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关键词: 肱骨 骨折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精选八篇)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1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治疗,内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骨折, 由于老年人多并发骨质疏松, 故老年骨折患者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对于其治疗方法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点, 即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以及手术治疗内固定物的选择[1]。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方案有经皮克氏针固定、张力带固定、角钢板、三叶草钢板及肱骨髓内钉等。这些方案都有各自优势和不足, 特别是对于肱骨近端复杂的不稳定骨折及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治疗效果都不理想。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27 例此类患者, 使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 LPHP) 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 例, 男11 例, 女16 例;年龄50~80 岁, 平均64.1 岁。低能量损伤 (自行摔伤、轻微撞伤等) 24 例, 高能量损伤 (车祸暴力、高处坠落等) 3 例;合并有肩关节脱位3 例, 合并有其他骨折和损伤2 例。按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22 例, 四部分骨折5 例。全部采用AO肱骨近端锁定接骨钢板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臂丛麻醉或全麻, 患者平卧位。取常规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 头静脉保护好后向内牵拉, 暴露肱骨近端时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 注意检查肩袖破裂或撕脱情况。直视下将骨折块 (尤其是大小结节的正常解剖关系) 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骨折端复位良好。将LPHP解剖型钢板置于肱骨近端, 在骨折近端的接骨板上使用钻头导向器作引导, 用2.8 mm钻头预钻孔, 勿使钻头钻透对侧皮质, 避免螺钉尾部穿过关节面进入关节腔。测深后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定螺钉, 用扭力限制电钻接口, 将螺钉钻入并进行锁定, 注意转速应较慢。肱骨头一般使用2~3枚锁定螺钉。骨折远端根据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骨质疏松程度用锁定螺钉固定, 也可以用普通3.5 mm AO标准皮质骨螺钉。如有肩袖破裂或撕脱, 冈上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可用5号丝线将其固定于接骨板的缝合孔上, 活动肩关节以检查固定是否坚强。逐层放置负压引流后关闭切口。术后前臂吊带固定, 术后3 d开始腕、肘功能锻炼, 术后2周肩关节摆动锻炼, 术后3周肩关节上举锻炼。

2 结果

本组27 例肱骨近端骨折平均手术时间77 min (60~230 min) 。全部病例随访2~14个月, 平均7.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X线片愈合时间7.1周 (6~12周) 。肩关节活动度平均为前屈上举146.7°, 外旋39.6°, 内旋T8~T9水平。根据Constant评分法[1], 满分100分, 有无疼痛15分, 主动活动和日常生活20分, 活动范围40分, 力量25分。Constant评分平均为88.2分;患者对于疼痛的满意度为92.5% (25/27) , 功能优17 例, 功能良8 例, 中2 例, 优良率为92.6%。最终随访时均未出现肱骨头坏死征象。

3 讨论

3.1 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机制

肱骨近端骨折比较常见, 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5%, 特别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此类骨折[2]。受伤机制为跌倒时上肢过伸或上肢遭受直接暴力。对于老年人或骨质疏松者低能量损伤如平地跌倒就可造成骨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大肱骨大结节空洞, 干骺端松质骨缺失, 肱骨干皮质骨变薄, 使肱骨大结节及肱骨头下成为骨折最易发生处。年轻人则大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3,4,5]。大结节有冈上肌、冈下肌及小圆肌附着, 大结节骨折移位时应考虑有肩袖损伤。

3.2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争议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保守治疗导致肩关节固定时间较长无法早期功能锻炼, 功能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对于移位不稳定骨折, 保守治疗无法获得稳定可靠的固定。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5]。肱骨近端二部分无移位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 骨折有移位且移位大于1 cm、移位成角大于45°或肱骨干向内移位闭合手法复位无效则以手术治疗为佳[6,7,8,9]。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手术效果明显超过保守治疗, 所以对于所有三部分骨折建议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四部分骨折中的肱骨外科颈骨折伴大小结节骨折考虑到肱骨头解剖复位问题建议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0]。Trouillier等[11]指出对于老年患者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用坚强内固定可获得足够的稳定, 以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排除年龄因素对于三部分、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提倡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 随访结果肱骨头无菌性坏死和骨不连的发生率低。

3.3 LPHP接骨板的特点

LPHP为解剖型接骨板, 与骨折贴附良好。比三叶草钢板体积小, 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软组织的影响, 术后出现肩峰撞击症明显减少。它可以运用最新微创技术使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LPHP钢板上的结合孔使术者可以在一种钢板上选择两种内固定技术, 如使用标准螺钉可以完成肱骨近端动力加压固定, 如使用角稳定锁定螺钉可以达到稳定的成角固定, 成角稳定可以避免螺丝钉松动特别是维持肱骨头的复位状态, 它可以保留肱骨头的血供从而使骨折愈合有更好的生物学环境。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患者, 其角稳定锁定螺钉能够有较好的铆和和抗拉能力, 粉碎的肱骨头部得到的支持固定较其他钢板明显强。LPHP近端边缘带有缝合孔, 可以在肱骨近端大结节的肌腱附着部位使用钢丝或缝合线进行软组织缝合以维持复位稳定与旋转肩袖的修复, 也可以作为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的针孔。

Lill等[2]通过对“T”型钢板、非扩髓肱骨髓内钉及LPHP试验后指出, LPHP是微创固定接骨板, 其弹性模量适中, 高强度的内植物与骨质在应力负荷下易导致早期松动和固定失败。强度较低但刚度适中的内植物承受应力负荷时, 内植物与骨质之间的压力峰值明显降低, 可以避免应力集中导致固定失效, 所以LPHP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Neer三部分及以上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三叶草支持钢板近端体积较大靠近关节易产生肩峰撞击危险。髓内钉在肱骨头损伤较大且骨折断端离锁钉较近的情况下固定困难, 术中易损伤旋转肩袖导致术后肩关节恢复不理想。

本组均在肱骨近端LPHP钢板内固定术后3 d内便可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 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一般在术后8~12周内完成。肱骨近端LPHP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方法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及功能恢复好是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特别是老年骨质疏松三部分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Yian EH, Ramappa AJ, Arneberg O.The Constantscore in normal shoulders[J].J Shoulder ElbowSurg, 2005, 14 (2) :128-133.

[2]Lill H, Hepp P, Rose T.The angle stable locking-proximal-humerus-plate (LPHP) for proximalhumeral fractures using a small anterior lateral del-toid splitting approach technique and first results[J].Zentralbl Chir, 2004, 129 (1) :43-48.

[3]Lill H, Muller LP, Hessmann M.Distal humerus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Results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J].Osteoporos Int, 2005, 6 (suppl) :73-79.

[4]Korner J, Diederichs G, Arzdorf M.A biomechanicalevaluation of methods of distal humerus fracture fix-ation using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 versus con-ventional reconstruction plates[J].J Orthop Trau-ma, 2004, 18 (5) :286-293.

[5]Maldonado ZM, Seebeck J, Heller MO.Straining ofthe intact and fractured proximal humerus underphysiological-like loading[J].J Biomech, 2003, 36 (12) :1865-1873.

[6]Fankhauser F, Boldin C, Schippinger G.A new lock-ing plate for 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humerus[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5 (430) :176-181.

[7]Vecsei N, Kolonja A, Mousavi M.Intramedullary fix-ation of humerus shaft fractures:An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of 2 implan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out-come after management with the unreamed humerusinterlocking nail[J].Wien Klin Wochenschr, 2001, 113 (15-16) :597-604.

[8]Mathews J, Lobenhoffer P.Results of the provisionof unstable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in geriatricpatients with a new angle stabilizing antegrade nailsystem[J].Unfallchirurg, 2004, 107 (5) :372-80.

[9]Huang TL, Chiu FY, Chuang TY, et al.The results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A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J].J Trauma, 2005, 58 (1) :62-69.

[10]Korner J, Lill H, Muller LP, et al.The LCP-conceptin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biological, biomechanical and surgical aspects[J].Injury, 2003, 34 (suppl 2) :B20-30.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50-02

中图分类号:R 681.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41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群中较常见的肩部损伤。肱骨近端特殊的解剖结构,加上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或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及慢性肺炎等疾病,加大了临床治疗难度,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仍是该疾病主要治疗手段。2007年7月~2009年2月,我科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 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2例,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60~85岁。右侧18例,左侧4例。损伤原因:跌倒摔伤8例,骑自行车或电瓶车致伤5例,车祸伤5例,其它原因外伤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例,三部分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9例, 四部分骨折8例。合并有心、肺、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内科疾病12例。入院后即予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同时给予消肿、止血药,患肢悬吊制动等治疗措施,做好术前准备。

2.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全身麻醉或臂丛麻醉后,患肩垫高,采用三角肌与胸大肌间入路,取肩前外侧切口,切口上至喙突,下至三角肌附着点,分开三角肌与胸大肌,钝性分出其中的头静脉并予以向内侧牵开保护,切断部分三角肌并向外侧牵开,暴露肱骨近端及关节囊,在肱骨结节间沟找出二头肌腱并以此为参考标志确定肱骨大小结节的位置,以大小结节为参考进行手法牵引复位。选择长度合适的LCP钢板置于肱骨外侧,临时固定大小结节及易移位的肱骨头。经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复位满意后钻孔拧入锁定螺钉,根据骨折分离情况,在近端拧入3~4枚锁定螺钉。如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则应拧入4~6枚。拔出临时固定的克氏针。如骨质疏松伴明显骨质缺损可予以植骨。术中检查如有肩袖、肩胛下肌等损伤,一并修复并将其用可吸收缝线固定在接骨板上,活动肩关节以检查固定是否可靠。冲洗伤口,仔细止血,放置负压引流后关闭切口。术后予以三角巾悬吊患肢,术后24~48 h拔除负压引流。术后第1、2 d待疼痛缓解后开始行患肩功能锻炼,逐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争取在2周内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关节功能。

结果

本组22例病人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在随访病例中切口均呈Ⅰ期愈合,无感染。术后摄X线片复查位置满意,无螺钉退出、钢板松动及钢板、螺钉断裂等情况发生。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参考Neer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疼痛为35分,功能使用情况为30分,活动范围为25分,解剖复位为10分。总分大于89分为优,大于80分为满意,大于70分为不满意,低于70分为失败。本组病例优为21例,满意1例。

讨论

1.手术治疗的优点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一个无痛、活动范围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肩关节[1]。老年患者具有骨质疏松及全身机能差的特点,以往担心老年患者体质差,无法耐受麻醉及手术,常以石膏绷带长期制动患肢及肩关节,不仅使患者骨质疏松加剧,骨折断端愈合慢,肌肉萎缩,更导致关节僵硬,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梳头、吃饭等)。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外科治疗方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老年患者。

2.治疗方案的选择及LCP钢板的优点 以往多采用克氏针张力带、解剖钢板、二叶草钢板等维持骨折固定,但临床疗效欠满意,并发症不少。特别是对于Neer3,4部分骨折,因其不稳定,严重粉碎且多伴有肩关节脱位,肱骨头血运破坏严重,治疗困难,且受骨折类型、损伤程度、骨质条件等因素影响难以达到骨折有效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手术目的,从而发生肩关节僵硬、疼痛、骨折复位丢失、骨不连等问题[2]。LCP钢板的优点主要有:①根据肱骨近端解剖形态设计,无需对钢板进行精确的塑形;②因锁定孔的存在,螺钉与钢板形成植入体内的外固定,钢板和骨面不产生压力,降低了骨膜的损伤,保留了骨折的血运;③螺钉与钢板锁定,有更好的抗弯曲和扭转力,避免了象动力钢板出现的螺钉在钢板中摆动现象(雨刷效应),减少螺钉松动的发生率,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④设计有针孔,方便骨折的复位及固定。术中可通过针孔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有利于骨折精确复位;⑤螺钉与钢板具有成角稳定性,对骨质疏松患者可达到坚强固定;⑥钢板体积小,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减少软组织损伤,更符合微创原则[3~5]。

3.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①手术切口以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入路为较好选择。此切口延长可较好地暴露肱骨头及三角肌粗隆,并且可避开腋神经及腋动脉分支和保护头静脉,且此入路操作简单,复位时可较好地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情况。②肱骨大结节有岗上肌、岗下肌、小圆肌附着,大结节的复位是恢复肩袖功能的关键,同时应避免大结节复位过高而致术后肩峰下撞击的发生。大结节骨折移位时,应探查是否有肩袖损伤,肩袖对肩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合并损伤者,在处理骨折的同时应积极做肩袖修补,这样肩关节才能获得良好的功能及满意效果[6]。③术中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尽量不切开关节囊,注意不要损伤腋动脉及其分支,保护肱骨头的血供,防止肱骨头的缺血性坏死。④术中复位时使肩关节外展或内收,远端肢体内旋,以远端对近端的原则进行复位,注意大结节止点骨块常向后上方移位,应尽量用布巾钳将其拉回并固定。对严重内收型骨折的复位最为困难,术后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收畸形。笔者的经验是术中不能单靠外侧皮质的对合情况作为复位的标志,多用C型臂X线机正位透视才能判断复位情况。对外科颈内侧嵌插严重或伴有肱骨头半脱位的病人,可在肱骨头置入两枚2.5 mm克氏针作为复位的撬杆,对复位有很大的帮助。对多次复位不理想者可不必过度的强调解剖复位,以免加大对骨折端及附近组织的损伤。⑤术中尽量保持肱骨头关节面的完整,不必追求过分的解剖复位而破坏关节面平整和损伤血运,必要时可先在骨折两端各拧入一枚皮质骨螺钉使钢板贴服于骨面。⑥在放置钢板时注意近端不要超过肱骨大结节上界,螺钉不宜穿过肱骨头软骨面。必要时将肩外展,确定钢板上界,避免顶住肩峰,从而术后影响肩外展。⑦对骨质疏松及骨缺损的,必须在复位的基础上进行植骨,以填充骨缺损和保持复位的稳定性,且植骨起骨诱导和骨形成,桥接作用,使骨折不愈合率和肱骨头缺血坏死率降低。⑧术后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年患者由于自身体质特点,加强主动锻炼的意识与能力均欠佳,患肩长期制动、休息,加重了患肩关节的粘连,影响关节功能,并形成疼痛运动障碍疼痛的恶性循环。因此合理的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相当重要,术后第1、2 d待疼痛缓解后开始行患肩功能锻炼,逐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争取在2周内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徐云钦,梁再跃,冯水云,等.老年肱骨近端严重骨折的外科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6):477-478.

[2]王正红,向 明.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3):183-185.

[3]张 磊,杨海涛,曹前来,等.锁定钢板与常规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5(12):725-731.

[4]刘 阳,汤 欣,李正维,等.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5):395-396.

[5]陈红卫,赵刚生,鲍 丰.手术治疗移位肱骨近端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3):187-189.

[6]林伯文,肖德明,徐忠世,等.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05,7(9):823-825.

(收稿日期:2009-06-19 修回日期:2009-07-24)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3

锁定接骨板因其较传统接骨板更佳的把持力而为骨折提供更佳的稳定性,为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带来了一种新的理念。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自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采用AO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骨折21例,初期随访结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57~82岁,平均71.4岁;左侧12例,右侧9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高能量损伤6例,低能量损伤1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摄肱骨干中上段(包括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根据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6例,无合并神经损伤。手术均在伤后3~7d内进行,均采用AO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系统(LPHP)治疗。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患者“沙滩体位”,患侧肩部抬高。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找到头静脉,自三角肌前内侧距头静脉5mm处分离三角肌,并将头静脉及三角肌部分纤维向外侧牵开显露肱骨近端并检查旋转肩袖是否破裂或撕脱。首先予以牵引复位,并经C型臂透视证实位置满意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合适长度的LPHP,将其置于大结节上缘5mm、结节间沟后缘下方5~10mm处,先用1枚皮质骨螺钉将钢板固定于肱骨上。在骨折近端的接骨板上使用锁定螺钉的钻头导向器作引导钻孔,向肱骨头内拧入2~4枚锁定螺钉并锁定,螺钉长度应距关节面软骨5mm。然后再于骨折远端打入3枚皮质骨螺钉,也可用锁定螺钉固定。如有肩袖破裂或撕脱,冈上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可用不可吸收线将其固定在接骨板的缝合孔上。再次经透视证实钢板位置满意,被动活动肩关节证实内固定稳定后,冲洗切口,常规放置负压引流,逐层关闭伤口。

1.3 术后处理

负压引流管于术后48~72h内去除。患肢用颈腕吊带固定,术后2d切口疼痛好转后进行钟摆样锻炼,并在医师的帮助下进行前屈、外旋锻炼,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4~6周后X线复查确认骨痂出现后,开始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术后如期复查X线片,并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价。

1.4 功能评价

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来评定肩关节功能。Neer评定标准总分为100分,疼痛35分,功能使用情况30分,活动范围25分,解剖位置10分。总分89分为优,≥80分为良,≥70分为可,<70分为差。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150~240min,平均184min;术中出血量为250~850mL,平均480mL。术中未发生医源性桡神经及腋神经损伤。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发生局部感染者。本组21例患者,19例获得随访,失访2例,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21周,平均13.5周,无不愈合者。术后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8例,近解剖复位13例,骨折端无移位,螺钉无松动、脱出及断钉。2 例患者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外院行肩关节置换后失去随访。采用Neer评分法评定肩关节功能,其中优(90~100分)10例,良(80~89分)6例,可(70~79分)3例,优良率84.2%。

3 讨论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分型,被学者们最为推崇的仍是Neer[1]于1970年提出的四部分分类法,其按肱骨上端4个组成部分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上端相互移位程度将骨折分为6个基本类型,当骨折移位>1cm或成角>45°定义为一个骨折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二部分骨折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较为满意的功能。对于复杂的三、四部分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已得到大家的公认,但是在具体的手术方式上却无法达成一致。很多手术方式,包括经皮穿针[2]、髓内钉[3]、接骨板[4]和关节假体置换[5]等,都有良好的结果报道。在制订手术方案的过程中,骨折类型、移位程度、骨骼质量、肩袖疾患、肩关节病变和患者的功能需求均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手术的最终目的是以牺牲血运最小的方式达到骨折的可靠固定,为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提供条件,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因此,只要能达到上述要求的骨折固定方式都是可行的,而不必拘泥于手术方式。

锁定接骨板因其较传统接骨板更佳的把持力而为骨折提供更佳的稳定性,为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带来了一种新的理念。与传统接骨板相比,LPHP具有以下优点:(1)解剖形设计,无需术中塑形,手术操作简便,体积较小,减少软组织刺激,防止肩峰撞击。(2)钢板具有复位骨折功能,可减少软组织剥离,最大限度保留肱骨头血供。(5)锁定螺钉与接骨板形成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产生稳定成角固定,相当于内固定支架而提供最佳稳定性;同时有效减少接骨板对骨膜的压力,减少对骨膜血供的干扰。(4)锁定螺钉和接骨板成角稳定性在骨质疏松和粉碎骨块中有较好抗拉力和锚合力,防止内固定松动、脱落。(5)允许接骨板和骨折之间存在一定空隙,最大限度保护骨膜和骨的血供[6]。而且可以采用由肌肉间隙插入的微创植入法,减少软组织破坏,有效保持肱骨头残存血供;同时不需剥离骨膜,有效保护骨折断端血运。Siffri等[7]进行的一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尸体力学测试研究表明,放置锁定接骨板后骨折所能承受的扭转应力明显较放置普通角钢板后为高。Ruch等[8]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证实,LPHP是肱骨近端骨折最稳定的固定措施。可见,锁定接骨板对于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更具优势。Fankhauser等[9]认为,锁定接骨板是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严重三、四部分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最佳术式。

近年来关于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文献不胜枚举,其优良率报道已达到90%左右[9]。但是,锁定接骨板仍然是一种发展中的技术,而且掌握这一技术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10]。根据我们的经验,术中操作应注意:(1)肱骨近端骨折块要做到良好的复位,为关节功能的恢复创造必要条件;(2)手术时要正确使用导向器及扭力扳手,使锁定螺钉和钢板紧密结合,若方向偏差,会导致自锁失败;(3)对于肱骨头,最佳的螺钉固定位置是肱骨头的中央位置,手术时要在透视的监视下将螺钉置入肱骨头的中央,距离关节面下0.5cm,以增加螺钉在肱骨头内的把持力;(4)接骨板不要超过肱骨大结节,以利于早期功能锻炼;(5)术中尽量避免切开关节囊,且要充分修复已损伤的关节囊、肩袖,如肱骨头骨缺损大,尤其对老年患者应考虑植骨,增加固定强度。肱骨近端骨折采用稳定可靠的固定固然重要,但是系统规范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才是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保证,合理的功能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肩关节僵硬、粘连,以恢复最大肩关节功能。本组病例,术后即在胸前固定位行指、腕、肘关节主动锻炼,术后2~3d在上肢悬吊带内行钟摆式锻炼,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术后2~3周开始行上肢外展、上举练习,缓慢进行,幅度逐渐增大,先被动活动,再逐渐转为主动。本组60岁以上的患者15例,术后早期均按上述方法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随访并未发生钢板松动及螺钉退出等并发症,疗效满意。

尽管锁定接骨板在肩关节三、四部分骨折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巨大优势,但是在一些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中,锁定接骨板依然不能提供有效的稳定性;而且对于肱骨头血供严重损伤的肱骨近端骨折,应用锁定接骨板后肱骨头依然不能免除于坏死,而最终只有选择肩关节置换。采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于1955年由Neer首次报道,其优良率及满意率均在90%左右[1,11]。Lanting等[12]经过系统性文献复习后发现大部分三、四部分骨折都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作者认为有证据支持选择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Misra等[13]在其文献综述中报道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内植物感染率、关节活动度和疼痛方面无明显差别,可认为肩关节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4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并发症

肱骨近端骨折约占所有类型骨折的5%, 其中, 40岁以上人群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在近10 年内有一定增长。本研究以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锁定接骨板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1 月-2014 年1 月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6 例, 男29 例, 女37 例;年龄35~82 岁, 平均年龄 (62.7 ± 7.2) 岁;陈旧骨折患者2 例, 新鲜骨折患者64例。

纳入标准:66 例患者经X线检查并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 并依据Neer将其分型为四部分骨折14例、三部分骨折31例、两部分外科颈骨折8 例、两部分大结节骨折13 例。所有患者均无家族遗传性、精神疾病史,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66 例患者经全身麻醉后, 摆成沙滩椅体位, 通过患者胸大肌与三角肌间隙入路。将患者骨折端中骨折块进行复位, 随后用克氏针进行骨折块临时固定, 待骨折块复位满意后, 再用锁定接骨板进行固定。骨折处固定完毕后, 缝合伤口, 并将引流管常规放置48 h。术后锻炼:患者需根据自身骨折类型与身体状况进行术后康复性训练。被动功能锻炼应于术后3 d开始进行, 术后12周后即可开始进行力量锻炼。

并发症评定方法与观察指标:①复位不良:肩关节正位片上肱骨大结移位>10 mm;②肱骨头坏死:Cruess改良Fieat分型;③螺钉穿出:任意螺钉尖端穿出肱骨头关节面;④内畸形愈合:肱骨头头干角<120°。以Constant功能为评分标准, >80 分为优, 60~80 分为良, <60 分为中。优良率= (优+良) 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3.0 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计量数据采用表示,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12 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66例患者术后第1天肱骨颈干角104° ~170° , 平均 (140.2 ±10.9) °, 肱骨头端螺钉数量3~7 枚, 平均 (4.6±1.2) 枚。66 例患者随访6 个月, 其中64 例患者骨折完全愈合, 2 例患者骨折未愈合。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9例, 其中螺钉穿出1 例, 复位不良6 例, 肱骨头坏死2 例。并发症发生率13.6%。根据Constant评分标准, 优39 例, 良18例, 中9例, 优良率86.4%。

讨论

据近年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我国肱骨近端骨折多发生在6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1]。中老年人群本身存在的骨质疏松等容易造成螺钉松动, 导致内固定失败。使用具有角度稳定性锁定接骨板后, 这种情况得到改善[2]。骨折治疗效果提高, 但术后仍有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中, 螺钉穿出患者1 例, 复位不良6 例, 肱骨头坏死2 例, 再手术率较低。

术后并发症预防策略:①肱骨头坏死:本研究中, 肱骨头坏死患者2 例, 均为肱骨近端第四部分骨折。2例患者随访1 年后, 均未发展为更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 根据国内外报道可知, 肱骨头坏死率13%~34%, 且多见于四部分骨折。随着锁定接骨板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肱骨头坏死率得到有效控制[3]。本研究中, 2例肱骨头坏死患者均与往常报道相似, 为四部分骨折患者。肩关节置换对于此类外展嵌插型四部分骨折具有良好效果。②内翻畸形愈合:闭合复位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会出现畸形愈合, 近年来逐渐被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丢失及肱骨头内防塌陷取代, 二者所造成的内翻畸形愈合成了典型病例。肱骨头内翻若出现在初始骨折类型中, 应在手术过程中对其进行复位。需要注意的是, 肩关节内旋或外展受限都可能导致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效果不理想。国内外医学研究人员经过大量试验证明, 肱骨头头干角丢失与手术复位肱骨头头干角角度具有紧密联系:肱骨头头干角>120°, 肱骨头头干角丢失几率降低;肱骨头头干角<120°, 肱骨头头干角丢失率与肱骨头内翻塌陷概率增加。相关报道指出, 肱骨头塌陷在复位固定时需要将肱骨头下方内侧皮质作为主要支撑工具[4]。为加强内侧皮质支撑作用, 可以配合使用支撑螺钉。③螺钉穿出:本研究仅出现1 例螺钉穿出患者。但许多临床资料已经报道螺钉穿出问题, 为避免该并发症发生, 在保证手术过程中多角度透视准确性外, 还需完成肱骨头良好的复位。我国螺钉穿出并发症发生率较国外发生率低, 这是由于我国临床康复锻炼比国外更加保守。

综上所述, 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但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 需要医疗单位规范操作过程, 通过良好的复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戴涟生.锁定接骨板与解剖接骨板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7 (36) :54-55.

[2]孙官文.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植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12个月结果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13) :2366-2369.

[3]李永斌, 杨志博, 何忠, 等.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四部分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10) :951-952.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 例, 其中男13 例, 女23 例;年龄35~70 岁, 平均50.5 岁。其中摔伤24 例, 车祸伤12 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按Neer[2]分型, 二部分骨折13 例, 三部分骨折15 例, 四部分骨折8 例。入院常规行肩关节前后位和腋位X线片检查, 三部分骨折及四部分骨折均行CT扫描三维重建, 全部采用AO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术中采用臂丛麻醉, 取仰卧位并垫高患肩。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 将头静脉保护好后连同胸大肌向内牵开, 暴露肱骨近端及肩袖。在尽量不破坏内侧的胸大肌止点和肩袖的情况下采用牵引、旋转、撬拨、外展、内收等方法复位骨折, 用数枚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骨折端复位良好, 将LPHP置于肱骨近端外侧, 钢板的上缘略低于大结节顶点。首先置入接骨板中间部位螺钉, 使钢板与骨皮质紧密帖服;再次透视了解钢板位置及骨折端复位情况, 若均满意, 则在钢板近端置入锁定螺钉, 在远端置入锁定螺钉或普通螺钉, 最后拔除克氏针。检查是否有肩袖破裂或撕脱, 如有用可吸收线将其固定在接骨板的缝合孔上, 活动肩关节以检查固定是否可靠。放置负压引流, 逐层关闭切口。术后屈肘90°悬吊固定3~4周, 2~3 d后开始腕、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2 结 果

本组36 例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 平均13.3个月。术后无感染、骨折移位、内固定断裂等发生, 有1 例术后1个月出现近端1枚锁定螺钉松动, 脱出约7 mm, 为锁定螺钉方向不对, 尾端与钢板未牢固锁定之故。X线观察骨折全部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7.6周 (6~13周) 。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评分, 满分100分, 其中主观指标中疼痛15分, 日常活动能力20分;客观指标中肩关节活动度40分, 肌力25分[3]。本组36 例中肩关节功能优22 例, 良10 例, 中4 例, 优良率为88.9%。

3 讨 论

肱骨近端由于解剖结构上的薄弱易发生骨折, 且多发生于老年人, 选择治疗方法时必须考虑到全身情况、骨质疏松、功能恢复、肱骨头血运影响大小及软组织完整性等多方面因素[4]。对于是否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议, 一般认为大部分的骨折采取保守治疗能够取得较满意的疗效[5]。但对于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闭合复位的效果不理想, 大概只有10%的患者肩关节功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1]。随着人们对肩关节功能要求的提升, 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所采用, 但内固定的选择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其他内固定有张力带、拉力螺钉、克氏针、双管型钢板、“T”型钢板、髓内钉等, 有报道指出使用这些内固定存在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缺血性坏死、骨不愈合、髓内钉移位、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肩部回旋肌群损伤等并发症, 尤其在老年患者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00%[6]。锁定接骨板在增加稳定性、减少并发症、改善关节功能上具有较好的效果, 最新研究表明, 选择LPHP治疗的成功率高达90%, 90%的患者没有疼痛, 骨不愈合率为2%[7,8,9]。

LPHP是根据肱骨近端的解剖结构遵从AO内固定原则所设计的, 与其他内固定相比在设计、生物力学性能和可操作性上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a) LPHP为解剖型接骨板, 无需精确预弯;近端锁钉孔和远端加压孔结合, 对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 近端锁钉能保持肱骨头复位不丢失, 远端加压或锁定可使复位更加稳定;近端锁钉与钢板之间成一定的角度, 位于不同的平面, 并且有两枚交叉锁钉, 可以对肱骨头进行不同层面的固定, 增强了螺钉的抗拔出能力和内固定的稳定性[10];交叉的锁钉相当于一个内置的固定支架, 与骨面存在一定的空隙, 可减少对骨血运的破坏, 有利于骨折愈合;近端的缝合孔可对肩袖进行修复固定, 并可对碎骨块进行缝扎固定。b) LPHP具有较强的抗扭转、抗弯曲、抗移位特性, 符合肱骨近端生物力学特点, 可减少对骨折端的应力遮挡[7]。c) LPHP体积较小, 操作方便, 对切口暴露要求较低, 有效的保护了周围软组织及骨折端血运, 有利于骨折愈合。

手术中对切口的选择也一直存在着争议, 外侧切口最为直接的暴露肱骨近端, 但容易损伤腋神经和三角肌, 对肩关节术后的外展功能有很大的影响;肩关节上方的“花瓣”状切口虽然有利于骨折端的暴露, 可以充分的显露肱骨头, 但存在皮瓣坏死及肩关节僵硬等危险, 并且对骨折远端暴露存在较大的困难[11]。笔者认为三角肌胸大肌肌间隙入路为较好的选择, 此切口延长可以较好的暴露肱骨头及三角肌粗隆, 并且可以避开腋神经及腋动脉分支和保护头静脉, 而且此入路操作简单, 复位时可以较好地观察骨折对线对位情况。

术中复位时使肩关节外展或内收, 远端肢体内旋, 以远端对近端的原则进行复位, 注意大结节止点骨块常向后上方移位, 应尽量用布巾钳将其拉回并固定。对严重内收型骨折的复位最为困难, 术后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收畸形, 我们的经验是术中不能单靠外侧皮质的对合情况作为复位标志, 多用C型臂X线机正位透视才能准确判断复位情况。对外科颈内侧嵌插严重或伴有肱骨头半脱位的病人, 我们常在肱骨头置入两枚2.5 mm直径的克氏针作为复位时的撬杆, 该方法对复位有很大的帮助。对多次复位不理想者可不必过度的强调解剖复位, 以免加大对骨折端及附近组织的损伤。临时固定骨折端的克氏针可根据骨折线情况置入, 但不能妨碍LPHP放置。钢板选择上笔者建议选择尽量短的钢板, 以减少对三角肌止点的剥离, 钢板放置前找到肱二头肌腱沟。Angibaud等[12]应用笛卡尔坐标系统对尸体标本的3D几何测量和解剖学研究发现, 肱二头肌腱沟作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的解剖标志是合理的, 钢板应放置于肱二头肌腱沟后5 mm左右, 近端不超过大结节下5 mm, 否则容易引起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在对多部分骨折治疗时, 当远近端锁定后, 交叉锁钉下必须置入一枚或多枚锁钉, 即使复位不理想, 也可通过此枚锁钉提高整个内固定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13], 骨折愈合过程中有中下锁定螺钉的肱骨头高度平均丧失1.2 mm, 没有中下锁定螺钉的肱骨头高度丧失5.8 mm, 如果中下锁钉不能很好地固定中下骨折块, 易造成内固定早期失败。术后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周蔚等[14]认为, 术后3 d内便可开始功能锻炼, 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应在术后8~12周内完成。本组病例有2 例因出院后锻炼不佳而影响肩关节功能。但对于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 术后不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短期的制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5]。笔者对于此类骨折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小幅度的肘关节及前臂肌群的屈伸锻炼, 术后2周逐渐进行肩关节主被动锻炼。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6

关键词:锁定接骨板,解剖钢板,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肱骨近端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外科中是指骨折发生在肱骨颈以外1~2cm至肱骨头的关节面之间, 其中含有肱骨头、干骺端及大、小结节等解剖结构[1]。此处为骨体结构较薄弱部分, 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因身体机能原因多有骨质疏松的发生, 加大了骨折的可能性。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严重, 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发病率呈现日益增高的趋势[2]。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患者实施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 并与传统的解剖钢板进行对比,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 男27例, 女33例;年龄55~73 (62.37±3.82) 岁;其中跌伤19例, 挤压伤15例, 交通事故伤26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 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已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排除神志不清或认知障碍、其他器官有严重损伤或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或有麻醉药物过敏史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手术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服从治疗安排。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3例, 女17例;年龄55~71 (61.86±3.57) 岁。对照组男14例, 女16例;年龄55~73 (62.58±3.26) 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术前准备, 对基础内科疾病予以相应的治疗和处置, 维持患者血糖、血压及各项生命指征稳定在手术要求范围内。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按常规解剖钢板手术标准进行。观察组采用锁定接骨板进行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行麻醉, 从三角肌和胸大肌之间入路, 逐层分离, 以暴露出肱骨近端, 检查旋转肩轴异常情况, 注意保护头静脉及骨折片上的残留组织、关节囊和必要血运等, 除非必要, 一般勿切开关节囊;用克氏钉做临时固定, 将接骨板放置于肱骨近端的下方5mm处, 并在结节间沟的后缘远侧端10mm处进行固定, 经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已良好复位后使用锁定螺钉进行固定, 手术完毕后逐层缝合并放置引流。所有患者术后进行正常的临床护理及康复性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治疗费用, 同时对比2组治疗效果。

1.4 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使用Neer标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满分为100分, 其中功能情况30分、疼痛情况35分、运动受限情况25分、解剖复位情况10分, 各项评分合计, 总评分>90为优, 80~90分为良, <80为差[3]。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基本手术情况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关节功能

观察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在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 尤其是老年患者, 本身骨质较为疏松, 极易出现非暴力性骨折。在临床上多使用手术固定进行治疗, 在保护肱骨头血运及尽量保留软组织的基础上, 可恢复肱骨近端及临近的大、小结节解剖关系, 以牢固的内固定进行良好的复位并维持, 使肱骨头避免缺血性坏死并加快愈合速度, 促进肩关节的尽快活动以减少其粘连, 使肩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机能较差, 骨折处本身情况较为复杂, 且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和内科疾病, 各项生命体征波动较大, 手术耐受性较低, 因此老年患者的骨折固定治疗难度较大, 且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差, 临床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包括骨折移位、软组织情况、附近血运及全身状况和骨质疏松等情况[4]。

目前有相关资料显示, 对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实施锁定接骨板治疗能降低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 提高治疗成功率, 具有更为理想的固定治疗优势[5]。本文作者研究发现, 使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传统解剖钢板患者, 治疗效果优良率明显增高, 但治疗费用亦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实施锁定接骨板治疗, 虽然治疗费用较高, 但其术中出血较少、并发症少, 具有安全、牢固、治疗效果显著等优势, 对于老年患者尤其适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官文.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植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12个月结果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13) :2366-2369.

[2]付中国, 邓磊, 白露, 等.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治疗术后并发症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43 (5) :666-670.

[3]方铭, 孙贤杰, 曹铨, 等.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4) :400-401.

[4]王英, 申海波, 崔岩, 等.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2, 1 (4) :392-395.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的2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其中男9例, 女17例;年龄15~70岁, 平均59.2岁;致病原因中, 摔伤11例, 车祸伤8例, 坠落伤5例, 打伤2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 按Neer分型, 其中2部分骨折7例, 3部分骨折11例, 4部分骨折8例, 均在伤后3~5 d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1.2 手术方法

在臂丛麻醉成功后, 取仰卧位或“沙滩椅”位, 患肩垫高, 取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隙入路, 找到头静脉予保护, 必要时分离三角肌前部分肌纤维与头静脉一同牵向内侧, 暴露骨折端, 患肢稍外展, 内、外旋, 明确肱骨近端肱骨大、小结节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位置。通过牵引、推压、撬拨等方法复位:恢复肱骨头高度, 恢复颈干角大小, 注意肱骨头有35°~40°后倾。根据肱骨大小结节间沟对位情况来判断肱骨外科颈复位是否成功。复位满意后以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透视骨折达解剖复位, 将锁定钢板置放于结节间沟后缘, 肱骨大结节顶点下5~7 mm处。再次确认骨折端对位对线好。使用锁定钻头导向器拧紧于锁定接骨板上作引导, 配套钻头一一钻孔, 测深后选择长度、粗细合适的锁定螺钉一一拧紧锁定之。再查:骨折解剖对位, 内固定可靠。骨折碎块及撕裂的肩袖用可吸收线通过锁定钢板近端的缝合孔进行缝合修补。拔出临时固定的克氏针。“C”型臂再次透视, 确定近端锁定螺钉无穿出关节面, 内固定牢靠。活动肩关节无绞锁感, 冲洗创口后逐层缝合皮肤各层, 留置负压引流管1根, 24~72 h后拔出引流, 术后抗生素常规应用3 d预防感染。

1.3 术后处理

术后三角巾悬吊4~6周固定。早期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 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做肩关节钟摆样锻炼, 术后4~6周X线检查有骨痂生产后可行主动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可做渐进性抗阻力、力量锻炼。

1.4 疗效评估

采用Neer评分标准, 评分为百分制, 其中疼痛35分, 功能30分, 活动度25分, 解剖位置10分。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为差[4]。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分。

2 结果

本组2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时间60~120 min, 平均92 min;失血量50~200 m L, 平均125 m L, 术后获随访6~24个月, 平均随访12.3个月, 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为3~5月, 平均3.7个月。

2.1 临床疗效评价情况

26例患者随访6~24个月, 按Neer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其中优13例, 良11例, 可1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2.31%。

2.2 并发症出现情况

26例患者, 无神经、血管损伤, 无感染、无肱骨头坏死、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拔出、无发生肩关节撞击症发生、无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无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 仅1例肩关节外展<30°并疼痛, 活动功能不理想, 患者对术后效果不满意。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指大结节基底部以上的骨折, 包括肱骨外科颈及其以上部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患者, 年轻患者通常由高能量创伤所致, 老年患者较常见, 多伴有骨质疏松, 常在不太严重的创伤即可引起骨折。随着社会的老龄化, 该部位骨折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目标就是用坚强固定达到肱骨近端的解剖复位, 以允许早期功能锻炼[5]。如果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肩部的功能及生活质量。要求术中要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 广泛剥离会影响肱骨头及骨折端的血供, 不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如破坏大、小结节上肩袖肌止点, 就会增加肱骨头坏死概率。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①应在正确分型的基础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②移位骨折应达到解剖复位, 稳定、牢靠的固定。③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这对功能恢复有极大帮助。笔者认为:大多数肱骨近端骨折无移位或轻微移位无需手术治疗, 早期行功能锻炼就可获得良好的功能;NeerⅡ、Ⅲ、Ⅳ型的骨折及有骨折脱位和肩袖损伤的需要手术治疗。这与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 (Neer分型一部分骨折) 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成角>45°、骨折块分离>1 cm的二部分骨折和Neer分型三部分、四部分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6]相类似。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原则:恢复正常颈干角, 重建肱骨大小结节。常规传统内固定方法存在一些弊端, 如螺丝钉、克氏针、钢丝内固定, 虽然创伤小, 操作简单, 但不牢靠, 稳定性差, 术后常需辅助外固定, 不能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的锻炼, 对患肢的功能恢复很不利。骨折出血, 关节脱位及软组织损伤造成肩周粘练, 术后如果肩关节长期固定, 不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 容易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 明显影响手术效果[7]。T型、“三叶草”型钢板体积较大, 同样存在固定不牢靠, 尤其对骨折疏松者更显得松质骨螺钉把持力不够, 剪切肱骨头, 拧不紧或易退钉, 骨折端再移位等不利骨折愈合情况, 甚至造成手术的失败, 而且术中需广泛剥离软组织, 破坏了肱骨头、骨折端的血运, 效果仍不理想。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①青壮年患者对骨折后患肢功能要求高的肱骨近端骨折:按Neer分型Ⅱ、Ⅲ、Ⅳ型;②老年骨质疏松患者:Neer分型Ⅱ、Ⅲ、Ⅳ型;③其他手术治疗方法失败的病例。

我们经过多年临床观察, 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优势总结如下:①锁定钢板改变了传统钢板固定理念, 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锁定固定后能使骨折端、钢板浑然一体, 术后无需支具外固定, 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尤其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有更大的优越性。②成角固定, 支撑肱骨头, 由于肩袖肌肉的作用, 肱骨头受到内翻应力很大, 锁定钢板能有效抵抗内翻应力, 不松动、不退钉。③肱骨头内多方向固定, 有效抵抗旋转应力。④解剖型设计:无需预弯或塑形, 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内固定疲劳断裂的概率, 保证了钢板应有的强度。⑤可根据钢板解剖形态调整钢板位置, 有助于辅助复位;⑥锁定钢板近端有多个小孔, 方便了肱骨近端大、小结节骨折、肩袖损伤的穿线缝合固定。⑦锁定钢板相当一个内支架, 不需要紧密贴服, 避免剥离或压迫骨膜及其他软组织, 有效保护了肱骨头及骨折端血供, 减小了肱骨头坏死及骨折端不愈合的概率。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技术简单, 容易掌握, 创伤小, 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我们在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总结了一些体会:①钢板不易放太高, 否则易出现肩峰下撞击, 同时锁定螺钉有方向, 太高了也会出现锁定螺钉失去作用, 影响固定效果。②使用锁定钢板配套钻头钻孔时不要钻透肱骨头对侧骨皮质, 否则锁定螺钉会进入关节腔从而影响关节活动;③术中应避免将肱骨头游离, 以期保留部分血供。④锁定螺钉不易过长。术中应行C型臂透视, C型臂透视时:应手掌心向前, 旋转中立位或内旋位、外旋位透视, 方便判断颈干角复位情况及肱骨头的高度。同时能很好的判断锁定螺钉的长短、位置及螺钉有无进入关节腔。⑤术中无需为了增加对股骨头的把持力而增加锁定螺钉数目, 肱骨头内锁定4枚螺钉已足够。⑥尽量保持肱骨头关节面的完整性、对于合并肩袖损伤的患者, 手术时除了将骨块复位、牢靠固定, 还应注意肩袖的修复。⑦肱骨大、小结节良好的复位、愈合是获得满意效果的关键所在。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光滑的肱骨头关节面恢复有时很困难, 为避免肩关节粘连僵硬, 活动范围受限,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定要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 即使手术复位再好, 没有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 也很难取得满意结果[8]。

参考文献

[1]Neer CS.Displ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and eve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0, 52 (6) :1077.

[2]Neer CS 2nd, MeIL Veen SJ.Humeral head repladement with rsconstruction of the tuberositied and the cuff in 4 fragment displaced fractures.Current results and technics[J].Rev Chir Orthop Reparatrice Appar Mot, 1988, 74 (1) :31-40.

[3]王亦聪.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14-318.

[4]Mckoy BE, Bensen CV, Hartsock LA.Fractures about the shoulder:conservative management[J].Orthop Clin North Am, 2000, 31 (2) :205-216.

[5]王岩等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647.

[6]李得强, 李明, 刘培来, 等.肱骨近端骨折治疗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3) :285-288.

[7]唐金树, 李庆海, 石头明, 等.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康复[J].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 (3) :266.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8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微创锁定接骨板,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其发生概率比较高, 其中老年人属于多发人群。近些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 该病的发生率逐渐提升。其多以骨质疏松患者为主, 由于骨折部分很难进行固定, 因此存在肩关节萎缩的情况, 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出现很多并发症, 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微创组和切开复位组, 微创组34例, 切开复位组33例。微创组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45岁~80岁, 平均年龄 (59.1±2.3) 岁;切开复位组中男21例, 女12例, 年龄48岁~82岁, 平均年龄 (51.4±2.3) 岁。67例患者中伴有其他骨折和损伤12例, 肩关节脱位6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微创组采用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首先对患处进行常规消毒, 在伤侧肱骨头体表投影区纵行切口3 cm, 采用逐渐切开的方式。分离三角肌之后, 骨膜会暴露出来, 复位骨折后采用克氏针进行内固定, 应用钛板连接瞄准器, 固定后, 锁定螺钉, 并对螺钉进行固定, 保证患者患肢活动的稳定性。最后对伤口进行缝合[1]。

切开复位组则需要提前对患处进行消毒, 逐渐切开患处的三角肌, 此时必须保护头静脉, 使其向内侧固定。肌肉分开之后, 会暴露出骨膜, 必须对肱二头肌的肌腱进行保护, 提升持骨器。其次应用克氏针对其进行固定, 透视骨位, 保证患肢活动的稳定性[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均短于切开复位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概率逐渐提升, 基于该病的特殊性, 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方式。由于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复位比较困难, 存在广泛分离、血运破坏明显等情况, 因此会出现肱骨头坏死, 增加后续治疗难度[3]。

传统的切开复位治疗方式需要介入到三角肌内部, 在手术过程中丰厚的三角肌和胸大肌会限制术区暴露, 影响观察肱骨近端外侧及后部分。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应用范围比较广, 其稳定性较高, 具有保护骨膜血运的特点, 增加结合孔, 在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中应用效果明显。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间接复位的形式行钢板内固定, 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治疗结束后, 患者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 进而提升身体机能[4]。

在本次研究中, 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均短于切开复位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康复时间短, 有助于术后愈合。

综上所述, 微创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切开复位, 操作方式简单, 对患者自身不会构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5]。

参考文献

[1]商澜镨, 周方, 姬洪全, 等.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12 (1) :99-101.

[2]刘庆军, 陈卫, 林斌, 等.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段粉碎性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8 (2) :80-82.

[3]陆永刚, 唐广应, 任一, 等.经皮克氏针手法复位临时固定联合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23 (2) :120-121.

[4]赵加力, 周全, 张少先.经皮微创内固定结合下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8例[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1 (1) :72-73、7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骨折30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