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关键词: 语际 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精选十篇)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篇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使得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而外宣翻译, 作为桥梁, 完成的并不只是机械的语际、语码转换的任务。因其特殊性, 外宣翻译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必反映其承担的特殊任务, 或从意识形态层面传播己身政治文化考虑、又或以译文接收者文化角度及对接收者理解程度的期望值来考虑。这些考量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与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提出的目的原则 (Scopos rule, 1978) 的三大法测不谋而合, 因此对于中国外宣翻译的研究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2. 目的论的概述

20世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弗米尔与其导师赖斯, 也就是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创始人, 提出目的原则——“互动由其目的决定”及“目的因接受者不同而不同”。由此, 对中国翻译传统倡导的“信达雅”以及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推崇的“源文至上”提出挑战。目的论称, 源文不是将必须由译者移交给目标读者的固有“事实”主体交给译者, 而是被视为一种信息提供, 译者必须通过选择那些最符合目标情景要求的特征来解释“信息提供”的内容 (Vermeer, 1986:42) 。

3. 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的外宣翻译解读

在《普通翻译的理论基础》一书中, 赖斯与弗米尔指出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具体准则为: (1) 译文 (或目标文本) 是由其目的决定的; (2) 译文是目标语文化和语言中的信息提供, 其关注点是吧源语言文化信息转换为目标语言文化信息; (3) 译文不以明显可逆的方式提供信息; (4) 译文应该内部连贯; (5) 译文应该与源文相连贯。

在其中最重要的是目的原则 (skopos rule) 。弗米尔认为, 任何翻译都必须遵循一个目的。而这一目的, 一方面并不以传统语言学的“对等”、“忠实源文”为核心, 另一方面也不主要关注源文读者的反应, 而在于围绕翻译委托人对译语接受度及反应产生的期望值。也就是说, 在外宣翻译中, 究竟是采用严格意义上的翻译还是解释或重写都是翻译发起人为迎合不同的交流需要而采取的不同策略。在外宣翻译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重要, 因其特殊的文本功能, 它所关注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社会功能并实现对外宣传的政治目的。另外, 外宣翻译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形象, 在重要的国际场合中承担起了表明国家政治态度的外交任务。例如, “中国大陆”就应规范为“the mainland of China, Chinese mainland或是China's mainland”, 而绝不能译成让人产生”两个中国“误解的“mainland China”。又如, 钓鱼岛在我国外宣翻译中采取的策略即是音译为“Diaoyu Island”以宣示主权, 而绝不会采用“Senkaku island”的译法。

语际连贯原则 (intertexture coherence) 虽类似于传统“忠实于原文”的理念, 但实际操作中存在差别。后者更侧重于一一对应, 将译者最大限度隐形, 认为译者应不带意图, 承担的是机械的转换任务。而与外宣翻译相对应的忠实却取决于译者 (或是其背后的翻译发起者) 在进行翻译活动是所带目的, 忠实程度与方式随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在语内连贯原则中 (intratexture coherence) 弗米尔指出, 翻译的起点是用源语写成的、作为世界连续整体一部分的文本 (源文) , 被译成目标语文本 (译文) 后, 必须能够使接受者把它看做与自己情景相关的世界连续整体的一部分。语内连贯关注的是译语应在译入语文化计较及交际情景中有意义。语内连贯原则要求“由译者产生的信息 (目标文本) 必须能够用与目标接受者情景相连贯的方式来解释”。例如, 竭泽而渔可直接译为“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es.”但如果考虑到接受者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 译为“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则更能引起读者共鸣。而在处理一些在对应语空缺的中国特色事物时, 采取适当增译或解释的方法, 能让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例如, 在我国城市化中出现的特殊现象“胡子工程”可译为“long-drawnout project (a project which takes so long that young workers become bearded) ”。在处理中国特色的带数字问题时, 解释就很有必要了。例如, “门前三包”译为“be responsible for general sanitation, green covering and keeping good social order in a designated area outside the unit building.”

4. 结语

总之, 从文中指出目的论指导下审视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看到, 伴随着我国大国崛起的姿态, 为了更好更准确地展示形象、宣传价值观, 译者的作用与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为重要。一个优秀的外宣译者应同时具有“全球意识”与“主体意识”, 并能在二者之间掌握好分寸, 熟知国外读者的思维模式以更好地完成对外输出, 又能避免与对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冲突。这样的外宣翻译才能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让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Hatim, Basi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Pearn Education Limited, 2001:74

[2]Vermeer, Hans J.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M].Heidelberge, 1996

[3]卞建华, 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胡芳毅, 贾文波, 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上海翻译, 2010

[5]吴自选,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CNN新闻短片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基于目的论视角下的古诗翻译 篇2

关键词:阿瑟.韦利;目的论;古诗;翻译

作者简介:张艳(1979-),女 湖北省武汉市人,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师、副高。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

1、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备受中西方汉学家,学者以及翻译学家的高度重视。从19世纪开始古诗英译在西方世界极为盛行,从此许多中西方翻译学家都会热衷于中国古诗翻译,阿瑟·韦利就是其中之一。韦利创造性地运用所谓“弹性节奏”直译的手法忠实的将中国古诗的艺术美感展现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西方读者兴趣同时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原诗的意境。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在翻译领域内提出的一项新的翻译理论,这项理论为古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视角。

2、翻译目的论

弗米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在他们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里有系统的解释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目的论形成的基础。弗米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目的论。他认为所有翻译者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就是说翻译行动是有目的决定。目的原则主要指译文应能在目标语文化和语境中,按目标语接近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只要达到预期目的翻译不一定要“对等”于原文。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前者是语内连贯原则,后者指语际连贯原则。连贯原则就是说使译文最大限度的做到语义连贯,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其义。忠实法则注重通过翻译转换,预期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建立起特定关系。在翻译目的论的忠实原则中,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者怎么理解原文,也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这是目的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也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第三阶段的研究主要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的研究。他们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扮演译文读者的角色,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做出努力。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3、阿瑟·韦利与古诗翻译

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汉学大师,阿瑟.韦利对于翻译目的以及与之对应的翻译策略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不同性质的翻译拥有不同的目的,对应的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如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就完全不同:“不同类型的翻译为不同的目的服务。如翻译的是法律文书,那只有转达文章意义的任务;如翻译的是文学作品,那就不仅仅要传达字面意义,还要把情感也达出来”,文学翻译的译文不能够只是“单独罗列从字典上照搬的定义,而应该再现原著的要旨、笔调及传神之处”韦利不但对所译作品有透彻的研究,而且对原作语言也有相当精深的造诣,译文忠于原至,通顺流畅,富音乐感,能再现原著风貌。

韦利曾经对中国古诗和英语诗歌的音韵格律作过比较研究。他认为,中国古诗每句都有一定的字数,必须用韵,很像英国传统诗,而不像今天欧美的自由诗。但译诗不能用韵,因为从长远来看英美读者更在意的是诗的内容。“而译诗若用韵,则不可能不损意”跟音韵相比韦利更强调诗歌的“内在结构”,他用五言汉诗中发展出“弹性节奏”,即用英语译诗的一个重读音节来代表一个汉字,使每行译诗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重读音节和不定数量的非重读音节,他将此种格律比作英诗的无韵体。

针对汉诗英译,韦利非常强调意象和诗味。他对中国古诗的意象与传统英诗的意象作比较,他认为,中国古诗意象大多具体而精炼,意蕴深远,而传统英诗则有许多抽象意义。汉诗英译中“注意意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应避免增加原诗中没有的意象,或删除原文中已有的意象。”此外,对于诗歌译者来讲,准确理解中国古诗,领会和抓住原诗中“诗味”(诗中最能感动读者,并引起共鸣的成分)之所在,也很重要。

4、阿瑟·韦利译诗简析

看韦利对白居易《夜泊旅望》中颔联和颈联的翻译:

原诗: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译诗:The sands are bright with moonlight that joins the shores;

The sail is white with dew that has covered the boat.

Nearing the sea, the river grows broader and broader:

Approaching autumn, the nights longer and longer.

白居易这首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以颔联为例,其结构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名词+名词”,并且对句中的词语语义相关,这些意象通过对仗紧紧连接在一起,营造了诗歌意境。韦利在译诗中颔联重音词汇的词性分别为名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颈联重音词汇的词性分别为介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对句中重音位置基本相同,重音词汇词性高度一致,轻音词汇的词性也基本相同,非常好地保留了原诗对仗句式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一致的特点。韦利通过合理的利用这种“弹跳节奏”达到了目的论当中的连贯法则同时也为最终的目的法则服务,即韦利以当代的诗歌主导形式来翻译古诗使之符合20世纪的英语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习惯。

同时韦利的译诗将原诗颔联的语言“拆散”后进行重新组合,采用了“主系表结构+伴随状语(介词+名词+定语从句)”,“连浦月”、“满船霜”被“重组”为“浦连月”、“船满霜”;颈联采用了“伴随状语+主系表”的结构,并通过比较级的叠加来表现原诗“弥阔”、“更长”之意,是非常地道的英语句法。在意象及意境的传达上,译诗忠实于原诗之意象,保留了原诗意象相关的特点,使这些意象之间相互生发,营造出清冷哀愁的意境。尤其是颈联,从视觉上看出现了两个“broader”和两个“longer”,与原诗意义相结合,使人感觉大江越来越宽阔,秋夜越来越长;在听觉上词语尾音完全相同,均为长元音,并且多次出现,给人直接的听觉感悟,人的孤独和哀愁随着这一语音的重复出现也愈来愈浓郁。而这正是对翻译目的论中忠实法则的合理遵从。

5、结论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不仅仅只是一一对应的翻译,这位古诗翻译家在翻译古诗时提供了新的视角。阿瑟.韦利作为一代英国汉学大师,在从事英文古诗词翻译时,早已将翻译目的论运用于自己的翻译策略中,并极大地发挥其功能,这为中国古诗在西方流传起到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 [M].Chapman Billies, Sandwich, MA , 1997.

[2]Arthur Waley. Chinese poems [M]. New York : Dover Publications, INC Mineola 2000.

[3]Cli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eation Press,2001.

[4]卞建华. 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篇3

“广告”, 汉语的意思就是“广而告之”, 在英语中, 动词为“advertise”, 名词为“advertisement”, 这一词源于拉丁语“adven⁃ture”, 有“通知、发布”之意, 在中古英语时代演变为“advertise”, 词义也拓展了。随着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广告的应用越来越多, 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 广告已成为产品推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 什么是广告呢?广告的定义有很多种, 定义较全面, 采纳较多的是:广告是由特定的赞助商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对产品、服务和理念实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 这种方式通常是非个人行为, 是有偿的, 在本质上通常是有说服力的。 (Bovee&Arens, 1992) 由此可见, 广告最大的特点是有说服力, 而广告的目的可用AIDMA表示, 即Attention (注意) , In⁃terest (兴趣) , Desire (欲求) , Memory (记忆) 和Action (行动) 。广告首先要引起消费者注意, 引发他们的兴趣继而激起购买欲望, 而且是持久的购买欲望, 以至于能形成记忆, 然后付诸行动即购买。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国外商品和广告涌入中国, 而中国的产品和广告“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为了达到AIDMA的效果, 广告就要充满趣味, 创意十足, 要具有强烈的宣传效果, 那么在翻译中英文广告的过程中如何能保持广告的原有效果, 如何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都能看懂原广告的卖点, 如何让译语读者能像源语读者一样, 感受广告语或睿智或幽默或俏皮的语言效果, 就是该文要探讨的话题。

2目的论基本原则

目的论 (skopos theorie)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在《翻译批评:潜力与限制》一书中, 卡塔琳娜·莱思 (Katharina Re⁃iss) 首次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她根据卡尔.布勒 (Karl BÜhler) 的语言三分法把文本分成了三种类型, 即信息型 (informative) 、表情型 (expressive) 和感染型 (operative) 。广告就属于感染型文本, 感染型文本要有感染力, 要能说服读者并采取行动, 以读者效果为导向。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 弗米尔 (Hans.J.Vermeer) 明确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他提出了翻译的目的性原则 (skopos rule) 、连贯性原则 (coherence rule) 和忠实性原则 (fidelity rule) , 他认为翻译行为是有目的的, 所以在翻译开始之前要弄清楚目的, 而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译文的受众。到了20世纪90年代,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又进一步将翻译的功能与忠实性原则结合起来, 认为译文除了要忠实表达原文意思, 还要能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并接受。

3用目的论指导广告翻译

广告是感染型文本, 目的论启示我们在翻译广告时要明确广告的目的, 要把AIDMA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广告的终极目的是销售, 要让译语读者对广告感兴趣, 感受广告的趣味性, 才能激起购买欲望, 最终达到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诺德分析了译者 (translator) 、译文使用者 (target-text user) 和译文接受者 (tar⁃get-text receiver) 这三种角色, 他认为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广告文本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张景华指出, 在广告翻译中, 译文使用者指的是广告商或者产品的生产商, 译文接受者指的是消费者, 在广告翻译时应以消费者为中心, 因为消费者的喜好和鉴赏水平决定了广告是否成功。刘晓梅认为功能论注重的不是原文和译文的完全对等, 而是强调应该以译文预期的功能为目的进行翻译, 她认为广告翻译的本质是跨越文化障碍, 在目的语中吸引消费者兴趣, 达到购买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要对广告进行创造性翻译, 黄合水认为, “须力求该体在该语中的惯例”。在广告翻译过程中, 我们既要遵守忠实性原则, 又要兼顾文化的差异性, 不能一字一句地照翻, 不仅如此, 还要考虑到广告的推销功能, 采取增译、意译、编译等策略, 常用的广告翻译策略如下。

3.1直译

直译就是词汇一一对译, 原文的语法结构也和译文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大部分的广告都是简练和通俗易懂的, 所以不同国家、宗教、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就能把原文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例如:

这些广告简洁明了, 意义清晰, 因此采用直译就能懂很好地表达出原文意思。例 (1) 是一个很成功的翻译, 原文和译文结构对等, “in”和“out”分别翻译为“有”和“没”, 意思贴切, 精明易懂。例 (2) 的英文原文很简单, 是通俗的道理, 所以直译出来消费者就能很好地理解原文。例 (3) 乍一看形式没有完全对等, 但是译文完全呈现了原文的含义, 也易于理解。

3.2意译

意译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Dynamic, o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翻译, 通常是相对于直译而言, 在传达原文意思和内涵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王皓认为广告翻译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转换, 还要注意传递源文化的信息, 因此意译在广告翻译中运用得很广泛, 因为意译能跳出广告原有语法结构的束缚, 用词自由、灵活, 通常从读者角度出发, 考虑到了文化差异性, 译语通常较地道, 容易被读者接受, 例如:

从以上几个译例我们可以看到译文并没有遵循原文形式, 例 (4) 的译文, 采用了“分分”、“秒秒”两个叠音词, 朗朗上口, 而且“分分秒秒”和“欢聚欢笑”形成了两个四字结构, 符合汉语行文习惯, 译语让人感受到麦当劳欢乐的氛围, 捕捉到了原文的神韵。例 (5) 是百达翡丽表的广告, 译文也采用了四字结构, 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强调了手表的高贵身份。例 (6) 是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 该译文是广告意译的经典译例, 如果直译为“美味直到最后一滴”, 原广告的韵味就会大打折扣, 而译为“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则让人感觉到咖啡的香气扑面而来, 生动而形象, 很好地达到了原有广告的宣传效果。

3.3增补型翻译

此类翻译包含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广告语中的关键词词义进行挖掘、引申, 将原文的隐含意思呈现出来, 同时也将广告的宣传功能发挥到极致, 另一种情况是从汉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运用四字成语, 寓意深刻, 郎朗上口, 例如:

例 (7) 是浪琴表广告的翻译, 原文只是提到了“优雅”和“态度”, 而译文中却多了“真我性格”, 这是典型的增补翻译, 突出了浪琴表的特点, 戴上浪琴表不仅优雅还能展示自我。例 (8) 是诺基亚手机的广告, 要是按照原文直译, 就是“连接人们”, 这样的翻译匪夷所思, 其实这个广告语是想强调诺基亚是如何用手机这一高科技产品把不同国家的人联系起来, 所以中文译文“科技以人为本”既强调了诺基亚的科技先进, 又强调了诺基亚手机是为顾客服务, 一举两得。例 (9) 是TNT快递公司的广告, 原文只有一个单词“anytime”, 但是译文却有八个字, 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处理呢, TNT作为一家快递公司, 准时是一大优势, 所以译文在译出“随时随地”后, 又加了一个“准时无误”, 两个四字成语既符合汉语习惯, 又道出了TNT快递公司对消费者的承诺, 效果很好。例 (10) 是戴比斯尔公司的广告, 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广告翻译案例, 译文把钻石的稀有性和珍贵性渲染得淋漓尽致, 而且两个分句结构一致, 朗朗上口。

3.4套译 (parody)

套译就是套用译入语中的谚语、俗语等进行翻译、改写, 更符合译语读者的心里预期。沈继诚强调, 中西方在广告的表达形式和诉求上有很大差异, 这是由不同的文化、宗教、民族等背景造成的, 译者要以译文目的为前提, 同时考虑广告输出国和广告输入国的文化背景, 在不影响广告传播效果的前提下可运用译语的俗语、典故来对译文进行改写, 以下列举一则广告的三个译本作比较:

译文一是直译, 虽然把意思翻译出来了, 但是没有把精髓表现出来, 译文二比译文一的效果好, 强调了广州是美食之都, 让读者对广州作为美食天堂的这一定位有了比较直接的感受。但译得最好的还是译文三, 译文三借用了英语中的一句谚语“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将译文改写为“East or west, Guangzhou cuisine is the best.”这样一来, 这则广告的传播效果大大提高, 英语国家读者读了会产生亲切的感觉, 而且该译文也把“食”这个原文中的关键词放大, 强调了广州饮食味道一流, 最后, “east”、“west”和“best”这三个还形成押韵, 效果更佳。

该译文达到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统一, 是一个绝佳的翻译。译文借用了中国的一句俗语:车到山前必有路, 巧妙的和丰田车结合起来, “车到山前必有路”是比喻虽然暂时遇到困难, 但总会有解决办法, 总会化险为夷, 这个俗语的寓意鼓舞人心, 鼓励人们战胜困难, 把它用在广告的翻译上, 会让读者产生坐上丰田车也能化险为夷的感觉, 增强了丰田车的积极意义。

3.5缩译

在广告原文信息过多、不够精练的时候, 译者可以采取缩译的策略, 省略一些不必要、重复的信息, 这样使得译文更加精炼, 更为集中的表达核心含义, 例如:

(13) 位于上海九江路的金融广场, 雄踞黄浦区商业中心的心脏地带, 交通方便, 商贸往来繁盛, 地点理想适中。

译文:In the heart of Huangpu, Financial Square on Jiujiang Road is a well-situated Shanghai office tower.

(14) Wherever you are.Whatever you do.The Allianz Group is always on your side.

译文:安联集团, 永远站在你身边。

例 (13) 是上海金融广场的广告及译文, 在译文中并没有译出原文的“交通方便, 商贸往来繁盛”, 只以“well-situated”一词来形容金融广场, 但是在译文中, 金融广场的绝佳地理位置已经得到了强调, 而这则广告就是要凸显金融广场的地理位置好, 所以才会交通方便, 商贸往来繁盛, 译文已经达到了这个效果。例 (14) 的译文没有把原文中的“Wherever you are.Whatev⁃er you do.”乍一看不合理, 但仔细分析, 译文中的“永远站在你身边”不是把安联集团的诉求都表现出来了吗?广告讲究的是简洁生动, 既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效果, 为什么还要再加赘语呢。

3.6巧用修辞翻译

在翻译一些广告时可以使用修辞手法, 如谐音双关、对仗、押韵等, 使得广告译文更加生动、妙趣横生, 例如:

例 (15) 的译文中, 译者把“不同凡响”中的“响”换成了“想”, 采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和原文的“thinks different”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诙谐、有趣。例 (16) 是一个冰淇淋广告, 译文采用了两个四字结构, 其中“口福”和“发福”形成了押韵的效果, 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又郎朗上口。

3.7编译

在翻译较长的广告文本时, 经常会使用到编译——这一翻译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编译是与全译相对而言的, 编译翻译的是原文的一部分, 而且在翻译过程中会对原文进行适当增删, 所谓编译, 既涉及翻译, 又涉及改编, 改编译文使其更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更易于被接受, 例如:

译文:音像协奏曲

看一眼, 您就会心满意足。这就是富有创意的革新。在此, 感受与体验融合在音乐的海洋, 似清澈的波浪, 似美丽的风光, 美妙动人任君欣赏。开始您就像是在爵士音乐俱乐部, 又像是在教堂, 又像是在电影院, 随后又到了……?

弹指之间, 按动UD-90遥控器上的六个按钮, 如痴如醉的音乐画面跃然眼前。

KENWOOD音像美妙的结合。

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看到, 译文在翻译出原文基本内容的同时使用优美的文字和华丽的辞藻进行了修饰和局部的改编。比如原文中说的是“all your personal enjoyment”, 而译文相对应的是“美妙动人任君欣赏”, 虽然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别, 但是译语比较符合汉语习惯, 读者接受程度高。再次, 译文和原文的文字风格是一致的, 所以译文的编译是比较成功的, 用优美的语言烘托出音像组合的良好音质。

4结束语

广告是一种特殊文体, 有多种形式, 既有短小精悍的广告, 也有篇幅长达几百字的广告, 而且中英广告的差别也较大, 但他们都有共同点, 语言都讲究生动、活泼, 目的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购买商品或服务, 所以在翻译中要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以目的论为指导, 采取直译、意译、增补型翻译、套译、缩译、巧用修辞翻译、编译等翻译策略, 将原广告的韵味良好地呈现出来。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深入, 如何翻译中英文广告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是有目的的, 而译文的受众是决定此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受众的文化、宗教背景, 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受众的心理预期做出判断, 根据不同的广告文本, 使用直译、意译、套译等翻策略, 使译文既能呈现原文精髓, 又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吸引读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广告,广告翻译,目的论,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Bovee Courland L, Wolliams F Arens.Contemporary Advertis-ing (4thedn.) [M].Homewood, Illinois:Richard D.Irwin, Inc, 1992:5-8.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 UK:St.Je-rome, 1997:40-46.

[3]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Assessment[M].Translated by Erroll F R.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 1971:30-34.

[4]Vermeer Hans.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ng[M].Heidelberg:Heidelberg University, 1978.

[5]黄合水.广告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3-25.

[6]刘晓梅.目的论与汉英广告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6) :56-57.

[7]沈继诚.目的论与广告语篇汉英翻译的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72-73.

[8]王皓.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的再创造[J].中国科技翻译, 2013 (2) :28.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视剧字幕翻译 篇4

【关键词】目的论;电视剧;字幕翻译;《摩登家族》

【作者单位】梁素文,周口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近年来,影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经过网络的传播,影响力逐渐扩大。以美剧为例,在近几年全球化的影响下得到了一部分国人的追捧,但是由于受到语言的影响与制约,大多数美剧在引入我国之后需要进行字幕翻译,因此称字幕翻译人员为中美交流的文化使者也不为过[1]。本文以《摩登家族》为例,分析目的论视角下电视剧字幕翻译的特点以及翻译对策。该剧作为一部伪纪录片形式的情景喜剧,主要讲述了三个美国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其间不乏幽默的话语、搞笑的动作,内容活泼,题材丰富,将其作为案例进行探索具有可借鉴之处。

一、目的论的基本概述

目的论是由汉斯·弗米尔在凯瑟琳娜·赖斯的研究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基础理论[2]。目的论以文本作为实践对象,在进行翻译时注重翻译的目的。目的论强调翻译的互动性以及实用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所有的目标语境都需要具有“目的性”,翻译的内容还要具备可读性、连贯性、准确性,能够为广大目标人群所接受,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翻译形式。

但是,现阶段目的论翻译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其一,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翻译存在不确定性;其二,严格按照目的论进行翻译,有时候会与原文作者意图背道而驰[3]。基于这两方面的缺陷,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即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向受众解释为何要这么翻译,积极协调译文与原文的统一性,实现对原文的忠诚。

二、目的论视角下《摩登家族》字幕翻译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语言风格

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电视剧字幕翻译在语言层面的主要任务,即保证译文的通俗性以及口语化,将电视剧最为真实的情景展现给受众。《摩登家族》剧情节奏变换比较快,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特点明显。

(1)通俗性

在电视剧作品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便是做到语言通俗易懂。由于国情不同,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将通俗性这一特点拿捏到位。

例:And who's this Cactus Flower?(这个仙人球是谁?)

字幕中“仙人球”一词便可以体现翻译语言的通俗特点,这不仅将剧中人物的体形特点进行展现,所产生的幽默感更是高于原文。

(2)口语化

电视剧人物之间的对白是极其重要的,《摩登家族》作为一部情景喜剧,其口语化特征比较明显,三个家庭每天的生活琐事是整部剧的亮点,利用简单的口语对话就能够完成叙事。

例:Don't feel as if you can hold the whole world in a hug?(你不觉得伸出手就可以拥抱全世界吗?)

虽然这句台词比较简短,但是却意味深长,通常告诫别人一个道理会采取长篇大论的形式,但是在剧中,女主角用一句大白话便讲述了一个道理,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彰显该剧台词口语化的基本特点,而且也包含了人物对话的主题内容。

(3)个性化

《摩登家族》另外一个特点便是每一个人物都个性突出,各具特色,剧中人物对白往往会达到言如其人的效果。

例:Jay ,Is this like the lobester?

Do I get to pick one for dinner?

杰,这(指马)和龙虾一样能吃吗?晚餐能不能宰一匹?

这是Jay的妈妈以幽默的话语询问Jay的一句话,将其如此翻译不仅可以为受众营造良好的幽默氛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译者采取目的论理念,可以巧妙地对各个人物个性进行把握,形成独特的翻译技巧。

2.文化风格

翻译受地域的影响非常大,但文化交流超越语言的限制,翻译人员在对原文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将译本与原文本进行对比,将翻译的重点放在文化的互动之上。此外,从目的论角度出发,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让观众能够对电视剧的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从文化风格角度出发,尽可能照顾受众的观看感受,形成独特的翻译技巧。

三、基于目的论视角下《摩登家族》的字幕翻译

正如上文所言,字幕翻译属于有目的的翻译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决定了字幕翻译的目的性,要想真正保证受众对字幕内容认可,则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做到灵活应用。《摩登家族》作为较有代表性的美剧,在字幕翻译上呈现了不同的特征,具体如下。

1.实现翻译的创新性

例:The play of the three women in our family.

(我们家女人唱的哪出戏?)

剧中Phil在下楼的时候发现妻子与两个女儿正在争论一些事情,于是便说出上面的台词。如果进行直译,很多观众由于语言不通,对其内容并不了解,导致“一头雾水”,将其翻译为“唱的是哪一出戏”,很多中国观众则会联想到“三个女人一台戏”的含义,能够对翻译的内容有所了解,并且会欣然接受。

2.进行删译或者增译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翻译人员所翻译的内容与原文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采取删译或者增译的方法则可以帮助观众理解。

例:To my grandmother...

(为我的祖母干杯)

翻译人员可以翻译为:

For the one to whom

(为那谁干杯)

剧中的Gloria是哥伦比亚人,在一次聚会的时候做了一桌子祖母生前的拿手菜招待客人,并且在开始的时候提议为自己的祖母干杯,但是祖母的名字特别长,他们无法记全这么长的名字,很多家人也只能勉强记住前面的部分,而祖母并不是剧中的关键人物,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可以进行删减,否则翻译出来不仅会导致受众不了解含义,并且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因此,翻译人员将祖母名字删减之后可以减轻观众的负担。

例:He could not hold the hammer like, he is a law school graduate, career can also be on the upgrade, bring home the bacon。

(他拿不住锤子怎么样,他是法学院毕业,事业正在上升阶段,并且还可以养家糊口)

该句台词是Jay评论自己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儿子,如果对原文进行直译,那么则会显得缺乏连贯性,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増译的方式,则可以让该句话看起来更加自然与饱满。

3.替换概念

例:Listen to me, you immediately to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is is not a minor scientific experiment。

(听我说,你马上就要高考了,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科学小实验)

这是Claire对自己女儿说的,在美国高考与SAT考试等级相同,但是如果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SAT作为内容,那么很多观众则不会理解,但是如果替换成中国的高考,很多人都会有所了解,这种替换概念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快地抓住信息点,并且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

可见,目的论作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对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目的论,着重分析《摩登家族》的翻译特点、翻译需遵循的原则以及翻译的策略,希望相关翻译人员在今后的翻译活动中,能够采取活灵活现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策略,推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李洋洋.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J]. 海外英语,2012(7):137-138.

[2]皇甫超伟.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4).

[3]王冬梅.目的论视角下《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8-100.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篇5

按照纽马克的划分, 企业外宣资料属于“呼唤型”文本, 具有呼唤功能兼信息功能。该类文本的翻译需要译者对原文信息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因此, 它的语言必须精炼而生动, 富有吸引力, 行文布局必须富有特色, 符合读者的经验和反应, 达到有效传递信息, 唤起读者感应和行动的目的 (贾文波:2004) 。

其次, 由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以及与英美民族不同的美学意识, 汉英外宣资料在语篇特征和语言表达上也不尽相同, 因此读者的期待也有所差异。中文企业外宣资料重呼唤功能。在语篇特征上, 喜用夸张, 常有笼统、抽象的套话, 辞藻华丽, 经常引经据典, 并多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段以渲染效果。通常以发话者为中心行文, 即第一人称视角。而英语表达客观具体, 是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并重, 旨在通过提供具体的信息去“煽情”和“劝说”, 从而促使读者做出积极反应。其语言基本上采用“自然描写文”的写法, 文体平实, 用词具体, 注重文体的信息功能。通常以受话者为中心行文, 即第二人称视角。因此, 为了实现目的语的信息与呼唤功能并重,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翻译目的论原则, 对源语言的文本形式和语言内容作出适当地调整与改变。具体表现在: (1) 文化知识的差异要求对原文明示的信息和暗含的信息进行调整; (2) 特有文化类型对文本的不同期待要求对目的语文化语境和文本规范进行改写 (贾文波, 2004) 。

2 翻译目的论原则及其应用

2.1.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由德国翻译理论家Vermeer和Reiss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重视准则。目的准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文化中, 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准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2.2. 企业外宣资料翻译原则的实际应用

本文主要提出指导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的策略:一是通过语篇重构传译主要信息原则;二是文化语境下的创造性翻译原则。下面笔者选取了一些企业外宣资料翻译的译例来论述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贯彻这些翻译准则。

(1) 通过语篇重构传译主要信息原则

从语言形式上来看, 中国人的思维重直觉和形象, 重整体。其行文方式通常采用具体—归纳的推理方法。英语读者的思维重理性与逻辑, 重个体。其行文方式就是先点名中心, 再进行具体叙述, 多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演绎推理方法。因此, 译者在对企业外宣资料进行汉英翻译时, 需采取语篇重构, 按照英语文化的行文方式, 先点明主题, 再进行具体描述, 从而实现译文预期功能。在内容上, 译者可以对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的中文文本进行译前处理, 以保留主要内容和主要信息, 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减译、编译、述译、缩译、并译和改译等 (黄忠廉, 2002) 。

例1:我司经营的品种中有举世闻名的贝雕工艺品;色彩艳丽、种类繁多的人造花卉;令人爱不释手的小工艺品;体态生动活泼的各式玩具;款式新颖、穿着舒适的各种工艺鞋;稀有名贵的钻石珠宝;技术精湛、巧夺天工的玉石雕刻;格调高雅的抽纱工艺品等50余类商品。

这段企业外宣资料深受汉语美学影响, 堆砌了大量华丽的辞藻与修饰语 (如爱不释手、技术精湛、巧夺天工、格调高雅等) 。如不对汉语语篇进行结构与信息重组, 就很难达到英语语言表达简洁、信息明朗的特点, 即不能突出目的语的信息功能, 因此达不到良好的交际功能即呼唤功能。因此, 笔者根据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 简化了源语言中的修饰成分, 得出以下译文:

Our famous products include carvings, a variety of colorful artificial flowers, small arts and crafts articles, lively toys, fashionable and comfortable shoes, rare jewelry, meticulous jade carvings and sophisticated embroideries.

上述的例句表明:此类宣传翻译应考虑以下几点 (周锰珍, 曾利沙:2006) :

1) 译文应达到何种宣传目的效度;

2) 受众有何特殊信息需求和潜在接受心理;

3) 突出特色性、形象性以及现有条件;

4) 弱化、虚化或略去非关联性信息文字;

5) 重组信息结构, 注重信息内容的层次性。

(2) 文化语境下的创造性翻译

创造性翻译指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 不拘泥于原文, 对原文不符合译文习惯的词句和语篇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 (洪明, 2006) 。但创造性翻译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更改、删减或增加源语言信息, 它不仅要求译者充分全面地理解源语言, 更要对目的语的文化语境有深入地了解, 即对目的语读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有正确的认识。因此,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 更要考虑受众对象的文化背景差异, 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当地对源语言内容进行再创造, 真正做到译文的“内外有别”。

例2:

蜂花檀香皂

“蜂花”牌檀香皂历史悠久, 用料考究, 包装精致, 具有檀香皂独特优点。使用之后, 不仅皮肤润滑, 且香气文雅, 令人有舒爽之感。为此早被国人外界人士誉为盥洗佳品, 特向您推荐, 并请试用。

译文:

“BEE&FLOWER”BRANDSANDALWOOD SOAP

So Delightful To Your Skin

O u r“B E E&F L O W E R”S A N D A L W O O D S O A Pmade from selected materials, gives you delightful and lasting fragrance.It not only possesses all the merits a sandalwood scented soap may have, but also does no harm whatever to your skin.Just try it, and you will see our sincere recommendation is rather convincing.

(刘法公, 2004:142)

首先, 译者在标题中增加了信息成分“So Delighted To Your Skin”, 这是因为英语是重信息的语言, 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具体信息以及是否具有实用性。其次, 译文中加入了源语言所没有的第一人称our和第二人称you和your。汉语习惯用无主语句, 而英语的句子结构非常严谨, 且人们信奉人人平等的人生观。此处译文中增加人称的译法更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更具交流性。

又如, 在中文企业外宣资料中, 我们经常看到类似的表达如“中国人大委员长李鹏于1999年5月参观了我公司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这对于国内读者而言, 政治名人代表的是地位和社会信任度。而在西方国家政治人物通常不出现在商业领域中。人们看重的是商品或企业本身, 而并非名人效应。同时, 由于社会体制的差异, 如果直译为“On May 15, 1999 MrLi Peng, Chairma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NPC of China, visited SEPCO (Shangdong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and praised it for its great achievements.”这反倒会让那些抵制社会主义体制的人心生厌恶之情。因此, 考虑目的语读者的社会背景, 该译文可以冲破原文的束缚, 把具体信息抽象化为“SEPCO is widely praised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 great achievements.”

3 结语

译文的受众对象及源语言的文本特点决定了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企业外宣资料做为一种极具目的性的应用翻译文本, 其汉语表达与英语民族的表达有着明显的不同风格, 因此, 译者在对此类文本进行翻译前, 必须对源语的措辞、内容、句子结构、行文风格、篇章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取舍, 并以应用翻译策略即通过语篇重构传译主要信息, 文化背景下的创造性翻译指导, 来达到最大限度地对外宣传企业形象、促销产品或服务使之产生购买欲望、吸引和开发潜在的投资商与其合作等。

参考文献

[1]洪明.企业外宣广告翻译的目的论维度[J].外语学刊, 2006 (5) :105.

[2]黄忠廉.变译观的演进[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8) :46-48.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157-158;174-177.

[4]贾文波.从汉、英景物描写看民族审美差异——从一段旅游景介英译文所想到的[A].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30-240.

[5]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评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42.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篇6

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和规则首次是由德国翻译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论述的, 他指出目的论的主要原则有三项, 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诚原则。其中, 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 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都必须服从目的原则。也就是说, 在进行翻译活动时, 译者不仅仅是在进行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 而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意图, 以源语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对于旅游文本的翻译, 这种翻译的目的性就会更加明显, 因为这种翻译活动, 不仅涉及译者个体, 还涉及到所有可能的参与者, 如旅游景点的宣传部门、游客固有的文化底蕴、宣传资料的宣传目的以及宣传资料报送的部门。而乡村旅游资料的翻译目的, 就是为了宣传中国的乡村文化, 让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为更多的国外游客所了解, 以便能更好的宣传旅游景点, 传播乡村旅游文化, 促进旅游地的发展和刺激经济活力。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料翻译时, 不仅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还要具有宣传文化的意识。总之, 遵循目的论的基本原则来研究乡村旅游翻译策略, 不仅可以提高乡村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 也为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献一份力。

1 乡村旅游的定义

关于乡村旅游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并无统一定义。在众多的界定中, 基本都认为, 乡村旅游和乡村有关系, 乡村的自然风光、乡土人情、建筑风格以及乡村文化等乡村特有的无形或有形的东西,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 都可以被开发为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最早起源工业化时代意大利、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发达的亚欧国家, 是为了拯救乡村经济而兴起。而如今,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我国的乡村旅游也不另外, 它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在众多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中, 国内学者何景明, 李立华 (2002) 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们认为,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 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 如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2 乡村旅游资料的特点

乡村旅游资料主要具有了两大特点:首先, 乡村旅游一般都设在比较有自然特色的农村, 很多地域都比较偏僻, 其特色并不是广为人知。因此, 乡村旅游资料在介绍旅游景点时, 更加强调其地域特色, 凸显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地域文化恰恰是外国游客所不了解的, 却又能使其深深着迷的文化底蕴;其次, 乡村旅游很多都涉及到一些独特的风土民俗, 对于外国旅游者来说, 即时看到译文也不一定能理解这些风俗习惯, 所以乡村旅游资料的翻译更易产生文化冲突。因此, 也就更易产生文化冲突。

3 乡村旅游资料翻译策略

依据目的论的翻译原则, 译者在翻译乡村旅游资料时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图性, 以帮助那些由于语言障碍而无法交际的人们实现交际活动, 即帮助那些使用不同语言的游客消除因语言障碍而导致不能很好地品味景点文化、体味景点风情等的问题, 而这种意图性和目的性主要与译者或翻译活动的发起者有关。乡村旅游资料的翻译, 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和传播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充分考虑外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同时兼顾他们对译文的期待心里和需求, 然后根据旅游文本的特点, 依据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3.1 音译法

目的论认为, 跨文化交际是两种文化的互相融合, 是两种语言之间互相交流时必不可少的桥梁, 而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文化差异, 好的翻译就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尽可能地降低或减少这种文化差异, 从而加大加强目标受众对译文的可接受性。音译法是早期出现的一种翻译方法, 它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中以音代义, 多使用在地名、人名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日常用语中。音译法长期以来都备受关注, 属于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这种方法属于能够跨越文化内涵翻译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 音译法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源语文化的文化特征, 能够保留外来语的异国情调, 所以依据乡村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 在景点名或一些标志性建筑等, 译者就可以选择音译法, 这有益于乡村旅游文化的传播。如位于西咸新区的“石头村”, 在翻译时就直接使用音译法, 即“Shi Tou Village”.因为石头村名字的来历, 并非因为石头多而得名。

3.2 顺译法

目的论中的忠诚原则要求译文和原文应在具有连贯性的同时也要对源文本忠实, 即忠实原文。乡村旅游资料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旅游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为了保持原文的这种特色, 顺译法则是不二之选。顺译法, 顾名思义, 就是指按源语文本的句子顺序, 把整个句子分成若干个意义单位或信息单位, 然后用增补, 删减等手段把这些单位自然衔接, 形成完整的意思逐一译出, 这就是两种语言在文化相互关联的地方, 通过顺译法来实现编码信息的转换, 既保留了文本的特色, 也兼顾了译文读者的接受度和认知度。旅游文本属于一种大众化读物, 其首要目的就是帮助游客看懂并能获得关于旅游景点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文化风俗等知识。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适当使用顺译法, 使译文忠实于源语, 能够有效传播乡村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3.3 归化法

异化是指翻译时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差异, 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特色等, 从而为目标受众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目的论指出翻译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乡村旅游文本的翻译其目的就是译者通过语言媒介有效地向外国游客宣传和推介乡村旅游及其文化。为了取悦译文读者, 翻译时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的方法。

4 小结

旅游资料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将本国景点、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等准确的介绍给国外游客, 而在这过程中, 翻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翻译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翻译方法不正确、翻译目的不明确、宣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 外文翻译已经显得十分迫切, 一方面能够扩大景点的知名度, 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 另一方面也能够以旅游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取得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像西咸新区乡村旅游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外宣翻译来说, 要充分结合外国人的的语言、文化、思维等各方面因素, 同时结合地方性景点的特色, 客观全面地进行翻译, 让外国游客在阅读译文时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该地风貌。

参考文献

[1]袁晓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 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 .

[2]杨司桂, 冉隆森.从顺应理论看旅游景点翻译的变通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3]贾真真李笑林.河南省旅游景点英文标识语的分析及建议[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1 (08) .

[4]汪钰.论旅游英语翻译方法[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2 (04) .

[5]吴海霞.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篇7

众所周知中国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备受中西方汉学家, 学者以及翻译学家的高度重视。从19 世纪开始古诗英译在西方世界极为盛行, 从此许多中西方翻译学家都会热衷于中国古诗翻译, 阿瑟 · 韦利就是其中之一。韦利创造性地运用所谓“弹性节奏”直译的手法忠实的将中国古诗的艺术美感展现出来, 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西方读者兴趣同时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原诗的意境。翻译目的论是20 世纪70 年在翻译领域内提出的一项新的翻译理论, 这项理论为古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视角。

2、翻译目的论

弗米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在他们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里有系统的解释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赖斯的研究是目的论形成的基础。弗米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 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目的论。他认为所有翻译者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 就是说翻译行动是有目的决定。目的原则主要指译文应能在目标语文化和语境中, 按目标语接近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也就是说, 只要达到预期目的翻译不一定要“对等”于原文。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前者是语内连贯原则, 后者指语际连贯原则。连贯原则就是说使译文最大限度的做到语义连贯, 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其义。忠实法则注重通过翻译转换, 预期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建立起特定关系。在翻译目的论的忠实原则中, 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者怎么理解原文, 也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这是目的论发展的第二阶段, 也是最主要的阶段。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也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第三阶段的研究主要是贾斯塔. 赫兹. 曼塔利和诺德的研究。他们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扮演译文读者的角色, 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做出努力。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3、阿瑟·韦利与古诗翻译

作为20 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汉学大师, 阿瑟. 韦利对于翻译目的以及与之对应的翻译策略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不同性质的翻译拥有不同的目的, 对应的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 如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就完全不同:“不同类型的翻译为不同的目的服务。如翻译的是法律文书, 那只有转达文章意义的任务;如翻译的是文学作品, 那就不仅仅要传达字面意义, 还要把情感也达出来”, 文学翻译的译文不能够只是“单独罗列从字典上照搬的定义, 而应该再现原著的要旨、笔调及传神之处”韦利不但对所译作品有透彻的研究, 而且对原作语言也有相当精深的造诣, 译文忠于原至, 通顺流畅, 富音乐感, 能再现原著风貌。

韦利曾经对中国古诗和英语诗歌的音韵格律作过比较研究。他认为, 中国古诗每句都有一定的字数, 必须用韵, 很像英国传统诗, 而不像今天欧美的自由诗。但译诗不能用韵, 因为从长远来看英美读者更在意的是诗的内容。“而译诗若用韵, 则不可能不损意”跟音韵相比韦利更强调诗歌的“内在结构”, 他用五言汉诗中发展出“弹性节奏”, 即用英语译诗的一个重读音节来代表一个汉字, 使每行译诗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重读音节和不定数量的非重读音节, 他将此种格律比作英诗的无韵体。

针对汉诗英译, 韦利非常强调意象和诗味。他对中国古诗的意象与传统英诗的意象作比较, 他认为, 中国古诗意象大多具体而精炼, 意蕴深远, 而传统英诗则有许多抽象意义。汉诗英译中“注意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应避免增加原诗中没有的意象, 或删除原文中已有的意象。”此外, 对于诗歌译者来讲, 准确理解中国古诗, 领会和抓住原诗中“诗味” (诗中最能感动读者, 并引起共鸣的成分) 之所在, 也很重要。

4、阿瑟·韦利译诗简析

看韦利对白居易《夜泊旅望》中颔联和颈联的翻译:

原诗:沙明连浦月, 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 迎秋夜更长。

译诗:The sands are bright with moonlight that joins the shores;

The sail is white with dew that has covered the boat.

Nearing the sea, the river grows broader and broader:

Approaching autumn, the nights longer and longer.

白居易这首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以颔联为例, 其结构为“名词+ 形容词+ 动词+ 名词+ 名词”, 并且对句中的词语语义相关, 这些意象通过对仗紧紧连接在一起, 营造了诗歌意境。韦利在译诗中颔联重音词汇的词性分别为名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 颈联重音词汇的词性分别为介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 对句中重音位置基本相同, 重音词汇词性高度一致, 轻音词汇的词性也基本相同, 非常好地保留了原诗对仗句式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一致的特点。韦利通过合理的利用这种“弹跳节奏”达到了目的论当中的连贯法则同时也为最终的目的法则服务, 即韦利以当代的诗歌主导形式来翻译古诗使之符合20 世纪的英语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习惯。

同时韦利的译诗将原诗颔联的语言“拆散”后进行重新组合, 采用了“主系表结构+ 伴随状语 (介词+ 名词+ 定语从句) ”, “连浦月”、“满船霜”被“重组”为“浦连月”、“船满霜”;颈联采用了“伴随状语+ 主系表”的结构, 并通过比较级的叠加来表现原诗“弥阔”、“更长”之意, 是非常地道的英语句法。在意象及意境的传达上, 译诗忠实于原诗之意象, 保留了原诗意象相关的特点, 使这些意象之间相互生发, 营造出清冷哀愁的意境。尤其是颈联, 从视觉上看出现了两个“broader”和两个“longer”, 与原诗意义相结合, 使人感觉大江越来越宽阔, 秋夜越来越长;在听觉上词语尾音完全相同, 均为长元音, 并且多次出现, 给人直接的听觉感悟, 人的孤独和哀愁随着这一语音的重复出现也愈来愈浓郁。而这正是对翻译目的论中忠实法则的合理遵从。

5、结论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不仅仅只是一一对应的翻译, 这位古诗翻译家在翻译古诗时提供了新的视角。阿瑟. 韦利作为一代英国汉学大师, 在从事英文古诗词翻译时, 早已将翻译目的论运用于自己的翻译策略中, 并极大地发挥其功能, 这为中国古诗在西方流传起到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M].Chapman Billies, Sandwich, MA, 1997.

[2]Arthur Waley.Chinese poems[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INC Mineola 2000.

[3]Cli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eation Press, 2001.

[4]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试论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推介翻译 篇8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国与国之间的密切往来频繁, 商务交往也日益扩大, 对于应用性商务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对于应用性极强的商务翻译来说, 是机遇也是挑战。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 其地位不容小觑。那么我国的工商企业如何能在商务活动中把中文资料翻译成地道的英语, 达到商务交往的目的, 显然就显得异常重要。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该理论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而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其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简而言之, 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1]。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对原文可以采用直译方法, 也可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 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这一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给应用型翻译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它比起传统的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法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法, 显然有了一大进步, 表现出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将主要就功能派的目的论谈谈这一理论在企业推介翻译方面的具体应用, 希望引起译者思考并给予一定的启发。

一、目的论概述及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林娜·莱斯指出翻译的评判建立在文本功能基础上, 也就是说要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判译文。接着在继承并发展的基础上, 其学生汉斯·弗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 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要求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弗米尔给“功能”下的定义可以看出, “功能”是对接受者而言的, 功能理论是面向译语读者的理论。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是指语言的传意功能, 它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 而是文本功能, 提出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 不是就形式或内容而言, 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 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根据各语境因素, 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由此可见, 目的论跳出了语言学“自下而上”, 由字词、句法再到语篇的模式, 提出“自上而下”、从文本开始的翻译方法, 并且基本解决了在翻译中的忠实问题, 即忠实于谁, 是原文、是作者还是译者的翻译目的。另外, 目的论把忠实的对象扩大到雇主、发起人等, 结束了翻译策略上直译、意译的争执。功能翻译理论的转码译语文化为基准, 它的翻译服务于译语文化, 而传统的语言学的转码却以原语文本为基准, 为原语文本服务。

目的论的核心在于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这就给工商企业推介翻译带来了理论指导。企业推介翻译有现实甚至功利的矛盾, 要求译文达到预期的功能。译者可以将原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条件地传递给译语的接受者, 至于译者对原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 则决定于翻译委托人和译本接受者的需要和愿望。

二、企业推介翻译特点及出现的问题

Newmark根据布勒 (Buhler) 等的语言功能理论归纳出翻译的三种基本文本形式, 即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2]。企业简介全局看是信息呼唤型文本, 有介绍企业、宣传产品、招商引资等功能。这类文本更注重宣传的社会效应, 而文字符号所荷载的美学意义或个性特征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3]。但宁海霖、许建忠指出“中、英文企业简介在内容、价值观、语言风格和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并认为明确了解这些差异是进行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的前提”[4]。

总体来说, 企业推介翻译存在诸如词汇、句法方面的翻译失误, 文化差异方面的翻译失误以及翻译方法或技巧方面的失误, 究其原因主要是译员忽视企业简介的交际目的, 忽视译文预期读者和盲目追求形式对等[5]。

三、企业推介翻译的对策

由于工商企业翻译实务的核心任务意义与信息的传递。译者始终是在商务现实的影响和制约下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 译者始终是戴着镣铐在行动, 这种没有绝对自由的行动固然有其无奈的一面, 却也正是出于译者的责任。工商企业译员主要有三种责任:一是对原文本的信息负责;二是对读者负责;三是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负责。

那么, 作为企业翻译的译员应该如何在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情况下又能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呢?笔者认为, 他们应该既要具备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层面上过硬素质, 又要从道德上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保持译者与原作者平等的地位, 既发挥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 又承认译者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 弘扬“文负其责”的精神。下面就将引用一则扬州招商引资的案例, 从目的论视角简要介绍企业推介翻译的过程, 以期为译者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首先, 应从原文本性质、目的、特质和翻译难点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招商简介类似企业推介, 其目的在于提高信誉度, 推荐投资优势, 引导资本流入, 创设投资热点。其功能相当于广告的功能, 目的在于提供信息、争取顾客, 故而, 信息功能与劝诱功能是广告最主要的功能。劝诱功能又是广告的终极目标, 信息功能只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渠道。既然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诱发读者的购买行为, 那么在翻译文体时, 就应该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心理, 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向译文读者传递信息, 激发其的购买欲望。原文本是宣传鼓动性语言, 华丽婉约, 翻译的难点就体现在富含中国历史文化因子的语言和具有我国特色的政府政策性语言。

其次, 建议参考国外一些知名的招商简介, 作为英语“平行文本”, 即具有相似内容或相近内容的多个文本, 使我们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相同体裁文本在语言、篇章和文化等方面的规范, 作为参照系。翻译时多利用平行文本可以帮助理解复杂的文本, 并帮助译者获取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获取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专业领域的表达方式以及学习相关领域的写作风格。

再者, 译者可以与翻译活动发起人之间的沟通与协商。比如简介中“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就译文文本的目的是推介地区优势, 吸引海外资本。比较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与联合国颁发的最佳宜居奖相比, 显然你后者在外国人眼中更具分量。

最后, 翻译时, 考虑译文目的。招商简介的最大的目的是传递有效的信息, 吸引对方来我方投资, 交际是其最主要的功用。因此, 从篇章结构方面考虑, 译者可以先对简介中的各类信息进行筛选, 把重要的、对方感兴趣的信息有条理的组织起来, 使对方能够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例如:“邗江是扬州经济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发展潜力最足的区”, 客户最感兴趣的是介绍邗江区的经济实力的这句话, 可以直接放在开头, 突出邗江区的重要性, 让外国读者一目了然。另外, 在语言方面, 译文首先应该用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 避免机械呆板, 生硬艰涩的“中式英语”, 并尽量减少使用长句和复杂句, 以免句子结构层次不清, 逻辑含糊。此外, 还要考虑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对于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需要提供必要的解释。因此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 有利于译文目的的实现, 译文读者感兴趣的信息要重点译出, 而对于实现交际目的关系不大则可省略。如, 有些文字带有古诗词主要是为了招商引资, 这两句诗歌只是与扬州有关, 与招商引资的最终目的的关系不大, 因而案例译文采用了省略策略, 以免造成读者的负担。结语

企业推介的翻译目的是主要是传达信息。翻译者的首要职责仍然是要忠实原文的内容, 即其关键信息。同时, 它具有很强创造性, 尤其在涉及一些特殊的文化信息翻译时, 更需要译者灵活处理。因此, 希望本文能为从事这类翻译的译者一些启发, 在工作中能够举一反三, 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企业推介的翻译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然而目前许多企业推介的翻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影响了企业对外宣传、招商等的目的。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为依据, 探讨了企业推介翻译存在的问题, 并以具体案例为例提出了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企业推介,目的论,翻译问题,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7, 29, 37.

[2]Newmark, P.A..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9-41.

[3]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7) :44-46.

[4]宁海霖, 许建忠.知“异”方可“译”—谈企业简介的汉译英[J].中国科技翻译, 2008 (4) :21-23.

目的论视角下的哈尼族特色词汇翻译 篇9

摘要: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渐加深,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主要以哈尼族特色词汇的英译为例,从目的论的视角试图来寻求少数民族特色词汇英译的最佳途径:音译,直译,音译+直译,加注释等等,以达到弘扬名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14-01

一、理论依据

翻译“目的论”属于功能翻译理论。最初,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e)提出了三种文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表达功能、祈使功能(1981:163),作为目的论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莱斯的学生─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发展了目的论,成为目的论的基础。 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了《翻译理论基础概述》,翻译目的论成型。

弗米尔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目的。目的决定了译者必须清醒认识并选择某一翻译策略。译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目的语为原作作者和译文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译者应准确理解并阐释原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 译文要被读者所接受。(1989)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翻译策略要取决于目的语读者或听众的需求和期望。翻译目的论对我国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英译具有指导作用。

二、哈尼族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目的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主张一切翻译活动要以实现目的为出发点。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少数民族特色词汇时,译者应该博众家之长, 必要时采用中和策略, 即音译,直译,音译+直译,加注释译法并举。这样才能达到既传递民族文化信息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直译

直译是指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哈尼族的房子在当地称为“蘑菇屋”,经常翻译为“mushroom-shaped house”。这种译法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 , 同时又为译语读者和听众提供可读性,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

相似的使用直译进行翻译的哈尼族特色词汇有:

五指山峰 five-figures-like mountain;梯田 terraced fields;

云海sea of clouds;土房 keekwilee-house

(二) 直译+音译

有些有特殊含义的哈尼族词汇没有对等的翻译语,需要用音译和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技巧,例如:铓鼓舞翻译为“Dance manggu”。类似的还有一些哈尼族传统地方名字的翻译,如:牛角寨Niujiao village多依树Duoyishu village哈尼山寨Hani village俄扎乡 Ezha Town(三) 直译+注释

直译+注释的翻译技巧实际上是中文化移植现象,即保留了源语的形式,又给出了源语的背景信息和意义,例如,哈尼族有个祈福的宴席,是把收获的果实做成可口的饭菜摆成长长的宴席让全村人或者客人品尝,通常叫“长街宴”,英译为 “long-street banquet (a significant and mysterious feast reveal in celebrating the Angmutu Festival , or in The Lunar 10th Month Festival, the name of festival depends on different branches of Hani. In the day of long- street banquet, every family of the village will take one table on which many delicious dishes to the center of the village.)”,这样的翻译给出了背景信息,使译入语读者对哈尼族文化更加感兴趣,有利于文化传播。

(四)直译+音译+注释

有些哈尼族词汇需要通过直译+音译+注释的翻译技巧才能把民族特色词汇意义更加具体的传达,例如:

新米节 Xinmi Festival (the festival celebrate harvest of new rice );

开秧节 Kaiyang Festival (the festival to celebrate starting transplanting rice seedling)

音译的翻译技巧传递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注释的技巧更方便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在翻译哈尼族特色词汇时,经常使用直译+音譯+注释相结合的翻译技巧。

(五)意译

意译法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诠释),它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译语中,这种翻译方法强调用跨文化的“语用对等”词汇来表达源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把哈尼族的“插秧”翻译为“transplanting rice seeding”,“秧”意译为“rice seeding”非常准确。再如,哈尼族使用“水碓”借水电力进行舂米。把“水碓”翻译为“water-powered trip-hammers”形象生动,又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

三、影响选择翻译技巧的因素

哈尼民族特色词汇诞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等独特的环境里,具有鲜明的民族或者地方特色,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这些词的翻译应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有些词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或简单地音译,就会让人费解。那么就需要在按照字面直译的同时后面附加解释性的说明。但是解释性翻译太多就影响了文章的流畅性,所以尽可能要综合考虑,综合选择翻译技巧,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明。

四、结论

翻译目的论的核心理念是,翻译目的决定一切。译者将我国哈尼族特色词汇译成英文的目的是使得英语国家的读者和听众了解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译者就应本着这一目的,结合特殊的语境,采用各种翻译技巧相结合,切实为准确宣传哈尼族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服务。

参考文献

[1]卢黛维.(2006).卢春梅(译).中国云南元阳梯田旅游.红河州新闻出版社.

[2]张红榛.(2005).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解读.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篇10

中国特色词汇是指汉语词汇中表达独具中国特色事物的词汇。言下之意是中国特色词汇所表达的内涵在英语文化中是空缺的。中国特色词汇蕴涵了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要把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英语文化易接受的词汇并非一件易事。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到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翻译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两种文化交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翻译的效果有很大关系。而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是中国外宣翻译中所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所以为了促进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必须做好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2 目的论

目的论由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弗米尔提出。弗米尔的“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skopos。Skopos源于希腊语,意为目标、目的。弗米尔将其定义为翻译行为的目的性。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效果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特定的预期效果决定了译文处理的手段。目的论的核心思想对做好应用文体的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该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来阐释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3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中国特色词汇的形成原因是多样的。尽管中国特色词汇的成因是多样的,但当今中国社会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目的总的来说可大体归为为中国走向世界更好的服务。这就首先需要英美人士能轻易较好的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词汇。因此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不能轻而视之。

但涉及到具体的翻译时,其翻译原则和策略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词汇和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习俗词汇其采取的具体翻译原则和策略是不同的。该文下面将先介绍中国特色词汇的一些常用翻译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目的论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3.1 常用翻译方法

中国特色词汇的常用翻译方法有音译法、直译法、套译法、诠释法、意译法。

3.1.1 音译(Transliteration)。

音译,即Tranaliteration,在《韦氏综合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是:To represent,as a word,by the alphabetic characters of another language having the same sound(把一个字或词用另一种语言的同音字母来表达)。英语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里,有一部分是根据汉语(包括普通话、南方方言、北方方言、以及古汉语)的发音直接转化生成的。如汉语中的“功夫”“胡同”“麻将”就直接音译成英语中的“kungfu”“hutong”“mahjong”。音译能很好的保持语义的中国文化特色。

3.1.2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就是依照原文词语的词义直接翻译成译文。这就要求译文既要保持原文的内容,又要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要保持原文的比喻和形象。例如汉语中的“纸老虎”就被直译成“paper tiger”。这一译文外国人一看就明白其意思,而且觉得很传神。这个译文已经成为英语中的正式词汇了。还有其他一些例子如汉语中的“丢脸”被直译成“lose face”,“竹篮打水一场空”被直译成“to 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r”。

3.1.3 套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

由于人类在情感、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汉英词汇中存在少量相同或近似的词汇,这些词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因此具有对等译文的中国特色词汇就可以直接采用套译法来翻译,这样既可以使译文通顺地道,又给英美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汉语中有“隔墙有耳”一词,英语中则有“walls have ears”与之对应。其他的例子如“火上浇油”对应英语中的“to add fuel to the flame”,“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对应英语中“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t come back for more”。

3.1.4 诠释法(Annotation)

如果要翻译的词汇采用单纯的音译或直译不能充分表达原文内涵,也不能套译,此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诠释法。诠释法指在翻译原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使词义更加清楚。这种方法又分为音译加诠释、直译加诠释。“气功”一词在英语中的翻译为“qigong,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气功”一次的翻译就是采用了音译加诠释法。“黄鼠狼给鸡拜年”英译为“The weasel giv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如果译文没有加注破折号后面的内容英美人士可能不会理解原文的意思,甚至有可能会误解原文意思,做了诠释原文的弦外之音就一目了然了。

3.1.5 意译(Free Translation)

如果以上所列几种翻译方法都不适用于所要翻译的中国特色词汇那就采用意译翻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中国特色词汇的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的翻译。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例如“门外汉”的翻译采用音译、直译、套译或者诠释译法都不合适,此时意译为“a layman”或者“the uninitiated”就简洁的翻译了原文,而且较容易为读者接受。

以上简述了中国特色词汇的常用翻译方法,下面将展示目的论视角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3.2 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根据前面所述目的论的核心思想,要做好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首先应确定政治文献翻译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然后再具体分析为达到翻译目的和预期效果所应采取的翻译方法。

例1,五讲四美三热爱

译文:the movement of“five stresses,four points of beauty andthree loves”(The five stresses are:stress of decorum,manners,hy-giene,discipline and morals.The four points of beauty are:beautyof the mind,language,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The threeloves are:love of the motherland,socialism and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的文明礼貌宣传教育活动,带有典型的时代特点。如直译成“five talks,four beauties,three loves”,读者肯定会不知所云,甚至有可能产生误解。上述译文正是透彻把握了原文的内涵,以简洁的方式意译出了原文的意思,然后进行诠释,使读者能较准确地了解原文内容。

例2,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原译:open-door policy

改译:open-up policy/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原译文“open-door policy”直接套译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翻译。其实,“门户开放”政策是甲午战争之后,美国为了在西方列强掀起的划分中国“势力范围”的狂潮中确保其在华所获利益,照会其他列强,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人而言,“门户开放”政策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象征。所以套译的原译文不能作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翻译。意译的改译就较好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4 总结

该文先介绍了中国特色词汇和目的论,然后从目的论视角来阐述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具体的翻译方法有音译法,直译法,套译法,诠释法和意译法。之所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阐述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就是因为目的论的翻译理论是从翻译的目的来考虑翻译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Vermeer H.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M].Translated by Andrew Chesterman.Finland:Oy Finn Lectura Ab,1989.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邓毅婷.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策略与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145-147.

[4]王小萍.中国党政热点词语英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从目的论角度浅析广告的翻译策略 下一篇: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