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疗法

关键词: 介入 急性 患者

介入疗法(精选九篇)

介入疗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50例。研究组男32例, 女18例, 年龄34~76岁, 平均 (58.13±4.28) 岁, NYHA心功能分级:I级36例、II级14例;对照组男34例, 女16例, 年龄35~78岁, 平均 (59.26±4.15) 岁, NYHA心功能分级:I级37例、II级13例。两组症状均符合美国心脏学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两组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确诊后均服用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林300 mg, 对照组入院后80 min行PCI治疗。研究组先行溶栓治疗, 根据《中华心血管杂志》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 将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中, 静脉滴注60 min。之后根据发病后临床试验 (TIMI) 血流分级评价梗死相关动脉 (IRA) 的再通情况, 若存在IRA仍阻塞、血流仍缓慢、IRA开通但狭窄<75%、多支弥漫性病变等情况, 继续行溶栓治疗, 并择期行PCI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术后1 w行冠状动脉造影, 造影支架远端血流达II~III级, 残余狭窄<20%为再灌注成功标准[2]。两组介入情况包括术前术后IRA达TIMI3级血流、术前术后IRA达TIMI3级开通。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 以评估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3]。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介入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前、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其中研究组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94.00%、96.00%, 均高于对照组78.00%、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LVEF (57.28±4.13) %高于对照组 (50.14±3.86) %, LVEDD (44.35±2.86) %低于对照组 (50.18±3.7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AMI属于心内科常见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上腹部疼痛、全身不适发热、胃肠道症状等, 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因此需及时采取科学方法治疗, 以减轻患者病痛[4]。该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00例AMI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予以直接PCI治疗, 研究组予以溶栓后PCI治疗, 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经研究可得两组介入情况和心功能指标变化两项结果, 其中分析前者可知, 研究组术前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94.00%、96.00%, 均高于对照组78.00%、80.00%, 结果表明单纯溶栓疗法操作简便, 可最大限度减少发病-再灌注时间, 缩短IRA开通时间[5]。但该方法血管再通率较低, 仅35%~50%患者可恢复TIMI3级血流, 且溶栓后狭窄残余较高, 再闭塞率可达20%~30%, 再加上其改善AMI患者预后程度有限, 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压、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因此多于50%的AMI患者不适用于单纯溶栓治疗[6]。杨林等研究发现, PCI血管再通率较高, 可达90%以上, 且残留狭窄较小, 可减少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7]。但该方法术前准备时间较长, 再灌注时间延迟, 可使患者治疗时间延误的可能性加大, 且PCI治疗对设备、操作人员水平等要求较高, 因此不适合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单纯溶栓治疗和PCI治疗均具有局限性, 但买泓等研究发现, 溶栓后行PCI治疗AMI的疗效确切, 可使患者获益, 这与该研究结果类似[8]。

同时, 该研究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可知, 治疗后研究组LVEF (57.28±4.13) %高于对照组 (50.14±3.86) %, LVEDD (44.35±2.86) %低于对照组 (50.18±3.73) %, 这表明溶栓后PCI相较于直接PCI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LVEF与心肌收缩能力相关, 心肌收缩能力越强, 射血分数越大, 正常人LVEF≥50%, LVEF<50%提示心功能不全。LVEDD主要反映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正常人LVEDD范围是35~50 mm, LVEDD>50 mm提示存在心功能受损, 患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加大, 因此LVEF、LVEDD可作为反映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的主要指标[9,10,11]。朱张国等研究发现, 溶栓后PCI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MI患者左心室受损程度, 恢复左心室功能, 这与该研究结果类似[12]。该研究由于受样本例数、外部因素等因素制约, 未对溶栓后PCI与直接PCI治疗AMI的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 溶栓后PCI治疗AMI疗效确切, 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室功能,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究溶栓后介入治疗 (PCI) 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疗效。方法 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行直接PCI治疗, 研究组行溶栓后PCI治疗, 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术前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研究组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94.00%、96.00%, 均高于对照组78.00%、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研究组LVEF (57.28±4.13) %高于对照组 (50.14±3.86) %, LVEDD (44.35±2.86) %低于对照组 (50.18±3.7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溶栓后PCI治疗AMI疗效确切, 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室功能,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溶栓后介入治疗,直接介入疗法,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军, 刘志刚, 赵丕田.直接介入与择期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4) :918.

[2]林庚海, 邓节喜, 阮发晖, 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4, 36 (14) :2114-2116.

[3]Lessick J, Abadi S, Agmon, et al.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predictors of late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func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2, 23 (10) :258-261.

[4]Hong Y, J Jeong, MH Ahn, 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rug-eluting st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from Kore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KAMIR)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3, 34 (1) :522-524.

[5]谭保平.急诊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对比分析[J].内科, 2011, 6 (4) :308-311.

[6]张永强.静脉溶栓合并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2 (5) :491-493.

[7]杨林.静脉溶栓后介入与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比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8) :69-70.

[8]买泓, 宁靓, 赵刚.静脉溶栓与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J].重庆医学, 2014, 43 (9) :1133-1135.

[9]贾新巧.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心梗左心室功能的效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3) :3247-3248.

[10]陈健.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2, 41 (3) :295-296.

[11]李彦明, 程冠昌, 洪岩, 等.溶栓后介入疗法和直接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690-4692.

脑梗塞的介入疗法 篇2

既然这种病如此危急,一旦家里有人出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处置呢?首先要抓紧时间设法将病人在发病4个小时内送到医院,以使医生在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完成治疗,治疗得越早,效果就越好。如果由于各种原因超过了6个小时,延误了治疗时机,其后果就极为严重了。

大家知道,脑是人体的中枢,是“司令部”。别看它仅仅有1200~1500克重,是体重的2%,但它的耗氧量却占全身供氧量的20%;每分钟需要动脉供血800~1200毫升,是全身血流量的15~20%;脑的耗糖量占全身供糖量的25%。所以时时刻刻都要有充足的氧和充分的糖等营养供它消耗。如查脑血流中断5~7秒,人就会丧失意识;中断5~7分钟,大脑就会受到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转损伤。所以说,抓住发病后6小时内的治疗时机,是至关重要的。

介入疗法的特点是: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帮助下,将检查诊断与相应的治疗结合起来,从而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施行创伤很小而疗效甚佳的治疗。脑梗塞的介入治疗是这样实施的:患者发病4小时内被送至医院,经接诊医生的初步检查,怀疑是脑梗塞后要立即做“CT”。如果没有出血情况,应赶紧将病人送到导管室,由医生在病人的大腿根部股动脉上扎一个绿豆大小的针孔,再插入一根导管,在X线数家减影机下做脑血管造影,看看是否有脑血管阻塞以及阻塞的部位。如发现有栓塞,便将一支更细的微导管送到血栓的部位,微导管的端头与血栓接触或穿入血栓,再将事先备好的溶栓药通过微导管慢慢地注进去。这样每隔一刻钟,就做一次脑血管造影,以观察给药的效果。如果堵的轿管通了,即停止给药;若还不畅通,就加大药量,直到75~100万单位的最大剂量时停药。一般来说,只要能让医生在患者发病6小时内做治疗,通常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宫颈妊娠介入疗法的临床应用 篇3

关键词:宫颈妊娠,介入疗法

宫颈妊娠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异位妊娠, 其发病率不到异位妊娠的1%[1]。宫颈妊娠是指孕卵在子宫颈管内着床和发育, 临床少见, 近年来由于助孕技术的发展, 发病率有所上升。当宫颈妊娠发生自然性流产, 或因误诊为宫内早孕而行人工流产时, 因子宫颈收缩力甚弱, 不能迅速排出妊娠产物, 开放的血管不闭锁, 故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若抢救不及时, 可危及患者生命。过去宫颈妊娠多采用子宫切除术, 近年来由于介入疗法的应用, 治疗已有了新的进展。介入疗法应用数字技术, 扩大了医师的视野, 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师的双手, 它的切口 (穿刺点) 仅有米粒大小, 不用切开人体组织, 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介入疗法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笔者对河南社旗县计划生育指导站2009年1月至2009年11月10例宫颈妊娠介入疗法临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南社旗县计划生育指导站2009年1月至2009年11月10例宫颈妊娠患者采用介入疗法。患者平均年龄32岁, 孕产次1~6次, 平均3.5次;均有停经史 (42~75 d) 和阴道出血史, 有人工流产史7例;合并子宫黏膜下肌瘤2例, 带宫内节育器1例。尿妊娠试验均阳性, 血β-HCG值均升高至5762~40480.72mIU/mL (正常值<5mIU/mL) 。B超监测提示孕囊或妊娠物位于膨大的子宫颈管内, 子宫腔空虚, 均证实为宫颈妊娠且尚未流产。

1.2 临床表现

1.2.1 停经史与阴道流血

常表现为停经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 严重时可表现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以致休克, 患者常无腹痛, 这是宫颈妊娠的特点, 有时伴有腰背痛及泌尿系统刺激等症状。

1.2.2 妇科检查宫颈膨大、变软, 呈圆锥状, 宫颈外口稍扩张, 呈内

陷的小孑L状, 宫颈内口紧闭, 无触痛, 子宫大小正常, 故宫颈、官体可呈葫芦状。双侧附件未见异常[2]。

1.3 临床诊断

凶宫颈妊娠比较少见, 易误诊, 诊断必须靠详细的痫史及体格检查。随着超声影像学经验的不断积累, B超检查对宫颈妊娠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1) 病史:a.宫颈妊娠多见于经产妇及有宫腔操作史的患者;大于宫体, 宫颈管及官颈外几明显扩张, 增大的宫颈与正常大或稍大的宫体呈葫芦形;b.宫颈管内可扪到胚胎或胎盘组织;c.宫颈内关闭。 (3) 辅助检查:近年来, 随着B超检查及血清β-HCG水平测定的常规应用, 使许多宫颈妊娠在进行任何手术操作之前可作出诊断, 尤其是阴道B超的应用, 使B超对早期宫颈妊娠的诊断率明显提高。

1.4 方法

对临床上确诊的10例子宫颈妊娠患者采用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插管实施双侧髂内动脉前干血管造影 (DSA) 明确胚囊的主要供血动脉。并选择性灌注铂类抗癌药 (如卡铂) 。同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

2 结果

DSA造影检查显胚囊血供主要来自双侧子宫动脉或阴部内动脉, 动脉期胚囊染色明显, 边界清晰。行介入后4例胚囊5~7d内完全脱落自然排出。3例8~12d内脱落自然排出。3例14d后行清宫术清除孕囊。10例患者2~4周内血HCG均降至正常值 (4U/L) 以下。

3 讨论

3.1 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经阴道超声, 彩色多谱勒超声及

β-HCG检测技术的发展, 使大部分宫颈妊娠能得到早期诊断, 从而也给非手术治疗创造了机会[3]。

3.2 术后患者因导管在动脉血管内操作, 有损伤血管致血管穿孔和血

管壁撕裂而引起内出血的可能, 故术后应备齐急救物品, 返回病房后绝对卧床休息24h。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呼吸、体温。每半小时测1次血压、脉搏、呼吸, 2h平稳后改每4h测量1次直至24h后停测。

3.3 向患者强调定期门诊复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出院后应加强个人

卫生, 禁止性生活及盆浴1个月, 避孕6个月, 以免诱发腰骶部胀痛。若发生腹痛, 阴道出血多于月经量, 阴道分泌物性状异常, 再次妊娠等情况应及时就诊检查。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50.

[2]罗营, 糜若然.宫颈妊娠诊断和处理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 2001, 28 (2) :103-10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疗法 篇4

所谓介入,即指放射线(X线)和超声波成像学器械及技术的介入,主要是指X线。X线过去主要用于透视和摄片检查,现应用于治疗过程中的引导和监控,使手术定位准确、操作安全,损伤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效果增强。

过去的常规腰椎间盘切除术,是在全身或半身麻醉下,医生切开皮肤、肌肉,打开椎管,切除突出的椎间盘。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具有腰腿痛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保守治疗都可以缓解疼痛。常用的保守治疗,包括卧硬床、戴腰围、牵引、推拿、理疗、应用药物等。保守治疗对部分患者可能无效,此时可以选择介入治疗,有CT引导下药物注射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臭氧注射术、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等多种。

CT引导下药物注射术:腰椎间盘突出症处于腰腿痛急性期,可在C臂机或CT引导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治疗时,患者在C臂机或CT机监控下,医生将一根比头发丝粗一些的穿刺针刺入椎间孔的外侧,然后推入药物。药物一般为消炎、止痛、活血、营养神经和改善炎性环境等作用的药物混合,通过椎间孔到达突出的椎间盘及炎性的神经根旁,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

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也是在C臂机或CT监控下,利用导入激光的光、热、压力等效应能,使膨出的髓核汽化,水分迅速蒸发,蛋白质溶解汽化。调整至最佳照射条件后,只有髓核汽化而周围没有损伤,有效地降低了椎间盘内的压力,从而缓解了对神经根及椎间盘周围痛觉感受器的刺激。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与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相似,在C臂机或CT监控下,将带针芯的穿刺针刺入椎间盘的中后1/3处。正侧位透视确定进针位置正确后,依次旋入各组套管针,最粗套管针送至纤维环内0.3厘米左右并固定,其余拔出。沿此通道送入环锯,切割纤维环,再用髓核钳夹碎并取出髓核组织,最后放入髓核切除器,接通负压吸引器,切割、抽吸髓核组织。局部加压包扎。

臭氧注射术:此法通过X光透视定位(C臂机或CT机)并进行监控,采用局部麻醉,将特制的细长注射针准确插到病变腰椎间盘中央,再将臭氧注射到里面。臭氧可使病变椎间盘发生变性,使神经根所受压力减轻,产生治疗效果。此外,臭氧可抑制无髓感觉神经纤维,释放止痛物质脑啡肽而起到镇痛作用。所以,臭氧注射后即时效果及远期疗效均相当明显。由于臭氧进人体内后可很快分解为O2和O,而O2是人体时时要从外界吸入的,所以很安全。对臭氧过敏的人极为罕见。

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是将生物药物胶原酶注射到突出椎间盘部位,高度选择作用于构成椎间盘的主要成分胶原纤维,使其发生分解,使突出椎间盘组织变小乃至消失,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注射胶原酶,只需像拔牙一样,在局部打一点麻药,在患者没有痛苦的情况下,插入一根与一般肌肉注射所用针头粗细差不多的细针(有时插入细导管)就可以了。为了定位准确,整个穿刺过程均由x线透视(C臂机或CT机)监控。医生可以得心应手地调整进针角度,通过狭小的椎骨间隙,掌握进针深度。

绝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均适合介入疗法,但具体情况要看医生诊断。

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整个注射过程中病人神志清醒,腰及下肢感觉没有变化;如有异常感觉,可及时反馈给操作医生,以加强安全性。

各种介入方法,为了防止并发症(椎间盘炎、腰肌血肿、血管损伤及神经损伤等),术前应根据照片进行精确测量,穿刺时注意边操作边作正侧位透视观察,防止伤及椎管、肠管及血管。

灌注疗法在输卵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0例患者10例为原发性不孕,20例为继发性不孕;其中20例为输卵管峡部阻塞,5例为输卵管壶腹部阻塞,5例为伞端阻塞。有盆腔炎病史者4例,结核病史者1例,绝育术后再吻合者2例。使用COOK公司生产的导管和导丝,在0.035英寸导丝的导引下将5.5F导管前端固定于输卵管子宫部,再沿着5.5F导管依次送入3F导管、0.015英寸导丝至阻塞部位,经0.015英寸导丝分离再通后缓慢注入60%泛影葡胺2 m L左右,使输卵管全段显影[1]。对于输卵管壶腹部、伞端阻塞者,或阻塞严重导丝无法再通者,将注射用糜蛋白酶4 000 U、硫酸庆大霉素8万U、盐酸林可霉素0.6 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 mg与10 m L 0.9%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经3F导管缓慢加压注入输卵管,待药液通过后再注入造影剂使输卵管全段显影。术后10min摄腹部平片,观察造影剂在腹腔涂布情况以及双侧输卵管内是否有造影剂潴留,以作出诊断。术后应用抗生素5 d~7 d,禁止性生活1个月。

2 结果

本组30例中导丝再通成功15例(全部为输卵管峡部阻塞者,其中包括2例绝育术后再吻合者),1例结核病史者无法再通,余4例灌注疗法再通成功;5例输卵管壶腹部阻塞,灌注疗法再通成功4例,1例无法再通(其有盆腔炎病史);5例伞端阻塞者,无1例再通成功,包括3例盆腔炎病史者。

3 讨论

子宫是一个厚肌性空腔的器官,呈倒置扁梨状,子宫体被腹膜覆盖,与膀胱直肠相邻,其两侧由阔韧带固定。输卵管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内侧与子宫角相连,外端游离在卵巢上方,全长8 cm~14 cm。输卵管为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卵子受精后由输卵管向子宫腔运行。输卵管分3层,外层为浆膜层,是腹膜的一部分,也是阔韧带的上缘;中层为平滑肌层,当平滑肌层收缩时,能引起输卵管由远端向近端的蠕动,使受精卵向子宫方向运行;内层为黏膜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如纤毛细胞,纤毛细胞的有序摆动有助于精子、卵子以及受精卵的运行[2]。女性生殖器官外与尿道、直肠相邻,内与膀胱、输尿管以及阑尾等相邻,其临近器官的创伤、感染等,都可累及内生殖系统[3]。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1)经淋巴系统蔓延;(2)经血液循环播散;(3)沿生殖器黏膜上行蔓延;(4)直接蔓延[4]。急性及慢性盆腔炎病因: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术后感染,经期不卫生,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宫腔及宫颈癌放射疗后内膜坏死易感染,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或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转变成慢性,老年性阴道炎上行感染,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肌瘤使内膜损坏造成感染,结核杆菌的播散。

女性的不孕症可分为器质性不孕和功能性不孕两大类[5],功能性不孕主要是内分泌紊乱所造成的,如:排卵异常、月经周期紊乱等;器质性不孕主要是由于内生殖系统先天发育异常、炎症、结核、损伤及邻近器官病变所引起的,其结果造成阴道、子宫变形或输卵管狭窄、僵硬、粘连等,子宫和输卵管运送卵

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和再通术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最佳选择,但在临床应用中提示其对输卵管间质部、峡部阻塞的治疗效果较好,对于输卵管壶腹部阻塞者,由于其管腔直径大,导丝再通过程中易导致输卵管穿孔,严重者导丝穿破伞端有损伤卵巢导致大出血的危险,所以输卵管壶腹部、伞端阻塞者被列为选择性输卵管再通术的禁忌证。在笔者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在适当的压力下通过灌注疗法可以部分解决输卵管远端的阻塞,且不会造成输卵管损伤。在灌注过程中须注意:要缓慢加压;如果患者感觉疼痛难耐时,要停止加压或适当减压,但要保持一定的压力约1 min。因此,在施行再通术时尽量不要做麻醉治疗。

本组8例灌注成功者均为导丝无法到达并解决者,有1例伞端阻塞者虽通过灌注疗法,可以通过一部分药液,但由于其伞端周围组织的粘连,输卵管伞端“拾卵”功能的恢复希望微乎其微,故此作用不大。因此,灌注疗法成功与否与病变部位和病变轻重有关。输卵管结核者由于结核组织的瘢痕收缩,管壁变得僵硬、狭窄,不但失去运送卵子的功能,而且在导丝再通过程中,导丝无法剥离僵硬粘连的组织,在灌注疗法运用中又无法强行加压灌注,因僵硬的管壁失去弹性不能承受强压,否则易造成管腔破裂,因此无法成功再通。此类患者可行宫腹腔镜联合探查,并根据探查情况决定手术方式,有盆腔粘连者分离粘连,恢复盆腔脏器的正常解剖位置;有输卵管周围粘连或伞端闭锁者行输卵管整形及造口术。腹腔镜手术基本完成后,行宫腔镜检查,按顺序检查宫颈管、宫腔形态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占位性病变及输卵管开口情况,并行输卵管间质部插管通液,注入稀释亚甲蓝液体,在腹腔镜下观察输卵管形态、阻塞部位,判定输卵管通畅情况[5]。

总之,输卵管导丝介入及灌注疗法可以缩短不孕症患者诊治的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具有其他不孕症检查技术无可替代的效果,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7.

[2]柏树令,应大军.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6-180.

[3]刘赓年,李松年.腹部放射诊断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8:405-411、443.

[4](美国)弗莱谢尔著,王泽密译.临床妇科影像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10-14.

介入疗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10例产后流血患者, 并将其随机分作研究组 (55例) 与对照组 (55例) 。研究组年龄23~40岁, 平均年龄30.5岁, 病程为6~8 d, 平均病程为5.2 d, 根据程度分型:23例轻度流血、21例中度流血、11例重度流血。对照组年龄25~43岁, 平均年龄29.8岁, 病程7~9d, 平均病程为4.1 d, 根据程度分型:24例轻度流血、22例中度流血、9例重度流血。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标准, 胎儿分娩后的1 d内, 出血量>500 m L, 按照产后2 h血红蛋白值, 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三类, 轻度:血红蛋白质值为80~100 g/L, 中度:血红蛋白质值为60~80 g/L, 重度:血红蛋白质小于60 g/L。排除标准:血液病、血小板减少症、障碍性贫血与白血病病史者。将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作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按照产后出血原因, 选择西医针对性方法, 胎盘因素导致产后流血者, 可将胎盘徒手剥离, 实施清宫术。针对软产道裂导致流血者, 实施缝合修补术。针对宫缩乏力导致产后流血者, 选择缩宫素注射液治疗[2]。

研究组:患者入院后, 给予栓塞介入治疗, 开通静脉通道后, 实施输血和补液, 方可患者休克, 确定经保守治疗失败, 经患者、家属签字同意后, 给予介入治疗。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检测患者出血量与出血部位, 给予局部麻醉, 采取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在右侧腹股沟韧带1 cm处, 给予局部麻醉, 选择Seldinger技术, 通过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3], 对于侧髂内动脉、同侧, 给予分别插管。对于同步盆腔动脉, 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掌握患者出血动脉分支、出血部位情况。接着, 迅速插管子宫动脉, 待固定之后, 再加入栓塞剂。待栓塞成功之后, 监测0.5 h, 若患者血压稳定, 未出现阴道出血, 即可拔管, 并通过加压方式, 包扎穿刺点。1个疗程为3 d, 1个疗程后监测两组的疗效。

1.3 疗效判断

治愈:通过治疗后, 患者流血症状完全停止, 子宫恢复至正常, 确保收缩状态。

显效:通过治疗后, 患者流血症状明显好转, 子宫基本恢复正常, 能够维持收缩。

好转:通过治疗后, 患者流血症状基本好转, 子宫基本能够维持收缩。

无效:通过治疗后, 患者流血症状无变化, 甚至加重[4]。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治愈38例、显效13例、好转3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2%, 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10例、好转10例、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70.9%, 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3721, P<0.05) 。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 待胎儿分娩后, 24 h出血量大于500 m L, 即叫做产后出血, 有78%产后2 h内发生。处于晚期时, 产后出血分娩1 d后, 处于产褥期内, 出现子宫大量出血, 在产后2周内发生。处于分娩期时, 产后出血属于严重性并发症, 是孕产妇死亡的关键原因。近年来, 我国出后出血并发率呈逐年提高趋势, 占据15%的分娩总数, 尤其是边缘落后地区, 因手术环境较为落后, 产后出血情况更为突出。因收集血量、测量血量, 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实际并发率较高[5]。

目前, 在国内产后出血, 在流血治疗时, 一般选择单纯西医治疗, 可迅速达到止血作用, 患者也容易接受, 可提高止血康复率、巩固率。尤其是清宫患者, 发生不规则流血时, 若体内缺乏宫锁素, 对宫缩素敏感性具有严重影响。所以, 若选择常规治疗, 其治疗效果较差, 极易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6]。

针对产后出血, 主要为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贫血与阴道流血, 如因弥散性凝血, 失血量过多。按病症的轻重程度, 失血速度、失血量、贫血量, 区别与患儿。在短期内, 若大量出血, 极易发生休克。然而, 在休克早期, 因机体代偿机制紊乱, 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可能处于正常范围内。因此, 此时必须加强严密监测, 早期识别风险因素, 科学评估出血量, 并实施积极救治。临床中往往存在只有当失血到一定程度出现失代偿表现如脉搏增快、血压下降才引起重视, 而此时已失去了最佳救治时机。此外, 如果产妇原已患贫血, 即便出血不多, 亦可发生休克, 且难以纠正。因此, 对每个产妇必须作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7]。

选择动脉栓塞, 利用栓塞剂栓塞出血血管, 可实现止血目的。同时, 也容易损坏正常组织。产后出后后, 子宫因血供丰富, 对缺氧缺血极为敏感, 选择栓塞剂, 也可栓塞出血血管, 也不损伤正常组织缺血。根据张梅娜等研究报道[8], 观察组66例患者介入栓塞治疗有效率高达93.5%, 而66例对照组患者仅为65.8%。通过该组实验得知, 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8.2%,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9%, 该组实验结果与报道相符。实验证明, 对产后流血患者, 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 能有效缓解流血症状,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潘光友, 李淑芝, 穆芳, 等.介入放射学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6下旬刊) :137.

[2]彭方亮, 周晓.介入治疗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12, 33 (1) :96-97.

[3]苏春蓉.47例产后大出血介入治疗后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18) :1669-1670.

[4]万九峰, 董永安, 姬超, 等.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 2015 (1) :82-85.

[5]文鹏程, 官彬, 彭吉民, 等.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产后出血19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 2012 (5) :637-640.

[6]刘书花, 王健, 史欣, 等.产后出血的介入栓塞治疗现况[J].临床误诊误治, 2014 (9) :114-116.

[7]刘莹菁, 钟慧红, 林平, 等.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0) :48-49.

介入疗法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瘤破裂患者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龄22 ~ 72岁,平均(48.9±8.6)岁。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经过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确诊,其中动脉瘤单发65例,多发35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7例。排除合并有其他脑血管疾病、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患者。根据患者接受手术距离发病时间将其分为两组,≤ 3d39例为早期手术组,>3d61例为延期手术组。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Hunt-Hess分级,接受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在栓塞前均进行再次DSA检查确定动脉瘤位置、大小以及形态。肝素化后快速在动脉腔内填塞与动脉瘤内径相吻合第1枚微弹簧圈,随后逐渐加塞小规格弹簧圈,由外向内,逐渐填塞满。术后尼莫地平50mg/8h静脉滴注,给予扩容、抗生素等处理。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断

所有患者术后即进行DSA检查,评价介入治疗效果[8]:栓塞程度为100% 为完全栓塞;栓塞程度≥ 95% 为大部分栓塞;栓塞程度为<95% 记为部分栓塞。比较两组栓塞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对患者出院时情况进行短期预后评估[9]:1分为患者有症状,但已经能照顾自己日常生活以及完成之前经常从事简单工作;2分为轻度残障,不能完成以前从事活动,但可独立处理个人事务;3分为中度残障,行走、吃饭等部分活动可独立完成,但其他复杂事务需协助;4分为中重度残障,需要他人照顾日常生活,协助下可行走;5分为重度残障,需卧床,大小便失禁,日常需要持续看护照顾; 6分为死亡。如评价≤ 2分记为预后良好,>3分记为预后不良。分析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动脉瘤数量、高血压病史以及Hunt-Hess分级对预后的影响[1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比较,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意义因素进一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栓塞程度

早期手术组患者完全栓塞率达79.49%,而延期手术组为57.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1P=0.022);两组大部分栓塞率以及部分栓塞率之间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

早期手术组死亡2例(5.12%),延迟手术组死亡4例(6.55%)。早期手术组发生术中出血1例, 术后动脉瘤再出血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69% ; 延期手术组发生术中出血2例,术后动脉瘤再出血2例,术后意识障碍2例,脑积水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1.48%,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921 P=0.108)。

2.3预后及影响因素

患者出院时m RS评分结果显示,预后良好(≤ 2分)有81例(81%),预后不良(>3分)有19例(19%)。 对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动脉瘤数量、高血压病史以及Hunt-Hess分级进行分析,得出手术时间、高血压病史以及Hunt-Hess分级对于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三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得到手术时间、高血压病史以及Hunt-Hess分级均为影响预后独立相关因素(P<0.05)。见表2、表3。

3讨论

AN破裂出血以及引起脑血管痉挛是其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主要原因,有研究报道AN首次破裂出血死亡率约为18%,如不及时给予合适治疗,其2年内死亡率可迅速上升至80%,而存活患者中约50% 会有肢体残疾等后遗症[11]。因此,对AN患者早期进行诊断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极为关键。AN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开颅手术,包括动脉瘤夹闭术、动脉瘤孤立术等,一种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弹簧圈栓塞、载瘤动脉闭塞等[12]。在本次研究结果可见,介入治疗AN可以取得较好栓塞治疗效果,大部分患者预后较良好,尤其在发病3dd内接受治疗患者完全栓塞情况更好,考虑是因为AN破裂出血3dd内,红细胞尚且保持完整形态,之后则会大量溶解引起大量血红蛋白释放,这容易使得脑血管出现痉挛。早期手术效果较好也符合以往关于AN在首次出血后24 ~ 72h内约10% 会再次出血,需尽快进行栓塞报道[14]。Hunt-Hess分级对于患者预后影响可能是因为患者病情越严重,动脉瘤再次出血、脑血管发生痉挛以及脑积水风险越大,当Hunt-Hess分级在Ⅳ级或以上时,患者往往已经有较严重脑血管痉挛、脑肿胀,甚至引起脑部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 因此患者预后不佳。有高血压病史患者由于长期高血压状态,对于患者颅内血管壁有所损伤,其导致血管扩张和动脉高压,动脉瘤更容易发生破裂,高血压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也会影响到介入治疗时血管壁扩张效果[15]。

介入疗法 篇8

资料与方法

病例来源: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心内科介入术后患者, 自愿参加音乐治疗者。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指征 (2009年) : (1) 稳定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2) 急性心肌梗死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直接介入治疗、溶栓失败后的补救性介入治疗、延迟介入治疗等) 。

样本量:方便抽样法、信封法, 根据现有的文献治疗睡眠质量下降的平均有效率69%, 希望音乐疗法的有效率达到90%, 根据有效率计算样本数, 取α=0.06, β=0.18, 则预试验:P1=0.80, P2=0.65, 双侧v=∞时, μ0.05/2=1.06, μ0.1=1.18, 代入公式如下:n1=n1=0.5×[ (μα+μβ) ÷ (sin-sin) ]2=25, 每组所需观察病例数25例, 两组50例, 若估计脱落率20%, 总例数60例, 分为两组, 每组30例。

研究方法: (1) 对照组 (常规护理组) :术后生命体征监护, 记录生命体征, 观察切口敷料, 末梢血液循环, 遵医嘱用药, 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 (2) 试验组 (常规护理+音乐疗法组) :术后生命体征监护, 记录生命体征, 观察切口敷料, 末梢血液循环, 遵医嘱用药, 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 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行音乐疗法。音乐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舒缓柔和的音乐、音量 (20分贝) 。音乐播放时间:术后当天, 术后第1天, 术后第2天, 术后第3天, 晚间20:00-20:20。工具:头戴式优质耳机。

测量工具:AIS-阿森斯失眠量表是Dan Sedmark教授于1985年设计的, 即AIS。AIS不仅使用方便, 其自测结果也非常准确, 因此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在国际医学领域中, AIS是标准的评价失眠的量表。AIS用于评定被试者的主观睡眠质量, 结果:总分如果≤4, 则没有睡眠障碍;总分如果<6分且>4分, 则有可能失眠;总分如果≥6分则为失眠。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基线的资料: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 见表1。

两组患者的年龄比较, 见表2。

两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见表3。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干预前后AIS的变化。对照组术后当天、第1天、第2天、第3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从术后当天起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组间比较, 从术后当天、第1天、第2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第3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两组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 (SDS) 的变化:对照组术后当天、第1天、第2天、第3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从术后当天起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组间比较, 从术后当天起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讨论

统计数据的结果显示, 前往就诊的患者中, 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多, 根源有可能在社会中, 男性比女性的社会压力更大, 并且有许多男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吸烟和过度喝酒的不良习惯, 体重过重, 导致中年男性出现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近年来,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命质量[2]。但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睡眠质量普遍下降, 研究中我们发现年龄越大对睡眠质量影响就越大, 这有可能是老年人由于慢性病患病率上升, 体内褪黑素、5羟色胺等激素水平改变, 影响睡眠质量。然而, 睡眠质量影响着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精神、体力的恢复、疾病的转归和康复。冠心病介入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创伤, 身体会有不适, 容易引起睡眠质量的下降, 尤其是老年冠心病患者[3]。由表4结果可见, 两组患者阿森斯失眠量表总分比较, 对照组术后当天、第1天、第2天、第3天与术前比较有差异, 试验组从术后当天起与术前比较有差异。组间比较, 从术后当天、第1天、第2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有差异, 术后第3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无差异。从数据分析可见, 对照组患者术后失眠发生率比试验组发生率高, 试验组的阿森斯失眠量表总分比对照组低。提示:常规护理+音乐疗法组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要比单纯的常规护理组的效果要好, 且具有无刺激性、效果更长久、疗效更稳定、没有不良反应、可靠安全、简易可行、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

音乐疗法是一门涉及心理学、音乐学、医学三大领域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医学证明, 特殊的节奏、旋律、音调与音色作用于人体后, 使人体多种振频活动更加协调, 起到镇静、调节血压等作用, 而这些和谐的、愉悦的音乐传入大脑后可以刺激神经、内分泌、消化、心血管系统, 促使新陈代谢, 增强抗病能力, 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音乐疗法是一种良性刺激, 可以让患者置身于轻松、柔美的意境中, 转移注意力, 缓解和调整不良情绪, 改善睡眠。

注:统计后得知, P>0.05, 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注:统计后得知, P>0.05, 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组间比较#P<0.05, #P<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组间比较#P<0.05, ##P<0.01。

注:统计后得知,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包海棠.骨科患者术后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7) :810-811.

[2]兰天, 郭群英.护理干预对介入治疗术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0, 24 (7) :1821.

介入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39例, 女30例, 患者年龄34~77岁, 平均年龄为 (54.5±12.3) 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且符合AHA/ACC制定的急性心临床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有出血倾向、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半年内脑卒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功能障碍以及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分为A、B、C 3组, 其中, A组23例接受直接PCI治疗, B组21例接受易化联合PCI治疗, C组25例接受延迟PCI治疗, 且3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抗心肌缺血常规药物治疗, 主要药物类型包括:他汀类降脂药物、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剂 (ACEI) 、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基酯类、普通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B、C组观察对象使用德国鲍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r-t PA, 每支50 mg, 给药方法为:溶栓前90 min内通过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42 mg r-t PA, 同时静脉推注8 mg r-t PA和5000 U肝素, 排除有溶栓禁忌证者。B组患者在溶栓治疗90 min后及时接受介入治疗, A、B两组观察对象均引用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1]。

1.3 疗效及评定标准

3组患者均于治疗7 d和30 d后使用HP 5500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心动图检查, 探头频率设置为2.5 MHz。通过Simposon法进行左室收缩末容积 (LVESV) 和左室舒张末容积 (LV-EDV) 检测, 利用体表面积对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LVESVI) 、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 (LVEDVI) 等观察指标进行计算。患者术后30 d内应保持卧床休养, 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原子能所提供的MIBI和99mTc, GE-VARICAM单光子发射双探头型旋转式计算机断层摄影仪以及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进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静息状态下检查。患者平静状态下保持仰卧位, 行740 MBq的99mTc-MIBI静脉注射, 给药1.5 h后实施心肌断层显像检查, 采集矩阵为128×128, 每6 b采集一帧, 每帧持续30 s, 连续采集30帧[2]。通过Hanm滤波后, 重建所获得的原始图像, 获得短轴断层、垂直长轴断层及水平长轴断层图像。使用机内软件通过靶心图极坐标定量分析法得到极坐标靶心图, 并对放射性缺损面积 (MIA) 进行计算, 其计算方法为[缺损区像素值/ (正常区像素值+缺损区像素值) ], 病变部位的最大放射性计数百分比 (RMIA/RMA) 和区放射性计数[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A、B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放射性缺损面积 (MIA)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舒张末容积指数 (LVEDVI) 和左心室收缩指数 (LVESV) 等指标均显著优于C组, 3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如附表所示。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急症, 该疾病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持续、完全、早期开放IRA的血流, 通过血运重建挽救濒死心肌, 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改善其生活质量和预后情况, 延缓和限制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5]。心脏介入和药物溶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因此, 介入治疗已经逐渐成为了AMI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 其治疗有效率提高的杆件在于介入时机的选择。与溶栓治疗相比, 直接PCI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降低再闭塞率, 提高冠脉再通率。易化联合PCI治疗指的是早期溶栓后立即进行PCI治疗, 由于其与药物治疗相联合, 因而有助于患者心肌细胞丢失数量, 心肌灌注效果更佳理想, 能够明显缩小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 提高血流再通率[6]。

综上所述, 对于医疗条件运行的医疗单位,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选择易化PCI或是直接PCI, 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同时, 积极有效的延迟PCI治疗也有助于其治疗效果的提高。在实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的不同, 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 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明忠, 胡大一, 马志敏, 等.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患者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等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3) :204-205.

[2]陈守强, 白会能, 刘岚, 等.康复程序子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09, 15 (19) :108-109.

[3]车伟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程序的应用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1) :101-103.

[4]马炎, 尚晓明.不同药物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人群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 (52) :10287-10288

[5]黄海英.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新进展[J].微创医学, 2011, 6 (5) :481-482.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刑法介入02-11

介入时机02-11

前期介入报告02-11

介入科护士长工作总结02-11

早期介入02-11

导管介入02-11

介入护理02-11

语言介入02-11

介入资源02-11

提前介入02-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刑法介入 下一篇:导管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