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含量

关键词:

纤维素含量(精选九篇)

纤维素含量 篇1

1 滴定法反应原理

首先将粘胶与硫酸发生化学反应, 再生成纤维素,然后,在酸性溶液中,用重铬酸钾氧化纤维素使之全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过量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根据硫酸亚铁铵消耗的m L数,计算甲种纤维素含量。反应方程式如下: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电子天平,移液管,酸式滴定管2支,三角瓶,量筒。

浓硫酸,0.2%苯代邻氨基苯甲酸指示剂。

硫酸标准溶液:C[H2SO4]=(1.0000±0.0500)mol·L-1;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C(1/6 K2Cr2O7)=(1.0000±0.0500)mol·L-1;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C[Fe(NH4)2(SO4)2]=(0.5000±0.0250)mol·L-1。

2.2 测试方法

准确称取粘胶试样3~5g(精确到0.0001g)于300m L三角瓶中,加入1 mol·L-1硫酸标准溶液5m L,在电炉上加热5min,冷却后,由滴定管准确加入1 mol·L-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15m L,再小心逐渐加入浓硫酸10m L,摇匀,准确地在电炉上加热煮沸3min(第一个气泡发生时记时)或静止15min,冷却加水稀释至体积150m L左右,然后用0.5mol·L-1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接近终点时,加入苯代邻氨基苯甲酸指示剂6滴,继续滴定到紫色消失、出现亮绿色时为终点。

2.3 计算

甲种纤维素的含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C(1/6 K2Cr2O7) 为K2Cr2O7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1;

V1为K2Cr2O7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 L;

C [Fe(NH4)2(SO4)2] 为Fe(NH4)2(SO4)2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1;

V2为Fe(NH4)2(SO4)2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 L;

49 为K2Cr2O7的摩尔质量[M(1/6 K2Cr2O7)],g·mol-1;

0.1377为1g K2Cr2O7相当半纤维素的克数,g;

G为样重,g。

2.4 注意事项

1) 浓硫酸必须小心缓慢地加入;

2)平行试验应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否则影响测定结果;

3)氧化条件要严格控制。因为反应过程中硫酸和重铬酸钾加热时,发生下列反应:

因此要求每次分析时所用硫酸和重铬酸钾的量要一致,加热时用秒表,从第一个气泡出现时开始计时。

3 结果与讨论

取粘胶生产过程中10 批混合胶样品,分别使用原方法和滴定法测试,对比测试结果如表1 所示。

从表1 数据可以看出,对同一批次的样品测试的结果,绝对误差最大0.05%,最小为0,平均值误差0.01%,其精度远远高于粘胶生产过程中对熟成度测试误差的要求。

4 结论

滴定法测试粘胶中的甲种纤维素含量,精度高,操作简单,节省时间,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为公司节约了资金。本方法适用于粘胶纤维生产厂家粘胶生产过程中甲种纤维素含量的测试。

参考文献

[1]刘珍.化验员读本下册(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2]徐昌华.化验员必读(第3版)[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纤维素含量 篇2

海泡石纤维含量对树脂基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实验采用干法工艺制备了几种以芳纶和海泡石混合纤维为增强体的摩擦材料,重点研究了海泡石含量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海泡石纤维含量在15%时所制成的摩擦片,其摩擦系数较高,磨损率低,力矩曲线较为理想且稳定性好.

作 者:孟小华 李玉红 MENG Xiao-hua LI Yu-hong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712000刊 名:化工中间体英文刊名:CHEMICAL INTERMEDIATE年,卷(期):2008“”(5)分类号:V257.1关键词:海泡石 摩擦系数 摩擦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5月实施 篇3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轻纺市场内,挂样的纺织品面料很少有标识,即便有也是简单的纤维含量成分,如一款棉麻混纺面料,其标识就简单地标注:50%棉、50%麻。

“我们到轻纺市场进货,因成分标识不清楚,导致错误下单,往往要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才可做样衣、生产。”一家服装生产企业经营者表示,在欧美出口订单中,其面料纤维含量的标识很重要,一经检测与标识不符,就将面临退货,甚至赔偿。据了解,目前纺织品生产企业中,面料纤维含量标识很少,而服装企业则普遍会在衣服内侧标注洗水唛、尺码大小等。“一般外贸加工单上主要的纤维含量、洗涤方法等,都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写的,很不规范。”该经营者透露。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纺织行业标准GB/T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即行废止。”浙江绍兴质量监督部门有关人员指出,纺织品标识从行业标准提升到国家标准,进一步规范纺织品标识,提升纺织品品质,对纺织品行业和企业影响很大。

新标准拷问企业

纤维含量是纺织品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检验检疫部门日常检测发现,纺织品标识项目及纤维含量项目不合格约占所有纺织品项目不合格的70%,新标准的实施将对规范整个纺织服装产业产生重要影响。

事实上,纺织品纤维含量标识混乱现象已经由来已久。以窗帘产品为例,鉴于窗帘布多为零售商品,出售的商品大多没有标签标注其纤维含量。在某第三方机构进行的调查中,有50个样品的纤维含量由销售人员口头提供,购买者记录下来,3 个样品用书面文字标注了纤维成分和含量,还有4个样品销售人员不能够提供纤维名称和含量。

经检测,只有4个样品的检测结果与标称或声称纤维含量相符,其余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有的声称纤维含量为丝绸加棉麻,实测为涤纶、粘纤;有的声称为麻纱混纺,实测为涤纶100%;有的声称为麻混纺,实际为涤纶/粘纤/锦纶;另外还有用人造丝、雪呢尔绒、纺纱、水溶绣、缎面等名词充当纤维名称,叫法十分混乱,令消费者如堕雾中。

不仅产品纺织品纤维,轻纺市场内也有纺织品标识与实体成分不符的检测结果。据报道,绍兴质监部门曾经随即抽查了轻纺市场几款真丝睡衣,标识上明明写有100%桑蚕丝,但检测结果桑蚕丝成分却为零。

纺织品的纤维种类及其含量是纺织品品质的重要内容和价值体现,也是消费者购买纺织品的关注点,正确标注纤维名称及其含量对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公平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纺织品纤维含量标识犹如纺织品的成分记录,是消费者对其认知的一个说明书。据了解,升为国家标准后,将具体规定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注要求、标注原则、表示方法、允许偏差及标识符合性判定等要求。“所有在国内销售的纺织品,其纤维含量的标注都必须符合该标准的要求,纺织品生产企业应对5月实施的国家标准引起高度重视。”质量监督部门有关人员说。

“对纺织品纤维含量标识与实际不符,消费者因权威检测等成本过高而放弃,所以通过此项标准的实施,将对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品质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业内人士指出。

为纤维含量的标识提供明确依据

纺织品纤维含量标识是纺织品最基本的产品信息,纤维含量这一产品参数影响着纺织品的各项性能。据了解,与纺织行业标准FZ/T 01053-2007《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相比,新的国家标准主要解决了原有标准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例如:新标准中对低比例含量和微量纤维的考核进行了调整,补充并细化了部分条款,增加了示例;对部分条款进行了明确和优化,以减少生产、销售、检测、执法和消费等环节中的理解偏差等。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的发布与实施,将为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提供明确的规范与依据。

放松低含量纤维考核尺度 新标准主要对低含量纤维的含量允许差错进行了修订。新标准规定“当某种纤维含量≤10%时,纤维含量允差为3%;当某种纤维含量≤3%时,实际含量不得为0;当某种填充物纤维含量≤20%时,纤维含量允差为5%;当某种填充物纤维含量≤5%时,实际含量不得为0,从而放松了对低含量纤维的考核尺度,提升了标准的可操作性。

标识要求更具体 新标准在标识所用文字、纤维名称以及纤维含量是否考虑回潮率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更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生产企业对纤维产品进行含量标注、检测机构进行合格性评估和执法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新标准强调了纤维含量应采用公定质量百分率表示,如果采用净干质量百分率表示,需明示为净干含量;调整了纤维名称的标注要求,使其更加合理、规范和完善;增加了纤维含量标签“应以中文标识为准”的要求;明确了拼接产品的标注方法;明确规定了非外露部件可以不标注纤维含量;增加了对特性纤维(如弹性纤维、金属纤维等)的纤维含量的表示方法。

随着国家对市场抽查力度的不断加大,纤维含量标识不规范在抽查公布中会被经常曝光,企业遭受罚款,蒙受经济损失。因此,这就更突显了正确标识纺织产品纤维含量的重要性。同时,及时地了解标准更新信息,也可以规避市场抽查中一些最基本的风险。所以,了解并掌握市场的最新标准动态也是十分重要的。检验检疫部门提醒我国销售纺织产品的企业,应充分了解新“标准”,并提前做好准备。

另外,随着新标准的实施,有一些富有权威性的行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如Intertek等,都纷纷行动起来,在各地面向企业进行一系列宣讲和培训活动,并为企业提供相关解决方案。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实现产品的标准符合性。

纤维素含量 篇4

关键词:马铃薯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测定

玉米秸秆中生物质能的利用技术已经成熟并且投入应用, 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关于利用马铃薯秸秆生产生物质能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尚未见报道。马铃薯秸秆属于农作物收割后的废弃物, 为了开发利用其中的生物质能, 对马铃薯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进行了测定, 以供借鉴[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品

1.1.1 材料。

将烘干的马铃薯秸秆粉碎, 经过70目筛, 收集粉末待用。

1.1.2 试剂。

50%H2SO4、浓H2SO4 (AR) ;60%Ca (NO3) 2溶液。2%蒽酮试剂:将2 g蒽酮溶解于100 m L乙酸乙酯中, 贮放于棕色试剂瓶中;纤维素标准液:称取100 mg纯纤维素, 置于100 m L容量瓶中, 在冰水浴中加入60 m L 50%H2SO4, 消化处理40 min;然后用50%H2SO4稀释至刻度, 摇匀。吸取此液10.00 m L放入100 m L新容量瓶中, 在冰水浴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则溶液含100μg/m L纤维素。DNS试剂:称取3, 5-二硝基水杨酸3.15 g, 加水500 m L, 在45℃水浴中加热, 逐步加入Na OH 20 g, 再依次加入酒石酸钾钠91.0 g, 苯酚2.50 g, 无水亚硫酸钠2.50 g, 搅拌至全溶, 冷却, 定容至1 000 m L, 贮存于棕色瓶中, 6 d后使用。

1.1.3 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分析天平;水浴锅;723型分光光度计。

1.2 试验方法

1.2.1 纤维素的测定。

纤维素的测定方法有硫酸与重铬酸钾氧化法[3]、蒽酮比色分光光度法[4]和差重法。此次选用蒽酮比色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加热能分解成β-葡萄糖。β-葡萄糖在强酸作用下, 可脱水生成β-糠醛类化合物。β-糠醛类化合物与蒽酮脱水缩合, 生成黄色糠醛衍生物。

(1) 求测纤维素标准回归方程。取10 m L比色管6支, 分别放入0、0.40、0.80、1.20、1.60、2.00 m L纤维素标准液, 再分别加入蒸馏水2.00、1.60、1.20、0.80、0.40、0 m L, 摇匀, 则每管纤维素含量依次为0、40、80、120、160、200μg。向每管加2%蒽酮0.5 m L, 再沿管壁加浓H2SO45 m L, 上塞、摇匀, 沸水浴中加热5 min, 静置冷却。然后在620 nm波长下, 求测不同含量纤维素溶液的吸光度。

(2) 测定样品纤维素含量。称取0.2 g样品于烧杯中, 置于冷水浴, 加50%H2SO460 m L, 40 min后转入100 m L容量瓶, 并用50%H2SO4定容至刻度, 摇匀后静置。取上清液10m L放入100 m L容量瓶中, 在冷水浴上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后取2 m L溶液于比色管中, 加入2%蒽酮0.5 m L, 并沿管壁加浓H2SO45 m L, 上塞, 摇匀, 沸水浴中加热5 min, 静置冷却, 然后在620 nm波长下, 求测吸光度, 并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马铃薯秸秆样品中纤维素的含量[5]。

1.2.2 半纤维素的测定。

秸秆中的半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水解为还原性糖类, 还原糖在碱性条件下与3, 5-二硝基水杨酸 (DNS) 加热被氧化成糖酸及其它产物, DNS则被还原为棕红色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54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 根据葡萄糖标准曲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 再换算成半纤维素含量。此次采用2 mol/L的HCl水解法[6]测定半纤维素含量。

(1) 样品预处理。称取0.20 g马铃薯秸秆粉于100 m L烧杯中, 加10 m L 60%Ca (NO3) 2, 加热10 min, 稀释过滤, 用蒸馏水洗滤渣3次后置于烘箱, 70℃烘干, 再转入250 m L三角烧瓶中, 加入10 m L 2 mol/L的HCl后沸水浴50 min, 冷却后过滤, 用蒸馏水洗滤渣3次, 留取滤液和洗涤液混匀后测体积。

(2) 测定。 (1) 制作标准曲线。取25 m L比色管8支, 分别加入0、0.2、0.4、0.6、0.8、1.0、1.2、1.4 m L葡萄糖标准溶液 (1.0mg/m L) , 加蒸馏水2 m L, 再各加1.5 m L DNS, 摇匀, 沸水浴10 min, 冷却后定容至25 m L, 在540 nm波长下, 用分光光计测定吸光度。 (2) 半纤维素含量测定。取0.5 m L滤液加DNS溶液1.5 m L, 沸水浴10 min, 冷却后定容至25 m L, 于54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再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样品中还原糖含量, 然后依照下式计算半纤维素含量 (%) :

式中, X为半纤维素的百分含量 (%) ;x为还原糖浓度 (mol/L) ;a为定容后的滤液加DNS溶液体积 (m L) ;b为滤液和洗涤液体积 (m L) ;m为秸秆粉的质量 (g) 。

2 结果与分析

2.1 纤维素

以测得的吸光度为Y, 对应纤维素含量为X, 求得Y随X而变的回归方程为Y=0.049 7X+0.014 7 (图1、表1) 。

2.2 半纤维素

以测得的吸光度为Y, 对应的葡萄糖溶液浓度为X, 求得Y随X而变的回归方程为Y=16.043X-0.064 9 (图2、表2) 。

3 结论

通过对马铃薯秸秆中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马铃薯秸秆中的成分主要为纤维素, 约占44%;半纤维素约占24%;其余为木质素、水分及其他物质[7,8,9,10]。

参考文献

[1]木材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测定方法[EB/OL]. (2009-04-23) [2016-07-0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28f06910100ctkv.html.

[2]刘亚.水稻色氨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YD1的克隆[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2.

[3]范鹏程, 田静, 黄静美, 等.花生壳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0 (5) :64-65.

[4]王金主, 王元秀, 李峰, 等.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J].山东食品发酵, 2010 (3) :44-47.

[5]章耀.野生蕨菜高效栽培及采后保鲜技术[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 2010.

[6]许颖, 韩洪玲, 王金凤.二种测定纤维素含量方法的比较与分析[J].黑龙江粮食, 2002 (3) :41-46.

[7]石丹.水稻Ds插入易倒伏突变体的鉴定[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8]包海军.铜藻制备生物乙醇的原料预处理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3.

[9]庞春生.玉米秸秆的固体碱活性氧蒸煮机制及其浆料表面特性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2.

学生服装纤维含量有问题 篇5

抽查结果:合格74个批次, 抽样合格率为98.7%。

主要问题:纤维含量不达标。

学生服装的起源

学生服装顾名思义是指学生穿着的服饰。学生在学校统一穿着的服装, 称为校服。校服是一种常见的学生服。在我国, 基本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校服, 校服体现了学生的特点及风貌, 它不仅在衣着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且在学生的思想领域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早出现校服是在日本。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很艰难。学校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生们, 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 同时也不使那些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在学校炫耀。因为穿着的服装已经说明了他们虽然在同一所学校学习, 但是家庭是不一样的。

棉花异性纤维含量检验技术 篇6

1 异性纤维的来源

异性纤维是指混入棉花中的对棉花及其制品质量有严重影响的非棉纤维和非本色棉纤维飞如化学纤维、毛发、丝、麻、塑料膜、塑料绳、染色线 (绳、布块) 等。棉花中混入的异性纤维主要来自棉花采摘、交售、加工环节。例如:1) 棉农采摘、交售棉花时。使用化纤编织袋等非棉制品口袋盛装棉花, 并用非棉线、绳扎口;2) 晒花过程中, 尤其是地面晒花造成动物毛发、塑料绳、塑料皮等异性纤维混入;3) 收购、加工环节把关不严, 在收购、上垛、加工喂花等环节未进行严格挑拣, 甚至还混入毛发等异性纤维。基于现实需要与可能, 现行标准规定, 棉花加工单位对按批检验的棉花必须进行异性纤维含量检验, 而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只对异性纤维进行定性检验。

2 棉花异性纤维计量方法及重量比指标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目前, 用手工挑拣、人工称重的检测方法及重量比指标计量棉花中的异性纤维虽然比较直观, 但根据笔者的了解及实践, 这种检测方法及计量指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异性纤维含量指标易受人为影响, 检测结果波动较大

2.1.1 人眼分辨景物细节的能力有限

研究表明, 人眼的分辨率有如下一些特点:1) 当照度太强、太弱时或当背景亮度太强时, 人眼分辨率降低;2) 当视觉目标运动速度加快时, 人眼分辨率降低;3) 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率比对亮度细节的分辨率要差, 如果黑白分辨率为1, 则黑红为0.4, 绿蓝为0.19。因此, 人眼分辨景物细节的能力是有限的, 人的眼睛容易识别体积较大以及与棉花颜色对比度大的异性纤维。

2.1.2 人眼很难识别与棉纤维颜色接近的异性纤维

资料显示, 人眼很难识别与棉纤维颜色差异小于5%的异性纤维。因此, 有些异性纤维很容易被肉眼识别, 如有色布块、彩色丙纶丝等, 有些则很难被识别, 如与棉纤维颜色接近的细小的化学纤维、短小的毛发等。

2.1.3 人眼长时间观测易造成视觉误差

人的眼睛长时间观测易产生视觉疲劳, 极易造成视觉误差。

2.1.4 人工检测受环境及其情绪影响

人工检测还受环境、情绪影响, 这都会造成检测结果的波动。

2.2 取样方式随机性差, 取样量偏小, 检测结果会出现较大偏差

危害性杂物中的硬杂物, 在纺纱过程中比较容易被发现和排除, 而异性纤维很难被发现和排除。因此异性纤维对棉花及其制品质量的危害性更大, 对此纺织企业反映强烈。异性纤维混入棉花往往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防止异性纤维混入棉花相对比较容易, 而异性纤维一旦混入棉花, 要发现和排除异性纤维却很困难。因此, 从源头上把关, 防止异性纤维混入棉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有效地降低棉花中的异性纤维含量, 现行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 引入了异性纤维含量这个质量指标, 并对成包皮棉中异性纤维含量进行分档。而且, 现行标准对异性纤维含量的抽样及检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这样, 对棉花中的异性纤维有了定量的评判标准, 为将异性纤维含量引入棉花贸易合同提供了依据, 便于以经济的手段解决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棉花异性纤维含量偏高的问题。

3 异性纤维检验技术

在各环节中, 异性纤维检验采用手工挑拣法。目前, 对异性纤维含量尚没有量化标准。现行标准对异性纤维含量检验的有关规定:

1) 适用范围的规定。现行标准规定, 异性纤维含量检验仅适用于成包皮棉。

2) 抽样方面的规定。异性纤维含量检验的抽样分两种情况:a.棉花加工单位在加工过程中, 对同一籽棉大垛、同一天、同一条生产线加工的棉包, 从皮棉滑道上每10包随机1次抽取约2kg样品, 全部样品合并作为相应棉包异性纤维含量的检验批样。b.棉花交易时, 要求对批量交易成包皮棉异性纤维进行定量或定性检验的, 可由交易有关方面协商确定具体的抽样方法和抽样数量。作出第二种情况的规定, 考虑了棉花流通中进行异性纤维含量检验成本高、低效率, 以及对棉花的运输、仓储和纺织使用会产生不良影响等因素。取样时, 将每个切割样品按层平均分成两和另一个切割样品中对应棉包内侧的一半合并用样品。棉花样品应保持原切取的形状、尺寸保证棉样的代表性, 也有利于保持棉样的原始形态, 用于品级、色特征级等指标的检验。

3) 检验方法及结果的规定。异性纤维含量检验, 采用手工挑拣方法。对异性纤维含量检验, 标准只规定了“棉花加工单位对从皮棉滑道上抽取的异性纤维检验批样进行检验, 其结果作为该批样所对应棉包的异性纤维含量检验结果”。

4) 检验项目与证书方面的规定。现行标准规定按批检验和逐包检验都包括“异性纤维”检验项目。在检验证书方面, 要求供方提供的按批检验出厂检验证书中包括“异性纤维含量”检验结果;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出具的按批检验证书、逐包检验证书中包括“异性纤维”定性检验结果, 而且对于逐包检验情况, 同时也要求棉花加工单位提供“异性纤维含量”检验结果。

由于异性纤维是混入棉纤维之中的, 而且混入后很难清除,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问题, 因此要从源头抓起, 加大对异性纤维危害性的宣传, 让棉农和加工企业工人充分认识异性纤维的危害, 自觉采取措施避免异性纤维的产生。同时做到:1) 在棉花采摘、交售环节, 禁止使用化纤编织袋等非棉布口袋, 禁止使用有色的或非棉性线、绳扎口, 推广高架晒棉。2) 在收购、加工环节, 发现混有异性纤维的棉花, 必须挑拣干净才能收购、加工。籽棉收购时, 先倒包检验异性纤维。3) 加工厂在加工之前应先挑拣异性纤维, 然后再加工。4) 加强加工环节异性纤维的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棉花细绒棉.新标准系列问答异性纤维8问[J].中国纤检, 2007.

[2]吴喜朝.质量撑起的生命线——对新野棉麻杜绝"异性纤维"做法的回顾及思考[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 2009.

[3]吴淑华.如何控制与预防异性纤维[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 2007.

牛仔裤:纤维含量有问题 篇7

质量黑榜:

报告解读

西裤纤维含量与明示值不符 篇8

抽查结果:合格28个批次, 抽样合格率为93.33%。

主要问题:纤维含量、裤后裆接缝强力不合格。

“西裤”的起源

西裤即西服的裤子。很早以前, 西服叫“洋装”或“洋服”, 是欧洲男士设计穿着的礼仪服装。后来逐渐传到了中国, 也就慢慢有了现在的西装。因为通常我们称欧洲国家为西方国家, 所以“西服”这个名词就产生了, 意指西方人穿着的服装, 它的裤子也就叫“西裤”了。

不合格项目分析

裤后裆接缝强力为裤子后裆接缝部位的强力, 标准规定西裤后裆接缝强力应不小于140 N, 若低于标准要求, 人体下蹲后裤后裆接缝处容易开线。

西裤的洗涤方法

1.用冷、温水加少量皂粉再放一点盐, 调匀浸泡, 时间控制在10 min~20 min。水温不要超过40℃。皂粉里不要加磷, 也不要使用漂白物。如不遵守以上要点, 可能会导致褪色。

2.最好手压洗, 需要搓洗之处, 一定要轻柔, 否则会造成局部掉色。如果机洗, 要将拉链、扣子放进洗涤袋, 机器开至“轻柔洗”档位。

3.颜色各异的衣物, 最好分开洗涤, 以免混色。

纤维素含量 篇9

1 试验准备

1.1 试样

将菠萝叶纤维与羊毛纤维混纺质量百分比为25∶75的投放比织造出来的试样剪成约1 g的小样,再将织物小样拆散呈分散纱线状放入105℃烘箱烘至恒重,然后将烘干的样品放入干燥皿中冷却,待冷却后用四位数天平称重,结果精确到0.000 1 g。

1.2 试剂

配制1 mol/L次氯酸钠溶液,并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使其质量分数为5 g/L,此溶液可用碘量法标定。配制稀乙酸溶液作为中和溶解残留物用,将5 mL冰乙酸用水稀释至1 000 mL。

2 试验过程

将上述称量好的试样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100 m L次氯酸钠溶液,用力搅拌,使其充分浸湿。然后放置在水浴锅振荡器中剧烈振荡。待溶解完后用过滤坩埚过滤,并用配制好的稀乙酸中和剩余物,将剩余物烘干至恒重,冷却称重,计算结果。试验原理为用次氯酸钠溶液把纤维从已知干燥质量的混合物中去除,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和称重;按照GB/T 2910—2009纺织品定量分析方法所规定计算混合物干燥质量百分比,计算公式

式中,Pm1为不溶组分净干质量分数,%;m1为残留物的干燥质量,g;d为不溶组分的质量变化修正系数;m0为试样的干燥质量,g。

3 结果分析

根据不同试验条件得出结果,见表1。

4 结束语

通过在显微镜上观察溶解后残留物的状态,判断溶解的损伤程度。试验表明,当溶解温度设定在20℃,溶解时间设定在20 min时羊毛纤维未溶解充分;当溶解时间设定在60 min时羊毛纤维完全溶解,而菠萝叶纤维也有部分溶解;当溶解时间设定在40 min,溶解温度为40℃时菠萝叶纤维有部分损伤;当溶解温度为60℃时菠萝叶纤维损伤严重。由此可推断试验条件是:溶解温度设定在20℃,溶解时间设定在40 min时为菠萝叶纤维与羊毛纤维混纺产品化学溶解较理想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素敏,虞树荣,周小红.菠萝叶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研究[J].现代纺织技术,2009(6):4-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活性炭纳米纤维 下一篇:纤维素吸附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