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互动融合,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 规模 贫困生 在校 高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高校收费改革不断推进, 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逐年上升。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2年底, 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占在校总人数的34.08%[1]。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 各高校都建立起了“奖、勤、助、贷、补、减”等一系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现有高校资助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这些学生除了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外, 还饱受着由此所带来的极大心理负担。

心理辅导和贫困生资助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育人体系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常常将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分割开来, 为心理问题而辅导, 为经济贫困而资助, 两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开展分别隶属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同在学生工作框架内, 却缺乏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后, 既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又建立贫困生档案, 两者各自独立开展工作, 使得高校育人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 将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相结合, 不断探索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的结合路径, 推进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间的良性互动, 构建心理资助和经济资助互动融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对于全面提高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脱节, 资助育人工作面临困境

(一) 贫困生认定方法增加贫困生心理压力

贫困生认定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首要环节, 以往贫困生的认定过程存在着认定标准难确定, 认定程序不规范, 认定材料缺乏量化指标等问题, 认定过程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贫困生补助经常被“冒领”, 严重影响到资助资源的效率, 进而影响到教育公平。为了能够进一步规范贫困生认定工作, 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各高校都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化的贫困生认定流程, 用制度来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 使贫困生认定过程能够接受外部监督, 从而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有些高校在这一工作理念的指导下, 采用“个人提出申请-学生评议-公示-系部审核-名额确定”的模式, 这一程序不仅繁琐, 而且在整个认定过程中, 贫困生的家庭状况甚至个人隐私都被迫公之于众。[2]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却也在无形中再一次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部分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 平时与同学的交往就相对较少, 贫困生认定公示无疑让他们又一次在众人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伤疤, 导致贫困生对人际交往更加回避, 内心更加自卑封闭。

(二) 贫困生档案建立缺乏合理性、全面性

新生入学后, 学校一般都会让学生填写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 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为下一步贫困生认定工作打下基础。此外, 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也是基于学生的自行申请, 提交证明, 材料审核等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 都需要学生有主动的求助意愿, 真实的填写家庭经济状况, 提出贫困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不主动, 又加以掩饰, 那么在贫困生认定环节就很可能存在问题。贫困生只有通过长期的日常生活观察才能够被发现, 这时可能已经过了认定时间,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的全面性受到考验。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而贫困生的自尊心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有些贫困生由于爱面子, 害怕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 不愿意反应家庭的真实经济情况, 不愿意自己主动提出贫困申请, 使得确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资助。另外认定贫困生需要学生提供许多证明材料, 这些材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当地民政部门办理, 许多学生原本对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持否定态度, 但让他们去开证明, 无疑让他们直面自己的痛楚, 让贫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三) 贫困生资助重经济脱困、轻心理脱贫

贫困生资助首要解决的就是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但长期以来贫困生资助工作也让我们意识到光帮助贫困生实现经济脱困还不够, 还需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在生活上的压力, 但是内心的压力则是束缚他们良性发展的根本原因。高校贫困生资助在对贫困生经济资助方面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 并不断拓宽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渠道, 加上国家近年来对于贫困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强, 经济上的资助基本上都能够满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学习需求。而与之相对的, 对于贫困生的心理资助工作却未获得应有的重视, 针对贫困生的专门心理辅导工作并未向经济资助工作一样迅速发展。由于经济原因, 贫困生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烦躁的心境。贫困生的焦虑来源众多, 有的为生活、学习费用的筹集而焦虑;有的为自己在同学中的特殊身份以及人际交往困难而焦虑;有的面对双向就业的现实困境及个人能力培养的缺失而焦虑;有的因担心家人生活状况, 学习不好对家人的愧疚以及对大学生活中的不适应而焦虑。[3]贫困生的心理脱贫工作成为了下一步贫困生资助育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融合, 资助育人合力充分发挥

(一) 贫困生档案与心理健康档案有机结合, 确保资助科学全面

每年新生入学都会对新生展开贫困生认定工作和心理测试普查工作, 对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心理状况进行摸排。将这两项学生情况摸排结果有机结合, 从而确定出需要关注的学生名单, 可以为学生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样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况, 有利于后期对于贫困生的持续经济资助和心理辅导, 有利于提高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因为贫困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 如果在贫困生认定阶段没有主动提出贫困申请, 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使得贫困生能及时获得应有的经济资助, 防止贫困生因为个人原因而错失资助机会, 促使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到全面细致准确。在心理辅导过程中, 也可以考察和结合该生的家庭实际情况, 如果确实为家庭贫困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那么也可以为后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 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双向互动, 全面发挥育人合力

在经济资助过程中, 有可能会导致贫困生心理压力增加, 因此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要注意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 从贫困生认定环节就要注意避免对贫困生心理的伤害和对个人隐私的过分暴露, 注意在认定过程中的心理积极引导。特别是对家庭确实贫困但因为自卑而不愿意主动申请经济资助的同学, 一定要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帮助其解开心结, 不要让经济资助成为其的思想负担。

此外, 在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 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贫困生的心理主要源自于长期的家庭贫困, 给予贫困生一定的经济资助,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使心理辅导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也有利于心理辅导老师与贫困生直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从而为持续的辅导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经济资助过程中除了助学金外还包括奖学金、勤工助学等措施, 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获得奖学金, 或者在勤工助学岗位上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贫困生的自信, 增加其价值感, 促进心理辅导取得良好效果。

(三) 心理辅导贯穿资助育人全程, 对贫困生进行持续关注

资助育人并非一时之功, 而是需要进行长期持续的关注。要时刻注意贫困生在资助前中后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让接受资助的贫困生能够感受到心理上持续的关怀, 有利于贫困生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 缓解其心理压力。在资助的不同阶段, 心理辅导工作应该有所侧重。在经济资助前期, 应该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疏导, 缓解由于贫困带来的自卑与焦虑;在经济资助中期要重视培养贫困生的责任意识与感恩意识;在经济资助后期应该重视培养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唤起贫困生的心理自助意识, 并最终实现由他助向自助, 向育人的工作重心转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的系统工程, 需要调动各方力量与资源全力为贫困学生提供保障。在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经济资助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构建高校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互动融合, 帮助贫困学生真正实现经济脱困、心理脱贫, 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和心理问题,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让他们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摘要: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这两项十分重要的育人工作都各自为政, 缺乏良性互动, 使得贫困生资助工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与全面性。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互动融合, 贯穿于贫困生的认定、资助、辅导全程, 将有效得帮助贫困生经济脱困、心理脱贫, 为实现高校资助育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辅导,经济资助,资助育人

参考文献

[1] 刘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7) .

[2] 聂惠.基于伦理学视角的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 2011 (11) .

[3] 谢刚, 牛亚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境及救助措施[J].职业教育, 2014 (15)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构建和谐师生实现书育人论文 下一篇: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