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成效与情感表达探索论文(共2篇)
篇1:肌理成效与情感表达探索论文
肌理成效与情感表达探索论文
肌理效果是架上绘画的一种艺术语言,是艺术家的情感在画面上的具体体现,肌理效果跟绘画时所使用的材料和笔触有关,肌理效果分为材料肌理和笔触肌理,材料和笔触的不同直接影响着画面的肌理效果。越来越多的非艺术材料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也介入到架上绘画当中,使架上绘画的肌理效果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笔触的运用也是肌理效果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笔和不同的画法会形成不同的肌理,材料和笔触的有效结合使画面的情感表现达到了极至。
材料肌理是指画家用符合自己情绪的、任何能够体现画家情感的媒介物(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态的)连同颜料呈现于画面所带来的肌理。画家思想的创新使绘画当中所使用的材料越来越丰富,由于材料有着规则与不规则、粗糙与细腻、反光与不反光等不同的表现特征,那么它就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与情绪上的暗示效果,因此画家的表现方式也伴随着肌理语言走进画面。笔触肌理是画面的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它是指画笔或画刀和颜料相结合本身所形成的肌理效果,从古至今,笔触肌理是承载和传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载体。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们常用软的圆头笔使用间接画法绘画,绘画方法主要以描为主,色层比较平比较薄,不容易看出起伏,笔触不易显现。近现代画家喜欢用鬃毛笔和油画刀结合直接画法作画,色层比较厚,起伏比较多,容易形成更多的笔触肌理。由于材料肌理和笔触肌理都与情感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被越来越多的画家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一、材料肌理与情感表达的研析
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架上绘画艺术由物质世界的再现过程发展为精神表现的过程,即创造者“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情绪化的把握,它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方法”。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像德国画家伊米尔苏马荷,他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激动的情感,就直接用沥青在厚实的材料上画出强有力的、笔直而粗壮的线条。这一笔画出了气势冲天的豪迈气概,这一条水平线给人一种挺拔向上、无所畏惧、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透着奋发向上的无限活力和无穷的斗志,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这就是充满激情的创作,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的自发流溢。这就是人类情感形式化,同时形式也被情感化,两者在绘画作品中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当情感被形式化并凝结在绘画作品中时,欣赏者就会通过视觉感官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精神上满足,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这就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教育功效。法国画家杜布菲为了表达冲动的创作情感,用沙子泥土及固定剂和其它材料做成厚厚的掺有颜色的底子,并在上面作画。可想而知,沙子颗粒既硬又松散,而泥土具有滑腻的特性,这就使底子上出现凸凹不平的质感,油彩画在底子上就会形成厚薄不匀的色迹。由于材料不同,着色的程度也不同,就会形成不同形状的色堆、色块和色疤,从而使画面更自然、更逼真、更充满活性。在这样的底子上进行创作,作者的思绪、情绪和激动的心会随着绘画材料强烈的跳动,创作者的内心世界统统被情感符号固定在作品中。情感通过绘画材料表达出来,绘画材料由于表达创作者的情感而凸显材料的魅力。杜布菲在创作《青铜风景》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沙子、海绵、泥浆、木板、还有一些破旧的墙皮、油画颜料等)混合在一起制造出天然的综合材料。在这种材料上完成架上绘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些都是作者强烈的创作情绪和心理反应的需要。还有美国画家罗伯特劳申伯格,他把从道具贮藏室内挑出来的一个橡胶轮胎、一块车牌、一个布口袋、电灯装置和电线等东西加以整理和组装,最后就变成了一件“绘画”作品。还有他的架上油画作品《着陆第一跳》也是将现成物组合在绘画之中的。正如罗夫斯基所说: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这种固定下来的情感促进了作者创造性的发挥。
画家的创作激情主要来源于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把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艺术材料升华到创作的高度。每一位画家在创作时都激情满怀,因为绘画创作是精神劳动的产物。在没有打动画家情感的素材出现之前,画家是不会动笔的。正像托尔斯泰所说:在自己的心理唤起曾经一度体验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歌唱家用音量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演奏家在情绪激动时,会无意识地用力弹奏;画家在创作情感冲动时,同样也表现在运笔的速度或力度上。运笔缓慢而平稳,表示心情平静;运笔短而急速,表示情绪激动。还有利用材料肌理效果表达情感的,因为肌理是画家情感的流露、激情的痕迹和情感的象征。利用材料上天然形成的肌理,如树皮、岩石、砖、墙皮、多年锈蚀的金属和火烧、雷劈等留下的肌理称为天然形成的肌理。如画家切思赞恩的《落脚之地》的构思和创意就很独特。他将一只斑驳不堪的木船解剖为三个断面,并“停泊”在圣劳伦斯河上一个船屋的房脊上,这恰好与新剪修的草坪,新盖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借用材料的`记忆属性,给人视觉上造成极大的冲击力,留给观赏者对往事的回忆,使人过目不忘。还有瑞士画家保罗克利,他用纸板、瓷漆、纱布、石膏和红棕色水彩等材料创作了名画《隐蔽所》,《隐蔽所》字义上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柔弱者的藏身之处,表示柔弱的一面;另一种是躲避强者的战略战术,目的为了更好进攻。整幅画面上用纤细的影线表示柔弱;用人物咄咄逼人的眼神和鼻子垂直的线条表示强大。画面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与水彩相渗透,形成斑驳的色彩,再加上纱布粗大的格子线纹理与影线相呼应,轰托了画面的气氛,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画家借用这些天然形成的肌理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天然形成的肌理还含有一种回忆的属性,这会使观者触景生情。还有的画家觉得天然形成肌理都不足以表达个人的感情,就用自己选定的辅助材料来创作画面的肌理,有的类似浅浮雕、有的斑斑驳驳,有的凸凸凹凹。肌理是人类情感留在画面上的印迹,艺术就是肌理印迹的创造。肌理给架上写实绘画带来抽象因素,增加架上绘画的表现形式,为写实绘画增添了灵气。
二、笔触肌理与情感表达的研析
笔触肌理是画家性格、情趣、艺术气质的自然流露,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如凡高在《向日葵》中运用粗犷、豪放、充满动势的笔触,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种饱含自发性激情的有力笔触,使画面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给人以情绪激愤的感受。再如忻东旺的写实创作,他似乎从来不追求中国文人画家所崇尚的清雅、洒脱或者刚劲、老辣之类的韵味,他的笔触肌理往往带着那么一种不加掩饰的笨拙和滞重,他说他画待业民工的笔法是“来源于民工用抹子腻墙的感觉”。又如世界著名绘画艺术大师赵无极,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中国画的特殊手法,如书法中的锋芒运笔手法以及背景的烟雾都是借助国画的描绘手法而创作出来的。还有画家为了造出特殊的肌理效果而将水彩画中的撒盐手法运用在油画中的。有将各类画种的颜料混合以便创造出很多预想不到的表现效果。无论哪种肌理语言都必须与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紧密的结合,这有助于作品精神的传达与表现。在创作中肌理运用的好才能体现出它的艺术魅力。首先,画家冲动的创作情感由肌理传达给观赏者,由于创造肌理的材料不同,所以会给观赏者不同的感受,同时肌理效果也改变了创作画面的情绪,如辅助材料是硬质颗粒和软化颗粒的,像沙粒和塑料泡沫所创造的材料肌理带给观赏者视觉效果是不同的,沙粒留下的肌理可能是有力度的,而塑料泡沫留下的肌理给观赏者的印象是曲线的,可能会显得柔和、有温暖感。肌理还能创造出活跃的气氛和韵律感,利用笔触肌理形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节奏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韵律感。也可配合颜料的浓淡变化形成万花筒一样的斑斓色彩,再加上生动跳跃的笔触,给观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无限的激情,从而增强绘画作品的内涵。如:现实主义风格突出的画家张利,从他的作品《盛装苗女》可以看到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精湛的技法,嫌熟的运笔技巧。画面上首饰用较干的笔触,留下明显笔痕,这种形的塑造是运用“枯笔法”呈现出色彩的厚度,人物的衣服描绘的很自然,是用很薄的颜色一带而过造成飘忽的视觉感,面部刻画的非常细腻,佩带饰物和头饰在质感肌理上处理的很巧妙,拉开了两者的距离,画面的色彩自然和谐,更能呈现出人物的沉稳状态。肌理不仅为作品注入作者的激情和精神,也为观念对材料的制约起到消解作用。不仅如此,材料肌理将新材料的特质美和材质美升华为画面的视觉主体,也就是艺术材料由载体转为主体。在架上绘画艺术创作中,作者将自己的灵感、思维、情感与新材料的自然形态凝聚在一起,赋予材料新的生命,创造新的视觉感受。
无论笔触肌理还是材料肌理(天然肌理),都凝聚着作者内心世界的精神情感,渗透着作者主观思想意识与审美理想的加工与再造。将“肌理”这种情感符号安排在架上绘画艺术构思的逻辑之中,如同画龙点睛,充分表现美的视觉形象,即材料与观念恰如其分的融合、高度的和谐统一,二者相互促进,展示视觉形象美。
篇2:肌理成效与情感表达探索论文
肌理作为一种绘画语言, 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很好的载体, 当代艺术家为了追求画面质感意境更加生动形象, 为了更好的表达自我, 肌理恰恰具备了艺术家需要的特性, 肌理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多样化, 例如, 何家英的《邀凉》作品中, 背景树叶使用了撞水法, 在画面的树叶区域用湿色上色, 用干净的笔注入需要呈现光感的部分, 在注水处出现浅色效果, 形成大片的深浅不一的颜色, 既表现了成片树叶的特性, 同时将树叶巧妙的融合在背景中, 衬托出画面主体, 使得主次分明, 繁简得当。画面灵动、生趣。再如, 江宏伟先生的工笔花鸟画系列作品, 吸收挖掘了宋代花鸟画的精神造型, 画面的剥落肌理和传统色彩运用, 形成的在传统基础上的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工笔画作品。
所谓肌理, 就是指物体表面组织纹理结构, 既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这些纹理表达着不一样的质感, 艺术家通过对纹理质感的感受, 将肌理合理运用于创作当中。如何将大自然中的肌理展现在创作中, 是艺术家们思考的问题, 在整理大量绘画作品之后, 对绘画中常见的肌理进行汇总, 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撒盐法:在过稿后, 将纸喷水裱到已经裱了白纸的画板上, 水份要足。乘湿用浓淡墨或泼或洒, 让墨在纸上自然渗透。这要事先做到胸有成竹, 小心别碰到浅色的花的部分, 然后用大小不一的盐粒, 有目的的洒在泼了墨的画面上。将画板放平, 干透后扫去盐粒, 用水冲洗干净即可。
待干期间, 注意观察画面如出现理想效果可画面不干, 可用电吹风吹干定型。
注意:干后一定要用水冲洗干净, 不然会返潮的。
(2) 揉纸法:将纸张揉皱后展开, 可根据画面需要, 局部揉皱, 用干色或湿色在纸张上轻轻平涂呈现细碎或不规则的纹路效果。
(3) 拓印法:将有特殊纹理的物体染色, 在未干的之时, 将物体与纸张接触, 在纸上留下印痕, 形成特殊纹理, 例如在麻绳上涂抹颜色, 拓印在创作中, 形成一种毛糙的肌理纹路;另一种是将颜色滴在水面, 然后迅速在用纸张吸收在水面上晕开的颜色, 在纸张上形成的特殊的肌理。
(4) 平涂法:用笔蘸色, 平涂于画面中, 主要用于罩染, 使画面整体颜色统一, 画面和谐。
(5) 滚印发:用软垫或、硬垫或者皱在纸张上按一定的线路或者无规则滚动, 在画面上留下深浅不一的印痕, 形成肌理。
(6) 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 待第一次墨迹稍干, 再画第二次第三次, 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 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 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常用与画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中, 表现山的气势。
(7) 撞水法:常用于画叶子和枝干, 即在叶子和枝干的颜色还湿润的时候, 用净笔蘸水从叶子和枝干的向光面注入, 使颜色凝聚于一端或沉积于边上, 注水的地方淡而白, 成为受光部;待不均匀的撞水干了后, 形成深浅不一的多层次, 以及其天然的轮廓线, 自然表达出阴阳凹凸的变化。颜色的边上留下的那一线较重的水渍, 使花叶花枝具有湿润的效果。通过撞水法, 使叶子显得润泽而有生气, 如果不注水, 那么就只会是一些比较平淡的色块而已。
(8) 淋色法:用笔管蘸色, 将笔悬空在纸张上方, 通过抖手, 笔上颜色自然洒落在纸张上, 形成活泼的动感的视觉感受。
(9) 做旧法:红茶水反复渲染, 淡墨加少许花青, 是做旧呈现蓝灰色。淡墨加少许赭石和藤黄, 使得做旧颜色呈现黄灰色熟宣正反面都可刷, 但反面刷效果较佳, 生宣在背面刷, 用橡皮擦轻轻擦拭, 可反复此步骤, 直至满意, 在做旧中, 还可以使用烟头进行熏黄烧洞, 使纸张更富有年岁感, 烧洞之后, 在洞口处进行补色让画面更加的和谐自然。
绘画肌理的变现形式多种多样, 以上只是最常见的方式, 肌理的制作是将大自然中的自然美挪用在创作中, 利用创作表现美, 在创作中肌理美在于它的意境美, 不同纹路的质感表达了画面的不同情感, 丰富了绘画语言表达。
肌理的特殊表现技法出现反映出现代艺术对传统绘画艺术的震荡与影响, 多元化艺术观念的融合对于工笔绘画形式的改变, 以及对绘画本体语言的追求。绘画创新也变得更加的趋于灵动。肌理的制作方法是前人的经验积累, 我们身边还有更多的肌理美有待发现, 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发现更多的肌理美, 不断探索更多的肌理制作方法, 丰富花鸟工笔画的创作语言。
参考文献
[1]林启泉.肌理在工笔画的运用[J].艺海, 2012 (9) .
[2]孙洁梅.论当代工笔画中肌理表现的意境美[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1) .
[3]崔文学.材料对当代工笔花鸟画额创作影响[J].作家, 2010 (5) .
相关文章:
浅析油画肌理概念02-07
当代工业设计中的肌理研究02-07
油画的笔触和肌理研究02-07
传统肌理02-07
肌理表现02-07
室内肌理功能02-07
肌理涂料施工工艺02-07
艺术肌理02-07
因油画肌理生成的迹象探究02-07
肌理与表皮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