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城镇功能与空间体系优化研究

关键词:

1 基本情况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以下简称“渝东北地区”) 位于三峡水库上游, 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重庆市万州、开州、云阳、丰都、忠县、垫江、梁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等11个区县, 面积3.39万km2, 占全市总面积的41.14%, 2015年常住人口811.19万人, 城镇化率44.53%。具备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 存在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化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较差等问题, 但总体而言发展潜力巨大。

伴随着进入“后三峡时代”, 渝东北地区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中关于“面上保护, 点上开发”的要求, 进一步明确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各区县功能定位, 优化城镇空间体系, 无论是对于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 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还是对于实现“全市一盘棋”“整体功能最优化”发展, 都具有重大意义。

2 主要问题

2.1 由于地形和交通制约, 各城镇间发展缺乏互动

由于受到地形环境、交通设施的水平限制和行政区域的分割, 城镇呈现以长江为水平轴, “串珠”型纵向分布, 明显缺少横向联系, 大大消减了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 表现出了城镇体系的单体性和城镇协作的松散性。

2.2 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平衡, 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 渝东北依然处于极化发展各区县中心城区的阶段, 形成了部分城市过度拥挤以及城市规模极度扩张, 而小城镇仍然处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 发展动力不足。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平衡, 不仅使得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 还将加剧城乡极化发展, 使得土地资产难以流动, 不能实现有效的分配, 导致大量土地闲置浪费和土地开发过度并存的局面。

2.3 在区域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定位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 各区县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 渝东北地区正在进入快速城镇化和高速经济发展时期, 城镇规模扩张加速、城市功能逐渐复杂多元。与此同时,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区域发展同质化、区县之间的产业同构、低水平重复竞争以及资源过度承载等问题。2013年9月,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渝东北地区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 明确提出渝东北地区首要任务是加强生态涵养与保护, 坚持“面上保护, 点上开发”。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 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明确各区县功能定位, 在生态涵养与保护的总体要求下, 引导生产要素有序流动, 促进各区县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以实现区域差异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3 优化对策

秉承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集群发展的原则, 以全民生活质量和福祉的提升为重点, 形成以长江、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主要交通廊道为轴带, 万州为中心, 其他区县拱卫, 多极网络化城镇集群布局的空间结构。

3.1 完善城镇体系, 构建“一心、两轴”城镇空间结构

进一步强化长江发展轴, 强化万州中心作用, 推动万州、开州、云阳的一体化发展, 组织垫-梁-万-开城镇发展轴, 形成“一心、两轴”城镇空间结构。“一心”指万州, 应重点构建中心城市职能体系, 提升面向渝东北及周边区域的现代服务功能, 强化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综合交通组织作用, 旅游服务中心作用。“两轴”包含主轴和副轴, 主轴为长江城镇发展轴;副轴为垫-梁-万-开发展轴, 依托渝宜高速、渝万城际、长-垫-梁铁路组织垫江-梁平-万州-开州城镇发展轴。

3.2 重点发展万州, 提高其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依托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 构建向东、向西开发格局, 进一步提高其区域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工业化, 承接大都市区和我国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 承接其他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转移;加快推进信息现代化,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 吸引消化和吸收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 吸引资源循环利用类生态环保创新要素向万州聚集, 超越常规发展高端产业并形成企业集群, 以此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科技含量。

重点发展商贸服务、环保服务、临港物流、会展咨询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和健康、文化、养老、教育、体育、三峡旅游配套等生活性现代服务业, 建立区域级的中心;建议争取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分区, 发展离岸金融结算等服务, 彻底改变“两头在外”的简单加工贸易模式。

重点开发万州的城市规划区及主要交通沿线一定范围区域, 优化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 发挥区域协作、生态涵养发展示范作用。在局部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地方, 前瞻性地开展单轨列车和生态型地下空间开发的研究。

3.3 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各中小城市

开州-云阳:具备一定发展基础, 享受移民开发政策, 现状人口濒临环境容量, 应进一步引导人口转移, 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质量;修建与万州的快速通道, 承接万州及其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形成“万-开-云半小时经济圈”;依托已有工业园区发展与自身特色资源相关联的循环型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顺应人口外流趋势, 对劳务经济进行引导;重点开发开州、云阳的城市规划区及与万州的主要交通沿线一定范围区域。

垫江-梁平:作为大都市区辐射带动渝东北的重要承接点, 发展基础较好, 农耕条件优越,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应适度推进工业化, 承接大都市区产业转移, 集中发展精细加工, 精密制造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 承接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转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 促进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定制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顺应新的消费模式, 培养旅游新业态, 在确保耕地数量平衡和生产能力不下降前提下, 发挥紧邻重庆大都市区的区位优势, 大力推行农业的“第六产业化”, 建设主题农庄和农业文化教育基地, 推广“农旅结合”模式, 实现“农业商业化、商业田园化”, 打造重庆市的田园度假基地;发挥景源优、分布相对集中等优势, 充分利用民俗、佛教文化资源, 策划文化节事活动, 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推广“文旅结合”模式, 打造重庆市养生第二居所。重点开发垫江、梁平的城市规划区以及“大都市区-垫江-梁平-万州”主要交通沿线和乡村旅游专用道一定范围区域。

丰都-忠县:作为渝东北地区承接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与渝东南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联结点, 发展基础和潜力相对较好, 享受移民开发政策。应“以人文为核心、产业为基础、交通为纽带”, 促进丰都、忠县、石柱抱团发展。以忠文化、鬼文化和三国文化为载体, 演绎新的时代内涵, 将传统陈列式、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参与式, 延伸文化产业链;抱团发展新型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形成绿色产业集群, 共同融入大仙女山的旅游发展;加快联系三地的交通支撑体系建设。由于该区域紧临长江干流, 存在一定的环境制约, 应以水污染作为评估重点, 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准入标准。重点开发丰都、忠县的城市规划区以及“大都市区-丰都-忠县-石柱 (万州) ”主要交通沿线一定范围区域。

奉节-巫山:该区域是三峡旅游资源最富集区域, 承担三峡移民搬迁安置和安稳致富的任务, 享受移民开发政策。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在现有城镇基础上进一步集约开发, 逐步减少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占用空间, 并提升城镇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针对目前“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包装”的窘境, 整合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高峡平湖”三大旅游资源, 和湖北恩施共同打造三峡旅游、清凉度假“小金三角”, 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放眼世界做宣传, 立足全国造话题, 针对重庆做活动, 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加快实施泛旅游战略, 加速与健康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大力推进林下经济, 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资源开采、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

城口-巫溪:位于全国生态屏障核心区, 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在不损害生态功能前提下适度发展林下经济、资源开采、农林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产业, 并顺应人口外流趋势对劳务经济进行引导。作为“巫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应以神秘、独特的“巫文化”为载体促进错位发展, 在不破坏生态基底的基础上修建秦巴高山度假专用道, 有效整合、串联鄂西神农架、长江三峡、湘西张家界, 实现抱团发展, 构建大三峡旅游圈和高山度假“大金三角”, 通过高水准包装和推广, 让渝东北特色旅游逐步走向世界。

3.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各中心城区周边的重点镇, 要加强与中心城区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对资源承载力较高、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 要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对资源承载力较低、远离中心城区的小城镇, 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 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摘要: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地处三峡库区上游, 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临着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研究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城镇功能与空间体系优化, 对于促进各区县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研究区在城镇功能与空间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完善城镇体系、提高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差异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发展小城镇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渝东北,城镇功能,空间体系,优化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2] 秦琴.渝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3] 杨培峰.恢复生态学视角下生态脆弱地区的城镇化问题思考——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 (2) .

[4] 朱远.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关键要素识别与推进策略选择[J].东南学术.2011 (5)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困境与路径城镇老街文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