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甘肃省典型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游客感知评估
摘要:国家湿地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格局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更好提高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效应,充分发挥其在湿地资源保护和湿地科普宣教方面的区域性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景观格局有助于理解景观要素在各类干扰因子和自然环境之间协同适应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能够反映湿地景观类型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配置和组合的效率,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时空转变格局、生态服务价值结构与组成及其游客感知研究,有助于评估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绩效。鉴于此,本文以分布在甘肃省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和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3S技术研究了2007年-2017年3个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组成及其变化规律,采用当量因子法估算了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熵值法和IPA分析法从环境、服务、教育、成本等方面评价了游客感知,结合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规范,梳理了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为生态脆弱区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系统保护及科普宣教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1)本文通过对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对比分析发现:有林地和湿地同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和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优势景观类型。2007-2017年间,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草地、未利用地及耕地,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中未利用地和耕地及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中草地、湿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在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变化方面,2007-2017年湿地基本上以转入为主,转入来源大部分为耕地及未利用地;草地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中转移变化较为剧烈,主要转化为湿地;有林地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中转移变化较为平缓,在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和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中转移较为剧烈,转入来源为耕地及未利用地。(2)从景观水平上来看,随着湿地公园的不断建设完善,景观格局破碎化逐渐减弱,景观形状复杂化,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类型呈均衡化趋势;从斑块类型水平来看,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有林地、湿地和建筑用地,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的有林地、草地、湿地及建设用地,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有林地及建设用地斑块数量不断增加,受人为干扰斑块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强,斑块连通性减弱,景观异质性持续增加。(3)本文采用当量因子法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发现:2007-2017年间,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和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215.98%、206.78%和19.52%;2007年-2017年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分别增加了596.28%和204.75%,在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减小了33.93%;有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个湿地公园均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85.58%、100%和100%;耕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在3个公园均呈现下降趋势。(4)4种综合服务价值中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在3个国家湿地公园均呈增加趋势,文化服务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呈增加趋势,在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呈减小趋势。11类单项价值中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美学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中价值量贡献率均居于前列;食物生产在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水资源供给、水文调节和美学价值价值在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呈减小趋势。(5)游客对3个湿地公园总体建设满意度评价排序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利用IPA分析法对游客感知进行评价发现:游客对3个湿地公园环境感知评价排序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服务感知评价排序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教育感知评价排序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三个湿地公园在环境生态健康、景观建设、服务人员素质、科普宣教能力以及旅游服务信息体系建设等某一方面满意度较低,是湿地公园今后需要重点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改进提升的地方。(6)针对景观类型逆向演替、景观斑块具有破碎化特性、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速放缓及旅游资源利用及开发有待提高等问题,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合理调整景观格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及质量、加强科普宣教宣传,丰富旅游活动、建设相应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及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对策建议。
关键词: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客感知;优化管理建议;国家湿地公园;甘肃省
学科专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湿地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2.3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1.2.4 游客感知研究进展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选择
2.1.2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2.1.3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
2.1.4 金川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2.2 研究方法
2.2.1 景观格局指数法
2.2.2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
2.2.3 游客感知评价方法
3 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
3.1 景观类型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1.1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3.1.2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
3.1.3 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3.2 景观类型空间变化特征
3.2.1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3.2.2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
3.2.3 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3.3 景观指数分析
3.3.1 基于景观水平的景观指数变化分析
3.3.2 基于斑块类型水平的景观指数变化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4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变化
4.2 主要景观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
4.2.1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4.2.2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
4.2.3 金昌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4.3 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4.4 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4.5 生态服务价值的敏感性分析
4.6 讨论
4.7 小结
5 国家湿地公园游客感知评估
5.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1.1 问卷的量表设计
5.1.2 数据收集
5.2 信效度检验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基本特征情况描述
5.3.1 调查样本基本信息
5.3.2 游客旅游行为特征
5.4 游客感知总体分析
5.4.1 指标权重
5.4.2 游客感知价值评价IPA分析
5.5 讨论
5.5.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环境感知对比分析
5.5.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服务感知对比分析
5.5.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教育感知对比分析
5.5.4 成本感知对比分析
5.6 小结
6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6.1 国家湿地公园资源环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1.1 景观类型逆向演替
6.1.2 景观斑块具有破碎化特性
6.1.3 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速放缓
6.1.4 旅游资源利用及开发有待提高
6.2 对策与建议
6.2.1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
6.2.2 合理调整景观结构
6.2.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
6.2.4 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6.2.5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及质量
6.2.6 加强科普宣教宣传,丰富旅游活动
6.2.7 建设相应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6.2.8 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宣传力度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文章:
ERP系统运用02-10
浙江大学管理信息系统02-10
套件ERP系统与定制ERP系统分析02-10
erp系统研究现状02-10
预警系统论文提纲02-10
宾馆管理系统论文提纲02-10
仓库管理系统论文提纲02-10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论文提纲02-10
高校宿舍管理系统论文提纲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