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锻炼水平女生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相关研究(精选3篇)
篇1:不同锻炼水平女生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相关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制定是基于骨密度的测量[2], 因此骨密度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骨密度的测量对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纤维化骨炎等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推测、预后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它的发展很快。骨密度的测量可分为定性、半定量及定量3类。其中无创定量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视。从50年代以来, 骨密度的定量测量方法及设备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有X光片光密度法、单光子吸收法、单能X线吸收法、双光子吸收法 (DPA) 、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法 (QCT) 、定量超声法、定量MRI法。骨密度测定法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靠方法。
在目前各种骨密度 (BMD) 定量分析方法中, 双能X线吸收法 (DXA) 因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辐射剂量低、检查时间短、测量精确度与准确度相对较高等优点已被公认为金标准, 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得到广泛运用。DXA是将X线作为放射源进行测量, 可看作是DPA的延伸, 在诸种测量方法中发展较快。该技术主要由两种X线源来模拟产生双光子能量, 即转换能量X线源和带稀土滤过器的恒压X线源。测量时, 将一种能量 (如100 k V) 下所测数据与另一能量 (如50 k V) 下所测数据综合处理, 即可消除软组织影响而精确求得骨密度。该方法速度快, 精度、准确度比DPA、QCT高, 接受剂量低于DPA、QCT, 可以测量全身骨骼, 如脊柱和髋部的密度, 精确度可优于1%。故一般X线骨密度仪大都采用双能量方式, 以达到最佳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泰山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中随机挑选35名作为研究对象, 男19名, 女16名, 年龄22~27岁, 平均 (24.11±1.18) 岁, 体重42.0~75.0 kg, 平均 (59.42±7.91) kg, 身高150~185 cm, 平均 (167.37±10.44) cm, 入选者在入校体检中均身体健康。
1.2 检测仪器
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 身高体重称 (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 。
1.3 方法
利用身高体重秤测出被测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并记录其数据。利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被测学生的全身骨密度 (Body Mineral Density, BMD) 和脂肪百分比 (%PF) 、脂肪量 (FAT) 、肌肉量 (Muscle) 、骨矿含量 (Body Mineral Content, BMC) , 并记录其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并建立EXCEL数据库, 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包括骨密度与肌肉量、骨矿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脂肪百分比与脂肪量、肌肉量、骨矿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肌肉量与骨矿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脂肪量与肌肉量的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检测指标
全身骨密度为 (1.16±0.93) g/cm2, 脂肪百分比为 (21.05±10.39) , 脂肪量为 (11.75±5.93) kg, 肌肉量为 (45.31±9.72) kg, 骨矿含量为 (2.62±0.48) g。
2.2 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从附表中可知, γ=0.480, P=0.003, 说明骨密度与肌肉量呈正相关, 具高度显著性;γ=0.773, P<0.01, 说明骨密度与骨矿含量呈正相关, 具高度显著性;γ=-0.220, P=0.204, 说明骨密度与脂肪百分比没有相关性;γ=-0.101, P=0.563, 说明骨密度与脂肪量没有相关性;γ=0.946, P<0.01, 说明脂肪百分比与脂肪量呈正相关, 具高度显著性;γ=-0.770, P<0.01, 说明脂肪百分比与肌肉量呈负相关, 具高度显著性;γ=-0.484, P=0.003, 说明脂肪百分比与骨矿含量呈负相关, 具高度显著性;γ=-0.267, P=0.122, 说明脂肪量与骨矿含量没有相关性;γ=-0.557, P=0.001, 说明脂肪量与肌肉量呈负相关, 具高度显著性;γ=0.843, P<0.01, 说明肌肉量与骨矿含量呈正相关, 具高度显著性。
注:γ相关系数, 用来衡量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和方向。-1≤γ≤1γ>0, 正相关;γ=1为完全正相关, P>0.05相关不具显著性γ<0, 负相关;γ=-1为完全负相关, P<0.05相关显著性|γ|越大, 两变量相关越密切, P<0.01相关具高度显著性。
3 讨论
DXA影像骨密度仪是在X线技术基础上建立的骨矿物密度测定仪, 是目前性能最好的设备, 其扫描范围广, 扫描条件可变, 根据需要可测定任何部位, 图像更清晰, 同时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3,4,5], 通过试验显示DXA影像骨密度仪测量出的骨密度与身体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P<0.01) , 所得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此次试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 伴随着肌肉量的增加, 骨密度也会增加;骨矿含量增加, 骨密度也会增加;脂肪百分比增加, 脂肪量也会增加;脂肪百分比增加, 肌肉量和骨矿含量都会减少;脂肪量增加, 肌肉量会减少;肌肉量增加, 骨矿含量会减少。
利用DXA影像骨密度仪测量全身骨密度是一种方法简单, 操作简便的试验方法[6,7,8], 非常适用于研究骨密度与脂肪百分比、脂肪量、肌肉量、骨矿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从本研究可知大学生骨密度和身体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检测骨密度即可预测人体身体成分的相关指标, 为研究人体身体成分的趋势变化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1]薛延.骨质疏松诊断与治疗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78.
[2]Root AW.Bone strength and the adolescent[J].Adolesc Med, 2002, 13 (1) :53-72.
[3]朱旭生.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对绝经期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J].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基础与临床, 2001, 1:312-331.
[4]Wattsed.fundamental and pitfalls bone densitometry using dual Energy x-rays absorptiometry (DXA) .Osteoporoses Int, 2004, 15:847-854.
[5]凌莉, 方积乾, 党荣, 等.骨密度检测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1, 7:281-282.
[6]秦明伟, 余卫, 徐苓, 等.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 (附292例DXA测量分析) [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3, (1) :66.
[7]刘继洪, 杨延斌, 曹海伟, 等.成年人骨密度、骨量、体重、年龄、身高、脂肪含量相互关系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02, (2) :78.
[8]聂伟志, 石关桐.生物力学因素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关系[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2, 31 (10) :1.
[9]康后生, 赵雨, 陈玉华, 等.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不同条件椎骨的精度差异初探[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2254-2255.
篇2:不同锻炼水平女生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相关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随机选取华东交通大学教职工20~55岁成年男性受试者181名, 受试者均无残障及各种急、慢性疾病, 无运动员经历, 并用问卷排除有运动禁忌症的个体, 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将受试者以5岁为一年龄段划分为7组, 基本情况见表1 (各年龄段身高、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 。
1.2 研究方法
1.2.1 身体成分测量方法
采用日本TANITA公司产TBF-418B型人体成分分析仪。通过测量生物电阻抗 (BIA) 的方法确定人体成分的仪器。采用微弱的 (人体感觉不到) 恒定交流电流, 通过人体手、足与电极连接测量人体各部分的电阻抗。分别检测受试者体重、体脂肪率、体水分率、基础代谢量、基础代谢年龄、肌肉量、骨量、BMI、体型判定、左右部位别测定。受试者在测试前2h未进食和水;测试时在室温静息状态下去除佩戴的所有金属物品。
1.2.2 运动能力测量方法
采用运动心肺功能测评系统/功率自行车 (日本BA7EC-1200功率自行车) 。运动心肺功能测评系统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个体指标制定运动耐量测评方案, 通过恒定功率设置, 以及提供不同的功率下的被测试者心率的变化, 结合被测试者的个体指标, 得出个体心脏功能能力和运动能力的评价和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1.2.3 骨密度测量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产Achilles Express骨密度测试仪。利用高频超声波 (超声波) 来测试左脚跟骨的骨密度 (BMD) 和骨质指数 (BQI) , 并同时描述T-曲线和Z-曲线, 用于骨质变化分析。测试时, 受试者将左脚放于足部定位器中。
1.3 骨密度诊断指标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诊断标准, 根据骨密度的T值来制定, T= (所测骨密度值-正常年轻人群平均骨密度) /正常年轻人群骨密度的标准差 (SD) , 骨密度T值>-1.0SD为正常、-2.5SD<T值<-1.0SD为骨量减少、T值<-2.5SD为骨质疏松。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SD)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测试对象各项指标均值
各项测试指标结果显示,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BMI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脂肪率随呈现明显的上升;在31~35岁年龄段每分最大摄氧量达到峰值;在20~25年龄段骨密度T值达到最大值;在41~45岁年龄组骨密度T值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 体脂肪率有明显的上升 (表2) 。
注:P<0.05.
2.2 骨密度T值与身体成分的变化
本研究分别对身体成分中体脂肪率、BMI、非脂肪量、基础代谢、四肢及躯干肌肉量进行综合评价, 并生成综合评分。通过综合评分分别与骨密度T值作相关比较分析。
各年龄段骨密度T值与身体成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成年男性骨密度T值与身体成分具有显著性相关。随着年龄阶段的上升, 身体成分和骨密度T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现象。在20~25岁年龄段身体成分综合评价达到峰值, 骨密度T值达到最大值;在41~45岁年龄段身体成分综合评价和骨密度T值均出现明显的下降 (表3) 。
注:P<0.05.
2.3 骨密度T值与运动能力的变化
各年龄段骨密度T值与运动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成年男性骨密度T值与运动能力相关性显著。随着年龄阶段的上升, 骨密度T值和运动能力都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在20~25岁年龄段骨密度T值和运动能力均到最大值;在36~40岁年龄段骨密度T值和运动能力均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 (表4) 。
注:P<0.05.
3 分析与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多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遭到破坏, 从而增加了骨折发生的危险系数[1]。早期预防和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在临床上, 骨密度的测定主要是根据骨矿物的含量判定[3]。Gourlay等[4]研究表明, 判断人体骨质水平最有效的参考指标是骨密度及骨矿物含量。研究表明, 人体骨密度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例如, 身体成分、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激素含量的变化等都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1,5]。
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成年男性骨密度T值的峰值均在20~25年龄段出现。伴随着年龄的增加, 骨密度T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时, 身体质量指数在不同的年龄段变化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每分最大摄氧量, 骨密度T值在41~45岁年龄段出现明显的下降, 但体脂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提示随着年龄的逐年增加, 可能对身体成分产生负面影响, 从而促使成年男性骨密度T值出现了下降的现象。Messina等[6]研究发现,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年龄是骨密度T值和身体成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测试结果中我们观察到成年男性的骨密度T值与运动能力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 且相关呈高度显著性。有学者报道指出, 运动能力是骨结构和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运动能力系数高能够更好的使骨强度适应相应的运动负荷[8,9,10]。提示运动能力系数高的年龄段中, 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负荷对骨骼影响的次数多, 促使骨密度T值得到明显的升高。同时, 我们有趣的发现, 随着年龄段的增加, 身体成分出现明显的上升, 而骨密度T值和运动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提示骨质疏松症骨折易发人群具有较高的体脂肪率、较低每分最大摄氧量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骨密度是反映骨骼健康状况与抗骨折能力的功能指标, 骨密度低下或身体成分综合评价较低者运动能力差, 提示成年男性在参加运动时, 对于不同身体成分和骨密度水平的个体, 要评估骨折风险系数,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身体成分、男性运动负荷试验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81例华东交通大学教职工, 进行身体成分、运动能力、骨密度测试。计算和对比分析BMI、体脂肪率、每分最大摄氧量、运动能力及骨密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身体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BMI、体脂肪率逐渐递增长趋势;每分最大摄氧量与骨密度T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骨密度和运动能力在2025岁年龄段达到峰值, 在4145岁年龄段呈现出下降现象。身体成分、运动能力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骨密度T值有明显的年龄段变化趋势和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可能是由于身体成分和运动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
关键词:成年男性,身体成分,运动能力,骨密度,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蔡科, 范占江.中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J].中国骨质疏松, 2014, 20 (9) :1133-1137.
[2]Wichitsranoi J, Ladawan S, Sirijaichingkul S,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erobic capac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Thai men and women with normolipidemia and dyslipidemia[J].J Phys Ther Sci, 2015, 27 (11) :3503-3509.
[3]Wiecek M, Maciejczyk M, Szymura J, et al.Effect of body composition, aerobic performa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n exercis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healthy subjects[J].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16, 3.[Epub ahead of print].
[4]He H, Liu Y, Tian Q, et al.Relationship of sarcopenia and body composition with osteoporosis[J].Osteoporos Int, 2016, 27 (2) :473-482.
[5]Gourlay ML, Hammett-Stabler CA, Renner JB, 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Hormon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Bone Turnover, and BMD[J].J Bone Metab, 2014, 21 (1) :61-68.
[6]Messina C, Monaco CG, Ulivieri FM, et al.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body composition i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osteoporosis[J].Eur J Radiol, 2016, 22.
[7]田野, 陆一帆, 赵杰修, 等.成年人综合运动能力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建立[J].中国体育科技, 2010, 46 (2) :3-10.
[8]Ordu Gokkaya NK, Koseoglu F, Albayrak N.Reduced aerobic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osteoporosis:a cross sectional study[J].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08, 44 (2) :141-147.
[9]Murawska-Cialowicz E, Wojna J, Zuwala-Jagiello J.Crossfit training changes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irisin levels at rest, after wingate and progressive tests, and improves aerobic capac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young physically active men and women[J].J Physiol Pharmacol, 2015, 66 (6) :811-821.
[10]Coll-Risco I, Aparicio VA, Nebot E, et al.Effects of interval aerobic training combined with strength exercise on body composition, glycaemic and lipid profile and aerobic capacity of obese rats[J].J Sports Sci, 2016, 34 (15) :1452-1460.
篇3:不同锻炼水平女生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相关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体育课教学班随机抽取武汉科技大学、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一年级新生21个班, 男生13个班, 女生8个班, 共53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 男生318名, 女生216名, 年龄在19~22岁之间, 平均年龄19.66岁 (SD=0.919) 。删除可疑问卷、有缺失项问卷, 最后得到有效问卷487份, 有效率为91.20%。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锻炼行为阶段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三部分。锻炼行为阶段参考Marcus B.H.提出的锻炼行为阶段量表, 并做适当修改, 包括5个条目, 分别描述锻炼变化的5个阶段。前意向阶段:目前不锻炼, 并且我也没有打算开始锻炼的意愿;意识意向阶段:目前不锻炼, 但我打算开始锻炼;准备阶段:我现在参加一些锻炼, 但没有规律, 在未来1个月, 我打算开始有规律的锻炼;行动阶段:我现在开始有规律的锻炼, 但持续时间不足6个月;维持阶段:我参加有规律的锻炼已经有6个月了[5]。针对大学一年级有体育课这一情况, 量表中对有规律锻炼的操作定义指有计划的为了改善健康状况而从事的身体活动, 如:太极拳、舞蹈、球类、慢跑等活动, 有效的锻炼应该是坚持每周3次以上 (体育课除外) , 每次20分钟以上能出汗的运动。身体自尊水平测量采用Fox, K.R.编制的, 徐霞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和修订的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6]。它测量了身体自尊的5个维度:一般身体自我价值感, 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量表的所有题目给被试以两种形式叙述, 被试选择其中一种符合自己的叙述, 然后决定符合程度“完全符合我”“有些符合我”。每题的得分范围为1~4分, 每个分量表总分范围为6~24分。整个量表共30道条目。身体自尊量表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克伦巴赫α系数) 为0.75~0.82。
1.2.2 数据分析法:
数据通过excel软件整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 17.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新生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特点
本次调查的487名大学新生在锻炼行为转变的5个阶段中呈现不均匀的分布, 且有显著性差异 (c2=224.52, P=0.000) 。前意向阶段有14人 (占总人数的2.87%, 其中男生为11人, 女生3人) ;意向阶段44人 (占总数的9.03%, 其中男生21人, 女生23人) ;准备阶段有293人 (占总人数的60.16%, 其中男生180人, 女生113人) ;行动阶段85人 (占总人数的17.50%, 其中男生51人, 女生34人) ;维持阶段51人 (占总人数的10.47%, 其中男生39人, 女生12人) 。锻炼行为阶段男女生分布状况见图1。数据显示: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的大学新生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7.93% (包括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 而绝大多数为不锻炼和偶尔锻炼者, 占总人数的72.07%。
2.2 大学新生身体自尊水平的特点
大学生新生身体自尊水平的5个维度, 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和身体自我价值感的测量结果见表1。由表中的数据显示, 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分数之间相差不大, 男生的得分要高于女生, 通过ANOVA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和身体自我价值感的F值分别为1.31, 1.88, 3.93, 0.86和0.56, P值均>0.05) 。
2.3 不同锻炼行为阶段身体自尊水平的比较
以锻炼行为阶段的变化为自变量, 身体自尊水平的5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one-way ANOVA分析, 结果见表2。由表可见, 大学新生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有显著性差异 (P值均为0.000) 。从均值的变化趋势来看, 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 (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维持) , 各维度的得分都越来越高, 说明受试者对自己的身体评价越好, 身体自尊水平越高, 在维持阶段的受试者表现出最好的身体自尊水平。在不同阶段之间 (M-A, M-P, M-C, M-PC, A-P, A-C, A-PC, P-C, P-PC, C-PC) 的多重比较中可以看出, 身体自尊水平自我评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维持阶段与准备阶段、意向及前意向阶段。身体自尊的5个维度中PM-P<0.05, PM-C<0.05, PM-PC<0.05, 而维持阶段与行动阶段仅在身体状况好和身体素质2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PM-A<0.05) 。行动阶段与前意向阶段在运动能力除外的4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PA-PC<0.05) , 详见表3。
注:***表示P<0.001
注:*表示P<0.05
2.4 不同锻炼行为阶段对身体自尊水平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定锻炼行为阶段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以锻炼行为阶段为自变量, 身体自尊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从表4的结果看, 模型的回归系数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在模型1中, 进入回归模型的只有锻炼行为阶段, 能解释身体自尊22.0%的变异。表明锻炼行为能有效预测身体自尊。坚持有规律的锻炼时间越长, 身体自尊水平越高。这说明, 坚持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自尊水平, 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 大学新生不锻炼的人数为58 (占总人数11.9%) , 有时锻炼的人数为293 (占总人数的60.2%) , 有规律锻炼的为136 (占总数27.9%) 。结果要好于以前学者的研究情况[7], 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把经常性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纳入到学习生活中, 体育运动只是偶尔参与的活动。这一结论也反映出大学新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的缺失, 警示我们高校教育者需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干预策略, 比如, 加强对运动结果的认知教育, 宣传运动与健康的重要关系, 促进其提高认识。而对调查中大部分处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 应该适当引导, 帮助他们获得锻炼益处的信息, 增强坚持锻炼的信念, 从而能够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身体自尊量表 (PSPP) 调查分析, 大学新生男女生身体自尊各5个维度间无显著性差异, 男生得分要稍高于女生, 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8], 而且本次研究的男女新生各维度平均分都更高。随着我国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当代的女大学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注重自己的形体, 同时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及在高校的广泛传播, 她们也和男大学生一样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 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对身体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国内目前有关身体自尊和体育锻炼的研究多是从不同运动项目的干预、锻炼时间、次数和运动量等方面着手进行。李凌云等[9]用PSPP量表评价了太极拳影响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效果。结果表明, 受试者经过太极拳锻炼后, 除身体价值感外, PSPP总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及身体状况几个维度的评分均有一定提高, 但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陈婷婷[10]等同样用PSPP身体自尊量表, 调查了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研究表明, 4周训练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身体价值感、身体吸引力、身体状况和总分上有显著性差异;8周训练后, 除身体素质之外, 其他各维度及总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何颖[11]等将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按锻炼强度分为三个等级 (低、中、高) , 对比他们的身体自尊, 结果发现, 高锻炼强度组的身体自尊得分显著高于低强度组;将身体自尊与活动等级作相关分析后得出, 大学生身体锻炼运动量与PSPP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与之相比, 本次研究结合锻炼行为的跨理论模式, 分析大学新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差异。从研究结果看出, 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 (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维持) , 大学新生身体自尊水平的5个维度得分都在不断增加, 到维持阶段达到最高分。在“身体状况”维度中, 各锻炼阶段的比较F值最大, 其次是“自我价值感”。说明身体锻炼情况对“身体状况”的自我感知和“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最为明显。这表明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行为对自尊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而让锻炼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效益, 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何颖等[12]用干预法探讨了连续体育锻炼对抑郁水平和身体自尊的影响。对不同阶段抑郁程度和身体自尊的观察后, 研究者发现, 随着身体锻炼的持续, 抑郁程度会随身体自尊水平的提升而下降;当自尊水平无明显改变时, 抑郁状况也无显著变化。身体自尊一方面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体育锻炼能很好地促进其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 自自尊尊水水平平的的提提高高是是锻锻炼炼行行为为产产生生良良好好效效果果的的体体现现, 个体认识到体育锻炼获得的积极效果后, 对锻炼会有更多正面评价, 从而使锻炼行为坚持下去。
4 结论
4.1 大学新生不锻炼的人数为58 (占总人数11.9%) , 有时锻炼的人数为293 (占总人数的60.2%) , 有规律锻炼的为136 (占总数27.9%) 。大多数学生没经常性地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只是偶尔参与的活动。
4.2 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分数之间相差不大, 男生的得分要高于女生, 通过ANOVA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4.3 大学新生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有显著性差异 (P值均为0.000) 。依据平均数的变化规律, 当锻炼行为阶段逐步进展 (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维持) 时, 各维度的得分也相应地提高。多重比较中可以看出, 身体自尊水平自我评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维持阶段与准备阶段、意向及前意向阶段。
参考文献
[1]Prochaska J O, Marcus B H.The transthoretical model:Applications to exercise[A].Dishman R K (Ed) .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C].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Inc, 1994
[2]毛荣建等.锻炼行为激发机制的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 2003, 3 (2) :137-138.
[3]Sonstroem.Planning for self-esteem change through exercise[J].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1991 (5) :355-363.
[4]张力为, 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58.
[5]Marcus B H, Selly V C, Niaura R S, et al.Self-efficacy and the stages of exercise behavior change[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1992, 63:60-66.
[6]徐霞, 姚家新.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和检验[J].体育科学, 2001, 21 (2) :78-81.
[7]方敏, 孙影.大学生锻炼行为阶段变化模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5) :453-456.
[8]张磊, 孙雪梅.身体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 24 (2) :172-174.
[9]李玲云.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 2007, 29 (2) :43-45.
[10]陈婷婷等.有氧健美操运动对女性大学生身体自尊与心境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 27 (5) :73-75.
[11]何颖等.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8 (1) :65-68.
相关文章: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磷酸化蛋白p27和钙网蛋白的水平研究02-10
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02-10
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02-10
大公司质量管理办法02-10
脓毒症患者血糖与预后关系的前瞻性观察研究02-10
自我概念与英语口语水平的相关性研究02-10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具体指引研究02-10
护士指导之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护理六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