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流解析

关键词: 业务

码流解析(精选七篇)

码流解析 篇1

IPTV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IPTV业务步入商业运营阶段。向终端用户提供具有QOS和QOE保障的综合业务是IPTV业务评估中的最终目标。因此,业务运营商必须要有一整套分布式IPTV监控系统对网络和设备进行全业务质量的监测[1]。

IPTV系统结构从业务网、核心网到用户接入网[2],网络拓扑结构复杂,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抖动、丢包等情况,丢失一个承载了IPTV视频信息的数据包就可能在IPTV终端出现马赛克、黑屏等现象,对视频流的显示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而传统的服务质量分析只停留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不能有效地了解IPTV业务的服务质量。

笔者通过对网络中TS码流关键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统计合成,测试IP视频流量化参数,发送告警信息,实现传输流的监测和分析,使运维人员能够快速判断当前IPTV服务质量和故障定位,保证运营商提供高品质的IPTV服务。

1 MPEG-2 TS码流的语法及测试指标

1.1 MPEG-2 TS码流定义

传输流(Transport Stream,TS)含有独立时间基准的一个或多个节目合成为一路码流,其中属于同一节目的各个原始数据流的PES具有相同时间基准。目前,MPEG-2 TS over IP方式[3]的IPTV结构已成为主流。笔者对传输流的解析和实现以MPEG-2 TS流的传输方式为基础,从IP网络中接收TS流,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测和分析。

在IPTV系统中,将媒体数据(视频、音频以及其他辅助数据信息)封装成MPEG-2 TS格式承载在TCP/IP协议栈上,在IP层封装为IP数据包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由UDP传输音视频数据,TCP传输控制消息。控制平台采用实时控制协议RTCP和实时流协议RTSP管理和控制数据包的发送,在数据平台中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防止网络的抖动,保证实时数据的传输。MPEG-2 TS over IP方式流传输协议栈结构如图1所示。

1.2 MPEG-2 TS流语法结构

对TS流的解析和实现首先需要掌握码流的语法结构,了解每个字段所代表的含义,按照需要提取相关传输参数进行分析和测试。IPTV系统中传输流由多个传输包组成,传输包中承载着原始的音视频数据和一些辅助参数,每个包长度为固定的188 byte,由包头、自适应区和负载三部分组成,包头部分占4 byte。

TS包头中包含与传输相关的信息,自适应字段由各种标志指示符、插入指示符和填充数据等字段组成,自适应区字段中最重要的是PCR,它用于接收端解码器的时钟同步。自适应字段中的填充数据用于填补数据,防止缓冲区下溢,保证总码率恒定不变。有效负载内封装的是原始音视频信息(PES包)或者系统辅助信息(PSI和SI信息),一个完整的PES数据包和PSI/SI分组可能封装在一个或多个TS包中。TS流的语法图如图2所示。

1.3 TS码流的测试指标

对TS码流的解析包括码流信息分析和TR 101290告警测试两个部分。码流信息分析包括基本信息、音视频信息、带宽信息、复用结构和PCR信息等。其中基本信息包括节目信息、PID相关统计和节目详细列表。通过对PSI/SI表内容中详细参数的提取以获取这些信息;TR 101 290是标准组织制定的,用以提供视频质量的评价指标。TR 101 290是一种量化的测试方式,其告警信息能告知运维人员传输流的问题对最终观看质量的影响。根据告警的重要性,将传输流的错误测试分为了三个等级,每一等级的告警针对不同程度的传输问题,通过这三个等级错误的检测,可检验当前视频流是否符合MPEG-2[4]和DVB[5]标准:

1)第一等级是对码流可解码性必要条件的基本检测,包括一些保证传输流被正确解码所必须的参数,即同步丢失错误、同步字节错误、PAT错误、PMT错误、连续计数错误及PID传输错误。

2)第二等级是对码流的定期检测或连续检测,包括了几个需要周期检测的参数和一些保证解码端连续工作所必须的参数,即数据传输错误、CRC错误、PCR间隔错误、PCR不连续错误、PCR精度错误、PTS错误及CAT错误。

3)第三等级集中了一些特定应用感兴趣的参数,这一级的参数不影响数据的可解码性,对图像的质量影响较小。包括NIT错误、缓冲器错误、SI重复率错误、非指定PID错误、SDT错误、TDT错误、EIT错误、RST错误、空缓冲区错误及数据延迟错误。

2 TS码流解析的实现

2.1 TS模块监测分析功能需求

传输流的监测与分析功能作为测试仪中一个独立的子模块(TS模块),针对TS模块的研发,首先确定模块需要完成的具体功能:

1)对MPEG-2 TS码流信息进行分析,包括实时分析和离线分析两种。

2)根据TR 101 290测试标准对视频流进行错误检测报警,显示检测和分析结果。

3)对PSI和SI[6]中各种信息表的数据结构进行分析,显示表中的所有信息,使用户全面掌握码流信息并存储PSI和SI中各表的结构,便于结果的分析。

为保证软件开发过程的高效性和程序代码的可维护性,TS模块可划分为TS包头处理、PID和PSI/SI分析3个子功能模块[7]。笔者主要分析几个子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

1)TS包头处理模块负责实现接收双方TS码流的同步,通过检测码流中是否出现连续的5个同步字节0x47来判断是否达到同步。TS包头处理模块的另一功能是解析TS码流中4 byte包头信息,按照包头的语法结构提取各参数,并完成与包头信息相关的错误检测,包括同步丢失错误、同步字节错误和数据传输错误3项检测[8]。

2)PID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各PID值。PID值标明了数据包的类型,当有新的数据包到来时,通过查询PID模块来确定当前数据包的类型,决定该数据包是丢弃还是交由哪个模块进行下一步处理,起到过滤数据包的作用,与PID相关的错误检测由PID模块完成。

3)PSI/SI解析模块完成对信息表的完全解析以及与信息表相关的错误检测。错误的检测和信息表的解析是针对同一段数据流作不同程度的解码,在监测告警时,只需对信息表进行粗解码提取相关字节即可。码流的分析是对信息表和描述子的详细解析,存储和提取各表中数据结构信息。

2.2 TS模块处理流程

根据TS模块与其子模块的关系,得到TS模块实现传输流的监测和分析过程中的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数据采集卡从网络中采集到的数据包经过滤后保存到缓冲器中,数据包解码模块从缓存中取出数据并进行相关的解码,目的是从IP封包中定位TS包的起始字节。TS包头解析模块获得TS封包后对包头进行分析,通过查询PID模块判断该PID值所对应的TS包的封装信息。若封装的是原始节目流,将数据包送入音视频解码模块进行解码,并在界面上显示该节目;若该TS包的负载是PSI/SI信息,则将数据包送入PSI/SI解析模块,进行码流的解析,解析得到新PID值,通知PID模块更新其中的PID列表。各模块在处理过程中分别完成相关的码流错误检测,最后将检测结果和码流分析结果显示在界面上。

2.3 TS包头处理模块的设计

对错误告警和信息分析都要通过提取TS包中包头的相关参数实现。因此对TS包头的解析尤为重要。首先要从数据包中找到TS码流的起始位置,才能对TS码流进行解析。数据包的预处理完成从数据包中定位TS包的操作。首先从以太网封包中得到IP数据包,找到TCP包或UDP包,在TCP包中找到RTCP或RTSP数据包,解析得到RTP的端口号,将RTP端口号与UDP包中解析到的端口号进行比较,若两端口号相等,表示UDP中承载有预先请求的视频流信息,进行RTP包头的解析,RTP整个头部之后紧跟的是TS数据流,找到TS数据流后开始对TS码流进行相关的检测和分析。对TS包头的解析要按照TS包头的语法结构进行,在TS包头处理模块中通过定义类TS_Head_Info对从TS包头中提取到的各字段进行存取:

类中的成员变量对应TS包头中各字段的值,成员函数Parse()实现TS包头的解析,函数中的第一个参数ptr指针指向读入包头的第一字节,参数section_length传递本次解码需要的字节数,针对TS包头的解析,该字段值固定为4。函数的返回值为byte指针类型,返回解码完该数据段后指针指向的位置。通过Parse函数的调用,初始化TS包头部4 byte的字段值,将其赋值为有意义的数据结构,其他模块可根据需要调用和访问相关字段。

TS包头处理模块中实现的错误检测有同步丢失错误和同步字节错误,其检测流程如图4所示。错误检测分别通过StreamSync()函数和GetSysError()函数实现,函数的定义为:

StreamSync()函数用于码流的同步,参数ptr传递指向TS包头的首字节指针,sync_error通过引用的传递方式对同步丢失错误计数,若码流同步失败,sync_error计数器加1;函数GetSysError()对同步字节错误进行检测,参数sbyte_error用于计数错误数目,若连续两次出现同步字节错误则调用StreamSync()函数重新搜寻0x47字节。

3 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对现网中采集到的真实数据进行测试,以验证该方案是否能正确地解析TS码流。运行解析程序,进入主界面,用户选择离线文件分析或者通过连接设备对码流进行实时分析,测试结果的查看有基本信息、TR 101290告警和PSI/SI语法分析3个选项卡。

3.1 码流基本信息显示

打开采集到的数据后,基本信息的测试结果显示如图5所示。

节目信息列表框中显示码流中包括的节目号和对应的PID值,在对应的节目下列出了组成该节目的音视频PID值,并在节目的详细列表框中显示节目的网络号、名称以及类型和提供者等信息。PID统计列表框中对码流中出现的各PID值,对应的码流类型和在码流类型及在码流中所占比例作了详细的设计。

3.2 告警信息显示

选择TR 101 290告警按钮,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

告警统计框中对三级告警中的每一个错误进行了统计,在错误事件记录列表中,记录了错误发生的位置以及该数据包对应的PID值,并描述了错误的类型。

3.3 PSI/SI语法分析

选择PSI/SI语法分析,可得到这段码流的语法结构,如图7所示。

PSI/SI分析结果中对PSI和SI信息表作了完整的解析,从解析结果中可看到码流中包含了PAT,PMT,NIT,SDT,BAT,EIT,TDT和RST信息表。用户可根据需要,查看相应信息表的语法结构。

TS码流基本信息的显示结果、TR 101 290告警信息的显示结果以及PSI/SI语法分析结果表明各模块工作正常,测试仪能够正确地解析码流信息,清楚地显示传输流中的内容,能检测传输流中出现的错误和异常,显示和记录错误事件信息。

4 小结

便携式IPTV测试仪应用在IPTV网络最后1 km的维护和测试中。对TS码流的监测和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显示码流的基本信息,对传输流出现的异常发出告警信息,并记录监测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和消息,形成各种可维护的日志文件。使运维人员能够快速判断当前IPTV服务质量以及定位、排查故障源,帮助运营商实现对IPTV网络的高效管理和维护,保证运营商提供高品质的IPTV业务,不断改善用户的认可度和对IPTV业务的忠诚度。

摘要:通过对IPTV系统中主要的流媒体技术MPEG-2 TS的定义和结构分析,介绍其主要测试参数和指标,同时对便携式IPTV测试仪中TS码流解析的方案进行了设计。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测试仪能够正确解析码流信息,清楚地显示TS流中的内容以及告警信息。

关键词:互联网协议电视,MPEG-2,传输流,码流解析

参考文献

[1]朱金周.我国IPTV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IPTV与数字电视的关系[J].电信软科学研究,2009(4):29-41.

[2]赵湘阳,张治中,席兵.IPTV测试仪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09,33(9):115-117.

[3]罗斯青.IPTV流传输技术的现状与分析[J].当代通信,2005(23):31-33.

[4]余兆明,李晓飞,陈来春.MPEG标准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59-92.

[5]ETSI TR010 290 V1.2.1,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measurementguidelines for DVB systems[S].1997.

[6]ETSI EN 300 468 V1.5.1,Specification for Service Information(SI)in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systems[S].2003.

[7]李霞.手持式IPTV测试仪视频流的监测与分析[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0.

H.264码流结构的分析 篇2

H.264是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ITU-T的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和ISO/IEC的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MPEG)的联合视频组开发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部分。H.264和以前的标准一样,也是DPCM加变换编码的混合编码模式。它的应用目标广泛,可满足各种不同速率、不同场合的视频应用,具有较好的抗误码和抗丢包的处理能力。H.264的基本系统无需使用版权,具有开放的性质,能很好地适应IP和无线网络的使用,这对目前因特网传输多媒体信息、移动网中传输宽带信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 H.264框架介绍

H.264中定义了3个框架[2],每个框架都支持一系列的编解码功能,相应的有一系列的应用。下面作下简单的介绍:

1)基线框架(Baseline Profile):

它作为H.264的一个简单版本,应用面很广。它支持帧间和帧内编码,支持I帧和P帧,支持CAVLC等,其主要应用是可视电话视频会议,无线通信等。

2)主框架(Main Profile):

包括支持交错视频,支持B帧,主要是在帧间编码时使用,权重预测,熵编码使用,支持CABAC等。它的主要应用是视频存储和电视广播。采用了多项提高图像质量和增加压缩比的技术措施,可用于SDTV,HDTV,DVD等。

3)扩展框架(Extended Profile):

不支持交错视频和CABAC,但增加了一些在进行比特流切换时有效的帧模式,SI Switching I帧和SP Switching P帧,能够有效的提高从错误中恢复的能力。它的主要应用是各种网络的视频流传输应用。

3 H264码流结构

3.1 H264分层结构

H.263定义的码流结构是分级结构,共四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图像层(picturelayer)、块组层(GOB layer)、宏块层(macroblock layer)和块层(block layer)。而与H.263相比,H.264的码流结构和H.263的有很大的区别,它采用的不再是严格的分级结构。

H.264的功能分为两层,视频编码层(VCL)和网络提取层(NAL)VCL数据即被压缩编码后的视频数据序列。在VCL数据要封装到NAL单元中之后,才可以用来传输或存储。

NAL单元格式[2]如下表所示:

RBSP:封装于网络抽象单元的数据称之为原始字节序列载荷RBSP,它是NAL的基本传输单元。其中,RBSP又分为视频编码数据和控制数据。其基本结构是:在原始编码数据的后面填加了结尾比特。一个bit“1”若干比特“0”,以便字节对齐。

3.2 H.264码流结构图

通过相关知识的查阅,概括出H.264的码流结构图[2]如图1所示。

4 H.264码流分析的应用

在有些时候,需要从H.264码流中直接取得相关信息(如:图像的宽度和图像的高度等等信息)。下面介绍下取得相关信息的方法:

图像的相关信息存储在网络提取层(NAL)的RBSP结构中,要取得图像的相关信息,既要获得图像的相关位。需依据RBSP结构,获得pic_width_in_mbs_minus1和pic_height_in_map_units_minus1两个值,那么宽度为(pic_width_in_mbs_minus1+1)*16,高度为(pic_height_in_map_units_minus1+1)*16,但是有些情况还得考虑n Num_Ref_Frames的值,一般为1。

4.1 获得试验数据

设备:SUNNIC(IP Cam)

名字:ST100factory

Firmware版本:p8b8

视频格式:H.264

1)将设备分辨率设成176*144,使用Ethereal等抓包工具抓得一组数据,并去掉相应的RTP头后,该数据为0x00,0x00,0x00,0x01,0x67,0x42,0x00,0x1E,0x99,0x A0,0x B1,0x31。

2)将设备分辨率设成720*240,使用Ethereal等抓包工具抓得一组数据,并去掉相应的RTP头后,该数据为0x00,0x00,0x00,0x01,0x67,0x42,0x E0,0x1E,0x DA,0x82,0x D1,0x F1。

3)将设备分辨率设成720*480,使用Ethereal等抓包工具抓得一组数据,并去掉相应的RTP头后,该数据为0x00,0x00,0x00,0x01,0x67,0x42,0x E0,0x1E,0x DB,0x82,0x D1,0x F1。

4.2 相关程序的书写

程序的关键代码如下:

4.3 试验结果与结论

1)将数据流0x00,0x00,0x00,0x01,0x67,0x42,0x00,0x1E,0x99,0x A0,0x B1,0x31放入Get H264Resolution,取得n Width为176,n Height为144,n Num_Ref_Frames为1。跟原数据比对,结果正确。

2)将数据流0x00,0x00,0x00,0x01,0x67,0x42,0x E0,0x1E,0x DA,0x82,0x D1,0x F1放入Get H264Resolution,取得n Width为720,n Height为240,n Num_Ref_Frames为1。跟原数据比对,结果正确。

3)将数据流0x00,0x00,0x00,0x01,0x67,0x42,0x E0,0x1E,0x DB,0x82,0x D1,0x F1放入Get H264Resolution,取得n Width为720,n Height为240,n Num_Ref_Frames为2。跟原数据比对,240正好是480的一半,而这里的n Num_Ref_Frames正好是2。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里为了让数据能够正常显示,需要将2帧数据进行Interleave操作后,方能正常显示。

H.264是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应用此种方法,在解码前,取得图像的高度和宽度,在某些需要知道图像的宽度和高度的场合,特别是在一些播放H264视频的应用程序中,会有很大帮助。

摘要:H.264是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了H.264码流的问题。首先,介绍了H.264的简单框架;其次,对码流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概括出了码流结构图;最后,结合一个简单试验,给出了从H.264码流中取得图像宽度和高度的方法。

关键词:H.264,NAL,码流结构

参考文献

[1]ITU-TRec.H.264/ISO/IEC14496-10:2005,H.264Advanced video coding for generic audiovisual services[S].

[2]严晓飞.H.264码流结构的分析及其实现的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IPTV码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3

广州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江数码”)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之一,现有IPTV用户数近20万户,是目前国内从IPTV前端平台、传输网络到接收终端直接管理运营的广电运营商。为了在日益复杂的广播电视环境中确保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以及确保优异的服务质量(QoS),需要构建码流监测系统,并将它们正确地配置到IPTV业务的各个监测点,以实现对IPTV码流的7×24 h实时监测。

1 功能需求

IPTV是广播电视业务与电信业务这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码流监测系统需要对IPTV各个环节的码流实时监测,并准确和及时地将告警状态通知相关技术人员,以便问题的快速定位和故障排除。因此,监测系统需满足以下需求:

1)监测系统需基于IP搭建,需支持UDP(多点传输或单点传输)上的传输协议和RTP/UDP(多点传输或单点传输)上的传输协议。

2)监测系统需兼容下列多种不同格式,并且可以同时对不同压缩格式和不同分辨率的码流进行解码和检测:兼容视频压缩格式包括H.264(高清/标清)、MPEG-1/2(高清/标清)、AVS P2基准档次(高清/标清);兼容音频压缩格式,包括AAC,HE-AAC,HE-AAC v2,E-AC3,MPEG-1 Audio Layer1/2/3。

3)系统层应具备监测功能,其中IP层能够实现RTP丢包侦测、RTP头文件报错、带宽监测、SAP/DP分析,并可获取DF延迟因子和MLR媒体丢失率;传输流层具备对传输流层ESTI TR 101 290的监测功能;表格分析包括TS PSI,TS DVB-SI,TS ATSC-PSIP和RTSP SDP。

4)视频层应具备监测功能,其中码流视频编码层监测包括视频流信息监测和视频图像信息和码率监测。视频一致性监测内容包括序列层及图片层参数、编码模式和系数、运动矢量及宏块大小范围、实际编码工具及参数与编码档次/水平是否符合。此外,还应具备过量化监测、马赛克(宏块)错误监测、用户可定义延时长度的黑场检测和用户可定义延时长度的静帧检测。

5)码流音频层监测功能,其中音频流信息监测包括音频类型、音频码率、采样频率、信道模式以及其他与压缩格式相关的信息;音频层测试包括音频静音检测、最大电平检测和数字爆音检测。

6)监测数据管理功能

针对监测系统监测过程中的数据管理,系统需通过Web形式提供下列功能:

(1)每个码流在各个检测层、监测点的监测结果概要,并提供纵览、管理、统计、查询和呈现功能。

(2)每个错误/报警详细的详细报告。

(3)可以查询过去12个月内的错误/警告历史,可以通过月、日、时等方式浏览。错误历史可以生成报表导出,导出后的报表。

(4)对各类出错信息提供分级管理功能。

7)报警功能

系统需支持Web网管/客户端弹窗、E-mail、短信等报警方式,包括多画面报警,通过机房内的大屏幕,对视音频信号丢失、黑场、静帧标识报警提示;当用户定制的相关码流错误或变化出现,Web网管软件/客户端可进行弹窗及其他声光方式报警;当用户定制的相关码流错误或变化出现,系统可以通过Email及短信进行报警通知。

8)录像功能

系统在对码流进行实时监测的同时,必须提供码流捕捉功能。所有被系统监测判定为出错的码流,必须可被捕捉记录下来。系统需支持下列两种流记录模式:

(1)遇错自动录像。在分析过程中自动捕捉全部被监测信号的错误,并可选择出现哪种错误时进行录像,设置对一个数据源最大的捕捉时长,其录像时间从该路码流出错前3 s开始。

(2)手动记录。通过手动操作,捕捉指定的信号码流。

9)系统可通过Web或客户端形式为远程客户提供码流视音频实时图像监看的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

2 设计方案

2.1 功能模块设计

码流监测系统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

1)解码与多画面显示模块

解码模块完成不同格式、不同分辨率信号、码流的解码功能,包括AVS格式、H.264格式、MPEG-2格式的标清码流/高清码流。

显示模块完成监视屏的显示配置,包括最大25路、共支持8个虚拟屏自动/手动翻屏的标清单屏显示;单屏最大8路的高清单屏显示;支持高/标清混合显示。

2)信号监测模块

监测模块完成从IP层、系统层到视频编码层(一致性)、音频编码层、码流数据层、视音频内容层(黑场、静帧、静音、爆音等)的深入全面分析诊断功能。

3)管理模块

监测数据管理提供完整的信息纪录保存手段;报警功能系统支持语音、标识、E-mail、SMS、日志、等多种报警方式;记录模块提供了码流捕捉功能,所有被系统监测判定为出错的码流,将被全部捕捉纪录下来;远程监/管理模块完成视频流图像监看的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实现远程监管功能。

2.2 关键监测点设计

对IPTV码流监测,需要对IPTV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测。对于珠江数码而言,其关键环节主要有信号源采集、信号编转码、互动电视业务平台(MediaRoom平台)、IP网络、用户终端等。因此,在上述关键环节设置监测点,将实现IPTV码流的全面监测,如图1所示。

由于信号源由相关播出机构提供,其信号质量由播出机构负责,因此监测系统并不涉及信号源视音频质量的监测。图1主要涉及以下4个监测点:监测点1监测IP网关的输出状态;监测点2监测IP编码器输出状态;监测点3监测Mediaroom平台的输出状态;监测点4监测终端接收的状态。

每个监测点都配置完整的解码与多画面显示模块、信号监测模块和管理模块。

2.3 系统框架图

根据上述的功能需求及设计方案,构建系统的框架如图2所示。

3 系统实现及主要功能展示

3.1 系统实施运行情况

根据设计需求,珠江数码与加拿大Miravid公司进行合作,定制开发了IPTV码流监测系统,形成了一个集解码、多画面显示、码流监测、记录、报警、查询统计、远程管理/显示、码流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测系统。

码流监测系统于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历经“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的重点安全播出期考验,总体运行效果良好。

3.2 功能展示

3.2.1 解码与多画面显示

解码与多画面显示界面如图3所示。

通过客户端软件对监测站实施网络化管理,实现远程多画面实时监测,故障节目可以通过轮询方式和声音提示方式进行告警。

3.2.2 信号监测

监测模块提供了从IP层、系统层到视频编码层(一致性)、音频编码层、码流数据层、视音频内容层(黑场、静帧、静音、爆音等)深入全面的分析诊断功能。

系统层、视频层、音频层监测界面详见图4~图6。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设置系统层、视频层和音频层的告警类别和参数,并自动区分告警类别的严重程度(错误、警告等),然后将告警以声音、日志、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通知值班人员。

3.2.3 管理功能

系统提供了完整的信息纪录保存手段,包括告警日志和监播节目录像。同时,支持语音、标识、E-mail、SMS、日志、等多种报警方式,参见图7、图8。

应实现监测数据集中管理。以Web模式,向用户提供各种监测数据的纵览、管理、统计、查询和呈现。实时状态可以实时反映监测节目的告警状态,并根据告警的严重程度显示不同的颜色(严重为红,一般为黄,正常为绿)。此功能也可作为人工监测手段。实时监测状态界面,如图9所示。告警日志分类、分层、分时统计报表如图10~12所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IPTV码流监测系统能满足7×24 h监测(实时画面、声音、日志等)和无人值守24 h监测(短信、邮件多种告警方式)的需求,监测日志和监播录像可保存在本地服务器,并实现告警日志的纵览、管理、统计、查询和呈现。因此,通过码流监测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度,减少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告警日志分析也便于故障的排查和系统的优化,从而实现IPTV节目的安全播出,并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

摘要:为确保IPTV的安全播出和服务质量(QoS),需要对IPTV关键节点进行码流监测,同时监测的告警信息要准确、及时地通知相关技术人员,以便问题的快速定位和故障排除。为此,详细介绍了广州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IPTV码流监测系统的设计及主要实现的功能。

关键词:IPTV,码流监测,安全播出,QoS

参考文献

[1]毛鑫.IPTV信号监测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1,35(24):88-92.

[2]廖晶晶.影响IPTV图像传输质量的关键技术分析及应用[J].电视技术,2011,35(24):48-50.

浅论数字电视中的码流分配 篇4

关键词:码流溢出,频点规划,码流分配,机顶盒重新搜索

1 问题的引出

最近数字前端出现一次故障, 两个频点码流溢出, 多套节目卡壳, 应急处理时停掉两套节目, 才使得其余数字节目正常播出。通过这一次故障处理过程, 笔者仔细分析、总结, 得到一些心得体会, 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

引起节目卡壳故障起因于一次EPG双机热备方案的实施。原有EPG播发服务器单机运行时多次出现宕机现象, 厂家技术人员定期巡检时指出是ORACLE数据库版本低, 存在BUG, 提出要升级软件版本, 由Oracle 9i升级为Oracle10g。同时广电总局下文 (总局62号令及其实施细则) 为保证安全播出要求前端 (地市级数字电视平台为二级安全保障级别) EPG服务器做双机热备。为一并解决以上两个需求, 我们淘汰了已经使用近6年且产品停产、备品备件采购都存在问题的HP G2服务器, 配置两台当前市场主流的惠普服务器HP G7, 做双机热备, 并采购一块TS流自动切换板卡做主备服务器应急切换。在方案实施完成后, 初验过程中发现EIT表单信息显示迟缓, 远比升级前显示速度慢。厂方人员在调整播发服务器的相关参数、增大播发频率为原播发频率的1.5倍后, EIT信息条显示基本恢复了升级前的速度。

之后, 每天晚上EPG广告 (即机顶盒广告) 播发信息量大的时段, 都出现多套节目卡壳现象, 共涉及两个频点14套节目。对视频卡壳现象的初步分析是码流分配不合理, 频点节目占用多、空包余量不足。取得第一手数据, 客观分析原因, 找出尽可能妥善、彻底的解决办法, 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前端进行调整, 导致用户端机顶盒重新搜索影响观众正常收视, 是此次前端故障处理方案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2 问题分析

在数字电视平台搭建时, 规划中给数字节目 (标清) 留出的码流容量为每套节目5Mbps, 因为按照国际通用的MPEG-2标准ISO13818-2和ISO13818-3规范 (相应的国家标准GB/T 17975.2-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视频》和GB/T 17975.2-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3部分:音频》) 的数字节目固定码率约为3.75Mbps, 按5M预留已经达到31%的余量比例。这样每个频点8MHz带宽, 实际可用传输流总容量约38Mbps, 可以安排播出6套MPEG-2格式标清节目及EPG信息 (包括PSI/SI和CA信息) 、机顶盒广告、VOD双向表单等。有的频点为数据广播OC、股票信息、机顶盒升级流LOADER规划, 专门播发特定数据。无论频点中播发的是何种业务, 加上机顶盒广告、各种EPG信息信息, 按照规划总的码流余量都在5Mbps左右, 理论上不存在码流溢出的可能性。但在此次前端故障的数据搜集取样过程中, 我们发现实际的码流速率即各种数据流在频点中的播发量远不止于此。节目流 (包括视频和音频) 的容量中单中数传媒、鼎视、文广平台的付费节目码流一般都接近4Mbps, 省级卫视多在5Mbps以上, 中央台节目动辄突破7Mbps、8Mbps码流容量。EPG广告原来规划为不超过2Mbps, 由于正在机顶盒升级期间, 高清、标清广告都在播发, 为满足升级期间已经完成和尚未进行升级的两类机顶盒都能收看到广告商提供的广告产品图片, 机顶盒广告是以双倍的码流在播发;供机顶盒定位、调谐和解析节目的EPG信息也是先前规划中码流量的1.5倍。于是频点中码流溢出不可避免。随机截取的两个码流分析界面如图1和图2所示。

3 关于码流分配的相关问题

1.频点规划。

模拟、数字信号同网传输期间, 我们的频谱安排如图3所示。即在5MHz~65MHz段传输宽带业务上行数据, 112.25MHz~551.25MHz段50个频点给模拟电视用, 562MHz~762MHz段传数字电视信号, 25个频点, 150套节目, 770MHz~858MHz段11个频点, 做VOD下行点播节目的IPQAM并发流传输, 858MHz频点兼做高端导频信号使用。在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之后, 数字电视信号专网 (也就是单网) 传输, 根据本地业务开展情况, 我们的频谱安排如图4所示。其中:5MHz~65MHz段传输宽带业务上行数据, 108MHz~161MHz段6个频点传输机顶盒升级流LOADER数据和企业台自办节目, 可供至少6个版本高、标清不同类型机顶盒同时进行软件升级。频点不足以同时使用时先复用后同频点传送。171MHz~419MHz段30个频点主要传输高清节目, 空余码流容量插入2~3个标清数字电视节目单向广播, 482MHz~730MHz段30个频点传输标清电视节目, 以及数据广播、股票数据流, 738MHz~858MHz段15个频点传输VOD及宽带业务的下行数据流, 858MHz频点兼做高导频。具体说, 数据广播 (OC) 预留2~3个频点做跨频播发, VOD留8个频点传输点播业务并发流, 宽带上网业务的下行通道至少安排4~8个频点, 留做频道绑定以扩展带宽, 满足DOCSIS 3.0标准需求。升级流播发频点规划在相连的一段频谱中, 固定使用, 避免每次使用时临时调整设备。数字节目分高清与标清两段传送, 低频段传输高清节目, 这也是顺承了网络规划的传统做法, 因为这一段在模、数并网传输期间是供模拟节目传输用的。高清节目暂时规划为30个频点, 频点占用由低向高扩展, 从171MHz开始, 够30套高清节目使用, 估计可以满足近5年的发展需要。标清节目则由高到低扩展, 从754MHz (高清节目播出之前数字电视节目传输使用的最高频段) 开始, 规划30个频点, 150套节目的规模, 满足近3年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新增高、标清节目向高、标清频段的中间部分添加。以后随着标清节目的逐步高清化, 高标清同播及至标清节目全面停播, 高清节目逐步向高频段覆盖。最终实现数字节目播出的全面高清化。

2.码流分配。

节目传输频点内的码流占用分为视频流、音频流、PSI/SI信息流、CA信息、EPG广告、VOD表单、空包等码流包。各类信息的大致码流容量 (码流播发速率) 如表1。其中EPG信息中各项内容码流容量分配如表2。其中空包为一个频点中各类信息流并发时的总体传输余量。节目及各类业务正常传输期间每一类信息的播发量或称播发速率是动态的, 其波动范围如视频流甚至可以达到4倍或更多, 尤其是双休日、节假日的各类晚会播出时段码流占用非常大, 有的标清节目如中央台1、3、5、6、8频道, 有时达到9Mbps, 高清节目接近21Mbps。这样预留的空包容量太小就势必造成频点码流溢出, 表现在电视机显示上就会出现图像静帧、马赛克, 严重时黑屏, 伴音则卡壳或丢失。各卫视节目制作中视频的图像分辨率越来越高, 伴音更多采用双声道甚至立体声, 这种趋势越来越显著。节目码流越来越大, 而机顶盒广告等出于广告收益的驱使也越来越普及, 占用了广告商尽可能想到的各种边边角角, 开机画面、音量条、频道列表、EIT列表、换频道过程的广告图片显示等等, 其图像分辨率也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更好的用户体验。目前我们每天播出的的机顶盒广告图片最多时达到27张, 占用码流已经接近2Mbps。充分考虑各种业务发展趋势、当前进度, 在频谱资源利用率与码流余量充分满足数据流动态播发需求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制定出切实可行、能满足至少2~3年的频点规划、码流分配方案, 重新安排尽早实施是当务之急。不仅电视节目正常传输要充分考虑码流容量的分配, 机顶盒升级流LOADER、数据广播OC、股票信息播发等同样要考虑流容量的控制, 防止溢出。简单的例子如股票数据流播发时附加的视、音频节目内容及背景音乐等都同样占用带宽, 控制不当也会造成码流溢出使得图像卡壳、伴音频繁停顿 (图5) 。

码流分配在数字电视播出平台的统一规划, 及时调整, 在实际网络运行中是必然的, 无法避免的, 要求一劳永逸的网络频谱规划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节目追求更高清晰度, 业务追求更丰富更完善操作使用更方便的趋势无法阻挡, 永无止境。重要的是充分考虑码流调整要照顾的节目、EPG、广告因素, 准确评估各种因素消长态势与速度, 在频谱资源利用率与预留余量充足之间合理折中, 并对调整方案实施后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做出及时安排, 舒减用户服务方面的压力, 释放用户不满情绪, 达到最好用户口碑, 保持用户忠诚度和续费热情, 避免用户流失。当然, 最终的解决办法也可能通过技术改进如增加QAM调制器码流播发能力, 改用256QAM甚至等级更高通道编码效率更强的调制方式, 提高调制器码流动态均衡和码流整型能力, 优化传输网络质量降低误码指标, 以及加强机顶盒纠错能力等等来实现。这需要设备厂家、网改技术提供商、机顶盒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甚至是整个产业链条的上游——节目制作商的共同努力。

3.机顶盒全网重新搜索。

重新规划、调整码流分配, 重新安排频点的使用, 意味着机顶盒的重新搜索。大用户量全网机顶盒重新搜索在网络状况不理想的环境下操作对网络运维人员来说就意味着一场灾难。通常情况下机顶盒的重新搜索机制是这样的:机顶盒时刻查看并比对接收到的传输流的NIT (网络信息表) 版本号, 以及某个特定EPG私有描述符中的Tag值, 一旦发现此二值与已经接收并保存在机顶盒内存中的现有版本参数都不符, 则自动启动重新搜索进程。若只是其中一个参数变更则机顶盒不会重新搜索, 这也是为了避免前端一个微小的参数修改就引发全网机顶盒重新搜索的保护机制。要把播出前端码流重新调整之后的频点中节目安排及时通知机顶盒并使其准确调谐、接收、排序、解析、显示, 就必须触发全网机顶盒重新搜索。目前各分前端乃至各居民小区网络状况不尽相同, 有大量暗装小区存在, 信号分配走线布设在楼栋墙壁内, 各家信号串联, 网络质量不稳定, 信号传输误码率太高。一旦机顶盒重新搜索就会覆盖掉机顶盒内存中以前保存下来的节目列表和节目调谐、搜索、解析、显示所需相关数据, 许多误码严重的节目机顶盒再也无法锁定。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量报修电话和激增的用户投诉, 网络运维人员疲于奔命, 还要接受用户许多质疑。通常的应对办法包括在所有分前端、营业厅安排人员布置显示器、电视信号输出线, 帮助用户在理想的网络状况下重新搜索节目、保存节目列表;节目部安排在多频道进行游动字幕方式的用户告知;呼叫中心增派人力加强值班答复用户咨询;各部门对外公布出的电话安排人员轮流值守, 解答用户疑问, 等等。使用年限长的机顶盒个别案例还有重新搜索或升级造成机顶盒损坏的, 要安排窗口单位给予更换并通知营业厅重新进行机卡绑定操作。鉴于重新搜索需要的用户服务工作量巨大, 一般不安排在周末进行。重新规划、调整码流分配所导致的全网机顶盒重新搜索必须充分估计到其严重后果, 做出妥善应对, 避免对用户收视造成太大影响。这类操作也包括重新安排节目序号, 重排频点、节目名称变更及机顶盒升级中涉及机顶盒重新搜索的安排。

4 小结

数字电视节目增加, 码流增大, EPG信息量更多, 机顶盒广告无论位置、数量还是图片分辨率都不断增大、追求更清晰的视觉效果, 这都是数字电视业务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无可厚非。根据传输网络码流分析结果重新核算码流分配, 重新规划码流使用, 做好适时频点调整, 保证一个相对长时期内节目码流的稳定, 是做好安全播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前端参数调整操作对机顶盒用户影响巨大, 引发的不良后果不容忽视。只有技术人员仔细分析日常测量参数及码流分析数据, 合理评估各项业务发展进度, 准确预计、规划码流余量做出适时频点调整, 加上工程维护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的准确答疑、及时上门服务, 才能保证每一个码流高峰期的顺利度过。

参考文献

[1]陈德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2]卢官明, 宗肪.数字电视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1) .

[3]关亚林, 牛亚青, 王晖.有线电视网络与传输技术[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1) .

码流解析 篇5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日渐成熟, 我国电视网络的数字化也正在进行中。为了保证数字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转和传输质量, 必须采取相应的监测设备作为辅助。码流分析仪就是适应数字电视网络的应用需求而开发的一种码流监测和分析设备。数字电视系统包括编解码、复用和传输等多个环节, 整个过程涉及的技术指标较多, 其中的关键参数影响着数字信号质量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所以必须对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解和测试。

在数字电视系统中, 模拟视音频信号按照MPEG-2标准经过抽样、量化及压缩编码形成基本码流ES, 基本码流ES是不分段的连续码流。把基本码流分割成段, 并加上相应的头文件打包形成打包的基本码流PES, PES包和包之间可以是不连续的。在传输时将PES包再分段打成有固定长度188B的传送包码流TS。TS流经系统复用加入PSI/SI及加密信息形成多路节目传输流, 最后根据传输途径的不同采用对应的调制方式及上变频形成射频信号在HFC网中传输, 在用户终端经解码恢复模拟音视频信号。

在数字电视系统中, TS码流参数和系统传输网络参数是需要了解和测试的重点内容。

1 TS流的整体结构

1.1 TS流系统层结构

TS流是基于Packet的位流格式, 每个包是188字节或者204字节 (一般是188字节, 204字节的格式仅仅是在188字节的Packet后部加上16字节的CRC数据, 其他格式是一样的) 。TS流系统层由系统层信息和有效负载构成。TS流系统层信息就是在PES包组成TS流的过程中, 为了使码流适合于信道传输和接收端恢复数据而添加的TS包头和其他相关控制信息。

如图1所示, TS包头是TS包的标识部分, 以0X47标志一个TS包的开始, 共4个字节, 包含了与当前TS包相关的其他信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包标识PID (13位字段) , 适应字段控制字段 (2位字段) , 连续性计数器字段 (4位字段) 等信息。PID指示存储于分组有效负载中数据的类型。从PID可以判断其后面负载的数据类型是视频流、音频流、PSI/SI还是其他数据包;适应字段控制字段表示当前包携带调整字段和有效负载的情况 (共2位, 第一位表示有无调整字段, 第二位表示有无有效负载) ;连续性计数器字段是具有同一PID值的TS包之间的连续计数值。

从系统层的角度来看, TS包的结构一般有以下几种:有调整字段又有有效负载, 只有调整字段没有有效负载, 只有有效负载没有调整字段。这里所说的有效负载指的是原来PES包所包含的信息, PES包被分段后用来组成TS包, 携带有PSI和SI信息的数据包不含有效负载。

1.2 TS流的基本结构信息

TS流的基本结构信息监测包括TS流的信息构成、TS包的包长、PSI/SI表的传输间隔、传输流的ID、PID的数量、网络ID和网络名称。TS流的信息构成是指整个TS流所包含的节目数量、每个节目的节目号和节目名称、节目是否被加密等信息。其实, 这些信息都是从PSI/SI中提取的简单信息。节目数量可以靠分析PMT表的数量而获得;节目号就是Service_ID的值, 并且应该和复用器、EPG上的配置相对应;节目名称来自SDT表下对应子表下的字段Service_Name;而节目是否被加密可以通过CAT表和EMM, ECM确定。因为PSI/SI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因此需要把这些包单独分出来, 在需要的时候再进行细致的分析。

1.3 PSI/SI分析

1.3.1 PSI表

PSI即程序特殊信息, 他包括所有使解码器能进行程序的多路解调的规格化数据和私有数据。在传送流中, 程序特殊信息被分为4类标准结构, 即节目关联表 (PAT) 、节目映射表 (PMT) 、网络信息表 (NIT) 和条件访问表 (CAT) , 这些表被分段插入传送流分组中。在接收端, 解码器可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节目路数、每路节目包含的数据类型、PID分配情况等重要信息。当接收机要接收某一个指定节目时, 它首先从节目关联表中取得这个节目的节目映射表的PID值, 然后从TS中找出与此PID值相对应的节目映射表, 从这个节目映射表中获得构成这个节目的基本码流的PID值, 根据这个PID值滤出相应的视频、音频和数据等基本码流, 解码后复原为原始信号, 删除含有其余PID的传送包。

1.PAT表:PAT表包标识符PID为0x0000, 表标识符 (table_id) 为0x00。它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复用的每一路传输流, 提供传输流中包含哪些节目、节目的编号以及对应节目的节目映射表 (PMT) 的位置, 即PMT的TS包的包标识符 (PID) 的值。要保证TS流能正常接收, 在该流中至少有一个完整有效的PAT。

2.PMT表:PMT表包标识符PID要从PAT中得到。PMT指明该节目包含的内容, 即该节目由哪些流组成, 这些流的类型 (音频、视频、数据) , 以及组成该节目的流的位置, 即对应的TS包的PID值, 每路节目的节目时钟参考 (PCR) 字段的位置。

3.CAT表:CAT表针对具体CA系统中的用户的授权情况, 含有标识具体CA系统的CA_System_ID和用于获取授权管理信息EMM的索引EMM_PID, 通过这两项内容就可以获得用户所在CA系统的EMM信息。

4.NIT表:NIT表的PID由PAT表得到, NIT表提供了网络中的一组TS流的信息及其相关的调谐信息, 同时也提供与网络自身特性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网络中各个TS流的传输流标识、原始网络标识;各个TS流所在物理频道的调谐信息;TS流中包含的业务清单;网络的名称等。

1.3.2 SI表

SI即业务信息, 它定义了9种业务信息表, 包括业务群关联表 (BAT) 、业务描述表 (SDT) 、事件信息表 (EIT) 、运行状态表 (RST) 、时间和日期表 (TDT) 、时间偏移表 (TOT) 、填充表 (ST) 、选择信息表 (SIT) 、间断信息表 (DIT) 。

1.SDT表:业务描述表SDT的PID为0x0011, SDT中的每一个子表, 都用来描述包含于一个特定的传送流中的业务。该业务可能是现行传送流中的一部分, 也可能是其他传送流中的一部分, 可以根据table_id来区分。

2.EIT表:事件信息表EIT的PID为0x0012, 它包含了与事件或节目相关的数据, EIT是生成EPG (电子节目指南) 的主要表。包括每个节目的当前播出的节目名称、播出开始时间、播出时间段、父母控制级别等信息和下一个播出节目相关信息。在所有PSI和SI表中, 只有EIT的时间表可以被加扰。后面会详细讲解EIT表。

3.TDT、TOT、BAT表:

1) 时间和日期表 (TDT) :它给出了与当前的时间和日期相关的信息, 由于这些信息更新频繁, 所以需要单独使用一个表。

2) 时间偏移表 (TOT) :它给出了与当前时间、日期和本地时间偏移相关的信息, 由于这些信息更新频繁, 所以需要单独使用一个表。

3) 业务群关联表 (BAT) :它提供了业务群相关的信息, 给出了业务群的名称以及每个业务群中的业务列表。分别存在电影、体育和升级程序等三组业务群。

2 带宽码率监测

带宽码率监测包括整个TS流总码率的最小值、最大值、有效值、当前值、TS流中每路节目的码率和所占带宽的比率、PSI/SI中每个表的码率、空包率和其它数据的码率。

码率监测在码流分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监测TS流的总码率, 可以防止TS流瞬间超过带宽而影响传输和接收, 同时也为一个通道的节目规划设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监测TS流中每路节目的码率, 可以掌握每路节目的播出状况。尤其是在统计复用的情况下, 当不同优先级别的节目因瞬间码率过高而使预先设置的总带宽溢出时, 可能会为了保证优先级高的节目的效果而强行对优先级低的节目降码率, 结果影响优先级低的节目在接收端的效果。这些都可以通过监测TS流的节目码率而及时掌握和处理。

PCR非常重要, 它以固定频率插入包头, 表示编码端的时钟, 并反映了编码输出码率。收端根据PCR可以用来调整解码端的系统时钟, 以保证对节目的正确解码。根据前后相邻的PCR可以求出码流速率。

3 TR101-290错误监测

TR101-290定义的三个优先级, 是码流监测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这三个优先级的监测, 可以检验被监测的码流是否符合MPEG-2和DVB标准。这三个优先级都包含许多不同的参数。根据DVB最新的TR10-1290测试标准将DVB/MPEG-2 TS流的测试错误指示分为3个等级。

3.1 第一级

第一级共6种错误, 包括:同步丢失错误、同步字节错误、PAT错误、连续计数错误、PMT错误及PID错误。

1.传送码流同步丢失:连续检测到连续5个正常同步视为同步, 连续检测到2个以上不正确同步则为同步丢失错误。传输流失去同步, 标志着传输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数据丢失, 直接影响解码后的画面的质量。

2同步字节错误:同步字节值不是0X47。同步字节错误和同步丢失错误的区别在于同步字节错误传输数据仍是188或204包长, 但同步字头的0X47被其他数字代替。这表明传输的部分数据有错误, 严重时会导致解码器解不出信号。

3.PAT错误:PAT的PID没有至少0.5s出现一次, 或者PID为0x0000的包中无内容, 或者包头中的加密控制段不为0。PAT丢失或被加密, 则解码器无法搜索到相应节目, 其他的信息分析也无法进行;PAT超时, 解码器工作时延。

4.连续计数错误:TS包头中的连续计数器是为了随着每个具有相同PID的TS包的增加而增加, 为解码器确定正确的解码顺序。TS包头连续计数不正确, 表明当前传输流有丢包、包重叠、包顺序错现象, 会导致解码器不能正确解码。

5.PMT错误:PMT错误包括标识PMT的PID没有达到至少0.5 s出现一次, 或者所有包含PMT表的PID的包的包头中的加密控制段不为0。PMT被加密, 则解码器无法搜索到相应节目;PMT超时, 影响解码器切换节目时间。

6.PID错误:检查是否每一个PID都有码流, 没有PID就不能完成该路业务的解码。

3.2 第二级

第二级共6种错误, 包括:传输错误、CRC错误、PCR间隔错误、PCR抖动错误、PTS错误及CAT错误。

1.传输错误:TS包头中的传送包错误指示为“1”, 表示在相关的传送包中至少有一个不可纠正的错误位。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再分析该包的其他信息就没有意义。

2.CRC错误:在PSI和SI的各种表中出现循环冗余检测码CRC出错, 说明这些表中的信息有错, 这时不再从出现错误的表中得出其他错误信息。

3.PCR间隔错误:PCR用于恢复接收端解码本地的27MHz系统时钟, PCR不连续发送时间一次超过100ms或PCR整个发送间隔超过40ms, 则导致接收端时钟抖动或者漂移, 影响画面显示时间。

4.PCR抖动错误:PCR的精度必须高于500ns或PCR抖动量不得大于±500ns。PCR抖动过大, 会影响到解码时钟抖动甚至失锁。

5.PTS错误:播出时间标记PTS重复发送时间大于70ms, 则对帧图像显示产生影响。

6.CAT错误:TS包头中的加密控制段不为0, 但却没有相应的PID为0x0001的CAT表, 或在PID为0x0001的包中并无CAT表。CAT表将指出授权管理信息EMM包的PID并控制接收机的正确接收, 如果CAT表不正确, 就不能正确接收。

3.3 第三级

第三级共10种错误, 包括:NIT错误、SI重复率错误、缓冲器错误、非指定PID错误、SDT错误、EIT错误、RST错误、TDT错误、空缓冲器错误及数据延迟错误。

第三等级错误并非是TS传输流的致命错误, 但会影响一些具体应用的正确实施。NIT标识错误或传输超时, 会导致解码器无法正确显示网络状态信息。例如SDT标识错误或传输超时, 会导致解码器无法正确显示传输节目的信息。EIT标识错误或传输超时, 会导致解码器无法正确显示每套节目的相关服务信息。

4 EPG

电子节目指南 (EPG) 是运行在机顶盒上的一种应用程序, 通过电视屏幕向用户提供由文字、图形和图像组成的人机交互界面, 负责电视节目和各种增值业务的导航。EPG在DVB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EPG是直接面向用户层次的, 所以对数字电视服务质量影响非常大。SI服务信息是创建电子节目指南的最基本工具或者说是标准。其中, EIT表是电子节目指南的重要信息来源。节目事件信息表 (EIT) , 一个事件是一个服务中的一部分, 它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例如播放半场的足球赛就是一个事件。EIT提供了与每个服务相关的按时间排序的信息, 包括事件的名称和延续事件, 事件的运行状态。它实际上是一个节目表, 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提供每个服务中的节目信息。对于每一个节目都存在一个独立的EIT。

前面已经对EIT表进行了简单介绍。EIT表分为两种, 一种是当前/后续时间信息表, 另一种是事件时间信息表。当前/后续时间信息表中只包含现行TS流或其它TS流中指定业务的当前正在播出的时间和其后的一个事件, 而时间事件信息表则包含除了当前/后续事件外的, 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其它事件表。为了使接收机能够方便的获取事件时间信息表, 该表可以分割成片段 (segment) 传送。事件时间表分配了16个table_id, 每个表最多有256个section, 一个子表被分成32个segment, 每个segment的时间跨度为三小时, 包含8个section, 一个segment中列出的应该是在一个三小时时段中开始播出的所有事件, segment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其中的事件也按照时间先后排列。事件时间信息表不是必需的, 传送时, 可以分片段传送, 也可以按照时间传送, 如果分片段传送, 则能提供的最长的节日预告时间约16×32×3=1536小时 (64天) 。通过EIT表可以清楚地看到每路节目对应的节目表, 包括节目名称、开始结束时间、持续时间和内容简介, 对分析的码流内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SI中的最微小的错误也会给EPG带来极大的混乱, 所以EPG的整体设计以及对SI表的分析、验错和纠错功能都需要较高的要求。

5 TS码流分析仪软件设计

软件部分采用Visual C++开发, 总体的设计思想是根据每个TS包的PID, 将其发送到所属PID分析模块中进行分析。将每种PID分析模块做成一个类, 当处理到包含该模块的PID的TS包时调用其对应的类。

如图2所示, TS文件读入缓存区后, 首先要找到码流的同步头, 即0x47字节。为了避免发生同步错误, 必须找到至少五个连续的间隔187个字节的0x47后方可确认进入同步状态, 然后逐包进行分析。

逐包分析时, 第一步要提取该包的PID, 然后根据其PID所属内容将该包传送至对应的分析模块中。在分析其他PID之前, 要先从码流中找到一个完整的PAT包 (PID=0x0000) , 从中提取出各路节目的PMT_PID和NIT_PID, 将各节目的节目号program_number和PMT_PID存储到容器中。如果没有正确的PAT包, 则无法继续分析该传输流的其他内容。当传输流中含有PID属于SI表的包时, 需要分析该流中的SI各表, 如EIT、SDT等。通过NIT_PID可以找到NIT表, NIT表中包含传输流ID, 网络ID和网络名称。对于PID为PMT_PID的包, 从中提取出视频PID和音频PID。获取各节目视频音频PID后, 可以分析该节目的音视频信息, 如音视频格式等。当某个TS包的PCR标志字段为1时, 说明该包包含PCR, 要计算该包的PCR值以便得到码流速率和PCR抖动等信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每个TS包时要处理290监测中的各项内容。

有些表的长度通常大于一个TS包的长度 (188字节) , 例如SDT, EIT。它们被分装在多个TS包中进行传输。在处理这些表时, 必须根据其总长度开辟一个属于该表的缓冲区, 将这些分散的包的内容重新提取出来存储到缓冲区中, 待所有的字节存放完整后再进行分析。例如在分析SDT表时, 需要把具有相同table_id的属于SDT表的TS包负载添加到SDT缓存中, 判断是否收集到一个完整的SDT表。如果缓存中有一个完整的SDT表, 则需判断该表的版本号和上次接收到的SDT表的版本号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 说明该表被更新过, 需要重新分析, 则再次启动SDT的分析线程;如果版本号没有变化, 则不需再次分析。

由于TS文件一般比较大, 分析很耗时, 因此分析过程中会出现界面静止且无数据显示的现象, 直到所有TS包分析完毕所有信息才会显示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多线程:将码流分析程序写入一个线程中, 然后将分析得到的数据通过Send Message () 和Post Message () 函数传递给界面显示模块。当分析完一段数据界面就会更新一次, 这样呈现出来的就是动态变化的界面。

6 结束语

码流解析 篇6

关键词:图像压缩,CCSDS,码流分配,梯度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 单位时间内需要传输的图像数据量越来越大, 这就为图像的传输带宽提出了严格要求。但是, 图像传输技术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发展相对迟缓, 因此在传输前需要将图像进行压缩[1,2,3]。

目前星上图像压缩技术大多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压缩算法[4], 相应的编码方法主要有EZW[5,6], EBCOT[7,8], SPIHT[9]和NLS[10]等。其中, EBCOT压缩性能较好, 但是它在压缩过程中采用了“率失真优化”算法[7], 编码过程复杂, 时间开销大, 不利于空间应用。EZW编码时需要进行算术编码[5,6], 复杂度较高。SPIHT算法扫描次数多[9], 所需缓存空间大, 不利于硬件实现。文献[11]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多子带可逆细胞自动机的图像压缩算法, 但该算法只适用于二值图像, 而对灰度图像不适用。近年来,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和超小波变换的压缩算法发展迅速, 得到了广泛的关注[12,13]。与基于小波变换的压缩算法相比, 其压缩性能较好, 但该理论尚属新兴领域, 技术还不够成熟, 离实际工程应用尚有一段距离, 仍有待研究开发。

CCSDS是2005年提出的一种航天遥感图像专用压缩标准, 复杂度低, 压缩性能好。因此, 自从被提出后, 该标准已被广泛应用到工程中。各国学者对该算法展开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及拓展。同时, 根据项目特点, 提出了相应的硬件设计方案, 相关文献层出不穷[14,15,16]。CCSDS主要采用位平面编码 (BPE) 方式编码图像。编码段为CCSDS编码的基本单位, 各段之间独立编码。在进行有损压缩时, CCSDS提供了两种方法来将码流容量分配给各编码段, 它们分别是质量限制和码流限制[17,18]。前者能够保证图像的恢复质量, 但是不能准确控制码流大小;后者能够准确控制码流大小, 但是不能保证图像的恢复质量。因此需要研究一种码流分配技术, 使得CCSDS的率失真特性达到最优[18,19]。其中一种方法是计算出各编码段的信息熵, 然后根据各段信息熵之间的比例将码流容量分配给各编码段。该算法是基于统计特性的, 需要对整幅图像灰度值的概率进行统计, 计算量大, 复杂度高, 实时性差, 不适合应用于CCSDS的码流分配[19,20]。Jin将JPEG-LS图像压缩标准中的TED预测方法应用到CCSDS码流分配中来, 在准确控制码流大小的同时, 获得了较好的图像恢复质量[19]。但是这种算法采用了大量的比较运算, 计算量仍较大。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的CCSDS压缩码流控制算法。

1 CCSDS压缩标准

2005年11月, 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提出了一种专门应用于航天遥感图像的压缩标准, 它首先采用离散小波变换将图像进行分解, 然后采用位平面编码方式将小波系数进行编码, 从而实现压缩。小波变换后, 子带与子带之间具有相关性, 为了充分利用这种相关性, CCSDS将小波系数分成多个家族块, 每个家族块包括1个根系数, 3个父系数, 12个子系数和48个孙系数。若干个家族块又组成了1个编码段, 段与段之间独立编码, 从而将误码所造成的影响限制在1个编码段内, 增大了压缩码流的抗误码性能。

进行有损压缩时, 码流长度越大, 图像恢复质量越好, 失真度越小, 码流长度越小, 图像恢复质量越差, 失真越严重。为了使压缩具有较好的率失真特性, CCSDS提供了质量限制和码流限制两种方法来控制图像的码流长度。

质量限制主要通过DCStop, Bit Plane Stop和Stage S-top等参数来实现, 如图1所示。参数DCStop为1时, 只编码直流系数。DCStop为0, Bit Plane Stop为b时, 位平面b下stagestop所指的编码阶段完成之后, 该段编码立即停止。质量限制能够使各编码段具有相同的质量, 保证了图像恢复质量, 减小了图像失真。但是, 图像各编码段所包含信息量不同, 信息量越大, 获取同一质量的图像所需码流容量就越大, 信息量越小, 所需码流容量就越小。因此, 在各编码段信息量不明确的情况下, 质量限制不能够准确控制各编码段的码流长度, 使得最终的码流长度不能够预测, 且难以控制。

码流限制主要通过参数Seg Byte Limit来完成。CCS-DS采用码流限制实现有损压缩时, 首先将总码流平均分配给各编码段, 然后对各段进行编码。当编码段的码流大于或等于Seg Byte Limit时, 该段编码立即停止。该方式能够准确控制各编码段码流长度, 从而实现码流总长度的精确控制。但是, 图像各编码段的纹理复杂度不同, 所含信息量不同, 如果采用相同的码流编码不同的编码段, 那么势必会加剧大信息量编码段信息的丢失, 从而影响整幅图像的恢复质量。

为了保证CCSDS压缩标准具有良好的率失真特性, 需要研究一种算法:能够根据图像各编码段所包含的信息量分配码流容量, 从而在准确控制码流长度的同时, 保证图像的恢复质量, 减小图像的失真。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的码流分配算法。

2 算法研究

图像所包含的信息越丰富, 纹理越复杂, 其灰度值变化就越大[21]。对于同一幅图像而言, 不同区域的纹理复杂度不同, 平坦区域, 纹理简单, 灰度值变化小;沟壑区域, 纹理复杂, 灰度值变化大。

通常采用梯度来描述函数某一点函数值的变化, 而图像为二维函数的离散化, 其灰度值是函数值, 像素点是坐标点。因此, 本文采用梯度来表示图像灰度值的变化, 从而间接表示图像所含信息量的丰富度。在编码段内, 所有像素点的梯度模值之和越大, 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丰富, 编码时所占用的码流容量也越大, 梯度模值之和越小, 所包含信息量就越小, 编码时所占用的码流容量也越小。

函数的梯度为一向量, 其模值表示函数值的最大变化率, 方向表示函数值变化最大的方向。二维函数f (x, y) 在点 (x, y) 处的梯度及其模值可由式 (1) 和式 (2) 求得

由于式 (2) 采用了平方和开方运算, 因此, 求取大量点的梯度模值时, 计算量大, 实时性不高。所以采用式 (3) 来近似表示函数梯度的模值

图像灰度值为二维离散数据, 计算梯度时, 取步长为

式 (4) 只适合计算图像内部像元的梯度模值, 不能用于计算图像边缘梯度模值。求取第一行或第一列像元的梯度模值时, 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如式 (5) 所示

逐像素点求出整幅图像的梯度模值之后, 计算各编码段梯度模值之和在整幅图像梯度模值之和中所占比例, 并根据该比例分配码流容量。假设图像位深为n, 为了防止求各像素点梯度模值之和过程中发生溢出, 将各点梯度模值除以2n

Δg (i, j) =f (i, j) 2n (6)

由总码流长度B求得S编码段的码流长度BS为

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前后, 纹理特征变化不大, 因此, 采用LL3子带计算图像的梯度, 从而减小计算的复杂度, 提高实时性。

3 结果及分析

采用MATLAB对本文码流分配算法进行测试, 测试图像与Jin所选用测试图像相同, 如图2所示[18]。在相同条件下对CCSDS标准中的码流限制算法和Jin所提码流分配算法进行仿真测试, 并比较3种算法的图像恢复质量。

采用峰值信噪比 (PSNR) 来衡量图像的恢复质量, 其值可由式 (8) 求出。

式中:MSE是原始图像与恢复图像之间的均方误差, 即

式中:M和N分别为图像的行列数;f (i, j) 为原始图像的灰度值;为恢复图像的灰度值。

图像恢复质量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看出, 与CCSDS码流限制算法 (Rate-limited) 相比, 本文算法 (Gradient) 的图像恢复质量较好, PSNR较高。低码率情况下, 本文算法稍逊于Jin所提算法 (Jin) , 高码率情况下, 本文算法结果与Jin所提算法接近, 甚至优于Jin所提算法。

码流分配所占用的时间只与图像大小有关, 而与码率无关, 因此, 本文测试码流分配所需时间时, 设置码率为2 bit/pixel。分别对本文算法和Jin所提算法所需时间进行多次测试, 并计算出多个测试值的平均值,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由结果可知, 本文算法的码流分配所占用时间较少。

4 结论

移动多媒体广播码流传输方式与应用 篇7

为了更高效地共享信道资源以适应信道传输,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单频网中传输的是音视频、数据、电子业务指南等信息封装排列后的复用流。组建CMMB单频网络需要通过传输分配网络将前端的复用流传输到各个发射台站,这就涉及到对传输方式的讨论与思考。本文主要对传输分配网络的几种典型方式进行分析。

2 利用光缆资源进行节目传输

光纤传输的优势在于解决长距离传输的问题,传输距离可达几十以至几百公里,是音视频传输的最优传输方式之一,为组网过程中远距离的CMMB信号传输(例如省会城市到地级城市、地级城市到县)提供了良好基础。使用光纤作为介质传输涉及使用到模拟光端机和数字光端机,通过把音视频信号转换为光,使得信号在光纤中高速传输,具有传输带宽较宽、容量大、传输距离远、抗外界干扰性好,衰减小的优势。光纤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用于一些超强干扰场所。光端机可为整个传输系统提供灵活的传输和组网方式,并使CMMB信号质量好且稳定性高,音视频业务的复用流传输只需占用8M的光纤带宽。由于当前各地光纤资源比较丰富,该传输方式较多在应用在远距离传输。但光纤也不完美,存在一些缺点,例如:使用成本较高;被割断后光熔接及维护修理需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及设备的处理,维护技术要求高;不易升级扩容。

2.1 光纤直传的方式

从实现的角度来说,光纤直传方式需要使用单路ASI/SDI光端机或多路ASI/SDI光端机。如图1所示,用单路ASI/SDI光端机传输时,ASI格式的CMMB复用码流从复用器输出直接送入单路光发机的ASI输入口,复用流经光传输设备调制到光载波上,通过光纤传送到目的端,光收机将光信号转回成ASI复用流后,送入发射机,具有操作安装简单、稳定性好的特点。大部分单路ASI光端机使用的光波长为单模1310nm或1550nm,单级传输最远可达上百公里,通过中继可将信号多级传输至更远距离。

如图2所示,用多路ASI/SDI光端机传输时,多路ASI的码流复用后,利用波分复用技术,将多个音视频信号调制到不同光波长的载波上,再将多载波信号合路在一芯光纤上进行节目传输,可根据需要传输从两路至八路ASI码流,以提高效率。多路光端机只是用于较短距离的信号传输,长距离传输将造成部分波长传输的信号有所损伤以致无法解调。

2.2 SDH网络的方式

SDH网络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传输方式,借用已有的SDH光传输设备进行节目传输,根据SDH电接口板的情况,只需选用三种适配传输方式,分别为4X2MB (4XE1)电接口、1X45MB (1XE3)电接口和IP以太网口。在SDH光传输设备配置有多个2MB (E1)电接口的情况下,在组网中,码流适配器可配置成一发多收,将CMMB复用流的ASI信号转换适配成4个2M信号,送入SDH电接口进行信号传输。在传输的SDH光传输设备配置具有45MB (E3)电接口情况下,此时传输码流适配器可配置成一发多收,将CMMB复用流的ASI信号转换适配成45MB信号,送入SDH电接口进行信号传输。在传输的SDH光传输设备配置有IP以太网口情况下,可在组网中配置为一台ASI转IP发送端转换设备及多台IP转ASI设备,将CMMB复用流的ASI信号转换成IP的以太网信号,送入SDH光传输设备IP以太网口进行信号传输。三种传输网络组成框图分别如图3、图4、图5所示。

3 利用微波资源进行节目传输

SDH微波传输方式能够大容量、长距离、广域范围地将CMMB信号传送到全国范围,SDH微波是继光纤以外另一种CMMB信号传输的方式,可根据需要传送的电视节目数量选择传输容量,且可根据电视发射台站的地理位置分布,选择单跳或中继接力方式实现长距离传输网络的连接。其优势在于它可以解决复杂地形带来的有线方式无法到达的区域。

当使用45 M (E3)的SDH微波传输时,传输适用于7.7~8.2GHz的广泛频带,业务接口为45Mbps,可利用公务通道传输9.6k的IP业务。微波传输系统由微波天线、室外收发信机和室内调制解调器组成,根据传输的需要,可以配置成1+0或1+1系统。配备的监控系统可实现对室内外单元工作状态、收信电平等参数进行监控。45M微波室内单元的接口是45M电接口,需配备ASI/DS3转换设备。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如图6所示。

在使用SDH155M微波传输时,传输适用于6G~38GHz的广泛频带,业务接口可提供PDH、SDH以及以太网接口,传输容量为2~48路2Mbit/s的信号或1~2路8Mbit/s信号或1路STM-1 (155M)或2/4个10/100Base-TX信号、千兆以太网信号。此微波传输系统与45M微波系统相同,由微波天线、室外收发信机和室内调制解调器组成,系统配置根据需要可配置为1+0无保护或1+1保护系统。根据选用的电接口,需配置相应的ASI转155M或ASI转4路2Mbit/s适配设备,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如图7、图8所示。

微波网桥即IP微波为另一种微波传输方式,常应用于通信领域。目前在北京、上海、辽宁的CMMB复用流传输也采用此方式。其无需提供频率,可以直接使用公共的5.8G频率(5.725至5.850GHz),且其调制方式、占用带宽、信号电平可随电磁环境自动进行设置,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实现这一传输方式需要在发端及收端配备ASI转IP设备、IP转ASI设备。其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如图9所示。

基于MMDS网络传输也是SDH微波传输的可靠方式之一,且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基于MMDS网络的CMMB节传实验网络使用MMDS网络资源作为从节目中心到各个发射点的节目传输路由,采用发射功率为1kW的发射机进行中长距离覆盖。本地节目与中央节目经过CMMB复用器复用后,由ASI分路器分为两路。一路经过主点CMMB激励器进行CMMB编码和调制,变频为射频信号后由发射机发射。另一路经过CMMB分发信道调制器进行分发信道编码调制,生成中心频率为36.15MHz,带宽为8MHz的中频信号。MMDS发射机接收分发信道调制器的中频信号后,上变频为2.563GHz的S波段射频信号且进行功率放大后,经过M M DS网络,发送至各个CM M B发射站点。CM M B发射站点通过网状蝶形天线进行定向接收后,由LNB进行下变频,然后通过CMMB分发信道解调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发信道解调解码,还原出CMMB复用流,再通过CMMB激励器进行CMMB编码和调制后,经功率放大后进行无线发射。MMDS网络的节传优势较明显,广电系统的光纤分布并不发达,造成单频网发射站点的选址有较大局限性。无论是采取重新铺设光纤,还是光纤租用的模式,成本都比较昂贵。MMDS网络是广电系统的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传输方式。MMDS传输采用多路微波的方式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用多路微波传输覆盖整个城市,再用微波天线和降频器接收。其优势在于免去了敷设干线的复杂工作、适合远距离传输、投资小见效快且拓展性强。其基本组成框图如图10所示。

4 利用HFC网络进行节目传输

在此网络中传输时,节目经过CMMB复用器形成CMMB复用流后,经过有线分发调制器处理将有线分发的射频信号传送给有线电视网络, 在CMMB发射机端,经过有线分发解调器输出还原后的CMMB复用流,送给CMMB激励器和发射机。经过有线分发解调器后输出的节目, 在CMMB发射机端进行广播信道组帧处理和调制,经功率放大后以UHF波段发射。HFC网络的节传优势为不受限于光纤等节传路由给单频网发射站点的选址和建设带来的局限性及高成本。且HFC有线电视网络是广电系统的最重要的电视节目传输网络,也是目前广电分布最广、服务最好的网络。HFC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如图11所示。

具体信号传输流程为:本地节目与中央节目经过CMMB复用器复用后,由ASI分路器分为两路,一路经过主发射点CMMB激励器进行CMMB编码和调制,变频为射频信号后由发射机发射,另一路经过有线分发调制器进行分发信道编码和QAM调制,生成带宽为8MHz的UFH/VHF有线电视射频信号;然后经过HFC有线电视网络,发送至各个CMMB发射站点;CMMB发射站点通过有线分发解调器对接收到的相应频点的有线电视信号进行分发信道解码和QAM解调,还原恢复出CMMB复用流,再通过CMMB激励器进行CMMB编码和调制后,经功率放大后进行无线发射。

5 利用数字已调波分发技术

数字已调波分发技术是指经调制上变频后的射频信号通过某种特定方式无失真的经多路分配至应用传输区域。通过具备数字处理功能的光纤近/远端机来实现已调波分发技术。其特点很明显,某级断电或故障不影响系统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具有监控和报警功能,提供实时监控和报警功能,且具有远程监控,可实现集中管理。技术优势也十分明显,此技术可以自动时延调整功能, 减少建网投入时间,系统扩频简单,组网方式的多样化方便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可方便管理和系统的集中控制,大大降低建网成本。

(1)链型应用方式,基本框图如图12所示。

(2)星型、菊花混合组网方式,基本框图如13所示。

6 结束语

本文着重对CMMB单频网组网中的几种典型方式做了分析,各自有优势与不足。光纤网络传输容量大速度快但成本较高,在有些边远地区没有铺设。微波网络传输成本低,但两点间须无遮挡,更适合于近距离传输。而SDH网络、HFC网络、数字已调波分发技术也都依托现有广电网络现有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应根据地方实际的基础条件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扬长避短,才可使下一步CMMB组网中码流传输更加高效、稳定。

摘要: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网络已经进入优化阶段, 在组网优化工程中, 经复用后的码流传输分配网络所涉及的手段及方式已成为决定网络优化效果与网络构架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越来越多地被深入讨论与应用。本文着重对各种应用中的码流传输方式做出浅析, 以助于在日后的单频网建设中根据不同的组网条件与地理条件选择最优的方式。

关键词:移动多媒体广播,码流,传输方式

参考文献

[1]吴万春.微波网络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2]GY/220.1-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第2部分:复用.

[3]肖萍萍, 吴健学.SDH原理与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4]余兵, 蔡伯荣.WDM在SDH传输网中应用的技术问题.光通信技术, 200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外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体系的比较与启示 下一篇: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