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油画肌理生成的迹象探究

关键词: 表面 纹理 肌理 初探

一、油画肌理初探

1、何为肌理

一般来说, 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 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特征纹理的感受。肌理是全因素绘画的基本语言之一, 是每个画家不能不关心的基础问题。相同的材质, 不同的工艺可以产生不同的肌理, 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

2、因迹生象

谈到迹象二字, 就一定要提到钟孺乾在《绘画迹象论》一书中所提到的关于“迹”、“象”以及“迹象”。东汉人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提到“迹, 步处也。”迹与象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这两者互相生成的“迹象”也就成为了绘画当中的必然存在的现象。在油画当中, 迹象的痕迹也更加凸显。

3、丰富的肌理产生的多样迹象

影响油画肌理的产生有诸多因素, 油画作为最丰富的画种之一, 从17 世纪就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这里仅从有限的几个方面论述油画肌理所产生的不同迹象。

1) 画底

(1) 胶性底。胶性底的分类大致有三种, 分别是合成胶性底、动物胶质底和植物胶质底。这三类是根据不同的制作材料所划分的不同种类, 优缺点也各不相同, 通过乳胶, 动物胶类, 植物胶类的不同制作。也是最基础的油画底, 韧性强, 易附着。

(2) 有色油性底。在世界各大美术馆, 博物馆等众多油画藏品中, 不乏看到艺术家制作的各种带有色底层的作品, 其效果是让画面层次更加丰富, 透出画作的细腻空灵感。而且这种画底的化学成分极为稳定, 干后又非常坚固, 在作画时又大大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 获得极佳的色彩效果。

(3) 坦培拉画底 (丹培拉画底) 。坦培拉画底一般依托在木板上, 在胶与粉的调和中经过几十道工序, 才能制作而成。而在此种画底上作画的颜料更实用色粉, 乳液, 蛋液进行润色, 而一遍遍的画成。

2) 作画工具

不同的作画工具也会在油画布上产生不同的肌理, 生成不同的迹象, 除了用油画笔之外, 还有用画刀进行作画的画家, 保加利亚画家Lyubomir kolarov就是这样的用油画刀来进行作画的。除此之外, 有的艺术家甚至用徒手抹, 刻刀等多种方法,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3) 画法与笔触

开始作画时, 艺术家的画法与笔触也会产生不同的肌理。笔触可以大致分为涂、刮、擦、扫、抹、蘸、点、皴等。因油画颜料的体积特性, 不同的笔触会产生不同的肌理特点, 亦或平洁光滑, 亦或粗糙有迹。而从画法来说, 透明画法, 直接画法等等, 这些不同的画法与笔触结合, 再加上前面所说的画底, 综合材料, 再加上手工技法中的偶然性, 迹象真的是千变万化, 耐人寻味。

所以说, 肌理与迹象是密不可分的两者, 或者说, 迹象本身就存在于画中, 只是钟孺乾将它作为了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 再让我们进行深化。

二、古典油画的光洁的肌理与迹象

古典油画可以算是最具有贵族气息的一种油画, 制作技艺严格精湛, 整体效果唯美典雅。古典油画的肌理一般是非常平滑的, 并不是说只有凹凸不平可以称之为肌理, 平滑细腻也是一种表面的语言表现。况且用显微镜观察古典绘画, 呈现的是纵横交错的肌理:

乔万·巴蒂斯塔·高利的《自画像》画家着力描绘了质感, 甚至着意刻画了衣领。画作中的华服选用了珍贵锦缎布料, 帽檐边一宝石装饰。另一幅尼古拉·普桑的《奥维德的凯旋》画面整体也是古典技法的平洁光滑, 能些许看到古老的画布的起伏, 但似乎并不影响整体的欣赏。

三、油画肌理的转变

鉴于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不同, 油画的材料的完善, 油画肌理的丰富性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文艺复兴初期, 油画颜料需要画家亲自手工制作, 但随着管制颜料的出现, 艺术家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选择作画地点, 颜色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去涂抹覆盖, 色层的变化更加不受限制, 所以产生的“象”也就更加丰富。

印象派开始就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笔触及更加丰富的肌理。点彩画派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点画式的肌理所造成的与众不同的“迹”类似于五彩缤纷镶嵌壁画, 独立的点在某种秩序的排列下, 造成了独有的“象”。这种象所不同于平滑肌理的象, 类似雨点般的痕迹打落在画布上。雨后春笋般的画面也格外的把“象”衬托的更完美。

随着印象主义的发展, 肌理的丰富, 更多艺术家开始尝试创作一种不拘于泥的风格, 抽象主义应运而生。代表人物德库宁的《女人与自行车》表现手法更加感性, 肌理表现更具有油画颜料本身的厚度性。

由点彩到印象, 再到后印象, 肌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文森特梵高。不拘于一般的创作模式, 心理的扭曲, 生活的窘迫, 加上巨大的表达欲望, 他的创作更具有自己生活的痕迹。《鸢尾花》作为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体现出后印象主义的肌理特性。

对于材料艺术作品而言, 肌理是视觉上最初的“物化”体验, 这种产生于作品创作初步环节的“物” 化。体验对于作品的完成有着方向性的物质暗示作用。作品会顺延着这一方面增进它的精神高度和语言高度。它必须得到尊重, 创作者要尊重材料自身独立的秩序与规则。

肌理决定着作品的语言难度与深度。复杂多变的视觉效果不是肌理实验的主要目的, 肌理的运用一定要和作品的文化观念、精神情感形成准确的对位。

四、油画肌理的混合型革命性变化

油画肌理发展更加多样化了。早在1908 年, 毕加索就把小纸片贴在素描中, 后来将报纸、餐馆菜单、金属、木头等现成材料引入绘画, 这种拼贴语言技巧, 是以现成材料自身的价值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画家想要传达的视觉意图中;自二战后, 绘画中的材料与物质特征的探索被称为实体绘画其中最突出的画家是塔皮埃斯。他将人们扔掉的废弃日用品, 灰, 土, 水泥, 绳子和各种拼贴物及沙子混合成大型画面, 制造出墙面一样的固体浮雕效果;杜布菲的作品包含了多种新的混合技法和综合材料。这些更为革命性、大胆的变化, 为油画肌理, 为迹象, 增添了更多的可能。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油画肌理的制作、探索及剖析, 希望艺术家通过对迹象的把握, 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绘画语言, 进而形成更加游离而生的迹象。肌理与迹象密不可分, 不可分割, 肌理的产生伴随着迹象, 反生着迹象的改变与升华。

摘要:本文对油画肌理及所成迹象进行研究和剖析, 讨论油画肌理的生成特性及方法, 并且因不同肌理生成的不同迹象更加千变万化。透过肌理, 因迹生象。并对肌理产生的迹象发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油画肌理,迹象,当代,材料

参考文献

[1] 《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元.

[2] 《绘画迹象论》2004人民美术出版社钟孺乾.

[3] 《油画实验教学》2010人民美术出版社唐鸣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艺术肌理 下一篇:肌理与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