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落叶(精选五篇)
早期落叶 篇1
一、樱桃褐斑病
1. 症状
又称樱桃穿孔性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 是危害叶片的重要病害。叶片初发病时, 有针头大的紫色小粒点, 以后扩大并联接成为圆形或近圆形, 中央灰褐色, 边缘紫褐色病斑, 直径1~5毫米, 病斑上产生黑色小颗粒, 最后病斑干缩, 边缘产生离层脱落, 形成穿孔。一般6~7月发病, 8~9月为发病高峰, 引起早期落叶。
2.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在感病病梢的病部越冬, 或者以子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翌春, 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 撤膜后借风雨传播, 自气孔侵入。光照不足, 空气湿度大发病严重, 干旱、树势弱发病也较重。
3. 防治方法
(1) 加强管理, 增强树势。叶面喷施氨基酸类微肥, 促进树体营养吸收, 进而促进根系生长;做好土壤管理, 雨后及时松土, 提高土壤通透性;夏剪疏除密生枝、徒长枝,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防止郁闭。 (2) 药剂防治。叶面喷布70%代森锰锌8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每隔2~3周喷1次, 各种药剂交替使用。
二、樱桃叶斑病
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受害初期, 叶脉间形成褐色或紫色小斑点, 后扩大为圆形褐色斑, 发病严重者, 数个病斑相连成不规则病斑, 病斑中央干枯穿孔, 病斑表面散生黑色小点, 叶片大部分枯死造成落叶
2.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由真菌引起, 病菌在靠近果园地面的受侵染的老叶上越冬, 撤膜后, 借风雨传播。6月中旬以后, 随雨量增加发生程度加重, 7~8月份为发病盛期。管理粗放、树势较弱、排水不良、树冠郁闭、通风条件差的情况下发病较重。
3. 防治方法
参考樱桃褐斑穿孔病。
三、细菌性穿孔病
1. 症状
叶片受害后, 初呈半透明水渍状淡褐色小点, 后扩大成紫褐色或黑褐色的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病斑直径1~5毫米, 周围有一淡黄色晕圈。空气湿度大时, 病斑后面常溢出黄白色粘质状菌浓, 病斑脱落后形成穿孔。
2.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甜樱桃细菌性穿孔病病菌为桃叶穿孔病黄单胞杆菌。该病菌发育最适温度范围为24~28℃。空气湿度大, 发病严重。但在干燥条件下仍可存活, 存活时间达10余天, 在枝溃疡组织内可存活1年以上。病原细菌借风雨及昆虫传播, 经叶片、气孔、枝条及果实皮孔侵入, 在落叶或枝梢上越冬。空气湿度大、光照不足、树势弱或生长过旺时发病重。
3. 防治方法
苹果早期落叶病防治技术 篇2
1 健壮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调查发现在立地条件相同、同树龄和同样用药的情况下,凡是树势健壮、挂果适量的苹果树发病较轻,只有树冠下部少量早期落叶,落叶率10%以下,而树势弱、枝干轮纹病严重、挂果超负荷的苹果树,则发病严重。还发现苹果幼树、初结果树发病较轻,而进入盛果期树普遍较重。因此,加强以肥水为重点的综合管理。健壮树势,提高抗病能力,是防治苹果早期落叶病的关键。
2合理修剪。树冠通风透光
调查发现凡是修剪不当、树形紊乱、层次不清、枝组连年长放的苹果树发病严重,尤其是树干低矮,基部主枝多、树冠离地近的树更为严重,这一类型的树一般发病早、是发病中心。而树体结构较合理,树冠通风透光的树发病较轻。对此,要搞好以解决树冠通风透光为重点的冬剪工作,抬高树干、疏除过多过大骨干枝、落头开天窗、打开层间、疏缩外围枝等,冬剪后达到骨干枝数目相对要少,结果枝组、结果枝要转向低龄年轻化。树势、枝势健壮的预期效果。
3改善环境,压低病原基数
苹果早期落叶病病原菌在树下枯枝败叶、落果中越冬,要搞好果园卫生,及时清扫枯枝败叶、落果、杂草,摘除树上残叶、烂果、剪除枯枝并集中深埋或烧毁。进行浇冻水、果园深翻等方法压低病原越冬基数,为来年的防治奠定良好基础。在雨季要搞好果园排水工作,以防果园积水时间过长,高温高湿的果园环境为早期落叶病的发病蔓延创造条件。同时,对早期发病的枝条叶片要及时剪除,并远离果园。
4适时用药,搞好化学防治
苹果早期落叶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篇3
1 症状
苹果斑点落叶病又称褐纹病,属于真菌类的半知菌亚门,它主要危害叶片、嫩枝和果实,分生孢子梗由气孔伸出,成束状,暗褐色,多孢弯曲,该病是轮斑病的强毒菌系,对苹果叶片具有很强的致病力。主要表现为叶片染病、叶柄染病、枝条染病、果实染病。
2 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受害叶、枝条或芽鳞中越冬,到第二年春季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从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其后进行多次再侵染。其发生流行与气候、品种、树势强弱、施肥、密度、光照、树体负载量、园内排灌等关系密切。
2.1 气候
如高温多雨病害易发生。春季干旱,病害始发期推迟,夏季多雨,发病重。前期干旱,6月中旬连阴雨多,易造成落叶病的发生。秋雨早的年份,此病大流行。
2.2 品种
我县栽植的红星、元帅系(印度、青香焦)等品种易感此病。
2.3 树势强弱
树势强的抗病力强发病轻;树势弱的,抗病力弱,发病早而且重。
2.4 施肥
我县农民施肥习惯以化肥为主,主要是P肥、N肥,少部分人也施用K肥,没有配方施肥的意识,这很不符合果树生产的要求,大部分苹果园变成了卫生果园,也易发生病害。
2.5 密度
生产上大量栽植的矮化树或短枝形,密度大多是3m×2m或3m×3m;再加上连年只重冬剪,基本上不做夏剪,枝条回缩不当,造成果园郁闭,透光性差,易引起斑点落叶病的发生。近几年我们大力推广苹果“大改形”技术,果园密度正在逐步改善。
2.6 合理负载
要根据树势留果,树体强健适当多留,树体虚弱少留果。一般15~20cm留一个果,供养一个果须30~50个叶片。
2.7 地势低洼
地下水位高,没有及时排水,造成树冠下部叶片脱落引起落叶。
3 生产中防治效果差的原因
3.1 有些果农缺乏对保护果树叶片在果树生产中重要性的认识,忽视对苹果早期落叶病的防治。
3.2 管理粗放修剪方法不当,树冠内膛闭郁,通风透光不良。
3.3 没有落实“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只注意治,不注重防,造成防治时间不及时,或已经造成危害,才进行防治,使病害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4 对早期落叶病的发病规律缺乏了解,因此不能做到适时用药。
3.5 用药不合理只重视用杀菌剂,忽视用保护剂。
3.6 喷药质量差只喷叶正面,不喷叶背面,只喷冠下部,不喷冠上部。
4 解决防治效果差的对策
4.1 首先识别苹果早期落叶病的症状
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有褐斑病、灰斑病和轮斑病。褐斑病的病斑暗褐色,边缘不整齐。病斑主要有三种类型。
4.1.1 同心轮纹型
病斑较规则,现圆形,轮纹较明显。
4.1.2 针芒型
病斑显针芒状向四面扩散。
4.1.3 混合型
多面圆形,往往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大斑,有的周围显针芒状。
灰斑病病斑为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大病斑,后期病斑为灰白色或灰褐色,上有黑色小点。
轮纹斑病病斑略显圆形,多发生在叶片边缘,呈平圆形褐色,病斑较大,有明显的深浅交错的同心轮纹。
4.2 掌握苹果早期落叶病的发生规律
苹果早期落叶病(褐斑病、灰斑病、轮纹斑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以菌丝体在落叶上越冬,也可在其他枝、果上越冬。翌年4~5月份,地面上的落叶遇雨湿润后,可产生大量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发病。一般5月份为发病始期,7~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是发病盛期,发病严重年份7月份开始落叶,至9月份中旬树叶就会全部落光。
雨水及多雾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雾露多,也易发病。树势强的发病轻,树势弱的发病重。
4.3 适时防治,科学用药
根据多年防治或试验证明,在5月份中旬前后进行第一次喷药,预防对控制早期落叶病的发生至关重要,可为全年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防治用药最好用1:2:200倍波尔多液。但对一些品种幼果期喷施,易生果锈,可改用锌铜波尔多液。锌铜波尔多的配比量:硫酸锌锌0.5kg,生石灰2kg,水200L。再于7月上旬和8月上旬各喷1次波尔多液。结合对苹果炭疽病,苹果轮纹病的防治,在上下两次喷药波尔多之间喷施杀菌剂。选用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的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采用上述方法可有效防治早期落叶的危害。
4.4 提高喷药质量
每次喷药都要做到树冠内树冠外,树冠上部树冠下部,叶片的被面和正面都要用粉均匀的喷到,使各个部位充分着药,这样不仅可提高防治效果,而且还可以减少用药次数,节约人力和物力。
4.5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修剪,对内膛过多的直立枝、交叉枝、重叠枝要及时疏除。对没有生长空间的大型辅养枝,要及时回缩或锯除,改善内膛光照条件,加强合理施肥和浇水,保证果树健壮生长,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摘要:本文对苹果早期落叶病开展了研究,主要从症状、病源、防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找出了目前生产上防治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根据实践经验,就如何提高防治效果,提出了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
苹果树早期落叶发生与防控措施 篇4
关键词:苹果树 早期落叶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43-02
1 调查方法
分别在原底乡于家村和南头村的不同果园调查,在每个果园对角线取5棵树,在每棵树东、南、西、北、中各取25个叶片,统计病虫叶片,计算病虫叶率。落叶率的统计方法是,11-12年7-9月份随机选择不同果园,在树下拾取48小时树叶落在地面上的叶片数,分别统计不同病虫的叶片数,计算不同病虫危害的叶片数。
2 原因分析
(1)树体营养差,树势衰弱,抗病力下降。调查中发现,凡是对果园肥料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有机肥匮乏,施肥主要依赖化肥,且施肥时期不当,施肥量不足的园块,落叶率高达80%。
(2)高温高湿气候给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调查中发现,凡是未大改形,通风透光郁闭的园块在遇到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落叶率高达90%。
(3)由病原菌浸染引起的早期落叶病。
苹果褐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锈病都是引起我县苹果早期落叶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原因。据11-12年7-9月随机抽样调查中,对48小时不同果园落下的叶片进行抽样,其中褐斑病叶占82.3%,斑点落叶占1.3%,锈病占5.2%,其它病叶占6.5%。
①这种病发的主要防治措施要围绕整个苹果的生长情况展开,尤其是苹果褐斑的主要危害性强,对于叶片的危害性更是很大,其中,叶片的主要症状是针对不同的形状展开的,主要有轮纹形,针芒形和混合型。在田间的表现中,发病初期叶片上主要有不同的褐色斑点,边缘绿色呈现出不整齐的方式,在后期就会出现有相应的小黑点,受害的叶片也就呈现出黄色以及脱落的现象,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形成风雨传播的表现形式,在条件相对适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就可以进行多次的侵染。
这种病发育发生的轻重以及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在栽培管理、品种等多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效果,不同年份与气候会有这相应的关系。在夏季多雨季节,尤其是在梅雨时节,这种病害的发生相对较早,一般发生在5至6月份的上旬,到了7、8月份就出现发病的高峰期,到9月后就会开始呈现脱落变黄的现象。一般树势衰弱、密度大、通风透光差的的发病严重,树冠内膛枝条上的叶片比外围的叶片发病早且严重,底盘比上部发病早且严重。如11年8月上旬在于家调查时,发病株率达75%,内膛枝和底盘枝病叶率32%,而上部叶片病叶率仅为8%。8月下旬在南头不同栽植密度的园块调查时发现,株行距为3×2米的果园,褐斑病病株率81%,病叶率42%,下部枝叶病叶率51%,而在5×3的南头示范园里,病叶率仅为13%,落叶率仅为6%,目前主宰的红富士和嘎拉均属易感品种。
②苹果斑点的落叶病主要是幼虫幼嫩叶片的影响。在春天的时候,发病的几率相对较高,会呈现出褐色圆形与不规则的形状,以后病斑点就会逐渐增加,呈现褐红色的方式,中间还会有一点点深色小点,天气潮湿的病斑正反面都会有墨绿色的霉状物,形成分子的破坏功能。成长的过程中会直接影响老叶片的生长变黄等,老叶呈现相应的脱落等表现,就会影响苹果树的正常生长。有许多病斑穿孔或撕裂,其分生袍子随气流和风雨传播u,1年有2次发病高峰,5月至6月中旬为第一次发病高峰期,8月至9月为第二次发病高峰期。
③苹果锈病大发生的年份也常造在大量落栽叶。锈病今年就比较严重。它的发生主要与果园周围有无桧柏等转主寄主密切相关。这两年,我县县城和部分村庄将桧柏作为绿化植物大面积栽培,因此靠近县城和村庄的果园与其它果园相比比较严重。
④病毒性花叶病。引起早期落叶是因为花叶病毒危害的。植株常常叶片和叶柄变黄都是受花叶病毒危害的。
(4)虫害引起的早期落叶。主要指叶螨、潜叶蛾类。叶螨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堤早脱落。潜叶蛾类取食叶肉,使叶片受伤脱落。
(5)旱灾、雹灾、涝灾等自然灾害引起的生理落叶。果树根系的生长既需要充足的水分,又需要良好的通气,在干旱情况下,根的木栓化加速,可使部分叶片提早脱落。当土壤中的水分过多时,则通气不良,根系在缺氧情况下,就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和生理活动,同时,二氧化炭和其它有害气体就会在根系的周围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引起根系中毒,导致叶片变色,干枯,脱落。
3 防治措施
(1)彻底清园。在落叶后及时清除果园中的落叶、杂草、烂果、僵果等,并将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深翻园土,冻死部分菌类和越冬代,发芽前全园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
(2)大改形、强拉枝。良好的树形可有效的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当树体枝量大,树势强旺时,往往会影响通风透光,导致果园和树体小气候恶化,高温高湿,无效光区增加,树体抗性减弱,引起早期落叶大面积发生和蔓延。而大改形和强拉枝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升整个园块的通风透光条件,缓和了树势,增强了抗性。
(3)巧施肥。强健的树体是防病的基础,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则是强健的树体基础。培养良好的土壤结构,构筑强健树体,应牢牢抓住巧施肥这一环节,作到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以士壤施肥为主,叶面喷肥为辅;以大量元素为主,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建立五配套良性生态果园。
(4)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危害,如利用捕食螨、食螨瓢虫等控制叶螨危害。
(5)物理防治。如利用诱虫带诱杀叶螨。
①落叶至萌芽前,应彻底清扫落叶,剪除病虫枝清除落果,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并用石硫合剂3-5波美度或其它广谱性杀菌剂铲除各种越冬菌源。
②现蕾或花序分离期;晴菌唑3000倍或戊唑醇3000-4000倍。
③苹果树开花后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成为当年病害的侵害源,结合霉心病及白粉病的防治,采用春雷霉素700倍+烯唑醇2500倍或多抗霉素600倍+进口甲托1000倍。
④套袋前(5月中下旬-6月初)全园喷一次保护加治疗剂可选用多·锰锌、丙森锌+多菌灵或大生-M45+甲基托布津或世高+代森锌即可,因为该期为病菌的集中侵染期,是全年果园的重要喷药环节。
早期落叶 篇5
1 症状区别
1.1 病斑大小
病斑较大的有褐斑病、轮斑病,两种病斑发病后期均体现出大斑形的特点。褐斑病病斑分褐色大斑形、芒状病斑、同心轮纹形病斑三种。褐色大斑形病斑直径约在0.5-1厘米,另外两种病斑大小不一,轮斑病病斑直径1-2厘米。病斑较小的有斑点落叶病、圆斑病、灰斑病,斑点落叶病病斑前期直径2-3毫米,中期5-6毫米,后期病斑扩大成不规则形。灰斑病和圆斑病病斑直径均在1-7毫米。
1.2 发病部位
褐斑病主要危害内膛老叶,斑点落叶病主要危害20天以内的幼嫩叶片。轮斑病一般发生叶片边缘,灰斑病侵染的叶片和边沿受伤(如药害、自然灾害等)的叶片最易感病。圆斑病和灰斑病各类叶片都有发生。
1.3 病斑颜色
褐斑病为褐色或暗褐色,斑点落叶病病斑前期为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斑点,中期病斑为红褐色,中心有一深红色小点,后期为灰白色,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扩大成不规则形褐色大斑,圆斑病病斑为褐色或红褐色,灰斑病为灰色病斑,轮斑病病斑为淡褐色。
1.4 典型症状
褐斑病发病后期叶片脱落前病斑中心为褐色,边缘绿色,外围黄色,叶片发黄脱落。斑点落叶病发病后期一片叶片上常可产生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小不等的病斑,许多病斑连缀在一起,呈云朵状,叶尖千枯,叶片扭曲畸形早落。轮斑病大多发生在叶片边缘且具明显轮纹。灰斑病病斑灰白色中部表皮易剥落,圆斑病病斑小而圆、中心有一明显小点。
1.5 容易混淆症状
褐斑病、斑点落叶病、轮斑病病斑部分或全部具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褐斑病轮纹病斑正面着生黑色小点,斑点落叶病轮纹病斑两面均出现墨绿色霉状物,轮斑病病斑背面产生一层黑色霉状物。
2 发生规律区别
5种病害发生规律见表1。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管理,增强树势
合理修剪,及时夏剪,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菌的侵染。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果园过于潮湿,加强对其他各种病虫害的防除,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3.2 清除病源
苹果树落叶后及时清除病叶,结合修剪,剪除树上病残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挂在树上的病叶在初侵染中传染范围更广。
3.3 药剂防治
3.3.1 轻度发生年份用药 一般在5月份,病害初发或未发,应喷施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8.75%(w)杜邦易宝1200倍液、4% (w)农抗120水剂600倍液,80%(w)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保护性杀菌剂防病。发病后要用治疗性杀菌剂如1%(w)多抗霉素300倍液,50%(w)扑海因1 000-1500倍液,62.25%(w)的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3.3.2 以褐斑病为主的重度发生年份用药 目前,对于苹果褐斑病还没有特效或高效的药剂,生产上主要是通过喷施保护性杀菌剂,保护叶片不受褐斑病菌侵染。波尔多液与内吸治疗性杀菌剂交替使用,从6月中旬开始,每10-15天用药1次,直到8月底,连续阴雨时及时补喷,不但可有效地防治褐斑病,而且对轮纹病、炭疽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以代森锰锌为主要成分的杀菌剂,也可用作保护剂,但这些药剂粘着力差,不耐雨水冲涮,残效期短,连续阴雨时难以保证叶片不受侵染。内吸治疗剂的首选药剂是三唑类杀菌剂,如世高、福星、仙生、好力克等。波尔多液使用时应注意不宜在苹果树落花后一个月内和果实临近成熟期使用,因为此期使用容易产生果锈。绿乳铜是一种新型乳油型有机铜杀菌剂,比波尔多液毒性更低,粘着性、延展性、渗透性更强,杀菌谱广,是波尔多液的最佳替代产品。其显著特点是:低毒高效,除了在开花期及采果前20天内不宜喷施外,其他时间均可用药,混用增效,绿乳铜既可对水600-1000倍稀释后单独喷施,也可与多种杀虫、杀螨剂混用,且能显著提高这些药剂的药效;耐雨淋,绿乳铜喷药半小时后遇雨不须补喷,因而可在褐斑病大发生的多雨季节发挥作用。多抗霉素对褐斑病防效较差,应不用或少用。
相关文章:
客厅的落叶散文01-19
最新音乐国培心得体会3000字 国培音乐培训心得体会实用01-19
关于落叶的作文:落叶颂01-19
音乐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音乐培训心得体会字(12篇)01-19
小学音乐课教案(9篇)01-19
落叶的秋天的落叶作文01-19
2025年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流程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五篇)01-19
十一月日常朋友圈优美说说01-19
2025年音乐欣赏入门曲目实用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