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学年龄儿童作业能力及心理行为的探讨的论文(精选3篇)
篇1:不同人学年龄儿童作业能力及心理行为的探讨的论文
不同人学年龄儿童作业能力及心理行为的探讨的论文
作者:姚海英 迪里巴尔 张建文 张国玲
论文关键词:作业能力 行为 儿童
论文摘要:为探讨儿童适宜的人学年龄.对不同人学年龄儿童的作业能力及心理行为的差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一年级儿童脑力工作能力变化符合一般规律,但6岁儿童多次测试的阅字数显著低于7岁儿童.提示6岁儿童作业能力低于7岁儿童。在注意力缺陷、情绪降碍、功能障碍等4项行为问题上也不同程度地多于7岁儿童组.但均以轻度居多。
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渴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因此,探讨不同入学年龄儿童的作业能力及心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于1993年5月进行了该项调查,以期为制定儿童适宜的入学年龄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第22小学一年级5个班,以实足年龄在开学日期(9月l日)前的6周岁148名和7周岁59名儿童为调查对象。男女生约各半。
1.2方法
1.2.1作业能力测验按(儿童少年卫生学》实习指导方法,要求在2分钟内删去数字中指定的数字。在早读前、第二节课后、第四节课后、下午第一节课前和末节课后各进行一次,共测试5次。计算阅字数和错误率,分析学日中脑力作业能力变化情况。
1.2.2视觉运动反应时测定采用jfm一801视觉运动反应时测定仪.按(儿童少年卫生学)实习指导方法测定。
1.2.3儿童行为问题采用肠nners教师评定量表,由班主任填写。问卷包括4类12个项目,各项按严重程度又分为0(无)、工(较微)、n(较严重)、m(很严重)共4级。
1.2.4绘人测验根据首都儿童儿科研究所推荐的绘人测验方法进行测试和评分,并求出智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年龄入学儿童的作业能力分析(见表1):107名一年级学生学日中作业能力变化符合脑力工作能力变化一般规律。即早读前阅字数并不高,学习开始后逐渐上升,第二节课后达高峰,第四节课后下降,经午间休息后,阅字数又回升,末节课后又下降。6岁组平均阅字数显著低于7岁组。第四节课后的3次测试,阅字数均值都显著低于7岁组,午后第一节课后的错误率也显著高于7岁组。由此可见,6岁儿童脑力工作能力水平低于7岁儿童。
2.2不同人学年龄儿童视觉运动反应时比较(见表2):6岁组男女儿童视觉运动反应时均较7岁组男女儿童略延长,错误率亦较7岁组男女儿童高,但两组儿童无显著性差异.未发现学习疲劳对6岁和7岁儿童条件反射的影响。这可能与他们神经活动以兴奋过程占优势有关。
2.3不同入学年龄儿童行为问题分析(见表3):107名儿童中男童4项行为问题检出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女童,其中尤以严重注意力缺陷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6岁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7岁儿童(n、班度);6岁女童4项行为问题检出率亦不同程度地高于7岁儿童,然而只有i度检出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2.4不同入学年龄儿童绘人测验结果分析(见表4):107名一年级学生绘人测验的平均智商属中等水平,男女无显著性差别。同性别中,6岁和7岁儿童的智商无显著差异.故两组智力水平相近。
3讨论
据前苏联有关报道,按小学一年级教学大纲教育的`6岁儿童,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作业能力综合指数下降幅度、分化反应障碍百分率均高于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同龄儿童[1](2]。本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6岁组儿童较7岁组儿童更早出现疲劳,午休后,阅字数和正确性仍显著不如7岁组。证明在学习负担影响下,6岁组儿童的作业能力较7岁低,容易出现疲劳。从伪nncrs教师定量评定分析看出,在4类12项行为问题上表现出6岁儿童的问题较7岁组为多;班主任也较普遍认为6岁儿童比较难教。前苏联学者将那些表现出对学校学习明显不适应的现象称为“未达学龄成熟度”[1][2]。因此,对于未达入学成熟水平的6岁儿童,不宜强求他们上学。我们认为妥善的办法是,6岁儿童入学前,家长应带儿童到妇幼保健部门进行咨询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盲目送6岁孩子上学。对于机能较差的6岁儿童,应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按教学大纲进行教育,充分作好入学的机能准备,使其性格、生理、心理机能状况尽快达到成熟水平,以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宝林综述.儿童少年的神经心理特征及作业能力水平分析.儿童少年卫生学进展(第2卷).1987:156
〔2〕刘宝林译.6岁7岁入学的七年级学生脑力作业能力比较.国外医学杂志卫生分册.1984.(1):50
篇2:不同人学年龄儿童作业能力及心理行为的探讨的论文
注:△表示与3岁组比较, P<0.05, ☆表示与6岁组比较,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县2010年建立的口腔健康调查点, 分别建立3、6和12岁三个年龄组的城乡常住儿童口腔健康调查队列, 连续调查3年。其中3岁组选择2010年秋季入园的幼儿园小班学生177人, 男100人, 女77人, 6岁组选择2010年秋季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215人, 男118人, 女97人, 12岁组选择2010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271人, 男151人, 女120人。三组儿童的性别构成比例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方法
1.2.1 口腔健康检查:
每年由专业口腔医师对调查对象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包括乳恒牙的萌发、生长、替换情况, 龋齿发生、充填情况, 牙周健康状况以及牙齿非正常脱落情况等有关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指标。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年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所有进入调查队列的儿童, 每年由家长 (初中学生自填) 协助完成一份有关口腔健康危险因素的调查问卷, 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年龄特征的饮食习惯、自我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等内容。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不同年龄组儿童口腔健康问题检查结果情况。
1.3.2观察不同年龄组儿童饮食习惯、自我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健康相关知识情况:其中饮食习惯:主要分为良好、较好、差来进行评价;自我口腔保健行为:主要是包括良好、较好、差进行评价;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主要针对口腔健康相关知识分为非常了解、较为了解、熟悉、不熟悉, 其中知晓率=非常了解+较为了解。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 对不同年龄组儿童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儿童口腔健康问题检查结果情况 (表1) 。
注:△表示与3岁组比较, P<0.05, ☆表示与6岁组比较, P<0.05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饮食习惯、自我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健康相关知识情况 (表2) 。
3 讨论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重要的组成部分, 口腔疾病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其在重点防治的慢病中排在第三位[2]。儿童是口腔疾病多发时期, 其是影响儿童健康、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疾病。3、6和12岁儿童分别处在乳牙列、混合牙列、年轻恒牙列的关键点, 三个年龄段儿童龋病特点也是相应的乳牙列龋、混合牙列龋、年轻恒牙列龋[3]。饮食习惯和儿童口腔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儿童在加餐过程中应用甜食过多, 饮用含糖较高的饮料, 睡前进食不刷牙、漱口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均会增加儿童龋病的发生比例[4]。口腔的健康行为主要是刷牙和牙线的正确使用, 从而保证口腔卫生的行为, 进行自我预防、诊断、治疗等一系列自我口腔保健内容的行为, 应用含氟牙膏进行预防保健的行为, 定期的进行口腔健康问题检查的行为[5]。做好口腔的健康行为可以有效地降低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率, 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降低消化系统在内的多系统疾病的发生率[6]。家长要向儿童耐心的讲解和表述口腔健康知识, 在保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实行口腔健康行为的同时耐心讲解一些关于口腔健康的知识[7]。比如:教导儿童正确的刷牙习惯, 刷牙作为一项关系到口腔健康的行为, 不仅仅是对口腔内的不洁之物进行清理, 同时刷牙还可以对牙龈进行按摩, 有效地促进牙龈、牙周的血液循环功能, 提高上皮角化程度, 增加牙齿的牢固性, 有效地预防龋齿的发生[8]。儿童在定期的口腔健康检查过程中及早的发现龋齿, 进行早期治疗龋齿, 早期控制, 进而降低失牙率, 最大限度的减少龋病的危害程度。正确的应用含氟牙膏, 因氟化物和牙釉质会发生反应, 形成氟磷灰石, 当口腔内局部环境的p H值降低, 在牙釉质表面的氟化物会缓慢的释放氟, 不仅可以抑制牙釉质羟基磷灰石晶体的溶解, 还可以提高牙釉质的抗酸脱钙能力, 并且氟化物还可以促进牙釉质矿化作用, 有效地预防龋齿的发生。综上所述, 不同年龄段儿童都应加强口腔健康检查、饮食习惯、自我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 从而降低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鑫鑫, 时清, 杨圣辉.3-5岁健康幼儿口腔挥发性硫化氢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 2011, 19 (5) :286-288.
[2]李香君, 周志江, 吴贤清.不同年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6) :691-692.
[3]丛芳, 钟声, 张桂荣.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龋病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 (1) :22-24.
[4]欧阳平, 金俊成, 郭亚伟, 等.兰州市6~8岁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3) :326-328.
[5]谢玲, 陈丽娟, 蒋勇.某幼儿园3~5岁儿童龋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 2012, 16 (10) :1462-1463.
[6]贾春梅, 蔡桥银, 段义峰.泰州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口腔医学, 2011, 31 (7) :428-430.
[7]李何, 曾晓娟, 李秋忠.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 (2) :309-311.
篇3:不同人学年龄儿童作业能力及心理行为的探讨的论文
关键词: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生长发育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但因缺少家庭教育,父母关爱,容易造成价值观偏差和心理行为异常。心理行为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因此,对心理行为问题和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并采取积极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根据2014年《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统计得出,我们所在的邹城市唐村镇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8.63%,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还在持续增长。大量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缺失得不到很好的转变,是学校校风、班风、学风及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辍学或没有教育好的留守儿童流入社会很多成为“小混混”,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社会与学校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教育问题。目前的教育状况如何?我们又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通过走访班级同学以及向教师了解情况,筛选出与其他学生行为有差别的学生,在征得本人同意之后,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本次研究选择70名研究对象,其中干预组35人,对照组35人。干预组和对照组人口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二、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
现居地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有一方在老家,另一方外出打工,由父母单独照顾或托给亲人照管的儿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有超过半年的时间没有回来的儿童。
三、研究方法
1.评定工具
CBCL儿童行为量表可以筛查出儿童的社会能力与行为问题,共分为三个部分,即一般项目、社会能力以及行为问题,其中,行为问题为量表的核心内容,采用三级计分法。根据试验对象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可归纳为8~9个因子,每个因子的第98百分位为划界分,超过划界分的就可推断出该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另外,自编留守儿童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通过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和其他方面的问题,结合其实际表现情况,推断出该儿童是否存在心理行为问题。
2.现状调查施测方式
利用恰当的机会,由经过标准培训的调查员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的方式,在征得学校、家长的同意之后,向学校发放CBCL问卷,由其转发给学生让其填写,或由家长转交给学生让其填写,次日回收。对于问卷当中的问题,调查员需要在问卷回收之前向学生讲解清楚,由学生自行修改,然后统一回收。
3.干预方式
在选出35名干预儿童之后,对其进行长达半年的干预,对照组则不需要进行任何干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研究之后,确定干预方式。在干预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直接心理干预的重要作用,又要注重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系统环境因素的间接影响,从而全面地掌握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正确的干预方式,有效地解决学生现存的心理行为问题。
4.干预的具体内容
(1)团队活动
制定专题团体活动,按周期进行,意在让留守儿童获得一个轻松的氛围,在团队的影响下,愿意接触他人,并与之沟通,在相互帮助和彼此扶持中克服心理恐惧。
(2)家庭作业
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共同参与,使两者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加强感情交流,从而增强留守儿童的亲情感和家庭归属感。通过每天制定交流任务,定期与远在他乡的父母互通短信、打电话等。在此过程中,监护人要多给孩子积极的鼓励,不要过度地强调孩子的缺点,从而使留守儿童获得信心。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7~15岁留守儿童对其进行干预,效果明显,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比其他类型的儿童明显。性别、年龄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积极地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南,费忠化,郭立燕,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与校内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46-1548.
[2]周小芬.某市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9):147-148.
相关文章:
各个测速方式的优缺点02-09
各个行业的龙头股汇总02-09
中国各个省市的简称介绍02-09
各个专业的实训心得02-09
项目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02-09
各个信用卡的申请条件02-09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①02-09
各个国家的餐桌礼仪介绍02-09
各个国家的送花习俗02-09
各个国家的风俗和礼节02-09