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修复
固定修复(精选十篇)
固定修复 篇1
关键词:金属烤瓷修复体,并发症,口腔医学
本文分析了2003年至2005年间金属烤瓷修复体固定修复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讨论导致修复体失败的常见原因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收集于自2003年至2005年间采用金属烤瓷固定修复的186例病例, 其中女114例, 男72例, 平均36.79岁。烤瓷牙共362颗, 包括前磨牙166颗、前牙100颗和磨牙96颗。所有病例的修复后跟踪访查时间均在8个月以上。
1.2 方法
金属烤瓷修复前死髓牙全部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 原有的中度以下牙周炎或牙髓炎患者全部进行牙周的基础治疗。按常规方法做牙体预备, 牙体缺损大的先做桩核, 活髓牙局部麻醉下牙体预备, 取模, 常规修复体制作, 比色, 冠适戴, 粘固。主要复查内容包括: (1) 修复体的解剖形态, 冠边缘的密合度等。 (2) 患者对修复体的使用情况和满意程度。 (3) 以未做烤瓷修复的余留健康天然牙色作为自身对照, 比较牙龈萎缩的情况。
2 结果
固定修复后满意的患牙为322颗, 占88.95%;不满意的为40颗, 占11.05%, 其中包括出现的崩瓷8颗, 烤瓷桩冠松散脱落的6颗, 基牙折断的6颗, 发现前牙颈缘黑线的3例, 发生牙周病变的14颗, 食物嵌塞的2颗和继发性根面龋的1颗。其余的修复体功能均良好, 牙龈的颜色和形态无异常变化。
3 讨论
3.1 崩瓷
崩瓷在临床上发生率颇高[1]。陶瓷在常温下抗压强度大、无塑性变形, 且抗弯折、抗拉、抗冲击的强度相对较小。瓷崩裂的原因从修复体的设计、制作到使用均可出现。从8颗崩瓷烤瓷牙来看, 不良的咬胎关系是临床上产生崩瓷的主要原因之一。瓷与金属结合的前提条件是两者必须能充分浸润, 当瓷在不正确的程序下烧结后, 其膨胀系数会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与金属的不匹进而出现裂纹。单冠情况下需要5~7min的干燥时间, 干燥时间过短, 水分蒸发过快, 容易导致瓷崩或龟裂的发生。金属底层冠表面不能有锐角、锐边, 表面要形成光滑曲面, 防止应力集中导致瓷裂。因此, 要求设计时金瓷界面应在90°, 全瓷冠应有1.0~1.5mm的瓷层厚度。另外要避免嚼过硬食物以防瓷崩。
3.2 金属烤瓷修复体松脱
修复体松散脱落的主要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修复体固位不足、粘固失败等。桩冠的脱落最为常见, 其次为固定桥。本组6颗松动脱落的桩冠, 桩与冠比例不足1∶1, 4颗为以往多次简单桩冠修复的病例, 另外2颗则是由于桩道过细。针对上述病例, 通过重新预备桩道或增加基牙重新取模制作, 或在两邻牙的邻面作轴沟以加强固位修复, 修复随访1年未见桩冠脱落。目前很多患者基牙都经过多次桩冠修复, 根上段破坏较多, 根管口宽大, 根管壁过薄。在这样的情况下, 作为基牙, 义齿修复时应当小心谨慎。修复时要严格按照要求预备基牙, 避免过度向黯向聚集。引起金属烤瓷修复体松脱的原因有很多, 临床上只要设计合理、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技术合作、提高基牙预备质量、粘结牢固, 松散脱落的现象是可避免的[2]。
3.3 基牙折断
基牙折断或折裂多见于死髓牙。死髓牙易脆, 备牙时磨除牙体过多, 使牙齿变小变薄, 从而可能引起基牙折断。临床上避免此种现象的有效方法为设计桩冠烤瓷, 增加固位能力和抗折能力。除了患者牙齿自身特点和设计的原因外, 基牙选择不当或咬胎关系不良是折断的重要原因。病例中4颗为下前牙和前磨牙重度楔状缺失充填, 另2例为死髓牙, 断面可见唇侧颈部牙体厚度不足。对于有足够长度且稳固的龈下断根应尽可能予以保留;为避免牙根过短影响桩冠固位, 对于稳固的断根其长度应大于或等于对侧同名牙牙冠的长度方能进行修复, 牙周情况差及牙根过短者则应考虑拔除。由于可利用根管长度的相对不足, 对龈下断根的修复应尽量采用加强固位的办法来进行根面预备, 修复完成后应进行完善的咬殆调整, 以免形成创伤, 而致修复失败。
3.4 牙颈缘设计制作引起的并发症
金属的成份、金属烤瓷冠边缘的抛光度、金属烤瓷冠边缘的类型、烤瓷冠边缘与牙体密合度及其所处的位置、制备肩台的形状等等都有可能导致牙周病变的产生。同时, 牙周炎与手术前牙周袋的深浅程度, 个人口腔卫生, 细菌菌斑感染也有一定关系[3]。我们病例中的牙周病变都发生在烤瓷牙的唇侧, 腭侧未见。在修复过程中, 医生应该遵守操作规范尽量减少医源性的牙周炎发生。为了避免菌斑附着于烤瓷牙的颈部, 所有修复体颈部需严格抛光上釉, 操作中注意保护牙龈, 排龈取模, 而后粘固。排龈粘固时暴露了基牙牙体肩台并隔绝了龈沟液, 使操作者在直视下便可将多余的粘固剂彻底刮除。同时, 排龈隔绝了龈沟液对粘固剂的稀释, 避免了金属烤瓷牙与牙体组织界面间隙的形成, 减少了牙龈炎症的发生几率。
3.5 牙龈炎及牙周炎
本组中14颗金属烤瓷冠桥修复后产生了慢性牙龈炎, 初期表现为牙龈缘充血且水肿, 有5颗后期发展为牙周炎。分析其形成过程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多余粘固剂未能去除干净, 致使部分残留于龈沟内的粘附剂刺激牙龈而造成炎症。 (2) 修复体边缘位置不恰当, 边缘不密合, 有悬突、食物残渣和菌斑聚集等。 (3) 修复体轴面外形恢复欠佳, 不利于自身清洁, 与邻牙的接触点恢复不佳, 易引起食物堵塞, 对牙龈构成压迫和刺激。 (4) 修复体龈端与牙槽嵴黏膜间存在间隙, 这可能是由于过度压迫牙糟嵴, 加速牙槽嵴吸收而出现的间隙。临床上为了避免和解决以上种种问题, 通常在基牙预备时使龈下边缘线在龈缘下的0.3~0.5mm处, 宽约为0.5~1.0mm, 135°的凹面形, 使之保障龈沟液的顺利流通, 避免龈沟内修复体的悬突对龈沟造成的过度刺激。此外, 桥体尽量采用轻接触的改良盖嵴式设计, 确保修复体的表现光滑, 避免修复体因边缘不密合, 轴面外形不正确等引起的菌斑附着对牙龈产生刺激[4]。
3.6 食物嵌塞
本组食物嵌塞2例是由于冠制作外形恢复不当、邻接点恢复不准确、接触点不紧密、大小不合适及接触位置不正确等原因引起;试戴时邻接点处打磨过多造成邻面无接触或接触不良等。也有基牙牙体缺损较大和牙体预备后没有恢复良好的外形。此外对殆牙的牙尖斜度大, 与邻接处形成较深的尖窝, 造成充填牙尖、邻牙的邻面或邻牙合龋坏、牙龈萎缩严重、牙冠的临床高度过高等修复牙体本身的因素也可导致食物嵌塞。因此, 在粘接金属烤瓷冠桥前, 要认真检查连接关系, 检查是否存在食物嵌塞, 以便及时做出纠正。
4 结语
优良的金属烤瓷修复体依赖于良好的临床设计, 更依赖于技工室的技术操作, 通过对40例金属烤瓷修复体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其并发症的统计得知:崩瓷是导致金属烤瓷修复体失败的最主要原因[5], 并发症一旦发生, 只有拆除冠桥重新制作修复体。因此, 合理设计、规范备牙以及严格掌控修复体的适应证就显得尤其重要。总之, 金属烤瓷修复作为目前一种良好修复体是很有效的, 只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 合理选择适应证, 加强技工技术和临床技术, 以上问题是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徐英.浅谈烤瓷牙修复后出现牙周损害的原因及预防[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3 (6) .
[2]潘武.金属烤瓷全冠修复20例松动原因分析[J].华夏医学, 2002 (3) .
[3]段亚光, 瘳光天, 李建久.根管桩材质对桩冠修复后牙齿抗折力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3, 19 (3) :227.
[4]余占海, 刘斌, 周益民.口腔修复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4:317.
[5]马轩祥.口腔修复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8.
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 重点总结 篇2
一、定义:牙列缺损是指牙列中的部分牙齿缺失
二、病因:龋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外伤、颌骨疾病、发育障碍等。
三、牙列缺损的影响
.咀嚼功能减退.牙周组织病变.发音功能障碍 .影响美观.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四、牙列缺损的修复方式
1.固定义齿:利用缺牙间隙两端或一端的天然牙为支持,通过其上的固位体将义齿粘固于基牙上,患者不能自行摘戴。因其结构类似工程桥梁结构,故又称固定桥
2.可摘局部义齿 3.固定活动联合修复体4.种植义齿
五、固定义齿的特点
1.义齿所受合力通过基牙全部传导至牙周支持组织,其传导方式类似天然牙。2.义齿咀嚼效率高。3.义齿舒适、无异物感。4.修复后功能活动障碍少。
5.切割牙体组织较多。6.不易自洁。7.适应范围小。
六、固定桥和可摘局部义齿的比较
1、固定桥的优点
(1)固位作用好(2)支持作用好(3)稳定作用好(4)义齿舒适、无异物感。(5)修复后功能活动障碍少。(6)美观(7)使用方便
2、可摘局部义齿的优点
(1)牙体切割少(2)制作简单,容易修改(3)容易清洁
第二节
固定义齿的组成和分类
一、组成
由固位体、桥体、连接体三部分组成,它支持和固定在基牙上形成一个整体行使功能。(retainer、pontic、connector、abutment)
(一)固位体(retainer)
是在基牙上制作全冠、部分冠、桩冠、嵌体等。与桥体相连。固位力强,足够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冠内(嵌体),冠外(部分冠,全冠),根内(桩冠,桩核冠)
(二)桥体(pontic)
即人工牙,是固定义齿修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的部分。
(三)连接体(connector)
连接桥体与固位体的部分称为连接体。1.固定连接体:
用焊接或整体铸造法形成的连接体。固位体和桥体之间不能活动。2.活动连接体
固位体和桥体之间通过一种栓道或关节相连,形成一可活动的连接体
二、固定义齿的类型
双端固定桥(完全固定桥)(最理想,广泛应用)半固定桥(应力中断式桥)(两侧基牙方向差异,共同就位道难取得)单端固定桥(悬臂固定桥)(以基牙为中心产生杠杆力)复合固定桥(包含以上两种或三种)种植固定桥(后牙游离端)固定可摘联合固定桥 粘结固定桥
CAD/CAM固定桥
金属,金属-烤瓷,金属-树脂,金瓷固定桥。桥体接触式,悬空式固定桥。
第三节 固定义齿修复的生理基础(基牙承担额外合力)
一、牙周储备力:牙周潜力,正常咀嚼运动中,咀嚼食物的合力大约只有牙周组织所能支持的力量的一半,而在牙周组织中尚储存有另一半支持能力,即~。
二、牙周膜面积与牙周储备力的关系
基牙牙周储备力由基牙牙周组织合颌骨健康状况决定 1.牙周膜面积:上6734512 下6735421 2.牙周膜面积与牙周支持力正相关
①牙根形态与牙周膜面积有关
②牙根形态结构不同,受力反应不同
3.动态变化:单根牙颈部区域面积最大,多根牙根分叉处最大,颈部次之,根尖最小
第四节 固定义齿的机械力学原理和生物力学分析
一、机械力学分析
.咀嚼力:咀嚼肌收缩时所能发挥的最大力量。
.咀嚼压力:咀嚼功能运动中所产生的实际力,又称为合力。.平均合力:22.4-68.3kg.实际所需的合力:10-23kg
.应力:描述物体内部各点方向的力学状态.应变: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变化的量
.屈应力的大小与梁截面积的大小、长度、形式及材料的性质有关 1.简单固定梁的受力反应:简单固定梁的三种形式:
双端固定梁——在应力极限内,两桥基的负重反应与简支架相似
超过应力极限,两桥基的力学反应为负重反应+屈矩反应 屈矩:固定梁的桥基受力时不断有负重反应,还有克服两端向上翘起的力矩反应,该力矩反应称为屈矩。
半固定梁:固定端有负重+屈矩反应,活动端只有负重反应 单端固定梁:固定端有负重+屈矩反应,游离端无反应
二、固定义齿的生物力学分析
(一)固定桥表面的应力分析
1.固定桥表面的应力分布与合力作用的部位、大小、方向等有关。2.固定桥表面的应力分布与桥体的长宽厚及材料性能等有关。3.连接体强度与应力有关。
4.固定桥结构影响表面应力分析。5.固定桥位置与表面应力关系。6.基牙的支持力与表面应力关系。
(二)双端固定桥的应力分析
1、修复后合力分散,应力分布均匀,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
2、两端基牙及牙周组织条件和分担力值的差别
3、支持力较弱一侧应增加基牙
4、减小非轴向力
(三)半固定桥的应力分析
1、应力分布不如双端固定桥均匀
2、栓道式活动关节处屈矩不等于零,对抗合向移位
3、活动连接端基牙受力时可能出现应力集中
(四)单端固定桥的应力分析
1、垂直载荷时,近缺隙侧-压应力;远缺隙侧-拉应力
2、应力集中于基牙颈部和根尖区,减轻桥体合力
3、旋转运动
4、单基牙单端固定桥对基牙损伤大,尽量少设计
(五)倾斜基牙固定桥的应力分析
1、减小基牙倾斜度
2、一定范围内可改善倾斜基牙的应力分布状况
3、倾斜度较大时,可能产生近中推力,必要时增加前基牙数
(六)固定桥基牙牙周组织应力分析 1.牙列缺损修复前后对比 2.基牙数目与形态
3.固定桥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4.固定桥的位置
第五节 固定义齿的固位
固位原理:1.摩擦力2.约束力3.粘结力 影响固定义齿固位的因素
上下颌牙的排列关系 基牙受力的运动方式:
1.颊舌向运动2.近远中向运动3.垂直向运动 固定义齿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第六节 固定义齿的适应证
.1.缺牙的数目(少数缺牙,少数间隔缺牙).2.缺牙的部位(末端游离缺失,借助种植).3.基牙的条件
① 牙冠:高度适当,形态正常,牙体组织健康 ② 牙根: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1/3,短小细者应增加基牙个数 ③ 牙髓:健康活髓牙,完善RCT,桩核 ④ 牙周组织:牙周无进行性炎症,根尖周无病变,牙槽骨颌骨正常 ⑤ 基牙位置:无过度牙体扭转,倾斜移位
.4.咬合关系(正常,适当合龈高度,对颌牙无伸长)
.5.缺牙区牙槽嵴的条件(拔牙或手术后3个月后完全愈合,吸收稳定).6.年龄(20-55).7.口腔卫生情况
.8.余留牙的情况
.9.患者的要求和口腔条件的一致性.10.适应症的掌握
第七节 基牙选择、预备和固定桥的设计
一、固定桥设计基本原则: 1.恢复形态和功能的原则
2.保护基牙及口腔组织健康的原则 3.严格把握适应证
4.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原则 固定桥设计的顺序
.整体设计
.桥基的选择与确定
.固位体设计.桥体设计
.连接体设计 固定桥修复前的口腔预备、拆除不良修复体、治疗龋病、治疗牙周疾患、余留牙的调合、拔除严重影响修复效果的牙、修复前的齿槽外科处理
二、基牙的选择
1、基牙的支持作用
牙根的数目、大小、形态、牙周膜面积、各牙支持合力的顺序
上颌牙6734512 承受最大合力———————承受最小合力
下颌牙6735421 牙周膜面积要求:
基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应等于或大于缺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①牙周膜面积是不断变化的 ②牙周膜正常厚度0.19-0.25mm ③牙周膜面积大小并不是决定固定桥设计的唯一因素
2、基牙的固位作用:基牙牙冠必须有足够的牙体组织、适当的形态、良好的牙体结构,为固位体提供固位形。牙冠长、大、健。
3、基牙的数目确定
理想桥基牙
1.牙冠高大,形态与组织结构正常。2.牙根长、粗壮、多。
3.以活髓为理想。4.牙周组织健康。5.位置正常,咬合关系良好。牙体情况
1.临床牙冠的高度、大小应与负荷力成比例,与牙根长短成比例。2.龋病先作充填。
3.严重磨耗的牙,如能取得足够的固位形,保持牙髓健康者,仍可选用。4.钙化不良的牙,抗力固位差不能选用。5.基牙长轴倾斜度不宜超过24°。牙髓情况
.尽量选用活髓牙。
.无髓牙为基牙,必须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牙周组织健康。.固位体设计应保护牙尖,预防牙折。
.合力大,全身健康情况差者不宜选用。牙髓情况 牙周情况
.牙龈健康。.牙周支持组织无病理改善。.牙周膜面积越大,支持力越大。.松动度在生理范围以内。.牙槽骨结构正常,牙槽突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4.基牙具有共同的就位道
轻度:桥基牙倾斜在30°以内可磨切
中度:3/4冠RCT术后桩核改向,套筒冠,正畸,半固定桥 重度:不宜做基牙
三、固位体的设计
(一)对固位体的一般原则 1.有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
2.恢复基牙的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
3.保护牙体、牙髓、牙周组织健康,预防病变的发生。4.具有固定义齿所需的共同就位道。5.材料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良好。6.固位体边缘密合.(二)固位体的类型 1.冠外固位体
部分冠:切磨牙体少,固位力较强,有利于美观,常作前牙固位体。
全冠:切磨牙体浅、少、固位强,适用于对固位要求高和基牙有缺损的固定桥修复。不同类型的全冠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固定桥。2.冠内固位体
冠内固位体即嵌体。作为冠内固位体的嵌体必须覆盖与桥体相连接的邻面,才能使固位体与桥体相连。3.根内固位体
根内固位体即桩冠。固位力较强,适用于牙冠大部分缺损、牙冠变色牙髓病变已完善治疗者,活髓牙应慎用。
(三)固位体的固位力 1.基牙形态
2.固位体类型(全冠>部分冠>嵌体,辅助固位形-切沟、邻轴沟、针道)
3.固位体预备
4.双端固定桥两端的固位力应该相当,单端对固位体固位力要求高
5.固位体的固位力应适合固定桥需要
(四)固位体的就位道
(五)固位体的边缘设计:牙冠短小-根方延伸;颈部明显缩小-龈上边缘
(六)固位体对基牙的修复和保护:一并修复桥基牙的缺损,防止桥基牙牙折
(七)固位体的美观要求:颜色外形排列
(八)特殊桥基牙的固位体设计
四、桥体的设计
(一)桥体应具备的条件
1.恢复缺牙的形态和功能。2.自洁作用良好。
3.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符合要求。4.美观、舒适。5.不压迫粘膜6.颌面与基牙条件相适应
(二)桥体的类型
根据桥体所用材料分类:
1.金属桥体2.非金属桥体3.金属非金属联合桥体。(金属塑料,金属烤瓷)根据桥体龈面与牙槽嵴的关系分类:
1.接触式桥体(鞍式,改良鞍式,盖嵴式,改良盖嵴式,船底式)2.悬空式桥(卫生桥Sanitary bridge)3.锥形桥体
(三)桥体的形态设计 1.桥体的合面
(1)合面的形态(解剖,对颌牙)
(2)合面的大小(与基牙承担合力有关,颊舌径恢复缺失牙2/3-1/2,)
若两基牙条件好,桥体仅修复一个牙,可恢复该牙原颌面面积90%,2-75%。3-50% 减径原则:确实能减轻合力,不影响对颌牙三维动力平衡,不出现咬颊舌 减径方法:减桥体功能尖的外斜面区域,加大连接体舌侧外展隙,加深颊舌沟,副沟,降低牙尖斜度 2.桥体的龈面
(1)固定义齿修复时间应在牙槽嵴吸收基本稳定后进行,拔牙后3个月为宜;(2)桥体龈面的形式应有利于保护固定义齿的清洁卫生。接触形桥体根面应尽可能减少与牙槽嵴粘膜的接触面积。
(3)桥体根面与牙槽嵴粘膜接触的紧密度应适当。既不存在间隙,也不至于使粘膜受压。
(4)桥体根面注意高度光滑。以防菌斑附着。
(5)用作桥体龈面的材料的化学性能稳定、生物相容性好、无腐蚀、减少对龈面的刺激。3.桥体的轴面
(1)恢复正常的生理姿态。(2)形成合理的邻间隙。
(3)桥体的大小、形态、色泽及位置与同名牙对称,与邻牙协调。(4)前牙唇面颈缘线位置与邻牙协调。(5)避免显露金属颜色。4.桥体的强度
影响桥体挠曲变形的因素:(1)合力的大
(2)桥体金属合面的厚度和长度(厚度立方反比,长度立方正比)(3)材料的机械强度(4)桥体的结构形态
提高桥体抗挠变形的措施:(1)选用足够机械强度的材料(2)适当增加金属合面的厚度(3)正确设置增力合架
(4)金属烤瓷桥体的金属底层桥架应制作适当(5)适当减轻合力
五、连接体的设计 ①不动连接体
整铸法:适用于铸造法
焊接法:适用于铸造法和锤造法
位置:相当于天然牙的接触区,面积不少于4mm平方;外形应圆钝,留出正常间隙;焊料遍及被焊区;焊区高度抛光。②可动连接体(栓体、栓道)
栓道位于可动连接端固位体上,栓体位于该端桥体上。栓体位栓道内—栓道式附着体
形式:1.卵圆形2.T形3.三角形4.中轴形 用途:半固定桥的活动连接,多用于后牙。
不同类型牙列缺损的固定桥设计 一个牙缺失的固定桥设计 1 缺失 基牙2 1 固位体:部分冠、联合全冠 桥体:金属非金属联合桥体 连接体:二侧固定
基牙/缺失牙牙周膜面积比值:1.8 2 缺失 基牙3 1 3
固位体:部分冠、联合全冠 桥体:金属非金属联合桥体 连接体:二侧固定单端固定
基牙/缺失牙牙周膜面积比值:3.1 1.8 3 缺失
基牙:4 2 ? 421 ? 54 固位体:部分冠、联合全冠 桥体:金属非金属联合桥体 连接体:单端固定
基牙/缺失牙牙周膜面积比值:1.3 1.41 2.0 6 缺失 基牙7 5
固位体:部分冠、金属全冠、联合全冠、嵌体 桥体:金属非金属联合桥体
连接体:二侧固定一侧活动、一侧固定 基牙/缺失牙牙周膜面积比值:1.2
二个牙连续缺失的固定桥设计
二个基牙支持二个缺失牙,适用于下列牙缺失:
上21、上
12、下
11、下54、下
45、上54、上45
二个牙间隔缺失的固定桥设计 下6 4 缺失 基牙;下7 5 3 固位体;部分冠、金属全冠、联合全冠 桥体;金属非金属联合桥体
连接体:固定连接,5 远中活动连接 基牙/缺失牙牙周膜面积比值:1.2
第八节 固定桥修复的临床操作步骤
一、修复前检查及口腔预备
二、修复方案制定
三、基牙的牙体预备
1、目的:获得修复空间,清晰颈缘,共同就位道
2、方法:切缘及颌面预备,轴面预备,颈缘预备,预防性牙髓治疗,牙质脆弱的无髓牙
四、基牙的保护和临时修复体
五、试戴与粘结
第九节 固定桥的制作
金属-烤瓷椅旁操作:比色;基牙预备;取印模;记录合关系;粘固暂时固定桥 全瓷固定桥:粉浆涂塑渗透烧结,热压铸陶瓷铸造成型,机加工切削成型法
第十节 固定义齿戴用后 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基牙疼痛 1.过敏性疼痛
修复体粘固后近期:牙备不当,活髓牙未采取保护措施;粘固时消毒药物刺激 修复体使用一段时间后:继发龋;牙龈退缩;粘固剂脱落或溶解 2.自发性疼痛:牙髓炎;金属微电流刺激;根尖炎;牙周炎 3.胀痛:
.固位体与邻牙接触过紧
.固位体与邻牙接触不良或无接触.固定桥勉强就位
4.咬合痛:短期咬合痛;一段时间后出现
二、食物嵌塞
1.接触不良或无接触 2.轴面外形不良 3.合面形态不良 4.合平面与邻牙不一致 5.修复体有悬突或龈边缘不密合 6.对颌牙有充填式牙尖
三、龈炎
1.粘固剂未去净。2.固位体龈端不正确:过长、过厚、不密合、粗糙。3.固位体与桥体轴面外形不正确。4.固位体与邻牙接触不良或无接触。5.龈组织受压。
四、基牙松动 :主要由于设计不当,基牙负荷过重所致。
1.基牙本身牙周条件差。2.桥体过长,基牙数量不足。3.桥体合面恢复过宽。4.固位体与桥体的牙尖斜度过大。5.桥体机械强度不够,弯曲变形。6.机体代偿机能失调。
五、基牙折裂:牙根;牙体;无基釉
六、固定义齿松动或脱落 1.固位体设计不当
(1)二端固位体固位力相差悬殊(2)一端桥基牙松动
(3)合力分布不均匀(4)中间基牙冠内固位体未能将合面覆盖 2.基牙牙体制备不当
3.固位体制作不当:(1)不密合(2)咬合不平衡 4.材料不合要求
5.粘固技术不合要求
固定修复 篇3
【关键词】 金属烤瓷固定;基牙病变;临床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45-0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饮食习惯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疾病呈现出多发的趋势,其中口腔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牙科临床上对牙齿修复材料大多是选择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体,这种材料本身具有以下优点:色泽稳定、磨耗耐受性高、外观与牙齿相接近以及这种方法为终身性修复等,受到了医生还有患者的青睐,当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牙科临床上面,是一种理想的修复体。但是在应用金属烤瓷固定修复过程中如果设计出现错误或者术者操作有误则有可能会引发出现相关并发症[1]。其中基牙病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金属烤瓷固定修复出现基牙病变,对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金属烤瓷固定修复治疗方法后出现基牙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金属烤瓷固定修复出现基牙病变患者共18例。我院2010年——2012年进行金属烤瓷固定患者共有100例,其中有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最大的为59岁,年龄最小的为2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2岁。其中患者修复类型具体如下:有37例患者选择固定冠的修复类型,余下63例患者则为固定桥的修复类型。在接受固定冠修复类型的37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基牙牙龈炎,4例患者出现牙髓炎,1例患者出现基牙松动的症状;63例选择固定桥修复类型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基牙牙龈炎,6例患者出现早接触,4例患者出现基牙松动。
1.2 方法与原因分析
1.2.1 方法[2] 对金属烤瓷固定修复出现基牙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牙齿发展情况,探究出现基牙病变的原因。
1.2.2 原因分析 对牙齿进行金属烤瓷固定,所依赖的生理基础是基牙,对于基牙来说其生理基础则是牙周组织还有颌骨,基牙本身的生理代偿功能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患者身体的局部以及全身健康状况等都会让基牙生理代偿功能产生影响。所以金属烤瓷固定修复体在早期的时候经过基牙所给患者带来的额外负担,在特定的时期里面都是在生理范围的范畴里面,这样的负担并不会导致基牙出现病理性的改变。但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还有机体抵抗力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些额外负担有时候会引发超出基牙生理阀值的变化,导致其牙周的支持组织出现病理性的损害。因为形态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应用金属烤瓷固定修复的时候需要磨除的牙体组织相对于其它的修复方法要多很多,所以在进行预备工作的时候如果术者出现了食物(操作不慎)就会对患者的牙髓组织有严重的损伤。会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预备导致牙髓暴露出来,或者是被磨除的牙体组织和牙髓之间的距离不均匀,在完成预备工作之后没有应用相关的保护措施避免牙髓遭受到更进一步的破坏;另外烤瓷修复体的制作过程中,制造技师对于诸如正中关系、侧牙合关系的纵牙合横牙合曲线等咬合关系不够熟悉,在雕刻牙体形态的时候存在缺陷,咬牙合过高也会导致出现基牙病变;有部分患者则是因为在进行修复体粘固的过程中对多余的粘固剂没有彻底清除干净,导致对牙龈造成压迫。上述原因都会让牙周组织遭受到过度的机械刺激或者损伤,最后使得牙槽骨吸收,导致出现基牙病变。
2 经验体会[3]
在对我院近年来金属烤瓷固定修复出现基牙病变进行回顾分析之后,了解到在进行金属烤瓷固定修复的时候,该修复体本身的设计需要合理、科学,制作过程不得存在有任何马虎,从理化性能还有生物相容性能的角度来考虑,金属烤瓷修复体确实属于永久性修复体的一种,但是在临床上也有可能因为别的因素而导致问题出现,除了本次研究的基牙病变之外还有诸如崩瓷、崩基牙折断、牙龈变色、牙周病变、固位不良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制作修复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为了防止出现基牙病变,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在患者完成牙体预备工作之后,如果患牙是活髓牙的话则一定要带上预制的甲冠,还需要使用氧化锌丁香油达到保护牙髓和粘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嘱咐患者饮食注意冷热以及避免咬牙合的刺激。这样也能够有效防止牙髓炎出现。
2.2 导致基牙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是基牙牙周组织本身条件出现缺陷,相对于常人要差许多,冠体过长,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基牙数量有所不足,患者的机体代偿能力被破坏,这些因素的出现都会导致患者基牙的牙周组织耐受力下降,对于修复之后出现的额外负担难以承受,因此在患者出现了诸如松动移位的现象之后应该予以拆除然后再进行设计与制作。
2.4 烤瓷冠预备时,肩台预备形态、修复体与基牙密合的精确度不佳时也会导致牙龈炎。
2.5 基牙牙龈炎一般情况下在将多出来的粘固剂消除之后就会得到缓解,患者过一段时间炎症与疼痛均会小时,如果是早接触点导致出现的咬合创伤则应该尽快找到早接触点并对其进行调整,患者的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2.6 本次研究中经过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烤瓷修复体没有出现基牙病变的状况。
综上所述,金属烤瓷固定修复方法是当前临床牙科较为常见的修复方式,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尽量避免出现基牙病变情况,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达鸿,蔡斌.四种金瓷修复基牙牙周健康状况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6(S2):188-189.
[2] 赵彬,姚蔚,李丽华.套筒冠固位式固定桥基牙牙周状况的评定分析[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0,21(02):135-136.
固定义齿修复97例失败原因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近10年我科固定义齿修复失败共97例, 其中牙列缺损85例, 牙体缺损单冠修复12例。男31例, 女66例, 年龄18岁~77岁。牙列缺损中前牙缺失39例, 前磨牙和磨牙缺失29例, 间隔缺失17例。
2 结果
2.1 13例基牙经过根管治疗后固定义齿重新粘固, 功能恢复好, 边缘密合, 义齿固位好;其他病例重新制作烤瓷冠桥修复体。
2.2 失败原因: (1) 烤瓷冠桥修复体崩瓷较为常见, 首要原因是由于医生牙体制备时磨除的牙量不足, 技工强行制作, 最后瓷层太薄导致瓷强度不够或者是基牙点线角备的不圆钝;其次是义齿加工厂制作烤瓷冠桥修复体时用了不合格的材料, 或者未按正规的操作规程制作;最后就是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咬硬物意外崩瓷, 例如米饭中出现的沙砾。 (2) 烤瓷冠桥修复体比色失败, 主要是由于操作不当, 未能在自然光线下比色, 或是未按牙冠切1/3、中1/3、颈1/3逐次比色, 导致选色不当;有极少数患者坚持自己比色, 造成选色差异。 (3) 与患者术前沟通不畅, 患者预期过高或认识有差距导致返工重新制作。本组1例患者, 术前医务人员已明确告知预后情况, 但在前牙间隙修复后因嫌修复体大, 坚持自己的观点而重新制作了修复体。 (4) 食物嵌塞,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a) 修复体与邻牙或修复体与修复体之间无接触或接触不良;b) 修复体轴面外形不良, 如牙外展隙过大, 龈外展隙过于敞开;c) 面形态不良, 边缘嵴过锐, 颊舌沟不明显, 食物排溢不畅;d) 平面与邻牙不一致, 形成斜向邻面的倾斜面;e) 邻面接触虽然好, 但修复体有悬突或龈边缘不密合。 (5) 固位差, 一种原因是适应证选择不当, 基牙牙冠过短, 牙根短小, 同时未能制作核桩或冠内、根管内固位体, 烤瓷桥体固位自然差;另一种原因是医生备牙时聚合过大或者未备颈袖导致修复体固位差。 (6) 修复体断裂, 主要是医生设计的原因, 有时缺失牙过多, 桥体跨度大, 应该设计成活动义齿却设计成固定义齿。其次就是技工制作上的问题、材料不合格等。 (7) 继发龋, 由于固位体边缘不密合、粘固剂溶解、固定义齿松动、食物嵌塞等原因都可能使基牙产生继发龋, 严重者可发生牙髓和根尖周病变。 (8) 基牙松动, 主要是设计上的原因, 最常见的是单端固定桥的适应证掌握得不好, 如5, 6作为基牙修复7。 (9) 有的患者对金属过敏而自己不知道戴上修复体后发生过敏反应。 (10) 龈炎, 龈缘下溢出的多余粘固剂未去除干净;固位体边缘过长刺激或边缘不密合, 有悬突、食物残渣和菌斑聚集;固位体和桥体外形恢复不好, 不利于自洁和对牙龈的按摩作用;与邻牙的接触点恢复不好, 食物嵌塞压迫刺激牙龈;桥体龈面与牙槽嵴黏膜存在间隙或压迫过紧, 易产生牙龈炎;患者口腔卫生习惯较差。11固定义齿松动, 两端固位体的固位力相差悬殊, 受到两端基牙运动的相互影响;基牙牙体预备不当, 使其固位体固位力不足。如轴面聚合度过大, 颌龈距过短, 或3/4冠固位体的邻面轴沟的长度、深度不足等;金属材料机械强度不足, 耐磨性差, 固位体穿孔, 使得粘固剂溶解, 或义齿支架设计不当, 引起桥体弯曲变形;基牙产生了继发龋;粘固剂质量差或粘固操作不当。12基牙疼痛, 基牙为活髓牙, 基牙预备时磨除过多, 近髓或者已穿髓未行拔髓术, 戴牙后牙髓炎发作;基牙预备后未行临时冠保护, 戴牙前基牙受外界刺激感染, 戴牙后牙髓炎发作;基牙已为慢性牙髓炎、尖周炎或死髓牙, 未进行牙髓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即进行修复, 戴牙后牙髓炎、尖周炎发作;修复物边缘短或不密合, 戴牙后基牙受外界刺激牙髓炎发作或疼痛;设计不合理, 以较少的基牙修复较长的牙列缺失, 以松动牙做基牙, 烤瓷牙咬高, 咬力过重;基牙的共同就位道稍差, 勉强就位而引起牙周膜损伤, 产生轻微疼痛, 一般数日内自行消失。若由于多余粘固剂未去净, 压迫牙龈引起疼痛或出现炎症, 必须去净多余的粘固剂。
3 讨论
固定义齿修复主要是适应证的选择要适当, 虽然固定义齿有很多优点, 是受患者欢迎的修复方式, 但固定桥基牙的牙体磨除量较大, 少数患者难以接受;固定桥制作难度较大;固定桥修复有更为严格的适用范围, 因此修复前必须对牙列缺损患者的口腔局部环境进行周密的检查, 并结合患者的个体特点和全身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严格控制其适应证。适应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根据基牙的牙周膜面积总和等于或大于缺失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决定缺牙数目;缺牙的部位, 牙弓内任何缺牙的部位, 只要符合少数牙缺失或者少数牙的间隔缺失, 基牙的数目和条件均能满足支持、固位者都可以考虑固定修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末端游离缺失的病例, 从失败的病例来看, 单端固定义齿尽量别做, 可以设计成固定活动联合修复;基牙的牙冠和龈高度应该适当, 形态正常, 牙体组织健康, 牙根应该粗壮并有足够的长度, 最好是健康的活髓牙, 进行过完善根管治疗的死髓牙也可以, 牙周组织最好是健康的, 位置最好正常、无过度的牙体扭转和倾斜移位;咬关系要求基本正常, 缺牙间隙有适当的龈高度, 对牙无伸长, 有良好的间锁结关系, 缺隙侧邻牙无倾斜移位或者通过各种措施使之正常;缺牙区的牙槽嵴要求愈合良好, 形态基本正常, 无骨尖、残根、增生物及黏膜疾病;患者的年龄也有一定的影响, 青壮年阶段是最佳年龄段, 但随着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年龄对适应证的影响正在减少;口腔卫生情况差可以导致固定义齿修复失败, 所以必须进行完善的牙体、牙周治疗, 让患者认识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并密切配合,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2];患者的要求, 由于患者无专业知识而有时要求比较过分, 当口腔的客观条件符合患者的主观要求时, 固定义齿修复通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医生应该对患者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引导,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不能无条件地满足患者任何要求, 只要掌握好适应证, 一般均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医生在临床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并且要在正规的义齿加工中心加工义齿, 只要遵守以上注意事项就能减少和杜绝固定义齿修复失败。
参考文献
[1]胡国瑜.口腔矫形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77.
固定修复 篇5
【关键词】 金属烤瓷冠;牙列缺损;修复;临床研究
口腔修复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口腔修复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越来越多的牙列缺损得到有效的修复,目前烤瓷牙仍旧是修复牙列缺损的主要手段[1]。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门诊部对130例前牙和后牙牙列缺损患者应用金属烤瓷冠固定修复,并对前牙和后牙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门诊部收治的130例牙列缺损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配原則分成前牙组72例和后牙组58例,均采用金属烤瓷冠固定修复。前牙组72例中男性37例、女性35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37.8±11.9)岁;后牙组58例中男性31例,女27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38.4±12.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各个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牙龈均健康、排除牙周疾病、死髓牙均完成根管治疗。使用VITA瓷粉、镍钛合金和FX-Ⅱ型黏合剂。
1.2 方法 局部麻醉,牙齿的预备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排龈使用双线技术、精确复制预备边缘界限。使用超硬石膏进行灌注取模,在自然光线下进行烤瓷冠的比色,再使用树脂材料进行临时冠桥的制备,调整牙合和进行修整,临时性的粘结和固定。将修复体进行试戴,调整至合适后进行抛光操作,使用FX-Ⅱ型黏合剂牢固粘接。
1.3 评价指标[2] ①外形和咬合功能恢复良好、龈缘密合性佳;无基牙松动、无牙周病变、继发龋和继发龈炎发生;金属烤瓷冠无崩瓷、脱落或者松动。具备上述指标为成功;②上述指标中有任何一项或多项不能满足即为失败。
1.4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用百分数来表示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组间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为P<0.05。
2 结 果
前牙组患者成功68例、失败4例,治疗成功率94.4%;后牙组患者成功54例,失败4例,治疗成功率为93.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牙组患者出现冠桩脱落2例,继发牙龈炎2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5.6%;后牙组患者出现崩瓷1例,冠桩脱落1例,继发牙龈炎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5.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牙齿的美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证明[3],金属烤瓷冠修复体凭借着抗腐蚀性强、组织相容性高、外型美观、质感逼真的特点,因此在牙齿的美容和修复牙列缺损中被越来越多的使用,成为最理想的修复手段之一。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金属烤瓷冠修复体并非适用所有病例,青少年、牙齿过短或牙体短小、严重深覆牙合和夜磨牙的患者是应用的绝对禁忌症。崩瓷、冠桩脱落和继发牙龈炎是应用金属烤瓷冠修复体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治疗,良好的咬牙合关系、适当的磁层厚度和避免咬食硬物是防止崩瓷发生的关键;基牙预备中保留足够的牙体、避免根管过短或者根管过细可减少发生冠桩脱落;注重口腔的卫生、防止修复体和临近牙齿嵌塞食物是有效杜绝继发牙龈炎的发生。本组临床研究中,对牙列缺损应用金属烤瓷冠进行固定修复前牙组的治疗成功率与后牙组比较基本相似,分别达到94.4%和93.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前牙组修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后牙组比较相近,分别为5.6%和5.2%,与普燕[4]进行的研究得到相同的结论。表明在前牙和后牙牙列缺损的修复中使用金属烤瓷冠具有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表明该治疗措施具有高安全性、疗效可靠、效果稳定的特点。
综上所述,金属烤瓷冠固定修复治疗牙列缺损临床效果满意、具有高安全性和低并发症的特点,并且同时适用于前牙和后牙牙列缺损的修复,其应用前景广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轩祥.口腔修复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83.
[2] 刘根娣,李斌,陈跃忠.金属烤瓷联冠修复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学,2009,33(5):297-298.
[3] 张勇坚黎小胜常雅仙.金属烤瓷修复体120例失败原因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10):930-931.
固定义齿修复后并发牙龈炎的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1年4月-2013年6月因行固定义齿修复后并发牙龈炎而来本科就诊的病例, 随访期限至少1年。选取临床资料齐全的278例典型的病例进行分析, 患者年龄20~75岁, 性别不限。
1.2 方法
1.2.1 检查
采用牙周探诊、排龈、拆冠桥及摄牙片等方法进行检查, 确定病因。按冠颈部与肩台的密合性因素、粘结剂因素、桥体因素、冠外形因素、修复体与邻牙因素等分类统计。
1.2.2 治疗
根据引起牙龈炎的病因不同, 分别采用切除增生牙龈、排龈并调改肩台至与冠边缘密合;清除多余的粘结剂;更换粘结剂;调磨桥体边缘;调改该义齿冠的外形突度;增大外展隙及调改对牙合牙等保守治疗, 若仍持续有牙龈炎则重做义齿。
1.2.3 分组对照
冠颈部与肩台的关系分包括冠过大过长及龈下冠颈周径小于肩台周径 (即龈下肩台宽度过大) , 冠颈部高于肩台 (即完全不接触) , 冠颈与肩台不完全接触。桥体因素包括桥体组织面与牙龈接触过紧, 桥体组织面与牙龈不接触[2]。冠外形因素包括外形突度过大或过小。粘结剂因素包括粘结剂残留, 粘结剂本身的理化性能。修复体与邻牙因素包括修复体与邻牙接触过紧或过松。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PEMS 3.1进行数据分析, 牙龈炎病因用构成比表示, 保守治疗1年疗效用有效率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因统计结果
纳入统计分析的278例义齿修复患者共有439个修复体其中357个修复体有不同程度的牙龈炎症, 发病率为81.3%, 固定义齿修复后发生357个修复体修复后的牙龈炎病因情况见表1。
2.2 按病因分组治疗统计结果
冠与肩台因素:冠与肩台不密合包括完全不密合及部分不密合, 除出现继发龋、牙髓炎症状外也常出现牙龈炎。常见有:冠过大或过长, 都会出现与基牙密合性差, 常导致牙龈增生、红肿, 常伴有牙龈疼痛, 需要拆除重做[3]。对于龈下肩台宽度过大, 在短期内很快就会导致牙龈增生、出血, 可以考虑切除增生牙龈、排龈并调改肩台至与冠边缘密合。疗效一般还好, 若治疗后炎症不消除则需重做。
粘结剂因素:停留于龈沟内、肩台与冠间、桥体组织面, 时间长了也会引起牙龈炎, 只要是修复体没问题, 清除多余的粘结剂后牙龈炎常会消除, 疗效最好[4]。当然如果是粘结剂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的牙龈炎则需拆除更换粘结剂。
桥体因素:桥体组织面与牙槽嵴接触过紧尤其是桥体有锐利边缘时更易刺激牙龈增生, 切除增生龈, 必要时可以调磨桥体边缘, 无效时拆除重做。接触不密时会致异物滞留而引起牙龈炎反复治疗无效, 拆除重做。
冠外型不良:外型突度过大或过小时均可致牙龈萎缩、牙龈红肿等, 外型突度过大时还常见牙菌斑形成。冠外形突度过大时, 可以通过调改该义齿冠的外形突度, 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外型突度过小时, 可以通过适当调改加大对牙合牙功能尖的斜度, 来减少食物对牙龈的冲击, 或者同时也可适当减少对牙合牙宽度已达到增加义齿的相对突度。这种治疗法笔者暂且称为姑息治疗法, 不宜推广, 应谨慎使用。在决定调改对牙合牙前应该认真判断, 调改如果损伤过大, 或无法达到理想疗效时应重做。
修复体与邻牙因素:修复体与邻牙过紧出现邻接牙胀痛感, 严重的可出现牙移位、牙周间隙增宽引起牙龈炎、牙周炎。或者未留出足够的龈乳头位置而致牙龈乳头炎。修复体与邻牙接触不良或者不紧密往往出现食物嵌塞而致牙龈炎, 一般要考虑重新修复[5]。
按照上述诊断治疗评估, 部分牙龈炎病例进行保守治疗观察, 并随访大于1年, 疗效见表2。
3 讨论
固定义齿修复后出现牙龈炎是导致固定义齿失败的常见原因, 也是固定义齿修复的主要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牙龈缘充血、水肿、探诊易出血, 继续发展可形成牙周炎[6]。其发病机制与固定义齿刺激牙龈、菌斑过度生长、患者口腔卫生不良有密切关联, 但通过上述总结, 可以发现与医师及技师关系更大[7]。
固定义齿修复后并发牙龈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冠颈部与肩台的密合性因素。边缘适合性反映了备牙后的牙体边缘与修复体的密合度及修复体就位的完全程度, 是衡量修复体临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8]。固定义齿修复体边缘与患牙衔接处应形成光滑一致的面;修复体边缘厚度与预备体肩台宽度应该一致。修复体与牙体越吻合, 发生牙龈炎的机会就越小[4]。冠颈缘与天然牙颈部肩台衔接性差, 主要表现为不密合及冠边缘位于龈下过深, 造成冠修复体周边牙龈组织炎症长期存在, 从而造成此处易附着菌斑, 继而造成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Kenggli发现冠边缘位于龈下且密合性差者, 无论有无菌斑存在均会改变龈沟内环境和牙龈微循环, 使牙龈组织呈蓝色, 龈沟温度升高, 龈沟液流量增加, 最终导致菌斑聚集, 引起牙龈肿胀和出血, 导致有节奏弧形美感的龈缘受到破坏, 另外冠边缘的外形 (包括其粘固后) 与牙体肩台外形不连续, 如悬突、缝隙以及缝隙中粘结剂不平整的表面等, 均会对牙龈产生机械性的刺激, 从而引起炎症。冠桥修复体的边缘与牙周健康密切相关, 烤瓷冠桥修复体的边缘应尽可能光洁、密合、无悬突, 伸展度以不超过龈缘下1 mm为宜[9]。在临床中发现龈下肩台宽度过大时, 在短期内就容易出现明显的牙龈增生, 应该是与形成了一个人为的龈袋有关。这要求医师在备牙时一定要选择设计好肩台的位置, 选择龈下冠时把握好冠边缘位于龈下的深度及肩台的宽度。
粘结剂因素:义齿固定后当残留有粘结剂时会导致天然牙与烤瓷冠颈缘衔接位置的平整度受到影响, 可为菌斑生长提供便利, 故而容易引发牙周组织炎症。应将粘固后剩余的粘结剂予以彻底清除;其次粘结剂本身的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牙龈炎, 如不同的粘结剂可致不同的微漏, 直接影响固位体的松动度、基牙继发龋菌斑的形成而致牙龈炎, 则要求医师在粘接冠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粘结剂[10,11]。
至于桥体因素, 无论是选择卫生桥还是选择接触式桥体, 一定要做到自洁性好, 桥面光洁并清除多余的粘结剂尽可能减少菌斑形成;不压迫牙龈, 边缘光滑不刺激软组织, 避免产生牙龈增生等慢性炎症。
冠外形应该尽可能的恢复到生理凸度。冠的轴面外形恢复不良, 未恢复到生理凸度, 不利于自洁和对牙龈的按摩作用, 均可能导致牙龈炎的发生。调改无效时均要重做。
修复体与邻牙因素:除了因修复体外展隙预留不够压迫牙龈而致龈乳头炎外, 更常见的是食物嵌塞所发生的牙龈炎。食物嵌塞主要发生于后牙, 可能原因有技师在分离模型时将邻牙损伤, 冠制作外形恢复不当, 邻接点恢复不准确, 致邻接关系恢复不良;医生试戴时过度调磨邻面;对颌牙有楔形牙尖, 备牙时未及时消除邻牙过大的倒凹等均会引起食物嵌塞[12]。这种情况下的牙龈炎一般不易消除, 常要重做。
前面简单的按冠颈部与肩台的密合性因素、粘结剂因素、桥体因素、冠外形因素、修复体与邻牙因素讨论过关于固定义齿与牙龈炎的关系。李菁文等[13]和符镇南等[14]从义齿的材料方面去分析固定修复与牙龈炎的关系, 但Gracis等[15]和Kois[16]认为, 无论材料本身具有多么优越的性能, 修复过程各个环节中对软组织的处理和保护才是保障修复后软组织健康的关键。另外口腔卫生状况不佳, 也是固定修复后出现牙龈炎的常见病因。本调查设计者认为口腔卫生状况不佳与患者的主观因素有关, 该并发症的主体更有可能是患者, 此次重点讨论的主体是修复体, 未将义齿材料及口腔卫生状况不佳引起的牙龈炎纳入病因分类之中。
对于保障修复后软组织健康, 应该从医师、患者及技师角度去探讨分析。在做固定修复时一定要以生物学为基础, 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生物学宽度对保证牙周组织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根据相关研究证实, 生物学宽度至少为2 mm, 才能有效预防牙菌斑附着改善口腔健康, 同时要以保护患者的健康为前提, 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6,7]。医师、患者及技师要有很好的配合。除了把握好适应证外, 还要求医师及技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医师在修复前应该对患者口腔卫生认真检查, 选择好适应证, 必要时做修复前的积极治疗;备牙前认真排龈, 排龈时压力过大、排龈方向不正确或去除排龈线时过于干燥, 造成龈组织损伤引发龈炎[17]。保护牙周组织, 根据各种冠的肩台要求做好牙体预备[4]。同时也应采用较好取模材料及掌握正确的取模方法, 以确保模型清晰;还要多与患者及技师沟通取得他们理解与支持, 这也是预防固定修复后并发症的重要一环。当固定义齿修复后引起牙龈炎时, 一定要分析病因, 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不宜怕麻烦仅采用冲洗、使用抗生素等消极治疗。
通过上述回顾性总结发现, 固定修复后出现牙龈炎的主要原因是冠与肩台因素占52.4%, 其次是桥基部因素占15.1% (如果仅以桥基部的炎症率为研究对象, 应该高于这个比例) , 要预防好这两方面的牙龈炎是临床医师及义齿加工方的难点[1]。固定义齿修复后出现牙龈炎, 与患者修复后的口腔齿卫生状况、医师的备牙、戴牙、取模水平、取模材料以及义齿铸造材料的收缩性有关, 同时很大程度上与加工方技术人员修整模型的水平有关。为了最大限度的预防固定义齿修复后牙龈炎的发生, 除了加强与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及医师与技师多沟通外, 在固定粘结前一定要试戴内冠及试戴成品冠, 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做到试戴冠一周以上, 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牙龈炎发生及发生的原因, 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摘要:目的:牙龈炎是固定义齿修复中最常见的病发症, 而引起牙龈炎的原因很多。本文旨在为临床固定义齿修复提供借鉴及为固定义齿修复后引起的牙龈炎治疗有所帮助。方法:调查本院278例固定义齿修复后并发牙龈炎病例, 按病因分组对照、治疗。结果:肩台与冠边缘密合性差最易引起牙龈炎, 其中又以龈下肩台过大牙龈增生最明显, 其次是固定桥基底部牙龈炎, 出现牙龈炎后常需重做。结论:固定义齿修复后牙龈炎以冠与肩台不密合常见, 部分保守治疗有效, 多数需要义齿重做。
固定修复 篇7
例:江苏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型企业, 2013年5月初由于火灾, 导致车间一台设备A部分毁损, 该机器原价为200 000元, 累计已计提折旧19 000元。经调查, 火灾是由于员工违规操作引起。火灾中作为设备组成部分的两台原价60 000元的发动机毁损 (公司未将发动机作为单独的固定资产核算) , 导致设备A无法正常工作。B保险公司书面确认事故赔款56 000元。在清理过程中, 以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1 500元, 收到残料含税收入936元。更换发动机及其他零星维修后, A设备性能恢复原状。该企业以银行存款支付维修价款合计54 990元, 并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我们可做分录如下:
(1) 将毁损部分的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A设备54 300, 累计折旧5 700 (19 000×60 000/200 000) ;贷:固定资产——A设备60 000。
(2) 发生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A设备1 500;贷:银行存款1 500。
(3) 收到残料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936;贷:固定资产清理——A设备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36 (936×17%/1.17) 。
(4) 确认保险赔款, 借:其他应收款——B保险公司56 000;贷:固定资产清理——A设备56 000。
(5) 结转固定资产净损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A设备1 000;贷:营业外收入1 000。
(6) 修理费, 借:管理费用47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7 990 (54 990×17%/1.17) ;贷:银行存款54 990。
对于上述分录有几点异议:第一, 机器的发动机的毁损是由于违规操作造成, 属于非正常损失。因此毁损发动机购进时对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需要转出。第二, 发动机是设备的组成部分, 毁损时已将其账面价值转销。而此笔维修费用又进行了费用化处理, 使A设备的成本被低估。因此, 此项维修费应予资本化。第三, 保险公司的赔款实际上是对日后机器修复至原貌所需费用进行的赔偿, 56 000元赔款中包含了增值税款8 136.75元 (56 000×17%/1.17) , 所以维修费用中的增值税进项税额7 990元应不予抵扣。对此, 笔者作如下探讨:
第一, 按《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项目中有两项是关于非正常损失的: (1) 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所称非正常损失, 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 (2) 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 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从中可知, 非正常损失其实只是针对存货而言, 对固定资产并没有任何规定。虽然是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发动机毁损, 但并不符合规定中对于非正常损失的定义, 它不属于被盗、丢失、霉烂变质这三种情形任何之一。既然如此, 我们可确定毁损发动机购进时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无须进行转出处理。
第二, 准则中对于后续支出的规定中, 对于由于某些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涉及替换原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 当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时, 应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这样可以避免将替换部分的成本和被替换部分的成本同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导致固定资产成本多计。但本例中, A设备只是部分维修, 更换发动机修复后, 设备只是恢复原状, 性能并未有实质改变, 不能满足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之一, 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所以本人认为, 此项维修费用应该直接进当期损益而非资产化处理。
固定修复 篇8
关键词:固定义齿,并发,根尖周炎,效果
固定义齿修复是牙体缺损、缺失最常用的修复方法,随着固定义齿工艺的改进,临床技能的提高,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固定义齿修复的效果越来越好,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1,2,3,4,5]。但在修复后并发急、慢性根尖周炎是常见的并发症,为降低尖周炎的病发率,本身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并发根尖周炎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均来自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并发根尖周炎患者,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1~71岁,平均45.6岁。
1.2 就诊时间与临床表现
修复前基牙无痛,无伸长,牙周无红肿,龋坏的基牙均做过根管治疗,修复后出现急性根尖周炎最短时间为24h,慢性根尖周炎最长为6个月以上。急性根尖周炎就诊时主要临床表现为:修复时所用的基牙或保留的残根有明显的疼痛,患牙麻木,叩痛(+++),牙周红肿,牙龈充血,X线显示根尖部有不同程度的透影区。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多数为半年以上的来就诊,自述咀嚼不适,修复牙的牙周边常反复起脓疱,询问病史多有过疼痛但能忍受,X线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根尖区骨质的阴影。
1.3 治疗方法
首先迅速拆除固定修复体,然后对基牙和残根重新做根管治疗,主要是重新建立起引流通道,双氧水+生理盐水+2%甲硝唑溶液冲洗,止痛,消炎棉捻于根管内,每日一换,并口服消炎药、止痛药,主要以罗红霉素+甲硝唑,红肿甚者加地塞米松片。止痛用布洛芬600mg/6h,也可静脉给药,主要是以消炎、消肿为主;对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如患者不愿去除固定修复体,也可参考X线片,对患牙进行牙面开窗,去除牙髓或牙体内的充填体,同样是三液冲洗,根管内可上牙用碘酚棉捻,每日1次根管内换药,也可口服消炎药抗感染,待根尖周炎完全愈合再做完善的根管充填,最后用含银粉加强型的玻璃离子充填,调,恢复其功能。对形成根尖脓肿者,可行根尖脓肿切排术。
2 结果
42例经过上述方法治疗,经过6~29个月的随访,均成功治愈,义齿的功能得到恢复。
3 讨论
3.1 根管治疗不完善
急、慢性根尖周炎是细菌经过牙髓根管内、外引起根尖组织的炎症,由于修复过程中基牙根管治疗不完善,造成根管内细菌未被完全清除,有时甚至是在带菌的情况下,就将修复体戴上,这就引起根尖周炎,所以说在做固定义齿修复前对基牙一定要进行严格完善的根管治疗,这是固定修复最有效果的保障。因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彼此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修复的固定义齿才不会出现急、慢性根尖周炎这样严重的并发症。
3.2 微渗漏
微渗漏是造成固定义齿引发急、慢性根尖周炎的又一因素,这与根管治疗充填材料有关,由于充填材料收缩性大,牙本质不密合造成渗漏,细菌带入根管内,另外在粘结固定义齿时义齿内冠未作消毒处理,有时活髓基牙未做脱敏和消毒处理。这些都有可能将细菌经牙本质带入根管内造成根尖周组织感染形成根尖周炎。
3.3 食物嵌塞
固定修复体戴入后与邻牙形成的微小间隙,造成食物嵌塞,时间一长,加上不注意口腔卫生,细菌微生物易于生长,造成牙周组织长期慢性炎症,最终将导致慢性根尖周炎。
3.4 调
固定义齿戴入时一定要进行调,以免造成创伤性根尖周炎。
3.5 基牙预备
在做基牙预备时,过多地磨除牙本质、对活髓基牙未做脱敏治疗、不做临时冠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根尖周病。
参考文献
[1]Fenton AH.Removable Partial prostheses for the elderly[J].J Prosth Dentist,1994,72(4):525-531.
[2]Lloyd PM.Fixed prosthodontics and esthetic considerations for the older adult[J].J Prosth Dentist,1994,72(5):654-658.
[3]韩宗琦.建立老年口腔专科门诊是老年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J].实用老年医学,1995,9(6):243-244.
[4]郭天文,李冬梅,王肇荣.全口义齿牙尖斜度与咀嚼效能和稳定性研究[J].口腔修复学,2003,9(3):189.
固定修复 篇9
关键词:固定修复,紧邻,预防食物嵌塞
固定修复后,食物嵌塞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如牙龈退缩、溢脓、龋齿、口腔异味,甚至疼痛,影响正常的咀嚼等,有的天然牙松动致固位体不得不拔出。食物嵌塞可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1]。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咬颌压力楔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称食物嵌塞。固定修复后发生食物嵌塞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修复体邻接关系不良[2]。我院在探讨固定修复时恢复紧邻的接触面以预防修复后食物嵌塞,给临床提供一种可行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1 月-2015 年10 月收治需金属烤瓷冠及桥体修复的患者418 例,男198例,女220例,年龄19~67岁,平均(21.8±11.3)岁;229 例金属烤瓷全冠,188 例金属烤瓷固定桥,205 例患者位于磨牙区,213例位于前牙区。随机分成试验组218 例和对照组200 例,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1)基牙选择:固定体选择的基牙稳固,无感染,无牙周病变,根管治疗后或龋坏已填充的,具有良好的固位性和抗力性。(2)牙体预备:具有正常的咬颌接触牙体及牙列常规近、远中邻面均匀磨去1.5 mm,颈缘位于龈下1.0~1.5 mm,唇颊面均匀磨去1.5~2.0 mm,颌面及前牙切端磨去2.0~2.5 mm,舌侧面磨去0.5~1.0 mm。每个面无棱角,无薄边,圆滑无倒凹。(3)制作模型:牙体预备好后排龈,常规印模和灌注超硬石膏模型。将模型交于义齿加工技师。试验组嘱制作金属烤瓷金冠修复体时,龈沟延伸0.25~0.3 mm,临面接触区制作要紧,桥体与龈紧贴。对照组常规制作金属烤瓷冠。跟踪随访6个月、12个月。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 软件进行分析,两组固定修复体6 个月、12 个月并发食物嵌塞的发生率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6 个月有3 例嵌瓷致食物嵌塞,12 个月有5 例由于牙列缺失致食物嵌塞,12个月多达43例,食物嵌塞并发牙龈炎,牙髓炎19 例,其中6 例义齿需拆除。试验组在6 个月和12 个月食物嵌塞率分别是0.24%和14.00%。对照组在6个月和12 个月食物嵌塞率分别为0.14%和34.00%。
两组经过暂时固定6 个月、12 个月随访的固定修复体,制作时紧邻近远中接触面, 桥体与龈紧贴, 龈沟延伸0.25~0.3 mm,可以减少食物嵌塞的发病率,大大提高了患者使用的舒适度,两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食物嵌塞的概念最早由chfeld提出[3],如果两牙之间在进行实物咬颌时一直保持很好的接触是很少会发生食物嵌塞的。金属烤瓷冠桥修复体是口腔科常用的牙列缺损或者牙体缺损修复的普遍方法。因为配戴舒适、不需要经常摘戴、抗力强、外观逼真稳定等特点,深受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但是,由于制作、本身牙体等诸多因素,固定修复体在配戴一段时间后也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特别是食物嵌塞导致的牙龈炎、牙槽脓肿、牙髓炎、牙体松动等,影响患者对固定修复体的满意度,甚至部分固位体最终只能拆除重做。当然,固定修复体食物嵌塞不是制作时紧邻就能完全预防,如果制作过程中外观外形恢复不当,接触位置不正确,邻接点恢复不正确,外冠大小不合适,设计不合理,基牙预备不完整,取模不精准,灌模不准确,都可导致固定修复体的各种并发症,特别是食物嵌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邻面接触逐渐变得不紧密,食物嵌塞的发病情况也越来越普遍[4],可以肯定一点,如果制备认真,取模、灌模精准,制作时近远中紧邻桥体与龈紧贴是可以大大减少食物嵌塞的发病的。
本身一部分需单独烤瓷合冠修复体的制作也就是为了减少食物嵌塞而制作,如果配戴后没有达到患者的预期效果,反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和痛苦。就需要接诊医生从设计、牙体制备等到最后一个环节都得精准。当然也不是邻接越紧越好,值得强调一点,龈沟延伸过度也容易造成龈萎缩,牙周脓肿。所制作的金属烤瓷冠颌面的尖窝沟形态不良,没有形成合理的外展隙,不利于食物的排溢,形成食物嵌塞。
参考文献
[1]陈继军.不同类型食物嵌塞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4(2):78-79.
[2]陶勇,张华坤.固定修复后垂直型食物嵌塞76例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223.
[3]Hirs chfeld1.Food impceetion[J].J Am Dent Assoc,1930,17:1504-1528.
固定修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牙周病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134例, 其中男56例, 女78例;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 (32.3±2.2) 岁。观察组134例, 其中男61例, 女73例;年龄34~70岁, 平均年龄 (31.3±2.4)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牙周病的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刷牙、漱口、洁治术等基础治疗。
1.2.2 观察组
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 基础治疗同对照组, 根据治疗需要对余留牙齿进行合理的调磨, 固定时根据患牙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然后进行修复体试戴、调整、粘结, 进行调牙合, 建立合适的咬合关系, 减小牙合力, 达到恢复咀嚼能力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牙龈红肿触痛, 牙齿松动, 牙周袋形成等症状完全好转, 可以进行正常的咀嚼功能;有效:患者牙龈红肿触痛, 牙齿松动, 牙周袋形成等症状明显好转, 可以进行一般的咀嚼功能;无效:患者牙龈红肿触痛, 牙齿松动, 牙周袋形成等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咀嚼无力。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5%, 给予基础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9%,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牙周病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牙周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两种类型[4], 牙龈炎的病变仅局限于牙龈组织, 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引起的, 牙周炎的特点是牙周袋的形成和牙槽部的吸收。牙周病主要是由吸烟、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有报道称[5], 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病变部位产生刺激, 使牙菌斑和牙石的数量增多, 进而出现牙周病。研究表明[6], 心理压力大的人牙周病发生率是压力小的人2倍。因此, 注意口腔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是预防牙周病的关键。
固定修复是修牙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7], 首先通过基础治疗后, 然后进行固定修复, 可以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 具有对抗侧向移位的能力, 外表美观, 患者感觉舒服, 受到众多牙科患者的欢迎。从研究发现, 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5%, 给予基础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9%,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有关报道相似[8]。综上所述, 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牙周病治疗效果满意, 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咀嚼功能, 外观无异样,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Filip Keulemans.The influence of framework design on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laboratory-made inlay-retained fibre-reinforced composite fixed dental prostheses[J].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09 (7) :844-849.
[2]吴国麟.活动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 :62-64.
[3]Ma PS, Brudvik JS.Managing the maxil ary partial y edentulous patient with extensive anterior tooth loss and advanced periodontal disease using a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J].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2008 (4) :259-263.
[4]林捷.固定式恒久牙周夹板在牙周病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3 (1) :105-106.
[5]呼迎春.牙周病基础治疗研究分析[J].医药前沿, 2014, 3 (11) :89-90.
[6]杨艳辉.活动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2 (1) :128-129.
[7]向兰峰.浅析联冠或固定桥法修复前牙松动移位缺失[J].医学信息, 2013, 1 (11) :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