绍、景区规定、景区售票处、公示牌等地方。普遍的错误有:拼写错误、单复数错误、代词使用错误、拼音错误、大小写错误以及其它各种语法错误, 还有意义重叠等错误。

1) 烂柯山的景区规定一栏中有这样一句:“一人一票, 凭票进入景区, 遵守景区的各项管理制度”被机械地、字对字地翻译为“A human of tickets, enters the scenic area by ticket, observes the scenic area each control system”, 此译文让人不知所云, 正确的译文是:“Keep one person one voteand follow all the rules in the scenic spot”;再如:“未成年人, 残疾人必须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观光游览, 以免发生意外”译为“The minor, the disabled person must go sightseeing the tour under guardian’s accompaniment, in order to avoid has the accident”此译文中存在明显的语言规范和语法错误, 正确译文是“The underage and the disabled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their guardians so as to avoid accidents”。

2)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句温馨语提示语“让大气清新, 让天空蔚蓝, 让河山碧绿”翻译成Let the air fresher, let the sky is blue, and green landscape, 此译文不仅是中国式英语, 而且有明显的语法错误和句式错误;较合理的译文为“Keep the air fresh, the sky blue, the water clear and the mountains green”, 此译文不管从结构对称还是语义等效方面来讲都是较为规范和准确的。

由于译者英语水平有限, 加上受母语及其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此类中国式英语在景区比比皆是, 导致很多景区公示语无法传达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 公示语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反映出了工作人员不够专业, 旅游业不够重视, 这种不规范的公示语翻译严重地影响了城市国际形象, 阻碍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2.4 拼写错误

公示语翻译拼写错误包括三种形式:拼音错误、单词拼写错误和大小写错误。一般来讲, 翻译中存在的拼写错误主要受英语单词发音的准确性以及母语的影响, 还体现了翻译人员的非专业性, 足显公示语翻译制作过程的粗糙和不规范。拼写错误在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牌上屡见不鲜, 也充分暴露出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以及急需规范。如:市区译为“sity”, 应改为“city”;“烂柯山”乃“围棋仙地”, 竟有诸多翻译版本, 如:“Mt.Lankou mountain”、“Lanke Mountain”、“Mt.Lanke hill”, 此类译文有拼音错误、单词重叠错误以及大小写错误, 应改为“Mt.Lanke”;衢州同一个景区“天脊龙门”是国家4A级景区, 竟然有多达3种以上的译名:“Tianji Dragon Gate”、“Tianji Longmen”、“Tian Ji Long Men”、等, 因为该景区集聚山、林、泉、瀑、云、雾等奇观于一大峡谷, 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大峡谷, 故可以译为“Longmen Grand Canyon”。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质量体现地区文化环境和底蕴, 也是体现国际形象的窗口, 甚至影响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需要加强其规范性。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化、全球化的语言, 它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旅游景区英语公示语向外国游客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公示语的翻译也随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示语翻译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英语公示语作为一种服务外国游客, 向其传递信息的言语行为, 其翻译过程中既要做到准确、鲜明和言简意赅;还要符合公示语的特殊语境和特定功能;同时还要考虑特定接受人群的心理状态、行为需求和语言习惯。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全国旅游业也加快发展步伐, 越来越多中小城市旅游景区使用双语公示语, 随之各种英语公示语的错误和不规范现象凸显。该文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诸多问题,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修正, 以期对外国游客正确地理解景区文化有所帮助, 提升衢州市的国际形象, 促进本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衢州,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

参考文献

[1]黄德先, 杜小军.公示语翻译的十种错误观念[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9 (2) .

[2]林庆扬.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述评[J].莆田学院学报, 2007, 14 (6) .

[3]桑龙扬.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 2011 (1) .

中译公司翻译规范及要求 篇5

翻译规范及要求

中文格式要求

1.整篇文章的大标题居中,用“宋体,2-3号字体”;

2.正文用“小四号字,宋体,1.5倍行距”;

3.每一自然段落首行缩进两个字,符合中文排版习惯。各自然段之间不需空行;

4.原文是斜体的地方,译文用楷体,原文是加黑的地方,译文也应加黑;

5.如果原文的斜体是表示书籍、手册、期刊杂志及报纸的名称,大型音乐作品的曲名,戏剧及电影的剧名,广播电视节目名称,或诗歌的标题,则应依有关规定以书名号(双角括号《 》)代替;

6.如客户在格式上有特殊要求的,应服从客户的要求,如有的客户要求一页对

一页地翻译,有的客户要求按照原文格式,有的客户要求分栏排版等;

7.如需与原文一页对应一页,在分页时必须通过插入分页符(Ctrl+Enter)

进行,即在word中点菜单“插入”下的“分隔符”,严禁使用打多个回车键达到分页的目的。

英文格式要求

(注:其他外语语种可以参考该要求,特殊的应符合各自语言的惯例格式要求)

1.整篇文章的大标题居中,用“Times New Roman”,小3号字体;

2.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体,1.5倍行距,段前段后分别设为0.5行,或6磅(操作:格式段落缩进和间距);

3.每一自然段落无需首行缩进。

4.各级标题的编号选用应恰当,且不得出现中文编号,如“三”、“

(三)”等,各级标题上下应各空一行。

5.不同级标题的编号处于不同的层次上,译者可以通过拖动word文件中的标尺来实现这个目的。同级标题编号应对齐,整个文件中的所有正文应全部对齐。整个文档必须清晰整齐。译者也可以参考国外一些正式文件。

6.不得在英文中出现书名号“《》”,英文中的书或文章的题目应采用斜体来标记,而不是书名号;

7.外文译文按原中文格式,需加黑的地方,译文也加黑;

8.请高度重视单词大小写问题。整篇文章的大标题中,除连词、介词外,其余单词的首字母都应大写;其他标题只有句首的字母大写,其余单词小写;

9.翻译完后,务必用“逻辑检错程序”查找是否有拼写错误、语法错误;

10.如客户在格式上有特殊要求的,应服从客户的要求,如有的客户要求一页对一页地翻译,有的客户要求按照原文格式,有的客户要求分栏排版等。

11.如需与原文一页对应一页,在分页时必须通过插入分页符(Ctrl+Enter)进行,即在word中点菜单“插入”下的“分隔符”,严禁使用打多个回车键达到分页的目的。

文字质量要求

翻译的本质,就是要在透彻地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标准的汉语表述出来。首先,自己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要反复推敲,直到真正弄懂,然后再用标准的中文把思想再现出来。合格的译文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一、凝练平实,言简意赅;

二、信息全面,含义准确;

三、语气流畅,逻辑通顺;

四、使用书面用语,符合汉语语法习惯;

五、杜绝错字、别字、多字、少字、标点符号误用和英文拼写错误;

六、译文的用词及语气须避免有对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政党、国籍、地域、贫富以及身体机能障碍者的歧视。

关于人名、地址、公司及客户名称

原文中的人名、地址、公司名称及客户名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处理,如客户要求翻译,并提供参考,一定按照参考进行翻译,如无参考,则需查询后进行翻

译。如客户不要求翻译,则保留原文。

关于世界地名

地理名词的处理往往涉及到国家的政策,一定要慎重对待。

注意,如果遇到“中华民国”、“TaiWan”、或“Republic of China”等字样,须立即通知项目经理;对于单词“国家”,如果是“国家”之意,则无论出现在何处,均需译为“国家/地区。Taiwan, Chinese,应译为“中国台湾地区”。文中的这类政治敏感性词汇,有可能给客户带来法律纠纷,因此,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有任何差错。

译文文件名格式:

译文文件名要规范,中译公司的译文统一格式为:工作编号+译者姓名。每份文件均有一个唯一的工作编号,译者收到后需确认。完成翻译发回中译公司时,文件名应为:工作编号-译者姓名。

时间进度:

翻译任务都有很严格的时间要求,一般来说客户给我们的时间都很紧,所以译文收到后我们校对的时间非常少,只有快速浏览和排版的时间。质量、格式和时间进度基本上都由译者来保证。译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尽可能不留问题。如果确实有无法解决的问题,需事先通知相关人员。

翻译费和合作基础:

中译公司坚持诚信原则,只要翻译质量没有问题,翻译费用就不会有问题。我们的译费支付政策是:当月交齐的项目,次月底或次次月初结算。原因:客户评价反馈需要时间;稿酬统计需要时间;审查核对需要时间。对于某些特殊的项目,我们可能会在经过内部检查和客户认可后再支付翻译费。

规范性翻译 篇6

關键词:翻译人员;制度构建;选任条件;权利义务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涉外纠纷不断产生。与此同时,我国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少数民族使用其语言文字的权利,并为少数民族和涉外当事人享有法庭翻译权利提供了保障。但在如何选任和聘请翻译人员、认定翻译人员的资质等方面目前仍存在大量制度和立法上的空白。本文通过汇总分析人民法院在聘请翻译人员参与诉讼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对审判实务有所裨益。

一、人民法院聘请翻译人员参与诉讼工作中 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专门的少数民族语或小语种翻译人才机构

如漳州市龙文区法院曾审理一起刑事案件,因被告人只会讲哈尼族语言,在本地找专业的哈尼族语言翻译有困难,遂让其通晓普通话和哈尼族语言的同乡充当翻译。实践中,由于没有建立人才储备库,法院一般在遇到此类案件时才去寻找翻译,只能从高校或翻译机构等寻找能与被告人沟通的懂少数民族语或小语种的学生或教师,对其是否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不予审查,致使翻译质量好坏无从把握。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存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与案件受理地相距甚远的情况,增加寻找翻译人员的困难及费用。

2.缺乏对翻译人员的综合审查

法院一般只对翻译结果进行审查,对于翻译人员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翻译能力、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性审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开展相关的审查工作。

3.缺乏对翻译人员在诉讼工作中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

我国立法对翻译人员应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尚无明确规定,导致翻译人员对其所参与的诉讼工作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影响翻译质量。

4.缺乏对翻译人员有效的监督

由于语言不通,法院只能对翻译人员的翻译过程做形式上的监督,对翻译人员的翻译内容是否客观、准确无从鉴别。

5.缺乏对翻译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

由于对翻译人员的翻译内容无法监督审查,因此,对因翻译人员重大失误造成延误诉讼、误裁误判等情况如何追责在立法上仍是空白,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亦难以取证。

二、规范翻译人员参与诉讼工作的若干对策

1.健全翻译人员参与诉讼的制度要求

(1)建立翻译人员资格认证、名册制度。由司法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专门机构,通过特定的考评方式,共同审核翻译人员的翻译资质,并设置翻译人员名册,根据翻译人员掌握的外语、少数民族语、方言、哑语种类的不同进行备案。在名册设置、完成备案后,向外界公布,而司法机关可根据案件的需要,从名册中通过当事人协商选任或者随机摇号的方式聘请翻译人员,同时,可以通过全国联网的方式,促使不同地区之间翻译人员的交流使用得以实现。

(2)完善翻译人员责任制度。出台政策法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警告、取消资格认证或移送司法机关等不同的追责方式,确保翻译人员对所从事的翻译工作的职责有明确认识。

(3)制定统一的翻译人员收费标准。聘用翻译人员的费用,应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并根据法律规定,纳入法律援助费用或者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4)确立庭审中有关翻译规则。①参照回避制度的规定,列举不得担任翻译人员的具体情形;②加强对翻译人员的监督,告知相关法律责任及后果,预防翻译人员与被告人串通等非法情形;③明确庭审中书面证据翻译所需期限,提高庭审效率。

2.明确人民法院的责任义务

(1)全面审查义务:法院在聘请翻译时,应对翻译人员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性审查。

(2)监督义务:通过采取全程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翻译过程的监督,防止翻译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职责。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时,尽可能在审判阶段实行双人翻译,以便互相监督。

3.明确翻译人员选任条件

(1)具有牢固的双语语言基础。扎实的汉语基本功与良好的少数民族语、小语种语、方言或者哑语的语言能力是一名优秀的翻译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牢固的双语语言基础,可以避免出现难以理解原意,产生翻译偏差,甚至造成答非所问等情况,使双语语言沟通更为顺畅。

(2)了解全面的翻译内容。庭审翻译与一般翻译有不同之处,它要求翻译人员还应充分掌握法学方面的专业词汇,才能做到整个翻译过程高效、简洁、准确。

(3)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翻译的技巧也是翻译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翻译技巧除了可以充分、准确地表达其意图,还可以帮助翻译人员高效地完成翻译工作。

4.明确翻译人员的权利义务

(1)翻译人应享有的权利:翻译人员有查阅与翻译有关的案件材料、了解案件情况的权利;翻译人员有查阅记载其翻译内容的笔录,并在发现错漏的情况下要求修正或补充的权利;翻译人员因其翻译工作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和经济补偿。此外,应为其人身安全提供保障,避免翻译人员受任何一方的干扰,进而影响司法公正。

(2)翻译人应履行的义务:①保持客观中立性。翻译人员要意识到其诉讼地位的独立性、公正性,不做有某种倾向性的翻译。②回避及保密义务。翻译人员发现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自行申请回避;翻译人员因翻译工作知晓的案件情况和他人隐私,应当保密。③如实传递语言信息的义务。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力求如实传递、准确无误,不得隐瞒、歪曲或伪造。

参考文献:

[1]阿沙尼:《关于刑事诉讼中少数民族翻译的若干思考》,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4月22日第006版

[2]尚方剑:《外警培训中翻译人员工作的几点思考》,载《辽宁警专学报》,2014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林微(1973~),女,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 篇7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1888-1968,低地国家著名翻译理论家。图里继承并发展了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儿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图里作为翻译研究领域成就最高的理论家之一,硕果累累,共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70余篇。但在翻译领域,图里的代表著作为1980年出版的《翻译理论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以及1995年出版的《描述翻译理论研究及展望》(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当今世界著名翻译理论家,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随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任教(University of Helsinki)。切斯特曼补充并发展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在他的翻译研究生涯中,出版了多种专著,其中最具特色的专著为《翻译模因论》(Memes of Translation)。

20世纪70年代,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图里开始着手研究翻译规范,并于1997年完成《翻译规范与希伯来文学翻译:1930-1945》一书。紧接着,图里在其专著《翻译理论探索》中,正式提出了规范是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Toury,1980.)紧随图里脚步的切斯特曼也对翻译规范做了深入研究。他利用文化基因解释翻译中的研究对象和翻译发展的各个过程,他从保持传统的视野出发来阐释译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译者的作用。

1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论

在翻译界,吉迪恩·图里一直被公认为是第一个系统论述翻译规范的学者(Toury 1980)。图里把“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某一目的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转化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Toury 1980)。图里将翻译规范划分为“起始规范”(initial norm)、“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而操作规范又可以划分成母体规范”(matricial norm)和“文本-语言规范”(textual-linguistic norm)。

2 安德鲁·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图里的“翻译规范”被安德鲁·继承并发展,切斯特曼认为规范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基因。(Chesterman,1997)。他的这种说法借鉴了语言学家巴尔奇(Bartsch)对规范的定义,即把规范看作是“有关正确观念的社会存在”而非类似“上级向下级发布的命令或规定”(Bartsch,Renate,1987)。切斯特曼将翻译中的规范分为两类,一类是期望规范(expectancy norm),另外一类是专业规范(professional norm)。专业规范又可以细分为三种:责任规范(responsibility norm)、交际规范(communication norm)和关系规范(relationship norm)。

3 两大翻译规范的比较

3.1 规范定义的差异

通过图里和切斯特曼对翻译规范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二人都认为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二人的侧重点不同,图里则强调规范对社会行为的指导作用,他认为通过规范可以反映出特定社会团体的价值观念;而切斯特曼旨在突出规范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规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属于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

3.2 规范分类的差异

在西方译论界,图里翻译规范的三分法以及切斯特曼翻译规范二分法一直被后人比较分析。

图里翻译规范中的第一类“原始规范”又被称之为“元规范”。翻译规范中的第二类“预备规范”又被称之为“预规范”。图里认为,由于翻译的定义会因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有必要预先回答一些与元规范或操作规范有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建立起可以成为翻译过程之架构的文化语境。“操作规范”是翻译规范中的最后一类,主要针对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实际决策,指对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的抉择。(方梦之,2011:24-25)。

“专业规范”是切斯特曼两类规范之一,又被称为“过程规范”是指由专业的合格译者的职业行为体现出的制约翻译过程的规范,受期待规范的制约。而另一规范为期望规范,亦称“产品规范”该规范反映读者对翻译样式的起到。(方梦之,2011,25-26)

图里翻译规范中的三种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三种关系相辅相成;而切斯特曼翻译规范中的两种类别关系是不平等的,期待规范制约专业规范。

3.3 受众人群的差异

图里翻译规范对于任何一位译者都是通用的而切斯特曼翻译规范适却只适合于专业译者。专业译者需要对翻译重要性有深刻透彻的认识。因为翻译的对与错、好与坏必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不难发现,图里翻译规范的适用对象更加广泛,适用范围更广。图里的理论还适合准翻译人员,学生翻译人员对于原语信息不能够透彻理解,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不能够将信息明确表达出来。

4 结语

总之,尽管图里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存在异同,并且翻译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利用翻译规范解决了一些翻译现象,时至今日对我们的翻译研究都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和影响力。

摘要:20世纪,翻译规范研究发展的如火如荼。其中以吉迪恩·图里和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研究盛极一时。本文拟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梳理两人的翻译规范论,比较两种规范的差异,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二人的翻译规范理论,旨在为我们今后的翻译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吉迪恩·图里,安德鲁·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Bartsch,R.Norms of Language: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M].London:Longman,1987.pxii.

[2]Chesterman,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3]Toury,Gideon.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Tel Aviv:The Porter Institute for Poetics and Semiotics,Tel Aviv University,1980.

[4]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4-26.

[5]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2):44-47.

[6]刘小乐.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异同比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

[7]李德超、邓静.传统翻译观念的逾越: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J].外国语,2004,(4):68—74.

规范理论下的公示语及其翻译 篇8

一、规范理论

规范概念是翻译研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尚没有普遍接受的“规范”定义。巴切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 (1) 图瑞把“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即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 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 (2) 而赫曼斯认为“规范是心理和社会实体,是人们互动交际中重要的构成因素, 属于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3) 因此,从广义上讲,规范涵盖法令、规则与常规之间的全部领域。

吉瑞·列维 (Jiri Levy) 于1963年把“规范”概念与翻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图瑞是第一个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系统地研究翻译规范的。他指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行为。规范在翻译行为和翻译过程中处于中心的地位。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 翻译规范是内在化了的规则, 体现某一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对行为的制约。翻译过程中的所有决策主要是受规范的支配。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他区分了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等翻译规范,指出翻译规范具有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和不稳定性两大内在特征。 (3) 赫曼斯批评图瑞在其翻译规范理论中仍然保留对等观念;而规范概念正好把翻译的不对等方面推向前台。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同一,译文的字句不同,意义有异。不仅语言随着翻译变化,而且叙述意图、时间、功能和情景全都随之改变。译者的介入不可避免,无法被清除,除非取消翻译或译文本身。规范理论把翻译研究从原文取向引入译文取向,从语言中心导向文化中心,从“求同”导向“存异”。规范不是明文规定,它介于绝对的硬性规定和独特的个性之间;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因时、因地而异。

学者切斯特曼借用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理念因子” (meme) ,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不同看法纳入到一个更加宏观的框架之下,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他把规范划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比较注重规范研究在具体翻译活动中的影响:解释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评价翻译作品,指导翻译教学和培训。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翻译的普遍法则,这种抽象的普遍法则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可用于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同时,规范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为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翻译现象、最终合理解释各种翻译现象打下了基础。 (4)

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规范研究主要是语文学的, 译论者们用自己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似的标准让后人去遵循,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张培基的“忠实通顺”等。而80年代以来的规范研究主要是比较语言学的,既关注如何按照特定的标准来产生正确的文本,又进行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研究,总结出一套翻译规则让译者去遵守。方梦之教授尝试中西理论互补,利用文化学派规范理论和功能目的论,提出了实用翻译达旨—循规—共喻的三原则。

二、公示语的应用范围和示意功能

公示语注重文本信息传递的效果, 属于实用文体, 是指在公共场所展示的文字, 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以及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的作用。 (5) 公示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凡涉及食、宿、行、游、娱、购的处所都可以见到。现代英语词汇中最接近“公示语”所蕴含的意义当属“sign”。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Barry Gray给予了全新的阐释:“Signs are anything from the simplest wayfinding or information‘marker’to the technically sophisticated communication of a message.Signing affects everybody———travelers, shoppers, visitors, drivers etc, whether in the course of business or pleasure”。标识语、标志语、标示语、揭示语在实际使用中部分用来指具有规范、调节、制约、信息等功能的公共场所公示用语, 而更多的是指企业、地区、媒体、产品、服务、活动等的标语、告示或广告语。凡公示给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外籍人士、在外旅游经商中国公民等, 涉及食、宿、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与标准图形标识配合使用的文字内容都在公示语研究范畴内。

公示语在特定语境中恰当的摆布可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要求,有效提高生存及消费质量。而摆布位置失当则会使公众眼花缭乱,心绪失调,整体环境也会显得杂乱无章。国内个别地方不规范、不恰当、过度超量的公示语使用已经构成了都市新的污染源。公示语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它主要具有指示、提示、限制、强制等四种示意功能。针对公示语的这些社会语用特征,探讨相应的翻译框架和规范。

1. 指示性公示语。

指示性公示语体现的是周到的信息服务,没有任何限制、强制意义,其功能在于指示服务内容,语境与意境相对较弱。此类表达地点指示性的公示语对等性很强,一般可以采用借用翻译法,即直接引用外国公示语的方法。例如:票务与旅游中心 (TicketandTravelCenter) 、地铁 (Underground) 、伦敦旅游咨询亭 (City Information Kiosk) 、公共厕所 (Public Toilet) 、皇家天文台售票处 (Ticket for Royal O bservatory)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观光台 (SWFC O bservatory) 。

2. 提示性公示语。

提示性公示语仅起提示作用,没有任何特制意义。因此,语言几乎不存在语境与意境现象,翻译时其对等性相对强。不要望文生义,“创造性”地用way in来表示“进口”,way out表示“出口”,更有甚者将“小心碰头”译成“take care of you head” (根据英语国家的惯例分别为“entrance”,“exit”,“mind your head”) 。再如:用您的爱心,呵护这片绿地,译为:Cherish this green with your love。“用您的爱心”这样的表达在汉语语境中十分常见,但在英语语境中却会显得过于煽情牵强和不合逻辑,违反英语读者的接受习惯,翻译时可以将其删去,明确点出其实质信息“请勿践踏草地” (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

3. 限制性公示语。

限制性公示语对相关公众的行为动作提出要求、约束及要求,语言应用直截了当,但不会使人感到强硬、粗暴、无理。例如:Keep Clear of the Edges勿靠两侧(电动扶梯)、Emergency Use Only仅限紧急情况下使用。此类公示语动词使用较为频繁,表示仅时常用only,例如:StaffOnly or Employees O nly(游客止步)、Handicapped O nly(残疾人通道)、Ticket O nly(凭票入内)等。这样,使用模仿式翻译法也就不会将“游客止步”翻译成中文式的“Passengers stop here”。

4. 强制性公示语。

强制性公示语要求相关公众必须或者不能采取任何行动。语言应用强硬、直白、没有商量余地。此类公示语以祈使句居多, 对等性较强。例如:No Photography(禁止拍照)、No Briefing of Groups (禁止导游讲解) 、No U-turn (禁止掉头) 、No overtaking (禁止超车) 、No parking (禁止停车) 、Don't walk (禁止通行) 、Don't Litter (请勿乱弃) 。

此外,宣传号召性公示语对公众起宣传、激励、号召的作用,语言应用句子居多。此类公示语境与意境相对较强,语法较为复杂,对等性相对较弱,可借鉴英文的传统表达方法,采用模仿式翻译法进行变通翻译。例如:桂林市政府和中国翻译协会曾面向世界征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最佳译文,要求译文优美、贴切,既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涵义,又符合译语受众的欣赏习惯及文字表达方式,易于传颂。英文谚语有云:“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获优秀奖第一名的译文是: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best!此翻译巧妙借用了“名句效应”,无不叫人拍案称绝! (6)

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任何歧义、误解都会导致不良后果。与日程生活相关的英语公示语都是多年实际使用形成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语汇。带有“caution”、“warning”、“emergency”、“danger”、“beware”等警示性公示语常与橙黄色图形标志出现在公共场合,以提醒人们对潜在危险的注意。英语中的警示性公示语的表达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因此,在对此类公示语的翻译中,绝不能望文生义,翻译成不符合英语国家习惯的“中式英语”。常用Caution+Mind….,Caution+Action, Caution+完整句子这类句式结构。比如:“小心碰头Caution Mind Your Head”, “注意:高空作业Caution Men WorkingO verhead”, “注意此门朝外开启Caution Door O pens O utwards”。若用以Please为开头的组合方式较客套、周到、温情。“Be Aware of Pickpockets当心扒手”,“Warning Hazardous area注意:危险区域”,“Emergency Alarm Pull handle to speak to driver紧急报警铃拉下把手报告司机”,“Danger Stand Clear of Suspended Load危险!不要在悬吊物下停留”。此类公示语需要关照其实际应用的语境和功能进行对应转换,在恰当时间、地点,针对恰当对象,使用恰当语句结构无疑会有助于避险防灾,提高生存质量,使我们的“地球村”里的生活更和谐。

三、公示语的翻译规范

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所以,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环境及其代理人。事实上,在是否译介、是翻译还是改写,以及怎样翻译等各层面、各阶段,译者的决定都由规范控制。在翻译实践中,规范在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决定是否输入作品;决定输入方式;选择完成输入任务的途径。全球化语境中公示语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求功能对等、情境相同、对象一致、目标明确、转换对应。

公示语的风格是简洁性、规约性和互文性。公示语不论语汇还是句子都力求简单凝练,以最简的形式获取最佳的反馈效果。毕竟,人们在公共场所往往行色匆匆,急需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准确、最直接的实用价值。而规约性是公示语翻译最突出的特点,是跨文化精准信息传播。它涉及翻译的规则问题,尤其是特定表达方式或特定场所、地名的翻译。由于历史沿革和语言文化习惯,很多公示语的翻译已经约定俗成,不能随便变更,否则会产生歧义。互文性着重针对文本形式而言,即一些公示语翻译已有特定的文本形式。不宜改动,否则会造成后果。公示语语汇简洁,措辞精确,在翻译时主要从功能、风格以及目的三方面来考虑,除注意规范化和适度诙谐之外,还要遵循译文表达的简洁,语气得当,译文应多一些人情味,多一点文化味和幽默感。

从微观角度来看,英语国家经济远比我国发达,在这方面已存在大量的词汇、习惯表达和生动准确的公示语实例供我们参考和使用。吕和发教授也曾说:“英语公示语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标准性和沿袭性,因此进行公示语的英汉翻译必须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场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英汉对译。” (7) 公示语汉英翻译通常可采用回译 (Back Translation) 和借用 (Borrowing) 的方法,例如:新鲜果蔬Fresh Produce,装修前大甩卖Closing Down for Modernization,服饰Fashion Accessories。那些不能采用回译和借用的公示语,大多是有中国特色或文化特色的标语、口号、简介等。对此类公示语, 译者要充分调动头脑中已有的源语互文知识 (源语的文化内涵) 和译语互文知识,包括英语公示语的表达习惯及西方国家一系列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且参照中国各大城市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前期公示语英译文本。通常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四种变通的翻译方法:音译加注,增译,减译,改写。

世界各国都在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形式推广规范公示语及图形信息。公示语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的“国际影响”。只有认真探讨英语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和语言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准确发挥英语公示语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域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服务作用。公共语的翻译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提高基础性翻译质量,已是迫不及待、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上下同心协力,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唯有如此,才能有望净化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语言环境,为改革开放事业清除语言障碍。在中国,一个区域的汉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应用是否广泛是这个区域开放程度的直接体现,应用是否规范是对这个区域国际化程度的检验,翻译是否得法是这个区域整体素质的直接展现。

注释

1 Bartsch, R.Norms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 1987.

2 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55-56.

3 Hermans, Theo."Translation Norms and Correct Translations". In K.M. van LeuvenZwart and N aaijikens (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State of the Art[Z]. Amsterdam:R odopi, 1996:155-169.

4 Schaffner, Christina.Translation and Nor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 esearch Press, 2007:1-7.

5 罗选民.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 2006 (4) :66-69.

6 王永泰.旅游广告语及俗语外译的艺术美[J].上海翻译, 2007 (1) :35.

商业广告翻译中的伦理规范 篇9

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媒革命引发了连锁无形商品交易, 商业广告翻译触及多样文化, 同时以其简练的风格, 丰富的修辞和内涵, 宣传某种商品的特性和功能, 来配合产品促销和推广活动.由于商业广告翻译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能主义色彩, 在商业广告翻译领域, 译者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二、案例分析

以下列出三则案例加以论证

1、据《九华山志》载:

公元718年 (唐开元6年) 新罗国国王近族金乔觉东渡入唐, 访名山辗转至江南, 卓锡九华山, 携来茶籽, 植于神光岭下, 取其清芳以解坐禅之苦空……

English translation:Jiuhua Buddhist Tea has been planted in China for as long as 1300 years.In 718 A.D., a royal monk from Korea brought the tea seeds and planted them at Jiuhua Mountain where he practiced his Buddhist meditation because the refreshing aroma of tea helped relieve his sense of desolation.

2、衣食住行, 有龙则灵。

Your everyday life is very busy;Our Long Card can make it easy.

第一则案例摘录于九华茶包装上的商品说明。该中文介绍为文言文体裁, 较难理解, 因此给翻译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以上所列翻译为典型目的论产物。因为广告翻译作品的最终目的在于说服消费者和促进商品的营销, 所以广告翻译的主要诉求在于简洁和通俗易懂。介于该原因, 该则广告翻译案例中采取了归化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 一些中国地名被略去从而使西方消费者更易理解。在商业目的的操控下, 该则广告翻译作品被剥夺了一定的带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信息。

第二则案例为中国建设银行的广告标语。中文的名称为“龙卡”。 (在中国人心中代表喜气, 吉祥的龙, 长久以来却被西方人认为邪恶, 凶狠的化身。根据许多中国语言学者的研究, 这主要是因为“龙”在被引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西方世界时, 被错误翻译成了在《圣经》中代表魔鬼, 撒旦的“Dragon”一词。) 在西方文化中, 龙是一种邪恶的猛兽。因此, 在翻译的过程中, 为了防止西方消费者对商品长生不好的想法, “龙”的形象被省略了。对于“龙”的翻译进入到了两难的境地。

三、商业广告翻译中的伦理学

从以上案例分析可见, 在商业翻译的过程中, 文化信息经常被略去。然而, 商业广告翻译的文本不仅承担了广告的功能, 同时作为翻译活动自身, 应该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然而在案例分析中, 九华茶的翻译简单易懂, 迎合西方消费文化诉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遗失了许多文化信息。因此, 我们有必要引入哈贝马斯的共时性真理观来指导我们的商业广告翻译实践活动。

共识性真理观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翻译伦理观。哈贝马斯认为要建立起主体间正确的交往规范, 需要一个理想的言说情境, 它是一种平等的, 自由的, 个人之间交流不受强制的交流环境, 在这种语境中, 人们都要受着“更具说服力论点”的原则所支配, 即全部有关的个人都有平等权利参加讨论, 不存在可能影响结果的被压抑的动机或者自欺。

在此理论基础上, 本文尝试提出可能的规范和原则, 为商业广告翻译建立合理的交往伦理规范。

商业广告翻译应致力于创建一个平等, 自由和透明的平台。真理应该指向现实生活, 应该是一种“共识性的真理”, 同时, 这种真理应该为所有人理解。为此, 真理应该具有共同性。虽然, 真理看上去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共识, 与客观性没有联系, 但是共识性的真理, 更应该建立在客观性上面, 也就是说, 真理自身反映了人类和客观世界的联系。

在商业广告翻译活动中, 不同文化之间缺乏一个自由, 平等和透明的平台来进行有效的交流。很明显, 主-客关系在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 主体间性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 在商业广告的翻译活动中, 译者较为容易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 甚至为了迎合目标消费群体和商家的要求而故意遗失和篡改原文信息。结果, 文化交流受到经济诉求的影响难以真正实现。

根据共识性真理观, 真理指的是主-主关系和主-客关系。在此理论基础上, 本文提议商业广告翻译应该为文化对话提供一个平等, 自由和透明的平台。在商业广告翻译中, 译者应当同时考虑文化和经济因素。商业广告翻译不仅应该有能力提升产品形象, 促进产品销量, 同时他也应该携带应该更过的文化信息, 以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四、结论

在商业广告翻译领域中, 功能主义和目的论操控着翻译活动。为了迎合目标消费群, 译者会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 甚至会出现误译, 漏译等情况。根据哈贝马斯共时性真理, 我们发现, 在当前的商业广告翻译活动中, 人们过分强调主-客关系, 而主体间的联系却难以得到体现。结果, 文化交流无法得以充分的实现, 在商业广告翻译领域, 无法实现自由, 平等和透明的文化间交流。因此, 在商业广告翻译领域, 亟待建立一定的伦理规范。本文试图为商业广告翻译提出一些伦理规范, 具体如下:首先, 人们应该建立积极交流的文化观, 商业广告译文应当能够携带更多的文化信息, 商业广告翻译应该为文化交流建立一个平等, 自由和透明的平台。

参考文献

[1]Lv Jun, Hou Xiangqun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Retail Business, Beijing。

[2]Cao Mingxing (2006) 'The Opportunity of Middle and Small Enterprise',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Sep-Oct。

[3]Fang Shenghua (2002) 'Comment on Stakeholders', Economy and Management, March-April。

可否将翻译批评标准稍稍规范化? 篇10

关键词:翻译批评标准,语料库,体系化,翻译实践,多元化

1950 年, 董秋斯在名为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中, 开篇说道, “翻译批评的根本困难有两种:1.没有一个完备的翻译理论体系:2.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 (25, 翻译研究论文集) 。60多年来, 中国的翻译蓬勃发展, 然而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改变。是没有一位极具权威的学者来倡导这样一场革命?还是这种翻译理论体系根本无法达成?这纵然是件极难的事情, 然而将翻译批评稍微加以标准化, 或者说稍微归类, 也并非完全不可以实现。

唐人以一篇“翻译是艺术” (30, 翻译研究论文集) 为题, 论述了翻译的艺术性。诚然, 翻译并不像某些非语言专业人士所说, 只是一门技术。他们并不理解翻译是种再创作, 也不理解翻译的难处。唐人的这篇文章针对翻译是技术这一点进行了驳斥。世界很多著名翻译家也都有类似的言论。然而翻译的艺术与美术、音乐等艺术存在很大差异。美术可以有抽象派, 在一张有限的纸上涂抹无限的遐想;翻译再艺术, 也是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紧身衣, 想表达清楚思想, 作为工具的语言势必要有一定的规范, 不然天马行空、毫无章法的语言很少有人可以读得懂, 又怎么会有美感可言呢?所以说, 翻译的艺术是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开拓表达。

既然翻译是语言的转换, 就要符合语言的章法。好比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也应该有种翻译批评标准规范翻译的行为。法律分为刑法和民事法, 刑法下面又将犯罪细分为盗窃罪、抢劫罪、杀人罪等。翻译批评可否将批评对象也分类来看?以下暂且分为实用英语翻译和文学翻译分述。

1 实用英语翻译之翻译批评

实用英语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实用英语翻译分类众多, 下面笔者就以酒店英语和工程英语当中的小点为例。

(1) 酒店英语

坦言, 笔者做成人英语培训时, 需要时常备课, 补充新鲜的知识, 单单以英语专业八级的水平确不足以应付有各种需要的英语学习者。有人想学习会计英语, 有些想学商务英语, 有些想学酒店英语, 等等, 分门别类, 只要有需求, 我们就要满足。实则这些英语词汇对我们专业英语学习者来说并不陌生, 但需要归类归纳。以酒店英语来说, concierge一词指礼宾部, 前台接待。这是个法语词汇, 我相信对于很少接触社会的专业英语学习者来说, 还很陌生。说到前台, 大家可能想到的是front desk之类的词。再举下面几个例子。

Bellman—门童

Wake-up call service—唤醒服务

Check-in/check-out—入住和离店

Housekeeping/room service—客房服务

Reservation—预定

Turndown Service and Souvenir of Executive Club—贵宾夜床服务及晚安赠品

Luggage office—行李房

这些词并不陌生, 但是想要确定具体意思需要查阅一定专业的资料, 不能随便查个词典, 在众多的选项中随便选一个了事。那个词很大概率不是酒店英语的专业用语。然而现在的词典虽然知识面广, 也有不少网络词典涵盖了各类实用英语专业词汇。但当随便输入一个专业一点的词汇时, 它给出少则几列, 多则十几列备选, 而这当中有些时候竟没有一个是最准确的。再举两个句子。

Above rate is inclusive of 15% surcharge. 以上房价已含15%的服务费。

Late Check-out Till 3:00pm. 延长退房至下午三点。

不论是句子还是个别用词都需要专业化的规范。这又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 实用英语的语料库可否由专门人士来完善, 更加方便英语使用者呢?完善这样的语料库可以有专业的英语学者来做。只有人们有一定的来源去查阅, 各种专业英语词汇才可以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2) 笔者有近10万字的工程类英语的翻译经验, 但是在翻译当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撇开语法不谈 (工程类英语简单句居多, 再长的句子也几乎不涉及复杂的语法结构) , 词汇量的涵盖是个极大的问题。光靠翻译公司提供的参考词汇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自己的专业的语料库来做参考。拿出笔者翻译过一部分文件为例。

原文件:

2 文学翻译之翻译批评

文学翻译更加种类繁多, 因为其艺术性与实用英语截然相反, 断不能用一个范本来规定文学作品的翻译。然而, 确也可以将文学作品按题材和性质的不同分开批评, 其标准可以多元化。

赵少侯在其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译书的标准应就所译书籍的题材和性质而有所区别, 所以翻译批评的标准也应随之而不同: (甲) 译科学书籍以能说清原委, 明白晓畅为主要条件。…… (丙) 译文艺书籍, 则除了忠实精确地转述了原文的意义外, 原文的语气、笔调、风格, 甚至神韵, 都应尽可能地保持在译文里……” (70, 翻译研究论文集)

金绍禹在其文学翻译漫谈 (485, 翻译研究论文集) 中引用了Dickens作品David Copperfield中Micawber说的一段话为例, 论述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Under the impression, ”said Mr. Micawber, “that your peregrinations in this metropolis have not as yet been extensive, and that you might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penetrating the arcana of the modern babyl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ity Road—in short, ”said Mr. Micawber, in another burst of confidence, “that you might lose yourself—I shall be happy to call this evening, and install you in the knowledge of the nearest way.”

金先生说这段话是“迂回说法 (circumlocution) 的一个绝妙的例子。随后拿出董秋斯的译文加以分析:

“据我看, ”密考伯先生说道, “你在这大都会的游历似乎还不广, 若要向着都会路, 穿过这现代巴比伦的迷宫, 或许会感到一种困难—简而言之, ”密考伯先生怀着另一度突发的勇气道, “你或许会迷路——今晚我愿来这里, 用最近的路径的知识把你装备起来。”

金先生评论道:“译者采用直译的办法, 倒也很恰当地再现了密考伯说话的语气。……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上面引的密考伯的那段话, 中译文读起来总觉得不大干脆, 但原文也是那种味道, 译文就不宜改作直截了当的语气。”

而对于同一段译文,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直译并不妥, 纷繁复杂, 不符合简练达意的标准。所以, 在批评这样的译文之前, 应先考虑原文的风格题材, 再考虑这样翻译是否合适。因此, 翻译批评标准的订立是有必要的。

而翻译批评标准与翻译理论的指导是应当区别开来的。我们的导师林克难先生说过, 建立一个理轮体系是undesirable和unnecessary的, 并且反对一论独大。即使是耐达的功能对等也只是现实流行的理论, 也并不能统领所有的翻译实践。而中国的翻译理论现状更是各抒己见。然而应用一定的翻译批评标准不会阻碍翻译理论的发展, 换言之, 翻译批评标准不会束缚翻译理论, 学者可以在一定的标准下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且, 这样的标准不会限制翻译的美感, 可以进一步完善, 但不必十分详细, 稍微有些框架即可。

3 结语

翻译批评的目的是分析比较译文, 在各种好坏的对比下, 找出相对适合某种风格的翻译方法。对于专业英语学习者, 也可以为其提供相对的理论框架支持, 不至于头脑一片混杂, 不知从何学起。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恒电压控制 下一篇:澳大利亚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