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分析监测服务

关键词: 感染 医院 病例 监测

第一篇:信息安全分析监测服务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2013年元月份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一、 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1. 元月份全院出院人数283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7例,上呼吸道感染6例,泌尿系感染1例,医院感染病发率为2.4%; 2. 漏报监测内二科出院病历43份,无漏报发生。

二、 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监测

元月份共上报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26份,不符合监测要求的7例(包括急诊手术2例、内镜手术3例、清创缝合2例)。 1. I类切口手术17例,无一例切口感染;

2. I类切口手术≤2h共17例,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6例,占35%; 3. 术后抗菌药物应用4日以内的占13例,4日以上的6例。

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中留置尿管者共11人,引起泌尿系感染者1例。

四、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283人,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50人,使用率53%,三联及以上使用人数16人,使用率5.6%。

五、 存在问题

1. 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去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相对较多; 2. 手术科室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 3. 抗菌药物使用联合用药比例较高,尤其是三联及以上使用率高。

六、 改进措施

1. 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管理,病区内加强通风换气,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注意佩戴口罩;

2. 医院人员注意加强卫生管理,感冒的医护人员尽量不要接触患者; 3. 各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手术科室; 4.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措施的学习。

医院感染科

2013年1月30号

第二篇:2016年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一、 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1. 第一季度全院出院人数4667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32例,上呼吸道感染22例,下呼吸道感染5人,泌尿道1人,表浅切口感染3人,其他感染1人,医院感染病发率为0.7%。 2. 本季度共测病例498例,漏报1例,漏报率:3.0%。

二、 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监测

第一季度共手术1150例,切口感染4例,切口感染率0.3%。 1. 0类手术165例,无切口感染。

2. I类切口手术445例,感染1人;感染率0.2%; 3. II类切口482例,感染2人;感染率0.4%; 4. III类切口58例,感染1人;感染率1.7%。

三、 重点科室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第一季度出院患者中留置尿管者共181人,感染1例,感染率0.6%。

四、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第一季度出院患者4667人,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865人,治疗人数1482,预防人数383人,抗菌素使用率40%。菌培养834例,菌培率56.3%。

五、医院感染病例细菌培养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32例,培养送检9例,菌培率28.1%。

五、 存在问题

1. 医院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低; 2. 手术科室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

3. 医院感染病例上报不及时,有漏报现象。

六、 改进措施

1. 要求科室加强医院感染病例送检,提高感染病例送检率,指导科室用药,达到规范治疗。

2.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执行围手术期用药;各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手术科室。

3、严格监督检查各科室医院感染病例上报情况,发现病例上报不及时、瞒报、漏报现象加大考核力度,防止漏报。

感控科

2016年4月3号

第三篇:2013年第二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一、 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1. 第二季度全院出院人数179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2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伤口感染1例,医院感染病发率为2.6%;

2. 漏报监测内科出院病历30份,无漏报发生。

二、 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监测

第二季度共上报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34份,不符合监测要求的2例(清创缝合3例)。

1. I类切口手术13例,无一例切口感染;

2. I类切口手术≤2h共16例,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3例,占35%;

3. 术后抗菌药物应用2日以内的占14例,5日以上的1例。

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第二季度出院患者中留置尿管者共112人,无泌尿系感染。

四、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第二季度出院患者179人,抗菌药物使用人数86人,使用率43%,三联及以上使用人数5人,使用率4.1%。

五、 存在问题

1. 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去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相对较多;

2. 手术科室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

六、 改进措施

1. 医师要加强对清创缝合术感染预防措施的学习。

2. 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管理,病区内加强通风换气,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注意佩戴口罩;

3. 医院人员注意加强卫生管理,感冒的医护人员尽量不要接触患者;

4. 各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手术科室;

院感办2013年7月9号

第四篇: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统计规则与资料分析

一、工作规定

(1)属地管理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3)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病种

(4)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信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审核。

二、工作流程

(1)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填卡 → 检查 →核对→录入

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报告卡

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信息流程

传染病监测信息主要通过传染病报告卡采集,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应保证疫情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与可靠。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网络直报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对月、年监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各专病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由各专病管理部门(机构)负责。除专病管理部门(机构)指定的监测机构或专门防治机构外,其他医疗机构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属专病管理的传染病信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各专病管理部门(机构)负责该报告病例的调查、核实、订正。

机构的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在健康体检过程中或采供血机构、医学检验机构执业活动中,检测出本指南工作规定中要求的传染病病原阳性者时,均按病原携带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由当地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实后,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在发现法定传染病时,由当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员填写报告卡,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按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实行专病管理的传染病,除传染病报告卡规定外的其它信息,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收集和报告。 •

省级人民政府规定报告、管理的地方性传染病,可按当地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 •

慢性传染病的报告遵循以下原则:

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跟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

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进行登记,以周为单位报告至属地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监测或管理部门。

四、数据统计规则

传染病日、周、月、年的报告分析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统计数据为准。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来自当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

(1)统计标准 •

①按审核日期统计 •

②按发病日期统计 •

③不同属地病例统计规则

根据国家属地化管理原则,不同属地病例均以县(区)为单位按照现住地址(不含港澳台、外籍病例)进行统计。 •

(2)常用指标及公式

• 发病率某年某病新发病例数该年平均人口数100000/10万

死亡率某年死于某病人数该年平均人口数100000/10万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观察期间新发生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某期间内某病现患新旧某期的平均人口数某病漏报病例数某病已报病例数数100%

罹患率100%

患病率病例数100000/10万

漏报率某病漏报病例数100%

漏诊率未就诊传染病病例数同时查出实际传染病病例数100%

某病校正发病率当年报告病例数漏报数漏诊数当年平均人口数当年新生儿发病例数当年100000/10万

新生儿发病率0~28天出生人口数1000/千

发病上升/下降百分比本期发病人数上期(去年同期)发病人数人数上期(去年同期)发病100%

五、分析利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动态地监视辖区内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疫情;并高度关注辖区内的聚集性病例、可能的传染病爆发疫情、不明原因病例或死亡病例等异常情况,对其“三间”分布特点、流行病学史及可能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

①传染病监测日分析

分析目的:通过GIS及与历史同期发病水平相比较的方法,识别传染病爆发疫情,实现传染病早期预警。

②传染病监测周分析

分析目的:识别传染病爆发疫情,汇总分析周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必要的预防控制建议。 •

③传染病监测月分析

对本月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全面概述,除对月内的重点疫情进行描述外,需对月内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对报告信息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作为传染病疫情监测历史资料进行归档。

④传染病监测分析

传染病监测分析是对全年传染病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总结描述,对年内发生的重要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进行总结,对其他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可结合大量的统计图表进行表达。此外,分析报告还应包括全年疫情监测信息的质量评价内容。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主要作为传染病疫情监测的历史资料进行归档,供日后传染病监测部门及其他信息使用部门或科研部门的查询。与传染病监测日、周、月分析不同的是,分析按照病例的发病日期进行统计,反映内实际新发病例水平。

第五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收集制度

1 、为规范办公司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传递、汇总等食品质量信息管理工作,加强企业内部与质量有关的数据、资料、记录、文件等收集、整理、汇总,定期开展质量分析、评价、评审,特制定本制度。

2 、质量信息收集:通过各种方法(网络信息、电话通知、传真、E-mail等)收集有关商品质量、管理的相关信息的工作。

3、质量信息传递;将收集到的各种质量信息通过电脑系统或传真等方法传递给相关的部门或个人的过程。

4、质量信息汇总:将所收集的商品质量信息进行一个分类、汇总。

5、采购科 负责对供货厂商通知的有关质量信息传递给生产科和质检科;负责对生产科、质检科传递的质量信息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6、质检科负责收集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质量信息;负责收集各种质量信息,并转发给相应部门或个人,并对收集的所有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类及汇总;负责对客户的质量查询、质量反映和质量投诉等问题,认真做好记录,查明原因,分析问题,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确保食品质量。

1

7、食品质量信息内容

1)国家和食品行业有关质量政策、法令、规定等;

2)供货单位的人员、设备、工艺、制度等生产质量保证能力情况;

3)同一市场的同行竞争对手的质量措施、质量水平、质量效益等;

4)企业内部涉及经营与质量有关的数据、资料、记录、文件等。包括食品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各个方面;

5)上级质量监督检查发现的与食品经营及质量管理或本企业相关的质量信息;

6)客户的质量查询、质量反映和质量投诉等。 4.2质量信息汇总。

质检科根据从各个渠道(企业内部、外部)所收集到的质量信息进行分类,按不同的类别(宏观质量信息、货源质量信息、竞争质量信息、内部质量信息、监督质量信息、用户反馈质量信息)分别进行整理汇总。

8、质量信息分析,质检科每半年对半年来汇总的所有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将所收集的质量信息按食品质量公告、相关法律法规、不良反应报告及客户反应的质量信息等类别进行分类。

9、质检科针对不同类别的质量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分

2 析的方式主要有文字描述和表格描述,通过这两种方式有机的进行结合,将各种质量信息产生的原因及处理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并进行汇总,并针对公司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如何加强管理,提高食品质量的处理建议。

10、食品质量信息反馈,质检科将收集到的质量信息按类别进行分析后的结果以文字或表格的形式传递给相关部门的部门负责人或个人。

11、根据国家法津法规或文件精神的要求对公司相关制度程序内容有所修订的,办公司与质检科必须及时的提出对公司的相应制度或流程进行修订,经过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审批后,立即下发给对应的部门或员工进行学习并执行,严格按照监管的要求开展工作,提高公司食品的质量管理水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谈土石坝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垂直防渗措施 下一篇:石坝水利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