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出血并发症(精选三篇)
拔牙后出血并发症 篇1
1 临床资料
86例拔牙后出血者,男性61例,女性25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6岁。75例为后牙,下磨牙43例,上牙32例,下牙多于上牙;前牙11例,上前牙8例,下前牙3例,上牙多于下牙。一般相连两颗以上牙齿的拔除较单颗牙拔除的出血几率要高。由于笔者统计的样本量不大,未做进一步比较。
2 出血原因
造成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分为全身性因素和局部性因素。全身性因素包括高血压、血液病、月经期及慢性肝病;局部性因素包括牙龈撕裂、牙槽窝肉芽组织、牙槽损伤、遗留牙碎片、断根未取出、局部炎症[2]。86例样本中出血原因分别为:全身因素4例,其中,2例高血压,2例月经期;82例局部因素中包括牙槽窝肉芽组织37例,牙龈撕裂32例,遗留牙碎片、断根未取出7例,牙槽损伤4例,局部炎症2例。
3 出血应急处理
分析出血原因,依次采取以下止血措施。
3.1 局部压迫止血
清理拔牙创面上的疏松凝血块,将高出拔牙窝疏松凝血块用镊子小心夹出,观察有无明显出血点,如无明显出血点,而为极少量渗血,拔牙创面没有明显牙龈撕裂和遗留牙碎片及肉芽组织,牙槽创面清洁,用浸有1∶1 000肾上腺素棉球置于创面加纱卷,咬30 min压迫止血;若牙槽窝仍有出血,用明胶海绵碘伏加1∶1 000肾上腺素湿润后置于牙槽窝处加纱卷咬加压10 min左右,能达止血目的。
3.2 搔刮牙槽窝
对根尖周病,牙周病拔牙后出血者,拔牙窝内有炎症肉芽组织,首先在常规局麻下刮除牙槽窝内炎症肉芽组织,有碎牙片,碎骨片者,均一并清除。如有遗留残根也一并拔除。搔刮牙槽窝后,牙槽窝内用碘伏棉球消毒,再次搔刮牙槽窝,直至牙槽窝内有鲜血充溢,用手指压迫恢复牙槽形态,牙槽窝处加纱卷咬加压30 min左右。令患者留院观察直至不再出血。
3.3 填塞加压止血
清理拔牙创上的疏松凝血块后,牙槽窝有搏动性出血或中等量渗血,局部压迫止血则无效,采用碘仿油纱条填塞加压止血。具体方法为常规消毒局部麻醉搔刮牙槽窝内壁,根尖部有肉芽组织、碎骨片、牙片、残根、断根时应一并清除,牙槽窝渗血较多的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再用碘仿油沙条加压添塞牙槽窝内,加压咬合。双氧水具有杀菌止血作用,碘仿油沙条具有抗炎杀菌除臭作用。两者联合即可达到止血目的。碘仿油纱条1周后取出。但拔牙创内填入碘仿纱条后将延迟创口愈合,故应尽可能采用其他止血方法,此法在不得已时才使用。
3.4 牙龈撕裂缝合
由于牙龈撕裂创口较大而引起的出血,须将撕裂牙龈对位缝合。可将两侧牙龈作水平褥式缝合,因多数出血,不是来自骨性牙槽窝,而是来自周围的软组织,应将两侧黏骨膜瓣拉紧,减少血运而止血。
3.5 牙槽突折裂复位
由牙槽突折裂引起的出血应在局麻下使移位的牙槽突复位。如伴随拔牙创伤牙龈撕裂,在恢复牙槽突后,将撕裂牙龈缝合,再行局部压迫止血。
3.6 全身用药
经以上处理后仍出血不止或有活动性出血,可考虑全身性因素。对于由全身疾病引起的出血,其拔牙创面内及周围软组织广泛性出血、血凝块不完整或没有形成血凝块,应请内科医生会诊,共同处理。由全身疾病引起的出血,除一般处置,还需联合内科全身用药治疗。
4 结果
86例病例中,应用局部压迫止血有效32例:这些病例中,牙龈撕裂18例,牙槽窝肉芽组织9例,遗留牙碎片断根未取出2例,局部炎症1例,全身因素2例;采用搔刮牙槽窝有效37例:其中,牙槽窝肉芽组织25例,牙龈撕裂8例,遗留牙碎片断根未取出4例;添塞加压止血有效10例:其中,牙龈撕裂3例,牙槽窝肉芽组织3例,遗留牙碎片断根未取出1例,牙槽损伤1例,局部炎症1例,全身因素1例;牙龈缝合术有效4例:其中,牙龈撕裂3例,牙槽损伤1例;牙槽突折裂复位有效2例,均为牙槽损伤造成;有1例牙槽突折裂同时进行牙龈撕裂缝合术,只计入牙槽突折裂复位术有效内;请内科会诊全身用药1例,先采用添塞加压止血无效。
5 讨论
总之,拔牙出血有时是难免的,但应让患者认识到手术的风险性,以期在发生此类情况时,取得患者理解[3]。拔牙时一定要询问病史,有全身疾病的患者,要慎重,必要时应暂缓拔牙。有些患者拔牙心切,往往隐瞒病史。所以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和患者讲明利害关系非常重要。拔牙后出血的患者往往都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很大。门急诊医生在处理这些患者时要沉着冷静,做好患者心理工作,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由以上病例可以总结出,拔牙后出血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局部原因引起的。后牙多于前牙。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及行相关检查。高血压患者血压>180/100 mm Hg (24/13.33 kPa) 时应暂缓拔牙,待服用降压药血压平稳后再进行。防止拔牙后出血的关键是尽可能减少拔牙创伤,术者应正确、熟练使用牙挺,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护牙周组织,减少牙周创伤,术后认真处理拔牙创面,清理肉芽组织,手法加压使牙槽复位,认真交代拔牙后医嘱。尽量减少拔牙后出血的发生[4]。在处理拔牙后出血时,分析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医务人员本身应不断学习总结,提高业务素质,细心操作,提高责任心,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术后出血。
摘要:目的:对急诊患者拔牙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86例患者的资料, 分析造成出血的具体原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结果:应用不同的止血措施后, 有效率达到98.8%。结论:拔牙前准备得当可以有效降低拔牙后出血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拔牙,出血,急诊,原因
参考文献
[1]吴新法.拔牙后出血急诊246例临床观察[J].镇江医学院学报, 1997, (1) :73.
[2]丘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6.
[3]李淳, 孟克勤.白血病误诊拔牙后引起持续性出血死亡1例报道[J].口腔医学, 1995, 15 (3) :123.
拔牙后出血不止原来是罕见血液病 篇2
血友病是一组因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止血障碍的出血性疾病,一遇到创伤,伤口流血便止不住。如果对自己的病情不知情,拔颗牙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血友病患者中最常出血的部位是膝关节、肘关节和踝关节,也有少数患者髋关节内出血。血液瘀积到患者的关节腔后,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疼痛,同时关节无法自如活动。有些患者关节持续肿大,因不了解自己病情,以为是扭伤,先去外科按照常规治疗,一穿刺,出血更厉害。关节反复出血可导致滑膜炎和关节炎。
此外,大的血肿若不及时治疗,内部可能会长出血管,变成肉芽,造成关节终生畸形,重度患者易发生自发性频繁出血,被称为“玻璃人”。
临床上血友病有一个特征,很多患者是在青少年、成年以后才发病的,即血友病是到了某个年龄段才发病的。血友病有个明显特点,即不受伤流血就难以发现,甚至有患者直到四十多岁才知道自己的病情。
血友病的检测其实很简单,抽血检验就能诊断出来。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后只要做染色体检查,就可以查明有没有患病。患者若遇到流血不止的情况,应立即输新鲜血浆、凝血因子,可有效止血。
拔牙后出血的影响因素与治疗研究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拔牙后出血患者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2.2±7.8)岁;拔牙原因:残冠9例,残根7例,根尖周病5例,治疗需要1例,阻生牙5例,晚期牙周病8例;上颌牙16例,下颌牙19例;前牙10例,后牙25例;原发性出血31例,继发性出血4例。
方法:局部出血的出血量较大,实施压迫止血的成功率不高,而较小创口应用止血明胶海绵将牙槽窝堵塞,能将牙槽窝和外界隔绝,防止食物残渣或细菌进入牙槽窝,避免发生感染,还能促进凝血和肉芽组织生长[2]。如果创口较大应用碘仿纱条进行堵塞。因根尖周病或牙周病等因素引起拔牙后出血的患者,若拔牙窝存在炎症肉芽组织,要用大刮勺将牙槽窝炎症组织和碎牙片、遗留残根等刮除,再用手指对牙槽进行压迫,加纱布卷咬加压;因牙龈撕裂导致的出血可以经牙龈组织复位进行缝合,起到止血的效果。而全身性出血经以上处理仍有活动性出血,要由内科共同会诊,用药时要先了解使用方法,经止血处理后要注意留院观察,当确认没有再次出血时才可以出院[3]。
观察指标:观察35例患者拔牙后出血部位和出血因素,以此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拔牙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全身出血5例,其中月经期2例,高血压1例,血小板减少2例;局部出血30例,其中感染6例,牙槽骨骨折3例,牙槽窝内出血9例,牙龈组织撕裂6例,缝线脱落3例,根尖周炎2例,饮食1例。
讨论
分析拔牙后出血影响因素:很多因素会导致拔牙后出血,可以分为全身出血与局部出血。其中全身出血根据年龄段不同,患者病情有很大差异,年轻患者出血原因可能是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而老年患者出血原因则可能是合并高血压或肝脏病。局部出血发生因素和解剖、手术人员技术水平、创伤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4]。同时,患者拔牙后未遵医嘱,咬棉时间不足或过久、饮食过热或不当的漱口方法等都会导致凝血块脱落。拔牙时若患者牙槽窝小血管发生破裂,也会引起出血,拔牙操作过于粗暴会撕裂牙龈,使用牙挺不当会发生组织穿孔。拔牙时间过久,也会使牙槽骨发生骨折或受到严重的损伤,拔除阻生牙时会使舌侧骨板发生折裂,从而导致组织错位,术后未及时复位也会发生出血。拔牙后如果没有彻底刮净残冠、残根等,会使肉芽组织残留,从而引起拔牙后出血。拔除牙窝中炎性肉芽组织残留时,也很容易引起拔牙后出血。随着龋齿拔牙率的降低,牙周病拔牙率逐年上升,无论是龋齿拔牙还是牙周病拔牙,如果不彻底清除根尖周、牙周组织(上接第51页)等处的炎性肉芽组织,都会引起拔牙后出血。所以,拔牙后出血一定要做出准确的区分,准确区别拔牙后出血、牙龋出血,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拔牙要避开感染期,如果感染期一定要拔牙,要尽量选择微创手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患者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注意保护血凝块,防止手术后感染导致的继发出血,继发出血高发期在拔牙后3~5 d。
分析拔牙后出血治疗方法:拔牙后出血有很多种治疗方法,要按照出血的原因选择具体方法。出血量过大时可以选择堵塞法或缝合法,当出血过多时未实施有效治疗,会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拔牙手术时发生大出血,可能是颌骨中枢性血管瘤引起,大多采用介入治疗,止血时还要为患者保留下颌骨,临床治疗效果较理想。同时,为防止拔牙后出血,术前要根据患者拔牙适应证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或造血系统疾病史等,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使用影响血凝的药物史、是否处于经期。术后患者一旦发生出血,要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如果是局部因素导致的出血,要给予对症治疗;如果是全身因素引起的出血,要给予全身治疗配合局部处理[5]。
患者出血后要注意稳定其情绪,患者容易把口水量计量成出血量,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尤其是老年患者会引起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出血情况。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为患者讲解出血原因和治疗方法,稳定患者情绪。采取局部加压方法治疗,若加压10 min后仍有出血情况,要实施局部麻醉,为患者清理创面,将肉芽组织清除。若是肉芽组织引起的出血,将其清除后会立即止血。若是牙槽突骨折因素引起的出血,经过复位固定和压迫后,再以碘仿纱条进行填塞、缝合,也会起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如果是全身因素导致的出血,给予患者局部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全身治疗,大多一次治疗即可见效。
总之,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及其他因素是引起拔牙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前一定要了解患者基本情况,避免术后出血。
摘要:目的:探讨拔牙后出血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拔牙后出血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拔牙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拔牙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包括全身出血5例,局部出血30例。结论: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及其他因素是引起拔牙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术前一定要了解患者基本情况,避免术后出血。
关键词:拔牙,出血,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乔艳玲,罗葳.对不停用抗凝药患者拔牙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1):164.
[2]王文英,崔念晖,王恩博,等.阿司匹林对老年人拔牙术后出血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5):262-265.
[3]陆萌萌.阿司匹林对拔牙创出血影响的研究现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23(3):229-232.
[4]王津惠,赵忱光,宋翠,等.216例老年人拔牙后出血临床分析与预防[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2,10(3):153-154.
相关文章:
经济危机下的创业思路02-12
危机下的社会责任02-12
经济危机下的弯道超车02-12
经济危机下的好公司02-12
金融危机下的保险理财02-1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变革02-12
社会信任危机下的02-12
危机下的财富管理策略02-12
金融危机下的版权贸易02-12
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华人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