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海豚作文

关键词: 海豚

记忆中的海豚作文(精选7篇)

篇1:记忆中的海豚作文

那是一个蓝色的海豚抱枕,它身形优美,模样可爱,浑身是细腻又柔软的水晶绒,摸起来舒服极了。这个海豚抱枕在我的记忆里尤为深刻。

还记得那是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放学了,妈妈还没有来,我就在一楼坐着和几个朋友聊天。这时,我的老师万老师满脸笑容地走过来,走到我的面前,我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好奇地看着她。这时,她从背后“变”出了一只大约长一米的蓝色海豚,她笑眯眯地把小海豚塞到我怀里对我说:“张芷源,生日快乐!”

那一刻,我惊呆了。老师竟然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太开心了!我旁边的同学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从此以后,这个海豚抱枕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

在我上幼儿园的那段时间,妈妈就要求我自己睡觉,那个时候我很不情愿,但妈妈告诉我,长大了就必须学会独立,没办法我只好同意。因为我非常怕黑,所以我就在屋子里找晚上可以陪我睡觉的东西。这时,我看到了海豚抱枕,我抱起了它,摸起来软绵绵的,顿时我安心了不少。而它水灵灵的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小主人,有我在你不用害怕。”海豚给了我安全感,让我睡了一个好觉。从此,我再也不怕一个人睡觉了。

现在,海豚抱枕还在我的床上,我非常珍惜它,因为它是我在幼儿园里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我成长的象征。

篇2:记忆中的海豚作文

国庆中的海豚馆作文

国庆节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和叔叔、阿姨,还有姐姐一起去海豚馆玩,国庆中的海豚馆(原创三年级)作文。我们坐车来到了动物园。海豚馆在动物园里,进了动物园后,大约走一百五十米,就到海豚馆了。国庆中的动物园,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大门口挂着写有“庆祝国庆”的四个红灯笼,动物园里人山人海,道路两旁摆了许多鲜花。迎面走来的人群中,有的人手里拿着气球,有的拿手着五星红旗。

到了海豚馆,里面还只有十几个人,离表演还差三十分钟。本来可以坐在第一排,可天气太热了,于是我们坐到后面几排,因为后面凉快些。时间过得可真快,一会儿节目开始了。训练师和主持人带着海狮出场了。海狮表演得很好,特别是它的一只手走路。接下来就是海豚表演了。主持人首先给我们说:海豚有300公斤,喜欢吃海里的鲜鱼,来自日本北海道,是哺乳动物。他说完后,演出又开始了。海豚表演了许多节目,它的表演也很出色。在水里打球,是最好看的一个,只要球一落水,水花就会向四面八方撒去。通过看了这次表演,我知道,动物和人一样聪明。

篇3:记忆中的海豚作文

一、纪录片的叙事视点

叙事视点是叙事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在研究中对叙事的定义人也很多种描述, 但总体来说, “叙事”是指发生过一段时间、在逻辑上互相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 通过一种依次叙述的方法, 组合成一个首尾一致的主题。吉内特将叙事描述为三元一组的模型:叙事体、故事和叙述。叙事体, 是以符征、陈述、论述结合而成的叙事文本本身, 它是把故事世界传达给观众的口头或影像论述, 例如文学中是文字组合形式, 在影片中是具体的镜头范型。在一个故事的讲述中, 叙事既包括“事” (事实本身) , 又包括“叙” (讲述事实的方法与过程) , 只不过有的偏重于“事”, 而有的偏重从某种意义讲, 叙事是人通过讲述事实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态度的一种方式[1]。在纪录片中叙述视点可能来自旁观者, 可能来自创作者, 也可能来自片中的主人公, 或者是三者之间的转换, 甚至是观众的情感反应和认知程度都包括在内。一般来说, 不同的叙事视点, 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旁观者的叙事处于全知全能的视点, 完成总的叙事任务。它以没有角色特征的叙事者身份来讲述故事, 它的叙事看上去是客观的, 摄影机的视点则是偷窥式的。这种视点的影像结构通常表现为不受干扰的生活面貌的记录。创作者的叙事视点是一种主体性的视点, 它以某种参与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 比如记者、摄制组、调查者、访问者或者就是作者, 它主控故事的发生, 因此它带有明显的角色形象, 而在拍摄技术上, 摄影机视点则是观察式或参与式的。主人公式叙事视点是片中人物的叙事视点是一种叙事的内部视点, 他以故事内的角色来讲述故事。纪录片《海洋》则结合了创作者叙事视点与主人公叙事视点[2]。

二、《海豚湾》、《海洋》的叙事视点

在《海豚湾》这部纪录片中, 叙事者是以创作者的叙事视点来讲述的, 我们可以看到本片是以一种主体性的视点, 以参与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在片中作者将三条叙事线索相互交织、相互推动。第一条叙事线索讲述本片的主创人员是如何突破重重阻力进行实地拍摄的, 包括当地渔民的蛮横阻挠和凶恶威胁。对于保护海洋这个在国际上都已达成共识的前提下, 日本人为什么还要滥杀海豚?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形成了第二条线索。协助该片的拍摄队员之一是美国人里克·奥巴瑞, 以他为核心的环保主义者为什么要参与到此次的拯救海豚行动中, 并且克里曾经是著名的海豚训练师。由此以他的个人经历展开的非常能够打动人的第三条线索。在片中三条线索相互交织, 通过作者的观察、态度、倾向、情感、理解和认识, 都是主观性的体现, 而影响结构则是真实的受干扰的生活记录。悬念最能激发观众观影的兴奋点。美国的钩子 (Teaser) 理论强调片子开始第一分钟就要亮出“钩子”, 把观众的兴趣挑起来, 并且在整部片子中钩子要不断出现, 直到结束[3]。在《海豚湾》这部记录片中一开始作者就设置了很多悬念, 将三条叙事线索不停的转化吸引观众。将画面与画外音结合, 更是扣人心弦, 在关键时刻作者又转化到另外一个事件线索吊足了观众胃口, 让观众就像看好莱坞大片一样, 从场面调度到设置节奏, 从冲突累积到悬念的产生, 从悬念的设置到谜底揭晓, 都使观众感受到紧张和刺激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片中采用了大量的对比画面, 上一个画面展示海豚的温顺、善良、可爱, 下一个画面展示人类破坏海洋环境对海豚的生长环境的巨大影响, 海豚的微笑和它们的痛苦之间的对比, 影片最后为大肆屠杀凄惨的海豚和美丽晚霞下自由游动的海豚的对比。这些画面使观众对海豚产生同情并且对屠杀者产生谴责, 希望能保护海洋环境还海豚一个自然的生长环境同时爱护海豚给它们自由。《海豚湾》的这种创作者的叙事视点通过三条叙事线索以及设置悬念, 给我们呈现出真实、震撼的视觉效果, 同时也更具有说服力。影片将海豚的屠杀和当地政府对食用含有重金属海豚肉对人体有害的真相隐瞒背后的政治、经济目的相联系, 从海洋生物到人这样层层递进的揭示, 我们为之心寒。到影片中国际各国政府对日本政府这种做法的反对以及最后日本政府在这种压力下对太地町当地官员的整治, 让我们感到欣慰, 这也是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之一。

继《迁徙的鸟》之后, 由雅克·贝汉和雅克·鲁索再次合作执导的纪录片《海洋》, 又一次用影像对人类强加在野生生命上的印记提出质疑。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拍摄海洋生物主题为保护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环境的纪录片, 在叙事视点上就不同于《海豚湾》。本片采用了两种叙事视点, 创作者叙事视点和主人公叙事视点, 这两者相互结合。在影片开始作者通过小男孩询问父亲“海洋是什么?”并从父亲对儿子的解释“海洋是……”开始对海洋的探究。影片也开始向我们展示奇妙的海洋。在影片中小男孩在父亲的带领和讲解下进一步认识海洋了解海洋, 父亲对儿子的讲解也作为画外音出现, 给观众讲解关于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环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后面的影片中, 没有对白。在片中小男孩和他父亲以故事内的角色身份来讲述故事, 片中的口述也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更多是鲜活和充沛的情感, 在感性之中, 让我们感受到海洋的神奇与魅力, 同时也让我们为海洋环保担忧, 为这些即将消失的美丽生命担忧从而也引发我们对环保的思考。虽然这种主人公叙事视点只是穿插于整个叙事中的局部, 用来表达人物的主观认知内容, 其中很多是创作者出于叙事策略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本片的小男孩和男孩父亲就是导演雅克·贝汉与他的儿子, 虽然在九十分钟的影片中出镜只有三分钟, 但是却能引人入胜把观众带到神奇美丽的海洋世界中。同时影片也以自然环境保护者的观察视角, 也就是我们的创作者叙事视点来进行叙事。随着镜头慢慢深入海底, 通过真实记录来展示海洋的美丽, 让人记忆深刻的画面, 影片开头的动物画面里, 在某个火山岛上, 一只水蜥蜴瞪大眼睛, 惊恐万分地望着远方, 一颗火箭正在发射升空。螃蟹挑战龙虾, 被折断了一只胳膊后又被章鱼算计;海象用双鳍抱着幼崽的动作与人类抱着孩子的动作完全一样;二十五万只蜘蛛蟹在海地聚集, 仿佛两军对垒似的一触即发……作者把镜头贴近, 拍摄下海洋生物那些鲜为人知又带有强烈情感的生动画面。上五分钟是一个温情的画面, 下五分钟则是动物们一起进食的海底盛宴, 再下面五分钟就是生存的竞争, 接下来便是人类捕猎者的闯入......在克鲁索看来这些都是能调动观众情绪的东西。影片的最后, 残忍的杀戮和可怕的污染逐渐摧毁的蓝色海洋, 曾经花了几百年进化的物种却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向灭绝。真实不等同于现实, 虽然电影有一些场景再现和道具, 但并不妨碍它直面人间最残酷的斗争, 并且引起警戒和反思。电影触及了最原始的生存角斗, 而这种残酷又由镜头的美感来产生距离。随着镜头的深入我们看到由于人类的不断索取、对海洋生物生活环境的破坏, 以及对海洋生态带来的危机。这也是作者通过创作者的叙事视点将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融入作品中的, 同时主人公式的叙事视点更能将观众带入叙事情境。

三、叙事视点的功能解析

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中, 叙事视点的转换暗含了主观性与客观性转换的叙述欲望, 在很多时候, 它们会被交织在一起编排, 共存于一个整体叙事之中。《海豚湾》这部纪录片中作者运用了创作者的叙事视点进行叙事, 并且通过三条线索交织的叙述方式, 作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亲历了整个过程, 相对客观地完成了对于故事和人物的描述, 与此同时作者的表情、语气和问题的设计都折射出作者的态度、倾向和情感, 而这些又是主观性的体现, 所以说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视角, 这也是创作者叙事视点的特点。在作品中, 导演斯霍斯向观众展示了真实的、受干扰的生活记录, 并且这种干扰是显性的, 观众对本片的真实性也不容置疑, 并且已将观众的角色转换为作者的观察视点, 主动参与了事件的进程。作者通过揭示性手法是要唤起人们对海豚的关爱, 呼吁对海洋生物的关注, 同时也表达了对屠杀海豚行为的谴责。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 导演皮斯霍斯高举着一块抵制屠杀海豚的牌子直言:“直到这些海豚不再被屠杀, 我才真正获得了奥斯卡奖[4]。”《海洋》这部纪录片作者融入了创作者和主人公这两种叙事视点进行叙事, 一方面表现出动物与人类的冲突与矛盾, 表达了作者对于海洋环境被人类大肆破坏海洋生物的灭绝这种行径的谴责, 另外一方面主人公式的叙事视点更能够把观众带入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中, 引人入胜, 在情感上更能引发观众共鸣。不同的叙事视点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在影片中也不是单一运用可以相互交织进行叙事, 而是根据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进行转化。

参考文献

[1]柴焰, 郑鑫.论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策略[J].大众文艺, 2010 (23) .[1]柴焰, 郑鑫.论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策略[J].大众文艺, 2010 (23) .

[2]钟大年, 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23-224.[2]钟大年, 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23-224.

[3]姜玮.悬念与冲突——电视深度报道中内聚力的构建[J].军事记者, 2007 (10) .[3]姜玮.悬念与冲突——电视深度报道中内聚力的构建[J].军事记者, 2007 (10) .

篇4:《蓝色的海豚岛》中的游戏精神

关键词:《蓝色的海豚岛》; 儿童文学; 游戏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06203

Abstract: Island of the Blue Dolphins, written by Scott ODell, is about a girl named Karana who lived alone on a harsh desolate island for eighteen years. As a classic work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reading this novel is a process of aesthetic game, for the work reflects the game spirit, the core value of the essenc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game spirit based on the writers “self-expression” echoes childrens aesthetic needs and serves as the spiritual guide of children. It promo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works intrinsic effects of game through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going out” and “coming back”.

Key words: Island of the Blue Dolphins; childrens literature; game spirit

《蓝色的海豚岛》[1](Island of the Blue Dolphins,1960)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斯科特· 奥台尔(Scott O' Dell,1898— 1989)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是一部专门写给孩子、但同样对大人也充满魔力的历史小说,从1960年出版以来,仅在美国本土就销售了600多万册。它被美国协会评为 “1776年以来最伟大的10部儿童文学作品” 之一,成为国际儿童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并分别为作者获得了美国及国际儿童文学奖的两项最高荣誉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 和“国际安徒生奖”, 确立了奥台尔在世界儿童文学界的地位。《蓝色的海豚岛》讲述了印第安少女卡拉娜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一个荒岛上独居18 年之久的故事, 语言质朴,但在这些儿童式叙述话语简单能指的背后作者赋予它们更为深刻的所指,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使故事在平易的文字下氤氲了一层浓浓的诗意。

《蓝色的海豚岛》虽然是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但是国内很少有学者从儿童文学视角研究该作品,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生态主义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环境主义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等方面。如关合凤在《<蓝色的海豚岛>的伦理解读》中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 探讨小说揭示出的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2];其另一篇文章《一位双性同体的绿色女士—<蓝色的海豚岛>的女性形象意义探微》以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角解读女主人公卡拉娜形象,讴歌“女性关爱自然并竭力反抗父权制文化压迫的不屈精神”[3]。李润润,李伟《<蓝色的海豚岛>中的环境正义主题》从环境正义视角解读该文本,挖掘环境非正义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从而呼吁人们更好地与周围世界和谐共处[4]。本文试图从儿童文学视角重读这部美国儿童文学经典, 探讨该小说所具有的“游戏精神”。

一、“游戏精神”初探

“游戏精神”是今天的中国儿童界普遍使用的概念,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国外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并没有与“游戏精神”直接对等的概念,但西方注重娱乐性、塑造顽童形象的优秀作品是中国儿童文学界对“游戏精神”探索的首选佐证。在中国,“游戏精神”一词, 最早出现于“五四”时期。饶上达在论述童话(泛指当时的儿童文学)价值时说:“童话能满足儿童游戏精神的欲望,有时更可以做他们的模仿游戏、化装游戏的资料” [5]。新时期的儿童文学界, 对“游戏精神”最早做出解释的是班马,他在《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6]一书中认为,“‘游戏精神是‘玩的儿童精神, 也是儿童美学的深层基础”。

“游戏精神”由于其丰富的内涵, 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关注的论题。人们逐渐对“游戏精神”大致上达成了一些共识。一般情况下,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被定义为一种文本精神,有时也被用作一种创造心态或作家的思维特征。黄晨定义了文本中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就文本的游戏精神而言, 其应包含两个层面的美学意义: 一为显层面, 就是游戏的外在特征, 富有玩的色彩和功能; 二为潜层面, 揭示的是游戏的本质, 具有儿童哲学的意义——自由、力量和自主, 表达潜隐的儿童生理和心理能量要求释放投射的愿望[7]。童年文学的游戏精神不仅在于描绘、传达儿童成长中的愿望和体验,更在于通过对童年文学游戏效应的自觉追求,参与儿童的心灵建构,最终实现童年人格审美塑形与内在自我的精神超越[8]75。

二、情感宣泄和精神补偿:游戏的本质

《蓝色的海豚岛》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演绎而成的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情节大致如下:卡拉娜是一个12 岁印第安小姑娘。她的爸爸科威格是村里的头人。在一场与入侵的阿留申人的殊死战斗中,爸爸遇难。遭此重创,村人只得向外求援。一个月后,一艘白人的商船来到岛上。海潮到来前,商船必须离开,6 岁的弟弟拉莫却因贪玩被落在了岛上,卡拉娜挂念弟弟,不顾人们阻拦,从船上跳进大海,游回岛上。商船离开了,岛上只剩下了姐弟俩,还有一群饥饿的野狗。随后,弟弟在与野狗的搏斗中死去,卡拉娜悲痛之余,独自在岛上顽强地活了下来。孤寂中,卡拉娜深深爱上了这个小岛,也学会了很多生存的本领。她还成功驯养了最凶狠的头狗。有狗做伴,从此,卡拉娜摆脱了孤独的处境。18 年后,卡拉娜终于被一艘路过的商船解救……和以往历险故事中氛围的荒蛮、凄苦相比,《蓝色的海豚岛》则多了几分诗意的温情与美丽。这让卡拉娜在蓝色海豚岛上的历险生活尽管艰险,但始终氤氲着和谐与静谧。

《蓝色的海豚岛》作为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游戏的过程。女主人公卡拉娜在海豚岛上独自生活了 18 年是游戏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卡拉娜就是小读者心中的自己,这是一种精神扮演,更是一种心灵能量的释放,其中寄寓着心灵的替代性满足与补偿。小读者在审美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情感的宣泄、释放、和补偿。根据迦达默尔游戏理论的观点,游戏从情景构造上说,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存在,而其本质则在于自我表现。

儿童在生命成长中与环境的最大冲突就在于发现了自己面对成人世界的无力和软弱。所以, 对能力的渴望就成为童年期最主要的心理需求。小读者喜欢《蓝色的海豚岛》,更喜欢卡拉娜,卡拉娜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消解了面对现实中成人世界中种种既定的强大异己力量时的苦闷和无奈。卡拉娜,这个普通的印第安女孩,在海豚岛上独自生活了 18 年,不是18天,18周,18个月,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她用象牙做标枪,用木头给自己搭房子,还能用有限的材料做出美丽的瓶子和项链,她还能自己抓鲍鱼吃。卡拉娜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智慧把海豚岛变得井井有条,让黑暗和孤独从这个岛上永远消失,成为一个快乐的岛屿。小读者在游戏中想象自己就是卡拉娜,在想象中实现自我,体味着心理能量中本能冲动和社会性压抑感被悬置的轻松和愉悦。卡拉娜的强者形象是小读者追求能力、渴望完美、希求补偿的心理需求的释放与投射,是儿童渴望长大之精神扮演的心理满足。卡拉娜为小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间接表现情感、体验情感和控制情感的机会, 从而有助于他们审美情感的培育和心智的成熟。当代儿童文学批评家班马认为: 游戏审美发生上的意味,本身就正在形成和内容的互溶体中及其形象外显地反映着早期审美的特征——释放和模仿。在此基础上,班马定义游戏为“既寄寓着儿童过剩的生命力,也有着儿童对未来生活的试探,是一种儿童的心理能量的发散形式。”[6]77也就是说,在班马看来,游戏活动中,儿童的意识明显具有某种精神投射和精神补偿的倾向。小读者对卡拉娜这种精神投射和精神扮演的审美指向具有浓郁的游戏性,它既为小读者带来阅读感受的全身心愉悦和放松,又告慰了他们在现实中因无力和无告而造成的情绪压抑、委屈心理,然而这正是游戏的本质所在。

三、“出走”与“回归”: 游戏效应的情节结构

儿童诉诸文学阅读的心理需求,更多是一种“游戏效应”。“出走”与“回归”作为儿童文学中的经典叙事模式,对儿童文学“游戏效应”具有异乎寻常的表现力。《蓝色的海豚岛》通过“出走”与“回归”的叙事结构实现其内在的游戏效应,是作家对儿童生命需求的审美呼应和引领。

儿童正处于“心理性断乳”的前奏期、渐进期,其典型的心理特征是: 既想摆脱能力局限、生活缺憾、心灵束缚,获得能力上的自我提升、心理上的自我把握、精神上的自由飞翔,同时又留恋家园与亲情的温馨,无法消除心理上的自卑感、依赖性。这样的心理特质决定了他们从根本上难以获得精神的真正独立[8]79。“出走”是游戏的开始,“回归”是游戏的结束,由“出走”到“回归”的过程就是儿童获得能力、性格成长的过程。

《蓝色的海豚岛》中卡拉娜的“出走”主要体现在被留在海豚岛上,孤零零地生活了十八年。蓝色的海豚岛是一座美丽的小岛,形状像一条侧躺的海豚。岛的周围有海豚在游弋,有海獭在嬉戏,有海象在争雄。这个纯净而又浪漫的世界,这个没有任何束缚的世界,卡拉娜是征服者,是强者,卡拉娜这种精神投射和精神扮演使儿童获得成就感,他们不再是家庭中成人世界压迫下的弱者,满足儿童的新奇感和审美愉悦,所以儿童渴望“出走”。阅读中,小读者会与卡拉娜一起体验了独自一人生存在孤岛上不得不面对的种种生存危机,卡拉娜为了防护自身安全,抵挡地震和海啸,建造居住所、大战野狗、勇捕章鱼、独自出海等。这些惊魂动魄的经历给予现实中的孩子深深的提示和警醒: “离家”的生活固然令人遐思、神往,但是,假如一旦成为现实,却并非是进入了世外桃源。许多时候,当看到想象远比现实更美好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现实”也很有可能远比想象更残酷。“岛上只有我一个人,想到这点,我心里充满了孤独的感觉。前些日子我没有感到过这样孤独……现在希望落空了,才觉得真正的孤独。”[1]55脱离了卡拉斯一阿特村这个集体,卡拉娜常常被思念缠绕着,被孤独吞噬着,可见卡拉娜留恋家园与亲情的温馨,渴望“回家”。毕竟,绝对自由的尽头,往往就是无边的心灵孤独与深重的生存危机。所以,“离家”的现实性对于物质和精神上都尚未独立的孩子来说,是其生命难以承受之重,过与残酷和凶险,审美中固然可以体验,现实里却轻易不可实现。由此可见,卡拉娜“历史还原”意义上的生活历险,满足了儿童现实中“离家”的渴望,也预示着“回归”的必然。

罗尔斯顿认为,“人们要健康地生活,就应该有一个家园,有一些在一段时间内属于我们、我们也属于其中的景观和地域。人类是喜欢拥有的动物——我们需要有一些财产,作为自我存在的延伸。”[9]于是,卡拉娜开始了寻根之旅: “我放弃了重新见到大船的希望,已经作出决定,准备划独木舟到东方那个国家去。”[1]56独自出海是一次充满未知危险的旅程,但 “这比想到一人孤苦伶仃住在岛上,没有家,没有同伴,还要受野狗追逐要好得多,这个岛上的一切都使我想起死去和离去的亲人。”[1]57“回归”对卡拉娜来说是必然的。“离家出走”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愿望层面的、“精神”意义上的。经历了“离家”的种种神奇之后,“回归”总是不变的结局。这种叙事结构对作家来说,是良知与责任的体现,对儿童,则是梦想向现实的靠岸。回归路上,卡拉娜心头闪现的则可能是险象环生、不堪回首的生命挣扎。只有当离家后积累过宝贵的处世经验,才会以更成熟的眼光去看待以前的生活,重新审视过去,启迪未来的生活。“离家”世界既可能是神奇、美妙、惊险、刺激的趣味空间,也可能是凄凉、苦难、无奈、孤独的真实画卷。这都是儿童生命里可能存在的真实; 是现实生活在另一个空间的扩展与延伸。它带给儿童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精神享受,也让他们在与现实的比照中获取了截然不同的情感释放和心灵补偿。“出走”与“回归”模式是儿童文学典型的审美游戏结构,它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代表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对于儿童的生命关怀与精神守望。

四、结语

儿童文学的价值核心是游戏精神。《蓝色的海豚岛》的游戏精神是作家在“自我表现”基础上,对儿童读者的审美呼应、精神引领; 它通过“出走”与“回归”的叙事结构实现其内在的游戏效应。《蓝色的海豚岛》的游戏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阅读接受功能:写作层面,它是作家对儿童生命需求的审美呼应和引领,给儿童自由和快乐; 读者层面,它不仅是儿童现实渴望的替代性满足、现实游戏的幻想延伸与心理转移,更是童年人格的审美建构和内在自我的精神超越。参考文献:

[1]斯科特· 奥台尔. 蓝色的海豚岛[M].傅定邦,译. 天津: 新蕾出版社, 2010.

[2]关合凤.《蓝色的海豚岛》的伦理解读 [J].外国文学研究, 2008(5):111.

[3]关合凤.一位双性同体的绿色女士—《蓝色的海豚岛》的女性形象意义探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97.

[4]李润润,李伟.《蓝色的海豚岛》中的环境正义主题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8):46.

[5]竺洪波. 智慧的觉醒 [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191.

[6]班马.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M].兰州: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7]黄晨.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初探[J].儿童文学研究, 1994 (2):4.

[8]李学斌.游戏精神: 再造童年和自我超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75-79.

[9]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哲学走向荒野[M].叶平,刘耳,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407.

篇5:天使与海豚作文

天使,这是一个孤单的天使。

海豚,这是一个孤寂的海豚。

天使,住在那祥云环绕的天堂里。

天堂,一点暗黑都没有的地方。

无需光照,天使们的博爱之心足以让最黑暗的地方灼灼其华。

洁白的羽翼,轻轻翩动,那纯净的微笑让一切都黯然失色,桃之夭夭。

这般平静祥和的日子,不知已流逝了几度千秋。

或许,在这儿,时间已被尘封,遗忘。

天使如故,天堂如故。

海豚,住在那珊瑚璨光漫漾的海洋里。

海洋,一片水域结界满布的`地方。

无需设防,断不被打扰;亦走不出。不是不愿,是不能。

水咒,是海豚的生命符,亦是夺命咒。

在水咒的束缚下,海豚安静的生活着,亦不知几度千秋已逝。

或许,在这儿,时间从未被需要过。

海豚如故,海洋如故。

这一天,天使跹舞羽翼,漫步云端,莫名的情愫牵动着天使,天使往下望了一眼。

这一天,海豚以水为乐,穿梭海中,莫名的情愫吸引着海豚往水面一跃,向天上望了一眼。

这一眼便一眼万年。

慢慢的,天使常常漫步云端,海豚也常常仰望有彩虹的天空。是为了再见那已深烙在心中的影子,亦或是为了寻找那遗失的美好。

当天使懂得海豚的伤悲,当海豚疼惜天使的心碎。

风中流下喜悦的眼泪。生命从此开花。

天使好想给海豚一个吻,可是情海那么深那么深;

海豚好想给天使一个拥抱,可是天使的家住得那么高。

天时好想去学会了游泳;

海豚在梦里飞到了半空中。

这样的年代或许不轻松,

有爱就难不倒。

天使说,海豚,海豚,千秋世纪,只有你让我深深心动;

海豚说,天使,天使,无边海洋,只有你能在我心头停驻。

天使说完,原本羽毛般轻的身子增了重量。那是爱修补好了天使的心碎;

海豚说完,身子轻了,轻巧地跃出水面,在空中留下优美的舞姿。这是爱消融了海豚心中的伤悲。

天使与海豚,是爱情与距离的PK。

风停住了,时间凝固了。见证着这一场PK。

轮回千年,或许天使已不在是天使,海豚已不在是海豚。

但这场PK,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不是吗?

因为,天使与海豚唯美的爱情,已在我们心中被深深祝福。

篇6:天使与海豚作文

你是海豚,海是座没有围墙的城。

我站在海滩上,无法睁大眼睛,只隐隐感到右侧的层层浪花向我袭来。海风呼呼的吹动我的长发和裙摆。眺望远方,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我奋力的睁大眼睛,却只能看到他大概的身形。那个人终只在我的不远处,仿佛我走一步,他退一步。我还是认出了他是谁。我欣喜的向前跑去,哥哥,哥哥!哥哥还穿着以前干净的T桖,离我越来越远。等到我跑到下一片海滩时,哥哥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白雪落尽,只留下茫茫雪地。我想哭,却像个哑巴发不出声音,我想走动,却像个老人走的异常缓慢。我被困在了这个地方,周围的景物天旋地转,我感到孤独,窒息。

猛然从床上坐起,奋力的呼吸,才发现自己一直蒙在被窝里,睡衣被汗水浸湿。想起梦中的哥哥,一丝泪珠从脸颊划过。细小的溪流渐渐汇成大河,我泪流满面。

哥哥你在哪?

我叫穆晓婉,来自一个临海的小镇。因为是临海,所以盛产渔产海鲜,镇上的人们进进出出都要靠渔船。每到傍晚,月亮高高的挂在黑布上,海浪涌动。就会看到成群的海豚从水面窜出,在眼前飞跃。小镇里的房子大都是用木头做的平房,只有少数有钱人才住得上二层房。每家每户都会贴着对联和福字,是古色古香的水镇。这里的人们大多是渔民,他们安安静静,本本分分的在这生活着。在这块被蔚蓝大海庇佑的土地下,我在1985年出生了。

听年过半百的母亲说,我是出生在小镇外的海滩上,除了冬天,那里的沙子永远是一片金黄,经过大海的洗礼后时不时还会留下一些贝壳,带着水珠发出亮光。那年父亲搀扶着体态臃肿的母亲在沙滩上散步。父亲搀着母亲,母亲一步步蹒跚的走着,两人说说笑笑。突然母亲感到腹部剧痛,坐在了地上,父亲料到母亲要生了,便想要扶着母亲到镇里的.医馆。可医馆离沙滩足足有1公里,于是父亲让母亲躺下然后拼命向医馆跑去。等到父亲带着医生来的时候,我早已趴在金黄色的沙滩上哇哇大哭,沙子染了我一身。每次谈到这里,母亲总是拿我说笑:你跟海有缘啊,怪不得你那么喜欢海!母亲的话惊醒了我,从小到大,我哪一天不是要去海边散步,即使不会游泳,也要摸摸海水,沐浴阳光。只是现在上了大学,在离小镇千里之外的城市,也会抽出时间去附近的海边。但是我想,不光光是因为我出生在海边的缘故,还因为另外一个人的影响。

家里不止只有我一个女儿,我还有一个比我大3岁哥哥,他叫穆晓年。

在我眼中,哥哥的挚爱就是大海。每当哥哥拉着我走在宽阔的沙摊上,海风呼呼的吹拂我和哥哥,瘦小的我被衣服包裹,衣服飘向一方,身体空荡荡,不禁带有一丝凉意。几颗沙粒吹入我的眼睛,我停住了脚步,用手揉搓着揉出了眼泪。哥哥见我停住了,转过身,用手轻轻拿住我的头。煞那间,一股轻柔的暖风吹入我的眼眶,我慢慢的睁开眼睛,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我哥哥,清秀的脸庞,浓浓的眉毛,一股温情,执着的眼神。

哥哥和我换了一个位置,继续走。哥哥比我高一个头多,他用身体挡住了海风。

不知从是什么时候,我竟在哥哥脸上看见了微笑,带着一丝邪气,可爱。哥哥脱掉了鞋子走向了沙滩。我也脱掉鞋子跟了上去。

我和哥哥站在沙滩上,海浪一次次的扑打我和哥哥的脚丫。

几只洁白的海鸥在空中盘旋,时不时还发出鸣叫。

我和哥哥一直在沙滩逗留到傍晚。

那天晚上,母亲拿着藤鞭狠狠地抽打哥哥,一边打一边喊“你当哥哥还不让人省心,带着妹妹出去乱逛,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可咋办!”妈妈的眼中充斥着愤怒,我满心愧疚。又不敢上前跟母亲讲。直到第二天,我也不敢跟哥哥道歉,直至十几年后。现在想说也是与事无补。

对不起,哥哥。你会原谅我么?

我来到凡间12年的时候,那时哥哥15岁了。照理说,我要上初中,而哥哥要上初三。可是偏偏家道中落,父亲大病一场,不久就离我们而去了。父亲被安葬的那天,被躺在一个精致的棺木里,刚好容得下他的身体。从棺木上的玻璃看去,父亲十分的安详,看不出是因病魔而死的。我在哥哥的怀中没完没了的哭。爸爸死了,爸爸回不来了。我在哥哥的怀中呻吟着。哥没有流一滴眼泪,哥只是望着远方的蓝天,那是海的方向。他似乎在看一样我看不到的东西。是爸爸的亡灵吗?海豚的眼泪融在咸咸的海水中,忧伤永远不会被人们发现。

这场大病几乎花光了我们家所有的积蓄。母亲东凑西凑,凑来的钱除出生活费顶多也只能够一人上学。这难倒了我们家,母亲急得在家里走来走去,举棋不定。在招生的前一天,母亲更是心急如焚。

在这个破旧的老屋里,母亲已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招生前一天,母亲在面积不大的厅堂里走来走去,母亲的步子小而稳重,仿佛每迈一步,脚下就会有可怕的地雷,爆发出无可计量的伤害力,碎片会扎痛着每个人的心,继而给这个家带来巨大的灾难。可她又没能力停下,因为生活是要一直过下去的。

母亲憔悴的面容,杂乱的头发像个干草团。

我和哥哥成了主角,我们两人之中必定要有一人认输,两败俱伤是谁都不想看到的。我知道,我知道哥哥非常爱读书,哥哥看书时专注的样子就像小孩子玩着自己的玩具,一副满足的表情。我坐在哥哥的身边,和他一起度过了一个个惬意的下午。

决定了,我决定了!

我毅然从一旁椅子上站起来,破旧的椅子因为我过于用力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妈!让哥哥读吧,他已经上初三了,比起我,日后花费肯定少很多的。妈……我不读了!”我强压制住自己,但还是近乎于尖叫,随后喉咙梗咽。这是我第一次骗自己的亲人,我明明是那么的爱读书。还记得小时候为了能够看到一本童话书,整整攒了一个月才买到。这样的谎话连我自己都不信服,可为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为了哥哥,我必须牺牲。母亲停住了脚步,回头端详着我,好像在看一个陌生人一般,脸上带着一丝惊异。而此时,我的余光告诉我,还有另外一个人注视着我,脸上同样带着一丝惊异,更多的是一丝不舍。我提高了音量:“我就是不读书,我讨厌读书!!!”说着我跑出了大门。

“晓婉!”一个熟悉而温润的声音从我背后响来。哥哥跑了过来抓住了我的手。“哥哥我不读了!”我一边哭一边挣扎着要摆脱哥哥。

我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在末夏的黑夜里,犹如一朵白兰花。海风依依不舍的扑打在我的身上。不禁有一丝凉意。混乱中,哥哥突然抱住了我。刹那间,我无力挣扎。一股暖流用上我心头,灌注我的全身,是哥哥的体温,还是心理暗示?

风儿继续扑打着,我们没有一句对白,只是傻傻呆呆的站着。哥哥紧紧的拥抱我,力度不减。也许在哥哥的内心深的不能再深的地方,有海豚可爱的鸣叫声。那是哥哥的呼唤吗?我不得而知。

“还想弃学吗?”哥哥终于开口了。“为了哥哥,我可以不读书!”我噘起了嘴。

“傻妹妹,会过去了,我们会好起来的。哥哥苦点没事,只为了你……。”哥哥还没讲完,我便从他的怀中挣脱出来。“为什么,哥哥?为什么都是你对我好?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不需要你照顾!”我扭头就走,只剩下海风与哥哥做伴。

回到房间,关上门,脸部早已变得扭曲。我小声的哭泣着,生怕哥哥和母亲发现。我清楚我在做些什么,我放弃了我最爱的学习。但是晓婉清楚她还有更爱的东西。那就是她的哥哥。哥哥为了她已经付出很多了,她绝不允许哥哥失去些什么。

我躺在床上,彷徨的脸上只剩下两条泪痕。我幻想着镇里孩子们上学时灿烂的笑脸,在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放学时的打闹嬉戏声,还有我最希望的—哥哥获得优异的成绩,露出天真邪气的笑容。此时的幻想对于我来说是极度奢侈的,我摇摇头,计划着明天该去找些什么工作为家里赚些钱。想着想着,晕晕欲睡的我感觉整个身体仿佛陷入深渊,思想在慢慢沉睡的时候便也开始不切实际,进行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

深夜里,我梦见我和哥哥都长大了,我们都依然走在广阔的沙滩上,右侧的海风呼呼的扑打我们的脚丫,我羞涩地抬起头,想看哥哥一眼,可哥哥带着黑色的博士帽向我微笑,笑容还是那么地邪气。我看看自己,却是披头散发,衣衫褴褛。“不!”我推开哥哥,惶恐的跑进小镇。小镇很长,我怎么也跑不完,梦中的后半段就是一直不停地跑啊跑,我遇见了小镇中的所有一切,正当我在小镇狭长的街道上奔跑时,却被一阵喧闹和猛烈的摇摆惊醒。

“晓婉,醒醒!……。。晓婉…。。”睡眼朦胧中我被妈妈的喧闹声和手臂的摇动吵醒。“妈,怎么了?”我疲惫的从床上爬起,揉着眼睛,显然已忘了昨晚我和妈妈的矛盾。“晓婉,小年他走啦!”妈妈一脸哭相,哽咽着说。在我胸膛内部有股不知名的力量压抑着胸口,使我窒息,从而使头脑天旋地转。当我意识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我发狂的从床上跳起,穿上鞋子,跑出家门。

傻哥哥,你真傻,这根本就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你不知道有一个人在为你担心哭泣吗?

篇7:海豚-动物作文

所谓“奇特的外貌”是指我们的身体呈流线型,除了胸鳍之外,我们还长着一片背鳍,尾巴平扁而有力。

我们的性情特别活泼,喜欢玩耍。有时,一群海豚游到龟底下,用尖尖的鼻子一顶,把海龟顶向海面,再把它翻转过来,让它仰面朝天……有说不完的情趣。

我们DD海豚是海中最善于游泳的动物之一,时速能达到八十到一百二十公里呢!

我们的大脑很发达,非常聪明。我们大脑的回沟特别多,记忆力极好,学习和模仿能力超过猿猴。

我们不仅能学会人们教给我们顶球、跳高等项目,还会救人呢!不信,我讲给你听:1972年9月,一位南非姑娘所乘的船被海浪打翻了,落入水中。这时,有一头鲨鱼向她游来,她已经清楚地看见鲨鱼狰狞的面目,不由得闭上了眼睛,在这时,我的几个叔叔阿姨来了,与鲨鱼搏斗,把它打跑了,并护送那个姑娘到安全地带。

这些事情非常真实,所以说我们是人类的好朋友,被人们称为见义勇为的海救生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到海面呼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发生意外,就需要父母照料。我们最初的动机可能仅仅是援救自己的幼豚,后来变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天性,凡在水中不积极运动的物体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并主动前去救助。现在你知道了吗?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描写海豚的儿童故事 下一篇:《蓝色海豚岛》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