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万古霉素/阿奇霉素(精选十篇)
万古霉素/阿奇霉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于铜陵市立医院临床分离的17株生物被膜形成的MRSA,无重复菌株。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ATC C29213),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均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2 仪器与试剂
Micro Scan 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M-H琼脂、阳离子调整的M-H肉汤为英国OXOID产品,MRSA胶乳凝集试剂购自梅里埃公司,药敏纸片万古霉素(VAN)、阿奇霉素(AZM)、头孢西丁(FOX)均为英国OXOID产品,刚果红培养基为上海远慕生物公司产品,棋盘格稀释法使用的阿奇霉素和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分别购自浙江亚太制药公司和美国礼来公司。
1.3 方法
1.3.1 MRSA的检出
①头孢西丁纸片法(CLSI)。以K-B纸片法进行筛选,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敏感株)、ATCC29213(耐药株)作为质控菌株,按照CLSI 2015版标准判读抑菌圈结果:头孢西丁抑菌圈≤21 mm(MRSA),抑菌圈≥22 mm(MSSA)。②乳胶凝集试验。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PBP2a提取。在2个试剂反应圈内分别加入含抗PBP2a单克隆抗体致敏的测试胶乳试剂1滴和阴性质控胶乳1滴,然后各滴加提取的上清液50μl,均匀地涂布整个反应圈,摇动反应3 min后观察凝集现象。判断结果:测试乳胶反应圈内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为PBP2a阳性(MRSA);反应圈内匀质分布,均无凝集为PBP2a阴性(MSSA)。
1.3.2 生物被膜形成株的检出
采用刚果红培养基法筛选生物被膜菌株[2],染液刚果红可以与形成生物被膜的黏液膜、胞外多糖如黏附素(PIA)等因子发生产色反应[3]。将确定为MRSA的菌株接种于刚果红培养基,35℃、48 h后判断结果。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产生的菌落形态为标准[4],菌落为黑色或有干燥结晶并且周围培养基颜色淡化者判定为生物被膜形成阳性菌株,不变色者为生物被膜形成阴性。设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为阴性对照组。
1.3.3棋盘格稀释法联合药敏试验
①菌液制备。选取血平板纯培养的新鲜菌落4、5个,M-H肉汤增菌6 h后,配制成0.5麦氏单位的菌悬液,并用肉汤稀释成5×105CFU/ml的菌液备用;②药物母液的配制。分别用无水乙醇和蒸馏水将阿奇霉素、万古霉素配制成浓度为1 280μg/ml的母液,置入4℃冰箱保存备用;③检测时,先用M-H肉汤倍比稀释备用的药物母液,使母液的浓度递减,依次为128、64、32、16、8、4、2、1、0.500、0.250、0.125和0.0625μg/ml。先检测万古霉素和阿奇霉素的单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然后确定各药物2倍的MIC为该药物的最高浓度[5],将选择好的6个稀释度依次对倍稀释。操作时,采取两两组合,将含有2种抗菌药物不同浓度的混合液1 ml分别加入36个试管中,各管加50μl,35℃温育24 h后观察结果。通过公式计算抑菌指数(FIC),依据标准判断万古霉素和阿奇霉素二者间的相关作用。
FIC计算与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协同作用FIC≤0.5;相加作用0.5<FIC≤1;无关作用1<FIC≤2;拮抗作用FIC>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联合药敏结果
17株生物被膜形成的MRSA,万古霉素及阿奇霉素联合使用时的MIC比单独用药时降低,两药物之间相加作用为88.2%(0.5<FIC≤1),协同作用为11.8%(FIC≤0.5),确定无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见表1。
2.2 万古霉素与阿奇霉素单、联用结果
万古霉素与阿奇霉素单用及联用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霉素联用后MIC由单用时的1.21 mg/L降至0.38 mg/L,阿奇霉素联用后MIC由单用时的60.24 mg/L降至18.94 mg/L,提示万古霉素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时,对形成生物被膜的MRSA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效果。见表2。
(mg/L)
(mg/L,±s)
3 讨论
MRSA的耐药机制主要是由mec A基因介导表达为青霉素蛋白PBP2a,表现为低亲和力,与β-内酰胺类药物很少或不与之结合,故表现为耐药。近年来还发现,mec A基因与辅助基因及表控基因的共同作用,明显提高了MR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6],并且表现出多重耐药。
另外,对MRSA进行分子生物学观察,证实MRSA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是细菌的自我保护形式,由多聚复合物包裹菌体形成,天然的被膜屏障和膜内的特殊微环境阻碍或延缓抗生素进入菌体,从而提高细菌的自身耐药性和免疫逃避性[7]。由生物被膜细菌导致的持续性和反复性的严重感染已被公认为是抗感染的最为棘手的难题[8]。
万古霉素是糖肽类抗菌药物的代表药物,早已成为全世界治疗MRSA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9]。如何合理地使用万古霉素,并联合其他抗菌药物以应对由于万古霉素MIC值的爬升所导致MRSA菌株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10],最大限度地降低万古霉素临床使用中严重的毒副作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大环内酯类药物因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良好的抗生物被膜特性而被广泛用于临床重症感染的治疗。已有研究表明,阿奇霉素能够有效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且对已形成生物被膜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和抗毒素作用[4]。群体信号感应系统(QS)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而且还参与细菌毒力因子释放的调控[11]。阿奇霉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QS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藻酸盐的合成减少,抑制细菌的早期粘附,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成熟、甚至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被膜。因此,万古霉素和阿奇霉素联合使用治疗MRSA引起的生物被膜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体外万古霉素与阿奇霉素联合药物敏感试验,根据两药物之间的相关作用来判断对生物被膜形成的MRSA是否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试验所涉及的17株生物被膜形成的MRSA样本,是经过头孢西丁纸片法和乳胶凝集法同时鉴定确证。运用棋盘格稀释法检测万古霉素和阿奇霉素联合药敏时的MIC。棋盘格法联合药敏操作简单易行,重复性较好,但工作量大,不适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大批量的标本检测。试验数据显示,两药联合时相加作用占88.2%,协同作用占11.8%,确定无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万古霉素联用后MIC由单用时的1.21 mg/L降至0.38 mg/L,阿奇霉素联用后MIC由单用时的60.24 mg/L降至18.9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万古霉素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时,对形成生物被膜的MRSA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效果,临床上可以考虑适当降低两药物的治疗浓度。综合分析,在两药联用过程中,阿奇霉素抑制MRSA菌的多糖合成,降低细菌间的黏附,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被膜,提高进入细菌细胞内的通透性,万古霉素进入菌体后破坏细胞壁,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联合杀菌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的试验,研究体外药物的抗菌活性与临床联合用药的相关性,扩大抗菌谱,减小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减少毒副作用,预防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善桥,刘瑾红.细菌耐药的产生机制与控制措施[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831-832.
[2]SHARMA M,VISAI L,BRAGHERI F,et al.Toluidine Bluemediated photodynamic effects on staphylococcal biofilms[J].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08,52(1):299-305.
[3]MATARACI E,DOSLER S.In vitro activities of antibiotics and antimicrobial cationic peptide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agains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2,6(12):6366-6371.
[4]邢明勋,贾生美,袁鹏,等.阿奇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2,43(6):553-559.
[5]周庭银,倪语星,胡继红,等.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ISO15189认可指导书)[M].第3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77-478.
[6]贾明,周晔,邵涓涓,等.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阳性球菌医院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424-426.
[7]濮燕屏,程惠娟,段强军,等.鱼腥草素钠联合阿奇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早期黏附的影响[J].中成药,2015,37(8):1813-1817.
[8]孔晋亮,张东伟,陈一强,等.同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481-483.
[9]邹琳,刘长庭.利奈唑胺在高龄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99-401.
[10]祝进,陆军,陈衍,等.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分布及不同药敏试验方法比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12):1103-1104.
万古霉素/阿奇霉素 篇2
【关键词】合理用药;万古霉素类药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7.323KG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91-02
万古霉素具有抗菌作用,属于糖肽类,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在临床的治疗中,万古霉素类药物应用的比较广泛,但是,现阶段,其用药的合理性出现了障碍,严重影响细菌的耐药性。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会议讨论、专家点评、查阅文献、初选指标、综述问题这五个方面,对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患者给予评试,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会议讨论、专家点评、查阅文献、初选指标、综述问题这五个方面,对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患者给予评试,所有患者在我院住院期间,均使用过万古霉素类药物治疗,其中有女29例,有男63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5-80岁。
1.2 方法
(1)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会议讨论、专家点评、查阅文献、初选指标、综述问题这五个方面,对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建立,评价指标分为两个级别,分别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给药过程、适应症、管理指标、联合用药、临床疗效等作为一级指标的判定标准,中国专家共识、说明书、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的专家共识等作为二级评价指标。(2)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患者给予评试,通过对患者病例资料的分析,对患者的用药合理性给予分析。
1.3 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用药情况给予观察,主要包括:给药过程、适应症、管理指标、联合用药、临床疗效等,已经建立的评价体系作为本次试验的评价标准。
1.4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19.0。
2 结果
(1)用法用量:在本次研究中,用药合理的患者为88.04%,预防用药的合理的患者为71.43%;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为92.96%,不合理的用药情况仅为11.95%;(2)用药疗程和总时间:在本次治疗中,用药时间最长为29天,给药1次为最短用药时间。在手术预防用药中,用药时间范围24小时至4天,用药时间合理的患者为90.22%,不合理用药的仅为6例;(3)疗效:患者治疗用药的有效率为71.83%,预防用药的有效率为85.71%;(4)安全性:不良反應的发生率为10.87%,主要症状表现为皮疹、肾毒性、听力下降、肝酶升高、胸闷、气短、全身瘙痒,但是,患者的症状都比较轻,对用药标准经过简单的调整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患者治愈效果表现良好;(4)治疗药物的监测: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到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为23.53%,经过检查,这些患者都属于肾功能不全症状,有1例患者治疗浓度高于推荐使用的浓度,对用法用量经过简单的调整后,病情有所好转,治疗结果有效;有1例患者万古霉素类药物的治疗浓度,比推荐使用的浓度低,但是并没有进行更换,结果患者的治疗情况表现良好,病情好转的也比较快,结果治疗有效。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建立,使评价体系更加细化,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经过评试,患者治疗用药的有效率为71.83%,预防用药的有效率为85.71%;(4)安全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87%,说明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万古霉素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成本低、操作简便、反馈快。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万古霉素类药物在合理用药方面,有部分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但是总体效果还是表现良好的。根据资料显示,在临床中,使用万古霉素类药物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肾毒性,这也是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与上述资料显示的基本吻合。对于肾功能不全、新生儿、老人或使用过其他肾毒性药物的病人,在给予万古霉素类药物治疗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强化对患者的血液浓度监测,控制患者合理用药。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万古霉素类药物的治疗浓度,比推荐使用的浓度低,但是并没有进行更换,结果患者的治疗情况表现良好,病情好转的也比较快。根据专家共识显示,在临床治疗中,使用万古霉素类药物治疗,如果连续给药三次,患者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的话,此时,要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查,根据检查报告,再判断第四次、第五次的给药量,正确的采血时间为透析后的6小时,血液测定结果,如果显示浓度较低的话,错过了最佳采样时间也是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合理用药,治疗效果也比较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丽敏,徐连敏,程晟,杨春秀,徐香韵.938例外科住院患者万古霉素类药物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24(10):166-167.
[2]郭代红,史丽敏,李嘉静,黄祥,王孝蓉.831例万古霉素类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3,29(8):521-522.
[3]田怀平,张健,赵梅英.368例儿童患者万古霉素类药的用药分析[J].中国药师,2012,16(4):201-202.
万古霉素/阿奇霉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间应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资料。其中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病例有12例, 男9例, 女3例。年龄最小25岁, 最大75岁, 平均年龄 (45.0±8.5) 岁。单独使用万古霉素的有5例, 依次使用去甲万古霉素、万古霉素3例, 合并使用他种抗感染药物 (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3例, 单独使用去甲万古霉素1例。参与调查的患者均明确骨感染。患者的白细胞减少为轻度和中度, 没有重度患者出现。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应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临床表现、并用药物、不良反应及预后。符合标准的要求是白细胞计数<4.0×109/L, 并且排除其他因素。
1.3 观察指标
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及发生时间、转归。
2 结果
2.1 用药剂量
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用量为1 g, 去甲万古霉素的用量为0.8 g, 采用溶媒0.9%氯化钠250 ml, 滴注时间为1 h。使用均按说明书。患者白细胞减少时的用药量最少20 g, 最多36 g, 平均用药量28 g。
2.2 不良反应及时间
发生不良反应时间最短10 d (在累积用药后) , 发生不良反应时间最长24 d, 平均时间14 d。有1例患者在用药万古霉素后12 d出现高烧, 体温达38.9℃, 采用赖氨比林注射降温。其余11例患者除白细胞减少外未有其他症状。
2.3 转归及时间
1例高温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给予注射盐酸小檗胺治疗的患者有8例, 其中增加口服维生素B4片剂2例, 增加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例。所有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在7 d内, 时间最短2 d, 平均转归时间3 d。
3 讨论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均为糖肽类抗生素, 其化学结构相近, 主要在细菌细胞壁作用, 对细胞壁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 并可对胞质中RNA合成进行抑制, 对抗革兰阳性球菌与杆菌的作用较强[1]。进口药万古霉素与国产药甲万古霉素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接近, 但价格存在差异。目前, 美国感染病学会推荐将万古霉素作为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部位出现甲氧西林耐药) 的首选治疗药物。相关报道显示,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可引起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皮肤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相关报道显示[2,3],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白细胞减少症多发生在用药1周或数周后, 患者总用药剂量>25 g。因白细胞减少 (药源性) 属于因免疫系统介导或直接抑制骨髓而出现的。该病发病较晚, 出现可逆性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停药后的2~5 d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恢复正常。因患者除白细胞减少外, 多未有其他并发症状, 临床感染控制尚可, 若未如期进行血常规检查, 极易发生白细胞减少延迟情况。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患者, 多不伴药物热, 少部分患者有咽痛、低热、乏力等不典型症状出现。万古霉素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等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在0.1%~2.0%[4]。本研究发现, 万古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关于说明书所提示的数据。另有报道证实该发病率较高, 其余有18%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4000/mm3, 有8%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较为严重 (<1000/mm3) 。研究证实临床发现白细胞减少多为临床药师发现并上报, 这和临床医生不了解该药不良反应有关。所以, 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临床药师和医师注意长期应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药师应为服用该药患者建立电子档案, 连续用药10~14 d时, 提醒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 如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则之后每3~5天进行1次检查。对于出现不良反应但感染未控制者, 需要临床药师和医师根据其药敏结果来选择其他的替代药物, 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利奈唑胺抗生素。多数使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在给予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其血常规恢复, 不影响后续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学特点。方法 选取12例应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白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及发生时间、转归。结果 本组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的平均时间为用药后14 d, 平均用药量28 g, 给予停药和对症治疗后患者在7 d内恢复。结论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学特点和免疫介导或者骨髓抑制有关, 给予停药和对症治疗后患者可康复。
关键词: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白细胞减少,药学探讨
参考文献
[1]周良辅, 翁心华, 黄仲义, 等.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1版)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1, 30 (8) :561-573.
[2]李静, 李巧如, 任淑娟, 等.我院2012年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用药分析.中国药房, 2014, 25 (26) :2421-2423.
[3]毛璐.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及药学监护.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8 (1) :78-91.
万古霉素/阿奇霉素 篇4
【汉语拼音】:ZhusheyonɡAqimeisu
【主要成分】:本品主要成份为:阿奇霉素。其化学名称为:(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13-[(2,6-二脱氧-3-C-甲基-3-O-甲基-a-L-核-已吡喃糖基)氧]-2-乙基-3,4,10-三羟基-3,5,6,8,10,12,14-七甲基-11-[[3,4,6-三脱氧-3-(二甲氨基)-β-D-木-已吡喃糖基]氧]-1-氧杂-6-氮杂环十五烷-15酮。结构式:(参见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分子式:C38H72N2O12
分子量:749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
【药代动力学】
每日静脉滴注阿奇霉素0.5g,连续2~5日,平均血浆峰浓度(Cmax)为3.63±1.60mg/ml,平均血浆谷浓度(Cmin)为0.20±0.15mg/ml,AUC24为9.60±4.80mg·h/ml。单次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4g,滴注时间大于2小时,其清除率(CLt)和表观分布体积(Vd)分别为10.18(ml/min)/kg和33.3L/kg。本品在体内分布广泛,在各组织内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10~100倍,在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内浓度高,前者能将阿奇霉素转运至炎症部位。
每日静滴阿奇霉素0.5g,连续5日,第1次给药后的24小时内约11%的给药量以原形从尿液中排出,第5次给药后排到尿液中的阿奇霉素约为14%。此外,阿奇霉素可经胆道以原形(胆汁内可见高浓度的阿奇霉素)及10种代谢物排出。阿奇霉素的血清蛋白结合率随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减低,当血药浓度为0.02mg/ml时,血清蛋白结合率为15%;当血药浓度为2μg/ml时,血清蛋白结合率为7%。阿奇霉素单剂给药后的血消除半衰期(t1/2b)为35~48小时。
【用法用量】
将本品用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配制成0.1g/ml,再加入至250ml或500ml的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终阿奇霉素浓度为1.0~2.0mg/ml,然后静脉滴注。浓度为1.0mg/ml,滴注时间为3小时;浓度为2.0mg/ml,滴注时间为1小时。1.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一次0.5g,一日1次,至少连续用药2日,继之换用阿奇霉素口服制剂一日0.5g,7~10日为一个疗程。转为口服治疗时间应由医师根据临床治疗反应确定。2.治疗盆腔炎:成人一次0.5g,一日1次,用药1日或2日后,改用阿奇霉素口服制剂一日0.25g,7日为一个疗程。转为口服治疗时间应由医师根据临床治疗反应确定。
【禁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或其他任何一种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40ml/分钟)不需作剂量调整,但阿奇霉素对较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使用尚无资料,给这些患者使用阿奇霉素时应慎重。
2.由于肝胆系统是阿奇霉素排泄的主要途径,肝功能不全者慎用,严重肝病患者不应使用。用药期间定期随访肝功能。
3.用药期间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反应、Stevous-Jonson综合征及毒性表皮坏死等),应立即停药,并采取适当措施。
4.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腹泻症状,应考虑假膜性肠炎发生。如果诊断确立,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蛋白质等。
5.本品每次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0分钟,滴注液浓度不得高于2.0mg/ml。
6.治疗盆腔炎时若怀疑合并厌氧菌感染,应合用抗厌氧菌药物。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动物实验显示本品对胎儿无影响,但在人类孕妇中应用尚缺乏经验,故在孕妇中应用须充分权衡利弊。尚无资料显示本品是否可分泌至母乳中,故哺乳期妇女应用须谨慎考虑。
【儿童用药】16岁以下患者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尚不清楚。
【药物相互作用】
1.与茶碱合用时能提高后者在血浆中的浓度,应注意检测血浆茶碱水平。
2.与华法林合用时应注意检查凝血酶原时间。
3.与下列药物同时使用时,建议密切观察患者:地高辛—使地高辛水平升高。麦角胺或二氢麦角胺—急性麦角毒性,症状是严重的末梢血管痉挛和感觉迟钝(触物感痛)。三唑仑—通过减少三唑仑的降解,而使三唑仑的药理作用增强。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药—提高血清中卡马西平,特非那定,环孢素,环已巴比妥,苯妥英的水平。
4.与利福布汀合用会增加后者的毒性。
【剂型】冻干粉针剂
阿奇霉素服用常见问题
问: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联合用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疾病的疗程缩短,并且使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降低。但是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以联合使用。那么,阿奇霉素胶囊能和盐酸丙卡特罗片一起吃吗?
浅议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篇5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身体组织内浓度高、半衰期长、具有抗生素后效应对酸较稳定,几乎不溶于水。阿奇霉素阻碍细菌转肽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口服剂型、片剂、分散片、胶囊、颗粒剂型在临床应用较多。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低,存在胃肠道不良反应。注射剂型起效快,胃肠道不良反应少优点。临床使用逐渐增多范围逐渐扩大,不良反应观察例数增多,现报告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表现在皮肤出现皮疹、搔痒、潮红。多位于脸部、躯干部,有一部分表现皮肤发红、鳞屑、片状斑块、干燥伴有瘙痒,多分布在前臂及手背,少部分表现严重过敏反应皮炎。荨麻疹多为老人和儿童。口服静脉滴入都可以发生。用药后数分钟、数小时发生。表现为全身丘疹样荨麻疹,对称分布,颜面和双上肢为主,瘙痒难忍。
严重发生过敏性休克,多数发生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后出现低血压休克。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促、胸闷。面色苍白、口唇紫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晕厥、血压下降。
消化系统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阿奇霉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通过胃镜检查可以见到胃黏膜充血、水肿。服用思密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减轻症状。有资料报道,应用阿奇霉素同时加用654-2各种不良反应明显减轻。
肝脏损害:主要体现在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肝脏受损,肝功能改变。厌食、厌油腻。化验检查可以出现AST、ALT升高,停药后保肝治疗AST、ALT恢复正常。
泌尿系统表现:主要有双肾区痛疼、血尿、蛋白尿、尿潴留。化验检查尿潜血阳性。有少部分患者可以有睡睡、呼吸不规则、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肾功能衰竭。
循环系统表现: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宽大QRS波型,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逆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血液系统表现:血液系统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临床症状全身乏力、进食差、腰痛、巩膜黄染,血尿,蛋白尿。全身皮肤瘀点和瘀斑。阿奇霉素服用后出现白细胞减少,停药后白细胞恢复正常。
神经系统表现:主要表现是精神症状、神志恍惚,语言含糊、幻觉、椎体外系症状,四肢肌张力高,视物旋转、步态不稳。临床病例有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患者耳鸣,未治疗,第二日静脉滴注,耳鸣加重,逐渐停药,耳鸣减轻。逐渐好转。
有病例关节疼痛、腓肠肌痛。表现为双侧腕关节和膝关节疼痛无力,行走困难。体检可见腓肠肌压痛。有报道阿奇霉素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加强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能诱导肌无力危象。
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患者静点阿奇霉素后出现全身青紫、口唇紫绀。患者没有其他过敏源解除史。阿奇霉素过敏休克导致死亡。根据尸检报告四肢末梢紫绀,喉头水肿,肺水肿。纤维镜下病理组织可见喉粘膜水肿。
一些抗生素和其他制剂应用时注意发生不良反应,或药效降低。如红霉素、四环素和制蒜剂合用时,抗生素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和卡马西平合用时,导致卡马西平中毒。
2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阿奇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肝功能和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婴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肺纤维化、老年体弱者慎用。阿奇霉素排泄主要是通过肝胆系统。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发生腹泻,考虑有假膜性肠炎发生。诊断明确立即停用阿奇霉素,采取相应措施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根据适应症用药:阿奇霉素与其他抗菌素存在交叉过敏现象。阿奇霉素和其它大环内酯类过敏者禁用。抗菌素药物选择原则上根据病原菌品种对抗菌素药物敏感或耐药。用药前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素。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素,使用于化脓链球菌感染、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感染,使用阿奇霉素,不宜没有指征的预防及治疗用药。
合理给药途径和使用药物疗程。阿奇霉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就不必联合用药。联合使用药物要有明确指征。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容易出现耐药菌株、菌群失调真菌感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对肝肾不良反应增加。病情重感染不能控制的。密切监测病情。减轻不良反应。
综合上述,阿奇霉素是一种半合成的氮杂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细胞组织中的浓度超过血液浓度10~100倍,感染部位浓度比非感染部位高出6倍,这种优化体内分布具有独特治疗效果。随着临床工作中阿奇霉素使用增多范围增大,不良反应也逐渐被发现检测到,可以出现肝肾毒性,严重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听力下降等。应用阿奇霉素时,特别在第一次应用时更应该注意密切观察病情,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一些不良反应。要合理应用抗生素,高度重视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测,对患者临床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要高度重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现不良反应果断采取营救措施,立即停药或换药,发生过敏反应,积极抢救,对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发生不灵反应的预防和补救是有益无害的。
参考文献
[1]汪连香.浅谈抗高血压药物的选用[J].医药世界,2006,7.
[2]蔡大升,裴凌.盐酸戊乙奎醚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
[3]汪连香.浅议降血糖药物[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7.
[4]田爱敏.1例阿奇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6,12.
[5]耿玉莹,王静,李凤鸣.阿奇霉素与穿琥宁之间存在配伍禁忌[J].护理学杂志,2005,13.
[6]温学辉.阿奇霉素引发哮喘患者氨茶碱中毒1例[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3,2.
[7]黎平.腹部热敷在减轻阿奇霉素静滴所致腹痛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8.
万古霉素临床用药合理性调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使用万古霉素300例情况,均行万古霉素病原菌检测。男210例,女90例;年龄1~89(47.54±7.52)岁;用药天数1~36(8.76±1.31)d。
1.2 方法
运用Excel等数据处理系统分析300例患者的临床诊断、性别、年龄、万古霉素的给药途径、使用剂量及疗程、抗菌药物联用,及药敏试验、血药浓度、病原学检查等结果的相关性。分析万古霉素科室分布、使用、致病菌、合理用药、临床疗效。
1.3 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的判断标准[2]
(1)适应证:绝对适应证为合理,相对适应证为基本合理,无适应证无不合理;(2)药物敏感性:细菌对药物敏感为合理、为中度敏感为基本合理、耐药为不合理;(3)预防用药:术前≤2h或者麻醉前或者术后≤3d为合理,手术当天或者术后≤7d为基本合理,术前>1d或者术后>7d为不合理;(4)治疗用药:3~10d为合理,2~14d为基本合理,<2d或者>14d为不合理;(5)给药途径:正确无合理,相对正确为基本合理,不当为不合理;(6)联合用药:有协同作用为合理,无禁忌及拮抗为基本合理,联用3种以上为不合理。
1.4 疗效评价标准[3]
临床症状、体征、病原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全部恢复正常为痊愈;病情改善明显为显效;病情改善不明显为有效;用药3d后病情无变化亦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使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科室万古霉素的使用情况
消化内科30例(10.00%),呼吸内科71例(23.67%),心内科24例(8.00%),神经外科14例(4.67%),ICU64例(21.33%),心外科31例(10.33%),普通外科34例(11.33%),骨科32例(10.67%)。
2.2 万古霉素的使用情况
给药剂量:2g/d(1g,每12小时1次)者有191例(63.67%),<2g/d(0.5g,每8小时1次)者有99例(33.00%),>2g/d(1g,每8小时1次)者有10例(3.33%);给药途径:静脉滴注有286例(95.33%),口服有8例(2.67%),局部给药有6例(2.00%);用药疗程:<7d有112(例37.33%),7~14d有145例(48.34%),>14d有43例(14.33%);联合用药:单一使用万古霉素者有98例(32.67%),1联者有147例(72.77%),2联者有39例(19.31%),3联者有16例(7.92%);不良反应:皮肤损害有10(3.33%)例,肾功能损害有14(4.67%)例,神经系统损害有11(3.67%)例。
2.3 致病菌情况
300例患者中有59例(19.67%)未检出明确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共有145例(48.33%):其中甲氧西林金葡菌有7例(4.83%),耐万古霉素金葡菌有2例(1.37%),金黄色葡萄球菌有34例(23.45%),溶血葡萄球菌11例(7.59%),肺炎链球菌有26例(17.93%),屎肠球菌有8例(5.52%),其他有57例(39.31%)。革兰阴性菌共有96例(32.00%):绿脓杆菌有25例(26.04%),克雷伯杆菌有7例(7.29%),沙门菌有9例(9.38%),粪肠球菌有8例(8.33%),奇异变形杆菌有12例(12.50%),其他有35例(36.46%)。
2.4 合理用药情况
300例患者中合理运用90例(30.00%),基本合理173例(57.67%),不合理37例(12.33%)。
2.5 经验治疗与目标治疗的临床疗效目标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经验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经验治疗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万古霉素是一种最后一线抗生素,主要运用于耐细菌感染的治疗,药效比较强。万古霉素能够使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抑制,从而杀伤细菌,无交叉耐药性。由于抗生素的过度滥用,临床上已经有万古霉素抗药性肠球菌的出现,进而影响传染病的防治。因此,临床上因合理运用万古霉素,抑制万古霉素耐药菌的蔓延。
300例患者万古霉素主要运用于呼吸内科、ICU,其中临床诊断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细菌性肺炎急性发作居多;其次运用于为血液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骨组织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万古霉素成人常用剂量为每天2g,每次剂量为(1g,q8h)为用药过频。万古霉素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95.33%),2.67%为口服,即运用于假膜性肠炎,2.00%为局部给药(骨水泥),即运用于骨组织感染。万古霉素可单独用药亦或联合用药。研究表示,西司他丁及亚安培南为万古霉素联合频率最高的抗菌药物[4]。西司他丁及亚安培南可作用于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的效果确切,万古霉素可作用于革兰阴性菌造成的严重感染,联合使用后于协同抗菌作用;硫酸奈替米星、硫酸依替米星及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与万古霉素联合后抗菌活性强,但耳毒性及肾毒性大,因此用药期间需密切检测血药浓度,定期复查肾功能与尿常规,观察患者的听力改变;此外万古霉素还可与喹诺酮类、抗真菌类药物联合使用。研究表明,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高于革兰阴性菌[5]。
本结果显示,300例患者中革兰阳细菌为48.3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革兰阴细菌为32.00%,其中绿脓杆菌为主要病原菌,有19.67%未检出明确病原菌;合理用药为30.00%,基本合理用药为57.67%,不合理用药为12.33%;59例未检出明确病原菌者为及时控制感染行经验用药,有效率为69.49%,241例患者行目标治疗,有效率为99.17%。
综上所述,临床上需提高使用万古霉素的认识,严格把控其用途,联合用药,强化监测血药浓度,降低不良反应。达到标本送检,及时调整给药方案,缩短万古霉素经验性运用时间,快速控制感染是减少不合理运用万古霉素的有效方式。
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万古霉素临床合理使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300例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情况,分析万古霉素科室使用、致病菌、合理用药、临床疗效。结果300例患者中呼吸内科(23.67%)及ICU(21.33%)万古霉素使用率较高;给药剂量以2g/d(63.67%)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95.33%)为主,用药疗程以7~14d(48.34%)为主,单一用药者(72.77%);革兰阳性细菌48.33%、阴性细菌为32.00%;合理用药为30.00%,基本合理用药为57.67%,不合理用药为12.35%;经验治疗有效率为69.49%,目标治疗有效率为99.17%。结论 医院万古霉素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加强标本送检,及时调整给药方案,缩短万古霉素经验性运用时间,快速控制感染是减少不合理运用万古霉素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万古霉素,临床运用,合理性,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楠,夏文斌,陆红柳,等.某院万古霉素临床应用情况调查与用药合理性评估[J].中国药房,2014,25(32):2991-2994.
[2]孝建华,孙兆荣,武夏明,等.某院万古霉素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08):738-740.
[3]陈芳.46例患者万古霉素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4,11(04):318-322.
[4]陈蓓,董沫含,陆杨,等.328例住院患者万古霉素的用药情况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5,12(04):513-516.
万古霉素/阿奇霉素 篇7
关键词:万古霉素,肿瘤患者用药,调查分析
万古霉素是东方链球菌和土壤丝菌属的糖肽类抗菌药物, 临床用于革兰阳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对其他抗感染药物耐药的细菌, 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MRSE) 引起的各种感染尤其适用[1];对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过敏的严重感染患者, 或发生葡萄球菌属所致的动静脉分流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 万古霉素均可作为首选药物。近年来随着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日趋广泛, 尤其是不合理滥用, 其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全球医药界的高度关注。1988年国外发现了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VRE) , 且耐药率逐渐升高, 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 (VREF) 的耐药率较粪肠球菌高, VRE尤其是VREF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棘手问题[2]。本文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我院2010年住院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所有病例, 收集相关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旨在了解万古霉素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信息科和病案室收集2010年1~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使用万古霉素 (稳可信, 美国礼来公司) 治疗的住院病历, 共计25份。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逐份查阅并记录使用万古霉素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诊断、联合用药、标本培养分离菌、药敏结果及疗效等情况。采用Excel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1.3 用药合理性的判断标准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和药品说明书判断用药的合理性。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主要从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和联合用药等方面判断用药合理性。见表1。
1.4 药物利用指数
参考万古霉素药品说明书及《新编药物学》 (第17版) 中对万古霉素用法、用量的规定, 确定万古霉素成人限定日剂量 (DDD) , 计算万古霉素的药物利用指数 (DUI) 。DUI=用药总量/ (用药天数×DDD) 。在药物利用研究中, 通常以DUI作为评价药品是否合理使用的指标, DUI≤1为用药合理, DUI>1为用药不合理。
1.5 疗效判断
根据修改后的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在疗效评判中设定了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和综合疗效评判3方面内容。本研究疗效评判以临床疗效为主。临床疗效判断内容分为临床治愈和临床无效。临床治愈是指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 选时症状、体征均已消失或完全恢复正常, 且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非微生物学指标均已恢复正常。临床无效是指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 选时症状、体征持续或不完全消失或恶化或出现该疾病新的症状或体征和 (或) 使用了其他针对该疾病的抗菌治疗措施[4]。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0年1~12月我院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患者共25例, 其中, 男14例, 女11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8岁;均为肿瘤患者, 其中, 良性肿瘤患者2例, 恶性肿瘤患者23例。患者年龄、性别、科室及发病位置分布情况, 见表2~4。
2.2 病原学检查情况
25例患者中行病原学检查18例, 占72%。送检标本包括痰、静脉血、咽拭子、导管、脑脊液等。分离检测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 表皮葡萄球菌2例, 假丝酵母菌1例;4例行脑脊液检测的患者中2例脑脊液白细胞总数超过标准值, 提示脑部有炎症;病原学检测阴性的患者11例。
2.3 血药浓度监测情况
根据《中国国家处方集 (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 》2010版附录7中《部分监测药物的药动学参数》的记载,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范围的峰浓度值为30~40 mg/L, 谷浓度值为5~10 mg/L。本研究25例患者有2例行血药浓度监测, 2次均监测了患者的万古霉素谷浓度, 监测值分别为3.4 mg/L和12.78 mg/L。
2.4 药物利用情况
25例患者中, 用药时间最长15 d, 最短1 d;用药1 d患者1例, 为肿瘤进展, 本人及家属要求出院;用药时间>10 d患者2例。所有患者总用药量为249.5 g, 总用药162 d, 平均用药6.48 d;日均剂量<2 g;DUI=0.77<1, 提示我院临床万古霉素的使用基本合理。
2.5 药物应用及疗效情况
本次研究25例万古霉素使用患者均为治疗用药, 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联合用药情况:25例患者中, 单独用药3例, 占12%;万古霉素和1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二联) 17例, 占68%;万古霉素和2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三联) 5例, 占20%。治疗效果情况:25例患者中, 15例病情明显好转, 10例疗效不明显, 临床有效率为60%。
2.6 不良反应情况
本研究25份病历中未记载明显的不良反应, 通过监测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前后的血清肌酐 (Cr) 与血尿素氮 (BUN) 水平的变化情况, 显示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前后的Cr与BUN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提示患者的肾功能未受到明显的损害。
3 讨论
万古霉素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以肾毒性和耳毒性为主, 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和第8脑神经损伤。血药浓度监测能够降低其潜在的肾毒性和耳毒性, 并达到治疗浓度, 然而, 对是否应常规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 一直存在激烈争论[5,6]。我院使用万古霉素患者25例中未做血药浓度监测的有23例, 占92%。从患者的生化功能检查中可以看出, 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前后的Cr与BUN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提示患者的肾功能未发生明显的损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所有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前肾功能均正常; (2) 全部患者中只有2例用药超过10 d, 且每日剂量均<2 g常规剂量; (3) 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的同时, 未与其他有肾毒性的药物联用。上述研究表明, 在肿瘤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是否需要常规开展血药浓度监测的问题上, 可能还要进行近一步的探讨。
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将万古霉素确定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 强调了其在临床上的规范使用。我院25例万古霉素使用患者中18例行病原学检查, 占76%, 说明我院在万古霉素的规范使用管理方面还应该加强。本研究显示, 25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60%, 请外院呼吸科专家会诊8次。分析治疗有效率不高的原因可能与肿瘤患者自身体质有关, 如肿瘤患者一般免疫力低下, 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等。因此, 为了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我院应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相关的人才、专家库, 从而保障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 通过对我院25例患者万古霉素使用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可见万古霉素在我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 应加强医师对万古霉素规范使用的认识, 做到根据临床适应证有针对性地用药,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控制联合应用, 不断提高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人才培养, 从而促进医院整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国辉, 徐威力.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病原调查及耐药谱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4) :35-36.
[2]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85.
[3]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2004-08-19.
[4]赵德恒, 李娅杰, 谢松梅, 等.对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中疗效评价标准的考虑[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8, 24 (6) :564-565.
[5]张抗怀, 黄泰康.成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 26 (2) :157.
万古霉素/阿奇霉素 篇8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和合理用药评价标准
回顾性调查了2012~2013年我院住院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病历160份, 采集了患者病原学检查、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等12项, 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版和《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 (以下简称“共识”) 为标准, 结合万古霉素的说明书进行判断。
1.2 临床疗效判定和药物利用指数
临床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及其他 (上述均不能包括的结果) 。本研究疗效评判以临床疗效为主[1]。以治愈、好转之和计算临床有效率。DUI=药物总使用量/ (用药总天数×DDD) 。DUI>1表示使用不合理, DUI≤1表示使用合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的分类、计算、排序和统计, 成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60例患者中, 男103例, 女57例。年龄18~88岁, 平均 (59±17) 岁, 65岁 (包括65岁) 以上69例;住院总天数2 635天, 住院2~103天, 平均 (18.8±12.4) 天;静脉用药136例, 局部用药24例。患者科室分布情况依次为:血液科占29.4%、骨科11.3%、ICU8.8%, 呼吸内科8.1%、神经外科7.5%、肾内科6.3%、NICU5.0、内分泌科和心血管内科各4.4、风湿免疫科3.1、心胸外科和肿瘤科1.9%、神经内科和消化内科各1.3%、其他各科 (包括:妇科、肝胆外科、介入科、老年病科、泌尿外科、皮肤科、胃肠外科、眼科、移植中心) 均为0.6%。治疗或预防感染部位的分布见表1。
注:有不同系统混合感染, 如呼吸系统感染合并导管相关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合并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
2.2 病原学送检情况
本次160份病历中有140份治疗性应用了万古霉素, 其中132份采集了标本送检, 病原学送检率为94.3%, 75人份标本培养结果为阳性, 在送检的101份标本中培养结果阳性的病原菌分布见表2。
2.3 血药浓度测定
参照“共识”和美国《成人与儿童MRSA感染治疗指南》中的建议,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范围的峰浓度值为30~40mg/L, 谷浓度应控制在10~20mg/L, 至少要保持在10mg/L以上, 以避免耐药。对于MRSA严重感染, 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脑膜炎、肺炎、严重SSTI (如坏死性筋膜炎) , 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应维持在15~20mg/L。对于接受透析和超滤的患者, 推荐血药谷浓度维持在15mg/L以上。按照“共识”, 本次调查中需要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有90例, 进行监测的只有9例, 监测结果见表3。
9例中有5例可作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的调整, 但只有1例调整了剂量, 例4:C谷15.72mg/L;C峰27.12mg/L, 万古霉素给药方法由0.5g Q8h调整为1g Q12h。
2.4 肾功能监测情况
140例治疗用万古霉素病例中有106例在用药过程中进行了肾功能监测, 占75.7%。依据药品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本次调查中显示有4例肾脏损害很可能系万古霉素引起。
2.5 万古霉素使用情况及临床疗效
万古霉素用药总天数1 082.5d, 总药量1 657.05g, 药物疗程1~63d, 平均用药天数 (7.7±6.9) d;最小日剂量0.05g (肾衰患者, 未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 最大日剂量3g, 平均日剂量为 (1.54±0.53) g。万古霉素DDD值为2, DUI值为0.77。
本次调查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160例中有140例为治疗用药, 18例为骨科手术预防用药 (0.5g或1g加入骨水泥) , 2例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预防用药。给药途径:静脉滴注134例, 微泵输注2例, 加入骨水泥18例, 加入腹膜透析液中维持性治疗4例, 口服治疗腹泻2例。联合用药:160例患者中, 单药使用22例, 占13.8%;万古霉素和1种抗生素二联使用91例, 占56.9%;万古霉素和2种抗生素三联使用45例, 万古霉素和3种抗生素四联使用2例, 占1.3%;48例使用了抗真菌药物, 占30.0%。联合用药中以万古霉素联合碳青霉烯类为主。
140例治疗性应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 治愈1例, 好转95例, 无效22例, 20例患者要求出院、转院导致治疗终止而无法评价, 临床有效率为80.0%。140例中有36例万古霉素应用不合理。主要为: (1) 溶媒体积选择不当16例 (如万古霉素1g加入100ml溶媒中) ; (2) 适应证不合理9例 (如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患者, 应用万古霉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26天) ; (3) 疗程不合理7例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使用万古霉素7天, 疗程偏短) ; (4) 日剂量不合理3例 (年龄<65岁且肝、肾功能均正常患者应用万古霉素0.5g, Bid;肾功能异常患者应用万古霉素1g, Q12h;79岁高龄患者应用万古0.5g, Q8h等, 且均未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 (5) 联合用药不合理1例 (痰培养MRSA (+) 患者未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
3 讨论
本次回顾性研究中, 万古霉素DUI值为0.77<1, 提示我院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在剂量上基本合理。万古霉素的使用科室分布较广, 以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最多, 临床能履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特定审批程序, 病程中均能做到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或会诊意见, 表明我院临床能按照指导原则合理应用万古霉素。
需要警惕的是, 多粘菌素类、环孢素及利尿药呋塞米、托拉塞米等药物与万古霉素合用, 可增加耳、肾毒性[2,3], 而本次凋查中有32例患者联合使用呋塞米或托拉塞米, 1例联合使用环孢素, 其中有4例肾损害可能与应用万古霉素有关。因此, 应注意密切监测肾功能。此外, 160例患者中有16例溶媒体积选择不当致使静脉滴注药液浓度偏高, 按说明书要求万古霉素的输液浓度应不高于0.5g/ml;7例疗程不合理 (过长毒副作用/不足效差或耐药) ;另有3例老年患者日使用剂量偏大。万古霉素主要以原形从肾小球滤过, 肾功能减退或异常能导致其在体内蓄积从而加重肾损害[4,5], 老年患者应酌情调整剂量[6]。严重感染、需大剂量应用万古霉素维持谷浓度15~20mg/L并且长疗程治疗的患者、肾功能不全或减退者如新生儿、老年人应用万古霉素时, 需监测血药浓度[7,8]。本次调查中有90例患者存在监测血药浓度的高危因素, 而只有9例 (10%) 监测了血药浓度, 根据监测结果需要调整剂量而未调整的有4例。这提醒应加强监测工作及时调整给药剂量, 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万古霉素预防性应用, 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关节感染率较高, 一旦发生感染, 致病菌可在假体表面形成一层细菌生物膜而对细菌起保护作用, 抗生素难以在局部达到有效治疗浓度[9]。万古霉素骨水泥以其抗菌谱广、热稳定性高、吸收迅速等优势成为了骨科感染的有效预防及治疗方式之一[10]。本次调查中手术预防用万古霉素有20例, 根据“共识”判断, 预防用药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 翟如波, 张昊, 吴秋梅, 等.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5 (14) :4218~4224
[2] 赵德恒, 李娅杰, 谢松梅, 等.对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中疗效评价标准的考虑[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8;24 (6) :564~565
[3] 李云送, 陈瑶.7 2例万古霉素使用专项点评[J].医药导报, 2013;32 (1) :121~125
[4] 白东玉.万古霉素致肾毒性文献分析.河北医药, 2012;34 (13) :2048~2049
[5] 李瑾, 殷少军, 李微, 等.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在万古霉素致早期肾损害中的应用.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2;15 (5) :276~278
[6] 陈湘平, 林风辉, 刘钦华, 等.魏老年患者肾功能分期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影响.医学前沿, 2012; (29) :391~392
[7] 徐兵, 李昕, 李焕德, 等.万古霉素高谷浓度给药方案的研究.中南药学, 2011;9 (11) :811~814
[8] 陈淑敏, 田文园, 边萌, 等.老年重症感染患者万古霉素高谷浓度用药方案的探讨.药学实践杂志, 2014;32 (3) :216~219
[9] IP D, YAM SK, CHEN CK.Implications of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following total joint rep lacements.J Orthop Surg, 2005; (13) :125~130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培养基的临床应用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1.1 菌株来源
收集住院及门诊腹泻患者109人的粪便, 其中住院患者68人, 门诊患者41人。标准菌株为ATCC25923、ATCC29212 (卫生部检验中心提供) 。
1.1.2 培养基
(1) VRE TD产色培养基 (批号:811235801)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2) 血平板琼脂和Mueller-Ninton (MH) 琼脂:英国Oxoid公司产品。
1.1.3 药敏纸片
万古霉素 (VA) 、替考拉宁 (TEC) 、氨苄西林 (AMP) 、环丙沙星 (CIP) 、红霉素 (E) 、庆大霉素120ug (CN120) 、利奈唑脘 (LZD) 、呋喃妥因 (F) 药敏纸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1.1.4 E-test条、肠球菌鉴定卡API 20STREP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1.2 方法
1.2.1 接种
血平板、VRE ID琼脂平板恢复至室温, 将病房及门诊患者的粪便三区划线分别接种到血平板, VREID琼脂平板上。将盖子的底部向下, 于35℃有氧条件下进行孵育、18~24h后观察结果, 若平板上无细菌生长, 继续孵育至48h。结果判读:在VRE ID琼脂平板上出现紫色小菌落为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菌落、蓝绿色小菌落为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
1.2.2 细菌的鉴定
挑取血平板上革兰氏阳性触酶阴性的菌落、VRE ID琼脂平板上紫色菌落, 严格按API 20STREP说明书操作, 进行所有分类菌株的鉴定。
1.2.3 细菌体外药敏试验
按照CLSI2007标准, 用K-B法测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性。用E-test条检测VRE菌株的MIC。
1.2.4 特异性试验
将标准菌株和临床鉴定为VRE的肠球菌, 接种VRE ID琼脂平板上, 35℃有氧条件下孵育, 18-24h后观察结果。
2 结果
2.1 血平板结果共分离出肠球菌88株, 其中VRE14株 (门诊2株, 住院12株) 。
2.2 VRE ID琼脂筛选结果
紫色小菌落为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菌落、蓝绿色小菌落为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绿色和无色干燥小菌落为真菌, 浅紫色湿润和浅绿色湿润大菌落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落用接种环刮起为无色, 菌落下琼脂为浅紫和浅绿) 。109例标本中共检出14株VRE, 其中门诊患者为2株感染率占4.9%, 住院患者为12株感染率占17.7%。
2.3 血平板分离的14株VRE和VRE ID琼脂平板上分离的14株VRE鉴定结果为
id>90%屎肠球菌, 经E-test验证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MIC均大于256ug/ml, 说明VRE ID琼脂筛选VRE的敏感度为100%。
2.4 标准菌株和临床鉴定为VRE的结果
临床鉴定为VRE的菌株接种到VRE ID琼脂平板上, 18-24h孵育后可见到VRE典型菌落-紫色小菌落, 而标准菌株则不能生长, 说明VRE ID琼脂筛选VRE的特异性为100%。
3 讨论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医院内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发生率有所下降, 但由于抗生素的选择压力, 导致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其中以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1]。肠球菌是人肠道正常菌群之一, 过去很少导致感染, 在近20a内其感染率明显上升, 尤其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 感染的病死率为10~68%[2]。且对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在各种肠球菌中传递, 并从肠球菌发展到其他革兰氏阳性菌, 包括链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最令人头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3]。因此, 采用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监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将是十分重要的。
VRE ID琼脂是一种产色培养基, 除含有细菌生长的营养成分外, 还含有产色底物和万古霉素, 产色底物可使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菌落成为紫色, 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能力, 其他抑制剂可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酵母菌生长, 该培养基用于检测鉴定人标本中的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其不但可以检测粪便中的细菌还可以直接检测患者任何部位的标本。
109例住院和门诊患者VRE的感染率分别为17.7%和4.9%应引起微生物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警惕。值得幸运的是我们未检出耐利奈唑脘的肠球菌, 而美国Gonzales等在2000年就发现了5例VRE感染患者在用利奈唑脘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 建议医师在治疗VRE感染时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给予合适的药物剂量并正确处理感染组织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4]。我们对VRE ID琼脂平板上显紫色菌落进行分离鉴定100%为VRE肠球菌;分析其耐药表型均为VanA型。浅绿色湿润和浅紫色湿润的大菌落分别为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两株褐色荧光菌落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绿色和无色干燥小菌落经涂片鉴定为真菌说明耐药菌株对该平板有干扰作用。将ATCC25923、ATCC29212划线接种到VRE ID琼脂平板上孵育, 24h和48h均未见细菌生长, 说明敏感标准菌株对该平板无干扰作用。
传统的肠球菌分离方法费时费力, 较为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不适于普通医院的应用。鉴于VRE ID琼脂筛选VRE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性以及其快速、高效的特点, 本研究认为VRE ID琼脂培养基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目的 比较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培养基 (VRE ID) 与传统方法检测鉴定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方法 选择住院及门诊109人 (住院68人, 门诊41人) 腹泻患者粪便, 用血平板和VRE ID琼脂筛选肠球菌, 对培养出来的肠球菌用API 20STREP鉴定肠球菌到种, 用K-B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性, 用E-test法检测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 同时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粪肠球菌ATCC29212做干扰试验。结果 VRE ID琼脂筛选的14株VRE和血平板检测出的VRE符合率为10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及某些真菌对该培养基有干扰现象。VRE ID琼脂筛选VRE肠球菌的敏感度为100%, 特异性为100%。结论 VRE ID产色琼脂培养基能快速监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对监测和控制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培养基,万古霉素,肠球菌
参考文献
[1]Jone RN.Impact of changing pathogens and antimlcrobial susceptibility pat-terns in the treatment of serious infection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Am J Med.1996, 100 (6) :3~12.
[2]Mandy LM, sahm DF, Gilmre M.Relationships between enterococcal viruleuce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J].Clin Microbiol Rew, 2000, 13 (4) :513~522.
[3]蒋云华, 王金良。肠球菌耐万古霉素的机制及其检出方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1999, 20 (6) :276~278.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 篇10
【关键词】阿奇霉素;小儿肺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25-02
小儿肺炎属于临床常见的内科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疾病的发展,常规的治疗方式无法达到有效治愈的效果。为了探究对肺炎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文章选取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肺炎患儿72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72例肺炎患儿,均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依照随机方式将72例患儿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36例。在36例常规组患儿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10个月~6岁,平均2.6±0.7岁。在36例研究组患儿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11个月~6岁,平均2.9±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对两组病患实施对症治疗,如止咳、退热、祛痰等。
1.2.1 常规组治疗方式
对常规组病患应用红霉素治疗,具体操作为:给予病患红霉素30mg·kg-1·d-1,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每日静滴治疗1次。
1.2.2 研究组治疗方式
对研究组病患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具体操作为:给予病患阿奇霉素10mg·kg-1·d-1,采用静脉滴注治疗方式,每日治疗1次。
两组治疗疗程为7~14d。
1.3 疗效判定
对两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研究其治疗效果。
痊愈:病患治疗后的临床表现为:经X线检查后发现病灶几乎完全吸收,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彻底消失。有效:病患治疗后的临床表现为:经X线检查后发现病患的病灶炎症未完全消失,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得到显著改善。无效:病患治疗后的临床表现为:经X线检查后发现肺炎病灶未完全消失,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或是出现病情严重的状况[1]。治疗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91.67%要高于常规组的77.78%,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表明,对肺炎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可获取较好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3.讨论
在临床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小儿肺炎较为常见[2]。年龄3岁以下的儿童其身体抵抗力及免疫力均较差,易发生与冬春换季阶段,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细湿啰音等,主要为因病毒、细菌引发的肺炎。对于小儿肺炎疾病,需做到及时发现及针对化治疗,如果出现延误治疗的状况,则易导致严重并发症出现,进而使得患儿疾病反复发作,无法根治,对其身心双方面健康均造成不利影响。小儿肺炎在发展中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病理性变化,会在导致发生肺外系统并发症的同时,导致患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出现障碍,状况严重时,还会导致患儿的死亡,因此在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医学者的广泛重视。
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主要的治疗原则为:清除炎症及病菌,常用治疗药物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为红霉素及阿奇霉素。其中红霉素药物在应用中时间偏长,且效果较佳[3]。但是该药在应用中会对患儿肠胃造成较大刺激,在用药后易出现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因此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红霉素的应用存在较大的不足。
阿奇霉素属于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小儿肺炎可实施有效治疗。而且在该药的应用中,可帮助合理缩减疗程,全面改善临床症状。主要的用药机制为:该药在应用中在进入人体后可迅速被吸收于血液中,并快速开始组织分布。与此同时,该药还可被吞噬性细胞所摄取,进而释放于感染处,促使细胞、组织内的浓度升高,且每日仅需用药1次便可获取到较长的半衰期,其时长可达到68h。与此同时,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阿奇霉素的应用具有见效较快、疗程短、疾病复发率低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因此与红霉素相比,阿奇霉素的应用疗效更佳。另外,在呼吸道细菌感染治疗中,阿奇霉素的应用对于革兰阳性菌、阴性菌而言,可发挥较为良好的抗菌活性,属于安全高效的小儿肺炎治疗抗生素[4-5]。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研究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91.67%要高于常規组的77.78%,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表明,对肺炎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可获取较好效果,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值得在临床之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整体而言,在肺炎患儿的治疗中,阿奇霉素的应用起效速度较快,临床疗效显著,可帮助全面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且患儿的身体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强,因此在该药的应用中,患儿及其家属的治疗依从性较强,可帮助促进病患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宋莉,李勤.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1):84-85.
[2]易长英.探析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4):118-119.
[3]刘桂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0):31-32.
[4]刘娜.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