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赏析王维的《渭川田家》(共12篇)
篇1:赏析王维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渭川田家王维,渭川田家的意思,渭川田家赏析 -诗词大全
渭川田家
作者:王维朝代:唐 斜阳(一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一作立)。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篇2:赏析王维的《渭川田家》
【原文】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
斜光:夕阳余辉。墟落:村庄。穷巷:偏僻的里巷。野老:村野老人。
雉雊:野鸡鸣叫。秀:禾类植物开花。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如睡眠状,经四眠才吐丝作茧。
依依:依恋不忍离去的情状。
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选取了农村初夏薄暮时节的几个特写镜头,把田家放牧、种田、养蚕等极平凡的生活情景写得非常自然、逼真,野老、牧童、田夫等人物也写得勤劳自持,悠闲自得,表现了作者厌倦宦游,鄙弃世俗,醉心隐逸生活的心境和情趣。
全诗无论记人、叙事、写景、抒情大都采用白描手法,显得自然、真切,结尾水到渠成,又以典归结全篇,写作者羡慕田家闲逸生活,怅然吟诗以表退耕之意,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
篇3:赏析王维的《渭川田家》
关键词:杜甫,王维,田园,荒凉,温暖
田园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姿态在唐代诗坛上久盛不衰,而唐代的许多诗人或是写出了有关田园的名篇佳作。杜甫和王维便是其中两位著名的诗人,但两人虽同处于唐代由盛转衰的进程中,却因其二人的生活际遇的不同,使二人在田园诗的表达中形成鲜明对比。如杜甫的《日暮》与王维的《渭川田家》异同并存,其原因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杜甫和王维田园诗的相同点
(一)从写作时间看。《日暮》作于杜甫在夔州瀼西东屯流寓期间,已处于杜甫晚年时期 ;《渭川田家》也同样是王维的晚年作品。由此可见,二人创作作品时都已饱经世俗的沧桑与磨炼,其想要表达的感情应是复杂的,其思想应是较为成熟的。
(二)从写作内容看,两首诗均描绘了日暮下的田园之景。杜甫《日暮》中的“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以及王维《渭川田家》中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都采用用典的方式写出夕阳西下,牛羊徐徐归村,耕作的人们也都纷纷回到家中的情景,这一典故则来源于《诗经 · 王风 · 君子于役》中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杜甫和王维两位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写出自己触景生情,虽二人所指的具体内涵不同,但均以“暝色起愁”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日暮》中的“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以及《渭川田家》中的“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写出此时无论是村巷中万事万物都找到了自己的安歇之处,从而激发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归宿感。
(三)从写作手法来看。两首诗都运用了用典、反衬以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首先,除了之前所提到的用典的例子外,《渭川田家》中的“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来自 《诗经 · 邶风》中“式微!式微!胡不归?”,王维借此来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渴望 ;其次,杜诗中的“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以烛花闪烁的温暖感觉来反衬自己孤单零落的荒凉之感,王诗中则以“雉雊”、“蚕”、“田夫”等来反衬自己漂泊无依,只有空羡农家闲逸的状态,抒发自己渴望归隐的情怀 ;最后,两首诗都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杜甫和王维田园诗的不同点
(一)从诗人角度出发。两人生活经历等许多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两人对同一题材诗歌不同的著写和诠释,杜甫在759年弃官入川,他虽因躲避战乱而拥有了相对稳定和平的生活,但他仍时刻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农民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的关注。而王维一生官路曲折,深谙世事, 对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十分厌恶,晚年对归隐尤其渴望。他虽有短暂的隐居生活,但却并未真正触及到下层劳苦人民真正的生活情境,因此王维笔下的田园诗通常都描绘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景象,令人神往。
(二)从写作内容出发。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五言古体诗,虽然同写日暮之景,但给人的感觉一个荒凉,一个温暖,二者截然不同。首先,杜甫的《日暮》描绘的应是荒凉寥落的深秋之景,而王维的《渭川田家》则是繁荣明媚的春天之景。两诗所描绘的田园风光所处在不同的季节,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感情基调 ;其次,杜诗笔墨更多地放在日落之后,而王诗更多地描绘了日落之前的景色。《日暮》仅首联是日落之前牛羊归来,各家柴门关闭的情景,从颈联开始记叙夜晚的景色,清风拂面,月亮高高地升起,“我”孤身一人在这田园中独自神伤。而《渭川田家》整首诗都在描绘“我”在夕阳斜照时所看到的村落中的一切景象,牛羊结伴归来,田野间的老人正倚靠在柴门旁惦念着出门放牧的牧童,鸡叫声中麦苗正在成熟,蚕已经睡去,桑叶变得稀少, 种田的农夫扛着锄头归来。王维笔下的这一幅幅画面给人以温暖之感,将其自身对田园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其中。
(三)从思想感情出发。两首诗虽然抒发的都是一种“思归”的情绪,但二者“思归”的内容也是略有差异的。杜甫在《日暮》中因看到牛羊归圈,柴门闭户的情景,触景生情, 发出“江山非故园”的慨叹,不仅仅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思念, 更写出他对国家的担忧,隐含着自己渴望再次回到官场从而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求 ;而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则因看到田园安定和谐的情景而产生渴望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心情。
总之,不论是杜甫《日暮》中的荒凉,还是王维《渭川田家》的温暖,这两首诗都已成为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或肃杀冰冷,或温情平和,二者无所谓对错,只是不同的人所追求的也各不相同,不同的个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两位诗人的两篇作品经过岁月的洗礼,穿过漫长的时空隧道来到当代人的面前,使人领悟从前的田园带给现在的人们的荒凉与温暖。
参考文献
[1]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2]顾可久,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8页
[3]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4]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篇4:赏析王维的《渭川田家》
【关键词】杜甫 王维 《日暮》 《渭川田家》 衰丧 闲适
描写田家生活和山水风情的诗歌,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萌芽。《诗经》里面的诸多作品,要么就以自然景物作比兴,要么就直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农家生活,例如《秦风·蒹葭》里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又如《诗经》收录的其他作品——《豳风·七月》等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对田家四季农时的劳动的叙述。《楚辞》里面同样出现了大量描写山水的句子,如《湘夫人》中的“洞庭波兮木叶下”写的就是萧瑟秋风,落叶纷纷的场景。虽说这一时期田园山水描写是局部的,不完整的,田园和山水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但是情景交融等书写艺术方式,对于中国田园山水诗创作的发展,仍然具有开拓性意义。到了建安时期,曹操的一首《观沧海》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然而山水诗真正形成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此时,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创作蔚然成风,并且出现了一系列此种诗歌派别的大家。如我国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以及田园诗鼻祖陶渊明。
山水田园诗在魏晋时期开始具有独立的价值。到了唐代,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高峰时期来临,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发展完善,唐之前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在唐代开始合并为山水田园诗,一大批山水田园诗人群星璀璨,共同活跃在唐朝山水田园诗坛领域,初唐时期诗人王绩,开创了田园诗中的山水诗,使南北朝分道而行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出现河流端倪;初盛唐之交的两位影响巨大的诗人——陈子昂和张九龄,留下大量名篇,如《感遇》、《滁州西涧》;盛唐时期出现了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之音并形成了以这两位诗人为中心的诗人群体,除此,李白借山明水秀来抒发自己的狂妄不羁和浪漫情怀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最高水平,成为典范;中晚唐时期,出现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悯农情怀主题的诗篇。
山水田园诗从春秋战国时期发不断发展,到了唐代并未终止,继续向宋代以及宋代之后往前行进。在唐代,山水田园诗可以说达到一定水平,但是上述内容也提到,具体时代的山水田园诗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现在,就以杜甫的《日暮》和王维的《渭川田家》为例,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从而了解到具体的唐代山水田园诗在两个不同时段各自具有的特点。
一、两首诗所处的时代不同,作者的人生经历也各有千秋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年轻时游学长安,并且中进士,后遭贬谪,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在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后又再次进入仕途,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于辋川别业开始一种以禅参悟的生活直至上元二年卒于世。王维早年同样跟其他青年男子一样,追逐功名,对生活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曾到塞外当节度使,面对大漠的壮美,吟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边塞诗洋溢着状阔情思和雄浑气势,但是真正奠定王维在诗歌史上地位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描绘山水田园诗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清新空明的自然趣味,人与自然合二为一,营造山川秀美与内心安宁的氛围。就拿这首《渭川田家》来说,诗人描绘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日落时分,牧童驱赶牛羊回村,麦苗在旺盛地生长,桑叶稀稀落落,远处传来了鸡的鸣叫声,农夫们时而劳作,时而倚着锄头惬意畅谈。整首诗中呈现了农家生活的简单惬意,作者最后也发出了:“及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的羡慕的感叹。
对比王维,杜甫的一生却没那么幸运,尤其到了晚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杜甫出生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改变。杜甫的青年时代,仍属于盛唐时期,因此杜甫也曾度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生活,然而随后的十载长安生活,杜甫考试落第,也无法在仕途受用。“卖药都市,寄食友朋。”长达十余年的长安生活,使杜甫饱经人生磨难,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更加关心百姓疾苦和国家存亡。因此,杜甫描写田园山水的诗歌自然没有了盛唐时期像王维、孟浩然等人那样的清芬明丽。杜甫的山水田园诗,绝大多数打上了混乱时代的烙印,描写山河破碎和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居无定所。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一为衰丧,一为闲适。
这一点上述内容也有提及,从杜甫的这首《日暮》中,我们不难感受出全篇都充斥着一种冷清落寞,作者在诗里没有流露出刻意炼字的痕迹,但是对客观物象的描绘却构造出了一幅幅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悲哀画面,使人不禁有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之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处在乱世时期,过着迫不得已的四处飘泊、妻离子散的生活,夜深人静时寒冷的夜晚,诗人早已忘了月夜这般皎洁美丽的风景,投影到心里的,是对家乡故园的思念,对身世浮沉的无可奈何,晚年时期疾病缠身,使生活又增加了一层困难,心里也更加悲伤与无望。说杜甫的山水田园诗有一种衰丧之感,完全是情有可原的
总之,王维的《渭川田家》和杜甫的《日暮》虽说都是描绘山水田园,但是由于杜甫和王维两位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同,因此这两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出现了不一样的风格,但是,这两首诗毫无疑问是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对比研究这两首诗能丰富对山水田园诗的认识,在这两种不同的山水田园诗所体现出来的美中感受不同的情感体验,学习与借鉴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手法,也能以小见大,从这两首诗所表现的内容中去了解这两首诗所处的时期的诗歌特点。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唐菀,“唐代山水詩略论”,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I卷第 3期
[3]李晓红,“试论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区别”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8月低期第30卷
篇5:王维渭川田家解析
【内容】: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雉:野鸡。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这里表明自己有归隐之意。
篇6:王维《渭川田家》阅读鉴赏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题解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人对农业的无比重视,不仅源于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源于中国人对乡村的一种天然亲近感。人们相信,乡村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在宁静的乡村里,无论多么浮躁的心灵,都能够归于平静。王维的这首诗就是一篇乡村游记,创作时间待考。
渭川,即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夕阳西下,夜幕将临,诗人在陕西乡村见到了一幅恬然自乐的农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句解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傍晚的村庄笼罩在柔和的太阳余辉中,安详静谧。夜色降临,归家的牛羊却一点也不着急,慢慢地,慢慢地,仿佛走在没有尽头的小路上。
西斜的夕阳照着偏僻的村落,暮色苍苍,起句就给人宁静、祥和之感。诗人以此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紧接着,便一笔落在了“归”字上,描绘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牛羊之归,虽是动态,却显得那么悠闲,那么安定。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中的这首诗描写的也是夕阳西下,牛羊回家。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痴情的妻子,她呆呆地看着鸡回巢、牛羊归村,思念着远征的丈夫,触景伤情,发出了“如何才能不想你”的哀叹。王维也同样专注地目送着牛羊归村,直到它们消失在小巷的尽头。和那位妻子不同的是,此时的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柴门外,一位慈祥的乡村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位老爷爷真是太挂念小孙孙了。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里的一切生命,在这个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都要回家。不是吗——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雉”,野鸡。“雊”,雄雉鸣,也泛指雉鸣。“秀”,谷类抽穗开花。
吐穗的麦田里,传来野鸡阵阵啼鸣;桑树林的桑叶稀稀拉拉,那是因为蚕儿们吃饱了,开始吐丝作茧,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在一天行将结束时,乡村的各种动物都已找到自己的归宿。那乡村的人呢?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他们在田间小路上碰在一起,亲切地交谈着。辛勤的农夫们在这个时刻是最快乐的,不仅因为一天的辛劳结束,可以回家休息了,也是因为看到正在吐穗的麦苗,满怀着对丰收的希望吧。
同样写晚归,王维笔下的农夫是“相见语依依”,轻松快乐;陶渊明却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清晨就去除草的陶渊明,到了月亮升起才回家,走在田间小路上,衣服都被夜露打湿了。这种亲自耕作的辛劳、艰苦,王维自然没有体会。他眼中的乡村生活,只是一片淡泊无拘、恬然自乐,让他心向往之。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式微》是《诗经》里的一首诗,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越来越坏,越来越坏,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面对农夫们悠闲安逸的生活,诗人很是羡慕,然而,他只能满心惆怅地吟吟《式微》这首诗。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朝政被李林甫把持。在李林甫担任宰相的十九年里,一个个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受到重用提拔。此时的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情下他来到田野乡村,看到不独农人,就连虫鸟亦自有所归,惟独自己处在彷徨迷茫中,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呢?其实,农夫们的生活并不如诗人想象的那么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
“怅然吟式微”,诗人以此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这一句是全诗的灵魂。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惬意,反衬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评解
全诗不事雕琢,纯用白描,写的虽是初夏傍晚极其寻常的乡村景色,却自然清新,诗意盎然。诗歌风格很近于陶渊明,但细读下来,却比陶诗来得精致。《汇编唐诗十集》曰:“右丞妙于田家,此是其得意作。”
篇7:王维《渭川田家》古诗原文释义
古诗《渭川田家》
年代:唐
作者:王维
斜阳(一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一作立)。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古诗《过香积寺》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作品赏析
【注解】:
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制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简析】:
全诗没有一字写寺,所写的都是寺外的环境,更见古寺的幽深。
[译文]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进山走了几里路见到山峰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没有人走的路径,深山之中传来了寺庙的钟声。山泉流过高险的山石发出幽咽的声音,树木葱郁,连照到松树上的日光也有寒意。黄昏时,潭中应有毒龙,然而现在空无所有,可见高僧安禅可以制伏毒龙。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迭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篇8:《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字还是“羡”字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先从诗眼这一文论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
诗眼这个词最早见于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两晋南北朝时,随着声律论的兴起与骈骊文的盛行,在文人创作中追求警策、秀句(其中也包含了对诗眼的追求),成为一时风气。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清朝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以数句为眼者,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他还说“词眼二字见陆辅之《词旨》。其实辅之所谓眼者,仍不过某字工,某句警耳。余为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含章法而专求子句纵争其竞巧,岂能开合变化,一动万随也。”(《艺概·词曲概》)
他的这段议论比“诗眼”所论更为精当,强调词眼为一篇之神光所表,即照亮通篇的闪光点。不是“某字工”或“某句警”。
通过以上对诗眼词眼的历史回顾,我们不难看出诗眼词眼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工”字“警”字,二是文章的主旨句,三是文章或文集的闪光点。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结合答案来看这道考题问的应该是文章的主旨句或者能够表现诗歌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字眼,所以诗眼应是“羡”字而不是“归”字,至少“羡”字比“归”字更直接准确表达了作者的归隐想法。
再说从词义的角度来分析,将“归”解释为归隐是不确切的。原诗句是说“穷巷牛羊归”,归是指牧童撵着牛羊回家。考题答案将归解释为归隐显然是不准确的。羡字的含义是羡慕,羡慕诗人前三联所描绘的自由闲适温情脉脉的田园生活,对于官场险恶生活的厌恶就不言而喻了。
综上所述,判断诗眼首先需要弄明白诗眼的几个含义,其次审清楚提问的角度,再次结合语境来作出解答,作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样方能万无一失。
篇9:渭川田家原文及赏析
原文:
渭川田家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1]
译文: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篇10:赏析王维的《渭川田家》
丁宇田家有赠作者:王维 朝代:唐 〔英华作田家赠丁禹。注云。集作丁宇。误也。〕
君心尚栖隐。
久欲傍归路。
在朝每为言。
解印果成趣。
晨鸡鸣邻里。
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
闺妾(一作妇)起缝素。
开轩御衣服。
散帙理章句。
时吟招隐诗。
或制闲居赋。
新晴望郊郭。
日映(一作[日失])桑榆暮。
阴昼(一作荫尽)小苑城。
微明渭川树。
揆予宅闾井。
幽赏何由屡。
道存终不忘。
迹异难相遇。
此时惜离别。
再来芳菲度。
★ 赠父亲的诗-
★ 《于令仪赠盗》阅读答案
★ 送别诗——《赠汪伦》
★ 赠汪伦的诗
★ 白居易《赠韦处士》全诗
★ 文天祥诗《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 《赠裴十四》的全诗翻译赏析
★ 检讨书仪仪表
★ 剪彩仪主持词
篇11:唐诗之《渭川田家》鉴赏
【作品简介】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句写农夫闲暇;最后两句写因闲逸而生羡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篇12:赏析王维的《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②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注释】①墟落:村庄
②穷巷:深巷
相关文章:
观校史馆有感02-02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培训材料02-02
组织观看《人民的好儿女》心得体会02-02
组织观看《平凡英雄》心得体会02-02
组织观看《八一荣光》心得体会02-02
形容爱国心情的词语02-02
形容莲花的诗句02-02
形容登高的诗句02-02
形容故人的诗句02-02
形容励志的诗句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