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标书翻译的目的原则(精选三篇)
标书翻译的目的原则 篇1
一、目的论主要内容
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尝试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裂痕, 把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枷锁中解救出来而提出目的论。“skopos”一词源于希腊语, 指行为的目标、功能或意图。汉斯·弗米尔在与老师理论家赖斯 (Katharina Reiβ) 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 (1984) 一书中提出“翻译目的理论”, 把翻译看成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 对目的论基本框架进行了全面阐述。随后, 赖斯的另一名学生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以行为学为根据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摆脱以源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 创立了翻译目的论, 这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较为重要的理论。
费米尔认为, 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翻译并非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单靠语言学解决不了翻译问题, 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且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根据费米尔的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 (skopos rule) :人类的相互交往 (包括翻译, 翻译属于人类交往的子系统) 由其目的来决定。因此交往是目的的功能体现——交往 (翻译) =功能 (目的) ……目标可以解释未接受着的功能:目的=接受者的功能 (Vermeer, 1983:54) 。[1]也就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任何一种翻译行为的目标, 以及最终实现的形式都是与下达翻译任务的客户协商而成的。明确具体的翻译目标和形式对译者至关重要。当然, 狭义上的翻译也是如此。只有明确制定出翻译的目的及译本实现的方式, 文本译者才能成功完成其任务”[2]。其次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是指译文需达到语义连贯, 使接受者理解译文, 符合译入语文化内涵。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做到连贯一致, 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 但其程度和形式则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的理解。诺德强调忠实总是服务于目的原则并指出, “翻译时, 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 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 (Nord, 2001:30-32) 。[3]笔者认为这种强调所译文本内容忠实于其所服务的对象恰恰符合广告语言特色。
二、广告英语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
1. 广告英语语言特征
广告一词的英文advertise源于拉丁语advertere, 是引起注意的意思。从这一点上看, 广告用语和内容必须吸引人, 让受众内心产生共鸣接受其宣传的产品。要想达到这一效果, 必须考虑到其语言的特殊性。首先, 广告的语言形式应多姿多彩别具一格, 避免僵化老套。其次, 广告语言功能明确, 意在传达信息。广告引起注意、激起兴趣、促使购买动机;再次, 要想引起注意, 广告语言必须做到言简意赅。此外, 广告语言的文化内涵丰富。根据E.S Lewis的AIDA原则, 广告必须符合“引起注意” (Attention) 、“发生兴趣” (Interest) 、“产生欲望” (Desire) 及“付诸行动” (Action) 等四项要求。因此, 只有翻译广告语时恪守这四项原则, 才能彰显其魅力。但是, 翻译过程中还要讲究一些策略, 使所宣传的商品更容易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2. 广告翻译策略
我们已经知道广告的功效是吸引注意力, 促使购买动机, 显然, 这种功效也应体现在其译文中。广告语言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 通常采取直译、转译及创造性翻译等翻译策略。所以, 了解所译广告及其商品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1) 音译法 (Transliteration)
音译法主要应用词语翻译。许多国外品牌、名称等引入时, 由于其表达的含义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 人们往往采用音译将其译出, 如:Paker (派克) , Sony (索尼) , Audi (奥迪) , Koda (柯达) , Nike (耐克) , Cadillac (凯迪拉克) 等。在音译时, 我们也可采用谐音、近音的方法, 其选词很有特点, 主要用一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能体现产品的特性, 让人产生美好联想, 激起购买欲望的词汇。如Coca-cola (可口可乐) 饮料, Parliament (百乐门) 和Marlboro (万宝路) 香烟, Carrefour (家乐福) 超市等。
(2) 直译法 (Literal Translation)
简而言之, 对原文进行字面的翻译即对原文内容和形式都保留。用直译法翻译广告语句的好处是忠实原文不折不扣地表达原文的主旨, 使译文和原文神形相通, 实现音、意、韵的统一和谐。但是其弊端是译文容易单调直白, 冗长拖沓, 缺乏吸引力。
例1:Challenge the limits. (SAMSUNG) 挑战极限。 (三星)
例2:LARGEST, EASIEST TO READ DISPLAY显示面大, 清晰易读
SIMPLE ONE HAND OPERARION UNIQUE单手操作, 简便易行
EASY TO USE MENU SYSTEM独特简捷的操作系统
STYILISH EUROPEAN DESIGN时尚的欧式外型设计 (诺基亚)
在这两则实例中, 直译的宗旨和益处被具体体现出来, “挑战极限”这则广告还抓住消费者尤其大多数青年人喜欢冒险叛逆的心理特征, 而诺基亚手机的广告内容详实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其手机具有面板大、易操作和时尚的特点, 从而达到使消费者相信诺基亚手机是他们最佳选择的广告效应。其次, 利用四字翻译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韵律节奏, 易于让消费者产生共鸣, 诱使其购买。
(3) 转译法 (Conversion)
转译是指由于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因此在翻译中有些句子、短语和词无法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 这时, 译者通过各种转换方式借助地道的本族语言来表达原文中最具有表情功能和呼唤功能的部分, 使其译文通顺自然。在广告翻译中,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告译文的宣传、移情感召和信息传递功能, 而脱离原文的形式, 突出译入语的语言特征进行大胆创新, 从而生产出让受众接受这些创造性地翻译广告语。但是,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 在进行广告翻译时, 译者需要从原文的不同角度传达相同的信息, 即按照语言习惯, 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搭配, 改换形象, 进行虚实结合的转译”。[4]转译成为广告翻译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其包括意译、增译和删译。
意译法 (Liberal Translation)
意译法就是注重原文意义, 不太注意原文的细节, 译文自然流畅即可, 其中包含译者的再创造。
例3.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UPS
译文:殷勤有加, 风雨不改 (UPS——快递) 。
如果这则广告遵循直译原则, 译为“我们愿意提供高于或超出责任感的服务”。虽然译文在语义、词义和句式方面都遵循了忠诚、对等的翻译原则, 但无法引起关注。改用四字结构——“殷勤有加, 风雨不改”更能向目的语消费者传达该公司“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和引起目的语消费者的共鸣。
增译法 (Amplification) , 我们常说一字千金的情况在广告业时有发生, 因为广告为了节省篇幅和经费, 经常采用省略的手法, 所以翻译时, 译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省略的部分补译出来, 这就叫增补译法。另外, 为了使目的语合乎表达习惯也必须增加一些词语, 如汉语中有些词在英语里表达不清或找不到对应成分且又不能缺少,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可以采用增译法来补充说明。
例4:福尔康FNK——The Latest Biological AntiCancer Achievements
康尔寿Healthin for Weight Loss
同样, 外国产品翻译成中文时, 为使其含义更加明显, 我们也可采用增译法。如:Pizza (比萨饼) , Hamburg (汉堡包) 等, 在翻译时就加上了表示产品实质的“饼”、“包”等字, 使消费者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产品。
删译法 (Omission) 本着广告文本以简洁为贵的宗旨, 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 或者不够简练的广告文本, 翻译时译者可将其删去。如:汉语广告里常用的套话“省优部优” (awarded the superior quality product by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ministry concerned) , “信誉第一、顾客至上” (reputation first and customers the utmost) , “奥运会专用饮品”等说明产品优质的词语, 翻译为英文, 不仅功能尽失, 而且让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 因为英美人更相信科学的权威, 不太在意官方的评论, 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删去。[5]
(4) 套译法 (Structure-borrowing)
套译指借用人们熟悉的谚语、成语、名人名言或本身就是广告标题 (口号) 等结构演绎广告内容。其功效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唤起注意力和购买欲望。
例5.随身携带, 有备无患;
随身携带, 有惊无险。 (速效救心丸)
译文: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许多翻译理论家认为这不是翻译, 因为译文完全改变原文的结构。但在目的论的指导下, 这则速效救心丸广告用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四字格, 并运用反复和排比, 突出了药品的优点。其英语广告套用英语谚语, 应用反复和拟人手法, 将救心丸比拟成朋友, 在患难中随时对你施以援手 (吕拾元, 2007) 。译文套用英语谚语, 运用反复和拟人手法, 赋予了产品以生命力、人情味和可信度。
广告的翻译策略灵活多变, 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循。但是以上翻译策略基本把握住广告翻译的侧重点即体现广告内容语义对等, 强调译文的感染力, 达到推销其产品的目的。但是根据功能翻译目的论, 广告翻译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韵味。
三、目的论理论对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等效翻译理论强调, 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文本需要完整地传达源文本的信息, 源文本处于中心位置。目的论则认为, 源文本只是“信息源” (Nord, 2001:25) [6], 翻译日志指导着整个翻译过程, 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主导原则是整个翻译行动的目的。这样, 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标准的局限性, 为译者灵活地进行广告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广告翻译者应以“目的原则”为基础, 以“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为辅助, 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 以增强广告功效, 更好地实现广告的信息和祈使功能。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 译者需要掌握如下要点。
1. 广告翻译目的明确基础上创新翻译
汉斯·弗米尔说过广告文本的目的就是宣传招徕顾客。一则广告越是成功, 说明文本越好。这句话同样适用译文广告文本, 一则译文广告越是成功, 说明译文文本越好。因此译者千万不能没有具体的目标、功能或意图, 只是将原文内容翻译出来, 而应该遵循目的原则, 对原文适当“创新”。
例6:红玫相机新奉献。 (红玫牌照相机广告)
My love’s like a Red Rose!
英国诗人彭斯的著名爱情诗“My love’s like a red, red rose” (《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 在英美流传甚广, 几乎无人不知。这条广告的译文通过仿拟的手法, 用消费者的口气表达了对红玫牌相机的喜爱。它不但间接宣传了红玫牌照相机的质量上乘, 而且能让人一见如故。这条经典广告正因为其译法打破了以往“忠实”的传统, 在翻译中更为注重广告文体的目的性, 从而取得了很好的翻译效果, 使产品形象生动, 易于促销。如果这则广告运用直译就难以在外国消费者心中产生共鸣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因此翻译必须遵守“目的优先”的原则, 对原文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作必要的更改, 采用灵活多变译法技巧以便更好地实现广告译文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增强其购买欲望的商业目的。
2. 注重广告翻译的文化内涵
美国广告界的知名人士迪诺·贝蒂·范德努特曾经提到影响世界的文化因素之一就有广告。他强调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广告成为当今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由此, 在翻译广告过程中重视其文化内涵绝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意义重大, 因为在全球化的大潮中, 广告更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共融与和谐共存。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指出, “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7]这说明译者必须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者, 充分了解受众群的文化知识, 这是因为翻译不仅是双语转换而且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为彼此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接受提供媒介。在中国有句谚语叫做“结局好, 全部好”, 有一则香烟广告就借用这句谚语。
例7: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烟蒂好, 烟就好)
利用汉语中的某些深入人心的谚语翻译广告更能缩小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作为翻译功效性十分强大的广告翻译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广告翻译的好坏不仅同产品信誉、销售规模和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8]
具体到中国与西方之间跨文化交际, 广告的译文必须符合双方定位读者的需要, 在这一点应该首要遵循功能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因为广告用语在推广商品的同时, 也在有目的推广这种产品所倡导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 如可口可乐一位副总裁说过, “可口可乐之所以百年不衰, 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塑造了可乐文化, 至今为止, 在世界各地可口可乐是销售其可乐文化而非产品”。在宣传、推销产品的过程中, 广告语言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必须考虑文化因素, 翻译的文化内涵也必须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四、结语
作为一项有目的的活动, 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实现译文的预期效果, 也就是遵循译文的目的性原则。广告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实用文体, 广告翻译也应遵循译文的目的性原则, 使广告功能在译语文化中顺利再现。[9]因此, 广告翻译应该在功能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 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音译法、直译法、转译法和套译等方法同时注意广告译文中的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告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当代国外翻译理论, 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 P178.
[2]当代国外翻译理论, 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 P159.
[3]Christiane Nord.Translat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袁晓红.中英广告翻译策略及技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Vo1.30No.Sop.2008.
[5]陈正霞.例说广告的翻译方法.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6]Christiane Nord.Translat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18.
[8]吴希平.英语广告修辞种种[J].北京:中国翻译, 1997.
标书翻译的目的原则 篇2
关键词:目的论;商务口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64-2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商业活动也变得日益频繁,但是,各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要想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我国就应该重视商务口译。商务口译主要是口译员通过口头翻译帮助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双方进行的交流方式。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口译员不仅要扮演翻译中的桥梁作用,同时还要为服务的一方争取最大的利益。
1 目的论原则
1.1 目的法则
针对翻译目的论来说,目的法则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的法则主要指的就是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所要达到的翻译目的。在不同的翻译场合,口译人员应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手段,要有灵活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与此同时,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口译人员在翻译中也应该随机应变的进行翻译,例如,当口译人员翻译广告时,翻译的口气应该达到脍炙人口的效果,同时还应该突出文字的生动性和简洁性。因此,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性,口译人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本进行翻译,从而使得翻译正常进行。
1.2 连贯性法则
连贯性法则主要指的就是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口译人一定要保证翻译的连贯标准。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翻译中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口译人还应该根据双方使用的语言符号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比如,摘译、缩译、译评、综述等。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词汇,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不能直接按照单个词的意思进行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目标还有双方能够接受的习惯进行表达[2]。比如,中国人在发言时经常会说“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但是西方人在翻译时,经常把最重要的客人放在第一位,“Your honor Mr.Mayor,our friends from...ladies and gentlemen.”这样的目的就是凸显出其身份的尊重。另外,口译人应该留意观察对方的说话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等,并结合说话人的文化背景来进行翻译。
1.3 忠实性法则
忠实性法则在翻译的过程中处于次级地位,它从属于连贯性法则。忠实性原则主要指的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忠实于原文。当忠实性法则与目的法则和连贯性法则发生冲突时,口译人应该舍弃忠实性法则,坚持目的法则和连贯性法则。同时,目的论与传统翻译理念的不同之处在于推翻了原语的首要地位,把它作为译者翻译的参考标准之一,所以翻译是否需要“忠实”,主要是由翻译的译文和目的连贯标准决定的,比如,《天演论》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写的论文集,从忠实的角度分析问题,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总之,从忠实角度来看,严复译本不管是从思想上,还是题材上,都与赫胥黎原作之间存在大量的不够忠实甚至相反意见的现象。但是,要想实现翻译的目的,口译人员就应该牺牲忠实性法则。
2 商务口译概述
语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由于中外双方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产生了交流障碍,因此,为了避免交流障碍就应该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口译人的翻译。随着我国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口译已经成为了当下非常重要的一种翻译形式,商务口译是英语口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具有很多特点。
第一,商务口译涉及到的语言专业性要求极高。商务口语包含了法律语言、文学语言、商务语言等多种类型的语言。与此同时,商务英语措辞讲究的是简明易懂,而且商务英语还具有国际通用性。第二,商务口译人员必须以最有效的方法实现商务活动的目的。针对国际上的谈判来说,谈判双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口译人员应该帮助雇主来争取利益,利用熟练的谈判技巧来促进谈判氛围的和谐性,从而起到平衡谈判双方关系的作用。第三,商务口译人员应该突出主体性。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口译人员不仅要把双方的交际内容详细地表达出来,还应该利用自身的机智来处理谈判中的不愉快因素,体现出口译人员的主体性[3]。
3 从目的论原则看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3.1 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
在具体的商务翻译中,口译人员一定要重视语义翻译,把翻译的重点放在原文分析上,通过对原文的翻译来帮助受众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口译人员要想把原文准确无误的翻译出来,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要熟练掌握对方国家的词汇意思。比如:“We quote 400 dollars per one hundred pairs FOB, while 600 dollars CIF.”在这个句子中,口译人员一定要重视报价问题,报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FOB,CIF等都是专业术语,但是这些词经常会出现在商务活动中,因此,口译人员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语境来翻译它们,其中,本文中的FOB主要指的就是“Free on board”,如果口译人员把它直接翻译成“装运港船上交货价”难免就有点画蛇添足的意思,因此,口译人员一定要让双方都能明白FOB是贸易中的专业术语,不能生搬硬套的进行翻译,从而保证谈判双方都能清楚理解对方的意思。
3.2 商务口译中的交际翻译
针对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如果口译人员直接采用语义翻译形式来进行翻译,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口译人员就应该考虑交际翻译形式。通常情况下,商务口译中的交际翻译主要适用于找不到根源语等情况的发生。比如“对您所说的大幅度降价,我不敢恭维”其中“不敢恭维”是中国人出于礼貌情况下而不敢说出来的词语,但是,在具体的翻译中,口译人员可以根据原文意思采用交际翻译形式来进行翻译,可以直接翻译成“I am not sure if there will be a substantial price drop.”这句话详细地表达出说话者不同意对方说的降价情况,但是却没有直接拒绝,而使用了“不敢恭维”这样委婉的语气来表达,从而体现出了谈判双方的礼貌性,也体现出来说话人表达的不同态度。总之,这样委婉的谈判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合作的成功性。
3.3 商务口译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融合
目前,从对外贸易的频繁进行来看,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也都发生了很大的翻天覆地的改变,由此可见商务口译翻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商务口译的特性,使得口译人员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推敲其中的含义,因此,口译人员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不断吸纳各国文化的精髓,熟练掌握翻译技巧,把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让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状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越来越重视外贸交易,但是在交易的过程中,由于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要想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重视商务口译。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口译人员应该遵循目的论原则,重视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突出口译人员的主体性,从而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黄欣.从目的论看商务口译中模糊语言的功能和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储燕姗.从目的论看商务口译的策略选择问题[D].厦门大学,2014.
标书翻译的目的原则 篇3
林语堂是我国现代学贯中西、蜚声海外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他以“两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 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他曾译介了一系列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如《浮生六记》、《孔子的智慧》等中国古典哲学著作, 成功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近些年对其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他的翻译理念与目的论的关系入手, 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和译法特点与目的论的联系。
2. 目的论的主要原则
翻译目的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派试图把翻译从源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威密尔宣称, 目的论的一大贡献在于“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 替译者松了绑, 让他们不必局限于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因而常常是毫无意义的直译” (陈小慰, 2000) , 因此为特定语境下“增补”、“删减”、“调整”甚至“改写”源文的某些成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传统“等值观”相比, 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 根据各语境因素, 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于这个动态的评价标准, 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要求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对原文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处理。
3. 林语堂的翻译目的
正如目的论所揭示的那样, 翻译是人为的活动, 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整个过程中, 必然要考虑希望达成的目的。作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 林语堂虽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却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他的许多作品中, 林语堂集两种身份于一体, 既是作者, 又是译者。其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全面地介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特别是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的中国民族特性和生活风尚。“在林语堂所处的时代, 大多数西方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的情况有隔膜, 不甚了解, 他们头脑里有关中国的知识, 大部分是被歪曲和变形的东西” (马晶晶, 2008) 。林语堂作为爱国人士, 他的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中国, 改变外人心目中对中国的偏见。林语堂认为:“西方人若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基本的信念, 他们会了解中国的国情民俗, 会受益不浅的。” (施建伟, 1999:393) 所以林语堂翻译的预期是传播中华文化底蕴与信息, 并达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目的。中国人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 外国人也应了解中国的文化。他不仅追求语言上的通达, 更提供了相关文化信息, 以使翻译达到传达新知、增进文化交流的预期目的。
4. 林语堂译作的翻译思想与目的论的比较
4.1 林语堂译作的翻译策略及特点
现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林语堂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及英文作品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国外,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他采用了多种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手法。当时译界流行的争论“直译”与“意译”, 鲁迅提出“硬译”, 梁实秋、赵景深提倡“宁顺而不信”。在翻译过程中, 林语堂并没有受限于究竟该直译还是意译这个老问题, 他认为:“这两个名词虽然使用, 而对于译文者所持的态度只可说是不中肯的名称, 不但不能表示译法的程序, 并且容易引起人家的误会。” (郭著章, 1995) 所以, 在他的创作和翻译中, 不拘泥于单纯的直译或意译, 而是归化和异化并用。例如, 在《浮生六记》中, 对于“天”和“神”等词, 林语堂采取了归化的方法, 将其译为“God”。
例1.天之厚我, 可谓至矣。
So altogether I may say the gods have been unusually kind to me.
例2.两人痴情, 果邀神鉴耶?
I wonder if God will listen to the prayer of us two silly lovers.
西方人崇尚的是基督教文化。“God”这个典型代表早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特定的形象和含义, 是伟大的造物主。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则是“上天”、“上苍”和“神明”, 受天道观影响很深。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将其译为“上帝”, 更符合英语的文化内涵, 易于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若要迎合西方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 归化的译法应占上风。然而, 林语堂著书的目的在于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成见, 全面地介绍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因而在对文献资料进行处理时, 他以异化的手法为主。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部分, 林语堂都力求保留、突出这种异域文化, 造成疏离感和陌生感, 以此来满足目标读者的好奇心理。同时, 他并不拘泥于异化, 而是将多种手法融会贯通, 只为更好地传达中国文化和精神 (刘欢, 2008) 。例如《吾国与吾民》一书中, 在翻译老子的“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时, 他将英文的文法扔在一边, 翻译成:“Sages no dead, robbers no end.”还在页脚特别注明:如果按照英语的语法要求来译, 就会失去原文简洁有力的特点, 无法达到强烈的嘲弄效果。
在具体的翻译操作上, 林语堂采取了增、减、编、述、缩、并、改等手法, 这里仅举《浮生六记》中两个例子“增”和“改”予以说明, 如原文:“迁仓米巷, 余颜其卧楼曰宾香阁, 盖以芸名而取如宾意也。”译文:After we had moved to Tsangmi Alley, I called our bedroom the“Tower of My Guest’s Fragrance”with a reference to Yun’s name, and to the story of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who, as husband and wife, were always courteous to each other“like guests”.西方读者如果没有必要的解释是难以理解作者取“如宾”这一名字来命名其住地是有深层含义的, 即希望自己可以如典故中的梁鸿和孟光一样和妻子相敬相爱。再如“改”的手法:原文为“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林语堂译为“This was on the sixteenth of the seventh moon in the year of 1775” (王丽, 2006) 。西方人对于中国所特有的以天干地支来纪元的方法不甚了解, 为了避免引起理解混乱, 译者直接按西方纪元方法翻译成年份, 以便于读者理解。
4.2 与目的论的异曲同工之妙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林语堂的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方法并非各自单一运行, 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以达到满意的翻译效果的。翻译基本上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但又不是纯语言的转换, 而是涉及了种种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 还要密切关注文化的异同, 力求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之间求取一个平衡点。
我们知道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原则, 即, 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而林语堂认为翻译有三个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所谓的“忠实、通顺和美”分别指译者对原文或原著者, 对译文读者和对艺术的责任。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 指出“忠实并非字字对译之谓”、“忠实须求传神” (林语堂, 1984:258) 。林语堂的翻译不仅对原著者负责, 而且对译文读者负责。他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用地道晓畅的英文表达出来, 并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 而是力求在译文中反映出原文的深层涵义, 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林语堂提出的“忠实、通顺”也就是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连贯原则”, 而林语堂追求的“美译”重要的就是能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从而了解中国文化的美之所在, 这是他的翻译目的。所以, 虽然表面上看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和林语堂的三个标准是不太相同的, 但实际上二者实质上追求的效果是共同的, 林语堂在实践中为了实现忠实、通顺、美, 就要以他的翻译目的为考虑, 实践了目的论的原则。
5. 结语
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对中英文的掌握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使他能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世界间自由驰骋, 游刃有余, 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分析林语堂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 我们不难发现, 他克服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采用了具体灵活的翻译方法, 巧妙地处理了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和表达方式的悬殊,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林语堂的译文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民族性, 在考虑翻译中应采用何种译法时, 他的翻译目的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他的译文体现了目的论的三原则, 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可以说林语堂的翻译策略与目的论所提出的原则不谋而合, 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 2000:9-12.
[2]林语堂.论翻译.翻译研究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259-272.
[3]刘欢.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J].文教资料, 2008, (6) .
[4]马晶晶.林语堂翻译思想述评[J].科教文汇, 2008, (11) :242-243.
[5]施建伟.林语堂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9.
相关文章: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02-10
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02-10
功能主义目的论02-10
与目的论相关的论文题目02-10
职业高职02-10
功能目的论02-10
目的论下品牌汉英翻译02-10
目的论研究论文02-10
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02-10
目的论与应用翻译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