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刺绣纹样(精选三篇)
刺绣纹样 篇1
一、太阳纹
原始民族都有着崇拜太阳的历史, 侗族的母亲们感谢太阳带来的温暖和光明, 祈求太阳神保佑自己的儿女能逢凶化吉, 健康成长, 因而对太阳有着特殊的感情, 如带着孩子外出要在孩子的肚脐周围用锅烟画太阳纹以象征太阳神, 认为这样能驱邪除病, 将太阳纹用儿童背带服饰上就成了儿童的保护神, 太阳纹背带为黑色底, 中间大的太阳纹用水绿缎面绣成牡丹纹样。四周八个小太阳为一冷一暖的底色, 绣有蝴蝶和花草的适合图样。十字纹也是太阳神的代表, 集多样的祝福于一体的“日、月、星辰纹背带”图案组合奇特, 纹样精美, 喻意丰富, 背带由两大段组成, 上段日月星辰为背带盖帕, 中心大圆为太阳纹, 四角为月亮星辰纹, 上下左右是蜘蛛纹, 黑底色的布料上锁绣红白两色变化多样的图案, 非常醒目, 下段骑带是背带实体用上下四根带将孩子固定在母亲的背上。
二、月亮纹
月亮纹在湖南省通道县一带流行, 被称为月亮花的背带, 是以白线为基础, 锁绣在黑底色面料上, 配以少量的红、蓝等色线, 每个点均如发光体一般光芒四射, 整个画面如星座图, 极为神秘, 深沉, 其中不乏变化。有的由月亮花与万字纹组成。
在湖南省通道县还有竖条挑花的月亮花和十字纹的背带, 两侧圆形为月亮花, 以十字为骨架, 用蓝红和白线锁绣而成。三排直立的挑花也是以十字纹为骨架。黑底色上补绣红、蓝、白色块面是整个背带的主色调, 彩色强烈又相互呼应, 纹样组合富有变化而得体, 既有传统意味, 又富有现代感。在都柳江一带的侗族地区还将月亮与榕树组合在一起, 成为形式丰满, 色彩绚丽的锦品。侗家人崇拜榕树, 在广西亚热带地区的榕树枝叶繁茂, 树冠四季常绿, 婆娑多姿。枝干盘根交错, 粗犷有力, 因此尊称为“龙树”。传说龙树原在月亮上, 月亮没有龙树就不会发出光芒。它也是庇护孩子的神树, 因此绣在背带上。有中间圆形为月亮花橘黄底上绣有龙纹, 四周彩底绣花鸟鱼虫纹, 四角是榕树形成铺天盖地之势, 彩色小球形成树冠, 锁绣而成。
三、龙蛇纹
侗族以龙蛇纹为神灵, 并作为本民族的保护神和象征加以崇拜。侗族神话《远祖歌》叙说了宜仙, 宜美生下六个儿女:龙、蛇、虎、雷、姜良、姜妹, 因此龙蛇也是侗族祖先的同胞兄弟。清代末年, 侗家常有自称为“蛇家的”可见对龙蛇的崇拜在侗族中影响深远。在服饰绣品上的龙纹是善良灵巧可爱的形象, 并以特殊的针法, 马尾绣做成, 赋予了精巧, 细腻的神韵, 如龙纹、花鸟、石榴背带, 动人的纹样, 华丽的色彩, 精致的工艺, 非常完美地体现了侗族妇女的刺绣水平。背带上段盖帕中心为太阳纹。六个绣片围着六边的中心组成圆形, 六个绣片均为龙纹, 角花和边饰也是龙纹, 在云彩, 小鸟, 蝴蝶的穿插中展开, 下段骑带是佛手, 石榴, 花鸟组成的吉祥纹样, 四周也是以龙纹为主构成花边。盖帕色彩雅致, 深绿底纹上嫩绿色的龙纹, 用少量的红、黄、桃红点缀, 并形成色的退晕变化。骑带对比强烈, 红袖底上平绣彩花, 光彩明亮, 并钉有亮片, 在绿色调的边饰院衬下, 色彩极为强烈。
四、井纹和马纹
井纹源于侗族先民崇拜水, 先民骆越原居住在河湖等地, 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迁徙至山区后取水困难, 仅能从井中取水, 井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依靠, 因此将井纹绣于服饰品上, 贵州从江贯洞区, 在背带心绣双井纹, 以象征人丁兴旺, 如泉水般长流不息。大井纹中套小井纹, 将大井纹内分为九个空间, 而每个空间内绣的纹样不同。基本纹样是四瓣花, 用锁绣平绣的纹样又不同。基本纹样是四瓣花瓣, 用锁绣平绣制成。井字框架用白线绣成, 有很强烈的形式感。井纹是规则的几何纹, 大的井纹边沿整齐排列的云勾形成灰色, 亮色中间夹一黑底色, 上有几何纹样, 凤鸟纹一正一反为一单元纹样, 作二方连续排列。经变形的凤鸟成正方形的纹样, 突出了头部和一对翅膀及卷曲的尾羽, 并作九十度的转角处理。其中小井纹用马纹组成二方连续图案, 其马纹形象极为简练, 概括写意长方形的头及微翘起的双耳, 后面的两条腿和上翘的尾巴, 非常精神。马纹在侗族挑花和织锦中也多有出现。
五、葫芦纹
对葫芦崇拜的习惯在南方各少数民族中流传甚广。神话传说, 人类初始曾经历洪水泛滥时期, 是靠葫芦才得以得救有了人种, 使人类重生繁衍, 在侗族神话传说中, 姜良, 姜妹靠葫芦得救, 因此葫芦被认为是逢凶化吉和繁衍后代的吉祥之物。此外, 葫芦多子, 也含有子孙绵延之意。葫芦壳可用作先民盛物器皿。将小葫芦穿扎在腰间可浮水渡江, 名曰腰舟, 直到现在侗人也有腰系葫芦的风俗。妇女盛装时穿着一种葫芦形的腰帘裙, 正是对葫芦崇拜的体现, 红色马尾绣的腰带上挂着九个葫芦形的绣帘片, 每个绣帘片均双面绣纹, 绣有花草纹样。有的背带心绣双凤葫芦的纹样, 葫芦象征人丁兴旺, 凤鸟是始祖的“天使媒官”均为吉祥崇拜的遗风。
刺绣纹样 篇2
关键词:萨满文化;刺绣纹样;艺术特征
1 满族刺绣纹样研究的现状
研究满族装饰图案的资料是非常多的,但从萨满文化对满族刺绣纹样影响的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一些书籍和学术论文也只是研究了满族的服饰纹样和装饰纹样所体现出的薩满文化元素,而在服饰纹样中更多研究的是宫廷服饰。通过分析萨满文化对满族刺绣纹样艺术性影响的必要性,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和重视满族萨满教刺绣纹样,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满族刺绣图案文化价值和国家文化魅力。通过对萨满文化与满族刺绣纹样艺术性连带关系的研究,使满族刺绣纹样及萨满文化得以保存与发展。
2 满族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
2.1 “神灵信仰”的艺术特征
萨满文化的产生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远古时代,当时人类面对大自然的改造是极其弱小的。人类无法解释当时的自然现象,如下雨、闪电、地震等,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极为单调的。因此,“神灵信仰”便应运而生。
(1)天地元素崇拜。在萨满神谕中认为最早的时候天地是混沌的世界,天地变幻莫测且经常会有风雨雷电,从而使人们对天地产生了恐惧感,并形成了原始的信仰。生产力低下是人们对自然认识乏力的主要根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几乎为零,人类只能单方面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与惩罚。于是萨满教众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如泉涌一般大量地凸现出来,又由于满族妇女对刺绣的热爱,所以这种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的艺术追求在满族的刺绣纹样当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在整理分析满族刺绣纹样中,大量的满族刺绣纹样是具有天地的空间的,可以让人清楚地认识到满族人们对天地的信仰是无可比拟的。
(2)动物元素崇拜。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元素,满族人对自然的崇拜是不可缺少的。信奉乌鸦是满族动物崇拜的古俗,在满族神谕中,认为乌鸦羽毛的颜色象征着没有阳光时的色彩。所以满族人们把乌鸦看作黑夜里的警卫鸟,是满族人民的守护神。鹿被满族人将其称为“鹿神”,有的氏族还把鹿神作为本族的氏族神。还有一个关于它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位能骑善射的女猎手,她从不打鹿,也不许任何人说鹿的坏话,她能听懂鹿说的话,和它们相处亲密,人们叫她抓罗格格。因此,满族的刺绣纹样上会出现很多鹿的造型。满族是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生活的民族,他们在马上打猎,在马上作战,所以,马在满族文化中也被视为神灵,也被大量用在满族的刺绣纹样上。
(3)植物元素崇拜。满族一般把一些植物也奉为神祇,比较常见的有柳、柞、榆、桦等树木。在满族先人的精神世界里,他们认为“树”不但是人们生命的发源地,更是各种神灵休息生活的场所。牡丹江富察哈拉神谕中记载道:“洪水把天神用身上搓落的泥做成的人都淹死了,只剩下最后一个抓住了柳枝,活了下来,柳枝把他带到了一个半淹在水里的山洞,并化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和他在一起,生下了后代。”优美的神话使得满族人民对柳的崇拜根深蒂固。
(4)祖先信仰崇拜。满族有供奉祖先神的习俗,这是对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他们十分注重从创世创祖以来的历代祖宗世系。例如,著名的“努尔哈赤打虎”这款刺绣纹样,整幅绣面构图集中,布局密集,从努尔哈赤和虎及羊、鹿的比例上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了英雄的高大威猛,把努尔哈赤的英勇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出来满族人民对英雄的崇拜心情。
2.2 夸张大胆的纹样特征
满族民间刺绣来源于生活,是一种发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为刻画事物形态,表达作品真实艺术氛围和底蕴,先人一般会让刺绣纹样本身有虚有实,将自己看到的实物、审美、心中意向三者完美结合。如常见的满族荷包刺绣纹样,麒麟、人物、花朵所有的物体都是平面化的,它们之间没有透视、明暗和光影的关系,有的只是绣着对实物形态特征的高度概括和夸张变形。但我们也不难看出整个绣面的意思,这就是“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手法,在此处得到了更加具体的呈现。
在满族刺绣创作中,大胆地把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和不合理的实物进行自由排列组合。这种创作形式,刚好体现了在萨满文化影响下的满族刺绣纹样艺术的独特造型逻辑。这种在造型上神似大于形似的手法就大大提升了满族刺绣纹样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明快纯朴的色彩特征
满族早期崇尚白色却不喜红色,因为满族是一个狩猎民族,北方的冬天白雪皑皑,那么猎人就会对雪产生崇拜的心理,同时对白色非常喜爱,但是红色是猎物攻击人的颜色,猎人打猎一般都会避免红色。从满族的萨满神话中,人们对于雪的热爱可见至深,在这类神话中,雪神被称为“尼亚其妈妈”。有记载说:“她总是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来帮助人类。”在人们的心中母性化的雪神给人以慈祥、恬和的亲切感,从中可见北方民族对雪的深厚感情。不仅如此,在清代皇宫里,对联也是白色的,不像我们现在得要红色的对联才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文化对满族文化的影响,使得色彩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满族刺绣纹样的色彩搭配可以按照客观自然物的颜色,但也可以进行自由配色组合,前提是不违背色彩习俗。满族刺绣的颜色是以红、黄、蓝、白为主色调所表现的刺绣纹样,整个色调上都没有跑出黄色、蓝色、黑色、红色,色彩用得非常大胆,纯度也很高。这其中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空,黑色代表金矿,但是金子又生于土,所以黑色也可以去掉,这样就只剩下四种颜色了。
3 满族刺绣纹样艺术特征的研究意义
第一,通过萨满文化对满族刺绣纹样艺术特征的影响研究,刺绣图案的美学内涵总结出该民族文化元素的艺术特点,然后研究满族刺绣纹样的独有艺术特性。以萨满文化的角度特征模式进行研究,这样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为人们进一步系统化了解研究满族刺绣纹样的文化元素奠定基础。
第二,通过对满族萨满刺绣纹样艺术特征、色彩及图案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分析总结出满族萨满文化元素的特征,为满族萨满应用刺绣纹样探索在现实文化中的意义打了坚实基础。
第三,寻求适合、恰当的方式来设计出精美的有中国特色的满族刺绣纹样,充分体现在造型和装饰上,使之适用于现代设计领域中,并指出它的时代发展方向,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充分结合,达到古为今用的作用。
4 结语
满族刺绣纹样是萨满文化元素的重要体现,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应当采取适当的应用方法将满族刺绣纹样进行研究和开发,从而达到符合多元化时代艺术变革的趋势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满都尔图.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89.
陇东香包刺绣的工艺特征及纹样特点 篇3
一、历史渊源
1. 庆阳香包古称绌绌, “绌”字《荀子·非相》一文中有“缓急嬴绌”之说, 意思是可以松紧屈伸。
古代先民用“绌”这种劳作形式, 由猿向人类进化迈出了跨越的一步。而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甘肃庆阳, 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早期的农耕文化。据《史记》记载,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 有《黄帝内经》行世。从岐黄医药到农耕发端后的衣饰文化文明, 数千年的约定俗成的防病驱邪、祈祥纳福的实物功用和向美、向善的人性追求, 成为庆阳香包刺绣的基本特征。
2. 由于庆阳人文历史古远、地理位置偏僻, 长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封闭区。
因而中国古老久远的原生态文化在此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从民俗节日的崇神心态的理念, 推演端午节制作佩戴“绌绌”的习惯, 在庆阳约有近四千年的延续期。通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俗文化传承, 形成了许多诸如人祖女娲、猪龙、抓髻娃娃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种类及其图案纹样。
二、工艺特征
庆阳香包刺绣按制作工艺基本分为四类:
1. 原生态的“绌绌”挂件。
就是将布绌成各种小型的配饰, 如十二生肖等, 然后在布里填入艾草等香料, 佩戴在孩子身上。用以除晦辟邪。此类挂件精致小巧、憨态可掬, 要求民间艺人要有高超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民间生活实践底蕴才能把这些看似随意却胜似精心的小玩意儿做得惟妙惟肖 (如图1) 。
2. 线盘类。
即先用纸折成多边形的壳子, 然后在其上用五彩丝线进行盘绕。其造型规整、色彩夺目。此类香包属于传统的香包造型方式, 要求形式规整、色彩对比强烈 (如图2) 。
3. 精致平面绣。
即用彩色丝线在预先绘制好的图案上进行刺绣。针法有其独特的遗传;有平、参、齐、绷、桃、叠、挖, 藏, 打节, 圈金等针法及掇、绌、贴、挖、补、垫绣、补绣、针绣、打节、园金等系列工序。此类香包造型除了要求绣制技法精湛纯熟之外, 绣娘们还需有敏锐的洞察生活能力和高度提炼的概括造型能力 (如图3) 。
4. 拼贴立体绣。
为了使画面中需要突出的物体减少与底面连接的面积, 可用棉花填充在物体内部, 进而使物体突出或悬起于画的表面。如翩翩起舞的飞蝶、盛放的花朵等。这类香包的工艺造型大胆的突破了平面化的单板, 使得平日里的飞禽走兽能活灵活现的展现于世人面前, 极大地丰富了香包的制作技艺表现手法 (如图4) 。
三、纹样特点
1. 图腾类
图腾一词系印第安语。原始社会中的人群假借一种自然物为符号, 表示一个部落或氏族的徽识。并相信人与它有着亲缘或某种血统的神秘关系的崇拜祭祀物, 称之为图腾。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有猪龙香包和抓髻娃娃挂件等。猪龙香包是原龙形态的一种, 是龙的一种。猪头龙身是不同民族的图腾复合形成与图腾神复合的多种变体。它揭示了龙文化的古老、深远、神秘和从民族大融合中走来的轨迹1。“抓髻娃娃”实际上是一种巫文化, 是招魂用的剪纸。其原型是金文中的“天”, 是黄帝族天族的族徽。由于庆阳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使得这些古老图腾成为一种久远的文明传承记忆深深的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2. 婚嫁喜庆类
此类纹样的特色在于能和当地民俗观念中的古老纹样一脉相承, 大多是一些传统吉祥纹样。善良淳朴的人们总是竭尽全力通过各种物象形式表达心底那种对美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
3. 日常装饰类
民间的巧妇们总能把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惟妙惟肖地绣制出来, 甚至还能通过她们的想象和加工, 设计和创造出来一些纹样造型, 所以此类题材纹样种类繁杂、造型奇异。例如鱼形枕等, 其造型秀丽中见厚重, 夸张中含合理, 古拙中蕴神秘;反映了人们祈望人寿年丰、子孙绵延的美好心愿。
结语
陇东香包刺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朴的艺术特色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来陇东地貌的历史和风俗。之所以至今还经久不衰, 就是源于她根深蒂固的民间性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性。如今庆阳已连续举办了12届香包文化节, 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将这一种艺术展现于当下, 发展于未来。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8.
[2]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4.
[3]余正东著.《庆阳香包》[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5.
相关文章:
中国彩陶纹样02-12
《剪纹样》教案02-12
建筑纹样02-12
边饰纹样传统艺术论文提纲02-12
漆器纹样在装饰艺术中的表现02-12
家纺纹样论文题目02-12
纹样服装设计论文02-12
浅谈新疆地理环境对彩陶艺术纹样的影响02-12
纹样特征02-12
美丽的纹样教案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