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ICU病房患者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1], 这一方面是由于ICU患者病情通常较为急重, 且免疫力低下, 造成了患者感染危险增高所致[2],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机械通气等治疗手段, 增加了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暴露机会[3]。儿童较成人对于疾病的耐受能力更差, 其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更大[4]。该文以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需要行机械通气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 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120例需要行机械通气患儿, 其中男72例, 女48例, 患儿平均年龄 (5.69±1.36) 岁, 平均病程 (7.32±1.68) d。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 要求所有患儿在因病住院前一般状况可, 近3个月内无抢救史。随机将120例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未见显著差异,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均使用VS02型呼吸机, 选择呼吸模式为辅助/控制通气模式, 设定吸入氧浓度为40%, 呼吸频率14 bpm, 潮气量6~8 m L/kg, 吸气时间1.5 s, PEEP5 cm H2O。在气道管理方面, 两组患者均使用高容低压气囊作为气管插管内气囊, 气囊压力保持在25 cm H2O左右, 持续气道湿化, 温度32℃,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 先采用气管插管内吸痰, 之后再进行口腔内吸痰, 每隔2 h使用听诊器判断患儿是否有积聚液体, 再决定是否进行吸痰, 每次吸痰持续时间最多不超过15 s, 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则先采用声门下吸痰的方式, 直接洗出腔隙内的聚集物, 之后在更换了吸痰管后, 再进行气管插管内吸痰。该文研究指标包括三方面, 首先是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比较[5]。第二部分是对两组患者吸痰次数和分泌物出现的时间。第三部分是对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后第3天体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6 (IL-6) 、白细胞介素8 (IL-8)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 相关试剂盒由BD公司提供。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进行t检验, 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有12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生率为20.00%, 对照组60例患者中, 有23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生率为38.33%。经χ2检验, 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不同, 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8,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吸痰次数及分泌物出现时间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平均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 分泌物出现时间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第3天体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IL-6、IL-8和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使用呼吸机48 h后或在呼吸机拔管48 h内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6]。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即细菌定植和误吸[7]。因使用呼吸机, 呼吸道内菌群发生变化, 条件致病菌开始致病, 会增加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8], 同时, 由于食物返流等原因, 呼吸道内会出现诸如食物残渣等异物, 也会造成患者呼吸道感染危险加大。相关研究结果显示[9], 在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在25%左右, 且在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及体弱多病患者中, 这一比例更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会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 有研究显示[10], 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ICU住院时间是未发生患者的2倍以上, 其治疗花费也较未发生者大很多。根据一项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的研究来看, 我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致病菌为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方式以混合感染为主, 且存在一定耐药性。在治疗方面, 除了使用必要的药物进行预防外, 防止细菌定植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方法,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所用吸痰方法, 正是基于此项原理来进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我们认为, 这证明了观察组患者所用吸痰方法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而同时,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平均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 分泌物出现时间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我们认为, 这说明了两点问题, 首先, 吸痰次数的减少能够降低因治疗手段而对患者呼吸道造成的刺激, 降低了因吸痰操作而给患者带来的感染危险。同时, 分泌物出现时间的延长即是吸痰所致感染机会降低的表现, 也有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为更进一步说明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 我们对两组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因子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IL-6、IL-8和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我们认为, 这从发病机制层面解释了不同吸痰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 即减轻患者气道炎性反应强度。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在小儿使用呼吸机过程中, 先使用声门下吸痰的方式,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 减少吸痰次数, 延长分泌物出现时间, 并降低患者气道炎症反应水平, 应在临床中予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预防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 以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需要行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吸痰方式, 观察组先进行声门下吸痰, 再进行气管吸痰, 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吸痰次数、分泌物出现时间及气道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 分泌物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 气道炎性反应强度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小儿使用呼吸机过程中, 先使用声门下吸痰的方式,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 减少吸痰次数, 延长分泌物出现时间, 并降低患者气道炎症反应水平。
关键词:吸痰方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儿童
参考文献
[1] 张静, 阎萍.急诊EICU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98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病案, 2011, 12 (9) :69-71.
[2] 杨慧宁, 王鲜平, 张娜, 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J].武警医学, 2011, 22 (5) :447-448.
[3] 郭伟, 崔生辉, 李景云, 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途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 2011, 31 (13) :1010-1013.
[4] 麦菁芸, 董琳, 林振浪, 等.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 (12) :915-920.
[5] 谢长江, 陈劲龙, 马洪明, 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同诊断标准的应用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4) :2603-2605.
[6] 杜育刚, 曾杏梅, 黎敏, 等.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1) :2394-2396.
[7] 赵丽艳, 王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疾病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4) :27-29.
[8] 李仁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及相关易感因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3) :224-225.
[9] 戴静我, 陆爱红, 何月桂, 等.E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5) :1367-1369.
[10] 祝益民.儿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22) :1696-1698.
相关文章: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在建筑门窗中的应用02-10
膳食纤维在老年病人肠内营养中的应用02-10
支气管肺炎相关练习题02-10
呼吸机相关肺炎试题02-10
EGM2008模型在太白实训控制网高程转换中的应用02-10
聚丙烯纤维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概述02-10
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02-10
浅谈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