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任务及情节分析范文(共2篇)
篇1:雷雨的任务及情节分析范文
《雷雨》的标题既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与这种恶劣天气并行发展的是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也酝酿着而且终于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雷雨”:四风、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全剧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发生在一个阴郁闷热、雷雨交加的夏日。这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狂暴的雷雨象征着拥有巨大力量的对命运的掌控,一群陷入情感的重重漩涡中不能自拔的小人物,都在沉闷雷雨的天气下无力的挣扎。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一出场几乎都在说“闷”,这便是作者的“暗箱操作”。人类似乎在这个力量的支配下而不能脱身,在场的每一个人不过都是它的奴隶,所有的空想、希望、彷徨与奋斗,都是如此苍白无力。挣扎得越厉害就越具悲剧性。
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和资产阶级虚伪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终于崩溃了。
《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燃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地,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乃至周萍,哪个不是一切的恩怨情仇,只有蘩漪将爱与恨的交织诠释他如此淋漓尽致,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
蘩漪的悲剧是深刻的。当她冲破牢笼的热情爆发时,的确有着她的尖锐性。她“满蓄着受压抑的力”,“她是一把犀利的刀”,有着“铁的手腕”,甚至让人感到“阴鸷可怕”。这一切看来都似乎最具“雷雨的”性格。
但是,当她揭露周朴园的腐朽罪恶时,往往也暴露了自己的灵魂;当她破坏着自己的罪恶家庭时,也在破坏着他人的幸福;当她追求自己的自由时,也在损害着别人的自由。可以说,蘩漪生命的火花,照出了那罪恶的家庭和社会的黑暗。她的反抗压抑的力量,试图捣毁传统的秩序,促使它们走向崩败,这也是她性格的另一方面。(
篇2:雷雨的任务及情节分析范文
教学目标:
1.感性体验及理性认识剧本文学的基本特点,2.认识作品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发展性和多侧面性),3.掌握剧本文学的主要鉴赏方法(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结合创作背景探究作品主旨)
分析:教学目标遵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了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目标1 针对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剧本文学的情况,在感性及理性层面上搭建起基本的形式框架,形成基本的规范。目标2、3体现了单元训练重点,重在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性。其中目标2 旨在实现思考习惯的养成,使学生掌握科学思想方法(既非一面倒,也不是简单机械的一分为二),从而提高其思维品质。目标3 旨在指导学生归纳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和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一种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过程中其实还体现了第4个目标,即人文性目标。“文学是人学”,通过解读作品人物,学生获得了解读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方法,提高其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树立是非善恶标准,定位自己的人生。这也就是《面向21世纪上海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中所说的:“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提高鉴别能力、批判能力、审美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我个人认为这是语文教学在其工具性之外最大的要旨所在。
课型:引导性探讨、活动课
分析:探讨、活动是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引导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能动参与。体现教材是本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的理念。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观看话剧《雷雨》VCD,了解剧情、人物,积累感性认识,2.阅读曹禺《<雷雨>序》,3.寻找相关资料,了解曹禺生平及创作,4.课本剧片段准备。
分析:课前大量的准备既是上课前的预习,也是对课内课外学习关系的调整,以及将语文课更大限度地扩展到课外的一种努力。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结合VCD观看感受和课本选段的阅读感受,讨论《雷雨》一剧久演不衰的原因,归纳剧本文学,特别是话剧剧本文学的特点。
2.以侍萍心理感受的变化为线索,讨论分析课本选段所包含的戏剧冲突,及其所体现的人物矛盾关系。
分析:第一课时主要着眼于“基础学力”。实现了教学目标1 和教学目标2 中人物性格复杂性体现之一的发展性,并理清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脉络,为第二课时的人物鉴赏做准备。
第二课时:
1.辩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2.讨论周朴园性格侧面,3.课本剧演出和表演分析。
分析:第二课时开始上升到对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实现了教学目标2和3。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环节符合认知规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2.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学生自主辩论,教师不给结论;学生自主讨论人物性格侧面,教师加以引导,允许学生保留意见;排演剧本,观众置疑,演员答辩的过程中,教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师只充当观众,在点拨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尝试,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给予其自主发展的空间。
3.教学内容不拘泥于具体词句、修辞的习得,侧重于学生语言(口头和书面)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侧重于思维习惯的养成和阅读方法的掌握。
4.教学评价遵从了“统一目标”(读懂《雷雨》)和“个人发展”(发表个人创见)的协调统一。
作业:
以《雷雨》为对象,自选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
分析:此作业的安排实际上是对课堂内容的拾漏补遗,将其他的鉴赏空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同时也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
第二课时
导入: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剧本《雷雨》的艺术魅力所在,从中还归纳出了剧本文学的三个基本特点,它们是什么?(1 情节结构紧凑,2 人物语言性格化、信息量大,3 表演提示、舞台说明的作用。)我们还分析了课本节选部分所包含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哪两部分?(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以及人物间的矛盾关系,我们知道了人物的不同立场身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这节课我想请同学们进一步深入到课文内部,具体分析这两段戏剧冲突的核心人物——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以此来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学生辩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
爱:1 多年来一直打听侍萍的消息(P51)2.想为她修墓(P52)
3.留着侍萍补过的衬衣(P53)
4.“你以为一个人做一件”(P55)5.记着侍萍的生日,关窗习惯保留,6.与周萍的对话,希望其对得起生母,7.要寄钱给侍萍。
不爱:1 大年三十赶走侍萍,2.虚伪问话P52-53,3.“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4.“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P55 5.你现在要多少钱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6.鲁贵要辞退,四凤也要辞退,7.不准认周萍。P56 小结:(历数爱与不爱的表现)从这些言语和行动我们看得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爱或不爱来概括,也许他曾经真诚地爱过鲁侍萍,也相信着真正的爱情,甚至还有过冲破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束缚的愿望,但后来慢慢在封建传统思想的社会压力下沦为一个冷血的始乱终弃的纨绔子弟,也许他不仅是曾经,而且是一直爱着侍萍,但在他眼里,金钱、地位、名声的重要性要远高于爱情,为了这些他赶走了侍萍母子,又为了被压在灵魂深处的爱,他走南闯北,一直保留着与侍萍有关的东西,这一切让我们觉得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有着很多个侧面,我们甚至也不应该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对其评价,下面就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周朴园有哪些性格侧面,是什么思想主导了他的这些言行。
讨论周朴园的性格侧面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讨论总结:
1.残忍、自私、虚伪的封建卫道士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周朴园在侍萍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大年三十风雪之夜硬是把侍萍赶出家门,留下了周家的“根”,第二个孩子因为快要死了,出于惧怕鬼邪入门和推却责任,而把他丢给了侍萍。这把母子俩推向死路的行为是那样的残忍和自私。而当邂逅侍萍,谈起三十年前的事情,却把始乱终弃的女佣说成“小姐”P53,提升为“前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其“君子”、“贤达”的美名,体现了其虚伪的性格侧面。当侍萍身份暴露,他本能地意识到这将对他的名声、地位和家庭构成极大的威胁,于是他软硬兼施,将其凶狠与残忍,冷酷与虚伪的本性暴露无遗。主导这些言行的思想恰恰是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这一思想还主导了他与繁、子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可以说,封建性是周朴园这一人物的最重要个性特征。
2.唯利是图、狡猾贪婪的资本家 A 500块钱打发侍萍(冷酷)B 对付罢工软硬兼施(狡猾)
C 枪杀工人,制造事故(残忍)――原始资本积累
曹禺为什么要把一场反封建的斗争安排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内部展开?矛盾的一方是一群善良的酷爱民主、自由的人们,矛盾的另一方为什么不象鲁迅的《祝福》、巴金的《家》、甚至曹雪芹的《红楼梦》所安排的那样是纯粹的封建地主形象,而选择了一个矿区资本家呢?
《雷雨》写成于1933年,反映的是五四革命之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这一段时间的社会状况,虽然封建君主制已被推翻,一批新兴的民族资本家成为城市的强势群体,但他们的头脑中还充斥着“蛮性的遗留”,他们在以血腥榨取工人血汗的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同时,又用专制、蛮横的手段保持着他们的封建家长地位。周朴园正是这种人的代表,在他身上,封建性和资本家属性得到了畸形的“完美”地结合,就像中国道教中的阴阳太极图一样,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而那个社会就像一个散发着霉味的现代垃圾堆,主人公们最后的命运实际上暗示了这个垃圾堆必然崩溃的趋势。
《雷雨》也形象化地说明了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反对封建主义的艰巨性,人们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推翻一个有形的皇帝,更重要的是清除人们头脑中的“蛮性的遗留”,这一点,在今天,对于世界各地的华人而言,似乎也还是并非毫无意义的。
3.灵魂被扭曲的可悲人物
戏剧中所表现出的周朴园的痛苦,缘于他人性深处,对美好感情的渴望。从全剧来看,侍萍悲若一生,四凤受不了乱伦真相而跑出去触电身亡,以及由此引发了周冲的死,周萍的自杀,繁漪的发疯——这一切悲剧的总根子在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遗弃。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罪魁祸首的周朴园,他的一生幸福吗?作为丈夫,妻子对他只有恨没有爱;作为父亲,儿子对他是畏而远之;作为一个社会名流、上层人士,灵魂却背负着沉重的罪恶。他的幸福在他三十年前赶走侍萍时被一并赶走了;在他十多年来严格控制妻儿的过程中被一点点剥夺了;在他杀死数百工人时与良心一起泯灭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周朴园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与侍萍、四凤等人不同的是他的不幸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而扭曲了他的灵魂的则是那个充斥着封建残余的黑暗时代和他脑中被灌输的门第观念、纲常思想等封建意识形态。
小结:
我很高兴同学们既能够理性地分析出周朴园作为封建卫道士的残忍、自私、虚伪、残酷和作为资本家的唯利是图、狡猾、贪婪,又能深入人物内心,去体会人物灵魂被扭曲的痛苦与可悲。不过这些也并不能涵盖周朴园这个人物性格的所有侧面,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也许会读出新的内涵,又或者有些同学现在就有一些不同意见,这都是正常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作品本身就是读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
不过,剧本文学最独特的“二度创作”,还在于导演和演员们把剧本中平面的静止的文字变成舞台上立体的活动的演出。下面我们请几位表演爱好者,表演一段课本剧,看看他们对剧本的理解和创作是否正确、深刻。
演出剧本:
导演介绍创作意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演员谈表演感受; 观众评价表演优劣点。尾声:
大家说得真好!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活动是建立在人们能够受到另人感情的感染这一基础上的”。看来同学们对《雷雨》以及其中的人物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不过老师更希望同学掌握的是我们这两堂课“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结合创作背景探究作品主旨”的剧本文学鉴赏方法。
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以《雷雨》为对象,自选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你可以用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去研究话剧中的其他角色,也可以就话剧的情节结构,戏剧冲突,舞台说明,表演提示,甚至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背景与人物心理、社会背景的关系等发表你的个人观点,进行批评鉴赏。
下课,同学们再见。
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日志02-03
晚会主持词开场白-晚会主持词开场白02-03
终晚会主持词02-03
联欢晚会主持词02-03
纳凉晚会主持词02-03
英语教案二次备课02-03
我国新材料领域发展02-03
歌咏晚会主持词02-03
安利05年度公益活动策划02-03
学习岩嫩同志心得体会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