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
篇1:《遥远的绝响》读后感800字
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始终在心间震撼。翻开历史,在那样的年代,在一个功名利禄争斗的乱世,多少文人名。
历史是一部长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终究要翻过去的;历史是一个故事,多少是是非非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循环往复。我们拦不住它滚滚的潮流,唯有在现实的寂静中,或漠然或虔诚地品味曾有过的似模糊似清晰的记忆。然而,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始终在心间震撼。
翻开历史,在那样的年代,在一个功名利禄争斗的乱世,多少文人名家在漠然中悄逝。没有谁为谁叹息,没有谁为谁停留,就这样,如古井死水沉淀于历史的旧梦中。
是余秋雨,翻开了这个旧梦,在梦醒的惊悸中,凭着一份对中国文化史的责任感,凭着满腔的激情诉说了魏晋时期的文化名人被历史遮掩的千百年来的哀痛,诉说的是一份衷肠,道出的是一种惋惜,发出的是一声概叹。文末“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是一种怎样的无可奈何呀!
才华横溢,孤傲清高的阮籍,曾为人生的末路而哭泣,曾为“到处都是为争做英雄而留下的斑斑疮痍”而伤怀,他苛求的只是生命中的一点自主和自由。如此德才兼备的才子却隐没于茫茫乱世,岂不悲哉?但真正悲哀的,只能是那个社会;应当负责任的,该是那个时代。无意于险恶的乱世,在一个清冷“森林”里隐蔽自己,给自己的心灵一份宁静。阮籍像一片风干的带着绿色的树叶,既不属于天空,也不属于大地,默默一生中能够读懂他的只有自己。
还有“龙章凤姿,天使自然”的嵇康,生命乐章比阮籍更清晰,更响亮。“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人生主张,使他完全不理会种种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官场仕途,将在大树下打铁作为其心的归属。“对嵇康来说,能够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为了逃避官场,把友情看得深重的他毅然与好友山涛绝交。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那封伤心凄切的绝交书足可以证明他心灵深处的那份坦诚和无奈。
错过的已经错过,失去的终究失去。假如那时嵇康、阮籍走进官场,结局是否会同历史一样,悄然远逝呢?应当说,正是拥有那种洁身自好、孤傲清高的处世观,他们才传响于历史。
遥远的绝响已追随历史而去,但那串尘世的风铃是否也会轻轻摇响,启迪着人们对那些古老的精神财富多一些在乎?
我想,至今能够对他们说的只有时下流行的一句熟语:“情愿一生追随,只为梦能圆。”
篇2:《遥远的绝响》读后感800字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这句话让我很好奇,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让余秋雨先生不敢动笔。看完这文感触很多。特喜欢嵇康和阮籍能够不羁于世俗礼法的框架,做着最真的自己。
阮籍是一个我很佩服的存在。 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直到路走到了尽头。真的没路了?他会哑着嗓子自问,会声声抽泣,会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然后走到另一条路的尽头,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他是不羁的,他也是不困于世俗的。
阮籍更让人感到怪异的,是他对于礼教的轻慢。例如父母去世时的繁复礼仪,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甚至三年守墓,一分真诚扩充成十分伪饰,让活着的和死了的都长久受罪,在最不该虚假的地方大规模地虚假着。正是在这种空气中,阮籍的母亲去世了。
那天他正好和别人在下围棋,死讯传来,下棋的对方要求停止,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歇手,非要决个输赢。下完棋,他在别人惊恐万状的目光中要过酒杯,饮酒两斗,然后才放声大哭,哭的时候,口吐大量鲜血。几天后母亲下葬,他又吃肉喝酒,然后才与母亲遗体告别,此时他早已因悲伤过度而急剧消瘦,见了母亲遗体又放声痛哭,吐血数升,几乎死去。他完全不拘礼法,但他却是最真。在母丧之日喝酒吃肉,但他对于母亲死亡的悲痛之深,又有哪个孝子比得上呢?
而嵇康,在我心中是一个很神圣的存在。随性,是吸引我的最大因素。他的随性和洒脱,胜于七贤里的任何一个。当随性大到不羁的时候,这种无拘束的性格成了他致命的缺点。他从来不知道“韬光养晦”为何物。从钟会的报复和写给吕巽的绝交书这两点上看,显而易见。
说到“绝交书”,就不得不提《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信与上文提到的性质完全不同,只要对嵇康有一点了解,就知道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对友情非常重视。即使下了绝交书,可是与山涛的感情藕断丝连,那种感情的细腻程度,都让我觉得不应该属于这样一个随性的人。()
打铁,这项事业,在我认识嵇康后,就变的高贵了起来。他在思想上的归隐和淡泊,甚至高于孙登这样的人物。正好应了那句“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还有就是那千古一绝的琴音。对于他死时的那首“广陵散”议论纷纷,写得也可能过于夸张或多是臆测。但,我却总是禁不住想象,在断头台上抱琴而坐、琴声疾驰于天地间的情景。面对死亡,脸上的镇定自若,心中那份不变的坚持,加上一曲震撼激射的绝响,该有多少人当场倾倒!监斩的那位官员,不知道有没有一瞬间想要与罪犯共饮!?
篇3:遥远的精神绝响
从上海到昆明,冯至的选择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取向。抗日战争开始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基本上处于两种状态之中:一是继续留守在沦陷区,这包括在上海租界里的孤岛文人,也包括在北平和南京伪政府统治下的文人群落;一是绝大多数文人的选择,他们集体迁移到大后方,这种迁移又主要分成了两个方向:一部分是到位于西南的昆明或重庆,一部分则是到位于西北的解放区延安。西南联大所在的昆明集中了当时中国最杰出文化精英的半壁江山。从1937年开始到1946年结束,在民族危亡、家国破碎的危难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所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开始了一场为中国学术文化延续血脉与保留火种的艰苦战争。相比上海租界里的孤岛文化、解放区里的革命文化、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文化,以及国统区里的党国文化,远在西南边陲的昆明,则代表了一种比较纯粹的学术文化。因此,它能够在民族危亡、偏居一隅和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然生机勃勃,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也因此更值得今人进行一番研究。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北大、清华和南开3所大学北上复校,西南联大由此解散,随后就是国共内战,再随后是新中国的成立,而这些历尽磨难的中国文人等来的却是近30年的精神煎熬。之前诸多文化形态的共存,最终以延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成为历史主流,曾为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的冯至,则伴随着时代潮流的几度起伏,却无法超越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旺盛喷涌的创作态势。两相比较,作为冯至,竟也有抚今追昔之感,这或许也是他怀念那段岁月的重要原因。而让后人为之感慨的,也正是以冯至等人为代表的诸多文化学术精英们,曾在如此困厄的环境之中,颠沛流离,殚精竭虑,却集体性地书写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
读刘宜庆的著作《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就颇有如上之感。此书采用文学笔记的手法,以西南联大这一独特的文人群落为切口,生动风趣地描述了西南联大师生日常生活的种种情形,来试图重新勾勒和描绘他们极为丰富的精神面貌,追念那逝去已久的精神绝响。
刘君的这部《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分为两部分,上编是对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和3位校长的记述,下编则是对西南联大人生活状态的描述:前者是谈论个案的精神状态,后者则是群体性的日常生活实录;前者展现了中国文人精神中不党不官、人格独立和敢于批判的风骨,后者则代表了中国文人处于危难而雍容潇洒的风流气派。读完刘君的这部著作,乃有西南联大之后已成绝响的叹息:偌大中国,再无这风骨,也再无这风流了,而这阅读也便成了温习这种遥远精神绝响的功课。随后的历史岁月中,尽管也有梁漱溟、马寅初、陈寅恪等为数颇少的文人还保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但大多数人都在历史的风浪中随波逐流,或者永远保持了思想的缄默。因而我读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就颇为感慨,前后差距之大不由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荒谬。诸如作者所提及的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吴晗,在当时写成了一部关于朱元璋的著作《由僧钵到皇权》,因为朱元璋的军队起义时扎了红头巾,所以就叫红巾军,简称红军。国民党政府审查的时候,认为吴晗的这部书写得很好,但需要改一个字,就是不能叫红军,应叫农民军。当时的吴晗家境贫困,妻子卧床害病,吃饭只能买农民晚上卖剩下的蔬菜,如果他的这部书能够出版,就可以拿到很高的稿费,但吴晗却表示:宁可不出,也坚决不改。而就是这个吴晗,在后来他所出版的另一部著作《朱元璋传》中,却根据时代与政治的需要不断进行内容修改,直到最后整部著作几乎面目全非。同样一个人,在西南联大时期,他保持了文人的精神风骨,但在后来担任重要职务的时期,却违心地对著作进行多次修改。那么,究竟这种风骨是有历史局限的伸缩性,还是只因政治的力量太过于强大?
像吴晗这种前后形成巨大反差的文人,其实并非仅为一二。在中国文化遭受到重创的时刻,另一个不能让人明晰的问题是,在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日战争民族危亡时期,这些中国的文化巨人不惜以种种代价作出极大的牺牲,但到了后来当文化在不断遭受到内在精神戕害的时刻,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又选择了沉默和哑然失声,甚至有的竟然成为历史的跳梁小丑,这不能不让人沉思。诸如同样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及的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时任哲学心理系主任,为人师表,一代硕儒,颇有风度。1942年6月,陈立夫以教育部部长的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务必遵守教育部核定的应设课程,统一全国教材、统一考试等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以致函联大常委会的方式,驳斥教育部的三度训令。此函由冯友兰执笔,上呈后,西南联大没有遵照教育部的要求统一教材,仍是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治校。这样参与公共事务的事件在冯友兰也还有不少,在这部著作中就有《冯友兰的风度》等短章予以称赞。但让我感到十分疑惑的是,就是这个很有学人风度、能够秉承自由独立精神风范的学者,为何在后来面对比这更为严重的情况时,却没有挺身而出,而是选择了缄默与回避,甚至是令人非常难堪地参与了历史丑剧的演出?这又究竟是文人天性上的局限,还是中国的文人太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之道呢?
因此,等我读完刘君的这部《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在不断温习那些已经成为绝响的文人风骨与风流的时候,颇为疑惑这些美丽如童话一样的故事为何竟然只会成为历史的一声绝响呢?我想,这一方面在提示我们需要重新去深入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人;而另一方面则是时下历史著作的写作问题,这或许也是造成我们理解问题出现诸多疑问和偏差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部著作中,刘君对于西南联大的学人常以一种溢美和欣赏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文字在我读来预示着,作者在进入之前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写作的基调,这或许正是其研究的一个陷阱。还是以冯友兰为例,此书中的《冯友兰的风度》一节中,刘君也注意到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对于冯的批评,也注意到当时的西南联大学生在民主墙上张贴漫画讽刺冯,但在作者看来这些或者是“有偏颇之处”,或者只代表了“一些学者的看法”,然后笔触一转,变成了对冯氏的另一番描述,最后很快以这样的论调结束:“在抗日战争这段艰难的时期,有论者认为,冯友兰在西南联大论道德有古贤风,著文章乃大手笔,立功求其实,立德求其善,立言求其优,这就叫至真至诚。这正是冯友兰作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读完这样的评价,我总感觉这评价来得太容易,短短千余字就得出如此结论,似乎难以让人信服,而对那些异见的言论也缺乏应有的辨析和深入的探讨,如此造成的就是历史人物形象的单一与单薄。其实,历史与人物远非我们想象得如此简单,其复杂性、矛盾性和深刻性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这或许是当下历史写作者所必须重视的。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刘宜庆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篇4:《遥远的绝响》读后感800字
文章以嵇康为主线,作者行文的心情是一种少有的景仰与钦羡,雅致与抒情中流露着沉痛之感,可谓是岁月跌宕中的情感顿挫。如果没有对大时代的真切把握,而要写出人物的神来,无异于缘木求鱼。
《遥远的绝响》其神韵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更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它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文字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根本在于作者将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笔端,而此间文化生命又是由沉重深厚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真正纯正的主体意识,需要对现实的忧患,对历史的洞察,对未来的执着,对整体人类文化的感悟。而由更高的层次对历史现实进行极其深切的眷顾,其间的忧思、苦恼、欢愉、欣慰,都与历史、现实、未来相契合,由此构成文章结构的立体化主体意识。
嵇康,作者称他为阮籍终身性的朋友,但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他“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人生境界的基本内容,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你看他健康得令人羡慕,帅气得令人倾倒。他的友情与亲情是心照不宣,浓烈到近乎淡薄的。他对他不喜欢的人可以白眼相加,率性而为。但是对友情,有时却又很无奈。他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人性的纯洁,对友谊近乎苛刻的要求,使他一再与朋友绝交。谁能理解他内心的苦衷!
嵇康的被捕、被杀,实际上是高贵的人格无法见容于世的表征,正是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的决绝、坦率,是小人和统治者无法忍受的,他的高洁映衬出了一片黑暗,不能见容于群小也就成为必然。中国文人的命运难道就这样多舛?作者除为豪杰逝去而悲郁之外,对钟会之类的小人也毫不留情地敲打了一番。人性的光芒被黑暗吞灭,悲剧正是将美撕碎给人看,行文至此,我们也不禁为嵇康的遭遇一恸。
像嵇康这样的人物负载着当时最精致的文化,却无力保全性命于乱世。他最终为文化、为一种高洁的信念献出了生命,他是平静的。但他不能忘怀的是《广陵散》的失传,他把文化的传递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中间的审美文化开始屹立。他们是先行者,是历史中间物,充满历史的悲剧感。二十世纪的鲁迅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中间物地位,依旧向命运抗争。这是宿命,还是轮回?
篇5:遥远的绝响作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的,这响亮的发自内心的话是荆轲的清脆嗓音发出的。易水之上,在太子及其宾客身着白衣冠的送别路上,荆轲毅然岁就车而去,以答燕太子之恩。虽然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功,但他的精神留芳百世。这声绝响让人听出了他坚决果敢的精神,让人对其尊敬!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没错,这声空前绝后的叹息便是出自屈原之口。伫立汨罗江边,久久回忆着国家是如何破灭的,又十分担忧黎明百姓。不得已,只好以身殉国,留下一本《离骚》后投江。虽然屈原的国家破灭了,但他以身殉国的精神,让人敬畏!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当然,这激情的绝响从岳飞处来,向着天空而去。他看着皇上连下的十二道金牌,不得不返回。虽然他已知自己将一去不复还,但他还是毅然回头。因为他精忠报国,因为他不能违抗皇命,后来,他被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从此,他便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篇6:2023年高考作文遥远的绝响
山并不高,但是幽静深远,多少秋叶的酝酿、沉淀,多少春风的号唤与歌唱,都长眠在这素湍寒树之中,不得不让人有一种朝拜的心理。这山,年岁不小了罢。
独行于青树翠蔓间,阳光照不透那蒙络摇缀着的岁月,树林阴翳间便燃烧着星星之火。到了一眼细流,其间大概流淌着历史老人的一壶浊酒罢。那泠泠的水声融入瑟瑟的秋风,便成了遥远的绝响。
还是野山一座,杂树一片,不同的,是一叶茅屋,一带竹篱,时间,也要倒回一千多年前——那个绝响般的时代。当波澜壮阔的八卦奇阵飘散得灰飞烟灰,高大雄伟的铜雀之台黯然失色的时代,只留下肆虐的**,没错,就是魏晋。一批文人血染青史了,而另几个人,却不时隐于山林,搭起屋子,摆上古筝。嵇康、阮籍便是这一类人。
理想太遥远了,话讲的太大了,鲜血自然也就溅得远。而他们,却睡在山林里,卧在道家的胸膛上。他们用自己平静的生活,让一场场尔虞我诈变得愚蠢、有趣。多少个日夜,他们就在城郊笛声中打铁,满腹的经纶化为对顾客的憨厚一笑;多少个春秋,他们就在湖畔琴声中垂钓,华丽的礼品只换得“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当司马氏的魔爪一次次在喧嚣的丝竹声、歌筵畔显露时,我们看到的是头发蓬乱,双眼迷离,衣冠不整的才子,睡倒在无形的刀斧下。要蹭点酒,就傻里傻气地入席。心烦了,便步履蹒跚地找门,有时王侯的怒火就在他们的背影上燃烧。摸了半天,摸到了门,嘻嘻哈哈地走了,嘴里还时而高呼,时而低吟着:
“时……时无,英……雄。竖子……竖子成……名!”
终于,阮籍们走向了最后一缕林间的夕阳,嵇康们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那那铮铮的打铁声,垂钓的谈笑声,醉饮的傻笑声,广陵散的余音……
那北风的呼啸声,鸟儿的歌吟声,豪迈的千沟万壑里的惊雷,风流的千山万水间的天籁……
篇7:2023年高考作文遥远的绝响
称此独为“魏晋人物晚唐诗”,绝不为过。
魏晋之风流、魏晋的洒脱与不羁,魏晋的处处透着锒铛之气的“潇洒”,之所以独特于现世,或许是因为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的,它诞生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
先是阮籍,他那种难以掩藏的文化感、历史感,在魏晋这个纷乱的时代与无数的鲜血与头颅碰撞、融合之后,超脱出一个更有标志性的洒脱的形象。“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当他驾着木车悠闲游荡,在绝路前眼眶喷涌而出热泪的时候,那必然不是悲哀于无路可走。那是一种错杂而浑厚的情感,是一种找寻,是只哭给自己听的来自心底对现实对生活最为真实的嘶吼。他的狂放、他的不拘礼法,至今都难以被人接受,可何尝不能试着去效仿他在穷途时的大哭呢?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真实地面对并释放自己的心思,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末路之前长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我们不懂他究竟此言何意,但我们懂他的充满寂寞感的豪情——那蕴藏在面向天地之间一声震颤万物的长“啸”中的厚味。他不想做英雄,因而他只叹英雄,叹这纷纷乱世、竖子称王。他已将世事看得透彻而深刻,因而他只要由着心去表达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学不来,因而只能仰视于他的洒脱,那种不满足于世俗的追求乃至到了戏弄的程度的洒脱。我们,最多也只能活得潇潇洒洒罢了。
再是嵇康——对于余秋雨先生将他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可爱人物”的说法,无可争辩,他的个人形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比阮籍高出许多。他的潇洒,甚至近乎漠视一切。他选择了隐居,像世世代代众多文哲圣贤一样过着自己不受打搅的生活,但他又不与那些深居山林的弃世者等同——他竟略显荒唐地在洛阳城外叮叮当当地打铁。他不在乎尘世的热闹与繁杂,他甚至对此感到鄙弃,他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真真正正所想要的,那永远的安宁与满足。他坚守着自己最不可侵犯的界限,一条已近乎到略带傲慢的界限——但那不是傲慢。他的风流洒脱已将他隔绝在一个常人无法触及的安宁而和谐的圈子里了,因而他能看到旁人是何等的呕哑嘲哳。他会写一脸的嘲讽与不屑,却绝不会被那些无用的音响搅乱了心思。当他最终淡然地坐到刑台上将一曲就此失传的《广陵散》弹毕从容赴死的时候,历史这一端的我们,也被震撼了。这是何等的风流,何等的淡泊万物?他的风流与超脱已在他身首异处的前一刻,毫无保留地弥散进历史的长河之中。
可叹的是,阮籍穷途的悲鸣长啸,嵇康赴死的一曲广陵,竟会成为历史的绝响。
抑或说,他们那种难以复制的风流,也成了转瞬即逝的一缕青烟,只存在了他们的那个时代,那短短魏晋之中又更显渺小的那一段历史之中。连他们血肉中剥离出来的后代,也完全不曾流淌一点点风流的血液,忠心耿耿地终命在官场之中。
我不知该如何悲于这已逝的风流。
转视现今,当风流被冠以贬低的意思的时候,又一批已在中国的时间轴上销声匿迹的“风流”者乌泱泱地重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谙世事,放荡形骸,趾高气昂地从人群中走过——他们是“风流”了,他们甚至已经超出了“风流”所能包纳的范畴而到了狂妄而放纵的地步。他们自以为已经达到那些“冥顽的古人”苦苦追寻一辈子却也只能在日薄西山的岁月里短暂享受的那种独立于浮世万物的境界。他们以为那样高傲地俯视一切、鄙视一切、将尘世污秽的万物看得一文不值的时候,他们可以孤高地活。但他们可曾知道,他们这样的流里流气早已将“风流”二字抹得乌黑乌黑。他们也许可以“孤高”地行走在这个社会,但重点必然会是落在那无情的“孤”字上,他们也将必然成为这个他们眼中“俗不可耐”的世界上最终腐朽在这“俗”的泥沼中最另类的极端。
还有谁记得那个风流的年代,那些风流的人物,那份真正的意义上难以企及的风流呢?
篇8:2023年高考作文遥远的绝响
炉火熊熊,锤声铿锵,你蔑视传世久远的教条,你摒弃名目堂皇的礼法,“非汤武而薄孔周”是你的人生信条,“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你的人生主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把庄子的哲学人世化,同时也诗化了自己的人生。
环珮叮当,一支华贵的队伍从洛阳城里驶来。为首的公子风度翩翩。谦恭中却难掩傲慢。此人系钟会,是博学多才的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今日特来拜访你。尽管你知道钟会对你素来景仰,然而他“乘肥衣轻,宾从如云”的气派只能让你看到官场的污浊……于是,柳树下的锤声更铿锵,风箱的呼吸更悠然——只不曾扫视满脸虔诚的钟会一眼。钟会尴尬良久,悻悻欲归。
刚走了几步,你却开口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一惊,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两句玄妙的谶语,构筑了一个权贵与一个士人会面的所有,也构筑了你悲剧性的命运。由此,你不由自主地匆匆结束了过程,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刑场上,刽子手的屠刀在空中划过了一条迷离的曲线。
那一霎间,整个士林都静默了,整个民族都失声了,整个时代的天空都黯淡了。
那一霎间,歌啸戛然而止,琴弦砰然断绝。“竹林七贤”之名自此残缺,《广陵散》的音韵从此只能在书籍中流淌。
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史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过诗案,都是上帝的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槃为永恒与不朽的精神的方式呢?所以,当我们不再用近视的眼光紧盯着历史时,就会惊奇地看到:
那一霎间,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似乎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彻天地的绝响。是的,嵇康并没有凤头般闪亮的初始,也没有猪肚般厚重的过程,但是他却用音乐、用骨骼、用品性,写下了当权者的懦弱,写下了读书人的自尊,写下了自己光辉人生的最后旅程。于是,历史由此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骄傲也最有个性的篇意——魏晋风度。
思来想去,还是用韩瀚的这首小诗作结吧:
你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苟活者
篇9: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800字
娟的文字,质朴而宽广如同她笔下的乌伦古河岸的茫茫土地一般,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也是如此。
这片向日葵地就在乌伦古河岸的戈壁滩上,是笔者母亲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在荒野中,窄窄一条水渠所聚拢的这么一点点生气”。作者用她那朴实细腻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们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将那茫茫戈壁描绘的如此令人心驰神往,却从未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坚韧的性格剥离。
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作者的生活不仅是一场修行,理想和现实总要分清楚的,在地广人稀,土地贫瘠的世界里,人们只得逐水而居,艰辛耕作,一切都为了生计。那片母亲补种了四茬的向日葵地,一次又一次被鹅喉羚糟蹋殆尽,好不容易长大的秧苗又遭遇了旱灾,紧随而来的又是虫害。等到了开闸放水的季节,还得整日整夜的照看着,就只差与人掀起锄头拼命,好不容易挂盘了,牛群冲进来一通乱啃。等到深秋,收获后利润还比不上成本。而母亲却不甘心,来年再种。即使如此,置身于葵花地的母亲却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这便是现实,可现实从未与理想脱节。那些生长在戈壁的人们,如同扎根在这片土地的向日葵。受尽挫折,却还能萌芽生长,笑着面对阳光。这便是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万物生长。向日葵代表着希望与理想,满载着人们内心的希冀与执着。而向日葵远远不止开花时的灿烂壮美,更多的还是等待,也蕴含着到来与离别。李娟笔下书写的向日葵的播种、育苗、生长、灿烂,歉收或是丰收,其实分别对应着人们的到来、成长、隐忍和离别。这里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它来展开,那金灿灿的向日葵背后却有如此令人窒息的负担--生活的重担与理想的破灭。人生的道路,不也似这向日葵艰辛的成长历程吗?王国维提出过人生三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对于人生三境界的阐述,可以概括为迷茫、执着、顿悟。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走完,这便是由于人生路上的挫折。怎样面对挫折,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正如文中的情节,向日葵地闹灾,很多人都放弃了,最后颗粒无收。而母亲却坚持下来,虽然最后收成不好,却也挨到了花开时节,这便是差别。有的人面对挫折,泰然自若,不忘初心;却有人轻言放弃。最后的成功,必然不会属于放弃者。在文中母亲,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也令我极为尊敬。在到达戈壁的第一年,一次辛苦劳作之后,还仿佛变魔术似的带回了一束野花,如视珍宝,这可谓是苦中作乐。经过一次次的打击,还连续播了四茬向日葵,最后虽然成熟,却也是赔了许多。问到她时,她却豪言壮语:“____,幸亏咱家穷。种得少也赔得少。最后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老子接着种!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读到这时,不禁使我莞尔一笑,却感触颇多,母亲的身上,正是有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具有的坚韧的性格还有几分乐观增添风采。这种坚强而乐观的性格也深深扎根在我心上。李娟的记忆,是那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地。即使到了现在,还“有无数条通向记忆的那片金色的田野,却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而正是这些烙在记忆深处的经历,塑造了我们为之奋斗的人生。也在我们心中浮现出一位眺望远方的少女,伴随着她,在阿勒泰涌出的金黄中,满怀希望,展望未来……
篇10:绝响时代800字作文
余秋雨先生天的文采是毋庸置疑的好。看似不经意间所记录的点点滴滴都蕴含深意,余先生华美的词藻令人折服,但藏在华丽背后的平凡更令人敬仰。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一种无力感向我扑来,他的文字太过沉重繁复,对于当初的我丝毫没有吸引力。在随着知识的积累,我才慢慢了解它。它没有掩饰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倾注其中。
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的味道,一种苍老后的年轻。
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境。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它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苦苦求索。
他写道:“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种沉重的气息笼罩着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猛然间想到,现在的城市却是流光溢彩,比东海龙宫还要华丽。各色各样的汽车射出炫丽的光芒,不时刺痛着我的双眸。满天繁星的夜空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暗红,压抑的灰蒙蒙使人的心也变得苍白起来。
守望了不知多少世纪的月亮也许看不惯这本末倒置的画面,不知躲在了哪里。再也听不到月下游子的低吟和佳人的浅唱,只有无数戴着面具的现代人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忙碌着。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东西——感情,会不会也像月亮般默默隐去曾在佛语中看到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净土,而我的净土在西藏,在那片深蓝深蓝的天空中,在布达拉宫钟声的佛音中。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话,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但我想这也许是我想说的吧。
相关文章:
晚春优美散文01-19
优美散文101-19
中秋圆月作文500字01-19
中秋到,圆月照作文01-19
【申请书】保研个人申请书01-19
诗歌中的意象分类解析01-19
一季花开一地碎玉的诗歌01-19
下一季,凤凰花开作文01-19
浅念红尘,暖一季花开唯美散文01-19
花开一季作文650字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